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摘要:本文从创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创设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强化服务外包规范化课程设计,拓展实践能力、对外包领域技术动态进行追踪,更新技术课程的有效措施,旨在利用适当的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提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质量,为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出自身的一份贡献。

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校企合作

目前,服务软件外包正处于飞速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探究出适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发展的平台,进而为相关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相关的工作人员要针对于服务外包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索,进而利用相应的措施,搭建适合的发展平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对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一、创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由于服务外包产业与软件信息工程的飞速发展,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逐渐面临着更大的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与企业的用热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内部的培养体系也相对滞后。与此同时,人才的培养机制无法适应产业变化产生的问题,教育人员针对这一问题,要将培养人才为基础,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导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步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通过创新培养方式,进一步搭建相应的人才培养平台,制定相应的方案,逐渐向服务外包产业方向进行转变,利用加强师资培养工作的方式,进一步促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在校内创设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主要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学习内外的信息交流工作,教师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实践锻炼管理工作,还要设置校外课程置学生的管理工作,逐步强化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学生能够对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发出适当的应聘申请,进一步实现校内导师互换等工作。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各类招聘党委及信息进行传达,对于学校内部的实习生进行在线招聘。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在线招聘的方式,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对后续的工作进行辅导[1]。

(二)强化服务外包规范化课程设计,拓展实践能力

首先,由于服务外包产业的规范性要求较多,相关的教育人要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的专门讲师,使学生能够更早的了解到相关的规定,进而更快适应企业环境。其次,在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进一步提升与拓展相关的服务外包实训课程,进一步建立实训基地。可以通过建立实践项目库的形式,利用相应的软件系统作为重要的技术平台支撑,强化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另外,针对于软件服务外包的基本特点,教师要进行适当地改革,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结合,进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2]。

(三)对外包领域技术动态进行追踪,更新技术课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育人员要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特点,将先进的技术及实际的应用动态进行追踪,针对于不同的服务外包行业,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例如,电子商务、金融等。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中,进而满足服务外包行业的基本需求。(1)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与设计环境,并配备相应的软件平台,还要结合实际的专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2)要为学生提供实习与设计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自身的实际经验。(3)企业要安排专人进行企业文化的介绍,还要开展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软件工程人才能够明确自身基本职责,进而立足于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培训。(4)要对于学生在工程实践时期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对学生的技能学习情况有基本的了解,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3]。

三、结束语

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在服务外包的人才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究,通过构建专业性发展平台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相关的院校与专业要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与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创新教学模式与平台,基于此基础上,进一步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提高毕业生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天宏,郑有想,陈功江.构建服务外包公共实训平台的对策与思考[J].电子商务,2017(10):6-7+28.

[2]马瑞强,张丽霞,刘利民,苏日娜.软件服务外包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探讨[J].办公自动化,2017,22(16):59-61.

[3]陈志,孙力娟,岳文静.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6(07):96-100.

作者:邬少飞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