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投资利率范例

短期投资利率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1

关键词:企业金融投资;金融投资;投资管理;管理措施

金融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属于社会资金流动的体现,是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直接或间接发生资金交易的行为。企业作为金融投资主体,其必须要结合本身情况、货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情况来综合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尽可能规避投资风险,获得最大收益。这便是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方向,管理上的具体举措会因为投资类型不同而不同。

一、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合理的金融投资管理可以使企业经营风险分散开来,摆脱集中风险带来的高损失性。将原本闲置资金通过间接投资获得利润,能够套期保值,避免受通货膨胀影响而减值。其实,这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具体体现。现阶段因为行业市场竞争白热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逐渐增加金融投资,以防自己传统经营项目遭遇滑铁卢。有实力的企业甚至直接申请成立金融公司,将自己持有的资金直接对接金融市场,以此来获得巨额回报。例如李嘉诚在做传统商业的同时还涉足投资银行,其目的就是分散风险[1]。第二,增加企业利润。这种利润并非传统经营所得,而是通过金融投资所获。相比来说,这样的金融投资使得企业无需像传统经营那般付出管理费、采购费等,等投资期限到了之后便可以获得利润。例如将闲置资金通过直接投资形式,将其转借给其他资金需求者,通过合同形式来规定利息,待到合同期满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利润。如今因为行业从业者众多,导致有限的利润被众多企业瓜分,使得每个企业的利润在逐年降低。而企业的第一宗旨就是利润最大化,现实情况使得这一宗旨难以实现,逼迫其开始转战其他行业。但是每个行业都是红海,竞争白热化在所难免,而开辟蓝海需要十分精准的市场调查,当调查结束之后往往商机已经过去。故此,在金融产品多元化的今天,企业都会将手里闲置资金不约而同地推向金融市场,通过投资金融产品来换得利润。第三,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在财务管理中,企业资金流动越快,其效益越好,随之也会产生一些剩余资金。除了将这些资金用于生产再投资之外,最理想的莫过于将其用于短期金融投资,可以根据企业资金需求量灵活地赎回本金,既保证了企业运营资金,又能获得投资回报,可谓是一举两得[2]。此类投资以一些短期基金为代表,只需要十天、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不等的投资期限,申赎方便。第四,扩张企业规模。在如今的市场条件下,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地扩张规模,例如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来直接将对方的产权纳入自己手中,从而快速占领市场,获得更多利润。从上世纪末至今,我国并购市场越来越活跃,同行并购、跨界并购等行为经常出现。成功的并购活动往往会使得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并购包括一次性收购对方的产权以及债权等,实际上也是金融投资的一种。总的来说,企业金融投资的最终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资本最大化。然而每一种金融投资风险大小不同,这就需要具体管理来进行整合,确保实现投资目标的同时,降低风险及成本,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

二、企业金融投资种类

企业金融投资以投资方式、投资方法、投资时间、投资收入等维度来区分,具有: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固定收入投资、非固定收入投资。第一,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指的是企业根据协议来直接融通资金,待到协议期满便可以获得回报。一般直接融资企业会通过债券、股票来到金融市场筹措资金,而投资企业则可以购买其债券和股票来完成投资。间接投资指的是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自己手里的资金转移到资本市场。直接投资的风险在于对股票以及债券价值的正确估量,若是缺乏专业人士,可能导致错误投资,进而导致亏损。间接投资因为有银行作为担保,安全性较高,但是收益不及直接投资高[3]。第二,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以投资期限一年为限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包括银行长期定存或投资股票,股票一般来说没有最长期限的说法,可以长期持有。短期投资主要是活期存款、短期国库券。企业选择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主要是看企业自身情况,如果不缺少资金,便可以选择长期投资,反之选择短期投资。这其中也需要考虑投资风险高低,要尽量降低风险,寻求投资利益最大化[4]。第三,固定收入投资和非固定收入投资。前者指的是企业投资之前就已明确对应的金融投资利率或者收益率都是固定的。而投资模式可以是分期和一次性,后者指的是企业购买某个金融产品时,知道其收益率是波动的,在一定的时间里可能会亏损或者盈利,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投资一般风险较大,但是收益也颇为吸引人,属于高风险高收益,适合资金充裕的企业。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对于企业来说金融投资需要关注的第一点仍然是风险,第二点才是收益。风险小收益也必然小,风险大收益也必然大。故此金融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企业需要综合分析自身情况、货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情况来综合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尽可能规避投资风险获得最大收益。

三、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原则

第一,风险最低原则。这是第一原则,风险越低证明亏本的可能性越低。诚然,很大一部分收益较大的金融产品都具有高风险性,故此,风险和收益往往成负相关关系,企业需要在二者间寻找平衡。第二,收益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企业金融投资管理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分析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越高的金融产品越容易获得企业关注。第三,组合原则。所谓组合指的是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需要采用长短期投资、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彼此组合的方案。这样的方案实际上也是在平衡风险和收益。要保证投资不影响企业负债水平和传统主业的收益水平。第四,合法原则。即投资合法金融产品,不向非法投资靠拢,以此规避政策风险、法律风险,使得企业的根本利益获得保障。

四、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现状

第一,缺乏专业投资人才。股票、债券、基金、黄金、外汇等金融投资项目都存在不同风险,需要通过专业人才做出风险评估,给予企业最全面的投资策略,确保企业金融投资风险最低而收益最大。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此类人才,导致企业金融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投资风险一直悬在企业头顶[5]。第二,大数据技术相对薄弱。在现阶段,企业金融投资必须要依靠大数据技术来对市面上的金融产品进行综合分析。然而因为人才缺乏导致大数据技术利用水平低,同样也导致了企业金融投资基本上集中于风险低、收益低的金融产品上,而风险高、收益大的项目鲜有人问津。实际上,一些高风险投资产品在做好了投资分析以后,还是可以尝试投资的。第三,风险规避能力低。一部分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容易跟风,即市面上哪一款产品投资者众便投资哪一款,实际上这是明显的赌徒心理,缺乏必要的分析,风险规避能力较为薄弱。另外一种体现是,有的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要么都投长期投资产品,要么都投短期投资产品,没有考虑到投资效益和企业经营的关系,经常因为资金都投放长期产品而导致留存资金少,企业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风险,或者是短期投资到期续存不及时而失去再次投资的机会。第四,内部控制差。即缺乏金融投资决策机构,导致内部控制手法落后,投资决策流程存在缺陷,导致金融投资存在主观性,无形中增加了投资风险。换句话说,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时没有从企业架构、管理制度等进行调整,导致企业运营机制和金融投资项目不匹配,这会导致企业金融投资的反应速度下降,导致其在出现风险时不能及时给出解决方案。第五,对核心人物形成过度依赖。在很多企业中高层决策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是企业的“定海神针”,导致企业上下对其有着很高的心理依赖。这种依赖性会无限度转移,从生产到销售,从融资到投资无一不是如此,这种盲目的行为往往会使得企业一旦做出错误决策,就会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整个企业一蹶不振。第六,容易孤军作战。指的是一部分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可能坚持和大众背道而驰,往往会选择冷门投资,以此来追求收益。实际上这也是缺乏充分投资分析的表现。若是缺乏专业人才支持,企业尽量不要孤注一掷。

五、提升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水平的策略

第一,积极吸纳专业金融人才。企业必须要看到未来的市场趋势,能够及时地吸纳专业投资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并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甚至可以鼓励其逐渐加入投资队伍,给予企业强有力的专业支持。鼓励专业人才对企业财务、审计等部门开展专业培训,使得财务和审计部门成为金融投资的内行人,从而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例如资源整合以及业务审计功能[6]。第二,积极融入大数据技术。一般来说是为了缓解缺乏专业人才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企业金融投资低风险的有效措施。一般将金融产品的有关信息录入到大数据系统,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来对投资组合、投资风险、投资收益等展开综合分析,最终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方案。当然,大数据软件质量以及数据库操作者的专业程度都会对投资方案造成影响。最终解决这种影响还是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入手,录用专业大数据人才。第三,提升风险规避能力。风险规避除了依赖专业理财人才、大数据技术之外,其实也在于企业管理者是否建立风险意识。因为只有企业掌舵者具备风险意识,才会确保企业在金融投资风险领域增加投资。第四,建立对应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设立风险投资委员会。该组织主要对企业金融投资负责,具有投资分析能力,对投资风险进行测算,为金融投资提供指导。另外,也应具有金融投资风险规避机制,能够在企业投放某个金融产品后启动风险监测体系,动态采集信息评价风险,做到提前预警。其次,企业财务部门、内部审计的配合,二者都可以对企业金融投资进行监督和评价。诚然,必须是与这两个部门内专业匹配的金融投资人才,否则难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再次,积极地建立企业金融ERP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企业金融投资进行动态监测,其既可以向风险投资委员会提供参数,同时也可以向财务部门和内审部门提供数据,保证了内部基于投资风险的信息对称性,避免了传统管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7]。第五,不盲目依赖核心人物。即在企业金融投资过程里,有关负责人必须要以客观数据为参考。同时也需要建立责任人制度,降低核心人物利用自身权利、权威干涉企业金融投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金融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六,规避赌徒心理。决策者或管理人员必须要保持冷静,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太过标新立异,一切都是需要用数据说话。不让主观意识左右自己的决策,使得企业蒙受损失。

六、总结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2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其主要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保险公司的合作企业或个人不能够对保险合约上的条款进行履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骗取保险公司的资金出现欺诈造假的行为,这样保险公司除了无法获得成本收益之外,还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最终会对保险公司的正常投资运作产生极大影响。

2.利率风险

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资产所面临的损失的风险就是所谓的利率风险,由于企业的资产负债金额价值会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出现变化,就有可能导致保险企业的资产成本无法匹配负债金额,在短期内企业的资产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当然有可能使企业的收益增大,也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损失。同时利率风险还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面临着极为不稳定的情况,随着利率的上升或者下降,每个购买保险的客户的回报率也会相应的发生利差益或者利差损。

3.流动性风险

保险公司不顺畅的资金流动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无法及时地将资产变现,这样就无法在限期内支付保险受益者应得的赔偿。所以为了能够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一些保险公司就会利用大量的成本变现资产,或者是利用借款的方式对支付资金进行筹集,这样也会导致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工作主要问题分析

1.企业不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

企业不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匹配的负债期限结构,首先一些保险合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要求和较长的保险期,保险企业在进行中长期投资的时候可以对这部分资金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储蓄、房地产以及国债等。其次,一些保险合同往往具有较短的保险期,而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在进行部分短期投资的时候可以采用这一类型的资金,比如投资同业拆借和股票等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高回报的投资方式。然而中长期投资资金在企业的实际投资运作中经常出现不匹配长期资产负债的情况,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保险业往往对购买债券以及银行储蓄等方式比较看重,从而将股票和房地产等其他投资方式忽视了,这样企业的保险资金就会在市场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影响。

2.不完善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

目前在保险投资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也就是企业自身内部对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及对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委托。在实际的操作中,保险企业内部的投资管理部门往往并不具备管理保险资金的经验,而且其大部分的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因此这种不完善的管理模式导致我国的保险公司面临着较大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

3.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尽管我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金投资监管体系,然而由于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充实这一监管体系,因此还是有很多的漏洞存在于整个监管体系中,无法真正的落实监管工作。这个问题使得我国的保险资金市场的稳定和高速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充分的重视这一问题。

三、改进保险投资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1.做好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

首先保险企业必须要将一个与自身资金特点和需求相符合的资产管理体系,就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控制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是企业资金运用的稳健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如果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可以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明确下来,这样就能够对在选择投资时的盲目性和错误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可以采用财务动态分析、随机模型以及现金流测试的方式动态的监管企业的内部资产负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培训和招揽专业管理和监管人才的工作。作为保险资金的投资主体,保险公司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管理手段优化不同投资的比例,在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的情况下,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要将保险投资数学模型建立起来,这样就可以将最优化的资金投资比例得出来,从而保证保险公司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2.对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将投资风险、收益目标以及投资目的等多方面的帮助提供给保险公司,这样保险公司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做出资金管理决策。为此,首先,保险公司要将保险资金投资决策准则确定下来,这是在投资保险资金之前必须要明确下来的指导原则。其次,保险公司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保险资金的使用政策法规为依据将资金运用的限制条款和范围明确下来,并且确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最后,保险公司必须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3.做好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工作

偿付能力比例监管是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方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在监管机构中被划分为三个级别,然后由监管机构分别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保险公司应该将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添加在每年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中,然而监管当局并不能够将测试结果作为采取措施的依据。在这里可以对美国的风险资本法进行借鉴,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风险资本标准制定出来,从而有效地监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业务。

四、结语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3

关键词:金融机构;债券交易;现状;风险;措施

债券投资交易是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之一,在我国金融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金融机构在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也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该业务在拓展中面临诸多风险,威胁着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强债券投资交易风险防范尤为重要。

一、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的现状

1.交易品种增多,交易规模扩大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我国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几年,国家放宽了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提高了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为金融行业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使得我国金融产品类型增多,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产品主要有国债、金融债券、票据、企业债券等,此外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下,还出现了诸多新型债券投资交易品种,更好地满足了多元化的市场投资需求。在交易规模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总额呈递增趋势,而且市场在这方面的需求量还在进一步增加。

2.交易风险较大,管理不够科学

在金融机构债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不仅有外部风险,同时也有内部风险。因为一些金融机构不注重管理,没有构建健全的内控机制,导致自身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还有一些金融机构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岗位设置,相关的岗位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隔离等,导致工作职责不明确、各岗位之间无法实现有效制约,这也为风险的提升营造了契机。另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不高也是增加交易风险的重要途径。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取得债券交易从业资格,而且有些金融机构没有配备足够的从业人员,不注重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知识的培训,不注重考核制度的构建,都会导致债券投资风险的增加。由此看出,我国金融机构债券交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风险与收益共存的情况。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实现债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规避和降低风险,获取最大收益成为其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面临的主要风险

1.利率风险

由于大多数债券有固定的利率及偿还价格,市场利率波动将引起债券价格反方向变化。利率风险还与债券持有期限的长短密切相关,期限越长,利率风险就越大。2017-2018年,国家实施供给侧改革,金融去杠杆成了金融行业的重要发展目标,利率较前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就导致金融机构所持债券价格发生了下降的情况,账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浮亏。加之,如果一些金融机构采用债券回购等形式放大持仓债券杠杆倍数,虽然短期取得了较高的收益,然而也导致机构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市场利率一旦波动较大,损失金额也会成倍增加,导致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2.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债券发行人不能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而产生的风险。企业发行债券后,其营运成绩、财务状况都直接反映在债券的市场价格上,一旦企业的营运状况不良,企业就有可能丧失还本付息的能力,债券的市场价格就会下降。违约一旦发生就会对金融机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此外,部分金融机构还没有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开展债券投资活动中,未能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及时把握,双方之间信息存在严重缺失,这就容易给金融机构带来交易风险。

3.流动性风险

也称变现能力风险。主要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由于受市场交易量以及交易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出售债券,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及时获得资金,从而面临资金不足的风险。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流动性风险对其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银行,一旦流动性不足,不仅无法满足其业务拓展,而且还会影响其日常运营能力,此时如果客户形成挤兑风潮,将有可能使银行破产。通常情况下,融资效率、变现能力是衡量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任一因素出现问题均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缺陷导致意外损失的风险。引起操作风险的原因包括:人为错误、电脑系统故障、工作程序和内部控制不当等等。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因为没有制定科学化的债券投资体系,不对业务进行科学化管理,加之操作人员水平较低,从而导致操作风险较高。

三、金融机构债券交易风险的应对措施

1.完善市场应对机制,优化债券投资方案

首先,针对利率风险应制定严格的债券投资交易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以迅速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能保持高收益。另一方面机构可以根据债券风险特性,制定相对高效、合理、安全的投资组合,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同时又能实现自身业务的不断拓展。其次,提高风险管理部门对市场风险的重视程度,通过管理流程的完善,明确风控部门的职责,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理念。再次,对市场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把握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状况,并根据市场运行规律拟定对应的交易方案。一般情况下,在经济环境良好时,为防止资产泡沫,抑制通货膨胀,货币紧缩是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此时,市场资金就会相对减少,利率上行,对债券投资是不利的。对此,金融机构就可以提前制定预防方案。

2.完善信用机制,提升信用评估水平

首先,金融机构要完善信用机制,制定完善的交易评估机制。要对交易对象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其信用状况。交易前,要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估,通过历史数据以及实地调研掌握其资信状况;交易后,要做好跟踪调查,及时掌握交易对手的情况,一旦发生状况要及时做出应对,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还要做好交易评估,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的交易工作,为业务拓展积累有效数据。其次,构建完善的评估体系,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客户数据库(如企业预警通),对客户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将交易对象类型、资质、交易类型、交易数额、交易评估、信用等级等全部纳入其中,并提高数据在金融机构内部的共享水平,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降低行业债券投资交易风险,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3.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规避流动性风险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影响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因素主要有融资率以及变现率。所以,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想要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就必须要增强这两方面的管理,通过内部管理水平的优化,增强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信誉。首先,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做好资金合理配置,依据资本充足率对投资进行合理评估,避免投资过度对资金充足率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核算、审计等工作的优化升级来制定科学的预算方案,以确保企业投资的合理性。比如保险公司应该按照“偿二代”的要求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从而化解偿付能力危机。尤其是保险公司要重视大规模满期给付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当公司达到满期给付高峰,需要准备大量的现金用于到期保单的给付工作,随之而来的便是公司现金流压力的陡然增加。正常的满期给付不会对流动性造成较大影响,而大规模满期给付则需要安排较多的现金流出。因此,为保持流动性的平衡,需要定期计算未来不同时期的满期给付情况,在未来特定时间满期给付压力较大时,需加大风险的提示;同时,根据未来满期给付压力提前优化业务结构或加强投资资产的合理搭配,提前规划未来战略资产配置,根据未来特定时期大规模满期给付的资金需求,在战略资产配置中安排相应规模易变现的流动性资产,便于保障公司长期流动性的稳定。其次,金融机构应该根据资金状况来选择相对应的债券投资交易品种,避免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导致到期支付困难而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金融机构要加强自我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企业信誉,拓展融资渠道,一旦资金不足,能够第一时间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资金,实现流动性风险的有效规避,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邹庆华.金融机构债券交易行为特征分析[J].金融经济,2019(01)

[2]朱晋,李永坤.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绿色金融债券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18(04)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4

关键词:财务状况;评价;建议

1L公司概况

L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探索,现已发展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运动品牌公司。L公司主要在中国境内从事体育相关的鞋类、服装、器材及配件的品牌发展、设计、制造、零售及批发。自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以来,L公司业绩连续六年保持高幅增长,2009年收入更是达到83.87亿人民币。后因公司实施激进扩张战略失败,并受行业低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L公司自2012年到2014年三年间出现连续亏损。为扭转亏损局面,L公司实施了系列调整措施,包括更换公司高管,改变企业战略方向,优化销售渠道等。2015年,公司扭亏转盈,经历变革后的L公司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2财务状况分析

2.1盈利能力分析

销售毛利率是企业毛利与销售收入之比,体现企业收入中各期间费用和赢利的占比。从表1可知,L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在2014年至2017年间有较为平稳的增长,与同行业同规模的其他公司毛利率基本持平。销售净利率是企业净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用来表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赚取收入的能力,体现的是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L公司销售净利率从2014年的-11.05%持续增长至2016年的8.74%,2017年回落至5.81%。销售净利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得到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之比,该指标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能力,衡量了公司对自有资本使用的效率。从表中数据可知,L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从2014年的-33.71%增长至2017年的11.37%,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体现投入资本带来收益的增长,表明L公司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能力的提升。总资产净利率是指公司净利润与平均总资产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得利润的能力。从表中数据可知,L公司总资产净利率从2014年的-12.96%增长至2017年的7.31%。该指标提高,表明L公司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资产得到了更为有效的运营,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体现出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资金回报率是指投出或使用资金与相关回报之比,用于衡量投出资金的使用效果。L公司投入资本回报率从2014年的-16.77%增长至2017年的10.79%,表明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到位,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反映出企业逐渐拥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盈利提高,对投资人的投资回报提高。

2.2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体现了企业流动资产变现后用以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一般认为在2左右较好,表示公司有良好的短期偿债能力。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与流动比率一样,用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速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这些可在短期内变现的资产,流动资产中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则不计入在内。通常认为速动比率为1较为合理。通常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越高,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则弱。李宁公司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在2014年至2017年间波动较大,2017年流动比率为2.40,2017年速动比率为1.88,与理想值相差较大,说明L公司可能存在资金闲置的情况,有一定概率产生了机会成本。资产负债率表现为公司总资产中负债部分的占比,是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由表2可知,2014年到2017年,L公司资产负债率由64.08%下降到30.70%。这说明了L公司资产状况变好,企业财务实力增强,这也充分说明了L公司近年来在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资本方面做得比较好。

2.3营运能力分析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在一段时期内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之比,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是衡量和评价企业存货在购入、投入、生产、销售等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指标。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存货及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企业存货管理水平越高。L公司存货周转率由2014年的3.34次持续增长至2016年的4.48次,说明了L公司的存货资产管理能力提高,存货变现能力增强。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之比。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短,企业账款回收速度越快,资产流动越快,坏账损失越少,偿债能力越强。L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由2014年的5.14次持续增长至2017年的7.02次,说明公司应收账款情况有持续改善,催款能力有所提高。

2.4发展能力分析

由表4可知,L公司2014年至2017年的营业总收入由67.28亿元持续增长至88.73亿元,毛利润也由30.04亿元增长至41.76亿元。L公司近些年的营业总收入增长率与毛利润增长率虽有所回落,但增幅都保持在10%以上,表明L公司的发展前景可观。每股收益是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之比。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比率越高,表明所创造的利润越多。每股净资产是股东权益与总股数之比。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拥有的每股资产价值越多;反之越少。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每股经营现金流指本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股本总额之比,如该比值为正数且较大时,派发的现金红利的期望值就越大,如果为负值派发的红利的压力就较大。L公司每股收益由2014年的-0.50元增长至2017年的0.21元,每股净资产由1.36元持续增长至2.33元,每股经营现金流由-0.28元持续增长至0.53元,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了L公司近些年创造利润的能力显著提高,股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L公司的发展能力较好。

3对L公司财务状况的评价

自L公司从巅峰跌落,成本、渠道、供应链等之前忽略的多方问题被暴露。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亏损,L公司通过严格控制成本、调整组织架构、提升零售能力等途径,在2015年成功达成扭亏为盈目标,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盈利及经营活动现金流转正,收入增长17%,营运资金显著改善。2016年各项经营指标的改善更是证明了L公司以零售业务模式为重心的改革已取得实际成效,业务、财务以及品牌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L公司2017年收益水平的增长势头虽然有所放缓,但其营运能力持续增强,各项指标数值得到明显改善。这也说明了L公司对销售渠道的整合有了显著效果,新的战略路线为品牌注入了活力。

4基于L公司财务分析的建议

4.1持续关注产品设计,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产品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竞争力则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前提。所以,产品设计是企业绝不能忽视的。虽然L公司现已推出多款联名款,在品牌的形象、话题和销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持续关注产品设计,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挖掘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企业才能继续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4.2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降低坏账损失

企业使用信用政策产生赊销,能提高企业销售额,降低库存,但同时也会占用企业资金,产生机会成本。特别是L公司现致力于不断提高企业销售收入,更需要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谨防应收账款拖欠无法收回,形成坏账,影响企业现金流。L公司可通过建立应收账款系统、调整客户授信额度、实施现金折扣等方式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

参考文献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5

【关键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金融资产配置;战略战术资产配置

0引言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转折期,各种体制性、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矛盾相互影响,既对我国经济运行主体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工商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主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使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全球经济低迷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降低了国际市场需求,企业科技创新不足,产品服务质量提升缓慢,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因中美贸易摩擦、工业制造业活动放缓以及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等原因,201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鉴于未来中美贸易摩擦仍将持续、国内工业产出增速下降,以及房地产调控措施偏紧,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预期2020年我国GDP增速为5.9%,低于2019年6.1%。在货币政策方面,预期人民银行在2020年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预计2020年年底1年期与5年期贷款市场利率水平分别为3.8%和4.7%。面对不断增加的经济下行压力,2018—2019年国家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稳”举措,同时,为了缓解疫情对部分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巨大冲击,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我国从2018年开始了新一轮减税降费,2019年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规模,深化增值税改革,大幅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企业参与金融投资的原因主要是:①企业通过参与金融投资,主动承担市场上风险,获得对应的投资回报。市场竞争增加将导致实体经济领域获利性投资机会减少、盈利不足,从而抑制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意愿,原先用于生产经营和贸易的资金将流向金融市场,增加金融资产配置,赚取投资收益。在经济下行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会将多余的资金投向金融市场,从而抬升金融资产价格。很多金融资产具有回收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特点,企业持有这类金融资产的效果与持有现金相当,并不会降低流动性;②企业通过投资权益类金融资产直接对目标企业进行兼并或收购;③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衍生类金融资产进行套期保值,对冲自身在大宗商品贸易中面临的价格风险。此外,当主营业务发生亏损时,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能够弥补企业亏损,改善资产负债情况。资产配置要求企业在不同风险等级、不同时间期限的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合理配置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是企业资产配置面临的最大风险。

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资产配置的影响

1.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金融市场投资者需求的影响。企业在投资和进行资产配置的时候是金融市场的需求方,威廉夏普[1]的资本市场投资组合理论假设市场中的企业都是厌恶风险的,那么随着投资者风险厌恶的程度越大,其无差别曲线的斜率就越大,曲线越陡峭。随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强,企业对于风险的厌恶程度随之增加,与之相切的最优资本配置线也更加陡峭。市场需求是企业资产配置的直接影响因素,市场需求对宏观经济反应非常敏感,企业通过感知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对投资规模和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供给数量会相应减少,在资产配置方面,企业会缩小减少经营性资产的配置,增加金融资产配置,同时着眼于市场需求的预期变化,做好金融资产的配置,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规模的弹性变化。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又取决于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预测,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使投资者对预期回报产生不确定性,基于谨慎原则做出调整,减少风险资产配置,增加无风险资产配置。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经营资产配置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流动性动机需求。企业生产经营必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在面临突发性事件时才能有更大的应对空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越强,则企业保持资产流动性需求的动机也越强,特别是当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企业在金融资产配置方面倾向于减少权益类资产,企业更多以现金资产的形式持有资产或投入到变现能力强的领域;②投资期限。宏观经济不确定使经济发展中隐藏着更多无法预测的风险,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中要注重产品转换的灵活性,增加对通用性资产设备投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生产规模和结构,及时转向生产市场需求量大的相关产品,尽量减少沉没成本,将市场风险降至最低,保证企业市场经营的持续性。

1.2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金融市场产品供给的影响。企业进行投资和资产配置的时候,采用的资产配置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目前国际主流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也称为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证券组合理论或投资分散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马科维茨[2]提出的。1952年3月马科维茨在《金融杂志》发表了题为《资产组合的选择》的论文,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方法应用于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别的、运动方向各异的证券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并于1959年出版了《证券组合选择》一书,详细论述了证券组合的基本原理,从而为现代西方证券投资理论奠定了基础,马科维茨因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的效用函数(U)仅取决于他们资产组合的随机流动性的头两阶距μ和σ2(均值和方差),U=E(R)-1/2Aσ2。马科维茨利用单个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方差衡量单个风险资产的风险,利用单个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方差和与其他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协方差来衡量证券组合的风险,并建立最小方差模型,用来确定风险资产的最优组合(如图1所示),即(图2)中曲线abc上的任意一点,所有的最小方差前沿的集合构成的风险资产最小方差前沿,即(图2)中曲线abc。同时满足风险水平一定时收益最高、收益一定时风险最小条件的最小方差前沿位于该曲线的左上方,即(图2)中曲线bc上任一点,这一段曲线就构成了有效前沿。将无风险资产与马科维茨有效前沿上的风险资产进行组合,将得到资本配置线(CAL),企业可以在资本配置线上根据实际情况任意选择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的配比比例。如果投资者属于风险厌恶型企业,应该选择靠近E(R)纵坐标轴的配比,即无风险资产偏多而风险资产偏少,比如选择更多固定收益类的高等级债券作为主要的风险资产,而权益类的股票等作为次要风险资产;如果投资者属于风险偏好型企业,则可以选择远离E(R)纵坐标轴的配比,权益类风险资产多于固收类风险资产。最后将最优投资者组合与这条资本配置线相切,其切点就是对投资者效用最大的资本配置组合。根据威廉夏普的资本市场投资组合理论,市场中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分界线正是按资本市场中所有风险资产市值确定的资本市场线(CML),资本市场线的左侧衡量的是系统性风险,右侧衡量的是非系统性风险,由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存在,将增加市场中的非系统性风险,于是将资本市场线向左上方挤压,资本市场线斜率将变得更加陡峭,不能通过投资分散的非系统占比将增加。这样一来,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将增加,企业将更有可能偏向于选择更多的无风险资产。

1.3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金融市场资本资产定价的影响。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E(Ri)=Rf+β[E(Rm-Rf)]可知,一项资产的预期回报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无风险回报与风险溢价之和。当资产回报位于证券市场线(SML)的上方,即资产回报率大于证券市场现有回报率,称之为资产价值低估,应买入并持有,反之如果资产回报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下方,则称之为高估,应卖出。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将增加市场风险溢价,导致资产回报率在计算时增加,资产被错误低估,一旦投资者买入并持有,损失的可能性将增加。

1.4宏观经济不确定对企业战略资产和战术资产配置的影响。根据金融市场产品的分类,可供企业选择的战略资产大致上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另类资产和现金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主要指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换债券、债券型基金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一般来说,这类产品的收益不高但比较稳定,风险也比较低。权益类资产是指股票(普通股、优先股)、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权证、全球存托凭证和美国存托凭证、房地产信托凭证等,这类资产收益较固收类资产高,风险也相对较高。另类资产是指投资于传统的股票、债券和现金之外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如房地产、证券化资产、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基金、大宗商品、艺术品等,其中证券化资产包括了次级房贷为基础的债券以及这些债券的衍生金融产品,这类产品资金需求量大,通常借助杠杆交易,需要投资者具备非常专业的金融知识,投资金额门槛较高。现金资产包括定期存款、货币基金、大额存单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由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企业投资在战略资产配置上将偏向于减少风险资产配置,增加无风险资产配置,在战术资产配置上,投资者可能倾向于主动投资在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非周期、防御型的行业上,在经济下行的时期,企业会减少商品类资产,减少长期债权资产,增加短期债权资产;反之,在经济上行时期,企业会增加商品类资产,增加长期债权资产,减少短期债权资产。宏观经济不确定影响企业考虑资产配置除了收益和风险因素外,主要还包括:流动性、时间期限、税务筹划、法律监管、其他特殊偏好需求等。综上所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①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当预期回报降低时,企业会增加配置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金融资产,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关于金融资产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②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企业融资需求的门槛,企业更偏好于选择流动性较强的资产来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在战略资产的配置选择上,投资者更偏好于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大额存单等投资期限短、风险小的品种,而减少配置长期权益类资产、房地产或期货合约等另类、衍生金融资产等期限较长、风险较大、退出难度高的产品,企业在金融资产结构比例的配置上会更多考虑流动性;③短期金融资产交易比较频繁,由于瀑布效应和群羊效应使得市场动能不断推升资产价格,容易造成资产市场价格偏离内在价格,造成投资者损失。

2宏观经济不确定情形下优化企业资产配置的对策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越大,企业资产配置的难度越大。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能够确保企业资产配置的稳定性,企业资产配置变动需要随宏观经济波动而进行动态调整,宏观经济形势越稳定,则企业资产配置越稳定。因此,同时,企业要提升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动的能力和对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能力,以此提高资产配置能力。

2.1企业应合理安排好经营性资产和金融资产比例。企业要平衡在宏观经济不确定下资产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的需求矛盾,确保生产经营永续性。在考虑企业流动性需求主要是考虑一年内的流动性需求,因此在进行战略资产配置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存货采购,应收账款回收期等因素,配置与其一年内所需流动资金相当的短期金融资产,提升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时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应对能力。

2.2确保企业投资收益目标和风险承受意愿能力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匹配。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国家要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以预见,“稳定”仍将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国家中长期仍将维持宽松的财税和货币政策。相对稳定的宏观政策会给予企业发展更大的信心,降低企业不确定性预期,有利于企业制定适应自身经营发展需求的资产配置方案,合理配置各项资产比例。在制定目标收益率的时候,企业可以很容易从金融市场上获得平均资产收益率,并以此作为自身投资的目标回报率。在风险承受意愿能力方面,当企业风险承受意愿大于能力时,资产配置应以其风险承受能力为准,当风险承受能力大于意愿时,可以考虑配置更高风险回报的资产,充分利用其承担风险的能力。

2.3企业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金融资产的投资期限。资金可运用的时间愈长,承担短期风险来追求长期投资报酬的能力越强。依照资金可运用期间,可将投资期限分为短期(一般少于2年)、中期(3—10年)和长期(10年以上),同时,依照风险属性将风险偏好分为高、中、低三档。以保本为前提的保守型投资者:短期投资者,风险承担意愿和能力较小,可配置存款或货币市场基金。中期投资者,可以投资3—10年的国债并持有到期,可避免中途赎回需要承担的再投资利率风险;或配置2—5年的保本型基金。长期投资者,可配置10年期以上的国债并持有到期。可忍受的本金损失在10%及以下的稳健型投资者:短期投资者可配置投资级债券基金或投资结构型债券,以投资零息债券保本,用零息债券的市价与面额差价来投资衍生性金融资产,以获取额外的收益。中期投资者可投资房产后出租,租金收益可以弥补房价可能下跌的风险;或投资风险中等的偏债型基金。长期投资者可选择投资型保单的股票基金组合或指数型股票基金,主要承担系统风险。偏好高风险者,可投资房产后出售,必须承担房价下跌风险,但如果时机选择适当,加上财务杠杆,报酬率较高;也可以投资偏股型基金,让股票的比例高于债券,以中高风险换取中高报酬。可承担的本金损失在10%以上的积极型投资者:短期投资者可投资适合短期操作的外汇、黄金和流动性高而目前净收益仍稍高于存款的投资级债券基金。中期投资者可投资房产后出售,还可以追求房产差价利益。长期投资者可采取主动投资方式选择性投资个股或投资成长型股票基金。

参考文献

[1]威廉夏普.资本资产价格:风险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理论[J].金融月刊,1964.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6

2011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均名义收益率还不到2%,扣除通货膨胀率5.4%,实际投资收益为负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仅没有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实际上是缩水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初期主要投资方式是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在本着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理念的下,近年逐步将投资扩展到固定收益产品、国内外证券和实业投资等领域。由于拓宽了投资渠道与范围,从2000年到2012年,累计投资收益3942.45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29%,明显高于年均通货膨胀率2.44%。企业年金基金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委托专业的投资机构,从2005年开始采用市场化的模式投资运营企业年金,到2012年,企业年金平均投资收益率达到8.87%,实现了较好的保值增值。

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运营方式单一,收益率偏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数额巨大,从风险系数的角度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为了保证养老金的足额及时发放,采取了以安全性为主的传统投资方式。而近年来,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银行存款利息难以抵消由通货膨胀带来的基金贬值,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负增长,这就使得银行存款很难实现保值,更谈不上增值。另外,我国发行的国债多为中长期国债,国债利率随着银行利率浮动,但是不具有指数调节机制,如遇大规模资金需求,国债收益会造成流动性损失。单一的投资运营方式以及保值增值的压力是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老龄化趋势加快,收支缺口加大自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来,老年人口平均每年以0.2%的速度递增,根据联合国的人口数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将超过30%,社会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及老龄抚养比的上升,养老金的收支将出现失衡,这给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仍不断加大,《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这一缺口比2011年扩大了约240亿元。

(三)基金统筹层次低,管理成本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但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养老保险依然是地市级统筹,养老保险基金由各省市下设的机构进行分散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低不仅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且不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分散的管理机构使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规模效应降低,管理效率低下,政出多门,并且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成本高居不下。

(四)制度环境与资本市场不完善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虽然我国也相应的出台了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规定,但是却没有针对养老保险及基金运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规定缺少法律约束性,同时也缺乏养老保新基金运营投资的监督和管理,监管的缺失必然滋生腐败,从而造成我国养老基金挪用现象严重。另外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缺少完善的资本市场,在制度环境与资本市场双缺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了资金流失与竞争力缺失的双重困境。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策略

(一)选择多元化的投资运营渠道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单一性给基金的保值增值带来很大压力,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选择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养老保险基金不仅仅用于银行储蓄和国债投资,还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外股票期权和短期投资等多方面的选择,多元化的选择有利于分散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是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多元化选择的同时,还要对选择的项目进行合理的配置,充分考虑风险系数、通货膨胀率、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年限等因素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确定安全合理的投资比例,提高基金的收益效率。

(二)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是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规模最直接的方式,基金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可以增强共助互济功能,提高抵御投资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集中管理,减少相关机构的重复设置,降低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运营和管理上的成本。虽然实现更高层次的统筹尚未有明确的时间表,但是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经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将逐步实现全国统筹。有了法律的明确规定,实现高层次的统筹有了强有力的保障,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级次的步伐,最终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

(三)建立和完善法律与监管机制完善的法律与监管制度是养老保险基金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蓬勃发展的制度保证,良好的法律与监管环境为规避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奠定了基础。国家应该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管体系,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法或社会保障基金法,来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减少或禁止行政干预,确立法律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决定性。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7

一、前言

从整个宏观经济学分析基本出发点来看,可以将目前主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划分为基于劳动力的宏观经济学和基于货币的宏观经济学[1]。所谓基于劳动力的宏观经济学,其基本思路是,在整个的社会经济运行中,劳动的雇佣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处于比资本更重要的地位。资本品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资本,劳动更基本。尽管现代经济将劳动雇佣简化为通过支付货币工资来实现,但是货币的使用并不是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先决条件,因为劳动雇佣可以存在于以货易货的经济环境中,甚至在理想化的克鲁索经济体中,克鲁索•鲁滨逊还可以自己雇佣自己。与此同时,甚至在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经济体中,工资支付在整个国家收入中也占相当高的比重。大量的失业和收入水平的下降说明宏观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而且,劳动力的收入和支出也对整体宏观经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就业问题始终是宏观经济学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宏观经济理论的构建中超出了货币和资本而受到了最先关注。而从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后续的新古典综合、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无非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不同的假设,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2]。但是,整体来说它们都没有超出以对劳动力雇佣作为重心的理论构建模式。所谓基于货币的宏观经济学,其基本思路来源于对货币在经济体中的重要性的思考。现代经济,货币作为一个普通的交换媒介渗透到整个经济体系,很多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自然也会由货币的动态表现出来,因此,货币供应成了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3]。货币作为一种传递机制和冲击因素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此,所以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中,货币也是理论构建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货币主义就是这种思路的突出代表[3-4]。

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且严格的,因为现代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了更好的解释经济现象,都试图结合其他学派的合理假设以获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两种理论基本的出发点在一个宏观经济理论中会同时出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为了简化,本文拟不对以上两类宏观经济理论进行详细的评判。简单来说,上述两类宏观经济理论的视角,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考虑资本结构,或者说没有将资本理论融合到宏观经济分析中。都表现为更注重总量的分析,隐含假设社会的资本结构不变(基于劳动的),或者认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内部机制由于太复杂无法分析,只能作为一个黑箱来处理。虽然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在理论方法上试图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但其基本方法无非是从微观主体的一些假设出发,然后通过加总推广到宏观层面,从形式看似乎有了微观的基础,而由于忽略了微观主体的多样性,只是通过设定几个代表性的微观主体的特性,然后进行加总,这从本质上还是一种总量方法。总量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一些总量之间的关系缺乏确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只能通过历史数据运用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进行实证,但是这种实证一方面缺乏理论的普遍性,因为历史数据都是特殊具体的,无法获得一般的理论关系。另一方面,即使从实证的角度,很多宏观量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比如菲利普斯曲线的朝向问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从短期看消费和投资的正向关系和长期看消费和投资的负向关系等等。同时,以上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成功的引入内生的时间和货币的因素,这两个都是作为外生的变量而任意引入到分析框架以进行动态分析。这样就无法有效解释宏观经济的商业周期现象[1,5-6],从而把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和长期的经济变化分开处理[7],把长期的经济变化专门用相应的增长理论来考察,导致在实际的经济政策上存在不少问题。而要完善以上的不足,就应当考虑社会经济活动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资本,应该将资本理论引入宏观经济分析中。这方面,奥地利经济学派发展出了相当完整的资本理论。而跨期资本结构可以自然的将时间和货币作为内生因素引入整个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来架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商业周期理论,从而成功地解释了经济的周期波动现象[8-10]。本文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所建立的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首先对分析框架进行介绍,然后运用该分析框架对通货膨胀和利率的关系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二、基于资本结构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介绍

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可贷资金市场、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和跨期的生产结构。这三个部分相结合就形成了完整的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1.可贷资金市场。可贷资金作为最一般的基本概念,当市场达到大家共识的利率的时候,其供求达到均衡。可贷资金的供给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的借贷意愿;需求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对资金需要的迫切程度。对此,可以用图1简单表示如下。由于引入了新的分析内容,相应的要对这里的分析框架进行不同于传统宏观经济学的解释[1]:

第一,消费者的信贷不计入可贷资金的供给一方,因为一方的储蓄相应由另一方的负储蓄所抵消。在本分析框架中,净信贷是整个储蓄中用于金融投资、货币形式的资本积累,以及维持和改变整个经济体资本结构的那部分储蓄。

第二,虽然没有将消费信贷计入该分析框架,但是将存留的收益和购买各种金融资产的部分计入分析框架,因为自我存留的收益可以看作是经济主体对自己的借贷。通过这样的处理,可贷资金就单纯可以看作是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即强调了可贷资金需求方的行为目的。

第三,至于凯恩斯划分的流动性偏好,因为这部分储蓄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进入可贷资金市场,如金融市场投机,或各种短期投资产品等,因此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为了和上述的可贷资金的供给相一致,对于可贷资金的需求方也限定为购买各种资本品和人力资本参与生产过程,而排除用于购买各种金融工具,因为各种金融工具的购买其实是可贷资金的供给方,金融工具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技术安排来提供用于实际生产的资金。为了简化,本文不拟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商业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在各个生产阶段支付投入品的价格并以未来预期的产出价格出售产品,他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反映了这种生产投资的意愿。而消费者通过把部分收入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并把剩下的用于储蓄即形成了可贷资金的供给方。当市场利率和生产投资的投入产出价差出现较大偏离的时候,这时候就出现了获利的机会,而通过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作用的市场过程,又使得这种偏离逐渐消失。从理论上讲,当达到均衡的时候,市场的利率和实际生产中的价差比趋于一致,或者说呈现比较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这样,通过可贷资金市场更易于协调生产计划和消费者偏好之间的动态关系。可贷资金的需求方在市场上获得资金,目的是为了购买资本品和劳动力进行生产,也就是用现在的消费(资金)来交换未来的消费(未来产出)。理解这种可贷资金市场和资本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重新简单考察关于利率的概念。在最广义的情况下,均衡利率反映了均衡的跨期交换率,或者说均衡利率反映的是人们在市场上达到普遍共识的时间偏好的表现。进行这样的界定,在以后的政策分析中就可以更明显的看出相应的政策从逻辑上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个分析框架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于凯恩斯主义的可贷资金的分析框架,但是在含义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方都代表了各自的行为目的,可贷资金的供给方因为放弃了一部分现在的消费进行储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也就是供给方具有时间偏好;需求方通过具体的生产投资,借贷资金被看作预期产品的未来价格和现在的投入品价格的差,可以获得不低于可贷资金利率的收益率。这样的分析和传统宏观经济学不同的是,可贷资金的双方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其背后通过市场过程,将跨期资本结构的变化和各自的行为目的联系在了一起。为了将市场过程的考察也纳入这个框架,就需要引入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分析。#p#分页标题#e#

2.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简称PPF)。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贸易理论所阐述的不同,传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在不同最终产品之间的资源分配。而这里我们把资源的分配划分为消费品(或者现在的产品)和投资品(未来的产品)。图2中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不同的点说明了在一定资源限制的条件下不同的消费和投资组合,亦即消费和投资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这里的投资包括原有资本的折旧和新增的投资。而整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上方向移动说明整体经济的增长;反之,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整体经济的萎缩。运用PPF于混合经济中要考虑政府支出(G)和税收(T)。这里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先将PPF局限于私人部门,假设政府征收人头税,并且政府在预算内的支出和私人活动没有关系,并且坚持平衡的预算,即G=T。这样的简化不会影响我们对关键问题的分析,而且也很容易扩展到将政府行为也纳入整个分析框架。同时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也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可以分析在赤字预算条件下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因为在赤字预算下,政府的借贷也是可贷资金需求的一部分。PPF将现在的投资和未来的消费联系起来,它们的关系可以通过资本回报率表现出来。但是,这只涉及到对投资总量的分析,并且是非常粗略的两期的分析框架。没有涉及到在生产中的资本品的异质性,也没有包含资本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变动。在奥地利经济学派所提出的资本理论中,用高阶产品和低阶产品两个概念来刻画整个社会生产的资本结构。所谓高阶产品就是在整个生产环节中距离最终商品远的中间资本品,包括最初的原材料。低阶产品就是在生产环节中距离最终产品最近的那些中间资本品。或者说,高阶产品需要经过更多的生产阶段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这样就补充了PPF过于简单的两期的总量分析的缺点。这就是本分析框架的第三个部分即跨期的生产结构。

3.跨期的生产结构。注重跨期的生产结构是奥地利经济学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对这方面陈述最具特点的就是哈耶克最著名的生产结构三角形[10]。哈耶克最早在他的《价格与生产》中第一次用图示的方法来阐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资本理论。本分析框架在“哈耶克三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动[1,11],以形成整个分析框架的第三部分。具体如图3所示。图3中,三角形的底边是时间轴,代表生产的不同阶段,从距离消费者最远的高阶产品到距离消费者很近的低阶产品。所有的竖线为价值轴,代表不同生产阶段的产品售出后所获得的价值。

最长的竖线代表最终的消费品的价值,其他的代表中间产品的价值。这些价值表示的是实际值,而非名义值。斜边代表了不同生产阶段价值的增加比率,这包括每个阶段新增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以及时间的贴现。这种生产阶段的划分是一种概念意义上的划分,而并非技术性的。也就是说只是为了说明生产结构的时间因素的内生性。虽然实际中存在着巨大的复杂性,诸如生产过程中有耐用资本的消耗,有资本品的替代和互补,存在各种反馈环节和多重的产出等,但是这些都是具体的技术问题,而理论分析的目的是要揭示出整个经济行为中的逻辑关系,因此三角形的理论概括并没有丢失最基本的行为逻辑关系[12,13]。同时,这个三角代表的是社会整体的生产结构,需要从社会经济体系总体来理解这个跨期生产结构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时间轴和价值轴是紧密联系的,时间轴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和生产过程的价值变化相结合才具有经济分析上的意义。既然理论分析是要揭示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逻辑关系,而不是精确的数量关系,那么,将该三角形纳入整个分析框架的目的就是为了从逻辑和概念上分析社会生产结构,以及随着时间变化的资源分配模式和跨期的资本结构的变化。4.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将上述三个部分相结合,就得出整体的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图4表示了整个混合经济中,公有部门预算平衡情况下私有部门经济的一个均衡状态。PPF和可贷资金市场由共同的衡量投资的横轴而相联系。PPF和跨期生产结构通过共同的衡量总消费的纵轴相联系。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分析框架的构建[3]。从图4可以看出,生产结构和可贷资金市场之间的关系没有其他的关系那么明显。“哈耶克三角”的斜边反映了可贷资金市场的市场出清的利率。这里所说的反映并不是指相等,因为生产过程是连续投入和离散产出,三角的斜边(即每一生产阶段的价差)所包含的内容要多于利率。

某一生产阶段的价差决定于投入价格和产出价格的价差。换句话说,是由投入品市场和产出品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只有当预期的收益率高于可贷资金市场利率的时候,才会产生对可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过,相对于私有部门和在一定制度的条件下,斜边的斜率和可贷资金的市场利率应当是正相关的。换句话说,利率越低三角的斜边斜率越小,反之亦然。在均衡条件下整个的斜边应当趋近一条直线,因为如果某一个生产阶段的收益率或投入产出价差高于其他阶段,反映到图形上应当是这一阶段的斜边更为陡峭。此时,收益率最低的阶段就会将资源转移到这个阶段,从而增加了这一生产阶段投入的需求和产出的供给,竞争的结果使收益率趋于一致,使得在均衡条件下整个“哈耶克三角”的斜边是一条直线。在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意味着充分就业或者称为“自然”失业率。三个部分的共同均衡意味着可贷资金市场的利率是“自然”利率。(注意:可贷资金市场本身的利率并不完全是“自然”利率)。当可能性边界不改变,那么图4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就是平稳运行的处于动态均衡的经济,其中没有新增投资,投资Ife只是用来补充资本品的消耗。可贷资金市场利率反映了整个市场所有参与者达到共识的时间偏好。

三、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可贷资金市场的资金供给可由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第一就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消费者时间偏好降低,更倾向于储蓄,那么可贷资金的供给将增加;反之亦然。第二就是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货币的注入也同样会增加可贷资金的供给。这两种因素对宏观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根据以上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对货币政策效应进行简单的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货币扩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体见图5。当货币当局执行扩张型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从图5中看由r1下降到r3,货币量的增加会带来两个效应:第一,增加的货币一部分会用于增加消费;第二,由于利率的降低,按照原有的市场预期和价格结构,投资周期更长的生产计划则具有更大的预期收益率。这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使得离消费者近的生产环节暂时具有更大相对价格差,因此暂时具有更高的收益率。#p#分页标题#e#

但是,这样就会导致更多的生产资料向低阶生产环节(更接近消费者)转移。在图5中,“哈耶克三角”中的EF就是过度消费导致的消费品部分价格上涨。在图5中,货币的增加导致的消费投资组合在PPF上由b点趋向a点。另外,低的市场利率以及消费品价格的率先上涨使得企业家觉得时间更长的或者说更高阶的生产环节的投资会有更好的收益率。这样以来,同样会导致社会资源向更高阶的生产环节流动,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环节趋于更长。图5中在PPF上会导致消费投资组合由b点趋向d点。CD就是由于货币扩张所导致的错误投资。图5中BA虚线部分表示,利率的降低单纯是由于储蓄的增加,也就是说消费者减少消费增加了储蓄。而随着生产环节的加长,整个社会资本结构也相应发生重构。社会分工增加,生产环节增加,整个社会具有更大的劳动生产率,会在下一期获得更大的产出。但是,从图5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生产结构的两端都要求加大投入,这样就会形成整个社会资源在生产结构的两端争夺,而一定时期内社会总的可利用的生产资料是有限的。在三角的左侧,更高阶的生产计划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原材料和一些高阶投入品价格上涨;在三角的右侧,同样会使得消费品和低阶的投入品以及该生产环节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更进一步,左侧的生产投入价格的上涨会逐级传递,继而推动右侧价格的整体上涨;而右侧的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形成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进而刺激左侧投资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就会导致价格轮番上涨的循环,也就是所谓的成本推动性的通货膨胀和需求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从本质上说它们是由一个机制得到的两个结果。进一步,当新增的更高阶的投资随着生产环节逐渐传递到消费者的时候,由于这些投资并不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变化而导致,而是由于有外在的货币注入所导致,也就是说生产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偏好之间没有形成协调,此时就会导致这部分投资在消费品市场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率。由于高阶的投资周期比较长,等到发现不符合消费者偏好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品,而这些资本品又会形成投资路径要求更多的资金注入和增加其他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又无法最终在消费市场实现价值,而由于已经积累的资本品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导致整体经济的危机或者萧条,并对这些投资进行强行清算。

四、结语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8

现代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大,对企业财务收益也逐步增加。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资本筹集、使用和收益分配。对财务风险的预测、管控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生存。本文从企业的具体财务风险出发,详细说明不同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

财务风险;识别;应对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风险,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常常因为财务风险过大而陷入危机。财务风险的原因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原因主要是企业外部环境复杂,企业不能很好应对,而产生财务上的不确定性;内部原因包括: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在资金使用、项目考察调研及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产生的风险。

一、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1.资金风险

(1)资金不足风险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其规模和流转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充足的资金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常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甚至是资金链断裂,使企业蒙受损失,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如下是企业资金不足风险的具体体现:第一,现金流断裂。现金流即为企业“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是企业经营的资金流程。企业要维持运转,必须保持这个循环不断运转。资金链并不是孤立于企业之中,而是联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断裂,与之相关联环节也会受到影响。若资金来源等重要环节出现问题将产生严重后果,并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第二,资金不足风险。有些企业虽然现金流稳定,但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在出现好的投资机会时无法投资,错失良好投资机会,造成利润的流失。

(2)资金过剩风险

资金过剩是指有闲置资金沉淀在企业内部。该资金不会为企业带来收益,而且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借款资金过剩,增加融资成本第二,自有资金过剩,增加资金成本

2.项目风险

企业是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项目包括不同产品,企业利润就是这段时间各项目利润之和。项目风险包括以下方面:

(1)项目预测风险

项目预测风险发生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由于信息不准确,计划的失误等原因造成的预测数据不准确,导致无法实现预期利润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项目组织风险

项目组织风险发生在实施阶段,比如项目建设费用严重超预算,或不能在计划工期内完成建设,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项目运营风险

项目运营风险是指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测不一致,导致的项目失败或偏离经营目标。

3.投资风险

投资也是企业的一种项目,是投资领域的项目,而不是经营项目。其风险包括以下两种。

(1)债权投资风险

债权投资主要包括借钱给债务人,购买企业或政府债券,或购买上市公司的可转化债券。其主要风险是不能按时收回本金、利息,并得不到其他形式的补偿。

(2)股权投资风险

股权投资主要是以购买公司股份、设立合资或独资公司等形式的对外投资,其主要风险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投资目的,例如投资报酬率过低,或没要达到预期的市场份额等。

(3)实体投资风险

实体投资是指企业自身投资并经营的实体项目。发电公司新建一个电厂,快餐公司新设立一个饭店。这种风险主要是指项目投产运营后,实际收益或目标与预期有很大差异,以及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利财务影响。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与应对

1.资金风险的应对措施

(1)资金不足风险的应对

资金链管理首先必须准确预测资金需求;其次在经营过程要严格控制资金占用量;最后到销售环节加快对应收账款收缴。因为应收账款不是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故会极大的增加企业的资金不足风险。一方面是销售的那部分货款不能及时变现,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可支配自由资金;另一方面是在利润表中应收账款的存在仍然是表示收入的增加,导致所得税提前上缴,极大减少了企业的可支配自由资金。

(2)资金过剩风险的应对

相对于资金不足,资金过剩风险相对轻微,不会给企业带来经营上的危机,主要的是资金过剩会造成财务成本增加。因此要从以下途径控制资金过剩风险:第一,降低资金占用量。通过准确的资金预测,有效控制资金的占用量,减少贷款金额,从而降低财务费用,属于资金过剩风险的事前控制措施。第二,合适及时的投资和资金转移。这是一种事后应对措施,是指企业资金余额在一段时间内超过了正常经营需要的金额,即出现了资金过剩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有银行贷款,则首先要偿还贷款,以减少财务费用。当然若非在贷款偿还期归还贷款,需要和银行签订附有条件偿还贷款条款的协议,并支付相应的补偿费用。故企业需要衡量补偿费用和利息费用的高低,来采取相应措施。

2.项目风险的应对

(1)项目预测风险的应对

每一个项目在设立时,都要经过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项目市场环境,销售状况,盈利能力进行准确预测。若项目初期的预测不准确,会对项目的组织和运营带来很大风险,甚至导致项目失败。所以在项目预测阶段,要对影响项目未来运营的所有影响因素都要正确谨慎的预测,考虑到各种偶发因素,加大不可预见的风险和资金预算,以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偏差。

(2)项目组织风险的应对

项目组织风险一般发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由于在实施中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导致财务支出超过预期测定,从而产生风险。组织风险多发生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支出超过预算,增加了投资成本。为避免这种风险,就要在项目组织过程中严格控制项目的进度、质量,达到成本控制目标。对于实施中发生的设计更改、法规变化等,需尽力控制额外支出,并削减其他方面费用,来控制总成本,以避免财务风险。

(3)项目运营风险的应对

项目运营风险是项目风险中发生概率最大,也是最难预测与控制的。因为项目运营时间长,环境变化大,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对项目产生影响,增加财务风险。比如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政策的变化对环保提出更高要求,导致增加环保支出,甚至停产进行环保改造,这将极大的增加企业财务负担,使其面临财务风险。因此,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时刻的预测和评估各种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影响,法律变更,材料供需,人力资源等,不断调整经营状况,以适应新的环境,并降低相应的财务风险。

3.投资风险的应对措施

(1)债权投资风险

债权投资主要指购买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对于企业而言,他们所购买的债券的利率一般是确定的,即收益率已经确定,是没有不确定因素的。他们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债券投资本金和利息是否能及时收回,即债权的回收风险。因此,尽量购买可靠性高,企业信用好的债券。若债券发行有相应的担保,则是更可靠的。

(2)股权投资风险

股权投资包括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短期投资,通过股价的涨跌来衡量收益和风险。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证券市场的信息,来选购在短期内会溢价股票,以获得短期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多是为了战略目的,获得长期效益。因此战略目的要比短期收益的风险衡量因素更大,因而企业要在合理的投资额度前提下,保证达到长期的战略投资目的,并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3)实体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