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范例

电子技术人才培养

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范文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对于我国电子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进一步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而提出了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应用电子;电子技术;专业人才;人才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同时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改革,不断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因此,本文首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如何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策略。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一)主要是以应用为主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应用:一方面,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使得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二,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走入社会和企业。

(二)依赖于教师的素质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讲,对于教师的素质依赖性比较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参与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主体,而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讲解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强的依赖;第二,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也需要从教师这一方面入手,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呢,不断地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运用到教学当中,从而能够真正提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人才培养内容更新比较快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来讲,其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使得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第二,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进程,同时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并应用到教学当中,从而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多的模式选择,从而满足不同学校的不同需求。

二、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策略

(一)需要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和优化的重要性,为此可以做到一些几点:第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可以对优化方案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更好地投身到优化的过程中;第二,相关学校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并且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相关条件,例如:方案优化的资金基础、师资队伍基础,还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台等等,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进程。

(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需要教师不仅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在实践能力方面也需要非常突出。所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将这些能力更好地运用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第二,人才培养的学校也需要对教师的招聘工作进行严格的把关,对于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都给予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能够不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

为了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需要进一步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从而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从企业中了解到对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地进行人才培养;第二,要不断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能够选择出适合学校或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小结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来讲,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如何优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策略。相信,随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优化,能够更好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合适的人才。

作者:熊志成 单位: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对策

前言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属于高等职业院校汽车制造类专业,国内开设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330所[1],招生对象主要为高中毕业生、中职汽车类专业、电子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电气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汽车电子技术人才需求巨大,发展空间也比较好,可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中是第一志愿报考的比例不到20%,学生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只有57.4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质量不足问题,须及时整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2],因此,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汽车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院

1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全国开设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高职院校330所,招生对象主要为高中毕业生,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读意愿不高,专业吸引力差。以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近2年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主要是第一志愿落榜,被调剂录取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而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不到10%。因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不是部分学生的理想专业,学生入学报到率不到80%。因人才培养质量受学生个体基本素质、特殊素质和心理素质影响[3],由于读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学校的教学模式老化,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师资力量不足。以致专业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毕业后,因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就业后待遇较低,企业对毕业生整体评价不高。

2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2.1专业定位广而不精,缺乏特色。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定位于面向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汽车整车制造人员、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电子器件制造人员等职业群,培养能够从事汽车电气系统标定、产品试验和系统调试、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面向行业达4个,岗位6个,以致其广而不精,缺乏特色。

2.2学生就读意愿低,学习积极性差。在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中,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读意愿低。以某校2020年单独分类招生报名人数为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7人,新能源汽车技术198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41人。因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非第一志愿报考的占80%以上,50%以上的是调剂录取到本专业的。学生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兴趣不高,上课玩手机、实训也不爱动手,专业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3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本科生、研究生,这些教师是“学校到学校”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但缺乏企业生产、研发经历,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缺乏了解,以致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教授的知识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另外,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师队伍也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突出。

2.4课程设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不足。由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过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5个学期,专业课程设置数量、学时都受限制,导致课程设置不够系统,不足以支撑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造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

2.5教学模式老化,课堂教学效果差。虽然国家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但高职院校受师资力量不足、实训设备设施短缺等因素制约,难以真正的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上课模式与传统教学基本一致,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学生玩手机、睡觉现象比较严重,以致教学效果不好。

3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对策

3.1科学定位,完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的不当导致学生的职业面向偏失[4],造成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科学定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职业面向行业、岗位十分重要。另外,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其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应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清楚专业对应岗位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完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强化课程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力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针对性强,特色鲜明。

3.2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是技术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如果没有专业相关企业参与培养工作,那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会与企业需求脱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建设[5]。因此,专业负责人应主动作为,积极与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的优秀企业积极沟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3.3运用市场营销观念,强化专业教育服务,提升学生满意度。新时代,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大于学生报考人数,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的“供需”已发生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倒逼高职院校须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学校与学生实质是“企业”与“客户”关系,学校是教育服务提供者,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学生有权利选择服务更优质的院校。因此,开设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应应用市场营销观念,强化“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售前”加强专业宣传、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售中”配备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供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售后”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支持,给学生推荐职业体面、薪资待遇好的企业岗位。总之,以提升学生满意度为中心,加强专业教育综合服务水平。

3.4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生源质量提升。当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生源质量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当前就业质量不高,专业缺乏吸引力,优秀的学生不愿意报考该专业。学生填报专业志愿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就业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学生就业支持服务力度,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推荐学生专业对口高质量就业,从而促进生源质量提升,为提高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基础。

4结论

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范文3

1.1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中高职衔接,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行业、中高职学校、企业共同调研的结果,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技术含量、专业技能训练、技能熟练要求程度、社会需求等因素,研究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通过应用电子技术试点专业的建设,进一步调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2建设“瞄准高端、动态更新”的专业定位与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可制定《衔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和《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论证与评审制度》等工作制度,依据应用电子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岗位的变化,结合第三方评价等多方评价,将反馈信息交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及时、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定位,规范应用电子技术衔接专业动态调整流程,准确定位专业。

1.3实现“对接岗位,能力递进”的培养目标衔接

依照调研结果,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省技能抽查标准,明确中高职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确保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中职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为主,重基础素质教育、重职业技能训练、重基本操作规范培养;高职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重综合知识应用、重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重职业素养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2“能力递进、素质拓展”,落实中高职课程衔接

2.1“纵向递进、横向拓展”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电子产品操作工、装配工、销售员、调试员、售后服务技术员、生产车间班组长等岗位的调研,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圆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半径,径向延伸的中高职人才培养同心圆结构。根据“同心圆”的模型,以横向为课程与项目的难易,纵向为能力的梯次,建立“纵向延伸,横向拓宽”的中高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以中职课程为基础,以高职课程为主导,中高职合理分工。中职侧重文化基础知识和电子产品组装、电路板焊接等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侧重文化知识的应用和电子产品设计等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

2.2“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模式

以“中职强基础,高职重应用”来设计公共课程内容。中职公共课程强化汉语言和英语基础、初等数学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学习。高职公共课程以语言书写、沟通应用,高等数学在工程领域的建模等应用以及主流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为培养目标,以知识的讨论式学习、导师制团队活动、社团活动、人文讲座和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引导,实施由文化知识向社会能力自然过渡。以中职强基础和技能,高职重技术和创新设计专业课程。

2.3“项目交叠,内容分层”的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

构建校企合作的中高职核心课程建设机制。联合中职学校和合作企业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下设5门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实行课程小组负责制,实施课程教学“三统一”,即课程标准统一制定和调整、教学实施统一安排和协调、教学过程统一监控和反馈。按照服务岗位群的能力目标,确定5门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采用项目迭进的方式实施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中职课程核心项目和高职起始项目部分交叠。核心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的能力层级和内容综合层次,建立课程内容坐标体系。

3“整体设计、分段培养”:中高职教学过程衔接

3.1构建“整体设计、分工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

系统开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由中高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专家的分析论证,确定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定位。课程体系为公共课、专业课、拓展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转段评价采用积分考核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培养目标等方面明确中高职分工。依据“2+3”的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确定中职阶段以培养初中级技能为主,高职阶段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为主。教学资源从满足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方面进行设备配置、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建设。

3.2探索“分段培养、双导师制”的“2+3”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工学结合,分段培养”的“2+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高等职业教育逻辑、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点,构建“2+3”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专兼职教师协同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使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到实践教学总课时的60%。在中高职衔接的5门专业核心大课程设置中,推进项目教学的实施。通过实施“2+3”分段培养模式,探索“双导师”制、“三主体育人”模式。在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中,筛选合作企业,不仅在学生培养方面,而且在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与培训方面由中高职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学生入校后,采用“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导师由讲师及以上职称老师担任,不仅指导学生选课,完成学业,而且在思想品行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探索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参与的“三主体育人”模式。

3.3形成“全程指导、四方共赢”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应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构建高职导师与企业老师全程指导顶岗实习机制。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培养阶段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与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为20周。顶岗实习期间,师生通过电脑、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把实习期间的作品、考核、辅导等情况全部提交到校园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并与企业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与家长的四方共赢。通过全程指导,制定《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导师巡查制度》《顶岗实习评价标准》等制度,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对学生而言,通过顶岗实习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与职业素养;对学校而言,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由付费型转变为带薪型,减少了学校的培养成本;对企业而言,通过顶岗实习为企业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员工,使企业获得长久性的技术人才资源库;对家长而言,顶岗实习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使子女通过顶岗实习更加懂得努力学习,实现四方共赢。

3.4构建“多元评价、积分转段”的质量评价方式

构建多方参与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构建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社会评价主要从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率、就业质量等方面由行业、企业、家长与专业评价机构进行。建立由中高职院校组成的校内专人组评价机制,对课程考核、专业水平考试、中高职素养考核进行评价。参考校外第三方跟踪调查、趋势预测等成果,立体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作品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中高职衔接的五大课程考核中,通过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考核。制定“积分转段”的学生转段学习评价标准。由中高职教学团队开发转段测评考核题库,主要内容为中职阶段通识考核题库与技能测试题库,学生在中职院校完成两年所有课程的考核后,通过计算平均积分的方式决定是否需要或是否能参加转段测评,转段测评考核合格后,方可升入高职阶段进行继续学习。

3.5共建“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机制

共建中高职衔接“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中高职试点院校共同制定《五年制高职学籍管理办法》《导师工作规范》《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等主要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日常教学运行。建立中高职衔接“统筹协调”的沟通反馈机制。中高职试点院校通过实施“四个一”工程、技能竞赛、技能比武、专业沙龙、专业讲座、定期研讨等方式建立统筹协调的沟通反馈机制。在整个五年制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中高职既要做到分工明确,也要做到及时沟通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教学管理规范、高效运行。

4“联盟统筹、协同发展”:中高职专业共建共享

4.1成立专业发展联盟,形成共同建设专业的机制

建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联盟理事会。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试点中职、合作企业共同成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联盟,成立联盟理事会。明确专业联盟的发展目标任务,致力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责任共担的利益均衡关系。借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工作的开展,带动试点院校其他专业建设,实现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明确职责,制定制度,确保理事会有效运行。制定联盟章程,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企业协助学校师生完成实习、社会实践和科技项目实验等任务;学校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优先提供毕业生,优先提供各类人才开发和培训项目,优先提供人才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

4.2建立中高职教师共同发展的队伍共建共享机制

组建中高职衔接教师团队。从中职、高职、合作企业选拔骨干组建成中高职衔接教师团队,共同制定教学团队工作细则、管理制度,共同落实师资培训培养计划。实施中高职教师互派的“四个一”制度。试点中职班级每年至少有一门课程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任教,每个试点中职的教师至少到高职院校跟班学习一次,每个试点中职教师有一个一对一高职指导老师,教学团队中的兼职教师每年至少到中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指导一次。落实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四个一”制度。共同实施中高职教师工程实施能力提高的计划,每年每位教师到企业实践一个月;参与一项工程项目;结对一位企业技术骨干;引入一项真实的课程项目。完善中高职教师分层培养的培训体系。一是针对中职教师的薄弱和高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由高职院校每年组织开展校本培训,确保每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培训30课时以上;二是通过校外培训、国外进修等形式健全“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每年选送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出国培训等。

4.3建立联盟统筹、功能互补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合理配置中高职实训设备。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联盟中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基于中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依据课程体系中能力递进的原则,按照课程实际需要制定中高职实训设备。完善中、高职校内外专项实训基地及共享机制。对校内原有一体化教学场地进行完善与整合,中高职共同进行实验设备添置与改造。

4.4基于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按照“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人人共用”的模式,建设以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为主线的数字资源库。师生、企业员工共建共享课程、素质、成长、考核等资源。学生在入学之初即能纵览五年的主要教育教学的安排,也能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评估自我学习与成才的现状。共同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研究。召开高职教师与试点中职院校教师组成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建设期间,努力与试点中职院校联合申报“基于学生成长体系的中高职衔接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和“基于职业能力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5结语

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范文4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什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应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系统集成及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设历史较长,最早源于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时第一批设立的专业—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随着时展与科技进步,2006年确定为现在的专业名称并沿用至今,在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21年)》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属装备制造大类下二级分类自动化类中的一个专业,其对应的本科专业为自动化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往往也是本专业学生专升本时首选的专业。随着经济发展,自动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动化产品不断普及,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早已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用电器的控制开关,大到在海洋中航行的航空母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捷、经济和智能。例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让我们日常出行变得更加便捷,而无人驾驶汽车的发明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便捷化特点更加明显,常见的恒压供水控制、电力系统中无功补偿、太阳能发电,都体现了绿色节能的要求,减少了电力损耗,提高了经济效益;工厂中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的自动上料与卸料解放了大量人力,使生产更加智能,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什么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相对比较稳定,课程体系相对成熟,根据教育部最新专业技术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电气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生产、安装、调试、运维、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交流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工业网络与组态技术等。除了上述核心课程外,各院校会根据学校的办学背景、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或当地的产业特色开设相关的特色课程,例如,开设新能源发电、自动线装调、楼宇安防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课程。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有哪些特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具有强弱电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特点,将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综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因此,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毕业后可以到各行业和企业中就业,是“宽口径”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才能在将来就业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针对一个机床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装调,不仅需要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还需要具备电器设备选型、安装和系统调试的能力。

二、升学与就业

(一)关于普通专升本

本专业学生如果计划进一步进修可以参加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升本科教育(以下简称普通专升本)考试。普通专升本考试属于省级统一招生标准选拔性考试,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管理,各设区市招考机构具体组织实施,考试选拔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的高职高专(专科)应届毕业生。专升本实质是大学专科阶段教育与本科阶段教育的衔接,实行的是3+2模式,即:在普通专科专业全日制学习三年,再考入普通本科专业全日制学习二年的模式。具体来说,全日制普通专科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的三年级第二学期参加考试(部分省份为本科校方出卷),报考的专业为原专业或相关相近专业(部分省份可以跨专业),升入本科院校后从大三开始继续进行两年的全日制本科教育。普通专升本考试一年一次,学费按升入学校同届学生收费标准执行。普通专升本纳入当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被录取的学生享受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统招四年制本科生同等待遇,学生学习期满,各科成绩合格,由本科院校颁发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证书注明“专科起点本科学习”),毕业后自主择业,第一学历为本科。

(二)就业方向

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可从事电机电器设计、制造、控制、试验、运行维护、研制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或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运行、供电系统和智能建筑的电气设计与运行维护工作;或建筑电气领域电气设计、楼宇自动化、综合布线与智能建筑的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研制开发、试验分析、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或电子信息行业、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汽车行业等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等工作。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一是“自动化”属于信息、智能产业,该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化、智能化产业中的重要一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同样有着光辉的前途。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化关联,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三是本专业对个人发展非常有利。本专业课程设置覆盖面广,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因此个人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报考指南

(一)报考建议

我国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基本上除了专门的医学类、语言类、艺术类高等院校外,其他院校大都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首先,从该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各院校的核心课程体系并无太大区别,但在除专业核心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安排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院校,开设课程的侧重点并不一致,需要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进行报考;其次,电气自动化技术是需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除了学习众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积极地进行实践,因此,在选择学校时,除了关注该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外,还需要认真考察该校是否拥有丰富的校内外高水平实训基地,是否能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最后,就业是检验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好坏及存在价值的试金石,报考前可通过高校网站、到校咨询等方式了解近年来学生的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等情况,一般通过就业情况就能判断该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综上所述,一般公办机电类高校,无论在师资队伍、办学经验,还是在软硬件条件、社会认可度,亦或在学生就业方面,较其他院校都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二)选科注意事项

在报考方面,河北省高职类院校开设的该专业对科目的选择无特殊要求,以河北省机电类强校—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该校办学历史最久、办学经验最丰富、软硬件条件最优秀的专业,其首选科目要求为“物理或历史均可”,再选科目无要求,因此对选科的限制很小。

(三)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

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2019年6月教育部正式发文《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在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工作中存在着概念、程序、内容、监督机制等问题,不便推进国家教学标准并提升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由此可看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已经迫在眉睫,而民办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一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未考上本科以及公办高职而被迫进入民办高职的中下等学生,也接受来自于中职院校升学上来的学生、甚至还有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的社会群体。总之,民办高职院校接受愿意学习专业技能所有人员。而这反映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喜欢简单、厌烦复杂,喜欢实训实践、厌烦理论讲课,喜欢短期实现目标、不能长期坚持不懈,喜欢学完就用等;二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学完所有课程以后不能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更谈不上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制作电子产品,进一步导致不满足电子企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所以民办高职院校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然不适合他们,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贴合学生的特点以及企业岗位需求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育学生成才过程的总和,具体指学校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及或者非传统生源依托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而制定的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工作、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等的规定,最终能够培养贴近企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定,而是以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探讨民办高职院校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

2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1)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线路识图、电子线路板设计、焊接与调试、家电维修、单片机与嵌入式程序设计、ARM系统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专业技能,面向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家电产品维修售后技术支持、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调试、集成片上系统设计等岗位工作,且具备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具有健全人格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规范技能课程设置。依据就业岗位对求职者素质水平、能力高低的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6~8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若干专业选修课程,对已经建设好的精品专业技能课程、优秀专业技能课程,不断补充新的技能技术内容,并继续发挥课程在教学教育中作用。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3)合理安排学时学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行学年学分制,每学年安排时长为40周的教学活动;规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电子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有关本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已掌握的有关本专业技术技能,可按一定规则折算为该学生的学历教育相应学时学分。(4)强化实训实操环节。①校内实训室建设:结合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建设电工技术实训室实现电工基本技能实训、电工技能鉴定实训;建设电子技术实训室实现电子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建设电子工艺实训室实现电子技能实践联系类课程;建设电视音响技术实训室实现电视技术、数字视听技术、家电维修技能鉴定等实训。②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学校机电工程系分别与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广东威多福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威王集团有限公司、廉江市恒隆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可根据教育教学需求,采取电子行业企业推荐、专职教师主动联系、本专业毕业生回访、电子类毕业招聘会、科研深度合作、无偿技术服务等方式建立适当数量的电子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通过第六学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所反馈的行业企业信息,进一步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合作调整。(5)严格毕业能力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应熟练掌握应用电子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以下职业能力:①具备从事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的能力:能设计电路原理图和装配图;掌握常用器件特点和使用方法;会使用相关维修仪器仪表;熟练使用焊接、组装、调试、仿真工具;能评定焊接与连线的好坏;具有良好的焊接操作能力;②具备家电产品维修售后技术支持:能识读电路图,会分析电路工作原理;理解基本家电元器件的性能及具有良好分析家电故障能力;能检测各家电组件器件质量;熟悉家电产品装配工艺技术。③具备软件系统开发与调试的能力:会用单片机与嵌入式、RAM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编程工具;至少懂一种软件编程语言,如C语言、Linux并有优秀的编程习惯;熟悉单片机与嵌入式、片上系统最近发展情况及单片机与嵌入式、片上系统的结构;会各接口电路设计、外部接线并进行软件在线调试仿真。会使用常用统计方法;通晓各电子企业产品的特性。(6)促进技能书证融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将家电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子设备装接工(表面组装)、电工中级、电工高级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优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技能技术培养形式,使本专业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并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学历证书和本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校成果进行记录和存储,最终计入该学生个人学习账号,从而建立技能书证融通新机制。

3小结

本文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教学标准以及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结合应用电子技术的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明确学生培养目标、规范技能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学时学分、强化实训实操环节、严格毕业能力要求、促进技能书证融通等对民办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璐,邓华.分类发展视域下高职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4):30-37.

[2]薛峰,王成礼,蔺旭鹏.基于高职扩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8):94-97.

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

一、绪论

现代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是汽车技术的电子化以及智能化。目前电子技术在所有车辆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豪华车辆上的应用更大甚至超过了50%。现在随着国内外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汽车电子技术的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并且被国家教育部定为急需和紧缺人才当中就包括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我校虽然紧跟时代步伐早在2009年就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并且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由于现在汽车电子行业发展的太快,培养方案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了。现在市场上大部分企业普遍认同有实战经验的维修技术人员,尤其是掌握汽车电子技术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所以培养一批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是我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涉及汽车、电工、电子等领域,知识范围广,学习难度大,如何优化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是实现培养汽车电子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对于一个专业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学生。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以后是要到社会上接受时展的检验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理论功底并且要有很高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服务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培养一批真正能够掌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精髓,并且能够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坚持立德树人,校企融合、知行合一,并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且具有实际能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开设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营销能力。并且使之具备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搭建与之相关的创业平台,并且指导学生自主创业,从而发现一部分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且把他们培养成从事汽电或相关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所以本专业培养的是在汽车电子技术岗位群的高素质并且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及课程体系结构

对于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我们不仅经过市场调研而且结合现在各个院校正在试行的1+X证书制度,所以我们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并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且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我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也形成了适合本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得以在课堂和教学中很好地被应用,学院网站建有在线开放课程,《汽车汽电与电路》这门课程就被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并且编写了校本教材。已建成的课程可供教师和学生线上使用。并且学院和超星、智慧树等公司合作,引进近100多门网络课程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在线课程有很多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通过在线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该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对其发展存在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本专业的课程建成成为教学训练情境化的模式,结合学校一体化教室的优点,使之既符合教师平时的教学又可以加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练习。在一体化教室里既有多媒体、又有实验实训设备、实车,并且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维修案例和维修手册,用以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方便学生理论与实践快速结合,讲完理论当场进行实训。这样我们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投入到我们的职业教育提倡得模拟真实的实训环境的情境化教学中去,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快速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不需要再有一段适应期,因为在学校就是实际操作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强。本专业的课程模式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年级以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为主,如果里面涉及实训内容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实训内容;二年级学生在一体化教室上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工作情境,真实的融入到工作角色中,并且选择典型的服务情境。具体方法是:情境描述→知识与技能分析→实操训练→任务完成→学习反思;三年级有模块化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即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真正的融入到企业中去。以上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及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内容。

四、本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

现在的教学资源主要有:(1)课程标准、理论授课计划、实验实训计划、考核标准、毕业实习手册、毕业实习考核鉴定表、试题(卷)库、授课任务书等。(2)教材资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学视频、图片集、案例集等。并且专业主干课程按照学院教材管理规定,均选择国家规划教材,力求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自选、自编教材均立项审批,审核通过后使用。(3)图书文献资源:图书馆藏书及学院电子图书馆。(4)数字资源:学院网站建有在线开放课程,已建成的课程可供教师和学生线上使用。学院和超星、智慧树等公司合作,引进近100多门网络课程供教师和学生使用。本专业教学资源随着专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中,使之不断地满足和适应本专业的发展。

五、本专业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目前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是通过实验实训设备完成的。随着汽车电子技术在汽车应用上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更是与日俱增。为了适应汽电行业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所以我校要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备。目前尚未实验设备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本专业的发展.学校正在研究进一步采购一些汽车电子类的前沿的实验实训设备来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需求,并且用来支撑本专业的快速发展。

六、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本专业目前的教师团队主要有专任教授和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校内专任教师能独立完成至少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具有整体课程设计能力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目前我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不仅有专职教师并且有校内兼课教师。校内兼课教师也是至少能独立完成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曾任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专任教师者优先。目前有校内兼职教师2名。并且会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我们会非常慎重,我们会在相关的4S店或者在一些知名企业进行调研,去发现一些优秀的具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能力的高技能技师,并且技师也需要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当我们发现这样的人才,系部会专门去聘请,用来扩充我们的教师队伍,提高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实操水平。我们的团队建设借助校内现有的实验实训中心,通过教研活动聘请有实操经验的师傅为我们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全面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师资培训。还会定期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来校为我们做实训技术指导,组成相对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

七、结语

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范文7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实训环境、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互联网+电力电子技术资源库”平台建设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及素质提升起到显著效果。

关键词:

创新创业:电力电子;学生能力

近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加大办学体制,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建设教学团队及实验实训室,对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及素质提升起到显著效果。

一、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面向哈尔滨地区电力电子行业的人才需求,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利用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将专业技术、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融为一体,构建了“两平台,四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于“互联网+电力电子技术资源库”平台旨在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环节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有利于培养面向电力电子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育体系。

二、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高学生就业率

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对电力电子技术实施“两平台,四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授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同时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经调查,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5%,25.3%学生在电力电子行业企业从事设计类岗位,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企业认可。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7.6%,比例明显提高。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对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在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进行课程实施,通过基础课程平台创新创业特色模块中“新企业创立”,“创业企业融资”,“创业型企业营销”,“经营和财务”传授学生自主创业基础知识,通过专业课程平台中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制作”,“创业实战”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显著,培养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黑龙江赛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黑龙江赛区TI杯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黑龙江赛区TI杯二等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二十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叁等奖等多项奖项。

(三)教学实训环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三年的建设,形成“一体化实训室+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新创业基地”的教学实训环境,其中包括电气工程学院34个专业实训室一体化实训室,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及均衡科技有限公司的真实生产车间,哈尔滨威瀚电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富奥电力设备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实际企业以及电力电子行业协会,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学生在这些综合实训环境中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及职业规范的训练、创新实践及创业体验,实现零距离上岗及创业。近三年,获取双证率(职业资格证书及毕业证)达到99%,比例大幅度地提高。

(四)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学院建设一支由人力资源专业教师、学生工作教师、社会各界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织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学院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项目,与青岛金博士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风力发电实训装置的发明创造,教师创新技能得到提升。专业教师到新加坡、北京、天津、深圳等地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CDIO项目式教育教学理念,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五)“互联网+电力电子技术资源库”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团队结合“互联网+”,建立国家新能源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并建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互联网+电力电子技术资源库”平台,形成了“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等模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视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能动性,经过统计,72%的学生通过网络的方式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高效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质量,综合能力也将达到提升。

(六)形成创业孵化平台,扶持学生创业

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形成了创业孵化平台,其中电力电子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走向社会搭建了平台,提供创业孵化场所,开辟了一条学生走进市场的通道,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三年期间,共有12支创业团队在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其中“双维电气技术公司”等6个项目成功实现项目实施,创业孵化平台效果显著。

三、结束语

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范文8

关键词:产教融合;汽车电子技术;人才培养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第一届学生已在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或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定位不够科学,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轨。一方面,我院为新建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办学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与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有些许的脱节。另一方面,我校以贵安新区的地方产业发展特点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托,虽然人才出口定位比较清晰,但会存在人才培养的地方化。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本应该偏向于实践,但学生在校学习时,理论多于实践,以至于到企业实习时,无法立即适应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进度。校企合作如果只是建立在一纸空文上,没有长效机制的保障,也仅是昙花一现。[1]

2.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缺乏合理的保障机制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文件,大力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在校企合作中,并没有出台真正的法律法规。没有法律的保障,这使得学校和企业之间很难真正“敞开心扉”进行合作。一方面,企业缺乏合作动力。企业本身的目的是盈利,如果企业本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目前普遍存在的是职业院校合作需求很大,而企业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经费缺乏保障。校企双方联合建设学生实训基地,双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的要求,企业需要全程参与学生培养,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关系中多以学校为中心,合作浮于表面。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依然偏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教师的来源以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他们大多属于研究型人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第二,缺乏健全的教师培养机制。青年教师在进入高校任职以后,大多是经由入职培训、教师资格证书培训等途径进行非专业化成长,还有的青年教师通过“老带新”的方式成长。总体上说,青年教师的培训方式形式不够丰富,没有贴合教学实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没能落到实处。教师的培训机会少,不仅仅会影响专业方面的成长,也会导致教学模式上的落后,教学过程还是侧重于老式的教师讲为主,这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很难将专业运用到实践中。第三,缺乏教师奖励制度。青年教师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就我校目前情形来看,教师的周课时平均为16节左右,除教学压力外,还兼具一定的科研任务。而目前教学科研平台不健全、薪资体系不合理、职业晋升岗位有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普遍觉得专业发展机会少,成就感较低。

4.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在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进行课程设置时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大多根据以往办学经验,要求只需达到国家规定的毕业所需学分,而没有结合当前岗位实际。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时没有体现职业素质教育,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作为服务行业,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适当地开设相关课程。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人才的框架或体系,它的实质是一种结构性的过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培养什么样的人”;其次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最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培养的内容”,即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1.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要得到有效开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共同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建立稳定合作模式,打造牢固的校企合作关系,使校企合作有法律保障,这也是校企合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需要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一方面,要符合目前学校该专业发展现状,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实践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平衡企业各方面利益前提下,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要求,利用每学期的“小学期”时间,学生进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充分了解岗位必备技能。在此基础上,以岗位综合能力和专项技能为培养目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实现所有能力目标培养细节不仅能对接教学环节,还能与课程体系无缝衔接。

2.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分解,重新构造课程体系,使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更为合理,增加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渗透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基本的职业素养。在学生入学后的前四个学期,每个学期安排1至2周的时间为“小学期”,用于学生去企业实习。第一个学期以参观实习为主,大致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及产品的生产流程;第二学期在学校或者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加工实习,了解各工种的加工过程,实习完后,学生自己设计、加工出产品;第三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轮岗,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哪些岗位及每个岗位具体的要求;第四学期,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熟悉这个岗位的具体工作步骤,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通过四个学期的实习,为接下来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作为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一个过渡。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微课、翻转课堂、AR等,把知识点细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适当招聘引进企业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并能够带动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的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员工来学校兼职任教,把好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也能扩充师资力量。二是建立合适的激励制度,给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科研平台,健全青年教师的成长通道。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青年教师每年深入到企业实习1~2个月,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岗位的实际需求,更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加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理论教学水平。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建立合适的激励制度,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奖励。使教师能够增强自我认同感,在教学中收获成就感,更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助于激励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4.健全教学评价模式

目前的教学评价较单一,仅仅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校企合作机制下,企业需要参与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与学校共同制定评价考核办法。同时,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教学模式进行评价,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模式的合理性。通过评价,可以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结束语

总之,在建立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特长,履行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以市场的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教学评价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职业知识的核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工作,为贵安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梅华平,李玉梅,盛继群.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决策探索(中),2018(9):54-55.

[2]熊家慧,单艳芬.“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2017(12):21-23.

[3]唐志远,杨延强,董健彬,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创新研究,2018(11).

[4]何慧玲.新时期高职会计专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纳税,2019(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