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藏族服饰文化研究

工布藏族服饰文化研究

摘  要:工布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峡谷地区并进行服装制作,工布藏族服饰的发展深受西藏宗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服饰特征鲜明、内涵丰富,展现了藏民族丰富的文化特性以及历史背景、审美观念、自然条件和社会风俗等。研究工布藏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布 藏族服饰 研究

       “工布”泛指原娘布即洋河流域以及原工布四宗或今工布江达、林芝、米林三县区域。工布娘布地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文化交融一体,长期发展中形成泛称的工布。工布地处卫藏腹心,山高水急,林木苍翠,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构成了相对于其它藏区具有独特风情的工布文化。

       一、工布藏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

       1.工布藏族服饰的区域属性

       安旭1988年主编的《藏族服饰艺术》根据藏族方言把藏区服饰划分为卫藏服饰类、安多哇服饰类、康巴服饰类。李玉琴2007年发表的《藏族服饰区划新探》根据民族或族群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和语言的差异、文化观念等因素,将藏族服饰区划为13个类型区,其服饰区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卫藏文化区、安多文化区、康巴文化区和嘉绒文化区。工布藏族服饰文化划为卫藏文化区。

       因为交通闭塞,工布藏族的宗教信仰和整体环境相对稳定,使得工布藏族服饰在总体上具有长期延续性。

       2.工布藏族服饰的形成

       藏东南考古发现,在墨脱县的马尼翁、卡布、墨脱、背崩、格林、地东、西让等地,发现有石斧、古凿、古纺轮和手制绳纹陶片等新时器时代遗物,证明工布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峡谷地区并进行服装制作。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作为藏族前身的有关部族的服饰就已经具备了现代藏族服饰的基本款式特征,肥腰、长袖、大襟,其面料敦厚粗犷,色彩鲜亮,且极为讲究佩饰,男女皆辫发。这些服饰特征的延续足以说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是形成藏族服饰特点和着装习惯的基础。

       3.工布藏族服饰的发展

       唐朝、吐蕃时期是对工布藏族服饰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丰富了衣着布料的种类和织物的纹样,金质佩饰的精美更使人叹为观止。文成公主由藏东南进入西藏,带来了纺织技术,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纺织的工艺水平。七世纪以后吐蕃与唐朝互通商市,民间贸易,丝绸织物也占大宗。牛马土产同绢、布帛的交换,促进着民族手工艺的提高。

       另一个影响较大的时期是元朝,这个时期萨迦上层官吏、贵族的服饰,或仿效元朝,或直接为元朝赠赐。工布服饰中的武士服“扎规”,工布男子的红缨帽子受蒙古服饰影响至今还保留有元朝的服饰风格。

       解放后,西藏工布地区由于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工布藏族与外界相互之间文化交流的增进,基本工布藏族服装结构定型之后在中原华美的服饰文化影响下,工布的藏族服饰丰富多彩起来。首先,面料有了很大的改变。夏季基本上被棉布、化纤、丝绸等面料所代替,冬季除了用手工纺织的氆氇之外,又多了机织物的纯毛料、混纺料等等。二是面料花色的增多使原本单一色的主料变得丰富起来,使用的图案也随之增加。在款式上,已经有许多人改穿裤子,上衣的款式和内衣已由现代服装所代替,只有在婚庆、节日期间才能看到穿着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服装,配带华贵服饰的工布藏装。

       二、工布藏族服饰的特征

       工布地区主要处在卫藏文化的农林地区,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俗与氏族、村寨的图腾崇拜、气候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工布地区独特的服饰文化特征。

       1.工布藏族服饰的主要特点

       工布服在西藏服饰中最主要的特征是自染的黑色或深褐色宽肩式无袖坎肩,当地人称“谷休”,男女老少皆宜。这种服装无领无袖,套头穿着,多为黑色和紫色。坎肩的下摆至脚面,前后两片衣襟通过用白氆氇腰带扎系,再配上腰带和领口的精美装饰。人们为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这种无袖套服,夏天以氆氇缝制,冬天以猴皮、野山羊皮、熊皮缝制。人们劳作时毛向里,皮袍向外十分适合在林中伐木、抬木时穿着,雨天时,毛向外,还可以起到防雨的作用。工布帽是圆筒型的,帽底缝一层绿色的绸子,帽沿镶上一圈虹形彩缎,与“谷休”十分相配。

       2.工布藏族服饰的构成

       (1)工布男子服饰

       男性服饰分 “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 、“勒规”(劳动服装)三种。

       男性“赘规”为节庆盛装和礼仪服饰,选料昂贵,做工精致,是藏族服饰的精品。上衣分内外衫,内衫,藏语称“囊规”或“对塘”,多选用丝绸和茧绸布料,颜色普遍为白色、紫红色、浅黄色,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均用金边或银边镶嵌,也有选各种颜色纹花的绸缎作布料的,内衫均为齐腕长袖;外衫,藏语称 “堆冬”,选印有圆寿,妙莲及其他花卉图案的锦缎为料,样式与内衫相同,只是无袖。现今根据流行时尚,年轻男子也会穿各种流行的立领或园领衬衣。下身着裤子,裤子的腰围、开档和裤脚都很宽大,夏季裤子均为白茧绸缝制,冬季裤子均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绒缝制。

       最外面穿大领开右襟、一般无纽扣的长袍,其长过身。长袍领子、袖口、下摆或以水獭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装饰镶边,镶边宽尺许,最窄也有五寸,有的还在镶边上用白皮毛拼嵌成(藏语称庸仲仁姆,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常在的符号)图案,沿镶边内用窄于镶边的传统花色锦缎压边,再用金、银扁线镶饰。有的镶三层边,最底层为水獭皮,水獭皮上面是豹皮,最上面是虎皮,整个下摆几乎都被镶边覆盖。#p#分页标题#e#

       “扎规”为武士服,这种服饰现在也只有在节日的盛会中才能看到,为古时作战战士的服装。冬季面料多用皮毛,夏季一般都选择氆氇,外穿一件锦缎面料的背心,上面绣有一些图案,园领或立领,镶边加襻扣,袖口用动物的皮毛加以装饰,身穿豹皮镶边的氆氇,腰插长刀,身佩护身符和弓箭,倍显武士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头戴红穗蓬式帽,戴这种帽子的人一般都是有官衔的人才能戴的。

       “勒规”为百姓在劳动中的服装,颜色大部分都是深色,黑是主色。为了劳动方便,“谷休”的长度都短至膝盖。夏季内穿白色衬衣,加无袖的长袍,原来长袍都是氆氇制成,现在随着天气变暖,经济的发展,人们大多选择精纺毛料做长袍。外穿氆氇做的“谷休”。

       (2)工布女子服饰

       由于气候潮湿温暖,这里的妇女们常见的服饰是内穿白衬衣或颜色艳丽的衬衣,配长裙,冬季长裙有袖,夏季长裙无袖。外罩长坎肩,两侧无扣攀的“谷休”。工布妇女在外裙上不系裙围“邦典”,大都系一条长腰带,用红、黑氆氇等做成。并且在外都爱披大坎肩挎大提包。

       妇女们很注重腰带的装饰,腰带因材质而有不同的种类:有用金银和铁铜锻造的金属腰带,有用牛皮缝制的皮腰带,也有用贝壳和珍珠缝制在布面上的缀饰腰带,还有用羊毛编织而成的编织腰带。用羊毛编织的腰带使用者主要是农、牧区的妇女。最早的编织腰带的材料是纯羊毛,毛线用手工捻制,色彩经天然颜料染制而成,虽然单一,却显得非常厚重。

       (3)工布戏剧服饰

       工布藏戏面具是戏剧服饰中的一大特点,一般分为两类:平面与立体。平面面具一般由布、纸板、羊皮等制作而成,是剧中国王、大臣、喇嘛、巫女、老翁、老妇等角色使用的,反映出民间世俗的情调。立体面具则用纸浆、漆布、胶泥制成,在宗教的法会上面具用的最多,多用于神仙鬼怪、动物等形象。

       此外,工布藏族服饰中的帽子、藏靴、腰带、项链等配饰也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宗教文化特色。

       3.工布藏族服饰的禁忌

       工布藏族在服饰的穿着礼仪上还在遵循一定的程式。妇女都要编辫子,从发辫的中段开始用一种叫“扎休”、粗细相同的三种彩色丝线作发饰,跟头发一起编成辫。已婚妇女往往要盘在头顶,而未婚的女孩子却不能盘在头顶。未婚的女孩藏袍前不带“邦典”。女子戴金花帽子时,帽角在侧表示未婚,帽角向后表示已婚。未婚女孩儿可以戴熊皮帽,而已婚的女子不能戴。老年人则是戴用黑色氆氇和金丝缎缝制的圆形“加霞”帽。

       此外,工布地区白氆氇一般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穿,一是表示年龄,二是表示人们对他们的尊重。

       三、工布藏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工布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在色彩强烈对比之外,还存在着高度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工布藏族服饰的一大审美特征。鲜明的对比色之间,巧妙地运用复色金丝线和缓和色调等,或使色度递增排比,或使色块间巧妙过渡,色彩绚丽,美观大方,取得极为明快、和谐、活泼、生动的艺术效果。

       饰品是工布藏族人民强烈精神需求的载体,工布藏族使用金银玉珠宝器这些丰富多彩的饰物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满足着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被群体认可的愿望与需求。即使在今天,这些佩饰仍是藏族人民用来衡量自身价值与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是他们炫耀自己的富有与美丽、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

       工布藏族在审美习惯上认为蓝色像天空,静穆、深远;白色像云絮,洁净、清纯;黄色像土地,富有生气与活力;红色像火焰,充满热情和勇敢的力量;绿色像江水,意味着生命和富有。这五种异常单纯的色彩与青藏高原的纯净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是工布藏族人民独特审美感受观念和情趣的浓缩,充分显示了工布藏族同胞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强烈、质朴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工布藏族人民轻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坦荡率直、热情豪爽、爱憎分明的民族性格以及渴望表达自我、突出自我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安  旭.藏族服饰艺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2] 李玉琴.藏族服饰区划新探.[J].民族研究,2007(01):26~28

[3] 杨清凡.藏族服饰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