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论文范例

创客教育论文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1

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他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可能出现创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多灌输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照搬照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准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1.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也是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喜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有些内容可能会和我们教师教的、书本说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不一致,我们教师要鼓励他们的行为,来保护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意识。2.捕捉创新的火花,予以引导和肯定。创新行为的出现往往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无意所为带来的意外之喜,对于我们的科学学科来说,往往是课堂生成的产物。那么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地予以学生肯定和鼓励,从而在全班形成一种示范和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开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二、扎实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一种素养,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使创新需要扎实的基础作为保障。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的有思维、有想法、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使学生在当前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本身是一个体系,学生要想取得突破就不能有漏洞,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也会制约他们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培养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是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教师是怎样讲的,书本是怎样说的,最终自己怎样把知识记住,考个高分即可。这样的一种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并不能够真正地消化和吸收知识,而且很难真正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与能力并重,且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努力方向。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学习和探究,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大的内驱力之一;其次,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要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肯定,这样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强化了他们的探究欲。

四、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离开实践,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实验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俗地说学生不干,不动脑筋,创新就等于零。实验教学中,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上实验课之前,该放开则放开,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提高学生亲自动手能力。

比如,树叶、砂、石头等让学生自己采摘收集;蚂蚁、蟋蟀让学生到田间去捕捉,讲“电磁铁”一课所需的导线、电池、铁钉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使学生体会到“看着容易,干起来可难”。

2.上实验课过程中,该甩手则甩手,多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科学课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科学成果,记住概念、性质,而重要的是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发现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使他们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比如,讲磁铁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磁铁吸铁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讲:“除了这个性质外,磁铁还有不少性质,我们要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磁铁的秘密,现在就用每个桌子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看哪个学生发现的秘密多。”这样只告诉了学生磁铁还有其他性质,只给学生提供了必要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动手能力会大大提高。甩手并非教师一切都不管,而是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操作、探索,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

3.试验课后,讨论要大胆放宽,给学生言论自由,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巧妙整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五)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3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目前是05方案规定的四本书、五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本教材四门课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五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动态——形势与政策”。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的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是社会创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解释中国的现象和改造中国的现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生长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创新的本质就是主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将不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变换为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创新。善于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根本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更多更好的中国梦的前提。一个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或迟或早会被历史所淘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元素。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生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深化,取得很多优秀成果。

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几个大的类型。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选择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与本人优势相协调的教学方法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教学方法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各种方法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根据相应条件选择一整套最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即应重点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所谓最优化,就是在给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竞争、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信念、提高能力、养成习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一是强化三大认同,即强化大学生对中央政权、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理想的认同;强化对普遍真理、普遍规则、普遍价值的认同。二是培养三大能力,即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参与实践、自主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养成三大习惯,即理性思考、理性表达、理性行动的习惯;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习惯;守信、守德、守法的习惯。从认识上解决“以学生为本”并不困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本”难度很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普遍偏低,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和定见。我院左晓民教授、王思怀教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提出的主体多维式教学法、五步教学法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国内学者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运用起来困难重重,老师们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寻找到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正面回应大堂课的现实。许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宜100多人的大堂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找到适合于任课老师、适合于学生特点、适合于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逻辑起点。只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参与互教自育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向体系化、人本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趋势。通过理论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一套便于教师掌握而又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Mutual-teachingandSelf-educating)。该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主体精神巧妙耦合,将各类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

“互教自育”教学模式以发挥教师积极性为主的专题式教学、以案例说理的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法、实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将其简化为便于师生操作的流程,即五环五步。学生的学习任务分为五环:第一环:听,听老师讲课、听新闻联播、听学术报告、听同学发言、听家长嘱托;第二环:看,看经典影视作品、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社会发展新变化、看社会前进中的新问题;第三环:讲,学生讲演、学生讲课、学生辩论、学生谈体会、课堂发言。第四环:唱,唱国际歌、唱国歌、唱国内外经典歌曲、唱励志歌曲、唱校歌。第五环:行,搞调研、写论文、做志愿者、学雷锋、勤工俭学。教师的教学进度分为五步:第一步:分,以8到10人为一组将大班分组,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专题,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项目,每组分配大致相同工作量的任务;第二步:导,教师要对各小组长进行辅导,把其培养成小老师,由其对组员再进行工作辅导;第三步:选,各小组在内部对其成员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推选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准备参加大班评比;第四步:赛,选择活动场所进行正规比赛;第五步:评,学生分别给组长的组织能力打分,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给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学生的最终评价。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行大班教学,规模从70-300左右不等,一般以120人左右居多。采用这种大堂课教学的主要理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够、教室也不够。大堂课教学的效果总的说来不尽人意。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提倡运用启发、点拨、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和提倡综合、归纳、渗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悬念诱导式教学法、信息反馈式教学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考试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起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作用。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是: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充实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践之以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实践性的增强决定了在考试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并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调研报告、小论文、热点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结语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4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比尔•盖茨为总裁的美国微软公司创立不到20年,就发展到有雇员1.5万人,资产高达20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靠知识发财的比尔•盖茨登上了世界首富宝座。比尔•盖茨事业的成功,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正是今天知识经济社会形成的标志,这种经济强调创新能力,而知识信息的产生和应用离不开创新,知识和技术在经济中要充分发挥作用更离不开创新。要让学生充分明白创新有利于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有利于适应激烈竞争的现实。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要使学生消除对创新精神的怯懦感进而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自身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授课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渴望创新,迷恋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思维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人的复杂思维活动和过程中存在着的某种独特意义的思维方式、思维环节和思维方法等的转换或改变。具体表现为独创性、联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和综合性等品质。所以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本质是思维过程中的转换性,即改变原来的思维路线,用新思维方式路线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德育课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设疑”和“究其根底”的精神,使学生找出新学知识和已学知识的异同和联系,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培养学生在创新精神的鼓励下,把所学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应变、敢于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第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德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更需要在实际生活、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在教学中,应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扩充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增强自我成长的需求。第二,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思想品德是人的自觉成长过程,只有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品德才是稳定的。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德育课需要理论上有说服力,但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为了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自己的追求,学生应该逐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水平。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须多运用如“请你参与”“实践活动考察”等活动内容,加强体验效果。

二、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转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传统教学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出发,容易被教师接受外,还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不够其终身享用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习惯,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知识的学习,不仅能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养成会学、自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教育发展为主观能动地规范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具备创造更多新形式、新内容、新空间的能力,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3)注重转换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学生终身教育的转换,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进步学习的基础和素材,方法才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特别是终身学习的关键。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注重使学生成为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的人。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揭示规律,点拨思路,提示方向,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触类旁通的关键点,具备进一步学习探索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常识的教育、哲学、职业生涯与规划理论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总结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5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强、非常严谨的学科,它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经过课堂教学的严格训练,可以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曾犯了在教学中不够严谨的错误,在上“直角三角形全等”示范课时,我太在意课堂氛围,教学课堂很随意,教学时随意地画起了草图。因为老师的随意,学生作业时画的“直角”不是九十度而是大概只有七八十度,学生指着不是直角的角讲“直角”“睁眼说瞎话”。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就是对数学的不严谨。

二、以科技创新精神探究数学教学课堂

农村初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数学课感觉到枯燥无味,上课就是听天书,原因是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能将科技创新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我选择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被测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又如,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时,我只带了一个易拉罐和两段足够用的绳子及一根棍子(知道绳子和棍子的长度)。向学生提出问题:“不用测量工具你能测出易拉罐的高度吗?”只有少数同学知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测量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他们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多参加实践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以科技创新教育的思维方法激活数学教学课堂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都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能穿插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可以激活数学教学课堂。如勾股定理的推导,可以有多种方法:一是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把它们拼成一个多边形;二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斜边长为c,再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多边形,以有多种方法来推导。一题多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四、以科技创新演绎数学教学课堂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6

1.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学习实践和知识内化,强调活动的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探索性。然而,当下高等教育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选择和情感体验,流于形式,重规模,轻实效,灌输式的活动吸引力不足,甚至遭致学生反感,导致参与率低。在活动评价方面,多以竞赛评比的结果来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坚持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精神的引导和教育,以至于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不清或不正,没有做好准备面对科研中实际困难和挑战,结果多数科研团队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草草结束。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多数习惯于被动式接受学习,因此,部分大学生面对需要主动钻研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时产生距离感,或认为自己能力不及,或认为自己更应花时间在课程学习上,进而选择放弃参与。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管理统筹联动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基本形成了组织保障体系和激励评价体系,但在各个体系之间、各个工作层面之间和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少统筹联动机制,一般具体工作都落在团委等个别部门和辅导员上,面对活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常会出现管理职责不清、信息反馈不畅、工作效率不高、资源整合不足、政策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化发展。

3.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持续开展,虽然在成果数量上有较大增幅,但成果层次不高,尤其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反映民生热点问题的优秀成果更是难得。首先,科研选题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目前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停留在各级各类竞赛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加之大学生习惯于较封闭的校园生活,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难于把握社会需求的脉搏,在科研选题方面往往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与市场脱节,科研选题价值不大。其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少多学科交叉指导和跨学科项目培育。大部分大学生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将科研创新项目局限于各自的专业领域,而指导老师也大多缺少综合学科背景,科研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再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经费,很少有社会资源直接投入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之中,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网络社区对促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作用

1.网络社区有利于促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首先要促成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而传统教育形式主要是学术科研竞赛、学术交流报告、创新成果展示等,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学术科研内容和形式较为有限,活动的时间、场地和参与人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都有限。网络社区可以打破时空的壁垒,宣传覆盖全体大学师生,传输海量资讯满足内容的选择,线上线下统一联动。大学生在网络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伙伴,正真实现个性化学习。借助网络社区,学校教育也可变“格式化”教育为“自助式”教育,更加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满足学生主体成长需求的选择,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潜能,增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2.网络社区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应从全局着眼于深化发展,探索一体化机制的实践。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一体化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学校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一个纵向的、高效的组织管理运作机制;二是,强调活动设计的关联性,协调各级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全校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网络社区在信息收集、传输和存储上的巨大优势给予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有力的支持,有利于组织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学校各级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的协调统一,有利于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反馈,有利于学校各级各项活动的统筹联动。

3.网络社区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术科研创新的目标在于服务社会生产实践,好的学术科研项目应该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另外,跨学科的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拓宽和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这需要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加强多学科交叉指导。网络社区是实现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汇聚最为便捷的途径。网络社区可架起社会与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桥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层次,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建设。

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建设

1.建设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

一切教育目的都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因此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核心平台。将原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串联,扩大活动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对网络社区中各类活动参与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活动受众群体的分化趋势和参与需求,分层次设计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师生参与共建,增强社区对师生的粘性,不断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网络社区基本格局中,通过微博、博客、相册、网盘等平台整理、存储、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学习资料;创建群组,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聚集在一起,分享、研讨学习和生活;建设公共社区,设置公共的活动和应用服务,如网络课程、在线报告会、在线调研、在线咨询、论坛、分类信息检索、资源上传与下载、应用创建开放平台等。

2.建设组织管理工作平台。

统筹兼顾,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组织管理工作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基本保障平台。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平台,第一要覆盖管理对象的和建设管理队伍。通过校方实名认证网络社区成员,按校级、院系级、班级分级设置管理权限,并在学校和院系建设两级工作站,在技术、宣传、组织、运营等方面组建学生干部团队,以此将大学生学术科技网络社区覆盖全体大学生,同时建设层级分明的管理队伍,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要实现管理信息的畅通传达。在网络社区集成即时通讯系统,实现像QQ一样的在线聊天互动功能,还可以实现手机短信群发功能,以确保工作通知、活动信息无遗漏、高效地向全体社区成员传递到位。第三是专项工作的规范、高效管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专项工作一般涉及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下达、中期检查、结题、归档,以及科技竞赛作品的申报、评选、展示、表彰、归档。在网络社区中并入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管理系统和项目数据库,学校、院系各级管理者即可对各级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调取。

3.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平台。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7

五年制医学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胸怀爱心,爱护患儿,对患儿有同情心,实习态度好,尊敬老师,积极重视查房,病史书写能力和逻辑思维比较好,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好,从整体上受到患儿、带教老师以及实习医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但五年制医学实习生吃苦耐劳精神,互相协作精神尚待提高,应注意多同患儿沟通,主动关心患儿,多实践,提高基本操作能力。看出广大教师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好,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精神,语言表达合理清晰,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服务态度好,主动关心患者,与患者沟通好,但应该更多积极开展新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争取在教学工作方面更大的突破。

作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学生,必须具备爱医学、爱人类[1]、吃苦耐劳、勤奋工作、为患者保守秘密、不断学习、开拓进取、不断探索、研究、提高。临床工作中发扬更多的吃苦耐劳精神,互相协作精神,并注意多同患儿沟通,主动关心患儿,对患儿耐心、细心、爱心。多实践,提高基本操作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宽阔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这是对现代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医学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儿科医学教育事业,以适应全社会儿童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我们必须加强医学理念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儿科医学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刻苦敬业,关爱生命,救死扶伤,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研究生深造,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是大学毕业后,接受规范化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进行的知识更新教育,是一种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宽、提高的追加教育、终身教育,必须掌握儿科的急救知识及专科常见病的诊治技术,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完成结合临床工作的科研论文。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2],临床带老教师应引导医学生掌握好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注重医学生儿科临床实践基本技能的培养,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语言交流的对象主要是患者父母及家属,需要家长配合教学,而行体格检查时又需取得患儿的合作,因此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4]。

对婴幼儿一定要倍加爱护,防止跌倒、烫伤等。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一定要多加观察,除了认真查房以外,经常巡视病房,同患儿家长多交流,掌握患儿的病情。对患儿要有同情心,爱护患儿[5],尊重患儿的隐私,更多的进行临床病例的实习,实习操作动作要轻柔。改进教学方法,教师结合患儿更多的床旁讲解示范、鉴别诊断,增加讨论和实际动手的机会,同时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把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打破老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的医学教育僵化模式,体现医学教育的灵活性、基础性、复合性、重要性。

创客教育论文范文8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不合理限制了小学生的思维

目前,对于小学教学内容来说,语文教材占了绝大部分,而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侧重点只是在于对作者的背景简介和字词句的积累,在教师看来,学生只要掌握了教材中的内容,这堂课就是相当成功的。而事实上,尽管有些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有条有理,思路也比较清晰,但是由于没能把课堂的节奏把握好,使得整堂课下来,很少有学生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做出独特的发言,长期以往,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阻碍。

(二)学生缺少自主学习,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

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仍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听不到,就会要求学生把答案记下来,有了现成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再去主动思考。即使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是不认识的字,都不会想到要自己借助字典解决,而是求助教师,等待答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观察和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能产生真知,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活力和创新的火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使语文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实例进行演绎,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故事来展开对各种知识的问答,弥补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不足。另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还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实践和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各种事情。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地进行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训练学生的感性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

(二)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小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教导下可以对历史中的先进事迹有初步的了解,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高。因此,新课标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给学生一定的激励和启迪,使他们能够展开想象。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讲完课以后,让学生自己编织故事,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和猜测,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情节安排,并总结自己的想法,最终在众多思维的影响下,产生更多的想法,激发想象力。总之,学生只有认真细心地观察周围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合理的推测,就可以创造出新鲜的事物,培养创新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形成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新课标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形式,要精心地设计课堂讲课授课的方式,并能够适当地深化对学生学习目的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把课文内容变成表演的台词,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动脑筋思考,表述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很快融入角色,最终学生能在感受无限乐趣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话题都是在教室或者当时当地不能看到的现实场景。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这些景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最终提高观察效率,进而使难题化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将课文中复杂的场景和事件给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在多媒体的影响下,使学生更愿意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并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三、总结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用自己的真心打动学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为适应社会的节奏做出准备。另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促进学生的参与,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游丽爽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游庄中心学校

第二篇

一、注重学生的德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着力选择对少儿进行道德及传统文化引导十分有必要性。教师要有耐心,品德教育就要从小抓起,毕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树苗已经歪掉甚至于烂掉了,不管自己的用心如何,要想将他给扶好,只怕也是事倍功半。欧阳修说,文以载道,职是之故,语文教学就是弘道之路。记得有一次,在面对学生讲授新学年最后一课时,听完大家集体诵读的《总序》《品德篇》《为学篇》《惜时篇》《习惯篇》之后,我让大家好好记住里面的内容及教师的讲解,对照自己今后的行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有益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人间至宝是有德”的理念。“始终坚持,不断努力,你们能做到吗?”“能!”面对学生动情而又高声的呼喊,我欣慰地笑了,一年来的风风雨雨、汗水与艰辛、欢笑与冷眼……一切的一切,都在学生认真的诵读之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深信,一路走来,这条弘道之路步伐虽然稚嫩,路程虽然坎坷,但只要我能发弘愿,不断改进、不断坚持,前方必将是一片光明!

二、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写作要从心而出,作文过分虚构,是民族精神空心化的罪魁祸首!主张文从心出,例自我历。文从心出,发自肺腑,字字含情,行行有味,感人至深,胡编乱造,徒为应付,干瘪枯燥。作文过分虚构,等于做人、道德、文化的自戕。但是现在的写作大多数都是无病呻吟。没有起承转合,我看了好多次,一次,一位诗友给另外一个人提建议,才引起我的高度注意。我现在教给学生写作文,每写一篇,都考虑生动感人,有一次,有一个句子,一位学生改了10余次,最后感觉合乎“形象”,才算告一段落,对此我对她大为夸奖。我告诉学生,多和同学沟通,学习和交流是两个概念,后者比较“形象”,别人看得清,自己当局者迷,自己文章的缺点自己不容易看出来。

起承转合在写文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有转折,才显得有韵味,写清楚自己的意思,要求每句都要一目了然,人人皆懂而有深意,就是文简义富那种,写作的精髓本是如此,字字句句研磨,才能得好句好文。有的学生,以前写好一篇文章,很自满,觉得了不起,给同学看,说看不出什么好,学生那时还怪同学没有品赏能力,但过了几个月再看,他自己也弄不清楚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具体是什么意思,真是好笑,所以,交流很重要了。

刚学写文章,学生容易陶醉,那是因为自己能“创作”了,我向学生说,譬如我写诗,一字之易,几日之功,长至深夜,如痴如癫,因为一首诗歌反映时代信息,如果是复制前人的东西那不叫诗,诗贵在新。如果一首诗一年两年看都不错,五年后看还很有味,这诗定不错,所以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写作也是如此。

三、总结

总之,教学破臼除窠,教师带领学生全身心探求小学语文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道德建设,注重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巧于表达思想感情,善于总结言语规律,掌握语文的精粹,熟练运用语文,提升人生的价值。

作者:李霞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尹村镇龙凤湖学校

第三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的阅读可以理解为“阅”和“读”。阅,顾名思义,是对要进行阅读的文章进行一个大致的浏览。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过程,这对提升阅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首先,在对文章进行大致浏览的时候,在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旁可以进行标记。比如作者的思想观点、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转折点等。这些富有重要意义的短句,可以很好地让你在第一遍对文章进行浏览的时候就可以对文章的叙述论点有了眉目,大致的轮廓可以分辨清晰。其次,就是在浏览的过程,可以抓住文章作者的叙述脉络,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抓住作者叙述的意图与文章脉络,那就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很容易地将文章内所蕴涵的全部信息解读出来,阅读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再有,就是通过“阅”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轻松的把握文章,这会比一口气通读全文更加节省时间。在考场上,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可以去做一些其他题目,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从小对“阅”的练习,在日后更深层次的进修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有着娴熟的技巧,甚至可以略过“读”的过程,仅通过“阅”的帮助就足可以完成文章对的充分理解,这是最终目标,也是最理想的结果。“读”这个过程在小学时期的阅读训练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小学时期,由于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所以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是会稍有欠缺。因此,单纯的通过“阅”的方式是无法去真正准确的领悟文章,这也就需要“读”的方式去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那么,在读的环节学生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就是要仔细阅读第一段,如果通过“阅”的方式总结出来的关键信息在第一段内,那就需要对第一段的处理非常仔细,因为文章的开头通常会隐藏极大的信息量。

通过“阅”的过程,再加上对第一段的重要解读,通常是会将文章的中心思想、思想观点稳稳的确定下来。如果之前通过“阅”的方式没有发觉第一段有很重要的事情表明,那也需要将第一段进行仔细的阅读,因为怕再“阅”的时候有可能将重要的信息遗漏了。其次,就是重新按照之前理好的脉络进行梳理。通过对“读”的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将脉络梳理出来。这个梳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因为很多的转折语句在对阅读技巧不熟练的情况下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因此,很可能在初步浏览的时候给忽略了,而那一条线索又是可以诠释作者真正意图的,那可能会造成对文章的理解有所偏差。所以,将文章的脉络进行一次有效的、无遗漏的梳理,是足可以将文章清晰明了的呈现在眼前。

最后,无论是“阅”的过程还是“读”的过程,都需要去学习、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这是一个基于“阅”和“读”,提升阅读技巧比较有效的方式。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可以很清楚的明白作者写作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倘若阅读的文章越多,则学生接触到的写作手法也就会越多。熟练的情况下,通过“阅”与作者的写作手法,可以轻松地将文章进行定位,使得阅读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再有,通过对阅读手法的掌握,也可以熟练的应用到自己的日后写作当中,这是完全可以丰富自己文章的,会让老师、父母、朋友对自己刮目相看,这可以看做是通过阅读训练技巧所得到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