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范例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

二、乡情概况与地质灾害现状

乡位于东南部畔,东邻,南界,西接城西街道办事处,北临。东西宽10.7公里,南北长18.8公里,幅员128平方公里。全乡共有1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其中库区行政村5个,老区行政村8个。全乡总户数3254户,总人口10845人,其中农业人口10571人。地质灾害点3个,威胁房屋3座20人,村公路无常住人口;村户常住0人。纳入地灾管理的高陡边坡3个,威胁房屋3座17人。其中,村户常住2人;户常住2人;户常住0人。

三、2020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气候趋势展望

总趋势:2020年平均气温略高,降水量略偏多;部分村可能出现较明显洪涝。

(二)重点防范区域

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受控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规律,结合我乡实际分析,预测2020年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与重点防范区域为后路村聂书喜、聂书兴、聂书登、聂弟仔四户、上洋村郑明畅户。

要特别防范的位置是:农村居民的沟口民房,房前屋后坡度≥15度的土质斜坡及结构面与斜坡坡向同向且倾角小于坡角的岩质斜坡,建房或道路施工开挖的高陡斜坡,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需严加防范。

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在3月5日内完成乡级地质灾害分级、分期防治方案表和乡级高陡边坡防治方案表,详见附表1、附表2。

(二)修订《村级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简称“群众转移预案”)

涉及村要在3月10日内编制完成村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单位与责任人、检测人,汛期”一对一”对接。报乡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并在村公开栏公布,详见附表3。

(三)开展汛前检查、汛期巡查

3月份,全乡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做好年度防灾方案、应急预案和群众转移预案编制情况;地质灾害信息及预警系统使用,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防治项目落实情况等迎接上级检查。

(四)加强群测群防建设

各村、乡直各单位及相关人员在3月10日前对辖区内群测群防情况进行落实,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登记造册,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基础台帐,开展必要的监测、报警工作,并会同气象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大力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四应有”“四应知”“四应会”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村委会要做到“四应有”:应有防治方案、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值班制度、监测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应有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监测器具、通讯工具。

2.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要做到“四应知”:应知辖区隐患点(区)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3.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掌握“四应会”:应会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应会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理。

(五)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简称“两卡”)

根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群众转移预案,制订“两卡”,由乡人民政府在3月5日前发放到有关单位和个人,提高单位和群众的防灾意识,共同做好防灾工作。

(六)落实各项防灾制度

1.汛期值班制度

在汛期期间,各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有关部门按照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实行24小时值班,认真接听各地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发、处理。

2.险情巡查制度

乡人民政府将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巡查,对已划定的地质灾害重点地区要予以公告,设置明显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紧急时,应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在3月5日前对损坏的警示标志应及时更新。

3.监测制度

主要观测降雨强度、雨量,地面土体开裂与坡体蠕动、树干倾斜、山洪暴涨、惊响异常等灾害前兆和引发因素。因工程建设、旅游景区开发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

4.速报制度

有关人员在巡查、监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现灾害前兆或发生灾情,要尽快向乡人民政府或自然资源部门报告并及时组织避让;有群测群防任务的村要保持与县、乡人民政府联络畅通,做到“情况准确、上报迅速、续报完整”。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机构负责,并按规定备案,评估机构应对评估结果负责。

(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御

1.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由弱到强依次分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四个等级:

四级地质灾害发生有一定风险;

三级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

二级地质灾害发生风险高;

一级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很高;

其中三级以上时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由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会同气象部门负责,当预警预报为三级与三级以上时,通过宣传新闻媒体向社会。

2.地质灾害防御

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乡人民政府应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和易发区的防范,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为三级时,乡人民政府应适时组织对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下称“协管员”)应加强对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当地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应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四级时,乡人民政府、各村及有关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领导带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八)应急响应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乡人民政府。

(九)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与治理

1.地质灾害搬迁、避让

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当鼓励受威胁的村民实施搬迁避让。在组织村民搬迁避让时,应当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搬迁安置实施方案,明确搬迁范围、安置地点、补助政策等事项。

2.地质灾害治理

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在县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治理。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参与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方组织治理并承担治理所需费用。造成他人损失的,责任方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五、年度防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

(二)协调配合通力合作

在乡人民政府领导下,各村和有关单位要通力协助,加强信息交流。特别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及时掌握水情、雨情、灾情,为制定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和抢险救灾提供依据。

(三)加强指导健全制度

各村乡直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专项行动,亲自过问、亲自督促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协调解决行动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责任,制定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

(四)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乡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充分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和“5.12”防灾减灾日等契机,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山区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提高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2

一、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地质灾害是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方案编制和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防治目标是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提高预报成功率,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2020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降雨趋势预测

据气象部门降雨趋势预测,2020年1-9月我县降雨偏多,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有阶段性降雨集中期,出现早讯的可能性大,部分地区可能发生洪涝或内涝,汛期结束期较常年略偏迟,预计在9月上旬。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根据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形成的实际,还有以前部分农户建房也存在有切坡现象,一旦遇强降水,很有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现象。

2、地质灾害主要发生阶段。在雨量集中的3-9月,特别是7-9三个月受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常因灾害性暴雨和特大暴雨而引发地质灾害,我镇也属于暴雨型地质灾害高发区,在集中降水时,将可能会出现崩塌、滑坡灾害。在已填发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的对象和隐患点,在降水时期要加强监测,一旦发生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撤离。

3、镇、村规划建设当中,切坡、采石、新建和改扩建公路等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的重要因素。还有水库、电站坝肩、溢洪道及引水渠等都是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应加强监测防范。特别禁止傍山切坡建房,有这种情况一律不予审批,防止出现新的隐患点。

三、2020年地质灾害防护重点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全镇已发生及易发生的地段情况,分以下重点防护点。

(一)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重点防范期:今年全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3—9月份。

四、组织机构与应急抢险

(一)为了切实加强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对全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到心中有数,并经常加强监测和防范技术指导,对辖区内汛期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上报信息。

2、制定避险、救灾方案。组织抢险救援力量和准备抢险器材物资。

3、出现临灾险情时,及时做好人员撤离和灾民的临时安置,并维护好灾害点的社会治安。

(二)为了提高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应急反应能力,更好地落实防灾预案、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险情速报等制度,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决定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队。

队长:

成员:

应急抢险队职责

1、受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组织开展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防治工作。

2、当发生灾害时,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查明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及时向镇、县政府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3

一、全镇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镇区域内的地质灾害有崩塌、塌陷和滑坡等,近几年,我镇未发生地质灾害事故,但有很多地质灾害危险点。通过调查,全镇有地质灾害危险点18处,涉及全镇5个村和1个安置小区,其中可能产生崩塌4处,滑坡14处,潜在危险人员728人,房屋24栋,道路106米,预计直接构成经济损失87.8万元。

二、防治方案

1、各村要组织人员,根据已掌握情况,对本村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核定具体隐患的位置、类型、规模以及危害情况等,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并上报镇政府备案。

2、加强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巡回检查,明确责任人,落实监测人员,在巡查期间,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

3、对所有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4、灾情发生后,要立即查明情况,按要求迅速上报。防灾小组要按即定分工,国土所、水利站负责查明灾害范围,发展趋势,圈定危险地段,并加强现场监测,武装部负责组织民兵抢救被压人员,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对伤员进行急救,民政所做好安置救助工作,派出所和综治办负责维护灾害点公共秩序,并妥善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实施措施

1、各村各单位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地质灾害监测、勘察、防治等工作,尤其是对重点防灾区域实行层层防御责任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4

关键词:困境;实证;成功避让;再调查

1概述

1.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困境

县辖行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具体工作主要有汛期巡查、应急调查、应急处理、应急处理方案论证、应急工程和防治工程实施等,其技术工作主要依赖地勘单位的技术支持。通过研究发现,每年所发地质灾害多为新发点,已发地质灾害点再发和通过调查已确认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灾很少。一些隐患点若干年都没有变化,防灾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1.2湖南省及部分省份灾情情势数据

各省份颁布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大多记录了上年度全省灾情情势数,湖南省及部分省份灾情情势数据实证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虽然所收集的数据不全面,但统计数据足以说明上述困境的存在。防治方案中“成功避让”数据,虽没有注明是对已知点的成功避让还是对新发灾点的成功避让,但地质灾害点发灾都有一定过程,即使短暂也是有可能被发现和避让的,“成功避让”数极有可能是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灾成功避让与对新发灾点成功避让之和。显然,对已知隐患点发灾“成功避让”数要小于表中“成功避让”灾害点数。数据本身虽有缺陷,但能说明问题。

2现象分析

1∶10万丘陵山区县(市)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区划工作和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已经完成,各县都已对境内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建档设卡,并根据规模、危害程度分类为省级、市级、县级防控点。分析上述现象可以推断出以下几种可能:①调查手段的局限导致认识的局限,自然界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无法全部识别;②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属于例外;③在调查中将一些只是地表轻微的岩土体变形当成了地质灾害隐患;④有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岩土变形,即导致不稳定岩土体趋于暂时抑或永久的稳定;⑤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发现后得到重视,环境因素得到改善亦或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变形速度减缓或趋于稳定。地质体从变形到失稳有一个过程,已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只是处于变形的某一阶段,还在发展过程中。以上①②是每年新发地质灾害可能的原因,③④⑤⑥是每年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发灾的原因。由此可见,对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3对地质灾害隐患再调查

只有识别地质灾害隐患才能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危害,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在防治工作中无疑是重中之重,以往的地质灾害调查和群众报灾都是针对已发生的和有迹象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因此有必要改变以往的调查思路,以受危害的对象为调查目标,尽最大可能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再调查工作的步骤及方法:第一步,在县辖区域,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对全县辖区内全部散居居民住户进行有、无可能性的甄别;水网、道路等线性工程划分可能和不可能区段;对居民居中居住区,划范围进行有、无可能性的甄别;对车站、码头、学校、工业厂房、集镇等规范范围进行有、无可能性的甄别。采用踏勘调查和遥感解译结合完成。第二步,对有可能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居民住户、线性工程区段、居民居中居住区所划范围、车站、码头、学校、工业厂房、集镇等所划范围进行建档设卡,并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实地调查完成。第三步,根据岩土特征及引发地质灾害自然地质条件甄别地质灾害发灾的突发性和缓发性,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分为突发性、缓发性和不确定三类。第四步,针对具突发性灾害隐患点确定防治方案;对不确定性和缓发性的地质灾害进一步调查、勘查,根据调查、勘查结果确定防治方案。第五步,绘制县辖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图。

4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发性与缓发性分析及防治手段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确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为防治主要地质灾害,是基于其常见、多发、危害较大的特点。地质灾害突发、缓发甚至有迹象不发现象,这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产生很大的困扰,也直接影响到灾区或安全隐患危害区人们的生活,因此有必要对各类地质灾害突发性与缓发性进行分析,明确各类地质灾害发灾特点,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4.1崩塌

从崩塌定义可知:①较陡斜坡岩土体必定是较坚固的岩土体;②重力作用是其成灾原因;③外力地质作用可能是但未必是成灾原因;④成灾具有突发性。分析崩塌体受力状态,崩塌是可理解为岩土体支撑状态和岩土体自身结构状态的改变导致的地质灾害,作为崩塌体下部及与之接触的支撑岩土体被压裂、压碎、滑动、崩塌或岩土体解体及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支撑岩土体破坏等都是可能的原因。因较坚硬岩土体破坏具有突发性,就防治工作而言,应当以“治”的手段达到“防”的目的,要么清除崩塌体,要么加固支撑体或崩塌岩土体。

4.2滑坡

根据定义,分析滑坡产生的原因:①河流冲刷、人工切坡改变了岩土体支撑条件;②地震是由外部额外施加了一个外力;③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改变岩土体的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能。“岩土体支撑状态的改变”和“被突然施加一种外力”导致的滑坡地质灾害都具突发性。由于“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导致岩土体的自身物理力学性能改变”导致的滑坡地质灾害,其成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现实中就某个具体滑坡隐患而言,所处什么状态需根据具体情况定,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需要调查评价,自然斜坡是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自身也经历了这种改变的周期性作用,变形到失稳往往时间很长,对于此类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防治重点在于调查评价、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判断其发展趋势。这类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缓发性,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难点。

4.3泥石流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有3个条件:(1)大量降雨;(2)大量碎屑物质;(3)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按流域形态可以分为:(1)标准型泥石流: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m2,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分析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大量降雨、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导致的泥石流基本无法改变或代价过大,可以防控的是大量碎屑物质。大量碎屑物质来源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人为的是可以防止的;自然的可分为沉积物、(残)坡积物和滑坡、崩塌导致的碎屑物质。根据流域形态划分的3种泥石流类型可归为两大类,即沟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相对而言,沟谷型泥石流易于防治,首先是识别相对容易,这种易发泥石流沟谷具有反复发灾的特性,治理的关键是控制物源。山坡型泥石流防治困难,主要是识别困难,物源多是滑坡或崩塌提供。这类泥石流防治重点是调查识别,防治主要是对滑坡、崩塌的防治。

5结语

本文通过县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现的一种现象和对湖南省及其他几个省份十数年来地质灾害灾情情势统计分析,提出了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相关建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启发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秦泗伟,刘荔.日照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建议[J].山东国土资源,2020,36(7):64-69.

[2]郭勇.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方案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9):239-240.

[3]王玲.浅议地质灾害应急保障服务平台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15(1):36-38.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5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煤多位于岩层之间,煤炭资源开采通常会破坏岩层的稳定性。这导致开采过程会引发一些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工人的生命安全。常见的煤矿地质灾害有顶板大面积冒顶、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等,发生形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煤矿地质灾害并实现安全开采。由于煤矿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所以在进行防治时需要注意地质灾害发生条件的差异性。本文围绕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发生原因进行展开,并提出了一些防治煤矿地质灾害的措施。

1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发生原因分析

煤矿地质灾害有多种类型,需根据其特征分析其发生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下面将分别进行阐明。

1.1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煤矿地质灾害主要分为顶板灾害、水害、瓦斯灾害三类,其中顶板灾害更加频繁。顶板灾害主要指顶板垮落,造成工作面回采巷道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主要特征是顶板岩层破碎后发生脱落。顶板灾害中最为严重的是冲击地压(见图1),其主要特征是巷道围岩会突然破碎并向巷道所在的空间弹射,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极大。瓦斯灾害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其主要表现为煤矿井下巷道内的瓦斯含量突然升高,在某种程度下会引发煤矿瓦斯爆炸。瓦斯灾害中最为严重的是煤与瓦斯突出,其具体表现为煤粉和瓦斯向巷道内急剧涌出,导致巷道内瓦斯浓度急剧增加。煤矿地质灾害中水害是发生频率最低的,其主要表现为煤矿井下涌水量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工作面被淹甚至整个矿井被淹没。在水害中突水事故最为严重,具体表现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巷道或矿井被水淹没[1-2]。总的来说,煤矿地质灾害包含的范围很广,发生时表现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想凭借其特征对煤矿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分析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原因。

1.2煤矿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分析。通常情况下,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多与开采区地质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有关。若煤层赋存条件比较简单,则开采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如果煤层中存在一些地质构造,则在开采时碰到这些地质构造就很容易引发煤矿地质灾害,例如,开采导致断层活化引发冲击地压、断层突水等;还有在褶皱区域,煤层瓦斯容易积聚而且应力比较集中,在开采时也容易诱发煤矿地质灾害。煤矿常见的地质构造如图2所示。此外,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还与煤矿开采的技术条件有很大关系。现在煤矿开采的强度越来越大,对岩层的扰动也越来越大。在深部高应力开采条件下,这种扰动很容易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特别是厚煤层放顶煤开采时,采空区冒落带会大范围增加。若冒落带范围波及、破坏井下含水层,则开采时很容易导致含水层中的水涌入工作面[3]。总的来说,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地质条件因素和开采技术条件两方面。要想预防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开采措施。

2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与煤层赋存的地质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与煤矿开采技术条件有关。因此,应针对这两方面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2.1加强煤矿地质勘探。在很多情况下,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煤矿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存在很大的关系,例如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等。虽然在开采前煤矿企业已对回采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勘探,但是获得的资料比较粗糙。因此,应加强煤矿地质勘探,保证地质条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处于可控范围以内。这是因为煤矿工作面的开采设计多是根据煤矿的地质资料来进行的。此外,煤层中的瓦斯压力及含水层中的水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数值对于安全开采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地质勘探不仅应具有准确性,还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地质勘探时间与煤层回采的时间不能相隔太远。煤层中的一些大的地质构造,例如大断层等,可通过地质勘探找到。然而对于一些小的地质构造,普通的地质勘探很难找到,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勘探方法。为了提高地质勘探的准确性,非常有必要在煤矿勘探时采用一定的物探方法。

2.2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在开采煤层时,不同的开采方式对于岩层的扰动是不同的。对岩层的扰动越大,则诱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需根据煤层赋存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当煤矿工作面靠近大断层时,应适当降低开采速度,以减小对岩层的扰动。在采用放顶煤开采时,若煤层与含水层的间距比较小,则应适当降低采放比,以免冒落带或裂隙带穿过含水层。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开采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工作面的地质构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安全回采预案,例如,在断层附近开采时,采用钻孔来对断层附近的岩体进行卸压。

2.3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在煤矿开采时,需要凭借相关的岩石力学理论和流体理论来指导煤矿的安全开采。然而,目前对于采矿中的一些理论还缺乏相应的认识,例如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及突水理论。因此,应重视对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加大对这些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并与煤矿院校进行合作,以期能快速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由于中国已进入了深部开采时代,这些问题对煤矿开采安全性的影响日益突出[4]。一旦突破了这些理论,就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来确定安全开采的方案。煤矿资源开采工作的落实,需要做好开采方案的协调,通过有效的煤矿管理,规避各类地质灾害,这不仅可以提升煤矿开采效率,还可为开采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然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在理论公式上进行创新,还需要获得更多准确的现场数据。

3结语

煤层开采会破坏原始岩层的平衡,这是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煤矿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表现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凭借其特征对煤矿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存在很大的困难。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地质条件因素和开采技术条件两方面。要想预防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应从加强煤矿地质勘探、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及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出发。研究可为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皓莎.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矿业装备,2020(4):106-107.

[2]陈健.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化工,2020(2):333-334.

[3]尚云露.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当代化工研究,2019(6):46-47.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6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察;防治技术

在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相对较多,且呈现了分布广、破坏力大等特点。加之受到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使得资源开采量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结构受到了影响,使得地质灾害发生几率不断提升。因此在现阶段发展中就需要从减少地质灾害入手,针对地质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完善防治措施,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1地质灾害的类型

1.1采空区引发的塌陷

在矿山中采空区塌陷属于比较常见的灾害之一,因矿山中采空区属于主要的作业区域,因此很容易产生地质灾害问题。在开采过程中不仅可以转变地质结构,同时也会产生出掏空等问题,最终引发了采空区塌陷灾害。目前采空区引发的塌陷主要以人为因素为主,如在矿山开发中由于工作人员并未掌握科学的开发方式与方法,或是在工作中所使用的技术并不满足标准要求,使得采空区中的重力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顶板岩层中所需要承受的压力,最终造成顶板出现断裂、破碎等问题。其次,受到开采过度的影响,使得岩层的实际影响范围有了明显地增加,很容易在地表上出现塌陷等问题[1]。

1.2水土流失问题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水土流失问题属于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应当引起充足的重视。但是也要区分好水土流失与采空区塌陷问题,因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不仅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在部分地区中存在比较特殊的气候、地质地貌等,都会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如果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规划方法,势必会对土地表层土壤、植被等产生严重的影响,如过度砍伐等势必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且在开采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水土流失产生较大的影响,如矿山地区中因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对矿山施工的不利影响,必然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出现。

1.3泥石流问题

就泥石流灾害来讲,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当周边区域中地质环境恶劣程度提升时,很容易引发泥石流灾害问题。且在开采过程中泥、土浆等的流失也会造成泥石流的出现。但是也应当要明确的时,泥石流与采空区塌陷、水流流失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就是泥石流发生有着不可控的特点,所以在发生泥石流后需要及时进行救援抢险等,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与人身危害。

2地质灾害勘察技术

2.1地球信息技术

在地质灾害勘察中地球信息技术属于比较常见的技术,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遥感技术。宏观层面来讲,就是针对大面积区域做出相应的解释,因比例尺不同,所以借助遥感技术能够为航卫片解释提供支持。借助解译工作能够提高工作的便捷性、直观性与准确性,从而提升工作质量,满足勘察要求。第二,定位系统。定位系统有着覆盖面积广泛、精准度高等特点,借助定位系统用户可以完成无源设备工作,加之这一系统所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少,具备便捷、成本低等优势,因此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了地质灾害勘察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尤其是对于矿山野外环境等的考察来讲,借助GPS定位仪能够及时采集数据与信息[2]。

2.2物理勘察技术

第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地质灾害勘察中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时就需要及时将较多的电极排列搭配测线上,通过控制电极自动转换器,以此来实现不同装置、极距等的组合,通过一次布极能够测出不同装置、极距情况下视电阻率参数。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因岩石并不会对其导电性产生不利影响,反而还会产生出比较理想的传导作用,所以这一方法适用于采空区范围内的地下水勘察。第二,瞬变电磁法。瞬变电磁法也被称之为时间域电磁法,主要是借助不接地回线向地下发射出一次脉冲磁场,在间歇期间借助线圈、接地电极观测出二次涡流场。从基本原理上来讲其实就是电磁感应定律,因衰减过程主要分为早期、中期与晚期三个阶段,所以在早期中如同频率域中的高频成分,当衰减速度增加时,趋肤深度也就越小。而在晚期中如同低频成分,当衰减相对较慢时,趋肤深度也就越大[3]。第三,地球化学勘探。在矿床形成、解体过程中化学异常物质在天然物质元素分布的正常模式、背景模式基础上留下能够辨认的印记,而这些印记也被称之为地球化学异常。进行化学勘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针对化学异常线索找出矿床。随着化学勘察应用的不断延伸,不仅运用到了找矿阶段,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环境污染等地质问题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四,视电阻率法。在使用视电阻率法时主要是针对勘察区域空气电阻率、矿体电阻率所进行的探测与鉴别方法,从而掌握地质实际情况。由于这一方法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勘测区域情况来使用。使用视电阻率法不仅可以节约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消耗,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地质结构保护作用,避免因勘测工作的开展出现塌陷等事故。如在矿山中就可以借助视电阻率法来掌握采空区中的地质具体情况,并结合所收集的信息采取有效的信息,为保障开采工作科学、合理与规范奠定基础。第五,浅层地震法。浅层地震发生主要是借助地震波传播规律来进行研究的,借助设备设施探测地质结构、地层岩性特点,确保技术人员能够直接掌握地层界面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浅层地震法主要适用于采空区、滑坡地质灾害探测等环节上,如借助计算机技术开展地震波模拟实验时,可以测试出这一区域中地质情况、承受能力等,进而掌握地质具体情况。物理方法有着操作简单的特点,借助仪器设备能够及时针对周边地质开展勘测工作。因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视电阻率法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所以在使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测试方法,以此来避免出现地质灾害,在降低勘察成本的基础上提升开采工作质量,实现及时治理与预防目标。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掌握地壳演化运动规律

为了更好地掌握环境条件,提高研究效率,就需要从当地具体情况出发,建立出地质事件表,针对不同地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做好地、物、化、遥等资料研究,以此来保障后续工作及时开展,掌握这一区域中环境内部构造、地质特点情况,以此来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3.2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现如今因地方性法规政策在相互衔接、执行阶段中很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就需要从完善法规政策入手,针对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进行调整,延伸防治经验投入渠道,打造出专属的综合防治体系,利用激励政策与措施确保队伍的稳定性,真正从实际出发解决法规政策滞后性等问题[4]。

3.3做好主要地质灾害治理

首先,泥石流。因泥石流所产生的破坏性相对较强,但是在现阶段发展中需要转变被动接受状态,而是要主动采取科学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力度,认识到成灾机理与规律,在提升预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做好防御建设等工作。目前针对泥石流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工程、生物措施两种为主,或是可以将工程与生物措施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防治效果。如因金属矿围岩以比较坚硬的岩石为主,所以在开采中除了表面覆土层、风化岩石以外,还涉及到了大块难以风化的堆积物等,很容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使用土建工程措施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谷坊、谷坊群。借助低矮的拦挡建筑物,以此来提高泥石流治理效果。第二,拦砂坝。通过在形成区中构建永久工程,在调节流速的基础上发挥出拦蓄泥沙的作用。在使用生物工程措施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林业措施。在治理中需要结合泥石流情况,利用林业措施进行治理,如人造林、封山育林等,以此来消减、消除泥石流灾害。第二,农业措施。通过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不仅可以转变农业耕作环境,同时也可以实现改良种植方式等,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其次,塌陷。对于采空区来讲,应当从恢复种植层面出发,以此来做好防治工作。在开展采矿工作时,借助减塌技术在控制好塌陷范围的基础上来提高防治效果。在使用物探技术时则需要掌握塌陷区范围、深度等信息,当生态恢复以后还需要及时采取生物措施实现水土保持目标,提升植被覆盖率。因采空区塌陷治理方案相对较多,所以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保处理的有效性。如充填复垦法就是借助粉煤灰等填充采空塌陷地,在保障填充材料充足性的基础上避免出现污染等问题,实现对区域的有效治理,解决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最后,水土流失。为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就需要从恢复区域植被、景观入手,结合复垦作业来满足其生态发展需求。但是在治理过程中严禁出现胡乱堆放等问题,而是需要做好规划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完成处理的区域可以开展敷土、种植树木等方式以此来降低水土流失问题,实现和谐发展目标。

3.4引入先进技术

只有提升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才能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因此在地质灾害勘察中需要从加强各部门联系出发,规范市场行为,组建行业协会,加速产业化进程,完善监管制度,组建高效防护网络,在做好防治知识普及等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后续发展中需要从把握形成机制、规律入手,引入信息技术构建监测预警机制,借助无人机航测、高灵敏度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等以此来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构建出完善的防治技术体系,最大限度解决地质灾害问题。

4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7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引言

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历经长期探索与实践之后,初步形成了以四个基本工作体系为主的稳定格局,具体的规划并安排了各阶段繁琐而又复杂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具备适宜广度与高度且待有针对性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地质环境保护相关体系,也点明了今后工作开展的方向,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地质环境的安全。

1地质环境保护

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资源开发不节制,严格落实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可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预防。有关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而言,需要合理构建评价体系并积极完善,在遵循此类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能准确地将地质环境实际状况把握,同时结合掌握的最新资讯开展针对性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1]。同时,为促进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性与针对性的提高,应当认真落实安全建设工作,加大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及地质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确保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地质灾害引发的严重后果,以此对其日常操作进行规范,促进人员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在落实了安全建设工作之后,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好环境的构造,可最大限度发挥地质灾害预防作用。从建设者角度出发,在综合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的过程中,下述事项理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其一,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必须认真审核,确保无误,同时将规划准备工作落实;其二,在水文地质及地形地貌等地质环境的勘察过程中,必须深入、详细地进行,对施工规划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其三,严格落实防水排水工作,开挖施工切忌大面积进行,分段开挖最为适宜;其四,施工过程应尽量与雨季避开,若有雨季施工的必要时,需详细查验降雨有无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同时围绕可能出现的险情详细进行防治措施手段的制定。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2.1构建防治体系

有关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而言,首先需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建设防治体系并对各项内容进行完善,将地质条件及环境信息等相关调查工作贯彻落实,同时将灾害发生时间及前后地质变化等内容完整记录,整理并统计地质灾害调查结果之后,对各地区地质环境灾害进行等级预测划分,并结合实际等级进行预警方案的编制,以便将预防工作提前做好。同时,以预防为主,有机结合治理与避让、预防与治理、单项与综合、群防与专防等一系列工作,在整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重点建设规划项目[2]。此外,始终坚持服从政府部门领导,密切联合各部门与单位一同开展防治工作,贯彻“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理念,明确各级责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合理性。

2.2监测预警体系和搬迁治理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中,通过构建预警体系能将实际情况第一时间掌握,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应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在监测区域内,应当尽快收集发生在该区域内的灾害信息并反馈,以便将原因尽快找出,并且还能争取更多的时间供于救援、抢险工作的开展,可将不必要的损失减少。地质灾害存在较大危害性时,为避免有伤亡的情况产生而需要组织人员搬迁[3]。因地理环境影响的缘故,山地搬迁一般存在较大的难度,此时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安全撤离,必须实施合理的方案。通过深入研究监测预警技术,有助于灵敏度的提升,进而降低地质灾害的实际危害。

2.3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应急处置方案的完善也是一个重点,需要结合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及突发性等特点合理构建信息收集平台,同时向搬迁治理系统内及时反馈灾害信息,并拟定能够帮助居民将灾害合理躲避的搬迁避让方式。而在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的基础上,还需将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原则明确,如统一指挥、救人优先、妥善处理善后等一系列原则,通过对相关组织机构与职责的明确划分,保障处置方式的有序性,以便将地质灾害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3结语

目前,地质灾害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构成了严重影响,为将此类灾害危险性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那么在开展防治工作之前就应当深入调查地质灾害,整理分析调查数据,针对性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并积极完善。同时准确把握地质资源情况,将可能出现在地质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风险规避,确保能够取得最好的地质环境保护效果,以此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安河.新时期下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J].环境与发展,2020,32(02):54-55.

[2]李菲.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J].决策探索(中),2019(11):17-19.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8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技术;地质灾害防治;应用;技术

在矿山开采中,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矿山的开采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更好的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需要加强对水文地质技术和工程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用,可以对地面下的水质进行仔细勘查,更好的解决地质灾害问题,促进矿产行业的发展。

1研究水工环地质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关注,为水工环地质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工环地质工程需要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对工作内容进行丰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1]。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除了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以外,还需要注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加强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重视程度,然后把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进行服务。

2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地震。在常见的地质灾害中,地震是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导致地壳发生剧烈运动的现象。在地质灾害中,地震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警。地震的发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所发生地震等级比较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另外在地震灾害的发生中,如果所发生的地区在山区,可能诱发其他地质灾害,所有需要做好水工环地质工作,及时做好预防工作。(2)崩塌。在常见的地质灾害中,崩塌是由于岩土体受到地心引力影响,产生重力作用,导致发生崩塌。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五十六度,高度大于二十八米的陡峭斜坡上。崩塌的发生,会对周围建筑安全造成威胁,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3)滑坡。在常见的地质灾害中,滑坡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山坡上的土体发生的滑落现象。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所造成的影响比较大,会对人们的生产活动造成破坏,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3]。所以在地质灾害管理中,需要加强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预防,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对人们生产所造成的影响。(4)地面沉降。在常见的地质灾害中,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一种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会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5)地裂缝。在常见的地质灾害中,地裂缝主要有地壳构造发生移动导致发生地裂。地裂缝的发生,主要是有人们对地下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出现地裂缝。地裂缝发生,会导致产生很多不确定地质灾害隐患,对人们的生产造成影响。

3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问题越来越重视。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更好的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人们的生命财产达到保护的目的。另外在水资源开发中,禁止过渡开发,导致地面结构发生变化,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在各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需要对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合理利用,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社会进步。

4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1)GPS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GPS技术是常用的一种水工环地质技术。在GPS技术应用中,主要是借助于卫星和地面系统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有效处理,能够很好的对勘查目标进行定位。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通过GPS技术应用,可以为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加详细的资料,从而更好的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2)地质雷达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地质雷达技术具有很好应用效果,能够更好的提升地质灾害治理效果。在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通过地质雷达技术应用,可以很好的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更好的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在地质雷达技术,主要是借助电磁波想地下进行传播,如果电磁波遇到了障碍物,就会返回到地面,然后根据电磁波传输状态情况,对地下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在地质雷达技术应用中,操作比较简单,不需很多工作人员进行参与,而且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准确度比较高,可以在地质灾害预防中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对常见的地质灾害,地裂缝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更好的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预防。(3)瞬变电磁法。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通过瞬变电磁法的应用,可以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更加详细的资料。顺变电磁法是一种新型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电磁设备把脉冲电磁波向地下进行传播,然后分析二次涡流场变化情况,达到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目的。在顺变电磁法的应用中,会受到电磁场影响,导致出现眼圈效应,对地质勘察效果产生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保证顺变电磁法的应用效果,需要对于这种干扰进行合理分析,防治偏差问题出现,更好的对地质灾害治理进行服务。(4)RS技术。所谓RS技术主要从高空接受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类地理的电磁波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合理处理,实现对地表各类地物进行远距离探测一种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通过RS技术应用,可以更好的对地质状况进行详细的勘察,更好的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RS技术主要是把图像信息获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组合,然后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可以更好的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反应,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对RS技术应用,可以更好的对地质状况进行反应,更好的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RS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光谱分辨率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能够更好的对地质环境进行勘探,对地质灾害预防进行辅助。

5总结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应用,可以更好的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针对常见的地质灾害,需要分析发生的原因,然后采用水工环地质技术工作原理,对相关因素进行相应控制,达到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目的,更好的保证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正满.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22):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