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实训报告范例

导游实训报告

导游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模拟;导游;实训

1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最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结合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项目教学法可以利用训练项目的制定、成员的分组、训练项目的实施、训练结果评价分析这几个过程来完成。(1)训练项目制定。在制定训练项目之前,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目标等由教师设计合理的训练项目,达到并完成教学目的。(2)成员分组。根据设定好的训练项目,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训练,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担任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小组内有话语权,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训练任务,在实训中出色地完成训练项目。(3)训练项目实施。在训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处于协助作用,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协助学生完成目标,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4)训练结果评价分析。训练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实训课程分析讨论,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自主讨论等方式,发现实训中学生的优点,及时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

2项目教学法模拟导游实训课程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在此过程中处于指导作用,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基础入手,在模拟导游实训课程中,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都在参与其中,互帮互助,轻松学习,快速进步成长。此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内容及教学进行设计。导游是一个要善于人与人交流的职业,在导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就等于“纸上谈兵”。所以,在完成较好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更应该注重实际训练。锻炼、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因此,项目教学在模拟导游实训课中的目标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方法和专业能力。在方法能力方面,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可以更加自主的学习,由于实训过程是组内分工合作,可以锻炼他们相互协作的能力,还可以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讨论解决掉问题。在专业能力方面,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准确地认识到这一职业的整个职业规范模式和流程,掌握一些导游服务方法技巧,以达到在今后的工作任务中,能出色完成独立带团。在认清楚教学目标后,导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真实情境模式供学生训练。

3实训项目

在了解完整个教学目标及过程后,就要及时展开项目训练。

3.1接团准备工作

作为一名导游,接团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这一工作将会为了解所带游客团最基本的信息和每日的活动安排情况奠定基础。(1)业务准备。熟悉研究计划落地接待事宜。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制定出详细的接待计划表,根据制定出的接待计划表,详细确切了解旅行团的基本情况;团队的住宿;团队的游览行程;团队的夜间娱乐项目;团队的餐饮;与机场(车站、码头)联络,确认团队航班到达的具体时间;与团队用车的司机联系,约定出车的时间和地点。(2)物质准备。必要的票证和表格、门票结算单、餐饮结算单、游客意见反馈表等;在填写各种结算票证时,具体数目一定要与要与该团的实到人数相符,人数、金额要用大写。旅游接待计划,导游证、导游旗、接站牌、扩音器、必要的费用、业务电话号码本、名片等。(3)知识准备。导游不仅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当前热门话题,根据旅游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到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以便在带团的过程中更好的服务游客。(4)联络畅通准备。备齐并随身携带与有关接待社各个部门,车队,餐厅,饭店,剧场,商店,机场,车站,码头等单位问讯,联系的电话号码。上团前检查自己的手机是否好用,电力是否充足,以保持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络畅通。

3.2导游服务的礼仪

导游服务的礼仪这一环节对于游客来说很重要,一个优秀,文明,有素质礼貌且幽默的导游能够为整个旅行过程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让整个团队的游客心情愉悦,因此,上团时,要佩戴导游证,手持导游旗;机场,码头,车站初次见面时,要热情相迎;说话声音要清晰,讲解声音要悦耳,音调要有节奏;与客人交谈要使用敬语;上下车时,导游要后上先下,恭候在车门一侧,协助其上下车;讲解时要有正确的站姿,微笑面对游客。在项目教学模拟导游实训课前期可以通过读成语,练习绕口令等方式锻炼导游的口语能力,在课程中,通过组内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服务礼仪的训练。

3.3导游接团服务

团队抵达目的地后,地陪应当认找旅游团,核实具体人数,集中清点行李并交接行李,询问团队情况并带旅游团上车。上车后,导游首先致欢迎辞及问候语,代表所在接待旅行社,本人及司机欢迎旅游者来本地参观旅游,宣布当日的活动安排;根据游客需求如如若有人想去吃饭,导游可以介绍一些餐馆和特色菜,并告知集合时间,地点及停车位置。若游客想去酒店住宿,介绍下榻的酒店,如酒店离机场,车站,码头的距离;酒店的内部环境及设施;酒店入住手续及注意事项。

3.4景点讲解服务

景点讲解是每一位导游对于游客最基本的服务,在景点讲解服务中,导游根据前期对游客的了解程度,游客的进本特征写一份导游词,在跟团过程中仪容仪表要符合基本的工作规范。接待游客去景点时,在去往景点的路上,可以先向游客介绍整个出行计划,并且对景点的基本背景做以介绍,介绍整个浏览路线及应该注意的细节,如果有自由活动时间,告知游客活动时长,集合地点、时间等。到达景点后,安排游客集中行动,清楚地向游客介绍此景点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它历史事件,它所具有的特色,在讲解过程中要恰当地应运夸张、排比、比喻的手段,使游客能够生动的理解。在讲解过程中,还要注意游客的动向,及时组织大家一起行动。景点参观结束后,在返回的途中,导游可以带动大家回顾当天所参观的景点,并且对景点知识进行扩充,让游客了解到更多当地的特色。

3.5送团服务

旅游团结束本地参加游览活动后,地陪应做到使旅游者顺利、安全离站,遗留问题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掌握送客服务的工作内容、熟练掌握送客服务各项工作的流程。送团前:核实票据,合理安排送团时间及行走路线,结清账款,做好离店手续。送团时:致欢送词,注意事项提醒,协助游客办理手续。

3.6特殊导游团队的导游服务

在组织游客团时,会遇到一些有特殊要求或服务的团队,如宗教旅游团,根据这类人群时间把控较为严格,目的明确,禁忌较多,待人宽容的特征。导游人员在服务服务的过程中也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提高政策意识,加强请示汇报;认真落实有关活动日程,尊重宗教习惯。对于探险旅游团,他们所具有目的地特殊,成员意志坚定,配备装备较多,专业性能强,风险性高等特点。因此导游人员服务也有一定的要求,导游要有较强的身体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前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能够细心的照料他们的生活,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果断的处理。此外还有一类高龄旅游团,这类旅游者一般是老年人,相对于其他旅行团而言,他们行程舒缓,希望得到尊重,对于讲解要求高。因而在服务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行程,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如生活上关心,游览中留心,服务上耐心)。

4教学评价

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各小组学生评价与讨论在这节项目教学实训课程中的收获与不足,首先由教师根据导游实训课程的标准对此次课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与评价,通过分析对比学生的行为表现,要特别强调部分在实训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或经验。其次学生组内进行讨论,找出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收获或不足,做出详细的评价报告。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评价,由教师总结分析整个过程,为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提供参考,使今后能够有更大的收获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平,周广强.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孙海波.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8-30.

[4]马天乐,顾兰琴,唐金霞,等.基于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模拟导游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39,41.

[5]张赛萍.浅谈导游专业教学中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J].职业,2008(14):55-56.

导游实训报告范文2

1.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课程重构的基础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重实践操作的特点,要求在课程的设置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第二,由于旅游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更多是无形的服务性产品,这就决定了行业人员除了具备相关的技能之外,还应具有更多的非智力因素,如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应变能力等,这正好吻合了CBE内涵中提到的能力要求。

2.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是进行重构的客观需要

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总体的现状是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难以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虽然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也重视实践实习,但更多的是简单的操作实习,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容易造成本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问题,导致在就业中出现“高知低能”的结果。

二、运用CBE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开发与重构过程

(一)以技能为需要分析职业岗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按照职能岗位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饭店管理方向和旅行社管理方向,具体涉及的职业岗位如下:

1.前厅服务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前厅接待服务知识和操作前厅各种设备,处理对客接待、问讯、收银、行李、话务等工作,并能灵活地处理对客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前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员”(中级)。

2.客房服务员。岗位要求:掌握房务知识,负责楼层的清洁保养和对客服务工作,保障楼面的安全,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待人接物热情、反应灵敏,使楼层服务的各环节顺利运行。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客房服务员”(中级)。

3.餐厅服务员。岗位要求:必须具有丰富的服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及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将精美可口的佳肴和尽善尽美的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客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满足,达到餐饮服务的最佳效果。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餐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营养配餐员”(中级)。

4.酒吧服务员。岗位要求:熟练掌握酒吧接待服务基本知识和酒水的配制及茶艺技能,能进行酒吧调酒、酒水推销或茶食推销、茶艺展示等酒吧服务工作。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调酒师”、国家职业资格“茶艺师”(中级)。

5.导游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导游基本操作技能,独立地分析、处理各种问题,完成旅行社委派的旅游团队接待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

6.旅行社计调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地应用旅行社的各种设备,核算团队价格,联系目的地旅行社、调度导游、旅游汽车公司等相关接待部门,完成旅行社的接待协调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7.旅行社外联员。岗位要求:能够利用各种信息,主动地协调、联系旅行社主要合作单位、完成旅行社的各种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产品的促销和招揽客源的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国家市场推销员(中级)。

(二)以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CBE提出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原则,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按课程性质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这课程体系中,从三个层面分别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充分贯彻CBE提出的知识(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为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等。同时在专业课程中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选修课,设置关于旅游新业态的相关课程,如温泉旅游、邮轮服务与管理、旅游美学、休闲旅游等,学生可根据兴趣好爱进行选修。

(3)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课程体系中特别独立设置了实践环节,具体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校内实训环节主要通过岗位能力课程的仿真实训,如旅行社导游与计调技能实训、酒店岗位能力实训等,让学生掌握符合本科旅游管理的专业基本技能;校外实践主要是将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接受现场培训,掌握职业岗位的实际专业技能,技能鉴定环节是在职业技能鉴定前,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掌握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在学生在毕业前,可选在到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相关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综合实习,专业教师要在实习期间指导学生,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为进入工作单位奠定基础。

三、结语

导游实训报告范文3

目前,一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并不看好酒店这一行业,认为自己作为大学毕业生,却要像一些小学、初中生一样,做端盘子、铺床、打扫卫生等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目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包括课程内实训、实训周、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及机动灵活的兼职实训,灵活多样的实训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向“零距离”就业的目标迈进,而且在各项实训的过程中,能通过教师与聘请的行业专家剖析酒店业发展趋势及酒店业人才发展方向,精选经典案例帮助学生做好酒店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酒店人”意识。

随着各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视,多数高职院校为各专业建立了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特别是对于像酒店管理专业这样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各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酒店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践课程始终贯穿着整个课程体系,采取的实训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内实训、实训周实训(即在教学内容完成后,专门安排在校内餐饮实训室进行为期1周的校内实训,即周实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铺口布、托盘、摆台等餐饮操作)和“2+1”培养模式(即最后一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在旅游旺季酒店的用人出现短缺现象的情况时,通过停课先让学生到酒店实训的机动模式,提前让学生感受作为酒店人员的真实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尽管许多高职院校为酒店管理专业设置了各种实训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本身实践经验的缺乏及实训质量考评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往往出现重形式、轻考评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得到较好的实现。同时,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实训的探讨一般都围绕着实训模式进行,对实训考评的研究较少,因此,如何强化实训的有效性,建立良好的实训质量考评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课程实训内容的设置依然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传统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实训进行考核时主要根据学生撰写的实训报告和实训考核表,对于学生来说实训的内容是一样的,撰写的实训报告也是千篇一律,教师在给学生实训进行评价时,往往还是根据其理论课程学习时的表现,不能激发学生实训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部分学生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往往表现得并不积极,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时,却非常投入,单纯地通过其在理论课程上的表现而给学生实训成绩评分,不仅不合理,还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实训教学效果。

除最后一年的毕业顶岗实训,其他实训内容均由教师安排,实训的好坏也由任课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考评结果缺乏公平性。即便是在“2+1”教学模式下,学生最后“1”年的毕业顶岗实习成绩的好坏也基本由任课教师决定,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学院没有与相关酒店共同协商制定合理有效的顶岗实习考评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实习酒店的相关管理、指导人员缺乏沟通,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的酒店领导、同事没能对其实习情况给予评价,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质量考评。另外,由于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实训环节内容设计及其质量考评上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情境结合,实训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实训效果。

一些院校对于实训的考评只需在学生撰写的实训考核表后面写评语,部分教师为了省事,往往就通过“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几个字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评价,考评结果不能反映实训内容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程度。而在整个实训环节中,基本没有学生意见反馈或者系部领导、教务处,特别是行业专家对实训效果的评价。

好的实训模式需要有效的考评体系,基于上述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考评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建立基于“部门岗位能力需求”的实训考评模式,即建立依据酒店各具体部门能力需求的考评模式,对实训的考评不是简单地以教师为中心,不是对学生实训报告的简单评价,而是在考评中邀请行业专家,引进竞赛及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等方式,建立更为有效的实训质量考评体系,更好地实现实训教学的目标。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依据酒店主要部门设置了前厅客房实训、餐饮实训、旅游公共关系实训、茶艺实训等实训室,教师在设置实训内容时应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根据酒店各部门具体岗位能力需求设置出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内容。在对实训内容进行考评时,不应局限于学生的实训报告,应通过学生完成具体某项实训内容结果进行判断,以酒店管理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实训为例,学生实训成绩应该由学生个人完成托盘的姿势、摆台及铺口布等具体的操作的好坏来评价,将实训内容划分成具体的操作步骤,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训兴趣,同时,基于各岗位能力需求的考评方式,更具有公平性。

2010年,我院在广西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修建新校区,依托新校区建设契机,经济管理系规划并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前厅客房实训室、茶艺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导游实训室等完全真实的实训基地,并将逐步成立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的、由学生提供服务的开放式、经营性实训基地,面向本院学生、教师开放。开放式、经营式实训基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顾客”的监督考评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行业专家对实训的考评可以应用于实训周及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行业专业对实训质量进行考核,不仅有利于发现实训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调整实训内容及实训方式,也能给学生以压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离开学校,远离教师的监督,更需要酒店工作人员作为实习导师对其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考评监督。行业专家对实训的考评,对专业教师,特别是对一些缺乏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也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导游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学科整合;参与式教学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出现全域化、休闲化、多元化、自助化、定制化等特点。“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在这种“融合共享”特征明显的旅游模式下,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单一知识储备和简单专业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旅游人才类型和培养模式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向高知识、高技能、高应用能力方向转化。高校旅游管理是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旅游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其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是:是与普通高校培养的高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它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要熟练掌握该行业一线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从事行业一线生产的技术型人才[2]。旅游行业的导游员、饭店服务员、礼仪人员、空乘人员等均属于这类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定位模糊,教法单一,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学生专业自信力低,一线服务技能差,学生就业导向不够清晰等。结合时下社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素质综合型为宗旨,以“学术+应用”“知识+技能”“全国+地方”“行业+专业”为模式,重点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实现学生从普通“旅游服务员”到高知、高技、高能的综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通过“互联网+”模式,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

旅游行业跨界明显、知识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学中必须跳脱出单纯依托教材的传统知识获取模式,紧跟“互联网”“大数据”,才能保持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才能保持起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教学中以手机等自媒体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一来可关注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等的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及时获取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知识。一来可进行“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微平台”“互联网+课程”的学习拓展。如通过“雨课堂”“钉钉”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师生课堂内外同步学习交互,学习交流更为方便快捷。

(二)紧扣行业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地方特色内容教学

大理是全球知名的旅游热区。作为地方高校,大理大学在旅游地域性研究方面独具优势。旅游管理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广“接地气”,增加旅游“地方性”的内容极为必要。比如,在“乡村旅游”授课过程中,应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依托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地质资源以及众多的古村镇文化旅游空间资源,吸收借鉴环洱海保护开发的先进经验,借助多样的文旅、农旅休闲模式和案例,通过案例和田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行业政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提升他们对乡村旅游途径下的乡村振兴的科研兴趣。

(三)多学科融合教学,拓宽学科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

旅游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应适当增加不同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教学中地理与旅游的融合,能有效地展现旅游资源的“地方性”特征,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旅游动机形成、游客空间位移、旅游景观和旅游模式的特色化发展等内容的理解。再则,在“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结合大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加入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宗教、语言、政治、旅游等地理要素主题,既能增加学生的地学修养,又能引起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突出旅游专业的地方性特征。还有,旅游与艺术的融合,在模拟导游等技能型课程中加入民歌、舞蹈等地方文艺专题,在“旅游人类学”课程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能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资格准入和技能提升内容教学,提高考证过关率,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考的部级从业资格证书有: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十多种,这些证书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但是证书的获得对学生实做技能的要求较高。为帮助学生提高这些资格证的过关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相关内容,加大实训力度。如利用“旅游语言基础”课程加入语音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度;利用“茶艺鉴赏”课程加大茶艺实训,提升学生手动能力;利用“导游业务”和“模拟导游”课程,进行导游考证面试模拟,加入应试技巧的内容,同时密切关注每年国家考证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导游考证过关率;在课内技能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利用“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再强化,巩固学习成果。

(五)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

首先,有条件的师生积极申报各种课题,积极参与地方性旅游规划和科研项目。其次,在教学中增加科研的内容,如大理地区,大家都较为关注的大理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大理“六大景区”发展现状、大理导游的生存现状、大理温泉休疗现状、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苍山和洱海的保护问题、大理旅游线路设计现状、大理古城人民路“摆客”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等,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加学生对旅游业的关注和科研修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全面践行学生参与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听课疲劳,在遵循常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教学主体转换下的参与式教学,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公平性。参与式教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教学中让所有人能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教学的积极成分和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精神[4]。

1群体参与

群体参与即全员参与。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如教师给出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并陈述观点。由于学生的参与能力有差异,在这种分组教学法,很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我的做法是:利用手机或自媒体设备,各组学生自行查找内容,组内组间互通信息,避免雷同和抄袭,找到资料后组内各成员均需进行内容的文字或者录音分析。时间允许时,每位组员上台定时进行口语表述;时间不允许时,组内选出分析表达最好者,代表小组上台陈述。多年的教学效果表明,此法“一箭双雕”,既能保证参与的广泛性,又能保证资料查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理论课程可采用此法。如“导游业务”理论授课时,请学生查找导游带团相关案例,学生的积极性高,内容记得牢,很受学生欢迎。

2个体参与

教学中也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参与与个性展示。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教学中加入“每日一闻”播报。在课前布置与课程相关主题,请学生课下查找,课程开始时进行5分钟左右的旅游要闻播报,按学号顺序进行,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公平参与。此法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关注度,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信力,学生参与和接受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3角色参与

以“假如你是我”“今天我为师”等为主题。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要求学生以教师身份完成一个完整的短时教学过程。此法显示,角色互换是一种“教”与“学”的公平,锻炼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技巧的同时,也给教师一种提示和参考:尊重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必然更高一筹。

4视觉参与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播放音视频教学资料,通过“视频+记录+评论+感悟+纠正”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利用“模拟导游”课程,对学生利用实验课自制的景区导游视频进行观看分析,纠正讲解中的不足;利用“人文地理学”课程,将理论讲授、师生互动教学与人文地理视频教学紧密结合,题材应结合课题广泛而深刻,如人口、语言、文化、环保、战争、地缘、城市、粮农危机以及地方发展等皆可纳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以学生参与为主导,积极推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创设接近工作真实环境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场景中,进行不同工作角色模拟,从而整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一种方法[5]。比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可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创设导游带团情景,准备道具,模拟导游员、游客、旅游服务供应商等等,以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导游带团场景。多年教学经验表明此法极受欢迎,尤其是在公选课采用此法,多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情景模拟,学习过程人人参与,寓教于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增进了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又展示了旅游专业灵活的教学模式,还能引起学生对旅游从业人员执业环境的关注,此种教学法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都有较大提升。教学效果极佳。但是,此法多适用于技能型课程的实训环节,而且人数太多效果不一定理想。

(三)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结合,采用野外观察学习法,节约教学成本

此法适用于有野外实践环节的课程。如“乡村旅游”,在理论讲授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实训课时带学生到周围乡村旅游形态典型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实地观察乡村旅游发展状态,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回校后写成调研报告。比如大理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达,案例典型。学校到调查点,公共交通便捷,费用较低。再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景点的实地讲解,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讲解训练,不出校门,方便安全,不产生任何费用。野外观察学习法,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都能获得提升,选点合适的话,既能完成课程内容,又节省教学成本。

(四)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推行实景讲解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此法为“模拟导游”课程专用教学方法,课程具体讲授导游资格证考证景点和景点景区讲解的技能技巧。可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先以校园环境为一级讲解点进行初讲训练,以小组为单位按单体景观分个人讲解,待讲解成熟,再选择当地内门票费用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文化内涵高,距离较近的代表型景区为二级讲解点进行实训。讲解点不一定选热点旅游区,但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景观典型、资源有特色、自然与人文结合、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体验度高。大理地区首选大理大学、大理古城、感通寺、南诏德化碑、洱海月湿地公园、白族名镇喜州等。实景讲解,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快,是一种较适用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导游实训报告范文5

 

高职院校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1]。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特色,摆脱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重要保证。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此课程教学任务是艰巨的,本文将结合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法规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实践性教学含义以及种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途径。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采用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2]。   2.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旅游行业特点要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科学管理应用的能力[3]。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教育必须要与实践高度结合。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的教学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需要。目前,不少旅游管理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在专业实训室能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但是由于平时不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协作,对饭店、旅行社、景区等的实际运营模式、流程以及最新动态了解甚少,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调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他们希望能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运用   我校旅游法规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政策法规》,是广东省导游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全书内容包括政策篇和法规篇,政策篇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内容,属于基本理论,法规篇包括旅行社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安全事故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交通和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住宿治安管理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合同等内容。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本课程安排周课时4个,总学时数68个,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熟悉旅游行业的条文法规,必须考虑教学方法的改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认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很好的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还能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接受新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笔者主要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手段分为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模拟法、社会调查法、参观式学习等等。在此,笔者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几项运用。   3.1校内实践运用   3.1.1借助校内实训室   我校建有可供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实践用的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酒店客房实训室、模拟娱乐歌舞厅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好教学,比如旅行社经营管理法规制度这一章,它主要包括旅行社设立、旅行社经营两大模块,借助旅行社实训室,向学生讲解旅行社设立的三大基本条件,应当准备什么材料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质量保证金需要交多少等等。这些知识点前呼后应,脉络清晰,最后让学生掌握旅行社的设立程序和条件,并动手制作申请设立模拟旅行社的全套资料。   3.1.2课堂模拟演练   旅游政策法规第十二章内容《旅游合同》,如何订立旅游合同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导游资格考试的难点,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订立合同,使学生了解订立合同的程序和要求,培养学生依法订立旅游合同的能力,掌握旅游合同的主要条款与履行合同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先设定一个背景资料:有一个旅游团要参加海南的旅游观光,双飞4天,住当地5星级酒店。根据法律规定,旅行社需要跟游客签定旅游合同。提出假设,假设学生是某旅行社的经理,请学生根据上述背景材料拟定一份旅游合同。要求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界定要清楚明确,不含混不清,不产生歧义,不得违反《合同法》和《旅行社管理条例》。   另外,实际教学中亦可以设立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以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为依托,以学法、用法、普法为宗旨,以提高法律素质为目的,由非法律专业学生自编、自演的仿真法庭。每次从正在学习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学生中公开选出十余名学生担任案件中的“司法人员”,“律师”,“原告”、“被告”,“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按照程序法的规定,模拟真实“案件”的审判活动。   3.2校外实践运用   校外实践运用在这里并不是指校企合作的分段式或者顶岗式实习,而是指结合我校校情以及所处环境,布置学生完成课外实践调查或者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式学习。 #p#分页标题#e#

  3.2.1课外调查法   旅游政策法规中的第九章内容包括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饭店行业规范、旅游住宿业治安管理法规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运用性非常强,都是目前行业必须要遵守的规范。首先通过授课讲解主要内容,随后用课外实践调查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学生分组并派组长抽题,给定1周时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做好报告并讲解调查的过程及结果。每个题目的设计都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具体的题目可以是:①了解江门高星级酒店的星级情况,通过谈话了解酒店在接受检查时要准备什么。②调查酒店在保护客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及保护客人物品上有什么规定。③实地考察娱乐场所(k房)的环境,指出不符合娱乐场所设施规定的地方。④调查餐馆或者商场出售的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情况,将不符合的指明并进行记录等等。   3.2.2参观式学习   我校位于江门市的氧吧白水带风景区下,周边有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少白故居、外海五大祠等,较近处还有陈白沙纪念馆、圭峰山等旅游点,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学习环境。例如课程第十章是关于旅游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法律制度的内容。如何将这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教师认真思考的重点。在此,笔者引入参观式学习,比如本章中第三节《文物保护法》的学习,可将教学“移出”课室,到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地教学,如可以选择导游资格考试口试市点考试点之一的陈白沙纪念馆,一边介绍陈白沙纪念馆的同时,渗入课本上关于文物的概念、文物所有权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法律保护等内容,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关于文物的法律规定。   结语   对于实践式教学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具体运用的探讨还需要更加深入,这也需要任课老师平时不断钻研旅游和法律法规知识,熟悉行业内的动态,掌握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新的好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

导游实训报告范文6

根据社会调查反馈不难看出,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弊端,建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提前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工作的发展有非凡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构建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策略。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指向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1.部分高职院校从教学模式上看,依旧存在教学意识落后的弊端。在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得不到良性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系统构建和教材基础理论的书面认知,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相关知识的更新。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教学内容过于教学程序化,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受到阻碍。实践教学依旧挣脱不了“知识传授”的框架,教学方法跟教学环节的设置都逃不开教材制约,“悖逆”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初衷。

2.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滞后,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型的旅游人才。从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来自跟旅游相近的学科,这种“跨行”式教学虽然有着较丰富理论知识系统,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少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匮乏实践操作经验跟理论功底。高职院校的这种师资团队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根本无法培育出适应时展创造性旅游人才。

3.从旅游行业相关用人单位反馈来看,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过关。尽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方面却还不如部分中专学生。综合这些现象不难得出,旅游院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课的重要性,培育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并不精通,实践操作水平低、工作能力不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据

1.高职院校的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跟普通高校的不同就在于: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有属于办学特色的专业定位。即重视专业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服务、管理、提供技术精英和专业管理人员。基于此,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求能够体现出相关技术型人才的层次和规格的差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必须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并且突出实践教学的正规尺度,合理配置和分配教学资源。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地区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旅游人才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大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从事岗位的不同,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侧重点也大不相同,虽然有着明确的边界,但又存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人才设定体现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尊重管理专业的分化与整合的微妙关系。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是旅游界相关人才,人才的专业知识是否过关,实践操作技能是否娴熟以及能否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产教联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对于高职旅游教学有促进作用。

1.高职旅游院校树立“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主要是因为旅游院校跟旅游企业双方可以产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应。一方面,根据社会调查反馈,市场上很多旅游企业都招聘不到合格的旅游人才,再加上一些新入职的员工在公司培训数月,一大部分选择离开,造成培训成本的损失。“校企联合”采用双方分工合作:旅游院校负责理论教学和知识系统的构建;旅游相关企业负责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合理的分工可以降低岗前培训的资金流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旅游企业提供优质的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这种办学模式也能提高旅游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旅游教师带领学生在旅游企业完成课内实习,提高了旅游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不仅在旅游知识掌握上有权威的引导,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能得到正规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在旅游专业上的需求。

2.根据告知旅游专业的学科特征,院校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内容和实习方面为学生严格把关,努力为学生提供跟旅游企业接触的机会。实习与实训的实际必须保证质量,以学生为本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1)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实训平台,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跟学生不用“长途跋涉”去企业进行实训,提高了实训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借鉴国内外多所有经验旅游院校的成功方略,旅游管理专业的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为两个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是独立的实训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进行自主选择,为进行跟深层次的实践奠定基础。(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级酒店与国际旅行社的基础上建设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在学生跟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共同发展桥梁,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高标准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对接企业,直接接触社会。

3.构建现代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实践模式应当由传统的四个老“中心”(应试、教师、课堂、教材)向以学生的主体经验、学生主体能力、学生主体活动、和学生主体观念四个新“中心”发展过渡。新“中心”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与“学”的具体形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旅游经营活动中的案例分析进行编写,引入教材;(2)实训者完全进入职位角色,通过实践操作过程,加深对于旅游岗位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技能的了解。

四、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策略

1.建设专业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的关键。专业教师应当积极钻研专业课程,参与旅游领域内的科研工作,争做“双师型”专业教师。例如,SHMS瑞士酒店管理学院,这座既传统又现代的院校。现有400多名教师,该学院聘请教师的条件是:入职教师必须有酒店管理工作经验,并且入职之后不能留校,必须定期到各大企业进行进修,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储备,一边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SHMS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职业运行模式为:经验教师—旅游企业—“专业”教师,这种行业模式的进行有利于院校跟社会发展进行接轨,推动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由此可见,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2.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教学:(1)模拟实验教学(2)仿真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必须有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支持,配备专业实训管理员和高层次的实训教学师资。另外,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实训硬件跟软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3.高职旅游院校应当重视旅游专业的活动开展。积极在院校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让旅游企业进入院校开展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交流会、让本专业内的教师与学生积极出席,解答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对于当前就业形势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同时又能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采用跟社会前沿接轨的教学理念,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权威的服务,赋予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师生观念的更新,推动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进程。

4.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旅游行业氛围的职业强化训炼和工作岗位工龄的增长。“校企联合”实现了教学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一方面旅游企业单位可以提供实习岗位、院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实习内容的掌握、用行业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为学生适应将来岗位的需求打下了基础。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国内一些优秀旅游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正规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流程当中锻炼操作能力,有利于将知识理论体系与实践教学进行巧妙结合。学生在完成知识理论的教授之后,专业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意向进行“岗前实训”。采取绩效式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将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实训操作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工作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在校生的学习成长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应当更新时代观念,引入与社会接轨的教学理念,推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给学生一个良性成长的发展平台,为即将毕业的在校生在求职道路上点一盏明灯。

作者:陈曦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构建研究

【摘要】

高职院校导游服务职业技能大赛考查了学生基本理论、表达、应变、讲解、才艺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之一。将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的赛项要求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强化教学重难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与专业实践体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使学生更具备岗位竞争力。

【关键词】

技能大赛;高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导游行业服务技能和素质,增强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我国每年都会举办高职院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为给国赛挑选优秀人才,各省、市及高职院校,都会在国赛前,举办相应的比赛选拔人才。因而,技能大赛已成为一种检验教学成果、展现优秀学生风采的平台。然而,绝大多数学校都把技能大赛作为一项突击的工作来完成,从平时较优秀的学生中选拔。而技能大赛的意义在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赛促学、以赛带训,实现学生整体提高技能素质的目标。因而,应通过大赛,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更合理的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全体学生受益。

一、赛项分析

高职导游服务技能竞赛的比赛规程是基于导游专业核心能力、导游人才培养规格、导游职业综合素养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服务质量要求而设计的,体现了行业、企业对导游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通过对赛项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比赛内涵、岗位内涵。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导游服务技能水平、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职业教育是为行业、企业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因此,通过对赛项分析,并把比赛相关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1.赛项相关课程分析

从以上对技能大赛赛项的分析可以看出,赛项相关的课程包括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的四门笔试课程:导游业务、导游法规、全国导游基础、地方导游基础。因此,这四门课程应当是开展导游工作要掌握的最基础内容。景点讲解是做导游最基础的要求,是导游员资格证面试的重要内容,所以模拟导游课程和普通话与旅游口语、形体礼仪等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必开的课程。在导游的过程中,搞活气氛、带领游客作游戏等都需要导游员自身的才艺水平,所以技能大赛最后一项才艺展示,要在艺术鉴赏等课程中加强,可分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艺术鉴赏及影视鉴赏等。

2.赛项相关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技能大赛考查的都是作为导游最基础的内容,从上述赛项的分析可以看出,考查的能力涉及众多课程。除了直接相关的这些课程,其他的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等都有辅助的作用。所以应当把与赛项相关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其他辅助的课程作为基础课或拓展课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来,完善整个课程体系,使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不是课程的堆积,而是相关的课程按一定的门类排列顺序,组合成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将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相关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完善,教育教学效果将更显著。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标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课程目标应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课程目标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体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因而,可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使学生通过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训练,提升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体系内容

高职与本科和中专的很大不同在于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又要有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因而在课程体系上不能像本科那样实现整个学科体系的完整掌握,也不能像中专那样过于注重实操而轻于理论和素质的培养。除了将职业技能大赛相关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围绕技能大赛相关素质培养的课程也同时渗入到课程体系中才能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在此认识下可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三大部分,专业课由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组成;通识课程由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组成。

3.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核心课中,主要由导游员资格证考证科目: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全国导游基础、地方导游基础、模拟导游实训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等专升本考试科目,及主要的岗位方向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现代饭店管理等科目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时的一些理论支持和专业素质拓展的科目,包括旅游语文、旅游英语、旅游心理学、旅游客源国概况、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形体礼仪、普通话与旅游口语等课程。专业拓展课是为了学生专业补充的课程,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修习。如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和会展旅游管理课程,可开可不开,也可只开一门;旅游企业会计、旅游统计学对高职学生相对难度大些,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确定课程选择情况;旅游电子商务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通识必修课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思想和身体素质提高课程,即教育厅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另一部分为学生专业素质提高课程。通识选修课,一方面是专业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为学生成为更好的公民,将来生活能更丰富多彩所设立的。专业实践体系,主要由专业见习、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时间安排。

4.课程活动方式

在课程进行中,尤其是专业课程,应体现项目化、情境化教学方式,使理论更容易接受。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安排课程的实习、实训环节,完成实践实操的技能训练。另外,通过专业的见习、假期的专业调查、顶岗实习等活动,完成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理论的学习效果。

5.课程体系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尽量采取过程考查,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可采取课程项目过程与期末理论考试各占50%的方式进行考查;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可采取主要在过程中考查的方式,即项目完成过程占70%,理论考试占30%,来完成课程考查。另外,可通过以赛代考、以证代考,即根据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技能大赛,获奖层次不同,或通过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以免考、加分等方式,代替课程考查。

三、课程体系建立的其他相关要求

1.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

基于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实操能力培养,因而相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必须的设备要求,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及其充分使用,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

2.双师型教师

专任教师是专业教学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职业技能大赛指导的主要力量。专业教师的素质提高到能指导技能大赛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因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可通过部级的培训、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

结语

将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要求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体现出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质提升、全面素质养成等三方面的教育要求。将专业教育体系、通识教育体系与专业实践体系有效结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将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内涵落到实处。

作者:陈洁 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1-10页。

[2]岳冬菊、李海民、杨瑞:《基于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119-122页。

[3]王健:《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年第3期,第19-23页。

[4]于万成:《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助力搞好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0期,第5-8页。

[5]徐媛媛:《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8期,第74-77页。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日益蓬勃发展,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在培养技能型旅游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和教育传统方面的差异,海峡两岸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首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习安排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差异,指出我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借鉴下,能提升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

旅游管理;教学管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首府大学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台湾旅游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多样、职教体系完善、师资水准较高,为台湾旅游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被台湾旅游业界称为台湾旅游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之一,是创造“台湾经验”,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在五十多年发展历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学策略,积累了比较丰富而成熟的办学经验,更积聚了实力雄厚的职业教育资源,有许多优势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本文尝试将两岸高职旅游管理教育作一比较,分析差异,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求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改进和提高。

一、案例高职介绍

(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理念和“以高职教育为主体、面向市场、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目前设有7个二级学院。学院以创新强校工程为引领,以建设省示范高职院校为抓手,深化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分为景区与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方向,常年在校生450人左右,为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二)首府大学

台湾首府大学,原名致远学院,2010年更名为台湾首府大学。大学以休闲产业特色为发展主轴,又地处身居历史文化意义的台南府城。大学下设休闲产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和设计学院等3个学院和1个通识教育中心。休闲产业学院下设8个学系,分别是餐旅管理学系、观光事业关系学系、饭店管理学系、烘培管理系学系、休闲管理学系、休闲资讯管理学系、企业管理学系、健康与美容事业管理学系。

二、教学目标

(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清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导游服务、酒店服务、旅游企业产品销售与采购等工作,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相互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策划、管理第一线的旅游管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下设景区与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方向,其教学目标根据具体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有所差异。

(二)首府大学

首府大学观光系培养学生要以顾客满意服务的精神与以客为尊的理念,来提升观光产业的服务的质量与创新,藉由专业证照取得、实习课程来培养经营管理及策略规划能力人才;餐旅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餐旅服务及管理之专业知识与技能、餐旅美学涵养、餐旅创意营销管理与设计能力,国际视野的餐旅人才;饭店管理学系以培育具备饭店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人才、强化语言沟通表达与专业服务热忱及培养饭店管理创新发展的素养。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是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主要有以下5点:

1.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职业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分解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岗位主要能力要求。

2.人才培养规格分为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根据培养规格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公选课程三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个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酒店管理能力、会展管理能力、景区与旅行社管理能力3个选修方面。

3.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在建设7个专业群实训室,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4.与清远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了优质的见习、实习与就业平台。合作已从基本的学生见习实习合作,逐步向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发展,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合作研发、共同培养我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从业人才。

5.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要求学生“双证”毕业,学生获职业资格证书率达百分百。

(二)首府大学

建构学用合一,加强产业互动机制,提供产学交流平台,强化实务教学环境,塑造全人休闲产业人才。主要有以下4点:

1.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基本素养是培养人品素养与敬业态度、创新服务与文化关怀。核心能力分为专业知能、沟通整合、终身学习。

2.课程体系分为院必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三个模组。其中专业选修是学生根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选修不同模组。观光管理系学生可选择会展经营模组、旅运游憩模组等2个模组。饭店管理学系学生可选择礼宾服务与督导模块、行销与创业模组等2个模组;如餐旅管理学系学生可选择厨艺精英、葡萄酒与饮料管理精英、外场服务礼宾精英、创业与经营管理4个模组。

3.校内实训条件十分完备。如餐旅管理的有符合标准的中餐、西餐、烘焙(2)、调酒、咖啡、餐饮服务、房务、多功能示范教室及悦读咖啡馆等十间专业实习教室,提供学生良好的实习与教学空间。拥有全国最大教学饭店-高雄莲潭国际会馆,对准学用合一之目标优先录用本系学生实习与就业。高雄莲潭国际会馆为台湾首府大学耗资五亿元独资兴建.观光管理的有实习旅行社,学习管理能力与正确的工作态度。

4.校外实践合作面广,国际合作多。校外实习的合作单位超过100余间,包括,晶华酒店集团、香格里拉国际饭店集团、长荣国际连锁酒店、WHotel、日月潭云品酒店、鼎泰丰和王品餐饮集团等知名企业。

四、教学内容

(一)公共课程比较

公共课方面,两校都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的公共课。不同在于,首府大学注重生活和公民的素养教育,开设《勤毅教育》、《应用伦理学》、《历史与文化》、《汉语文》。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则与大陆其他高校相似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政治课程,当然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问题,开设《职业与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

(二)专业必修课程比较

专业必修课,两校都开设了《旅游礼仪》、《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会计》、《旅游地理》、《导游业务》、《实习》、《旅游英语》等从事旅游管理的必要知识。不同的是,首府大学为培育本土化与国际化专业人才,外语要求更高,加入《基础日语》、《观光日语》、《领队与导游英语》、《领队与导游日语》等课程;更注重课程更细化、更具实践性,如《领队游憩导游理论与实务》、《导览解说》、开设《专题研究》,提高学生的行业实践能力。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的开设则具有地方特色,加入《清远旅游文化》;大口径的行业课程也较多,如《现代饭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注重培养学生通才能力。

(三)专业选修课比较

比较两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表3和表4)可见,首府大学开设的两大行业模组的专业选修课程比较多,课程细分更为细致。《节事活动管理》分为《婚礼活动规划》、《博弈事业经营与管理》、《奖励旅游规划与管理》。旅运游憩模组有丰富的专业课程,涉及面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在专业上得到深入学习,学生毕业后的知识储备较多,就业去向多样化,如《航空与票务管理》、《度假村与俱乐部管理》、《社区营造与观光》、《国家公园与森林游乐》、《连锁旅馆事业管理》等。

五、教学方式

首府大学的大部人老师都具有出国留学、从事行业实践工作的背景,理论课堂上老师们普遍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将结合业界最新的动态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展开激烈讨论,最后老师总结归纳。观光系成立实习旅行社,让同学做中学,学中做,操作旅行社实务,学习管理能力与正确的工作态度,培养旅行业优质的玩家。重视实习课程,导入业界经验,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拥有全国最大教学饭店-高雄莲潭国际会馆,还涵盖其他旅馆饭店、旅行业、国家公园、游乐区、生态农场等各观光休闲相关单位,希望藉由实务经验的导入,提供学生对未来工作机会的接触管道,延览业界合格教师前来任教,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跟旅行业界脉动同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方式也在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法,由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学生制定计划,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价;最后纪录归档。项目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六、专业实习管理

两校在学生实习上都有制定严格的实习办法,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由校企合作的实习评量学生,教师对实习进行辅导纪录等。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二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三进行九个月的校外实习和3个月毕业论文撰写。每年5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20-30家企业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岗位大部分为基层岗位,如酒店服务员、景区服务员、旅行社导游、旅行社前台接待、会展企业销售人员等。首府大学观光事业管理学系实习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校外实地实习:在大一升大二或大二升大三暑假实习,为四学分课程,总实习时数大学部为300小时;专业实习:大学部于大四实习,为四学分课程,总实习时数大学部为800小时。实习为观光事业管理学系学生必修的课程,必须要成绩及格才可以申请毕业。校外实地实习主要是观光休闲业相关机构协助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实务机构能够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于观光休闲学的运用,以及为后续专业实习课程之准备。专业实习是在本校实习旅馆,提供学生于观光休闲学相关的应用机构及团体内,从事实际的工作机会,培养学生专业的工作伦理及观光休闲学运用的机会,作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之基础。

七、结论

对比两岸两所职业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异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能对资格的专业办学提供好的养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应考虑增加专业选修的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面;课程设计加入职业素养教育,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念;也可以选择寒暑假实习,实习时数可以折算为学分;加强国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建立自己的实习机构,加强校内实训比重。

作者:廖慧娟 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莉莉,王喜成.与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匹配的旅游管理教学的价值提升[J].市场论坛,2010(7).

[2]王娟,闻飞,陈津津.海峡两岸旅游专业本科教育比较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2(6).

[3]谈心怡,林广易,王登群.观光旅馆业对实施三明治教学实习制度之满意度研究———以技专校院餐旅相关科系实习生为例[J].创新研发学刊,2010(1).

[4]费凌,胡耀方,刘恺.浅析两岸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和义守大学为例[J].世纪桥,2015(1)

第四篇:高职高专生态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初探

当前生态旅游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形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教育领域中的生态旅游教育应基于新形势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本文将分析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究提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生态旅游》是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生态旅游这一课程也是如此,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践等方面。由于问题存在,因此,需对生态旅游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找积极的方法将其解决,实现起改革创新,促进其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材偏于理论,实践性不强。教材偏于理论,实践性不强是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态旅游教材与其人才培养方向不符,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主要应是实践性技术人才,而生态旅游教材却过于理论化。且教材知识理论体系较为混乱,编者在编辑时针对某一理论观点,往往将所有学者的观点罗列,而不是将自身的观点和见解进行表达。此外,有的生态旅游教材甚至直接是《旅游学概论》的翻版,虽然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存在共同点,但是教材仅仅重视二者共性的介绍,未凸出生态旅游。实践案例缺乏。实践案例缺乏是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二。在生态教学的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案例教学是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目前的生态旅游教材往往缺乏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就算有一定案例,也大都是国外一些生态旅游较为发达国家的案例,本土化的案例缺乏。实习实践缺乏。实习实践缺乏是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生态旅游课程结束后,都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而往往不会采取以实践形式进行考察。甚至在学生的毕业实习阶段,教师也仅仅重视导游讲解、计调业务和接待技巧,而忽视生态旅游的开发实习。

二、提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导游实训报告范文7

目前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比较被动、学生积极性缺乏;实践环节教学缺乏目标、流于形式;校内实践环节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等。因此,本文提出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学生实践考核的要求、丰富校园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等措施,希望能够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近年来,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在理论上这些院校要保证该专业学生理论学习的学时和效果,因而对实践环节的教学还是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虽然近几年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大量购置相关的设备组建实验室和实训室,但效果还是不理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也一直面临眼高手低的问题,虽然在理论上强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但实践动手能力却远低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此,面对这样两难的境地,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早已成为行业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挖掘该问题的实质性,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环节包括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一些课程的实践部分(如导游实务、餐饮管理等),甚至还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1]。这些环节贯穿了整个四年大学学习和教学中。其实,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绝对不是本科旅游管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强的行业领头人和高层管理人员,因为这些人才是我们目前行业最缺乏的,而这些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据了解,目前湖南省的部分本科院校(如湖南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认识实习、旅游资源市场调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设计、客房模拟实训、餐厅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客房软件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其他课程设计及实践内容等。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实习和实训的时间大约20周左右。但学生普遍对实践环节态度散漫,甚至还有诸多意见,效果一直都不能令人满意。

二、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具体问题

(一)实践环节教学被动,学生缺乏积极性。

目前,一些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实践环节都是处于“应付”的心态。由于一些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比较自由,如专业认识实习、旅游市场调查等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单位去实践,很多学生仅仅做了一篇所谓的实践报告交差,内容和形式都缺乏深度,学生对实践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认知[2]。

(二)实践环节教学目标缺乏,考核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要求达到具体的效果,一般只要求学生有实习的“经历”,如毕业实习,很多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实习以后,企业并未对该实习生的实习做出规划,很多甚至没有安排学生轮岗,而仅仅把他们安排在人手最缺乏的岗位,如餐厅、客房等,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由于非常劳累,实习内容枯燥单一,不仅没有学到真正的技术,反而加深了他们对本专业工作的反感,对于未来的就业起到了反向的引导作用。实习结束以后,有些学校虽然有对学生进行实习答辩,但还是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仅仅通过答辩看不出实习的真正效果。而其他实践环节由于时间紧张或迁就学生毕业等原因,考核也都比较简单,使学生对实践环节认识出现了偏差,不愿意认真投入。

(三)校内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实践学习氛围。

目前随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很多高校也纷纷建立了各个实习基地和实训室。校内实践主要就是集中在实训室和实验室。虽然,学生通过实训,也可以了解各个环节的实操程序,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对客服务,因而实训环节往往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再加上高校教师一直以来重学术研究,而缺少实践锻炼,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十分吃力,达不到理想的实训效果,校园内部缺少一种实践学习的氛围。

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在学生入学教育时,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对实习、实践环节中表现优秀者进行奖励和宣传,将大学四年期间实习的安排和要求做成小册子分发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将学校的实习基地、历年的实习成果等在小册子上做一些宣传;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实践、实习的过程要加强跟踪调查,对学生实习成果的验收要提高要求,如评选优秀实习、实践成果等,对于不合格的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应该要求学生重做甚至直接重修,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的认知;最后,业内很多专家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辅导应该在大一入校时就开始,并贯穿于大学四年中,我们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已毕业的校友前来做一些就业以及实践方面的讲座,如礼仪讲座、行业动态讲座等,还可以多开展一些如导游综合能力大赛、酒店客房服务大赛、餐饮摆台、折花比赛等学生实践能力大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规范实践环节考核,建立具体实践目标。

实践环节目标具体化是指每一个实践环节都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尤其是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在学生进入旅游企业之前就应该对他们的实习进行规划,并实施培和训轮岗,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基本熟悉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最后学校可以和企业一起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考核、打分,没有达到标准成绩的可以取消实习成绩并要求其重新实习。另外,对于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训等实践环节,考查也要提升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于报告不符合要求或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应该给予实质性的惩罚。

(三)丰富校内实践形式,塑造良好的实践学习氛围。

校内实践形式除了课堂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特色的方式,如由学校出面建立旅行社或实习餐厅等,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就设有旅行社,该旅行社可以吸纳该校一部分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平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带团、实践等。南开大学在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实习餐厅,餐厅的管理和经营都交由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学校,在此餐厅实习学生可以获得工资、福利等待遇。我们的学校都可以设法为学生实习和工作提供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在大学四年时间里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通过课堂抽象地理解和体会,同时也能塑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实践学习的氛围,提升了实践环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和系统的规划。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手段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和兴趣,使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塑造良好的校内实践氛围,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培养出旅游行业的领军人才。

作者:昌晶亮 龙飞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中国旅游协会

参考文献:

导游实训报告范文8

为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尤其是语文教学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笔者于2012年5月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一二年级在校生做了问卷调查,样本总量为94个。下面着重关注几个问题:一是语文重要性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非常重要的占39.4%,比较重要的占59.6%,总计占99%,可见语文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90.4%的学生认为在高职开设语文课程是非常必要或必要的,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该题为多选题):40.4%的学生认为高职语文可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39.4%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语文学习了解更多人文精神,30.9%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加阅读文学作品的机会,28.7%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提高汉语应用水平,55.3%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旅游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很大,41.5%的学生认为有帮助。语文学科功能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培养相契合,语文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二是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从事旅游管理最重要的能力,89.4%的学生认为是理解与交流能力;在“你认为自己目前哪项语文能力比较欠缺”一题中,54.3%的学生选择口头表达能力,45.7%的学生选择写作能力,只有16%的学生选择阅读能力。

从两者相较看来,旅游管理专业最重要的能力却是学生目前最欠缺的能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三是课程改革问题。有54.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强语文与专业的融合度,47.9%的学生赞同教学方法多样化,44.7%的学生认为教材的实用性应增强。在旅游管理专业语文课程内容方面,79.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旅游口语交流训练,54.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旅游文学常识。对于语文和专业教学,前者有61.7%的学生认为要增加训练机会,后者则有69.1%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要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这与麦可思调查报告提出的存在问题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管语文还是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都是弱项,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实践环节必须大大加强。

二、高职语文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有机整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与语文的联系最为紧密,很多核心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语文的支撑。但是,就高职语文的现状来说,通用型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茫然低迷的语文教师等,把高职语文渐渐地推入了死胡同。要想改变尴尬的处境,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主动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以就业为导向,为专业服务是高职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趋势。基于麦可思的调查报告以及校内对旅游管理专业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与专业相融合;二是增加实践训练。本文拟从旅游管理专业入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就语文课程与专业整合提供一些思路。

(一)课程整合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根据此旨以联络各课。是为充分生利之课程。”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充分生利”即要树立“生利”之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改变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所学、所知、所能与社会环境尤其是岗位需求实现最大限度的对接。因此,高职语文和旅游管理专业整合的基本思路可以作如下概括:紧紧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将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考证相结合,寓语文课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寓职业能力培养于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开发符合现代职教理念的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以行动为导向、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式课程,注重实践训练,强化旅游人文渗透,使语文课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平台课程,发挥类似于专业基础课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材整合统观高职现用的语文教材,主要以经典文学作品选读为主,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人文熏陶、陶冶情操的作用,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一无针对性,二无实用性。本校旅游管理专业问卷调查中一项关于“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有31.9%的学生认为教材没有新意,52.1%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陈旧,18.1%的学生认为对专业没有帮助。再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以及导游考证实训等课程内容,其中涉及很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这些可以成为教材整合的基础。

教材整合可以挖掘语文现有教材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找准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相关度高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纳入到语文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实现语文教学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需要,把语文内容以及上述的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化整为零,打破传统模式的课程组织方式,将纵向的学科体系变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横向课程结构,从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提炼、重组后,再适当糅以地方旅游资源文化等内容,按照认知规律编排内容体例,形成集旅游文学、旅游考证、旅游能力训练、旅游应用写作等于一身的内容实际,实践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语文教材。语文课程与专业合二为一,充分体现旅游专业语文课程的专业化和唯一性,贴近岗位需要,强化能力训练,突出职业特色。

(三)实践整合高职语文与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课程整合,除了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无论从麦可思公司的跟踪调查情况来看,还是从我们校内旅游管理专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加强实践环节是首要任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主要以考导游资格证书为重点进行一系列的能力训练,校外实践则重岗位适应和职业能力提升。旅游管理的职业能力,例如景点讲解能力、导游能力、旅游审美能力、旅游应用文写作能力、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销售能力等几乎都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加强语文课程的实践训练能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高职语文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和岗位情境,按照技能训练的特点构建项目式课程,设置如景点导游讲解、岗位临时语境的交流和沟通、旅游产品的推销等等着重口语交际的训练,尤其在项目设计上,完全可以与上岗证书融合,与岗位实际融合,努力使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相衔接,把语文课上到实训室、上到景点景区,上到企业单位,让学生们体会到学好语文就是学好专业,这样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师资整合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教师。让语文教师了解专业、深入专业,并结合专业需要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语文教学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的职教理念,了解职教改革的趋势,明确职教改革的方向,积极融入到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去,使语文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发挥作用。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是适合的专业进行“转型”,在通识语文的基础上,开展专业语文的研究与实践,把自己塑造成“专业型”的语文老师,既懂得专业,又擅长语文,并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和专业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项目式课程的实施,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向职业能力的快速转化。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看到语文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主动加强与语文教师沟通与交流,同时邀请语文老师参与到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实训开展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