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贸易论文范例

港口贸易论文

港口贸易论文范文1

[关键词]港口工程;毕业设计;模式创新

一、前言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本科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术或实践训练,这是国际上各个大学人才培养的通行做法,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随着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和2019年“翟天临涉嫌学术论文造假事件”的曝光,各级教育部门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都高度重视,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串联与模拟应用,是真正开始对未来工作的真实体验,是从零散的书本知识学习向系统应用转变,从理论公式走向与生产实践结合,去真正的开始思考如何应用与解决生产实践问题。那对如何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必要依据专业自身特色开展探索,对如何进行选题、论文(设计)内容要相应提出切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对如何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一系统的思考探索,切切实实在具体实施中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规范和提高。

二、提高认识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应引起足够重视[1]。工科专业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能使学生受到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训练,初步掌握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需的综合技能,提高学生调查研究、理论分析、计算、绘图和外语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过严谨的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工作模式与方法,可以较快地适应工作,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因此,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价值,做好心理准备,掌握清楚工作内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通常是“应用型学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人才的需要,构建面向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方向[3]。因此,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又有该专业鲜明的特色,常见课题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实际工程的全部或部分设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将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串联起来加以应用。一个港口工程设计的毕业设计课题通常要求学生具备总平面布置及方案比选能力、结构选型技能、施工图设计能力、施工组织设计能力。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理论分析、结构设计、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工程设计过程,基本掌握设计方法,熟悉有关规范、手册和工具书的查阅与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选题

教师要做好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指导教师提高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做好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选题准备工作。尽量结合工程建设实践和科学研究课题进行,所选课题要有代表性、科学性,深浅适度,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毕业设计的选题还要具有实践性,尽量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提前接触工程实际。毕业论文的选题还要具有前沿性,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有一定的突破和提高。1.选题新颖。优秀的毕业设计与良好指导效果从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开始。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属于行业发展前沿的生产实践课题,对天天困于理论公式中未找到用武之地的学生容易激发出他们的兴趣。缺乏新意甚至不断重复的选题学生容易失去新鲜感,从一开始就没有激情,甚至由于重复内容多学生设计成果易出现大量重复甚至抄袭现象,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针对具体工程的设计能力。2.选题切合实际。资料要做到严谨,选题题目要与设计基础资料保持严谨一致,切忌凭空想象题目,资料组合而成。随着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逐步深入发现资料自相矛盾,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造成不利影响,既影响工作进度也影响老师威信。选题资料质量的提高要求指导教师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精神,实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注意实际工程资料的积累。课题要做到适合学生。切忌选择偏难的科学研究问题,学生难以下手。学生大部分走向工作岗位,主要是急于去体验生产实践中的工程实例,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科学研究难以产生真正兴趣。不针对学生需求实际而安排的科学研究问题毕业设计,很容易背离毕业设计设置的初衷,毕业设计指导完成过程也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动模式变为学生为老师完成任务应付交差的被动局面。3.难度适中、工作量合理。毕业设计的选题要难度适中,让学生容易找到工作思路开展相应工作任务。选题要避免题目设计过大、各种因素过于复杂,完全照搬实际工程案例。学生毕业设计时间基本为一学期,但同时很多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求职压力,完全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首次模拟一项工程从翻译文献、分析任务书及相关资料、阅读规范、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从头到尾完成,中间过程的每一步骤都存在大量重复的探索工作,而且常常出现后期工作不满足要求需要重新设计的循环往复工作,设计的效率比较低。设计量太大,因素过于复杂,随着毕业设计的推进,学生很快失去体验实际工程的新鲜感,知难而退进而失去兴趣,认为自己无法做好毕业设计甚至无法完成,最后从头到尾变成应付差事,甚至篡改设计结果将就应付毕业的低质量设计成果。过于强调工程实践的任务交给学生往往有拔苗助长的不利作用。4.关注学生发展方向设置毕业设计。港口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发展方向主要是考研继续深造与从事与港口工程相近的咨询、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世界贸易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石油、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成本相对低廉的航运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港口、航道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港口航道建设、管理以及海岸工程等方面的人才开辟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港口工程专业从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高就业率,港口工程专业学生大部分年份都属于紧缺人才。因此,港口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与深造容易做出清晰抉择。港口工程专业学生在制订毕业设计课题的时候基本可以清晰掌握学生的未来工作方向与发展规划,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方向。毕业设计的选题就要尽量做到为学生的未来服务。继续深造读研的学生可以根据所考取的专业安排一部分带有探索性的科研性质毕业论文。而对选择就业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意向和就业单位的工作岗位性质,安排相近的毕业设计任务,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为适应工作后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咨询类、规划、设计类工作岗位尽量选择典型的设计工程设置毕业设计课题,针对岗位性质不同对文献综述、总平面、结构设计部分提出细化要求,进行侧重设计并强化对相关规范的熟悉应用;施工、管理类岗位在常规的设计部分外,要侧重施工组织设计的设计、施工规范以及质量控制标准等的熟悉应用。

四、科学指导

1.制定分类安排指导计划。指导老师要准确掌握本组学生的基本情况,正视学生个人能力差异,因材施教提出学习要求。对学生采用ABC分类法,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参照大学期间已完成学业的综合成绩与操作实践能力加权综合评价,将学生现阶段的个人专业综合能力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重点管理、侧重控制和一般控制的管理方法。运用ABC分析法制定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会使老师分清学生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A类学生数量少,但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积极性差、专业综合能力偏弱、面临重修科目及找工作等负担,是完成毕业设计比较困难的群体,指导老师应集中主要精力,对其毕业设计的设置进行认真规划,实施严格控制;C类学生虽然多,但各方面素质较高、执行力较强,指导老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按工作单位的模式给学生下达任务安排与要求,按时间节点进行进度检查与质量控制的方式进行指导。B类学生介于A类和C类之间,也应给予相当的重视,但不必像A类学生那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规划和控制,指导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措施。2.重视行业标准、规范应用。港口工程行业是一个发展成熟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港口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2017年世界十大港口排名中,中国上榜七个。港口工程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门槛和国家审批制度,港口工程有齐全的行业设计与施工规范。项目从前期的咨询阶段到施工阶段,层层审批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毕业设计指导中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简化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四年来的专业课程学习,还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大家思维主要还是建立在教材学习基础之上,零星少量地接触到专业规范类书籍。《海港总体设计规范》(JTS165-2013)、《码头结构施工规范》(JTS215-2018)、《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202-2011)等,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集中学习、应用规范、行业标准的至关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依靠规范指导自己工作的行为习惯与解决问题能力会让学生尽早适应未来岗位、受益终身。3.强调规范化完成任务。规范化要求贯穿港口工程实践的方方面面,做到规范化才能保证工程建设做到前期决策严谨、设计方案优化、施工质量保证。规范化的要求对学生从事各个岗位的工作都是必备的综合素质。通常港口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包含设计说明书、计算书和有关图纸。说明书参照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的格式撰写,做到简明扼要、文理通顺、条理清楚、说明问题。计算书是设计中有关规范条文使用、理论公式及软件使用、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要求规范条文采用正确、理解使用准确,基础计算数据分析准确,计算理论、方法和结果正确。图纸涵盖总平面布置图、结构图和构件配筋图等相关图纸,总平面图、结构图和配筋图要求达到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要能正确表达设计意图,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及有关设计规范,图幅和比例尺选择合适,投影正确,粗、中、细线条合理显示,尺寸标注规范,文字大小适宜,工程整体与局部均通过投影图、断面图或剖视图详细表达,工程量统计精确,说明准确。

五、模式创新

1.采用联合指导模式。学校教师有理论丰富、与学生比较熟悉的优势,但实际工程参与少是相对劣势。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生产一线,对专业发展新趋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都比较了解,更注重对工程实践应用。因此,结合双方优势,开展校内与校外导师联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具有更佳效果。校外导师通常聘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工作经验、长期活跃在工程一线,对港航相关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本行业技术专家。优秀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对学生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2.开展探讨式指导模式。探讨式指导模式是对传统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对多指导、学生一人一题、独立设计指导模式的创新式探索。探讨式指导模式包括合作互助和交流探讨两个方面。探讨式指导模式是一种以任务和问题为运作机制,以学生互助探讨为主、导师引导为辅,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师师合作交流,系统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探讨式指导模式形成一个全方位广交流模式,发挥每个参与者的优势与主动性,提高整个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与完成质量,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主动的交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港口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应用学科,它对学生的培养有自己明显的行业特点。港口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建立走向社会工作的思维模式,为学生建立初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做好毕业设计这一环节的工作至关重要,各部分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准时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文杰.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教育界,2017(15):33-34.

[2]许锡宾.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74-76.

港口贸易论文范文2

【关键词】港口航道;施工;控制措施

1引言

港口航道的建设是航运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做好港口航道建设,才能真正推动我国航运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推动航运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科学设计航道施工方案,充分发挥港口航道的优势,积极推动航运运输业的发展。另外,港口航道施工技术属于综合性的技术密集型工程,要想从整体上优化港口施工技术的质量,还需要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控制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港口航道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港口航道施工技术水平。

2港口航道施工技术要点

2.1航道施工测量技术

港口航道施工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施工工地进行实况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全方位测量航道施工线路,按照施工设计方案的标准,要准确测量出施工线路的长短和标高;(2)测量施工工作水准点,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度,需要将水准点控制为约20m,并进行闭合测量;(3)根据施工标准设置边桩,这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港口航道建设施工顺利进行,需要在弯道等需要重点保护地区域安置边桩。

2.2混凝土控制技术

混凝土控制技术主要做好这2点:(1)合理控制原料的质量;(2)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控制[1]。混凝土原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航道施工建设的成果。由于港口航道建设的特殊性,在选用港口航道混凝土原料时,就需要挑选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砾石和碎石等原料,按照混凝土使用的标准合理使用添加剂来配比原料。例如,在水泥中添加膨胀剂后,水泥凝结硬化的时候会产生膨胀。膨胀剂的作用:(1)填充水泥间隙;(2)补偿收缩和张拉钢筋而产生的预应力。因此,在添加膨胀剂的时候要进行实验,科学合理添加,防止影响航道施工工程的质量。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工作,对混凝土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之所以要对混凝土温度进行控制,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正常情况下的温度应该控制在18~23℃,如果温度出现过冷过热的情况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温度的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如果温度过高,可以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加入冷水或者是在混凝土结构水管中注入冷水的方式来进行降温;(2)如果施工环境的温度过低,那么施工人员要采取及时措施对混凝土进行保温,避免温度过低给混凝土的硬度造成影响,也可以采取能够耐温度低的水泥来弥补不足;(3)可以通过添加剂的作用来降低温度对水泥造成的影响,这是比较常采用的方法。

2.3护岸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

护岸工程在港口航道施工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主要是因为这个环节一方面会受到混凝土强度和护岸设计方案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受到水流速度和水流冲击的影响。所以说护岸工程是港口航道施工中亟须加强管理的技术环节。这里主要强调2点:(1)要严格把控原材料,混凝土配比要根据施工周边地质情况,采取科学方式进行配比混合,并且要达到工程设计需求;(2)浇筑混凝土,不仅要保证浇筑平台具有较好的稳固性,还要处理好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使其达到混凝土浇筑实现无缝标准。另外,施工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还需要把控好混凝土浇筑的高度和混凝土浇筑的时间,只有采取科学规范的护岸施工方案,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整个港口航道施工质量。

3港口航道施工技术控制措施分析

在港口航道施工建设中,验收施工成果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1)整体的优化建设质量;(2)施工建设效率的高低;(3)控制和管理港口航道施工技术的水平。所以说只有不断提高港口航道施工技术的水平,才能看到施工技术的应用成效,从而从整体上使港口航道施工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3.1港口航道挖槽施工技术

挖槽技术在港口航道施工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直接影响港口航道建设质量的关键步骤。要想提高港口航道挖槽技术的质量和效率:(1)要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布局,要计算好2个挖槽之间的间距,使其保持在合理的间距范围内;(2)要认真落实航道挖槽施工的方案,提高挖槽技术水平,避免挖槽过程中出现挖漏河床的现象。另外,保证挖槽技术更离不开科学的测量技术,这是除了挖槽设计方案外能够从整体上优化设计方案,并使其达到精准性的又一技术支持。

3.2疏浚工程中的泥浆输送技术

疏港口航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泥浆,这也就给疏浚工程中泥浆输送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疏浚工程是港口航道工程能够顺利通行的基础性工程,所以必须提高疏浚工程中泥浆输送技术和存储功能,为疏浚工程的开展提升效率,优化港口航道施工质量。这项技术需要强调2点:(1)输送泥浆过程中,要达到重复利用泥浆的目的,对于有价值可利用的泥浆可以作为港口航道建设的材料,这样不仅节省了输送泥浆的成本,也达到了建设材料节约成本的目的,一举两得;(2)泥浆在输送过程中会影响正常的船舶航行,因此,为了减少这方面的影响,可以采取水下铺设浅管的技术,这种设计方式不仅灵活地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泥浆的输送效率[1]。

3.3港口航道的水下钻爆施工

港口航道施工过程中危险性较强的一项工程就是水下钻爆施工,这项施工技术要求施工专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极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因此,需要:(1)要选择专业的水下钻爆施工人员,并且为了防止发生水下施工事故,要给水下钻爆施工人员配备配套的安全装置,将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2)在项目施工前除了要准确计算出水下爆破的位置,还要进行施工前的模拟操作步骤,在进行爆破施工作业时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水下钻爆工程;(3)所有参与水下钻爆施工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专业技术要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同时这些施工作业人员要具有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不可贸然行事。由于这些水下钻爆施工人员人才的紧缺,国家也要相应在各专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进行培养,这也是港口航道事业发展的需求。

3.4疏浚时间与季节选择要合理

港口航道疏浚工程中,疏通拓宽作业容易对水底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影响水下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在进行疏浚工程前,一定要考查并熟悉相关水域水下生物的繁殖期、生长期,选择合理的时间,科学避开水下生物繁衍高峰期。据此,大多港口航道的疏浚工程一般选择在冬季进行,冬季的水流量不大,方便开展疏浚工作,但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利弊,充分考虑冬季河流结冰问题和水流流速的问题,结冰不利于疏浚工程的开展,水流速度过快会造成污染物扩散快,加大水下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

4结语

港口航道施工技术的分析关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发展完善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和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具体分析港口航道施工技术要点的前提下,是政府要加大对港口航道施工管理的力度,加大对港口航道施工人员的人才培养,尽可能地满足港口航道施工建设的各项需求,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强大的支持,这是推动我国港口航道施工技术的根本,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港口贸易论文范文3

1.构建“产教科创”四维融合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首先,充分分析区域港口物流产业需求导向,来确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紧跟产业发展。通过对港口及相关行业调查研究,我国紧缺的港口物流人才是:集商贸、运输、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且具备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对经营全流程进行管理的能力和丰富经验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用行业需求方更直接的描述是:懂得国际贸易、国际运输和国际采购等国际物流领域的从事第三方物流操作型的专门人才。这一需求,确立了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定位。其次,是以新商科应用型人才特征,基于OBE理念,构建“产教科创”四维融合的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体系,让培养的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是: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扎根于地方产业链,产业链发展的人才需求确立教学的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行业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需要高度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水平,学生要有较多的实践创新机会,培养出的人才能与产业无缝对接,同时有较强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其有效路径是做到产业、教学、科研和双创相互融合,即“产教科创”四维融合。其理论体系构架以新时代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行业企业对产业人才需求体系为两条环境链条,将“产业、教学、科研、双创”四个维度的目标融合成一个贯穿全过程的主线,来实现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理论体系针对港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同时针对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定位模糊、与产业需求脱节、创新力培养缺乏等问题,在浙江省内较早探索出了以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目标定位、产教融合设置课程内容、科教融合和科创融合育人途径的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模式。并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备,更能充分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在物流管理专业(近10年新兴专业)建设定位、课程特色呈现和人才培养方法上在省内甚至在国内起到了领先作用。该模式下培养的急需人才,较好促进了地方产业较快发展。

2.校企合作,开发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在人才培养过程往往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等问题,实施“产教融合”制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增加学生应用实践环节,实施应用研究为重点、科研直接嵌入教学等方式,促进应用型专业快速发展。以宁波工程学院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新建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该专业与宁波舟山港口集团、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宁波航交易所、宁波市物流协会等10余家物流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聘请企业客座教授和校外实践导师、企业家进课堂与博士教授下企业挂职、校企共建课程与共同开发专业教材等措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课程设置充分结合港口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与动态趋势,每门专业课程内容做到了理论--实际紧密融合,教学内容、教材,课内、课外等“产与教”一体化。一直以来学生毕业论文90%以上来自企业或行业实际问题。历届毕业生信息统计表明,该专业毕业生80%以上留在宁波工作,企业反映学生岗位适应性强、上手快、实用,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98%以上,充分证明了产教结合教学体系的有效性。

3.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科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模式

“科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教师广泛开展应用型研究,除科研内容直接嵌入教学外,特别加强实施导师制,通过师生科研团队建设等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学校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联合成立了“国际港口与物流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宁波物流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物流学会联合创建“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等,搭建了一批产学研平台,依托平台承担了大量服务地方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项目,依托研究项目推进了本科生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等人才培养方式。项目研究内容植入课堂和教材中,科教高度结合,不仅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空泛,同时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平台建设和科教融合模式,大大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风建设,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比例达60%以上,考研录取率(近20%)名列全校前列。

4.实施“多方主体参与”方式,建设校园产教科创一体化的基地

针对学生科创无源等问题,在科教融合基础上,推进以教师科研项目带领学生科创活动方式,“科创融合”提升学生学科专业竞赛水平与创新创业动力。港口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实施“产、教、科、创”一体化方式,如专业毕业总学分中,科创活动不得少于4学分,优秀双创成绩可抵毕业论文等。一是构建了由市教育局主办、市物流协会协办、骨干物流企业提供经费资助并提供案例、高校承办的“宁波市高校物流规划设计大赛”赛事,已成功举办4届,全面带动了区域高校物流专业科创活动,是行业有影响的专业学科赛事。其中,优秀获奖项目产生了应用价值,获奖学生得到了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二是引进品牌企业进校园,设立物流创客训练营(如青岛海尔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为学生建设了资源丰富的科创基地。三是引导校友基金设立学生双创孵化平台,资助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取得佳绩。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2月22日)《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显示,宁波工程学院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高校第7位(位例全国本科高校213位)。这其中,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双创奖项10项以上,名列学校前茅。

5.以结果导向,通过国际商科认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港口贸易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物流业进入快速扩张发展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列入“十大产业规划”。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特别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393个。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期,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的关键阶段,对物流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流程和运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物流业务运营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以及物流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等原因,相较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导致很多企业在学生上岗前要重新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其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除了个别课程如运筹学、体育等外,一般都应设有实验或实践学时。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常包括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等五部分。

2.1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在授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完成。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案例既要包括典型案例,也要包括由教师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后整理编写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解决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诚信品质。

2.2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低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导论、物流学概论等。该类课程实践通常由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或港口等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和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从业人员到课堂授课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这一模式,使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工作职位和具体工作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进学生对物流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学习沟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提升专业核心技能。

2.3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运输业务管理实验系统、仓储业务管理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港口集装箱堆场系统交互版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的理论学习基础上,不出校门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亲身体验较为系统、逼真的物流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实验通常由学生分小组进行,通过岗位角色扮演,加深岗位体验,真实地体验物流管理实际工作流程和环境。

2.4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首先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方案策划、物流金融、国际物流学等。为适应我国物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与国际物流业务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国际物流学、物流金融等需设置为双语课。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港口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供应链系统仿真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国际物流系统、物流金融运营仿真实验系统、物流综合业务实验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前期所有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方案设计,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一般由学生利用暑期(通常为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到专业实训基地或自寻实习单位,完成为期四周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鼓励学生顶岗实习,独当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论文,总结梳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中所学的技能与发现的物流管理问题,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成论文。经过专业老师指导,这一论文可以继续完善深化为毕业论文(设计)。因此,学校可以形成制度,由同一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在一个学年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

2.5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既包括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讲授,也包括创业训练,后者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分组按项目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培训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在第7学期末开始选题,根据物流管理的专业特点,一般要求选题方向侧重于实践,要求学生结合大学期间的实训、实践与实习,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其目的性更强,与学生的就业紧密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学生毕业前强化其实践能力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注意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全过程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避免出现毕业实习失控的现象。

3保障措施

3.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从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发展进行转变,首先需要学校从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上进行保障强化。从学校管理层到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经济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高要求,进而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动态考核。

3.2加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的核心流程展开,并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特色,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设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培养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提升实际操作和物流系统全面分析管理能力。同时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资金和场地,进行长期规划,也可以尝试多校合作共建共用物流管理实验室。

3.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合作

校内物流实验室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但其建设会受到资金、场地等因素的约束,并且更新的周期也比较慢。为了弥补其不足,学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联系规模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的物流管理相关企业,进行协商洽谈,找准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长期稳定的“双赢”式校企合作。

3.4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师资建设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科院校应该采取措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走出去”是指派遣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总工作量,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级的指标;“请进来”是指聘请知名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走入课堂,承担部分实验实训和实践课程、辅导技能竞赛以及进行创业指导等工作。

3.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是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事前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师资力量、资源平台和教学计划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应对实践教学进行事中监控,将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检查中,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后,应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事后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严格考核。

参考文献:

[1]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

[3]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0(11):148-149.

港口贸易论文范文5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

港口贸易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临空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因其辐射带动功能突出,提升区域竞争力显著,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政府转变区域发展新模式、引领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各地共设立了87个临空经济区,其中部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6个。随着临空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化,一些高校也逐渐重视临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以中国民航大学、郑州大学为代表,开设了临空经济管理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内容设计上差异较大。为更好的培养临空经济管理人才,有必要对“临空经济管理”课程进行优化提升,特别是对于一些共识性的问题,应在课程改革中得以明确。

1“临空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发展概况

在“临空经济管理”课程开设与学生培养上,当前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层次。以“关键词=临空经济”的方式在CNKI数据库检索,截至2020年11月25日,共检索硕士论文116篇,博士论文8篇。此外,2006年3月成立的“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是第一个以临空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通过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传授临空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内容。2013年9月依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立的“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一个以临空经济为主题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郑州大学设立“临空经济管理”为基础与新兴学科并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将“临空经济管理”作为学科建设的高校。

2应明晰临空经济的演生过程

“临空经济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临空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其前提是要明晰何为临空经济?临空经济是如何产生的?临空经济是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临空指向性产业和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大规模集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一方面,临空经济是交通运输变革的必然结果。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运输变革有密切联系,18世纪前,海洋运输推动了众多海港类城市的涌现以及“海洋帝国”的出现,被命之为“港口经济”,有效促进了城市化初始阶段的形成。到了18世纪,河运有力地支撑了欧洲、美国的工业革命,被称之为“内河经济”的时代。一些国家大河沿线城市快速发展,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进入19世纪,铁路运输使不沿河、不沿海的内陆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迅速崛起,铁路成为“经济大动脉”,城市化进入繁荣阶段。20世纪,公路运输特别是高速公路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高速公路经济带”随之出现,城市化呈现向郊区扩散的态势。到了21世纪,航空运输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五冲击波”,国际机场协会把机场称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把机场称为“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在航空运输的催生下,机场对一些时间敏感型产业和要素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些经济活动不断向机场周边区域大规模聚集,从而形成了临空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并进而产生了临空经济区和航空大都市。另一方面,临空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必然产物。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是临空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假若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规模小、产业低端、财政收入紧缺,则该地区可能连建设机场的能力都不够,更谈不上发展临空经济;即使能够兴建机场,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也难以为临空经济的良性生长提供充足的客源与货源支撑。此外,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是临空经济产生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也推动了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从而对出行所需的货币成本敏感性降低、对时间成本越来越敏感,愈加偏向于采用航空等更加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来缩短交通时间。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着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加严苛,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大幅进步,进而推动各类时间敏感型经济活动不断向机场周边区域模集聚。

3应强化对成熟临空经济区的案例剖析

1959年成立的爱尔兰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临空经济区。该临空经济区成立以后,拉动香农地区逐渐从原先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小镇转变为爱尔兰二战后唯一的新兴城市、最大的商业园区和北美企业最密集的聚集地,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经济开发区之一”。鉴于该临空经济区极高的代表性,在临空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应予以特别分析。1988年荷兰以史基浦机场为中心设立临空经济区,目标是要将史基浦机场周边区域建成“集枢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国家经济发动机、区域就业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多元综合体”。目前,该临空经济区已成为荷兰领先的国际商业中心,被誉为“欧洲商业界的神经中枢”。因此,该案例也应该在“临空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给予特别关注。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国函〔2013〕45号),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临空经济为主题的实验区的诞生。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2019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GDP规模约98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额约4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约占河南省的64.1%、约占郑州市的88.7%,跨境电商产业全年累计完成约7290万单、货值约71亿元,机场旅客吞吐量约为291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约为52.2万吨,稳居中部地区“双第一”,建成区面积约95平方公里。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被列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引领”、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首位、河南最大的开放品牌。因此,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也应该在“临空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进行系统分析,这也是把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融入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

4应强调相关文献的研读

港口贸易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环境;大国效应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土地资源并不充足,但神奇的是,7% 的土地资源养活了全世界 22% 的人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外贸易带来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农产品(尤其是大豆)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然而在大量进口的情况下,却并不存在大国效应。中国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对国内大豆价格与农产品结构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如何缓解贸易逆差和提高市场话语权以更好地应对风险的解决方案。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是近年来提出的。中国支持中粮企业反对外资多家公司垄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农业市场话语权和健全农产品供应链。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针对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前人已经有大量相关研究。早年李月云在国际贸易专著中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及诱发因素(2007),王亚娟结合疫情前 2002—2017 年的贸易数据对中国贸易条件进行分析(2017)。国内外研究人员统一认为,贸易逆差的形成分为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环境和出口国的竞争优势。马舒、夏和群、程国强、凌峰分别从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化和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单方面的原因,为本文对贸易问题的分析奠定了基础(2011)。此外,蒋兴红博士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了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问题(蒋,2013)。马苏中和王军特别指出了我国没有大国效应的原因。该研究将大国效应重新定义为市场话语权,而不仅仅是市场价格与进口量的关系(2012)。本文研究针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话语权和通过对外投资完善全球供应链的对策建议来解决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问题,以我国中粮集团企业为例,创新地从对外投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

(一)贸易逆差

由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可知,2002 年至 2017 年间,除 2009 年外,进出口百分比增长始终在零以上,2009 年进出口额受 2008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呈下降趋势,这是全球的整体趋势。所以可以得出在不断开放的基础上贸易程度不断加深。然而,我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加大,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2020 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为 2468.3 亿美元,同比增 8.0%。其中,出口760.3 美元,3.2%; 进口 1708.0 亿美元,增 14.0%; 贸易逆差 947.7 亿美元,增 32.9%。(农业农村部,2021)。此外,农产品在所有国际贸易产品中的比例也在下降,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比例高于百分之十,2015—2019 年这一比例稳定在 6% ~ 7%,持续下降意味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优势的丧失。

(二)大国效应的缺失

1. 大国效应

在小国,基于贸易保护,国家对进口商品加税。加税后,生产者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因此存在无谓损失。与小国相比,具有大国效应的大国面临的压力较小。对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提高了进口国的价格,大国市场的进口需求减少。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巨大,世界价格将下降。尽管世界价格没有变化,但进口国的最终价格较低,这意味着关税压力由进口消费者和出口商承担。这就是大国效应带来的福利。此外,马和王在 2012 年表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是“大国”效应的唯一表现,他们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大国效应对市场价格表现和市场支配力的影响,以及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2012)。他们认为大国更依赖市场,这使他们面临更多来自市场的风险。国家是否有能力保持独立和稳定抵御风险,决定着是否具有市场力量和大国效应。

2. 以大豆为例

我国大豆是农产品进口中增长速度最快、净进口量最大的粮食品种。自 1996 年以来,它的净进口量逐年增加,2010 年达到 5400 万吨,为当年世界第一,占进口大豆总量的 60.3%。而近三年来,进口大豆占整个世界平均贸易额的 75% 左右,然而大豆贸易的种种现象表明我们并不具有大国效应。国际垄断企业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谷物类跨国巨头牵头其他企业压低农粮收购价,提高粮食销售价,为其赚取高额垄断利润。生产资料少、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低,议价能力弱。2004 年的“大豆风暴”也可以说明缺乏大国效应。大豆风暴表明中国缺乏应对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2004 年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南美其他国家产量下降。在我们需求增加和美国出口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投机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谣言造成的恐慌来获利。他们拉动了美国股市和 CBOT 市场大豆期货的价格(国际市场大豆以 CBOT 价格计价,加价)。但在中国采购团高价收购约 300 万吨大豆后,整个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下跌,每吨下跌 125 美元(中国行业资讯,2018),输出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减少。这增加了很多国内豆油加工企业被外资企业收购的风险。外国投资者也通过对外投资来增加农产品国际贸易议价权,降低了中国在大豆谈判中的地位。

四、对农产品贸易问题的分析

(一)影响国际贸易逆差的因素

第一是需求因素,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通过杂交水稻技术实现了水稻的自给自足,但土地资源的稀缺使我们战略性地放弃了大豆的种植,大量依赖进口。出口上我国主要出口水产品、动物副产品和水果等农产品。2017 年,水产品产值 203.3 亿美元,占比 28.76%,居农产品之首。第二是比较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国是劳动禀赋国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大部分农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从中国出口水产品、动物副产品和水果的产品比例也可见:水产品居首位,其他种类农产品比重逐年下降。我国战略性地放弃一些主导进口需求的产品的开发。1994 年以前,大豆基本自给,主要种植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但是很大一部分土地需要满足工业化的需要,而过去是农业用地。因此,在满足了三大粮食基本需求后,放弃大豆生产,所以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第三是竞争力因素,这一因素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竞争力是指在特定数量的产品中获得更多利润的能力,也就是以最低成本销售产品的能力。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营销成本。而这些都是公司竞争力体现的不同部分。我国棉花、粮油等主粮作物的生产加工被认为工业化程度低、质量低、成本高、企业信誉低、技术发展缓慢,这都是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劣势。我国由于发展工业化的需要,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产、供、销全链条不强,链条的某些环节被国外多个国家的企业控制。这降低了我国市场的控制力,带来了更多的金融和经营风险。 第四是贸易保护,这个因素也影响到我们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从而增加了贸易逆差。进口产品会对国内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各国将采取负责任的措施保护国内产业。通常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关税和设置贸易壁垒。壁垒可以是高产品标准、生物免疫要求以及相关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贸易保护措施。此外,障碍可能是技术要求,这对我们国家来说需要巨大的成本。与关税相比,这种壁垒在市场上是无形的、隐藏的,但直接影响着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通过与一些国家建立良好贸易关系,部分产品的关税低至零。但对进口国需求依存度高,尤其是我们出口的国家集中在亚洲。出口集中的国家容易触发反倾销和反补贴法,这也属于进口国的保护。当出现交易摩擦时,我们将面临政治或市场波动风险。

(二)大国效应缺失的原因

大豆是进口依赖度高的突出例子。前面已经指出,大国效应是大国的市场力量以价格影响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中国大豆产业缺乏这种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分为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从国际因素来看,主要是国际食品垄断资本对全球大豆产业链的操纵。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是世界四大大豆进口国。巴西和阿根廷拥有比美国和中国优越的大豆生产资源,而国际食品垄断资本早在 20 世纪末就开始通过提供转基因大豆种子,控制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生产资源,实施除草剂和优惠农业贷款策略。整个农业市场包括跨国运输,被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嘉吉、路易达孚“ABCD”四大粮食企业垄断。这使得两个国家,甚至是大量进口的中国,更加依赖美国资本,跨国粮食贸易商获得更大的垄断利益、更广泛的资本渗透和对生产资源更深入的控制。从国内因素来看,农产品战略性放弃与进口量巨大的前提下,我国的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进口的依赖程度高,本质上缺乏价格优势。国内生产成本与进口价格的差异可见一斑。中国企业必然会选择更便宜的方式——进口,因此中国对进口的依赖度很大。不仅自然资源匮乏,技术和企业规模也难以与外商抗衡。进口非转基因大豆的榨油量是国产转基因大豆的 2 ~ 3 倍。虽然国内加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行业集中度也明显提高,但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拥有大型跨国粮食集团,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行业集中度都远优于我国企业,如美国四大大豆加工企业加工量占加工总量在 2006 年的容积率(CR4)已达到 80%。因此,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仍然不足。

五、对策建议

(一)贸易逆差

想要解决我国贸易逆差问题,首先,要解决我国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的问题。国内多家跨国民族企业在巴西、乌拉圭、巴拉圭等世界主要产粮国投资,弥补国内技术和土地资源的不足。通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建设,利用当地优势,最终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其次,投资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是为了拥有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因为我国一些农产品有巨大的进口需求,如果没有投资和资金流向粮食生产企业、控制供应来源,一旦国际市场供应受限或价格被拉高,我国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和变化,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2004 年的大豆危机就是一个例子。我国目前已实施相关战略措施,以中粮集团为例专注于国际贸易。中粮涵盖了多种作物品种和作物技术以及生物能源。改革后的中粮致力于提高中国的市场力量与竞争力。针对我国巨大的进口需求,中粮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完整的生产链。通过涵盖各类农产品,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通过覆盖多种作物品种、作物技术和生物能源,国内企业以其为主导,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多的机会和知名度来获取利润。中粮在美国、巴拉圭、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拥有广泛的投资和资金投入,分布在 140 个国家和地区,连接六大洲的关键物流节点。

(二)改善缺乏大国效应的状况

如上所述,中国缺乏大国效应是由于缺乏议价能力和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中国应该从粮食来源国入手,在生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注入资金,也就是在各个定价渠道上投入资金,拥有议价能力,使其不被供应链中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劫持,减少对外国公司的依赖。我国中粮企业也已经开始布局,中粮业务与四大粮商(ABCD)的竞争从粮食来源到运输和生产。除了在粮食生产大国对范围广泛的产品进行资本投资外,港口分散在 140 个国家,以确保运输顺畅。中粮还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本来提高加工技术,扩大市场和出口布局。我国农产品行业应加强国内公共信息服务,实现行业协会功能或适应行业企业服务设置本土化。这使得政府和市场公司有效合作,共同抵御国际市场的价格风险。例如,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是以期货为基础的,而顺畅的公开信息传递是期货市场发挥功能的前提。但是,国内还没有统一权威的信息渠道,还是以美国农业部的信息数据为主。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大豆危机的一个原因。一些国内企业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外界屏蔽信息,这使得相关部门获取和处理信息更加困难,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市场和经营风险、利润损失。

(三)宏观经济效应的对策

价格的变化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化,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扩大需求,不能只用价格拉动需求,这是相反的逻辑,正确的是需求拉动价格。我们要优化价格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如豆类出油量、大米和玉米的营养和口感,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这种改变价格的方式也将吸引资本流入,这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在结构上,要注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通过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农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此外,降低初级产品的比例,追求行业先进产品,使先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更高。进口农产品可分为用于直接消费的消费性农产品和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料农产品。在保证我国供应链完整的前提下,我国需要尽量降低农产品直接消费的比重,以国产优质产品取而代之。而原材料农产品的进口相比于国内稀缺的原材料农产品来说,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增加了利润,从而提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这些都对纺织、服装、饲料、食品等行业的宏观经济产生了联动效应。

六、结论

港口贸易论文范文8

文章以主席2014年11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的谈话为契机,以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论文背景,分析和讨论了海上茶路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环境下,如何紧跟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思路,通过推动和利用海上茶路,促进中西贸易的持续发展以及文化的多方面交流。

[关键词]

茶文化;海上茶路;中国;英国

1前言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近年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国内的茶文化有逐渐衰落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咖啡、奶茶、袋泡茶的选择远大于对龙井、毛峰、白茶等本土茶的选择。在英国,饮茶的风俗最早只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在贵族中流传,在随后却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并将其传播至海外,乃至茶源地中国。通过海上茶路传到英国的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改造而得到了英国人的认可?而我国源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作为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茶路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主席着眼于中国茶文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又该怎样用好这个平台重塑我国的茶文化?文章主要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2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西汉,茶叶已步入商品化。王褒《憧约》“武阳买茶,杨氏担荷”中已出现类似茶卖场的“武阳”。唐朝国富民强,思想相对开放,从而带动茶叶的销售。茶商利用大运河沟通南北贸易,促成唐朝政府与吐蕃、回纥的“茶马交易”,为现代茶形成自然科学独立体系提供条件。唐朝的陆羽著成首部茶书《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一部著作,有“茶叶百科全书”之称。内容涉及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当时的饮茶风尚、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宋朝时茶文化再度盛行。茶叶种植区域扩大,茶叶产量增加,城中饮茶蔚然成风,同时,出现了很多茶文化相关著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的繁荣景象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似乎仅仅止步于现有文化,并没有深入地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据世界银行2014年的统计,中国年人均茶消费不足500克,远低于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似乎处于被动、阻滞状态,寻找不到继承与变革相融的结合点。茶文化在中国逐渐衰退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质量问题。中国的茶叶农药残留、造假、重金属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安全隐患无法解决,那么中国的茶叶无法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受质检的限制,更无法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其次,中国的饮品消费存在一定的西化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受到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国人对咖啡、可乐等西方饮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普及。

3海上茶路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3.1海上茶路的起源与发展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逐步形成并完善。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又分为北线与南线。北线有“西北丝绸之路”,即张骞出使西域的官方通道;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北至蒙古高原,再西行可由天山北部进入中亚。南线有从西安到成都再通印度,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南海,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远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深厚。经过隋唐之前朝代的铺垫和积累,隋唐期间的陆上丝绸之路空前发展,为中西方文明带来了极大发展。中国的茶业、丝绸、陶瓷不断出口,西方香料、科技也不断涌入,在唐都城长安,胡商往来不断。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南宋时期借助临安沿海优势,南宋政府注重发展海运事业,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朝初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鼎盛,广州、泉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发展成为重要港口。到了明代中叶,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由此打破了两百多年的海禁政策,私人得以出海贸易。在此期间,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这条航线把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中国生丝和丝织品经太平洋转运至美洲大陆,然后又经大西洋再运到欧洲各地。此举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联系东西方的全球贸易航线。而今的丝绸之路加入了科技元素。高速公路、油气管道、电网等连通全球,以三条线路为主:北线以欧亚大陆桥为主(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中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南线以跨国公路为主(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

3.2海上茶路在英国的发展

西方有关茶叶的记载最早始于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斯。在其《旅行记》中提到:“一位名叫哈只•穆罕默德的彼斯商人,向他介绍了中国出产的一种叫‘Chai’的植物及其用途。虽然茶风靡于英国,但将茶作为商品第一次登陆欧洲却始于荷兰。1606年荷兰船第一次从万丹将来自中国的茶叶运到欧洲。9年以后,英国人也开始贩卖茶叶到欧洲。1615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日本出岛商馆的商务员维克汉写给其驻澳门商馆的同事,请他代其在澳门购买茶叶,要求他不惜高价买一罐最好的茶叶。1637年,以威廉•科腾为首的一批英国商人,组成“科腾商团”,来到“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广州虎门,初探中国贸易。此后,为了能更顺利开展茶叶贸易,英国商人在1644年设立贸易中转站。东印度公司在福建厦门设立代办处,专门收购福建武夷茶,运至爪哇的万丹(位于今印度尼西亚)销售。1676年,英国又在厦门设立专门采购茶叶的商馆。19世纪初流入广州的银元,平均每年约在100万两。以致当时英国商船到广州来,所带货物不多,大部分是银元。为了获得大量茶叶,也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先是改变印度(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原先零散的个体经营模式,并建立起体系完整的产业:在印度制造鸦片,再装船从印度运至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一条从中获取巨大利润的商业链条。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英国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英国最终赢得了这场鸦片战争的胜利。在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里英方要求中方废除商行、增加五口通商,从而打破了中国的茶叶外销壁垒。不仅如此,英国还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置洋行,负责中国的茶叶出口。除此之外,英国通过投资开设茶厂更进一步地深入中国市场。英方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合作。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由此可分析,英国对于加入“一带一路”也是早有准备。因为“亚投行”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成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英国作为西方首个宣布加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国家,展示了英国政府对于中国促进亚洲基础设施发展的高度支持。

4茶文化在英国普及的原因

4.1健康功效

茶叶刚传入英国时,是在医生和商人以突出其医用价值为主线进行宣传的。茶叶借助广告这个平台,为英国人所知。1660年,一份有关茶叶广告宣传单———《茶叶生长、品质和功效的确切描述》中描绘了茶叶的好处:强筋壮骨、治头痛头晕、可明目、健胃、助消化等。英国人通过这种以广告为载体、医用价值为主线的传单逐步了解茶,从而推动茶的销售量也开始稳步上升甚至是激增。

4.2名人宣传

茶叶能成为英国头号国饮离不开英国王室“名人效应”的推动。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并携带红茶作为嫁妆带到了英国。新王后崇茶观念极深,称饮茶有助于身材保持苗条。并在宫廷开设奢华的茶室,由此引领了英国社会名流的饮茶潮流。此后,英国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更是为茶的推广推波助澜。为了让午饭和晚饭之间不至于太过饥饿,公爵夫人让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和茶来缓解暂时饥饿。这种生活习惯在贵族圈中蔚然成风,逐渐发展成为女性的社交活动。男性也挖掘到了其中的价值:几壶红茶配上小奶酥、小蛋糕就可以邀请朋友聚会,抑或进行议事、商业活动等。这也就形成了英国著名的下午茶。维多利亚女王认为,下午茶更利于英国国民精神放松,因而倡导英国国民喝下午茶。随着英国下午茶内容的不断丰富,英国茶文化成为一种精致的饮食方式甚至是高雅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文人的示范效应也颇具影响力。英国文学巨匠约翰逊以茶启思,并用以茶会友的方式开展文学俱乐部;文学作品上更是将饮茶是精神享受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英国诗人拜伦写了一首《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的诗,让大众对茶向往不已;英国著名女作家奥斯汀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设置了很多品茗红茶、享受生活的场景;此外,英语中还有很多与茶有关的单词和词组,比如:tealeaf(茶叶)、pinktea(午后茶会,正式的社交活动)等都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迷恋、尊敬。文学巨头们的带动让茶成为英国人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乐于追随名人的品味和倡导。20世纪初,英国人的饮茶受到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巨变。便捷化、多样化的饮食结构让年轻人开始渐渐远离从前的饮茶方式。但是时任英国自由党的商务大臣丘吉尔将“准许人们在工作期间享有饮茶的权利”这一社会改革提上日程: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5分钟的茶休时间。英国喝茶的传统借助这一改革延续至今。虽然现在快餐饮食店、速溶咖啡和其他罐装饮料占据英国消费市场,然而,英国人对茶的喜爱却没有大的变化。这项改革功不可没。

4.3销售灵活

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也归功于其销售形式灵活应变,满足需求。在物质还不尽发达的18世纪末,价格的高低是普通百姓甚为关心的。而此时相继出现贫民开始饮茶的记载。1799年,伊顿爵士写道:“随处可见米德尔赛克斯或萨里郡(在今伦敦西南部)的贫民茅舍里,穷人们从早到晚喝茶,晚餐也豪饮不辍。”那时仅英国伦敦就有约2000个茶馆。茶叶之所以普及18世纪的英国与茶叶价格的大幅下降关联甚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还处在奢侈品阶段,平均每磅16先令左右;18世纪后期,特别是1785年之后,有些茶叶价格甚至低于2先令6便士。英国茶的大力发展离不开贸易。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猛进口,还有内部船员的私人贸易,私商、散商的贸易、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茶叶走私、1785年的英国减税法的实行都使得茶价逐步下跌,中产阶级以及部分下层阶级的英国民众也成为茶的消费者。英国茶的市场适应力极强,适用于各个层次,满足多种需求。当英国社会经济发达时,人们购买力普遍上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除了中上层的消费,茶又借助工业革命的发展,结合饮食进入普通家庭:工人工作强度大,而茶叶、牛奶和糖的搭配,帮助工人更有效地工作。随着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增加,英国的茶叶也随之发展。首先,袋泡茶的发明。袋泡茶的发明顺应时代主题,使人们饮茶更为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吸纳了更多不同茶源。其次,英国加大对茶广告方面的投资宣传;开辟专门场所;重视品牌也很关键。Lyons,Co-Op,Ty-Foo等品牌曾一度主导英国茶叶市场,尽管它们曾受市场冲击、公司所有权变更等磨难,但是它们的核心———品牌,却让英国茶闻名世界。

4.4海上茶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促进

饮茶文化在早期对于英国文化而言的舶来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成了英国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和城市产生了长足的影响。各大酒店、西式餐馆推出的下午茶套餐受到极大的欢迎。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却只能辉煌于曾经的历史,而止步于现代商业的蓬勃发展。而今的中国可以借鉴英国善于吸收外族文化并将其内化成为本土文化的智慧,将“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优势。首先是海洋文明的转型。中国长久以来以内陆、农业文明为主,而“一带一路”是中国从陆上和海上走出去的绝佳通道,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的同时推动海洋文明发展,从而成为陆海文明兼备的国家。其次是科技文明的转型。在沿路的铁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和通信网络等组成的综合而又立体的联通枢纽上逐步建立相关的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形成建筑业、冶金、通信、物流、旅游等经济链。至关重要的一点,中国梦的实现。“一带一路”就像实现梦想的向导和通道。第一,规则的制定。中国依据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首创两条“丝绸之路”,这意味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制定规则的水平,这也是我们开放战略达到一定水平的体现;第二,我国包容、开放传统理念的深化。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如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此后,又吸纳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5国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土耳其、斯里兰卡和白俄罗斯三国成为对话伙伴国等。这些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大多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合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作者:付星洁 戴文仪 仇慧敏 沈卉卉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5-9.

[2]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