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绿色经济范例

低碳绿色经济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1

1当前物流面临的低碳经济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产业转型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最早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指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在世界各地宣传绿色、环保和低碳的概念,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下降40%至45%,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在整个低碳转型之路。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物流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能耗,而且还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统计,能源成本已占据企业物流成本的40%,甚至更高比例,运输能源消耗已成为物流行业的一个伤疤。2007年,中国的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耗20643t,标准煤大约是3.7倍;1994年,它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比例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4年的4.58%增加到2007年的7.78%,其增长速度不是很快,但是考虑到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基数大、增长快,因此我国的交通能源消耗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全球的企业节能减排日益重视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物流业作为“第十二年计划”期间重点振兴规划的十大产业之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2绿色物流管理概述

绿色物流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到目前为至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些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物流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吴和邓恩认为,绿色物流对环境负责的物流系统,包括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包装、运输、仓储,并到达最终用户手中之前物流过程的绿色,但也包括废物回收和处置的逆向物流。一般来说,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实现物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它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系统的完善,形成一种共生环境物流系统。它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理论、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物流绩效评价理论,以及理论基础的物流的新概念的发展、节约资源、能源消耗低、回收等特点,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与物流以及物流生活消费的单向作用关系,旨在传统的线性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采取与环境和谐的态度和新的思想,设计并建造了一个环形的循环物流系统,实现传统物流结束时的废料可以恢复正常的物流过程。现代绿色物流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形式,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因此,绿色物流应建立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管理和运作的绿色。

3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3.1政策管理相对滞后

我国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污染的环境政策和法规建设,但针对物流产业的政策和法规不多,企业绿色物流操作经常反复。中国相关法规还有待健全,目前为止,我国还缺乏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强制性的政策与条款也比较少。同时,监督和控制的物流相关物流活动也比较少。最为主要的是,先前的标准是九十年代的物流政策,因为物流的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内具有相对的重要意义。而在当代,我国的物流业还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而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的物流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和维护。因此,法规和行业系统的落后是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方面。

3.2绿色物流的技术研究和运用水平滞后

在欧洲、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物流管理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准时生产技术以及绿色包装技术等先进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通过全国物流行业的物流管理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但中国目前缺乏统一的研究机构,许多物流企业规模小、操作不规范,没有条件进行物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条形码、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技术只有少数大型物流企业应用,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技术的落后,导致缺乏有效的物流信息平台,这些给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控制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3绿色物流的应用人才缺乏

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技术和熟悉物流的宏观政策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但目前我国受物流经济影响,从事物流管理人员大多是传统的物流人才,精通物流技术和宏观物流政策的人才少,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十分匮乏。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以及资源节约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在物流高级人才的培养方面过于侧重于理论研究,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4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物流管理的策略

4.1采取政策性措施

日益发展和壮大的物流业配送服务所需的车辆将消耗大量能源,制造污染,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法规,根据汽车尾气和能源类型规格,制定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标准,并逐步更换新型的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此外,在制定标准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即:提高运输车辆排放标准,限制路线,加强车辆检测,物流企业排放补贴等措施,协助完成物流车辆绿色转型。

4.2实行绿色运输管理

绿色运输管理要求实现共同的配送模式。共同的配送要求最大限度地将企业的资源运送到需要的地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复合的交通运输方式,即有机地结合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运输工具,多部门、多环节和多个运输方案的联通与互动。第三方面,就是发展第三方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是专门为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供应商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从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物流及供应商角度看,这种合理化的运输更加简化了资源的分布和使用。

4.3开展绿色包装管理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进行包装和运输,代替那些传统的非环保的包装材料,比如塑料袋等。绿色包装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也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所以,在发展绿色物流的时代,绿色的物流包装尤为重要。一是实现模块化的包装,即使用容器和包装托盘,统一大小和规格,这样便于包装和运输,二是实现集装化和大包装,采用集装箱等有利于物流系统装卸和仓储、运输的机械化的包装方式,同时还可以降低材料的包装成本,有利于保护货物本身。三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利用。另外,还可以开发新的环保包装材料和机械。通过以上方式,就可以实现功能化的绿色包装。#p#分页标题#e#

4.4开展绿色仓储管理

首先,有关部门要做好存储点的规划,确保不浪费资源。在设置存储点之前,应对物流中心做详细调查,以确定哪些地方必须建立、可以建立或不应设立存储点。其次,加强物流环节,减少存储成本。应努力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卖方一体化,这样如果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那么成本将减少。

4.5加大技术开发创新和利用力度

绿色物流技术,包括标准化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安全技术、监测技术、存储技、各类废物处理和废物利用技术、物流功能和特殊的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技术。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是绿色物流的重要支柱。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美国的物流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了很多先进技术。中国物流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研发和使用绿色物流。同时,物流企业应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实施绿色物流,提高绿色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

4.6加快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当前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培养物流管理和应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实践性很强;同时,物流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快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首先,各类高校开设物流相关的专业和教育体系,积极提高教育水平,为国家和现代绿色物流专业培训大量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包括与物流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本科、研究生专业,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职业培训或高级培训项目,即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教育。同时,也可以采用企业聘用和人员外派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

5绿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创建

5.1转变模式,不断改善绿色物流环境

第一,宏观调控,依法管理。以“政府”为总指导,宏观调控,引导企业向健康方向发展。第二,改善流程,宏观调控,引导企业向健康方向发展。在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期,从货运到包装到仓储,都会产生导致环境问题的过程,如尾气污染、包装垃圾,因此要从流程上进行处理。第三,增强绿色物流管理的观念。只有在意识上对“绿色物流”足够重视,才能从领导层到终端员工都走绿色物流道路,实现“集约式”的物流管理模式。

5.2改善经营,塑造绿色物流品牌

“战略管理”不仅是重点物流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当前物流管理提出了绿色概念,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打造自己的“品牌”,为现代绿色物流创造条件。首先,抓住机遇,不断尝试。当前物流市场繁荣发展,挑战与机遇同时存在,因此物流企业要把握市场脉搏,抓住商机,不断尝试新的运营模式。其次,在勇敢尝试的同时,企业还要制定周密和可行的运营计划,提升执行力。第三,要控制财务成本,提升企业效益。物流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自力更生,通过自身的运营获取效益和资金,将成本控制深入到各个部门。另外,企业还需要优化结构,实现集中式管理。集约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绿色物流品牌的塑造,促进现代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

5.3塑造和谐环境,创设激情

绿色物流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我国物流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在这种环境下改变物流的管理方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笔者认为,保持企业内部的“环境和谐”是绿色物流实现的保证。首先,要实现人的和谐。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一个大的整体,管理者要协调好人员的关系,形成互相信任和诚信机制,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其次,要打造和谐的文化。绿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创造,需要企业塑造和谐的内部文化,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工作。第三,要实现和谐管理。管理层在制定管理方案时,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方案,企业要制定好的奖励机制,为各部门的运行提供良好机遇,将部门和员工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2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解决办法,它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实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协调、平衡、持续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体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损害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   总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3],所以石油企业要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二、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建立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政策措施、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制约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单一。未来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虽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比较环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作为石油企业,要对可再生新能源进行研发,不能紧紧停留在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并且这方面石油企业也投入相对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业要能够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清洁燃料的生产,提高单位石油的产品效益[4]。   2.政策措施不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解决能源利用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作为高碳产业的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发展应首当其冲,应当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制约,但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没有较好地执行体系,没有法律化、制度化,监督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企业碳排放量招标、废弃废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   3.传统观念滞后。同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理念和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节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对于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4.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中国低碳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中国低碳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术系统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资源消费高。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同时,要对总体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为建立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国石油企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   1.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规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5]。并且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要通过有效地政策法律法规坚定坚定不移地围绕强化生态系统的主体、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6],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2.积极进行碳管理,履行责任。中国石油企业应当顺应低碳发展趋势,重视碳管理,建立负责人的能源公司形象。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首先要摸清家底,做好能源审计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计量的政治责任;其次要提出明确的碳管理战略,宣传相关低碳理念的社会责任;第三要确立低碳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及应用工作的经济责任。   3.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转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低排放的产品服务。#p#分页标题#e#   4.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政策上看,要对新建项目和产品严格审查,严格执行并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利用低碳能源。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碳处理、生物固碳等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利用创新,共同构筑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全面利用。   5.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作为石油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主要从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出发,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加快能源有效利用或是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创新低排放技术,降低碳排放标准;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效对碳排放进行回收利用或净化空气质量。   6.牢固低碳意识。石油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与技能减排相结合,牢固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首先,石油企业要制定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与长期规划,从总体战略上体现低碳意识;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制度,从管理制度角度上强化企业人员的低碳意识;第三,制定有效地低碳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不仅对碳进行有效地管理,也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让碳管理与经济效益与日常生活挂钩。   四、结论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也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构建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效进行碳管理,树立负责任形象;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合理开发新能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效益;通过树立低碳意识,使企业进行日常低碳管理,建立健全低碳管理机制。总之,实施绿色低碳经济战略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3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们享受物质财富急速膨胀的同时,气候变化的阴霾已悄然笼罩。2009年7月8日,G8峰会上,8国领导人同意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出不超过2℃的水平(科学家测定为自然界最后的安全阀)。为此,截至2050年,8国会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80%[1]。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上述共识,2009年12月7~20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哥本哈根会议在经历了曲折后,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此后,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同时,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笔者从低碳经济的背景、内涵、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等方面,综述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并指出低碳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方向。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1998年,AnnP.Kinzig等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ics)的概念[2]。“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3]。该白皮书宣布,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能源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到2050年将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迄今为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了4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评估报告。基于1995年的第2次评估报告,欧盟环境部长呼吁气候变暖要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气温高2℃的范围内。2007年,IPCC总结130多个国家2500名科学家的发现后,发表了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使全球变暖很快突破2℃的安全阀[1]。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回顾: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变化》(Stern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各国以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兴趣。例如,日本要彻底转变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架构,在世界上率先构建最先进的“低碳社会”[5]。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包括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制定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出台《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等[6]。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转型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1]。与此同时,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企业领导人也在积极行动。可见,低碳经济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优路径。

2低碳经济的内涵

虽然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至今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概括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7]。在对低碳经济本质认识的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可以分为经济形态论、发展模式论,或兼而有之。经济形态论认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转型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8]。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9]。发展模式论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0]。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1]。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和创新,形成长期稳定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促进提高能效的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创新,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构建新的、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12]。因此,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

3低碳经济的研究内容

3.1低碳经济的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始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衡量和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理论,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任福兵等从发展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建立了3层次多指标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lphi法确定各层次相关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13]。付加锋等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定量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14]。该研究在指标选取、权重确定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只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一种相对评估。付允等认为,低碳城市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总结了评估城市低碳水平的2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低碳城市的5大支撑体系,即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15]。#p#分页标题#e#

3.2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

国内有关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例如,冯相昭等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我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详细分析从“四五”到“十五”计划期间的排放变化,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强调指出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能效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技术等措施能有效减少我国CO2的排放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16]。徐国泉等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我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我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均呈倒“U”[17]。陈劭锋等认为,环境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或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3个“倒U型”曲线规律,目前我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基本上处于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的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向人均环境影响高峰过渡阶段,这同时意味着我国要在短期内实现人均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总量高峰的跨越是异常困难的[18]。邹秀萍等借助EKC(经验曲线,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进行预测分析[19-22]。刘传江等依据生态足迹理论,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来论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性;运用脱钩发展理论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依据“过山车”理论(EKC假说),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分析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来论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23]。

3.3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3.3.1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的是使得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并发展低碳技术。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即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24]。低碳经济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主要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生物炼制技术、绿色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信息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技术[25]。这些技术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即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研究指出,应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Z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6]。付允等指出,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与埋存技术、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10]。姬振海指出,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部门的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27]。

3.3.2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学者大多停留在介绍国外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我国自身状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特别需要指出,国内学术界尚未系统地以低碳经济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区域转移问题。马艳等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发展低碳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从生产方式的技术变革入手,将技术结构调整与发展低碳经济有机结合[28]。任家华通过分析低碳经济的发展特征,研究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的方向和动力,分析基于“环境-资源-创新-经济”的生态创新系统,并提出我国产业集群的生态创新路径[29]。齐慧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全球气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友好发展的大势所趋[30]。崔奕等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分类评述重点低碳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助于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蹇彪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产业调整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符合低碳目标的技术创新改造传统行业、发展新兴产业,并通过后者进一步促进技术的调整与升级,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产业的低碳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33]。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视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34]。国内有关产业结构问题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然而涉及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较少。

3.3.3“碳交易”市场。“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在推动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碳交易市场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目前,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包括2种交易机制,一种是基于配额的配额交易机制(或称排放上限贸易);另一种是基于项目减排的减排量交易机制。这2种方式经过合理的搭配,有可能实现减排效率、成本与低碳技术恰当应用的多重目标[35]。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但其目前的相关业务还只是停留在信息的层次上。2009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熊猫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但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36]。首先,我国应了解、整合现有的国内碳交易市场,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平台[37];其次,在条件允许时,努力建立碳商品市场(碳现货市场);最后,通过金融创新,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和模式,建立碳金融市场(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38]。在此过程中,必须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经济;经济效益;建筑效益

1绿色建筑的概述

绿色建筑主要是建筑项目要发挥出建筑自身的作用和效果,也就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确保人类能够正常、健康地生存,与此同时,进行建筑建造项目过程中,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不能做到破坏,要确保生态的平衡,让自然环境、人类和建筑物三者之间形成和谐共处的局面,达到平衡的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绿色建筑不但给人类的生存打造了一个优质的环境,同时还将大量资源进行了节约。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充分地利用资源,同时要重点将环境的因素加以关注,确保环境不受到威胁。目前,我国的绿色的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和管理上,和发达国家还有很远的差距,国家在一步步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将绿色建筑的经济进行提升。

2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

2.1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构成

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主要是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内部的效益,另一个是外部的效益。内部效益主要是进行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在生命周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建筑材料、大量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以及能源等,形成的效益以及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建筑效益。外部效益主要有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其中环境效益主要是室内的以及室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主要社区的效益,微观和宏观的社会效益。

2.2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在绿色建筑上面应该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注重眼前的利益。虽然绿色建筑在前期设计、施工阶段,采用大量的环保材料,在施工技术与成本费用上都有所增加,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在其中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会随着建筑的使用而不断提高,最终达到降低成本费用的效果,推广绿色建筑发展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共赢的有力手段。绿色建筑成本主要来源于设计、施工、维护、回收四个阶段,房地产单位在项目建设前期应该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以低碳环保的视角去看待建筑经济效益。

2.3绿色建筑的其他效益

绿色建筑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同时满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要求,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环保材料,虽然在前期技术工艺与资金成本投入较大,但是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资源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资源回收、节能技术等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绿色建筑在前期设计、施工方案、建筑垃圾处理等方面都更加注重对环境的影响,而建筑楼顶、绿化等雨水收集装置,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理念更加改善小区周围空气环境,降低人们患病的风险。

2.4完善项目金融支持

现阶段,很多的银行机构都想抢占绿色贷款的大量资源。但是,我国在借贷上,银行的资金不太充足,导致了很多的信贷利率增多,企业的融资成本上无形中增加了。为此,面地这种问题,企业应对融资的问题,就需要严格地进行管理和分析。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管是建筑生产的单位还是科研单位,都要先将资金不足的情况采取有效地处理,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建设绿色建筑的融资体系,实现投资的共享平台,另外,可以给建筑单位提供担保等服务,从全面地将资金不足问题进行解决,确保绿色建筑项目能够健康、正常的开展。

3结语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在不断地发展,走向稳定。在工程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其中在整体的成本分析中主要有建筑决策设计成本、建筑施工成本与建筑使用维护成本、建筑回收报废成本等等。在绿色建筑的实际经济效益分析中,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和社会效益都有明确的支出,同时还需要采取详细的评价,从而为建筑工程降低能源的使用,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未来,我国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到低碳经济这项因素,发展绿色建筑行业,给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杜少夫.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建材,2012(9):121~122.

[2]杨益,王攀.从绿色建筑的角度谈绿色建筑经济的评价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7(23):43~44.

[3]姜凤.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学,2016.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5

1.1以人为本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在物质与文化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并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在此过程中,人们虽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来发展经济,但是如果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就可能承受严重的后果。经济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一切都是以人类整体的发展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达成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来加快经济发展。林业绿色经济也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为目的,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并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1.2以绿色技术与投资为手段

林业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应当以绿色技术与投资为主要的手段。技术是人类改变自然的手段,使其更加符合人类自身的需求,而绿色技术则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不造成环境过度破坏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并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良性发展方式。绿色投资也称环境保护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程上。这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投资,通过将环境保护与产品生产有机结合,科学地利用资源对环境进行维护,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恢复,达成生态的平衡。如果可以在林业建设中引入绿色投资,就可以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可以被合理的保护与恢复。

1.3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

林业绿色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因此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为加快发展的条件,应当在使用的同时注意维护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只有保证有着充足的自然基础,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在林业发展中,应更多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将经济发展的规模控制在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速度。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需求,还需要为子孙后代考虑,不能以剥削的方式使后代失去了适合的环境,即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生态的重要性。

2林业绿色经济的内容

2.1促进林业传统产业改革

产业转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经济不仅可以使社会经济稳步增长,也可以促使产业转型,对当前的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合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林业开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为了人类发展做出的重要抉择。为了使林业可以健康发展,需要保证高新产业的产值可以继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尽快转型,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最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产业转型后应当注重对经济与生态的综合评估,在发展的同时注意维护,使林业的结构更加符合绿色理念。

2.2促进绿色投资和绿色创新

投资是促进林业绿色经济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在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绿色投资是投资人在自身理念的支持下,在不考虑实际收益的前提下对环境保护进行的投资,该投资一般用于加强生态建设、开发绿色技术等方面。林业绿色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与资源来实现整体发展,因此必须引入绿色投资来实现,同时投资也可以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林业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其吸引更多的投资,最终实现良性的循环。虽然绿色投资并不注重效益,而是更多地从环境、社会方面考虑,但是近些年由于林业的发展,使投资的回报变得十分可观,甚至远远高于其他投资项目。因此绿色投资受到了更多关注,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无论投资者是从利益亦或是对社会责任感出发,都能为林业提供了充足的能量。获得了绿色投资,林业产业就有了足够的资源进行绿色创新,使现有的技术可以满足林业对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创新的主要方向。

2.3促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虽然是以市场为导向,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但是其主要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新经济形势,是当前传统产业经济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而呈现出的发展状态,其本身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也以此为基础,因此将其应用在林业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林业产业需要在此基础上,控制经济规模,不以剥削生态为代价来满足一时之需,而是更多地为未来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的生存考虑。综上所述,绿色产业发展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必要条件,为了达成这一点,应当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林业部门,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当前黑龙江省林业经营面积为3100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400万公顷,林木蓄积15亿立方米,是主要的国有林区之一。全省的林业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但是要注意在开发的同时,重视生态平衡的维护,在保证自然资源基础不被过度消耗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开发,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结语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林业发展速度缓慢,很多林区的森林继续都出现了负增长,这些都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林业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逐年在走下坡路。如果可以推广绿色经济理念,相信林业经济可以在快速地发展的同时,对生态也带来积极的影响。希望在未来林业建设中可以融入绿色经济的概念,并实施与之相关的策略,实现绿色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秀莲,吴丽云,阚荣飞等.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绿色经济探究[J].北京农业,2015(35):28.

[2]刘亚平.从绿色经济视域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1):86-87.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6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货币计量作为计量单位,记录核算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在整治环境污染的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环境的维护和开发时对企业和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与报告。环境会计把自然环境的内容纳入其中,将会计实务与环境科学相结合为决策者进行经济及环境决策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关系

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低碳经济是目标,绿色会计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没有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加以体现,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社会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显著,不解决这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体,会阻碍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各项制度不完善,绿色会计总体建设比较薄弱,核算难度比较大,目前绿色会计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实务操作性差

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法规,但是,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很难自觉地转化为行动。

(二)绿色会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低碳经济条件下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没有开设关于绿色会计的培训,导致企业中专业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低碳经济会计核算的主要障碍。在我国各大高校也没有开设绿色会计相关的课程,社会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专业技能相对也比较单一。绿色会计的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

(三)缺少环保意识,对绿色会计认识不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意识决定行为,我国大多数企业认为保护环境是建立在大众的共同努力之下的,它是全民的义务,它不是某个企业的义务,它更应该是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目前,有许多企业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肆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四)经济利益与环保支出之间存在矛盾

在企业建设中资金的缺乏,科技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矛盾是出现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面对环境治理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普通的中小企业本着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很难在资金的短缺的情况下增加环境治理成本。

(五)绿色会计实施理论不完善

在我国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致使我国政府机构对企业单位监管不够,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等问题。

三、大力推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提高财务实践可操作性

法律具有强制性,法的效力高于一切。国家应将绿色会计合法化,制定适合绿色会计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直至向全国进行推广。

(二)培养绿色会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绿色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门新学科,会计人员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悉掌握专业知识以外的多方面知识,如:法律、环保、科技等。只有具备了相关方面知识,才能在绿色会计核算中快速识别哪些是环境成本,哪些是低碳成本,帮助企业寻找降低环境成本的控制要点。社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恶劣环境。

(三)加强绿色会计文化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低碳经济条件下实施绿色会计需要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协调好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工作,使他们增强环保意识。

(四)政府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有效监督

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实施绿色会计中存在资金短缺、技术手段落后等困难,国家可以适当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如:补贴,退税,贷款发放等,来调动企业在绿色会计实施中的积极性。

(五)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制执行

国家的政府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可通过立法以规范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对披露绿色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宣传,政府对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要增强监督。同时,企业也要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增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

四、结语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政策

随着人们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升,现在旅游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可是,旅游行业属于无烟工业,所以,在旅游产业发展飞速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旅游要求,开发者还是开发更多旅途较短的旅游项目,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因为对旅游资源没有限制、没有制度的开发和利用下,我国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人为的影响和人为地破坏。这也是为什么要把低碳旅游当做经济发展中非常艰巨的工作。

一、绿色旅游概述

绿色旅游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广义的绿色旅游,广义绿色旅游表示的是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从而满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种是狭义的绿色旅游,也就是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对渔村、农村和山区进行旅游项目和旅游活动的开发。绿色旅游是当下新型的旅游模式,绿色旅游不单单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满足旅游者探险、度假、科学考察、休憩、科普教育的功能,还可以保证旅游资源不被破坏[1]。因此,游客在进行绿色旅游的阶段内可以体验旅游带给自己身心的舒展,还可以充分参与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其实绿色旅游就是一项旅游活动,是一项建立在保护环境下的旅游活动,让游客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舒缓游客身体中的疲惫,提升游客们的精神层面。通过对我国现在绿色旅游发展的了解,绿色旅游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提升旅游地经济收入为基石,在不破坏和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条件下的旅游活动。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发展

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是一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在旅游进行时应当保护环境,以正确的心态对社会负责,合理、理性地运用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2]。要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旅游活动中,并融入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思想观念。绿色旅游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点内容,如旅行社、旅游人员、景点、饭店、导游等。要把低碳经济融入绿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让所有参与绿色旅游的人员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本上缩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从当前我国绿色旅游活动的进行下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活动。把绿色旅游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经营人员和游客的共同努力,提升游客自主环保意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三、旅游经济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1.提升旅游体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也有所改变,人们不再将所有的视线放在工作上,而是将一部分视线放到文化休闲上面。追求文化休闲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旅游的形式进行,人们旅游后不仅可以开阔眼界、锻炼身体、提升综合素质、还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3]。低碳经济下可以降低污染量、高产能物品,提升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更能给游客带来别致的体验。2.实现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在旅游产业进行低碳经济后,我相信高耗产能、落后产能、污染产能、会渐渐消失。旅游产业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也会做出改变,为了降低景区对资源的依赖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研发和生产出贴近游客需求和服务的产品。

(二)消极影响。1.提升景区经济成本。低碳经济下的旅游活动是可以提升游客的视觉体验,但是会提升景区的运营成本。虽然低碳经济下的旅游活动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可是这项活动需要更多的资金,如果低碳经济建设下没有资金做铺垫,那么景区就会因为资金链断开导致被迫关闭。2.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观赏项目消失。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的景区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不同地区的理念文化、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等,因此,游客观赏的项目也会不同。比如说有的游客比较喜欢高能耗项目或者是高污染项目,且这些项目只有这个景区存在,其他景区看不到这种景色,这就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比如烟花表演,烟花如昙花,一瞬即逝,可是人们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美好的事物,虽然这个事物会对我国的环境和空气造成污染。因此,为了环境和空气不被污染,在进行绿色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给乘客灌输全新的旅游观念[4],让游客们了解到低碳经济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游客自身来防止高污染和高能耗项目的观看次数。景区方面而言,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将高能耗项目和高污染项目慢慢淡出景区经营项目。

四、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发展模式

(一)培养游客绿色环保意识。就目前为止,通过低碳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绿色旅游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保证绿色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营者和景区要重视和培养环保意识,游客也是培养和重视环保意识的关键性人物,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低碳旅游的成功转型并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驶进[5]。绿色旅游的关键性人物是游客,旅游项目所服务的人员就是游客,因此,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阶段内,应该了解每一位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旅游评价,如果游客自身具有绿色环保意识,比较喜欢欣赏低碳景区的风景,我相信景区就会根据游客的喜好开始想低碳的方向转变,从而帮助低碳绿色旅游的发展。如果景区一味地迎合游客的喜好,斥巨资创建低碳景区,若游客数量不尽如人意,那么低碳景区的发展就会面临各种困难。因此,绿色旅游离不开游客的环保意识,政府部门和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低碳出行、低碳旅游知识,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接受绿色环保意识,提升对低碳景区的关注程度,帮助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健康发展。

(二)制订绿色旅游管理政策。不同城市的景区在进行绿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需要根据不同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创建,创建出一套有针对性、科学化、合理的绿色旅游管理政策,为绿色旅游发展提供依据,还应该保护城市比较缺少的资源[6]。①景区内的服务产品和绿色产品需要对价格进行制订,绿色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只有游客的数量达到一定限度,企业就可以加大旅游产品的生产数量,让更多的游客喜欢产品和服务,并对产品进行购买。②不同景区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如果旅游产业在进行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的现象,那么相关部门就可以根据景区的消费情况来制订不同的税收政策。如果景区存在绿色产品和服务,游客们进行购买,那么相关单位就可以根据政策进行税收的减少或者免除,这种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成本。③对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订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绿色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企业存在绿色服务与产品的生产时,相关单位应当根据规定对该企业进行财政补贴,不仅如此,相关单位还应该对绿色旅游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服务。如果旅游项目有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项目,相关单位则可以运用不同的防止来抑制这种情况的出现,如将贷款的门槛提升。④按照不同地区的产业政策和资源利用政策进行绿色旅游管理政策的制订,帮助提升消费水平。上述政策主要是为了帮助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完善绿色消费引导模式。对于消费引导模式的制订需要当地政府、企业和媒体单位进行共同创建,根据旅游产品线路设计和旅游产品的供应情况进行[7]。不仅如此,还需要考虑产业布局情况接产业结构,将地区特色服务融入其中,构建出符合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创建出一套更加完善、更加贴和实际的绿色旅游产业链。每个行业都存在淡季和旺季,旅游行业也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季节和游客的人数调整价格,让游客和引导消费者在不同时间段旅游,从而保护景点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结语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8

1.1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有利于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实施绿色金融则有助于在金融服务上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可以在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经济行为,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1.2促进生态环保与能源节约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短期又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而绿色金融则是将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金融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规范他们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绿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银行机构进行的账单无纸化方式,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1.3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金融为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社会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行业,而绿色金融业务则是将绿色概念与金融产品融合为一体,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其次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绿色环保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切入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最后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力。实施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但是长远看,绿色金融符合国家的根本政策,优化了信贷结构,实现了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路径下绿色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1政府部门对发展绿色金融缺乏动力

虽然“低碳”“、碳金融”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名词,人们也意识到发展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在追求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表现得明显不足,而更多的是依赖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绿色金融创新,比如中投公司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碳交易,却以碳交易市场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等由,拒绝参加碳交易,没有为我国额碳交易市场建立提供应有的力量。

2.2绿色金融实施的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机构开设的绿色信贷业务,而其它一些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探索则非常有限,比如证券业虽然对上市企业融资设立了环保要求,但是其主要针对的是“两高”行业,同时对低碳、环保企业的激励制度也不完善,导致上市企业实施绿色金融存在较高的难度。保险业虽然也在绿色金融实施方面进行着局部试点实验,但是其仅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使得绿色金融在保险业很难获得全面推行。

2.3绿色金融信息沟通渠道不顺畅

作为绿色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两大职权部门:环保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一方面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布无法满足银行部门对环保信息的需求,影响绿色金融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模式不科学。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单项运行,导致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同时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也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

3低碳经济路径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

3.1加强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要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要制定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建立与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并且要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二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机构,国家要鼓励各大银行进行绿色金融改革,积极推广绿色金融服务,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三是要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实施绿色信贷体系既可以实现对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可以限制与淘汰高污染的企业,实现经济的发展。

3.2加强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司法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首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信息的检查力度,并且将污染企业的各项数据提供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则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对污染企业进行信用授权以及信贷审批。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及时将企业的信贷情况信息反馈给环保部门;其次建立新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环保部门要及时对要求整合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且将审核信息反馈给金融机构,如果企业对于重新审议的结果存在异议,环保部门则要对企业进行评估与重审,并且将重审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3.3开拓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发展绿色金融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一是银行机构要完善绿色信贷,在信贷行业、环境评估等方面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并且创新信贷政策,比如在还款方式、还款周期上进行创新;二是保险业在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对于环保达标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保费等方式开展保险业务产品;三是证券业要完善上市公司环保门槛,同时建立可环保板块,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环境。

3.4加强绿色金融社会组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