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摘要:为避免城市内涝的出现,改善城市人居质量,提升区域公共形象,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以宁波甬江滨水公园项目作为案例,多维度探讨,海绵城市框架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旨在形成完备的景观设计方案,为后续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城市滨水景观;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机制,不断增强城市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应用能力,有效防范各类灾害的发生,同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突出了低碳属性,在保障城市景观设计美观程度的基础上,缓解了热岛效应,管控城市噪音,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绿色的生活环境。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框架,探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重构滨水景观,完善城市水循环系统,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1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为确保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有效性,促进海绵城市的科学高效构建,在规划建设之初,为保证景观设计的有效性、针对性,有必要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规范各类景观设计行为。

1.1生态性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以生态性原则为导向,在保持滨水景观开放性与实用性的同时,还需要确保水资源的持续有效分配,形成生态良好的城市滨水景观[1]。只有在生态性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海绵城市与城市滨水景观,降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1.2协调性原则

海绵城市在滨水景观设计应用的过程中,需遵循协调性原则。滨水景观作为媒介,在城市与水域之间起到了联系作用,是现阶段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特性决定了城市滨水景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兼顾城市功能与水域生态的要求,处理好防洪问题及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完整度。

1.3系统性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应用的过程中,需遵循系统性原则。从实际情况看,海绵城市规模巨大,建设周期较长,建设内容较多,为降低建设难度,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应用环节,需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各个区域景观设计的相关要求,从整体上把控城市滨水景观各个功能分区的相关要求,在系统性原则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植物景观设计的力度,优化滨水景观设计方式,通过此方式,保证城市滨水景观的整体效果,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城市规划建设需求[2]。

2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海绵城市理念下有序地开展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工作,要求设计人员全面遵循生态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及系统性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甬江滨水公园一期项目的案例,进行经验的梳理,形成完备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2.1明确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在整个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下,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求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实际,理顺设计理念,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工作,有机结合滨水景观与海绵城市,实现城市功能性与美观性的有效打造。为提升实际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效果,在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相关景观打造的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应在生态性、协调性及系统性原则的引导下,结合地区特点,扎实做好总体景观设计。借助于系统化的景观设计,使城市滨水景观不仅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具有良好的城市防洪能力,又能够提升城市整体视觉效果,为居民营造出舒适的居住及休闲环境[3]。以甬江滨水公园项目为例,项目位于宁波市中心以东5km处的宁波国家高新区内,总面积约83hm2,远景规划是创造一个临江平台,为邻近的新社区、高科技产业、大学和文化设施提供重要的开放空间。这种空间布局特点,使城市滨海景观设计有着更大的可行性,在保证景观功能实现的同时,为后续相关设计、优化等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期示范段占地面积约2.5hm2,地处1座破旧的防洪堤坝后侧,由废弃的码头、农田、滩涂等组成(图1)。由于与堤坝存在高差,部分地区大面积的芦苇湿地遮挡住了江景,所以地块既不与河道相通,也无法欣赏滨江景色。项目定位是促进临江社区的融合,整合雨水管理、生态修复和休闲娱乐,为当地居民,尤其是多代同堂的家庭提供了急需的户外社区空间(图2)。基于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有益经验,在海绵城市理念下,从区域特性出发,充分遵循生态原则,积极打造完整的景观。

2.2城市滨水区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从过往经验来看,城市滨水景观区道路建设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整个城市滨水景观区域面积的10%~25%,基于这种实际,在道路设计环节,除了不断提升道路设计的科学性、便捷性,还需要选择道路的材质等。如为保证道路的透水性,实现雨水的有效循环,在道路设计施工过程中,对道路施工区域要率先进行透水基层的设计,一般以砂石为主,实现水体的快速下渗及净化,同时在此基础上,设置排水存水设施,以实现道路的的保湿性能。这种景观设计方案,更加突出景观设计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在保证雨水有效循环的同时,加强了滨水区道路的人文魅力,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内涵,为后续城市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本项目将为周边居住的家庭、儿童与老人提供享受游玩、健身与游憩的机会。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结合场地特征现状,通过周边环境、生态环境的分析等,将防洪堤步道作为公园的主体步道。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把防洪堤步道与滨水公园绿地和口袋广场串联起来,创造不同等级的步道,为市民提供可供散步、骑自行车和闲坐的绿色空间。同时根据公园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性,借助不同的设计表达方式,更加全面系统地表现了滨水公园这一城市滨江景观的主题,从最终结果来看,公园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4]。

2.3城市滨水道路生态廊道设计方法

城市滨水景区生态廊道设计环节,以雨水排蓄作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城市滨水景区规划建设环节,应做好雨水排蓄机制建设,在实际的操作环节,对城市区域内常涝区域的雨水管道及泵站进行扩容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透水性人行道的施工建设,通过这种方式,提升雨水的下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5]。城市广场建设环节,应改造广场及硬地铺设,加装生态树池,建设生态型停车场,同时采取下沉式广场结构,控制雨水径流量,实现存蓄结合,保障水体安全,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雨水排蓄机制。雨水排蓄机制的创建,提升了整个城市的蓄水能力,实现了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构建起完善的水体循环机制,在减少城市内涝的同时,保证了水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对城市生态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裨益。甬江滨水公园一期项目,雨水径流作为贯穿公园的设计元素,遵循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结合景观对竖向上的要求,径流通过生态草沟被收集并输送,最后进入场地东端的生态滞留池,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净化水质,实现雨水最佳管理的目标。滞留池补给地下水,并为滞留池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为生态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场所。生态草沟和生态滞留池散置卵石,并种植多年生耐水湿草本植物和观赏草,以达到去除较大颗粒污染物为目标,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图2)。生态草沟与道路交叉时,主要采用下穿的形式。雨水滞留池设置溢流口,并通过设置格栅以防溢流口堵塞。针对生态草沟、雨水花园和生态滞留池塘的管理维护也非常重要,需要周期性地进行清理,清除杂物和枯死植物,定期修剪植物,清除杂草。每年枯水期应清除滞留池底污泥,并检查溢流口是否堵塞。

3结语

本项目对理解雨洪管理和公共空间生态种植的理念,为市民对滨水景观的接受度的转变提供了重要价值。市民重新开始享受更多与自然、多功能绿地和与滨水的接触。景观设计师创造公共空间,为促进社会包容、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需求。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极大的裨益。为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科学设计,着眼于实际,在明确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吸收过往有益经验,探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稳步推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有序进行,切实满足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董林飞,南羽,周陈斌.浅议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及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6).

[2]祁亚楠,高嘉许.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7(8).

[3]赵文豪,刘金伟,刘庆慧.海绵城市理念在生态绿道滨水景观中的应用研究—以故黄河吕梁风景区段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19(7).

[4]孙政.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滨水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上海船厂绿地项目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9(11).

[5]李肖贤.海绵城市理念在滨水空间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筑,2017(6).

作者:姚芸 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