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实训总结范例

房屋实训总结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教学模式;现场教学;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各专业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适应这个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应围绕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应用型、实践型课程教学体系。笔者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尝试。

一、教学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房屋建筑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建筑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基础知识,了解建筑设计的内容、过程、方法,学会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与验算。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所以在讲授中就让学生被动听讲变为自主学习,将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材料整理、课堂成果展示、小组互评、教师讲评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通过耳熟能详的案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现场教学是充分利用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周边建筑工地,将课堂搬到现场上进行,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知识深刻理解。

二、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提供直接保障。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对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毕业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重点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一)小别墅设计训练

目前高职教育虽说是三年学制,但由于有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部分院校甚至实施了“2+1”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真正在校时间就只有两年了。而理工类专业由于课程多、时间紧,房屋建筑学的教学重点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多为绘制或设计建筑局部构件。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能力。为此我们设置了独立的小别墅设计集中实践训练,要求学生用36个学时独立完成一个小别墅的建筑设计。学生经此创新的综合实训,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独立的设计过程也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他们查阅资料及建筑制图的能力。

(二)施工实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单纯的理论知识只可以为他们实际工作能力提供支撑,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才能解决就业后眼高手低的问题。所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社会实际建筑工程,开展现场教学,成为让学生将掌握的理论转化为基本技能、完成快速上岗甚至零距离上岗的不二选择。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按1∶1的比例建造了一个完整的一层半的建筑模型,将民用建筑的各类构件节点展示出来,再加上建筑材料展示实训室、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节点展示实训室,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建筑的内部构造与做法。结合房屋建筑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基建建筑工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在施工现场与建筑施工人员的交谈,使学生对建筑市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技术都能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也能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改革总结

经过两年多时间对两届学生的试验,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的效果非常明显。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改革都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靠机械记忆的方式,通过自主、自觉学习,又能到实训基地和建筑工地亲自动手见习,感觉目标性非常明确,学习时更有动力。同时,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表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基本可以实现快速上岗,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该教学改革已经在本学院建工系各专业、多个课程上推广实施,应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索,希望可以找到一种最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建筑教育,2007(4).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3

1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与描述、方案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造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关于教学设计的模式,乌美娜教授提出了比较宏观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余胜泉先生等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则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而在“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尝试设计、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结构化分析、教学方案的优化、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4个阶段进行。

1.1教学内容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为高年级的专业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循序渐进的专题设计训练,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深入学习,并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的专题设计相衔接。“建筑设计基础Ⅱ”主要包括4个专题设计:第1个设计专题——食品亭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的理解和认识,选取大理学院古城校区内的4块地段,让学生在进行专题设计时,不仅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进行思考,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出美化校园的小品建筑,为学校的师生营造一个休闲、游憩和交流的场所。第2个设计专题——品牌专卖店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建筑单体的设计能力,包括建筑造型和室内设计的相关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不同特点专卖店的设计,任务书所给的地段是一块虚拟的理想场地,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设计和表达。第3个设计专题——外部空间体验分析,主要培养学生对已建成的实际建筑和外部空间进行分析。通过食品亭设计和品牌专卖店设计的训练,学生基本对建筑与外部环境、建筑单体(建筑造型、室内设计)等有一定的基础和认识,结合本专题的实际调研,使学生对建筑方案与实际建成建筑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理解建筑的设计知识,用徒手画钢笔画、色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加强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同时为高年级的建筑测绘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外部空间体验分析专题选取了大理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如:大理学院古城校区第一教学楼前广场、大理古城洋人街、大理古城红龙井街区、大理古城玉洱公园、大理古城人民路、下关人民公园广场、下关明珠广场、下关全民健身中心广场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对大理地区的地域特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分组的方式(2~3人/组),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第4个专题设计为——别墅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一个专题训练周期的掌握能力,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专题设计起到衔接的作用。该任务选择了溪边、山地、海滨地段(虚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并结合不同地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实地调研已建成的别墅案例进行分析,设计自己理想的别墅,通过调研报告、图纸、模型等方式进行设计和表达。别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题设计,是对学生设计和表达综合能力的训练,结合清华大学关于别墅设计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也尝试着运用在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中。

1.2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从第1周到第13周,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第13周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包括任务布置、不同类型的设计专题讲座、针对各个设计阶段出现问题的讲座、请专业教师进行的专题讲座等组成;实验教学部分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个专题设计进行小组辅导,并针对不同专题进行教师轮换,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辅导;实践教学部分则主要包括上板和全班评图两个部分。

2课程的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与教学周期的一致性

由于“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在2011级的教学中主要安排在2012至2013学年的第1、2两个学期,期间还包括了小假期的时间,因此,4个专题设计的时间相对充裕,学生完成的效果相对较好;而2012级同学的学时主要为2012至2013学年的第2个学期,总共13个周次,4个专题设计的周期相对较短,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相对要差一些,教学内容应该结合教学周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设置,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2.2学生的图纸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几个专题作业都需要学生将前期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并综合地进行模型、图纸的表达。但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模型、图纸交流,发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很大差别:有的同学已经可以用计算机建模、手工建模,而有的同学还停留在简单的草图阶段。但是,一个总体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同学都考虑了很多,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最终的模型制作也不错,但是在最终的图纸表达中却不能把自己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出来,也不能够把前期的设计表达知识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3指导教师之间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部分由几位任课教师和建筑学专业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结合各自指导的实验小组,针对不同专题设计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交流与沟通,例如:在食品亭设计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不能够将前期所学的设计知识和绘图知识灵活运用于设计当中,老师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在理论课上进行相关专题的讲座——设计方法的运用、空间构成与设计的知识等,不仅巩固学生的前期知识,也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中,几位教师共同探讨设计任务书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学的目的、设计周期、设计地段的选择、计划进度的安排,以及评分标准等,并向教研室里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通过给学生的专题讲座、综合评图等方式,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2.4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护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关键的内容。把学习动力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引起学生兴趣、正面鼓励、利用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使学生成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设计专题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校园内地段,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思考设计;外部空间体验结合大理地区的特色——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的街道、空间(洋人街、红龙井、人民路),当代的建筑外部空间(下关),还有学生自选的沙溪古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实地调研、分组测绘、绘制图样、制作图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与设计,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重要的作用。

3总结

“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已经在建筑学专业的3个年级进行了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例如能够引导学生把前期所学的抽象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设计专题相结合;学生也开始学会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综合考虑进行设计;能够在教学过程及时调整专题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改善教学效果;将学校的实际环境引入专题设计中,使学生能够到实地踏勘,对熟悉的环境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等。但是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也发现了还有一些需要调整的方面:例如建筑学作为新开设的专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体系和模式,通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进行调整与改进,而教学周期则与培养计划的学时相一致,因此在教学周期与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等方式进行调整。学习活动中不同的主体,由于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等差异,导致学习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进行辅导,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教学,努力改善教学效果;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设计图样和制作模型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建筑有一些感性认识,并具备一定图样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基础之上,以大理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为指导,与专业的主干课紧密联系。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重点通过对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设计专题、学生表达设计的能力(图样与模型)、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不同的专题,突出训练的重点,选择学生较为熟悉和感性趣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其次,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运用表现技法表达自己的构思,通过图样和模型的方式,为高年级的设计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本门课程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杨荣彬 谭粤 平志勇 胡丹 单位:大理学院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职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1《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庞杂与课时不相匹配

一般《房屋建筑学》教材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基础、民用建筑构造和工业建筑构造三部分,根据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前两部分。建筑设计部分有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剖面设计、建筑体型与立面设计三部分内容。建筑构造部分内容繁多,需要学生掌握基础与地下室、墙体、楼地层、阳台及雨篷、楼梯与电梯、屋顶、门窗、变形缝等民用建筑构造原理与组成方法。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与目前高职院校紧凑的课时安排不相匹配。

1.2大量课堂理论授课,学生缺乏兴趣

由于教学内容与课时量的严重不协调,使得教师不得不加大课堂的授课内容,教师一味想多传授知识,但忽略了高职生的生源特点,教师只顾讲,学生被动地听。缺乏师生间知识桥梁的良好搭接,必然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1.3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房屋建筑学》中民用建筑构造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紧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通过语言表述让学生直观的联想实际工程施工中的各节点构造。如地下室、墙身、屋顶都会讲到防水构造,大部分学生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建筑工地,仅凭学生的生活见闻很难掌握卷材防水、水泥砂浆防水等一系列的内容。从学校所能提供的硬件条件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条件满足不了教学的客观事实。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少,使得学生对大部分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环节,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2《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2.1转变教学观念

《房屋建筑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课程,长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的观念显然不适合,应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安排课程时从固定的教室授课跳出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已有的教学条件,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外学习机会,带领学生经常到建筑施工工地参观并现场教学。这样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2优化课程内容

年复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体系及教学目的,适时的修改教学大纲的内容,使课堂教学紧跟工程实际变化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教材上的内容远远跟不上社会实际工程变化发展的脚步,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删减教学内容,一些老式的甚至已经淘汰了的构造做法少讲或者不讲,反而增添新材料、新技术、新的构造做法及设计理念。同时适当的复习建筑识图与制图、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实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交叉运用。

2.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板书有其独到的授课魅力,但《房屋建筑学》知识点多,所需图片资料庞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难以现场作画的图形直观的表现出来,添加施工照片、录像等视频影像资料,让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再现与课堂,并注重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启发式教学、现场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项目驱动教学法、实地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加强实践教学

《房屋建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力度。组织学生参观在建工地,现场实践教学,理论讲解,同时请工程技术人员边工作边讲解某一节点的具体构造做法,讲解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情况。学生实地参观的学习效果往往比教师在课堂将很多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将来可能从事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能扫除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兴趣。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进工地是也可以通过参观模型,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建筑构造的各组成部分及细部节点做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5调整考核方式

虽然课上教师一直强调《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整个高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贯穿性作用,但作为高职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以往闭卷考试为主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学生很难考取较好地成绩,更有甚者连考试成绩也无所谓。为督促学生的学习,宜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以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5:5或6:4的分值标准,并将平时成绩细化为大作业、小作业、上课表现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构造理论知识、工程图识读、建筑设计及学生对任务分析、解决、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作者:曹春娜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具有从事简单的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需要在学习房屋建筑学得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制图和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来实现,但是在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中,房屋建筑学课程却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是先于或者同步与工程制图和建筑材料课程的开展,这样设置不利于房屋建筑学实践的开展,很多学生不能准确运用工程语言来表达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方案。从房屋建筑学实践课的成果可以看出,绘制出来的施工图,很多不符合制图规范要求,制图功底欠缺。

2.教学方法中上存在的问题:目前房屋建筑学还是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中多采用PPT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一些构造做法,构造组成以及所用的材料特性都没有直观的认识,都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和示意图上。例如,屋面做柔性防水所用的材料SBS防水卷材,这到底是什么?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就出现了毕业后学生进入实际的工程中所见到的与所学知识对应不上,所学不能所用,工作上手慢,还要通过认识学习来将课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另一方面是建筑设计。但内容相对较陈旧,许多教科书中的内容部分将滞后于当前的技术规范后面,不能很好的与现代社会的工程实际情况接轨。由此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学完以后,走到工作岗位上,发现所学的内容已经过时,会对于大学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否有用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会对教育产生误解,认为大学学得知识并不重要,由此忽视对基础学科的学习。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

4.对房屋建筑学实训有所忽视,很多专业仅开了房屋建筑学课程,没有实训课程,这样的安排是不合理的,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对房屋建筑学所学知识的系统运用,也是是房屋建筑学主要的培养目标,能通过学习看懂并会绘制简单的房屋建筑学施工图。

二、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1.对于教学体系设置的问题,由于房屋建筑学和工程制图的联系很紧密,是需要相辅相成的,我建议可以将建筑工程制图和房屋建筑学合并教学,可以从培养计划和教材入手,将两门课进行整合。首先,内容体系上,将两课程知识融合,房建的相关章节学习完毕后,加入对应的工程制图知识,最后再通过课程内的实践进行加强。其次,调整学时数量,由于在房屋建筑学教学中加入了工程制图的教学时间,从而要增加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时数。最后的课程实践环节不仅是对房建知识的实习,同时也是对制图技能的一种实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

2.教学方法上,建议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实践认识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针对建筑设计部分,老师可以利用学校里面的建筑,带学生一边看一边讲,不要将教学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出去,例如讲教学楼设计,完全可以带学生在每天上课的教学楼内实地教学,去看我们教学楼的建筑空间组合,看我们教学楼的外立面,看我们屋面的处理,等等。这是一个不难做到的实践,但是却让我们学生对课本知识加深理解,对书本上的文字有一个立体的感受。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针对建筑构造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跟建筑施工单位建立认知实验室,组织学生分批次去实际工地进行认知实习,请工地上的工程师为学生进行实地讲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针对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的问题,一方面尽量选择出版日期较新的教材,另一方面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多涉猎,不仅看一些专业杂志,还要关注专业网站的新论文新言论,跟上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在原有的传统知识体系下进行延伸,让课本上的理论跟上时代的进步。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先进建筑技术水平的同步增长。

4.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实践,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房建实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训。在实训中,采用真题假作,让学生逐步接触实际工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要重视房屋建筑学实训,只要开展房屋建筑学课程必须要配以相应的实训课程。

三、结语

以上几点,是我通过多年讲授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经验,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几点教学改革建议,期望我们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能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靠近,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业压力不断攀升,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其将来进入社会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房屋建筑学作为工程类专业基础学科,一定要打好基础,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铺好路。

作者:赵冉 单位:陕西西安陪华学院

第四篇:建筑学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力学课程的目的与土木类专业存在很大差异。建筑师掌握力学和结构知识的目的:一是使其新颖的建筑设计方案具备明确的结构意义,二是与结构工程师进行专业层次的交流,而不像结构工程师那样专注于局部的构件分析或精确的数值计算。虽然大多数建筑力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这一差异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了与土木工程专业完全相同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授课。其次,教学学时被削减,为保证建筑力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建筑力学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虽然建筑力学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概念提出已有三十多年,但其所涵盖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个知识板块之间仍然存在着系统性差,缺乏相互贯通和渗透的问题,造成部分内容重复。此外,由于教授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师大多出身于工程力学专业甚至结构工程专业,出于专业习惯,有过多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忽视力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的倾向。最后,现有的由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的单一模式亟需改革。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未来建筑师的基本力学素养,理解建筑形式与结构骨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一目标与结构工程师通过理论分析和精确计算确定建筑体系的结构细节完全不同。传统的书面考试难以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力学知识的水平及其实践能力作出有效评价,亟需改革。

二、解决方法和改革措施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理论体系改革

如前所述,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力学课程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自觉在建筑构思与设计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方案;二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技术等打下所需的力学基础知识。前者要求建筑力学课程所涉及的力学知识范围要有足够的广度,了解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荷载及非荷载因素作用下的受力特征,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地融入结构分析概念,对结构形式作出合理的选择。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定性分析能力,让学生准确把握基本的力学概念和力学原理,掌握从力学和结构设计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流程,了解最前沿的力学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从后者的角度看,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需要预先掌握结构的计算简图、物体的平衡、构件的内力计算与内力图的绘制等力学知识;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需要预先掌握材料的拉压特性、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等力学知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需要预先掌握荷载的简化计算、连续梁的内力分析以及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校核等力学知识。由此可知,在某些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上,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求。因此,在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定量分析能力,让学生了解定量分析的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准确应用相关定理和公式作出精确无误的计算分析。此外,由于建筑师的工作被认为更倾向于艺术范畴,建筑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强调艺术修养和感性思维方式。作为建筑学专业难得的强调理性思维和形式逻辑的建筑力学课程,在建筑学专业学生长于感性思维的头脑里植入理性思维的种子,使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一个较高层面达到平衡与和谐,这对于未来建筑师设计出具备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不应当完全回避逻辑严密、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公式推导过程。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详细讲解个别公式的推导,一方面可以防止力学课程的教学完全变成解题方法和解题模式的简单传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力学学科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教学理论体系方面的改革要注重拓展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力学知识覆盖的广度,根据学科特点的要求保留和深化必要的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前述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理念,对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进行调整。

(1)教学内容整合

根据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力学学科内在的系统性,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静力学部分,包含物体的受力分析与结构计算简图、平面力系的简化、物体系统的平衡三个章节。第二部分是静定结构部分,包含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多跨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三个章节。第三部分是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计算部分,包含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力学试验、杆件的应力分析与强度条件、稳定性基本概念与压杆稳定性、梁和结构的位移四个章节。第四部分是超静定结构部分,包含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三个章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目的,一方面是根据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原有三门力学课程中一致或相关的内容归并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顺逻辑主线,缩减学时;另一方面是根据建筑学的专业特点,调整各章节授课的侧重点,使各部分知识深度、广度和能力培养要求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2)举办专题讲座

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力学课程的目的之一是使建筑师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地融入结构分析概念,对结构形式作出合理的选择。这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力学知识要有足够的广度,对前沿的力学和结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目前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却止步于经典的结构分析理论,未能实现与现代结构分析方法的接轨。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在完成建筑力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设拓展学生力学知识的认知性讲座。目前广州大学开设的相关讲座包括:“结构动力学知识初步”,简要介绍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筑新材料及其力学行为”,从力学的角度介绍建筑用新材料的性能特点和适用结构;“地震与工程结构抗震”,简要介绍工程抗震的一般概念;“有限元方法与有限元软件”,介绍有限元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大型有限元软件。通过举办这些专题讲座,使学生对力学和结构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晓结构工程师进行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和分析重点,奠定与结构工程师开展对话与合作的专业知识基础。

(3)鼓励并指导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组队参与各类建筑设计项目及竞赛

为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建筑设计的实践能力,各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都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级别的建筑设计项目和竞赛。以广州大学为例,仅2012年和2013年就有“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五校建构大赛”、“天作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奖赛”等多种设计竞赛项目供学生选择。这些设计项目和竞赛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锻炼了建筑设计实践能力。但是,一个共同的缺陷在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选择成员组队参加竞赛时,往往将眼光局限于建筑设计本身。设计中所关注的热点也局限于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向的问题,完全忽略了力学和结构的概念,以至于设计出的作品毫无结构的考虑,甚至出现造型独特美观的结构“站不起来”的窘况。为了培养学生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形成结构概念、养成与结构工程师开展对话合作的习惯,建议充分利用已有的项目和竞赛资源,鼓励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合作,组队参赛并予以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力学和结构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三)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与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理念相适应,其对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力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深度考核、力学知识了解和应用的广度考察,以及自觉将力学和结构概念应用到建筑设计的过程性评价。基于这一思想,对建筑学专业现有的建筑力学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1)必须掌握的力学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考核,占60%,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2)建筑设计相关力学知识广度的考查,占20%,采用大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自主观察建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力学现象,运用所学力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并给出定性结论。如果在分析时遇到建筑力学课程未能涵盖的力学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自行解决,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3)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力学知识应用,占20%。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建筑设计竞赛,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力学和结构概念,并将其分析过程和设计理念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评分。未参加建筑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建筑设计大作业时完成此项工作。

三、教学实践

文章所提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紧紧围绕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展开,自2011年以来,已经在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2009、2010、2011、2012四个年级267名学生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除了不及格率和不及格人数有明显下降之外,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为提高。在学校组织的匿名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纷纷表示学到了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掌握了力学的思维方式和运用力学知识分析、解释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筑师,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与结构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有所不同。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应当在强调建筑学专业力学知识广度的同时,注重部分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的深度要求。在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充分认识到力学课程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理性逻辑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将力学课程的学习和建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相联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力学和结构的思想;鼓励并指导学生与结构专业的学生组队参与各类建筑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地融入结构概念的素质和与结构工程师对话合作的能力。将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力学和结构分析过程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其积极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建筑设计中遇到的力学和结构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力学理论知识与建筑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者:燕乐纬 张永山 汪大洋 梁颖晶 单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五篇:建筑学水彩课教学理念

一、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及色彩调配训练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不好,高中阶段接受的美术训练也不多,因而对色彩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开课之初,讲解与色彩相关的理论知识十分必要,这是进行实践绘画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这部分理论知识包括色彩的形成及三要素,色彩的饱和度、邻近色、对比色、补色知识,还有色彩的冷暖、色调知识。这部分知识中,色彩的冷暖是很重要的。冷与暖是相对而言的,红和绿是一暖一冷,红和黄比较还是一暖一冷。即使都是紫色,红紫与蓝紫仍是一暖一冷。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冷暖光源下物体向光面与背光面、投影的不同冷暖变化,要将其作为规律掌握起来。通常自然光线下的物体向光面暖,背光及投影的色彩偏冷;而白炽灯下的物体向光面则偏冷,背光及投影的色彩偏暖。这点规律很重要,是学生进行水彩实践的重要理论前提。色调对于初学色彩的学生而言很难把握,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不断提高动手及审美能力,它是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体现。接下来,就要进行色彩调配训练。通常要求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色彩调配练习,熟练之后,还要进行特定物体颜色的调配练习,这考验学生的色彩感觉能力。色彩感觉因人而异,但不会差距太大,这要靠学生去观察,再辅以相应的色彩理论知识。一般调色练习对于成年的学生难度不大,训练时间不长。

二、教师的示范与各种水彩技法的讲解

水彩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师现场作画,学生看得更加直观易懂,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有效、直接。教师一般都是一边作画一边讲解,作画的同时,把一些技法和注意事项细致地融入其中。学生围在四周观看,也可提出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其实,这种教学氛围应该是介于严肃与随意之间的,是师生研究、探讨问题的一个非常融洽的场景。教师一般按照水彩的起稿、着色、局部刻画、整体完成这个顺序进行作画。可以只画一个苹果,也可是一个罐子,也可是整组静物。但画整组静物多要耗费时间,因而教师一般只画静物的其中一个或一个部分。现场示范时,最为重要的是对水彩技法的讲解。水彩技法包括很多,如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法、撒盐法、喷水法、刀刮法、薄画法、厚画法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技法。目前的水彩课教学从传统来说还是采取湿画法的多一些,它既符合传统,又与水彩颜料的性质相符。水彩颜料透明度高,需要以水作为媒介来作画,水分的多少直接体现了画面的水性、意境与情趣,因而作画时对水分的把握至关重要。一般是用铅笔起稿,把具体的形体比例一一体现在画面上,然后用蘸有颜色的笔进行勾线。因为水彩覆盖力弱,学生对形体的把握不是很强,因而建议学生起稿时用铅笔,否则一旦着色,再要更改形体就有难度了。湿画法其实就是调配颜色时水的成分多一些,适用于由浅入深的水彩作画步骤,画面通常有水汽淋漓的感觉。从底层色彩到最后一遍色彩,通常画笔中水的成分越来越少,这样物象才会被逐层加深,细节才能得以刻画,完美体现。但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因为调色时对水分的控制把握不好,致使画面出现飘、浅、淡的感觉。这是初学水彩的学生的常见问题。干画法即是水的成分较少甚至没有,以颜料为主的画法。通常水彩画是采用干、湿结合的画法,画面中有干也有湿。但传统水彩教学中,干湿结合画法中仍以湿画居多。因而当人们欣赏水彩画时,总是被那美好透明的水气充盈的意境所感染。还有其他技法,都需要对学生交代清楚。实践证明,在教师示范时,学生的注意力有限,不能涉及过多,因而要逐步讲解、示范。

三、对不同物象的刻画与对色调的把握

水彩教学分为室内写生与室外写生两大部分。教会学生表现各种不同物象十分重要,如对水果、陶罐、瓷罐、玻璃器皿的刻画,对树木、房屋、石头等的表现。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教师的示范、逐个指导与学生的个人努力。同时,学生的作业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量,这就对课时有了要求。如果课时足够,教师会将每个教学环节安排得更加详细具体,让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时间。不同的物象,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画天空、白云与画树皮的感觉肯定不同,但却存在着相似性。如果教师不做示范,学生根据常规的作画方法自己动脑也会画出,但如果教师做示范的话效果就更明显了。室内写生光线比较固定,长、短期的水彩写生都比较适合,室外写生则适合快速的水彩写生训练。当然,室外写生最能锻炼学生的色彩感觉,能提升其捕捉大的色彩关系的能力和把握整体色调的能力。学生对具体物象的刻画,在室内写生中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以一个摆在白衬布上的梨为例,白炽灯下,光源不变,梨的黑白灰、投影几大面也基本不变,冷暖非常明显。要用色彩把原本素描的黑白灰关系、体积感、空间感表现出来的话,学生在固定光源下,就可以长时间进行刻画了。这样非常适合初学水彩的学生进行反复的色彩形体训练。因此,在教学伊始,都是先以室内写生为主,然后再到户外进行各种物象的训练。这样将室内与室外结合起来,能取得较好的水彩教学效果。色调对于初学水彩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学生一般看到什么颜色就上什么颜色。对画面整体的把握能力不够。这自然需要达到一定的作业量,以及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同时,学生临摹优秀作品也可提高对水彩、色调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进一定量的色彩临摹课,有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很恰当的。经过一定量的水彩写生训练,学生对水彩画的作画步骤、技法、色调及意境的表达等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当然,这与水彩写生课时量的多少也有些相关。

四、结语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4

1.施工员岗位主要工作:现场施工管理及资源管理;现场的技术、质量、安全交底;现场技术指导、施工过程控制;现场的施工准备,测量标志保护,进场材料检查;填写施工原始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检查记录及施工日志。2.技术员岗位主要工作:参加施工调查、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督促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主持竣工技术文件的编制。3.测量员岗位主要工作: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施工测量方案;测设建筑物的控制桩、水准点;实地校核红线桩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测定;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检查;测量数据记录与整理。4.资料员岗位主要工作:工程项目资料收集与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与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程计划、统计的管理;竣工资料报送;工程档案移交。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素质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建筑业的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等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

2.人才培养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2)知识文化素质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和文学。学习数学、英语、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为从事本专业必须的计算机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一般房屋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土建工程预算编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的编制知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工程绘图的基本知识。(3)专业技能素质具有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能力、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能力、编制工程技术档案能力、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控制能力。(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全的心志,良好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度的行为反应,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和快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为了迎合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三者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东北地区冬季不宜施工的特点,采用“1.5+3个0.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第1~3学期(1.5),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在学校进行德育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本应用技能的训练。第4学期(0.5),职业专项能力培养阶段:上半学期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实训,下半学期和暑假到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的生产实习。第5学期(0.5),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1-6周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生产实习,其余时间返回学校,总结实习中的问题,补强学生欠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0.5),职业个性能力培养阶段:1-6周进行按工作岗位的毕业设计,分为施工方案、测量方案、工程内业;其余时间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个性能力,并实现预就业。

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广泛深入的一线施工企业调研,明确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归纳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以真实建筑工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参照建筑工程技术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及建造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五、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措施

为了深入全面的进行专业教育改革,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强化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

(1)建立组织机构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建立由专业建设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落实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2)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商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大计,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校企合作交流进行指导、咨询、协调和帮助。(2)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制度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落实具体合作事项。2)校企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在产学研过程中工作量的计算和有关利益分配的办法,保证产学研工作顺利开展。3)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生产、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训设备管理条例,制定实训设备操作规程,建立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安全公约,确保学生实习实训顺利完成。4)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解决兼职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均满足要求。

2.强化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5

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体系来看,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的要求不符合。主要表现在:传统授课方式属于教师“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课件和落后的章节式教材“灌输”理论知识,这个阶段学生并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在后期项目中如何具体应用。所谓“课程作业”也是授课教师自己随便模拟的房型和最终图纸要求,与工程实践的项目任务书要求也相差很大,学生在这种任务要求和教学环境中很难应付企业的面试和适应未来的挑战。

2新课改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了解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方式方法和流程,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加强设计表现的基本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室内设计专业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独特性。前导课程为室内设计基础、专业表现技法、AutoCAD、3DSMAX、室内外效果图渲染与表现、家具与陈列、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概预算、住宅室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后续课程为文化娱乐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3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餐饮空间室内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主要是基于项目导向式教学理念,改变原有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引入室内装饰装修企业真实项目,按照室内空间设计的程序,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对应设计过程的相应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做自主完成的任务。相关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提供,同时兼顾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室内装饰装修企业设计师工作流程的调研总结企业设计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和设计过程,同时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认定针对室内装饰员和室内设计师的技能要求及知识要求,提炼出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总体设计的三点思路:

3.1创新基于工作任务引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仿真工作室环境下,项目任务引领课程内容,按照企业设计师承接一个设计任务之后的典型设计过程进行教学进程的安排,按照设计师需要完成一套项目方案图的工作程序推进教学过程,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

3.2设计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项目任务选择采用企业实际项目或者设计网站学生竞赛项目,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

3.3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问题教师及时补充,遇到设计表现与技能运用等综合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教学进程的完成,设计任务的相关图纸也随之完成,这种项目任务驱动教学进程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企业设计师项目实战中每一个工作细节。“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和学生互动,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这样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挖掘知识。二是指课程授课教师和学生一同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时时演示项目设计过程,分析和讨论教师自己在做设计时的思路和图例展示。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相关阶段表达的图纸或者电子文件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一个项目从接手到最终排版完成的全部细节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同时,在项目制作过程中还能够接受授课教师对学生手绘、电脑等表现技能方面的提高。

4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师模拟工作环境进行交流性实训,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进行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教师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项目的练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实训任务中,学生会遇到许多设计上的问题,如尺度、空间、体量、材料、结构等,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从大量的草图到初设方案的建立,再到方案深化的掌握的过程中,达到职业技能的培养。

5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要求进行项目设计的全程记录与总结,课程结束后进行小型的作品展览及分组项目汇报。课程评价除了作品的质量和最终效果外,还要综合考虑整体设计工作的开展与安排效率、工作态度、合作意识等因素作为最终课程的评分依据,使课程不仅全面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课程评分主要包括:(1)项目设计的进程控制(计划与实施一致性等),占总分的20%。(2)作品的设计情况(创意性、功能性、美观性等),占总分的30%。(3)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主动性、团队意识、具体分工的完成效率等),占总分的20%。(4)设计表达能力(制图规范性、效果图制作质量、设计说明编写、方案汇报的语言表述等),占总分的20%。(5)制作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占总分的10%。

6结语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

项目化课程以“行为导学”为依托发展而来,教师组织学生根据项目展开实践活动,期间师生学习、讨论、合作,最终完成项目实践任务。高职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以培育学生专业素养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教改背景,在教法优化基础上科学育人,确保社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保障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顺利与岗位对接,继而发挥该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作用。然而,在育人进程中却存在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与企业有冲突,岗位职业能力未能渗透到课程开发进程中等问题,影响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成效。基于此,为提高高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育质量,探析职业能力下该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必要性、难点及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能力下高职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必要性

(一)提高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

以专业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内容与市场关系紧密,在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下整合课程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而且项目化学习任务需学生经由实践予以完成,继而将知识与学生专业发展关联在一起。项目任务通常情况下会选用企业经典工程项目,用真实项目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引领学生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者展开实践活动,达到有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目的。

(二)学生认知与课程教育相契合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具有发展性,需从宏观设计长期项目化课程,确保该专业育人基调一致,从微观打造阶段性项目课程,助力学生循序渐进强化个人职业能力,将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需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可以在项目化课程中有所收获。

(三)增强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开放性

首先,项目化课程专注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如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需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其次,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形式较为丰富,除教师讲说外,学生可参与社会性项目实践活动,如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参与企业项目活动等,学生学习路径得到扩展,为多渠道培育学生职业能力奠定基础;最后,项目化课程体系评价灵活,既可根据学生项目化学习实践成果展开评价,又能从学生实践表现角度出发进行评价,使教师能全方位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育情况,有效提高教育指导质量[1]。

二、职业能力下高职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难点

(一)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存在冲突

有些高职院校因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经验丰富,在育人过程中总结得出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项目案例,在项目化课程体系中负责串联混凝土结构、运筹学、工程经济学等专业知识。由于课程发展具有滞后性,无法紧随土木工程市场动态做出调整,而且校企合作频率较低,所以出现了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现象,不利于培育学生职业能力,降低了该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质量。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中岗位职业能力渗透性较差

高职教改的过程就是调整学业成绩与学生能力育人天平的过程,教师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已然成为影响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成效的主要原因。为使学生职业能力得以全面提高,教师需在关注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将计算机语言、物理、土木工程概论、CAD与工程识图、房屋建筑学、项目风险管理、高层建筑施工等专业课知识、学科基础课知识、公共课知识渗透其中,增强项目化课程育人载荷,使之知识结构能够助力学生提升职业能力。

(三)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流程有待优化

为提高育人效率,保障课程内容契合实际,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需有配套课程体系构建流程作为载体,赋予项目化课程发展性。然而,当前有些高职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存在盲目开课、评估欠佳、合作效率低等问题,无法发挥该课程体系构建作用[2]。

三、职业能力下高职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方略

(一)将校政企合作视为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基础

在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校、政、企三方缺一不可。其中,政府负责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计划,根据市场环境推行政策,为企业、高职院校发展指明方向,教师需在解读政府决策前提下明晰区域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在项目化课程中需发挥指导作用,为高职院校提供项目化课程实践条件,如在校内建设项目实训基地,定期派岗位优秀职工来校授课,为在校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顶岗实习机会等,配合、指导、帮助高职院校完成土木工程专业育人任务;高职院校负责整合课程资源,将其渗透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内,使政府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同时达到校、政、企育人目标协同一致、贯彻落实的教学实践目的。

(二)在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增强职业能力渗透性

首先,从专业知识构成角度出发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为使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得到全面发展,专业课、学科基础课、公共课缺一不可。以专业课为例,教师需在引领学生展开项目化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习工程合同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工程建设监理、西方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等知识,确保课程核心内容可以助力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并根据专业课内容编设实训项目。例如“中小微建筑企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学生不仅需关注图纸设计、施工操作、施工管理,还需关注项目风险,立足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实况,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使之工程效益得以提升,期间由合作育人中小企业参与教学,给予学生专业化学习指导,继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其次,从理论课、实践课角度出发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课程设计需以人为本,针对刚入学新生教师可先用简单的工程项目案例让其了解所学专业,为导入理论课奠定基础。在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后,教师可组建校内项目实训小组,借助校内实训平台,利用企业项目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渗透理论课程,在“理实一体”基础上完成育人任务。在学生即将毕业之际,教师需为学生争取顶岗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参与到企业工程项目运行活动中,并做好就业指导、“双创”教育指导工作,继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三)优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第一,调查建筑市场,了解国家政策,联系协同育人企业,在凸显本校育人特色前提下明确项目任务,找准理论内容渗透立足点,规设项目化课程实施计划;第二,与学生讨论项目任务,如“X村基于搬迁扶贫的房屋建设项目”“X城高层商厦施工项目”等,将工程项目有关资料告知学生,引领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第三,以4-6人为标准,遵循“组内异质”原则组建项目小组,组内成员需分工明确,通过配合完成项目任务,期间教师可给予一定帮助;第四,针对学生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为企业合作育人优秀员工代表、教师及学生,保障评价内容更为全面,通过评价使学生明晰项目化课程学习优势与劣势,有效优化学习体系,为学生个性化职业能力发展给予支持[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具有提高该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学生认知与课程教育相契合,增强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开放性等作用。基于此,高职需将校政企合作视为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基础,在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增强职业能力渗透性,优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流程,使学生职业能力随之增强,达到提高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进熹,孟伟.基于学期项目课程的双轨制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杭职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20(3):52-55.

[2]王芙蓉.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开发:以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为例[J].建材与装饰,2020(10):176-177.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装配式教学;课程改革;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提升,建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其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具有低成本、短工期的优势,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装配置建筑教学也应发生改变,与时代接轨,与产业融合,进而培养大批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1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建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经济、社会就业、城乡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提出绿色、发展、共享等理念后,装配式建筑逐渐映入人们眼帘,成为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装配式建筑能够推动建筑的绿色发展,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有效提升。鉴于此,高职院校应与紧跟时展的脚步,培养装配式建筑发展所需的人才,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研究教学模块。当前,装配式建筑产业软硬件基础薄弱,从业人员又缺乏工业化管理思维,难以适应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在教学内容上以技术研发、设计、生产等内容为主,积极探索更优的教学模式,更深入的技术研究课堂,才能满足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对技术的迫切需求,对专业人才的需要[1]。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

2.1环境污染逐渐变小

传统的建筑容易产生很多固体废弃物,比如建筑垃圾、石块以及粉尘等,这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通过应用装配式建筑,能够在施工现场实现装配工作,这样很好地避免了污染的产生,可以很好地改善施工周围的环境。所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会使得环境的污染逐渐变小,更有利于我国构建绿色环保型社会。同时这种装配方式产生的噪音比较小,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实现和谐发展。

2.2安全质量稳步提高

因为目前建筑工程更加注重高层楼房的建设,相应的高空作业也就更加频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由于具体的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整个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在后期改进过程中将增加工作难度,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而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都是在低空作业,避免了高空坠落等情况,使得建筑的安全和质量稳步提高,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建筑水平不断提升。

2.3节能效果更加显著

由于我国水资源比较紧张,而装配式建筑很少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另外对施工中的其他材料,通过装配式施工的办法,能够进行科学地设计,并且合理使用材料,这样也避免了建筑材料的浪费,极大地节约了能源,所以在节能领域,装配式建筑大有用武之地。

3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

3.1装配式建筑教学应补充的内容

3.1.1装配式建筑设计基本原理。掌握装配式建筑教学基本原理,围绕该知识点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包括房屋建筑与装配式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房屋建筑设计的有关内容。鼓励学生在装配式建筑学习中创新思维,以房屋建筑学为起点,设计一次装配式建筑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并熟练运用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3.1.2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通过形式创建与精细化的设计,创造出许多实用的新型构造。其内部结构点的连接使得建筑成为复合多层装修构造特点。因此,教学中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成熟内容、适宜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及时进行总结,紧跟时展需要。尤其应利用地方的标准图纸,为学生讲解装配式建筑构造中BIM技术的运用,应用软件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直观触感。3.1.3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装配式教学工业的有关内容,如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以及管理科学化。尤其BIM技术的运用,更应体现在装配式建筑教学中,利用该软件为学生展示装配式建筑从设计、构建,到施工、运用等的全过程,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基本内容。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建筑工程类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结合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基本情况,以及实际内容进行分析,并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周边建筑等有关的教学内容。利用成功的案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到,能够真正融入其中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真正内涵。或开展专题讲座,将装配式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创设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2]。同时,专业教师应重视模块化教学,将装配式教学知识与施工内容结合在一起,科学的整合专业教学知识网络结构,并按照基础知识、建筑施工知识、岗位知识等模块进行划分,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结构,有效突破重点与难点,增强学习能力。

3.3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变革教学方法,要重视手段与模式的改变。在建筑工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手段的变革,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现场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其中,BIM三维模型信息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真实的现场施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有关知识。准确把握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差别,以及装配式建筑中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注意事项、质量要求等内容。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为学生讲解,包括外墙挂板体系、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等,针对不同个体系内容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受力结构、内部构造、以及细节构造等。并将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做比较,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特点,以及适合哪些建筑类型。继而具有针对性的把握装配技术与建筑要求之间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3]。

3.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流行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与多家施工企业加强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利用施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训机会。按照学习阶段,合理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施工中去,切实了解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体系结构、施工要点以及施工工艺。例如:在学习装配式剪力墙体系时,要预制主要受力构件,如剪力墙、梁、叠合板、阳台、户隔墙等。施工期间要在现场拼装后对墙板间竖向连接缝进行灌封处理,对主要受力钢筋在可靠连接后进行浇灌处理等。在实践教学中,在现场施工人员的示范下,学生应主动参与到施工中来,掌握施工方法、工艺、技术、以及注意事项等。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技巧,准确掌握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顺序,了解预制件与装配之间的关系,以及组装顺序、组装方式。利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装配式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改革中。高校应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将自己有限的资源与企业合作,拓宽自身教学途径。在合作过程中了解装配式建造的方式,提升教师对装配式专业生产操作的熟练性。而企业能够通过合作,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直接获取人才,增强企业内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来实现高校装配式实践教学的改革目的。以人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采取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招生之方式,构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新目标。一方面,有助于装配式建筑专业的构建与发展,促进高校装配式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继而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基地,促进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与校园合作,可以协定招生之方式,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培养人才数量与质量,控制改革的方向。利用企业的力量推动装配式实践教学不断发展,实现产教结合新模式。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互惠互利,相互依托,把握方向。实现双方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实现装配式建筑实践教学最终发展目标,促进生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3.5充分利用BIM技术开展实践教学

在高职院校的装配式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需要充分利用BIM技术。比如高校可以对社会上的公司进行调查,选择装配式项目上比较有实力的公司进行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是实践方面的合作,可以邀请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先从理论知识上做好理清工作,为以后的实践打好基础。专家们的见解和知识都比较独到,并且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可以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技术与世界前沿科学理论。尤其是BIM技术更新和升级比较快,必须时刻把握形势,及时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定期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安排学生去施工单位进行参观,了解BIM技术的最新特点,以及应用流程。或在构件厂的构建制作中,可以一边参观,一边听着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BIM技术。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充裕,教师也可以进行安排一些同学去指定的公司进行实习,通过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做好铺垫。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一些BIM相关的竞赛,组织广大学生踊跃参与,并对表现突出和优异的学生作品进行奖励和表扬,从而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喜爱BIM技术,并且在平时的活动中不断讨论和学习,进而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们模拟制作一些装配式的构件,比如一些阳台、楼梯和梁柱等,并且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锻炼动手能力。而且学生在小组合作之间,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并且做好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制作水平,另外,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学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3.6发展人才培养战略

装配式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降低。因此,传统教学手段与人才培养理念已经落后,高校应以培训专业工程师的理念为主要培训方式。建立装配式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地方高校是人才的培育基地,对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较强的优秀师资队伍。要强化装配式人才培养理念,组织地方高校教师深入建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学习。加深教师对装配式人才培养的认识,围绕设计、生产、施工、管理、装修等几个领域为中心,开展实训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老鹰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将实践课堂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有效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探索性。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完善装配式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利用先进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满足岗位职业的能力需求,准确把握改革方向。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详细分析岗位职责并对做好调研工作。根据企业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并突出岗位能力训练,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继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与构架。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围绕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需求,以该专业为中心开展多途径、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提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能力,进而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促使高校早日实现教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变革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变革的有效举措,得出应补充有关内容,如装配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构造内容,智能化装配式的有关知识。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方式。要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BIM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场景,亲身体验施工过程。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原理,了解装配顺序,掌握施工要点。

参考文献

[1]曾在平,胡志明,李斌.装配式建筑在建筑结构课程的“BIM工作室”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16):54-55+58.

[2]刘建邦.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3):42-44.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8

摘要:

介绍了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分析了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施工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成本控制四方面,阐述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工程质量。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措施,成本控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激烈,因此高层房屋建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睐。高层房屋建筑为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局势,有效解决了城市住房稀缺的问题。因此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技术管理是目前建筑行业首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之一。

1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层建筑具有结构复杂、高空作业较多,建筑施工周期较长等特点,因此增加了施工过程和施工环节的难度,引发了一系列技术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组织存在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结构严重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也忽视了实践操作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施工过程盲目、混乱,施工管理责任不能落到实处。另外,建筑施工现场材料浪费、施工效率低下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对施工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建筑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导致工程技术管理过程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进步与提升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为了有效解决目前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优化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我国高层建筑的整体性能。

2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

2.1逆向施工技术

逆向施工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种实用性建筑工程技术。逆向施工技术通常被应用于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的支护作业中,其工作过程是自上而下对高层建筑地下结构进行施工。逆向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增加房屋建筑面积,提高建筑的稳定性能。除此之外,逆向施工技术能够同时从地上和地下进行施工,大大缩短了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工期。

2.2钢结构施工技术

钢结构技术具有施工速度较快、安全性能较高的优势,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钢结构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由于钢的传热速度较快,因此还应当注意建筑的防火性能设计。除此之外,如何提高钢结构施工的工作效率也是这一技术在应用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2.3泵送混凝土技术

泵送混凝土是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保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筑企业应当选择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积极调整基准配合比例,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满足施工等级,从而有效节约建筑材料。这一技术能够有效将混凝土送至较高高度,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有利于建筑施工工期的缩短。

2.4预制模板技术

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预制模板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预制模板技术主要包括预制木模板、预制钢模板、预制混凝土模板等。这一技术包括滑模法和爬模法两种形式:滑模法的一般过程是在建筑物底部放置滑升模板,然后向模板内浇筑混凝土等固定材料,从而有效增强建筑的固定性和稳定性。爬模法则是将液压油缸进行顶升加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两种方法通常结合使用,有效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实现建筑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3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3.1全面创新和发展施工技术管理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层房屋工程技术管理应当不断加强对施工管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有效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企业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企业不仅要贯彻落实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还应当注重整个市场的拓展,关注和掌握市场发展趋势与动态,不断积极发展和创新施工管理方式,从而有效发挥施工技术管理手段的作用,将施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终为建筑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高层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2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升技术专业水准

建筑施工技术和生产工艺对于提高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提高高层房屋建筑质量与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层房屋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对先进工艺和施工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将高层房屋建筑技术管理水平提升至更高层次。首先,建筑企业可以加强对施工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改进和创新混凝土、钢筋加工等施工技术,从而有效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最终全面提升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其次,建筑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升硬件设备的技术含量,从整体上全面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最后,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垂直角度的管理。严格控制房屋的垂直角度,仔细确认建筑柱点位置,避免出现较大的测量偏差,最终延误施工工期,影响房屋的后期安全使用。由此可见,全面科学的进行生产工艺的改进与创新,能够帮助有效提升施工技术专业水平,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建立健全技术管理体制

健全的技术管理体制不仅仅能够有效解决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还能够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第一,国家相关立法机关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标准规范,从而有效保证高层房屋建筑管理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第二,高层建筑企业自身也应当建立完整、严密的管理体制,保证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技术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实现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的提升。第三,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明确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目标,认真执行和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第四,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预警机制和应急方案。监督和完善施工中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时预防和妥善处理发生的技术问题,这一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技术管理过程中事故的发生概率,确保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

3.4加强成本控制以及周期控制管理

为了有效提高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与质量,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周期控制管理。第一,建筑企业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周期。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房屋建筑施工,全面统筹安排施工工作,严格控制施工周期,从而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社会效益。第二,加大对施工的成本控制管理,合理配置施工现场的工程材料、工程物资以及基础设施等,加强对施工过程的预算管理规划,不断提高和培养房屋建筑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降低甚至避免施工现场的资源浪费,从而保证技术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第三,建筑企业应当引进先进科学的进度控制方法,为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后续内容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保证工程能够在规定工期内顺利完成。

总之,加强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和周期控制对高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冯军会 单位:平定县城镇供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金.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J].中华民居,2014(15):387.

[2]李响.高层住宅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分析研究[J].四川水泥,2015(2):350.

[3]钟伯泉,徐红晖,黄涛,等.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6):182-184.

第二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岗证课程构建

摘要:

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尤其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在职业标准颁布实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相对应,从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岗证”合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构建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岗证;”课程体系

1“课岗证”合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012年,住建部颁发《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下文简称《职业标准》),对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机械员、标准员、劳务员做出了职业能力标准规定,推行“八大员”资格证书制度。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将《职业标准》贯穿于本专业建设中去,确保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相对应,形成“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参照《职业标准》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参照《职业标准》中对“八大员”岗位素质、技能、知识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考虑高职院校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目标,重新制定本专业教学标准。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为建筑施工企业,初始岗位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资料员、测量员、试验员、材料员,晋升岗位包括技术负责人、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从初始岗位到晋升岗位需要在职人员积累至少3-5年的现场工作经验,并具备一级、二级注册建造师等相应执业资格证书。由此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初始岗位与《职业标准》中的“八大员”岗位相吻合,这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参考《职业标准》构建“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可执行的依据。所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为培养面向建筑工程领域生产一线,具备较强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从而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就业岗位。

1.2适应建筑行业发展需求

建筑行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受居住刚性需求的直接影响,决定着建筑行业的长久持续发展。从当前建筑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类型来看,排名前几位的职业类型分别为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园林设计师、给排水工程师、暖通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但是,我国建筑行业十分缺乏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这些技术性人才是成长为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人才,所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认清建筑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着重于培养施工员、预算员等岗位的技术性人才,构建起“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还要遵循建筑建造规律,根据建造过程合理安排开课顺序,使课程安排与生产实际、工艺技术、项目管理程序相贴近,突出应用能力培训。

1.3结合高职教育实际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构建“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时,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学校本身的条件和情况,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现阶段能够开设的课程必须开设,无法开设的课程应当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开设。同时课程体系一经确定之后,应当在两届学生中进行实施,且不可进行过多的调整和改动,通过系统性实施,检验课程体系是否存在问题,分析原因,进行解决,从而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更有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对近年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进行调查发现,施工员岗位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其次为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岗位。加之,施工员岗位是“八大员”岗位中的核心岗位,要求其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施工员岗位为重点,适当兼顾其他岗位要求,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并融入职业标准要求的课程体系。

2.1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标准》将施工员岗位划分为施工组织策划、技术管理、进度成本控制、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以及信息资料管理五大类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将其归纳为13项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17项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为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必须对这13项专业技能与17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重组,在此基础上兼顾延展岗位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构建起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体系。具体如下:(1)通用能力与知识。①专业技能,具体包括:具备法律意识,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具备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能够处理文字数据、计算机绘图、整理信息资料;具备材料管理能力,能够验收、保管、供应工程材料;具备施工图识读能力,如建筑工程施工图、水电设备施工图等。②专业知识,具体包括:熟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熟悉材料性能,掌握材料验收、检测的基本知识;掌握施工图绘制、识图的基本知识。(2)基本能力与知识。①专业技能,具体包括:能借助力学知识解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有关问题;能通过结构设计、施工规范标准对工程中有关问题进行正确处理,并能对施工中的结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具备仪器设备使用能力,能够使用测量仪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放样、垂直度控制、变形观测等。②专业知识,具体包括:熟悉与建筑力学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与校验知识以及测量放样知识。(3)岗位核心能力与知识。①专业技能,具体包括:能对建筑项目中的分部工程进行施工技术指导;能对施工区段进行正确的划分,并对施工顺序进行合理确定,能参与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能参与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并能对计划进行控制与调整;能对施工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编制,并能参与安全技术交底的编制与实施,能参与绿色施工管理;能参与工程成本核算,并能参与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②专业知识,具体包括:掌握分部工程相关施工技术的应用;掌握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编制、过程控制、质检验收的有关知识;熟悉现场安全管理、事故防范与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本知识。(4)延展岗位能力与知识。①专业技能,具体包括:能运用专业的软件对工程资料进行处理;能编制施工机械设备管理计划;能对普通钢结构施工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具备监理人员的能力,能进行工程监理工作;能参与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能借助新技术、新工艺对工程建设进行指导。②专业知识,具体包括:掌握工程资料管理的有关知识;掌握施工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熟悉钢结构的有关知识;了解监理的有关知识;了解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有关知识;熟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2.2课程方案设计

在开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课程体系满足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需求,设计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着重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如承揽建筑工程任务对应的课程为《工程项目管理》;图纸会审对应的课程为《建筑识图与构造》;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对应的课程为《主体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对应的课程为《装修装饰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竣工对应的课程为《建筑工程检验与检测》;施工成本控制对应的课程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高职院校可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特色,设计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方案,具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型课程。(1)公共基础课。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体育》、《中国特色概论》、《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2)职业基础课程。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课程。(3)职业技能课程。课程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房屋与防水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4)实践课程。课程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CAD综合技能训练》、《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建筑计量与计价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5)职业延展课。课程包括《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设法规》、《建筑工程经济》等课程。

2.3课程标准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岗证”合一的课程标准要有效衔接《职业标准》,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课程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均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具体如下:(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应当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与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契合,从而满足《职业标准》中岗位规定的要求,尤其是要确保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应当与职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完成某项任务所具备的核心能力相对应。通过这样的课程定位,能够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目的。(2)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重点围绕职业功能展开,按照建筑施工人员的岗位实际工作要求,以建筑工程项目作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取与重新构建。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职业教育必需与够用原则和学科教育知识体系形成及继续深造学习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实际意义。(3)教学组织。由于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进入到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有关的岗位中任职,因此,在教学组织方面,可按照典型的工作流程,引入任务驱动的方式,以行动导向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技术知识,并完成各种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能使理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到一起,正真意义上地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4)考核评价。可以参照《职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要求,制定课程考核评价指标,考评的内容应当涉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所有知识内容。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避免考核形式单一,影响考评效果;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考核,应当以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掌握为重点,并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双证书课程的考核,可以直接采用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核方式与内容,当学生通过该项考核之后,便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应当以知识的考核为重点,可采用笔试、闭卷的考核方式。

3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参考职业标准、根据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特色的“课岗证”合一课程体系,不断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在“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方案,并准确定位课程标准,从而实现课程与岗位、专业与行业的融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建筑人才。

作者:刘晶莹 姚书琴 单位: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永.基于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85-87.

[2]宋岩丽.论校内实训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6):47-50.

[3]吴晓斌.基于职业标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5(12):101-103.

[4]杨连水,宋世波.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9):68-71.

[5]张银会,张春丽,蒲瑜,黄春蕾.基于工学耦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6):52-54.

[6]李继明,蔡小玲.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10):102-104.

[7]肖凯成,蒋春霞,杨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群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4):94-97.

[8]吴华君,刘俊琴.基于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124-126

第三篇: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点

摘要:

近年来,高层房屋的逐渐兴起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建设高层建筑的过程中,应该针对相应的标准进行性建设,这样就能够提高高层房屋的整体质量,有利于房屋建筑的整体发张。文章对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相关技术管理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点

高层建筑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类型,想要更好的提高高增建筑的使用质量,并延长使用寿命,就需要大力提高高层建筑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力度,这样也能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进行比较细致的检查。现阶段,掌握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当前高层建筑的主要特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已经发展的更加迅速,人们也加强了对高层建筑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高层建筑是一项结构复杂,且施工难度比较大的工程。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过程中,优于高空作业十分常见,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危险系数,因此,对高层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就需要对建筑设备、施工人员以及材料等进行妥善的管理,以便能够确保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应该加强对高层建筑工程的科学管理。

二、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长时间使用的比较落后的管理模式。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游侠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这是一种比较强硬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也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和成本浪费现象。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组织比较匮乏

在一些企业的施工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组织,使得技术管理工作操作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在高层房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整个建筑活动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致使建筑工程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开展。

(三)技术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在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素质较差,是的其专业的管理队伍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其中,很多技术管理人员的教育水平都比较低,在施工管理的额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工程和轻管理的倾向。同时,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技术人员缺失的特点,导致高层房屋建筑的整体水平一直无法正常提升。

三、归纳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要点

(一)对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手段进行创新

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建筑工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施工工作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满足市场的要求,也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进而能够牟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比较的措施进行技术创新,就能够有效促进建筑企业的迅速发展。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整体实力,也能够让建筑工程在发展的过称重利于不败之地。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建筑市场的拓宽程度,对建筑施工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强化,能够时刻掌握建筑市场的动态,并能够及时作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对高层建筑技术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工作是日常管理和发展中重要主题。为了加强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强度,应该对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落实相应的规范管理制度,并有效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进而有效的保证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

(三)提高高层房屋建筑技术的整体水平

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针对相应的因素对施工技术设备进行管理。为了有效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需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并对建筑生产设备进行有效改进。建筑企业还应该加强对技术的创新和处理,也应该加强对混凝土的技术改进,以便能够对房屋施工技术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提高。此外,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利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措施来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管理。高层房屋工程建设主要是通过搭建脚手架等来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能够有效确保整体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此同时,还应该对高层建筑的垂直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就能够避免优于技术问题造成工期延误的现象,避免对高层建筑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在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偏差就会对建筑工程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致使建筑工程不能顺利开展,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四)对高层房屋建筑的成本进行控制

在高层房屋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严重的成本问题。建筑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企业获取重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这样就能够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多方面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也就有效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这样就能够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基础上,确保建筑工程能够在规定的日期竣工。

(五)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管理,应该选择比较恰当合理的施工技术,这样就能够对施工技术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选择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才能够有效保证施工效果,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应的技术要点,将高层房屋建筑技术管理工作作为建筑行业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在施工工程开展之前,制定相应的具体计划,进而房屋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作者:刘志伟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参考文献:

[1]宁艳红.论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J].四川水泥,2015,(01).

[2]杨凯峰.关于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2015,(04).

[3]熊伟俊.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浅析[J].门窗,2015,(09).

[4]冀慧明.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特征与技术要点[J].山东工业技术,2015,(20).

第四篇:节水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

摘要: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水资源匮乏现象尤为明显,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避免浪费现象的出现,是当前建筑工程中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建筑给排水工程的作用是调节建筑内部用水,排放建筑污水、废水,将节水理念融入到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中,能够缓解用水紧张现象。文章指出了建筑节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节水理念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

关键词:

节水理念;节水技术;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当前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给排水工程质量会对建筑的使用功能造成直接影响,在城市用水压力日渐增重的情况下,节约用水已经是人们的共识。通过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将节水技术应用于系统中,能够做到对建筑内部用水更加合理的分配,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可以对建筑内的废水和污水进行二次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符合可持续发展建设观念。

1建筑节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资源之一,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稀少,用水形式十分严峻,但是当前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匮乏的严重性,水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没有融入节水理念,缺乏对节水技术的重视和运用,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也不利于城市建设的推进。节约用水是造福后代子孙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在当前的城市建筑给排水工程建设中融入节水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浪费现象,对保护环境以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完善了建筑使用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是未来建筑给排水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2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给水设施压力过大

受供水距离和建筑高度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供水压力是不一样的,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供水需求,往往会提高供水压力,为水资源的长途输送提供足够的动力。这种做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为人们用水提供了方便,但是却缺乏对整体供水情况的考虑,没有意识到供水压力对距离较近地区的影响,造成给水设施压力过大,对距离较近地区进行供水时,其水量和流速都会高于正常状态,引发超压出流现象。给水设施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下,会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合理、水资源浪费,对城市供水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造成严重影响。

2.2排水系统不合理

给水系统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主要环节,但是当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时,往往会引发二次污染问题,导致大量洁净水资源无法使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排水系统和给水系统是相互关联的,排水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将废水、污水进行排除,而给水系统是提供洁净用水,如果排水系统不合理,废水以及污水很容易对给水管道造成污染,导致供水质量不满足用水标准,无法正常使用,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2.3漏水现象严重

当建筑给排水工程管道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泄露现象,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很多建筑给排水系统在设计时缺乏对管材质量的把关,管道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使用寿命较短,在投入使用后会出现严重的腐蚀现象,进而引发给排水管道漏水问题。而且建筑给排水工程属于隐蔽性工程,当管道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是很难被及时发现的,还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造成影响;同时漏水管道的维护难度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管道漏水现象。

3基于节水理念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

3.1给水节能

节水理念在给水中的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进行供水时按照供水压力的不同,将城市划分成多个供水区域,一般情况下的供水压力为0.2—0.4MPa,供水压力会随着供水距离的增加以及建筑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变大,在设定供水压力的时候,应该对供水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当常规供水压力无法满足供水压力需求的时候,可以采用二次供水加压方式来保证水资源的正常供应。当供水地区水压比较稳定,常规供水压力便可以满足供水需求时,为了避免给水设施压力过大,造成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出现浪费现象,可以采用无负压供水方式,还不容易出现二次污染现象,同时能够节约部分工程资金。

3.2使用节能设备和新型能源

加大节能型卫生器具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将各种节能设备运用到建筑给排水系统中。选用性能良好的管材和阀门,提高给排水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能够防止管道出现严重的腐蚀现象,延长建筑给排水工程的使用寿命,有效避免了漏水现象的发生。充分利用新型能源,将太阳能热水与节水技术相结合,优化给排水系统供热方式。

3.3避免二次污染

引起建筑给排水系统二次污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供水压力、输送以及储存方式等,将变频调速泵应用于系统中去,改变传统水箱供水方式,能够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供水方式相结合方式,将多种供水方式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并且加强对材料质量及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做好管道定期清洗工作,保证供水不会被污染。

3.4完善热水循环系统

热水循化系统是建筑给排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更好的节水效果,需要对热水循环系统进行完善,保证冷热水进水压的一致性,结合建筑特点和当地的经济状况,选用更加合适的循环方式,常见的循环方式主要有立管选混合支管循环,通过对建筑给排水工程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最佳循环方式,在降低工程成本的同时避免出现冷水浪费现象,节约建筑用水。

3.5充分利用雨水

雨水也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在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时候,要将雨水的收集与处理技术考虑在内,通过给排水系统能够完成对水资源的收集,然后再对其进行净化处理,提高雨水质量,净化处理后的雨水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比如城市绿化、冲洗厕所等,能够节约大量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用水紧张问题。

3.6提高废水利用率

建筑废水很多都是可以进行二次循环利用的,其水质质量处于自来水和污水之间,利用相关技术可以提高废水质量,使其满足多方面的用水标准,经过处理后的废水可以用做清理厕所等。在建筑给排水工程建设中,需要将废水回收及利用考虑在内,提高废水的利用率,很多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环节,可以用处理后的废水来代替自来水,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水资源,同时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结束语

节约用水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是当今时展的主旋律,只有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将节水理念落实到实际建设中去,才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将节水技术应用于建筑给排水工程建设中,是对给排水系统的升级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压力,能够推动建筑事业朝着更加健康、节能的方向发展。

作者:何楠 单位:雅克设计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红.浅析基于绿色节能节水理念的建筑给排水设计[J].建筑.建材.装饰,201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