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应用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气应用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气应用论文

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中电气工程论文

一、教学创新

(一)现状分析

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教师、书本、课堂”为主体,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识进行授课,然后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期末进行理论考试这种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尽管教师在课堂采用了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但是讲授的一些电气传动原理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对实际的电气设备感到十分陌生,并不能很好地跟课本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且目前这种按照课本编排顺序平铺直叙讲述的方式,使得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较弱,各科教师之间交流较少,各自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有时甚至出现专业课程与相关基础课程同时进行甚至超前的情况。这就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分离,无法从整体上掌握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无法具备完备的实践、研究、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改革传统的“以主讲教师为中心”、“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以课堂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课堂讲授内容不一定对教材面面俱到,应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讲解,讲思路与方法,讲学科前沿发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传达创新意识。建议多用讨论式教学,不是要学生简单认同,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分析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发现和创造的目的。注重习题课,巩固知识的学习。在专业课教学上,有科研项目或者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可结合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法”。由项目负责人选择项目,教师集体备课,根据项目确定讲授的内容和训练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和参谋的左右,强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意识到理论科学与实际的距离,体验实际科学研究过程的复杂与困难,克服长期被动学习而产生的知识吸收性疲劳,有利于开发创新能力。还要特别注意课堂延伸训练,比如课后作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需要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完成。

二、课程创新

(一)现状分析

阅读全文

消防电气防火教学革新思索

本文作者:蒋慧灵 单位: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火灾高发的严峻形势,使得电气防火的教学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大幅度增加。据《国际能源展望2006》判断,“十一五”期间,中国用电量年均增长约8.0%。至2015年,将达到4.5万亿千瓦时。按此发展计算,至2020年,将达到5.6万亿千瓦时。在用电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电气火灾近年来也频繁发生[1]。据消防部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气火灾在全国总火灾数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7年~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共发生重特大电气火灾1324起,直接经济损失156526.2万元,造成1936人死亡、1116人受伤,年均占有比例为31.56%、44.3%、28.3%、28.6%,表明重特大恶性火灾多数为电气火灾[2,3]。由于电气火灾的形势严峻,为了预防电气火灾频发,有必要在消防工程专业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在该类课程中,讲授电气火灾形成机理、从电源供配电、电气设备与线路选择、应急照明与疏散、防爆电气以及防雷防静电等设计源头加强电气防火措施。

火灾监控技术是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其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火灾监控实际上是火灾探测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的总称,它是依据主动防火对策,以被监测的各类建筑物、油库等为警戒对象,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早期火灾探测、火灾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所以,火灾监控主要包括了火灾探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控制系统等。火灾监控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一直是消防行业探讨的热门课题。作为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有关火灾监控技术的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而火灾监控技术是基于弱电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归属于电气设置范围,因此,火灾监控技术的内容被纳入电气防火课程群。

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已成为全国消防工程专业的共识由于电气火灾高发的形势及火灾监控技术的重要性,大部分地方高校消防工程专业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4]-[6]。7所地方高校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只是不同学校有不同侧重,如中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侧重于火灾监控技术,西南林学院注重电气防火技术,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对电气防火和火灾监控均开设了相关课程。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气防火类课程的重要性。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设置及相互关系

与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武警学院消防工程专业毕业学员从事的是消防监督管理业务。电气消防审核和电气防火监督检查是消防监督业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构建以《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为核心的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在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如图1所示。在图1所列的课程中,《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消防电气控制技术》为必修课程,其他课程为选修课程。从图1可以看出《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的核心地位,并且该门课程由多门课程支撑,保证了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紧密衔接和渐次深化。《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作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其课程体系相对成熟,课程内容完整,课程实践丰富。各门课程围绕该门课程来建设这是由它的主要内容决定的。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电气防火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包括电气火灾原因分析、消防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防火、电气设备及线路防火、防爆电气、防雷及防静电等。围绕其核心内容,必然需要《建筑供配电技术基础》作为第一部分的知识补充。同时,对于电气火灾高发的现状,可以运用先进的电气防火检测技术加以预防,因此,及时补充《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选修课作为新技术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火灾监控部分,在部分内容中包括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概述、火灾监控系统组成、火灾监控系统的工程设计等。这部分火灾监控技术知识相对完整,但是,对于不断发展的、新的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可以由选修课《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来完成补充。而对于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需要加强专业基础的学习,因此,开设了《消防电气控制技术》必修课程讲授技术的实现,而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的联动控制部分只讲授联动控制要求。同时,作为消防工程专业的学员,有必要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管,因此,开设了《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与管理》选修课作为有益的必要补充。

阅读全文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革新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面临的新变化

1.考研人群的增加和本科生生源来源的多途径使得毕业设计类型选择出现差别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本科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使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衔接起来,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研究型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另一些同学因其家庭(比如有些属于电力系统内职工的子女)和个人的原因更愿意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选择应用型毕业设计。

2.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

阅读全文

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技术分析

摘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住宅小区逐渐智能化管理,相应地对建筑电气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电气工程作为现行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要对设计技术高度重视,才能够保证小区的建筑质量。本论文针对住宅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技术要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

住宅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技术;要点

引言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要求,对住宅小区的建筑质量倍加关注。电气工程属于是建筑施工中的基础性工程,随着住宅环境的不同,就需要对电气工程不断完善。面对目前住宅小区建筑的电气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设计技术以高度重视,以提高住宅小区的建筑使用质量。

1住宅小区配电系统的设计

阅读全文

住宅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技术分析

摘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住宅小区逐渐智能化管理,相应地对建筑电气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电气工程作为现行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要对设计技术高度重视,才能够保证小区的建筑质量。本论文针对住宅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技术要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

住宅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技术;要点

引言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要求,对住宅小区的建筑质量倍加关注。电气工程属于是建筑施工中的基础性工程,随着住宅环境的不同,就需要对电气工程不断完善。面对目前住宅小区建筑的电气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设计技术以高度重视,以提高住宅小区的建筑使用质量。

1住宅小区配电系统的设计

阅读全文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工业领域高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应的项目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项目来说,质量和安全是最重要的运行指标,基于电气自动化的优势作用,如果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生产效果,导致产品质量不佳,企业发展受阻,为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管理中,需要调整监管重心,优化管理流程,做好质量安全控制,以便于真正地发挥出高新技术的关键性作用。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优势;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优化策略

在当前的多个领域中,电气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电气工程的发展,电气工程技术体系越发完善,电气自动化备受关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改变了许多领域的生产模式,比如电力、供应等行业,对电气自动化的依赖性都非常强。为了突出电气自动化的优势作用,必须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工作,重点落实质量安全管理,保证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稳定运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加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下文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1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优势

1.1提高产品品质

在社会的发展中,各界对各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以机械生产为例,在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较大,许多的操作和岗位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工作人员来完成,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在人员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引发不同程度的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有效的改变了之前的机械生产模式,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构建了自动化生产线,各种生产和操作指令系统都能自行的下达,有效地消除了人员因素对机械制造产生的影响和干扰,不仅产品质量更高,作业过程更加安全,而且生产力也会得到质的飞跃,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机械产品,满足各行业对机械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奠定我国机械大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提高生产效率

阅读全文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3篇)

第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研究

1本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本专业实际授课按学时分配为:公共基础课892学时,学科基础课751学时,专业主干课589学时(其中实践占112学时),专业方向课290/341学时(含实践课14/34学时)。在专业主干课的实践112学时中验证性实验72学时,综合性实验18学时,设计性实验22学时。由此可见,实践学时的数量有限,而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即使不认真做实验和测试,也可以推算出实验数据和结果,为实验而实验,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这种实验缺乏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制约了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培养,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验设备与方法上,多采用设计好的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实验箱,其元件符号都标示得很清楚,学生只要对照实验指导书,便可以轻松地完成实验,没有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电路中如何使用等问题,在这种实验模式下教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无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结果是实验做了却没有收获,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深究,更谈不上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何谈科研,何谈创新,何谈竞争力。另外,电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来认识它。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校自身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和基地,学生实习依赖于企业,很多企业由于效益、保密、管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这无疑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了折扣。

2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针对以上现状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又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科学的、系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技术二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做如下的优化和改革:首先,在该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特别是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地缩减公共基础课的学时,用于增补实践课学时的不足,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和时间,直观地学习效果更好。其次,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不要苛求大和全,但一定要重视精和新。具体操作可以从四个方面实现:1)减少验证性实验的项目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数,可将电子技术、PLC等实验开设为综合性、研究性实验;2)内容相近又自成体系的实验应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3)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软件进入课程体系,安排学时,每学习一个专业软件,要求学生熟练使用;4)增加实践课程学分。目前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174.5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实践环节学分数为49学分,所占比例约为28%。这对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比例太小。应适当调高比例达到35%左右,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第三,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推行框架式、项目式教学。即:教师下达实验项目任务书或列出框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元器件,连接电路,测试性能,撰写报告。报告中必须体现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和结果。第四,改进实验手段和设备,优化工程实验效果。除验证性实验外,所有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都不可能一次成功。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和便捷。因此,我们可以将设计性、研究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在计算机上先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实验内容、操作程序和熟悉操作技能,然后再进入实验室实际完成,有了模拟实验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实际操作上更有把握,更有信心,更安全,成功率也更高,达到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室的设备或实验平台电器元件较隐蔽,线路的连接多为插头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插插线、测测参数,只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新精神,不妨由学生自行确定参数,选择元器件(必须为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元器件),自行设计、测试调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做到知行合一,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第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才,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增新改旧,加强相关技术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电力电子、高低压供配电、PLC和变频器等专业内容的实习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校外电机厂、供配电公司等相关企业设立定点实习基地。还可以校企联手,在理论上、技术上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发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关系,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企业单位,了解行业发展信息与工业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六,将创新教育与科技竞赛相结合。通过各种培训和竞赛,强化综合素质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兴趣,如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行业或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竞赛(如:PLC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往往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科研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七,抓好毕业实践与设计(论文),把好实践教学最后一道关。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要,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后,毕业实践和设计就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否独立工作的一根杠杆。那么从选题开始就要紧密地联系实际,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相关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挂钩,进行思考、设计、测试、运行,撰写毕业论文,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这样一个过程。为鼓励科技创新,可允许学生用科研作品、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取代毕业设计(论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才是社会、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

3结语

培养合格的高级电气工程师,离不开实践教学,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电气系统智能化改造升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开发、研究创新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除了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实际进行必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外,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成才、就业和创新。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下创新与发明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毕业要求的核心,现行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复杂问题往往都是针对本门课程,综合性不够。本文通过将《创新与发明》课程教学过程分配到本科4年中,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专利申报、学科竞赛、创客文化及产品研发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相关行业的国内外技术现状;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体现创新意识。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复杂问题往往都是针对单一的课程,综合性不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往往不能实际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抓住某一门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体系闭环,无法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要求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要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从2016年开始着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先后完成申请接受、自评报告审查以及专家组进校复查等工作,与2018年4月顺利通过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创新与发明》课程是我校在工程教育背景下自主探索的融合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首先结合工程专业认证要求设计了课程培养目标,分析了《创新与发明》课程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工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介绍了改革后的《创新与发明》教学方法,研究了毕业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给出了课程教学内容,最后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考核方法,确保工程教育背景下学生满足毕业要求中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课程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穿在大学本科的4年时间中,要求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一个分析、实验、研究、总结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创新与发明》课程按照学生的能力提升规律,根据毕业要求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2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创新与发明》课程是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而设置的综合专业实践和创新课程,是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是必修课,将培养过程分配至本科四年教育中,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专利申报、学科竞赛、创客文化、科技创新及产品研发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创造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

《创新与发明》课程是从学生入校起的第一学期即开设,过程持续4年,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第一、第二学期以班为单位进行理论教学,第三至第八学期以工程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于构建电气工程理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相关行业的国内外技术现状,了解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的知识体系,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及竞赛的相关知识。具体从一下4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1)专利知识简介、创意的形成过程、专利文本的书写和专利申报流程;(2)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器的硬件设计方法、C程序的设计方法、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3)创客概念的由来、中国创客行业的发展与前景、学生创客的重点、创客大赛的赛程与规则分析;(4)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的参赛要求、知识内容的讲解以及典型参赛作品的分析。在实践教学中侧重于项目的应用和动手实践,面向实际工程应用提出综合性复杂工程问题,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经过研究和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参加科技竞赛、创作专利或者论文,实现教学产出。具体从一下四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1)典型创新与发明案例分析和制作,如咖啡机、武术擂台小车、循迹小车、图书机器人等。(2)前沿和热点技术实验和验证,如无线充电、新型半导体器件、微电网、区块链和图像识别等。(3)科技竞赛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按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大赛要求设计出作品参加比赛。(4)创作论文或专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