软件工程课程综合培养方法改革研究

软件工程课程综合培养方法改革研究

【摘要】软件工程课程是理论与应用联系密切的一门课程,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应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合理化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维护。该门课程的学习离不开案例导向,案例选取合理至关重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作品作为教学的案例选择具有多方面的合理性,本文针对大赛作品作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软件工程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再到综合实训,不同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软件工程;“互联网+”大赛作品;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0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同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且该门课程更新快、综合性、实践性、结合性都很强。该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软件工程知识,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和技术来工程化开发软件系统。为了满足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深层次思考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因此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不断的创新,以期找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有关部委和省政府等多个部门共同主办。2015年5月至10月举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今年是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赛的宗旨是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持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大赛的目的和任务是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主力军,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搭建成果转换新平台。参赛项目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驱动,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充分结合产学合作的多元形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注重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运用,通过软工程思维分析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软件维护,乃至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参加该比赛尝试新方法、新技术,激发其深度学习的兴趣。从项目选题、方案设计、设计实现、报告撰写、项目演示与汇报,各个环节无不体现主动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1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分析

软件工程课程学习从理论教学到实验训练,再到综合实训,从知识块到整体应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应用技术,项目开发具有创新性、合理性、应用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提升学生软件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1理论教学

对于“软件工程”课程首先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对各种理论知识,合理化融合案例,通过分析融解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教材,但教材只是内容讲解的顺序编排,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内容,不可照本暄讲。软件工程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达到综合应用的效果,将“互联网+”大赛的成功案例引用到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作到运用知识应用问题解决问题。“互联网+”大赛的作品具有合理性,因为项目的背景往往是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离我们目前的社会需求非常近,而项目的开发由学生来完成,所以项目的规模不会太复杂,非常适合作为案例分析,淘汰了以往教师以简单单一的管理类项目作为案例分析。教师根据大赛作品进行任务分解,将课程体的知识块融入其中,并建立案例库。原有理论学时有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头疼的问题,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就是老师的一言堂,从头讲到尾,分析案例过程往往就是老师的介绍过程,根本没有学生参与的过程,课堂效果较差,即使学完了课程内容,学生不外乎就是应付个考试,软件开发时往往是盲目的,不知从哪下手。可采用MOOC模式,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将已有的MOOC资源进行适当裁剪,教师每周为学生发放“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学习MOOC中的内容,并且在平台上提交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的大纲和疑问,学习笔记做为平时的作业成绩考核。在课堂上采用SPOC模式,将案例综合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不在课堂上重复讲解理论知识,教师采用应用实际案例分析,贯穿知识点,并且与学生采用翻转课程的方法分析、引导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主角是学生,而教师只是一个导航员。通过该方法高效的利用了课堂上的学时,并且弥补了原有学时不足的问题。

1.2实验训练

实验训练内容选择不能过大、过复杂。重在知识点的应用训练。在实验项目类型的安排上,把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对验证性实验进行优化、合并,适当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讨论、查找资料,写出详实的分析报告。在此项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只有多看才能多想,才能培养出创新力,实验过程案例可学生自主命题,也可教师给予参考题目,只要完成实验内容的分析即可,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讨的能力。在实验训练过程由多名实验教师跟踪学生团队,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块的应用,通过实验教师的辅助,保障学生知识获取畅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动手、实验能力超强的学生,可组队指导其完成具有一定科研技术含量的实验实践项目,有条件的组织其积极参加各类软件技术大赛。

1.3实训应用

实训课程时间较长,但“软件工程”课程强调的是软件开发的过程分析与设计,而不注重代码的具体实现,但是对于软件开发缺乏完整性,可采用与某种语言课的实训结合。将两个实训合并完成,更加充分的保障了综合实践的学时,改变了原来实践学时不足的问题。软件工程强调的是软件开发的过程分析与设计,而编码阶段需要一种软件开发语言来实现,适合开发综合性项目,通过该手段,既不用改变原来的学时分配,又能够使实训学时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学生能够将两门课程的知识,通过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实现设计的系统,使知识得到有效的全面发挥。实训依托学校与企业,学生分组可开展多元化的形式合作,让学生进入合作企业的实习基地实训,经历企业文化,强化团队精神,了解企业的实际研发过程,领悟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企业可为课题组提供各种信息,可派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和制定开发项目计划,可让学生们参与到各个产学研的科研项目开发中。将学生分成团队,每个团队3~5人,学生组队成功后各组学生各自讨论、分析设计,由企业老师监督指导,完成实训项目。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开发的项目选择若是注入了企业信息,则项目内容具有了现实的实用性,若是实训项目是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发,则研究设计的内容具有了前沿性,这样的项目开发都可作为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备选作品。实训完成的作品只是一个初级新产品,若要达到参赛资格还需进一步优化,优化完成后通过校内选拔参加比赛。利用该方法刺激了学生的团队性、创新性、竞争性、探索性。

2教师培养

教师是课程的领军者,教师是信息的传递者,“双师型”的教师培养是有效的方式方法。只有让教师走出课堂,深入实践,才能做到课堂上“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将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变成“双肩挑”。目前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不坐班制,所以在时间上更灵活,若想让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更具有实际性,应鼓励教师多做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多申报产教融合类项目,鼓励教师多参与一些各类课题研究活动,使老师通过听、说、学、论、用,将信息融合到课堂上,才能真正的实现翻转课堂。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工作方面要有合理的分配,理论课程由主讲老师完成,在课程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时,要有多名实验老师参与辅助,能与学生共同讨论实验分析的合理性,所以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实验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能力,因此对实验教师的培养也要关注,可通过给予实验教师学时补偿、奖励机制,如学生比赛获奖可给予实验教师一定的奖励,充分的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在实训环节中,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做工程类项目,实验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可提升实验教师自身的能力。通过该方法可充分提高实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所以,只有主讲教师+实验教师+企业指导老师三者,充分合作,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去应用项目开发,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性。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参与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品作为案例分析具有合理性,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的作品作为案例分析讲解,项目的分析范围合理,易理解,好应用。并且通过大赛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具有创造性,使学生能踊跃参与该项比赛,具有了竞争性。同时,以实验训练培养了学生对项目分解,片断性剖析研究。通过实训,使学生综合全面开发应用,并且结合校企合作,引入社会元素,使学生的实训课题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实训的成果可作为学生参加比赛的作品。通过该种方法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对完成项目开发不再是难事,解决了以往“就业难”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选择性,符合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标准,为培养工程性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大俊.多元智能实践教学在民办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6(18):37.

[2]常颖.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多元化实践方法[J].黑龙江科学,2019(9):48-49.

[3]王静.以案例库为导向的“现代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139-141.

作者:常颖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