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论文范例

财政论文

财政论文范文1

(一)财政监管的定义

所谓财政监管,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财政监管寓于管理活动当中,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资金运动同步进行,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保证财政分配的科学正确和有效。

(二)财政监管的范围

由于财政分配活动所覆盖的范围决定了财政监督的内容,而财政监督的内容也因经济体制、财政模式及政府职能的演变而表现出一定的区别,从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财政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预算管理监督。主要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及决算等预算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督。

2、财政收入监督。这是财政部门对税收收入征收机关和财政性资金征缴部门征管质量的监督,包括行政性收费税收、收入征管质量的监督和基金收缴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及其他财政收入缴纳情况的监督。

3、财政支出监督。是在公共财政框架下,为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而对财政支出的范围、规模、结构和效益进行监督。行政管理费支出监督,教育、文化、科学、农业等事业性支出的监督,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监督、基本建设支出监督、各级转移支付资金监督等都是其中的内容。

4、国有权益监督是指为了保障合理、依法、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损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而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和经营者的监督。

5、会计监督是指财政机关依照《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对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

6、财政内部监督。财政部门专职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对财政部门其他业务机构的财政收支管理、内部制约制度、预算编制执行以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质量、政府采购等方面实施监督。

(三)加强财政监管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转换,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商品经营者,政府不再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者,从而财政主体中包含的“生产经营组织者”身份加以否定。第二,企业在市场中平等竞争和市场失效的存在,就要求政府必须以全社会和所有企业为对象提供公共服务,并且只能由处于政治权力行使者身份上的政府来提供。第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大多数国有企业具有市场赢利能力,这就形成了国有企业与作为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代表的政府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必须由以处于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的政府来进行。可见,市场取向的改革还要求和决定着财政主体的政治权力行使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双重身份的分开。必须强调的是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过程就是一个重要的监督过程。财政监督机构的各项具体监督检查活动,本身也是对财政收支的管理活动。财政管理在公共财政制度条件下必须充分体现财政的公共服务性质,这客观上要求财政监督工作必须彻底改变只重收缴、不重堵漏,只重检查、不重管理,监督检查和管理相脱离的片面做法,要从监督检查型转变为监督管理型,必须善于在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财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在实践中,财政监督除了服务于财政管理的角度来实施检查,还要将监督检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检查、分析,发现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实现将财政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二、财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收支管理问题

在财政收入方面,一些税务部门在完成税收计划的情况下,对税收进度进行人为的调节,出现应当有税收的地方不征税或是违反规定减慢税收的速度、拖延税收征缴的时限等现象,甚至还出现了不按规定进行退库操作、利用税款过渡户对收入进行人为调节、所收的税金应当登记入财政收入却没有依法进行登记等现象,存在预算收入入库不及时的问题。时常还会出现税收部门在对个别的单位进行税收征管时不及时、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预算收入的一般完整性。导致这些预算收支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我国财政监管税收部门的税收制度不够完善,财政监管程度不强。

(二)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资产为什么会流失严重呢?这是因为很多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进行自行处置,出现评估不到位的现象,如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擅自决定将单位的房屋、小汽车等出售,国资部门没有发挥其真正的财政监管作用。除了大宗物品的处置外,小宗物品就随意处置,国有资产损失、浪费都比较严重,减弱了财政监管的强度,降低了财政监管的质量。

(三)个别单位仍然存在“小金库”

近年来,对于我国在预算以外的资金,国家加强了其管理力度,并明令禁止设置“小金库”。但是,依旧有个别单位在其单位或部门利益的驱动下,顶风违反法律法规,私设形式各种各样的“小金库”,方式、手段也各不相同。导致“小金库”出现的原因,就是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所涉及的范围很广、量很大、收入多元化,形式也各种各样;再加上个别单位擅自加大某些收费的标准或扩大收费的征收范围等。因而,稍有不慎财政监管就为其设置“小金库”提供了某些方便,造成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逃避财政监管。

(四)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当下,我国财政监管体系的在职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从而专业素质也偏低,就造成在财政监管过程中出现一些操作失误等情况,影响了财政监管的质量。

三、加强财政监管的途径

(一)提高财政监管思想认识

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一项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它是保证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财政管理、整顿财经秩序、从深层次上解决腐败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对财政监管的思想认识;引领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树立财政监管的大局意识;进一步强化认识财政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肃认真的对待审计检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加大工作整改力度,完善预算收支管理制度,从根源上防止发生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

(二)建立健全财政监管体系

作为我国经济监管体系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财政监管体系应当随着整个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而进行持续的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模式已初具规模,作为财政内部的一个子系统,财政监管法律体系健全的重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规范和完善制约财税、财务会计活动的法规制度;二是建立和健全财政监管自身的法律体系。纵观世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财政监管,没有例外的都把法制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我国的财政监管体系也必须围绕着如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来展开。因此,财政监管工作亟需制定、出台一部专门指导调整其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财政监管的法律依据,解决财政监管工作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问题,使财政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三)完善财政监管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财政监管的有效协调机制

随着不断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财政监管、税务监管、审计监管、社会监管为主体的经济监管体系,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都负有政府经济监管的职责,它们三者的监管目的是一致的。但是,监管检查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管对社会监管的再监管机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管的再监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经济监管部门间的协作,建立健全有效协调机制,逐步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密切配合,最终提高财政监管的质量、效率。

2、建立健全财政监管的严格执法机制

要严格实现“依法治国”,就要在客观上实现依法理财,从根本上治理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从而维护财经法纪的权威。严格执法是财政监管工作的生命线,加强严格执法关系到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全面发展财政监管工作、建设财政的立法执法体系、推进财经秩序的好转和开展反腐败工作等。因此,对于严重违法违纪责任人员的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要坚持很好的结合处理事与处理人,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办案制度,健全个人责任移送制度,标本兼治,运用舆论、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财经法纪的威慑作用和教育作用,促进提高全社会人民的遵纪守法意识。

(四)创新财政监管工作方法

1、创新财政监管的管理手段

在公共财政的框架范围内,财政监管工作不应该只局限于将对外监管作为其主体,而应该逐步转变成内外并重监管。财政监管的工作重点应该转变为对财政预算的编制、修改和执行上,以及对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上,还有对政府采购、财税政策以及转移支付的执行情况和财政运行状态的反馈、监管上,使财政监管的全过程实现转变,从事前、事中、事后彻底发生变化,以财政资金的监管为主线,实行全程跟踪,真正实现财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2、加强财政监管的协调配合

以前,财政监管部门跟预算管理部门之间没能进行有效的横向沟通,两部门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造成监管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新形势下,财政监管部门跟财政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可以依法建立规章法规,规范顺畅的沟通方式和制度,使财政监管机构能够随时随地的准确掌握财政资金的走向,强化监管工作的准确性、权威性,高度融合财政监管检查及日常管理工作,切实发挥财政监管在改进财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实现财政监管的资源共享

为实现资源共享,财政监管部门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金财工程”,与国库、财政业务、银行等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重点突出财政监管的过程性、同步性,全面强化财政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让财政监管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五)加强财政监管人才培养

要切实搞好财政监管工作,就必需要具备高素质的财政监管人员。这些财政监管人员不但要业务精湛,还要政治素质强。经验表明,要提高财政监管人员的素质,进行职前和在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严格把好财政监管人员的入口关,尽量招聘一些财政专业和审计、财务、会计、税务专业等高校毕业生,充实财政监管的管理干部队伍,提高财政监管干部队伍的整体专业文化水准,尊重创新精神,提倡勤奋敬业,并通过一定时间进行职前见习训练,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第二,重视经常训练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将在职人员分批,轮流送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或举办短期的培训班,定期安排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不断提高财政监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在职人员做到精通本职岗位业务,熟悉其他岗位业务工作流程,能够快速适应各岗位的轮换、变动;第三,要注重提高财政监管人员的道德思想素质,熟悉财政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例,加强锻炼在职人员的党性,提升其修养。致力于做到言行一致、遵纪守法、光明磊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日常监管工作上下功夫。掌握基础情况,把握政策界限,完善工作操作行为,善于分析总结,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

财政论文范文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对指导审计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审查机关在保证真实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对财政资金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的审查。真实性的目标是审查财务资金在运转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合规合法的目标是审查资金在运转的过程中是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一目标是保证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目标的前提。经济性的目标是审查资金花销过程中资金控制是否合理,有无资金浪费,是否节约成本。效率性的目标则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而效果性的目标是审查资金在运转过程中使用的效果。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各项目标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但是又相互制约。

二、常见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一)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大力开展审计工作要符合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审计工作主要应该关注财政专项资金资金的使用、管理、以及项目完成情况与取得的效果。其中,资金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立项的时候是否存在虚假立项现象,项目款是否全部用于此项目,无浪费无截留。资金的管理情况主要包括,资金分配是否合理,拨款的手续是否有效,审计单位是否在有效的进行控制。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项目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设计效益情况主要包括,项目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能否满足广大人们的需求,有无损坏自然资源,是否有资金损失或浪费的情况发生。

(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方法

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过程中,首先,审计人员应当带着疑问去实施,在通常情况下,项目的各个环节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要质疑每一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寻求真实的结果。其次,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找到一些知情者来揭露出一些违法事件和违法动机。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应当追踪资金流向,检查是否有不合法的资金流出,使得资金的使用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等一些信息化的辅助工具来识别项目的异常情况。在对项目的审计工作中,应该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以此来提高审计的效率。

三、开展审计工作的建议

随着我国逐渐对地方财政支付力度的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的下发确实为地方发展带来强有力的资金后盾,但是,在支付方面,财政资金在管理审计上却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包括审计不到位、资金大量沉淀、资金使用不明、缺乏监督管理等。因此,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力度,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功能最大化,方能够提高我国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总体使用和效果。文中提出几点建议如下:资金审计和项目审计相结合,既要关注资金流向,又要审查项目完成情况与效果,避免有小项目大资金的现象发生;要从会计账目开始着手,检查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和使用的效果。调查过程中,调查程序应当简化,涉及面广,保证审计资料完整、统一;审计分析时应该分层次地进行分析,不同性质的项目要从不同的层面论证,要从自然环境是否损坏、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满足等方面来分析社会效果;在进行绩效审计时,要以各个项目为对象,看此项目的社会需要程度,是否按时完成以及完成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从宏观效果来看,此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有无存在重复项目。

四、结束语

财政论文范文3

为了全面提供畜牧兽医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过程中,合理使用公共财政资金,应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加强绩效目标方面的管理力度,强化绩效运转的跟踪,不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在进行畜牧兽医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执行项目工作的施工建设合同制、项目工程投标机制、项目验收机制等,不仅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还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转。同时要对公共资金的支出模式、经费管理等方面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入,对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产生的效益。

2加大专项经费公共财政投入

2.1发挥县级公共财政资金对养殖户疫病防控的导引作用

县乡的公共财政资金通过支持养殖户的小区建设等方面的路径,加强对养殖户的支持,对进一步完善养殖户的综合生物安全措施来发挥积极性的作用。在当前的财政支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养殖户建设补助,动物扑杀和无害化处理补偿等相关的投入,指导养殖户加大对动物疫病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检测免疫效果,进行消毒处理与无害化处理,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的监管力度,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并加强相关的指导。

2.2创建公共财政支持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发展的新机制

创建适宜畜牧业健康发展、兽医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的,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畜牧兽医工作经费的保障机制,县政府公共财政年度针对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需要随着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整体产值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按照特定比例实现增长,做到健康养殖,能形成规模养殖经济。全面贯彻“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统一规划、规范建设、强化监管、提高效益”的基本原则,全面发展畜禽养殖小区或者是养殖场。在发展养殖小区的时候,需要做到产业发展和疫病防控相结合、规模养殖和污染治理实现有机结合,保证健康养殖、规范化养殖,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3优化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发展的财政投入结构

首先,建立良种体系,确保种源供应。针对本溪满族自治县畜禽良种供应严重短缺的现状,要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其次全面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机构的监管职能,根据属地化的基本原则,县级的财政投入和乡镇的投入实现密切结合,并且将其归入到县乡的财政预算内,实现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经费有全面的保障,工作经费方面存在一定的结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一定投入的具体要求;再次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每一个环节投入结构进行全面的统筹考虑。逐渐增加用在流行病检查、疫情监测、病死畜禽的处理补贴、村级防疫队伍建设、建设无疫区、研发防疫技术和疫苗、监测动物和动物产品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经费方面的投入;最后要抓好技术创新。做好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对畜牧业的整体贡献率,重点做好杂交、良种推广利用、秸秆利用、牛羊圈养、疫病防治、生态养殖模式等实用技术的推广。

4确定公共财政支持的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重点

要按照发展、控制、消灭的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发展的基本要求,紧密围绕提高动物生产监测预警机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动物突发疫情的应急管控能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机制、动物养殖的全面推广机制、动物疫病防治的信息化处理能力防控体系方面的建设,公共财政重点需要放在进一步完善动物体系网络、提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补助水平、动物防疫技术的支持机构和检验机构的运作经费方面的投入,动物疫病应急管理等方面,继续加大经费支持的力度。

5提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防控经费补助水平

5.1实施动物疫病的控制计划,加强对疫苗补助

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支持免疫范围。根据地方畜牧业、兽医业发展的实际情形与社会农畜产品的贡献额度,确定畜禽免疫疫苗的补贴额度,并且强化对畜牧业产区的整体扶持力度,切实体现地方财政的相关政策导向。

5.2创建动物扑杀补偿机制

制定销毁动物产品、扑杀动物与相关物品的补偿办法,常见扑杀动物价格评估机构与办法,提升覆盖面与补贴标准,逐渐创建政府补贴为主,并实行养殖合作化组织、农业保险等互助资金等扑杀补偿制度。企业要需要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与养殖场建设的基本要求,创建无害化的处理措施,公共财政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助。

5.3加强免疫应激死亡补偿标准

财政论文范文4

1、财政精细化的定义

财政精细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引入财政管理领域,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按照科学化要求,精确、细致地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实效。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及运营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活动。精细化管理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管理经验。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生存,提高产品效力,获取利润空间,必须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2、财政精细化的必要性

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是建立在精益求精思想和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之上的,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财政工作规范,明确责任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的要求深入实施管理,从根本上确实提高财政科学管理的水平。近年来,我国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反复披露一个现象,即资金紧张与铺张浪费并存现象较为突出,并且该现象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普遍反映财政管理中的人、车、话、会、接待费等行政成本增长过快。另外,整个财政资金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风险失控的隐患持续在积累,调查发现好多个财政部门都有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各级行政部门中,尤其是一线实务部门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资金在财政各部门分配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诱惑,进而难免会导致收受贿赂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财政各级管理机构须要高度重视财政的管理过程,强化财政的精细化管理,争取用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财政管理机制的执行来防范和预防财政管理中的各种不廉洁行为。财政的精细化管理正是一种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正适用于当前我国的财政管理需求,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和工业工程学科等有机地融合起来。跟大多数发展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实力目前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财政职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努力在财政科学管理上下工夫,实现财政的精细化管理,对于我国当前财税体系改革来说具有相当强的迫切性。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水平可以帮助我们财政工作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确立自身的发展重点,提升我国财政管理的整体适应发展能力,为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当前要提升我国财政管理水平,强化精细化管理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当前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政作为政府调控和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担负着国民经济的分配再分配职能。财政管理贯穿于研究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编制和执行预算的全过程,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发挥和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率。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

从近年来审计反应的情况来看,乡镇在预算批复、调整及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违反《预算法》的行为。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方法,预算既不全也不细,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不透明。乡镇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大量预算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预算调整不规范。有些乡镇追加预算没有严格履行报同级人大审批的程序,超出预算部分脱离了同级人大的监督。

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

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情况不明。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突击性检查多,且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具体的处罚和整改措施,使监督流于形式,致使乡镇普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代管资金的情况。

3.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乡镇政府机关财务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有的是财政所做账,有的是经管站做账,有的整个乡镇政府机关一套账,有的却多达四套账。乡镇财务人员的分工不科学。有些财政所长既是所长,还是会计兼出纳,有的乡镇一年做一次账,出纳成了事实上的兼职会计,内部管理控制基本失效;有些乡镇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手续交接不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4.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负债现象严重。

目前,大部分的乡镇在农村基金会、财政周转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普遍存在数额大、沉积多、偿还难的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是有的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因地制宜,没有可行性研究,结果一些企业效益不好、长期拖欠,资金收不回来;二是有的乡镇盲目搞建设,不根据本乡镇实力、财力、借钱上项目;三是个别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入不敷出,靠借款来维持日常的费用开支。

三、财政精细化管理的改进措施

1、明确职责、理顺关系为

着力加强职能建设,围绕基层政府职能,根据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现阶段,乡镇财政职能定位:一是完善预算管理,改变乡镇收支预算编制简单、粗糙,预算执行不严格,约束办不强的现状;二是支持乡镇经济发展,利用一切财政手段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基本财力;三是建立服务机制,不断提高乡镇财政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惠民资金“一卡通”发放效率和水平,努力建设服务型财政;四是强化资金监管,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乡镇财政承担的具体工作主要有:财政预算管理、日常财务收支管理、乡镇财务监管、专项资金监管、惠民资金管理和发放、村级财务监管、债权债务管理、乡镇资产管理、乡镇财政信息化管理、参与农村综合改革等任务。对乡镇财政的各项工作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职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2、坚持依法行政,推进规范化

依法行政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一要加强财政法规制度建设,全面清理县级现有财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与时俱进做好法规文件的“立改废”工作。二要依法依规完善财政管理工作程序,坚持本级财政预算、决算人大审批制,严格执行预算,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履行财政资金审批程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三要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对本级预算收入重点征管部门和税源大户的监督检查,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开展对非税收入及“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检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强“小金库”治理,建立起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突出抓好过程监督,防止和化解财政风险。

3、夯实基础工作,实现精细化

追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基础工作是关键。一是实现基础数据信息管理精细化。重点是结合信息化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供养人员数据库,对人员变动及时更新,完善社保对象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数据库,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健全中小学校学生数等教科文基础数据管理,开展以惠农资金发放信息为主的农民补贴网的建设,严格审核到位,确保监管有力。二是实现收入预算精细化。在安排收入预算时,首先将国税、地税收入预算细化到具体税种,并要求国税、地税征收机构落实到具体行业和纳税人,以提高收入预算的准确性。其次,细化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预算,将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细化到具体执收单位,确保收入预算的完成。三是实现支出预算精细化。全面推行预算分类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部门预算。对事业单位实行综合预算和基本预算,将事业单位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多余财力由财政统一管理,从而有效防止单位的乱收费行为。

4、推行阳光理财,营造透明化

推行阳光财政,把账单晒在阳光下,营造公开、透明的财政工作环境,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为此,一是着力完善信息中心建设,实现财政内部、财政与同级相关部门以及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业务畅通和数据贯通,做到阳光理财。二是充分发挥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的桥梁纽带作用,全方位利用报纸、电台、专栏、宣传册等媒介,及时公布财政收支统计数据和同级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决算报告,主动公开财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的财政政策,公开部门预算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和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公开涉及民生的财政专项资金,公示执收单位收费项目、行政事业资产购置处置程序、政府采购、招投标文件等财政信息。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和透明度。

5、加强队伍建设,追求人本化

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严谨的财政干部队伍,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为此,要以德引人。大力倡导“五干”(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价值取向,并按“五干”要求衡量考核干部,实现能者上、庸者下,激发全员活力;要以理服人。“理”就是公理和法理,在工作和处理各项事务中,坚持法规、政策和规定为先导,坚持按组织原则办事;要以制管人。充分发扬民主,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定岗定责、奖惩分明,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原则;要以情感人。坚持在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范围内,实行人性化操作,充分考虑干部职工的利益诉求,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方面困难,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融洽氛围。

财政论文范文5

1.面临形势强度大、压力大。

随着这两年国内形势的日新月异,国家法制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空前且日益加大,预算公开、决算公开、项目细化、三公经费公开、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严控,规范津贴补贴、公车改革、压缩公用支出;国库集中支付,提高支付比例;使用公务卡结算;资产管理系统;非税收入系统;会计制度改革、会计电算化系统更新升级换代越来越多的政策性、技术性要求在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洗脑,必须在要求的时间内快速接受消化,然后快速贯彻落实。面临突如其来的专项检查、专项审计,诸如地方债务审计、公务卡使用检查、、三公经费审计等,时间紧、任务重、唯有加班加点、熬夜奔波,不敢有半点懈怠,工作强度和压力只有在检查、审计结束;报表审核通过后,自己的四肢乏力,长舒气息后感受的真真切切;正所谓工作时在拼命向前跑,再回首身后已留下长长的足迹。

2.沟通不可能如愿,理解万岁是梦想。

社会的发展,每个人的思想、价值观、世界观,对待规则的意识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追求金钱、待遇、获利想法越来越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因长年与数字报表打交道,一是一、二是二在心中根深蒂固,说好听是一丝不苟,说不好听是较真。领导从单位全局考虑问题,大家从自身利益出发,而财务会计人员必须从财务角度合法合规考虑问题,必然造成矛盾;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想出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底线思维必须牢不可破,“擦边球”的做法依然是要经得起时间和政策的考验。比如,有些名目的补助去年发了,今年就不能发,因为政策在变化在完善,时代不同了,必须换思想了,因为不换思想就要换人的。在其位,谋其政;干啥吆喝啥;财务人员站在财务角度,本着沟通无限的想法,却往往是沟通受限受挫;渴望得到大家的理解,但是理解万岁只是口号,难以实现。

3.行业的变化,心理压力重重。

财务会计行业是个更新飞快的行业,处于财务会计的大行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少数一方;处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是弱势群体。这世界,千变万化,财务理论、会计制度、软件升级等等,层出不穷,与财务会计人员息息相关,年年干年年变,年年变年年干。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越干越精通,自然对企业会计、商业会计、上市公司财务越来越一窍不通。试想,国家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如果某一天,原有的单位被整合,财务会计人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型从事其他岗位;或者已经工作近20年,重新寻找工作,如何才能找到新工作呢?这些都不是骇人听闻,杞人忧天;更不是庸人自扰,没事找事,赶上变革的时代,谁能在工作上从一而终呢?除了财务和会计,还能干什么,还有什么竞争力,还能如何养家糊口,赖以生存呢?相信每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脑海里都会时不时的闪出这些忧虑。

4.职业病缠身,身心俱疲。

财务会计人员因为工作的性质,长期与电脑约会,长期与数字死磕,久坐、熬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颈椎病、腰椎病、肘腕综合症、眼睛干涩近视、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等等,不分年龄,早早的开始与财务会计人员朝夕相伴,身体的不适,造成心情的低落,心理压力和身体的亚健康状况相互作用,久而久之,身心俱疲。尤其,每到岁末年初,各项报表铺天盖地,财务会计人员已成为年末国人公认压力最大的人群。种种压力之下,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一旦在财务会计岗位干的时间久了,一般都成为了一颗看似重要却总被忽视的螺丝钉,若遇晋升机会,领导首先会考虑是否有合适人选来接任他。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若要晋升,就必须努力锤炼自己的同时,着力培养同事。可是,财务人员短缺:财务工作准入门槛日益提高,必须拥有会计证才能从事;财务工作涵盖内容日益扩大细化,甚至无人愿意来从事此类工作;最要命的是,财务会计工作已成为一种高风险行业,因为她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对自己高度自律、对工作高度负责、对结果力求完美的自苛行业;一种对别人监督审核,照章办事,以合法合规为准则的放大镜、探照灯行业;一种时效性强,准确度高的技术型行业。

二、化解压力的最佳途径还是自我减压

财务会计人员工作压力巨大,作为财务会计人员,早已接受监督别人,同时受审计或检查监督的制度模式,所以,都能洁身自好。但是,置身单位,仅是一员,诸如编制批不下来,领导不重视,同事不理解等等,只能从调整自身,自我减压做起,唯有做到尽职尽责才能问心无愧,唯有内心强大才能来日方长。面对繁杂琐碎的日常工作,要把会计工作的两大职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发挥到位。一个单位所有的管理状况,通过财务的窗口,可以看到全貌。就是说,管理的好坏,最终都会反映在会计资料上。因此,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不单单是财务,更多的是了解单位的各项,尤其是主要业务,以发散的眼光辐射到单位的各个层面,就是在业务工作上,要把自己的立足点放的高一些。财务会计是一项执行力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因此,按照时间管理的原则,把时间尽可能多的花在重要又紧迫、重要不紧迫的事情上,就是重要的事情多干赶紧干。一句话,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视重视再重视,花多大精力都值得,这是个有付出必有回报的环节,通过证、账、表,细微之处看得到财务会计人员的辛苦,工作态度,耐心和细心,就是在业务工作上,要让自己的时间倾斜一些、基础打得牢固一些、会计资料精致讲究一些。还有一些具体的想法做法,写出来,在今后的日子里,也为自己指一个方向。

1.与领导沟通,解铃还需系铃人,借力于领导,以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合法合规的底线思维,以为单位服务的大局意识,达成共识;与同事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意方式,学会说话,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好言好语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提交给领导解决。

2.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分工协作,尽可能工作时间解决问题,不把工作带回家中;需要加班,就从心理上安慰自己早干完早省心,尽心尽力就好了。

3.寻求良师益友,上级、同行、财务、审计岗位的,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在同行中培养知心朋友、大家都处在水深火热中,相互鼓励,从心理上求得平衡。

4.在一些会计论坛吐槽,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发现大家都一样,甚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5.转变精力,倾注于家庭和孩子的教育,认识到家庭对自己的重大意义,孩子教育的成功能带来想象不到的喜悦和幸福。

6.重视饮食健康、营养搭配、加强体育锻炼、适度运动,生活平衡。

7.培养业余爱好。

8.尽力而为,活出自己的精彩,走自己的路;不必苛求完美,学会放下,平常心对待工作,干一天财务会计工作就干好一天,不干就重新开始,凡事尽力不后悔。

三、结语

财政论文范文6

1.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项目审批完后,在资金下发之后,企业就轻视了对资金的管理。更是对资金的流向和数量都无法掌握清楚,更不要提有相应的资金上的管理或者监督人员的监督了,这使企业对项目启动中资金的用途出现了盲区,在这片他们不能掌握的部分中,不仅容易被人下手扣留资金,乱用资金,而且管理的松懈也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2.资金的支出与回报和预算不成正比

在资金的实际使用中,完成任务的指标被曲解成了使用完项目资金,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不能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的同时,由于对资金管理存在的缺陷,无法将资金高效的转换成生产力、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也会降低,前期的经济投资根本无法保障后期的利益回报,企业这样根本就是做了一场亏本的买卖,造成支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撇去利润不提,实际应用款项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预算超支的情况。改变资金的用途,私自挪用资金,一部分资金被用在“公款开销”上,多种因素最后造成了资金最后与预算不相符的情况。

3.国家对企业的帮助存在局限性

国家对企业发展给予了很大帮助,但是需要帮助的企业有很多,而国家在资金财力和人力精力上能给予的却是有限的。资源有限,自身能力不足,造成了企业资金管理和资金审批难的窘境。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1.企划案的审批验证

企划案中会有明确的支出款项、预算,在策划过程中,留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意外开销很正常,所以预算一般是要比计划案和实际中使用的金额多的,同管理资金方面一样,企业同样很轻视对企划案内容的验证,而很多策划会钻这个空子,为了多要出一部分资金,企划案会夸大一部分事实,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其实这也不为过,但是因为管理机制本身就不完善,在一开始就对资金的发放这样松懈的话不正是造成现在经济管理的问题所在么,所以加强企划案的审批是关键所以。

2.加强资金管理、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正如上文所说,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企业对资金流动方向和资金数目不明的现象,所以,创新的重点不仅有需要验证企划案的真假,还要在解决验证企划案项目预算问题的同时完善资金管理模式也同样重要,也就是对绩效评价机制的完善,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资金安全,稳固企业的经济发展。

3.分批发放资金

在上述两项问题解决后,考虑到即使加强了资金管理也未必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我认为,还可以通过分批发放企业项目资金来避免问题。在资金通过审批之后,不要将全部资金拨放给项目,可以在项目确认施工之前,按照企划案中预算的比例发放一部分,确保这部分资金不会影响工程开工的前提下,尽量少比例的发放,这样就不会担心资金被挪用,也不会担心耽误工程进程。详细的工作流程应该有条理,我认为应该先对企划案进行评价,然后考虑预算合理性、资金项目的合理性、资金使用合理性,在项目进程中,及时对项目完成的情况进行了解,合计预算,防止超支对企划案造成影响,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全面、客观的评价,最后才能根据情况对项目进行资金的发放,保证了资金充足,也能在项目不理想或者发现无法完成时资金可以及时收回减少损失。

三、对创新后企业财政经济的变化预测

我认为,在解决了策划书的审批不严谨、资金管理松懈等问题之后,首先,工作团队会对项目资金申请和预算统计更加用心,并且真实可信,因为预算合理,所以从根源上解决了资金会被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其次,因为有监督人员的存在,企业也更加关心工程并加以了解,解决了企业因为资金审批之后对工程不了解而资金被乱用的情况,最后,在工程实施时,考虑工程要求,预算合理性等方面问题,将资金分为几部分发放,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可以避免资金不够用的情况,更能在项目不理想或失败时及时收回未发放的资金,减少损失。企业整体变得更有效率,做事风格更加严谨,形成是一种良好的工作风气,令企业能够越做越好。

四、总结

财政论文范文7

(一)资金安排“碎片化”,导致重点不突出或重复申报多

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科技、发改委等部门以二次分配资金的方式安排,各部门按照各自制定的计划设置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配,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缺乏统筹设计、通盘考虑,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多头管理,引发项目重复申报、项目审批制度漏洞较大、项目过程管理监管不严、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例如,笔者在某县级科技局2014年度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区科技局在民生科技专项安排52项合计1050万元,主要支持卫生、教育、街道和部门科研,项目资金最高1项170万元,资金集中度为16.19%;自主创新计划33项1200万元,主要支持创新型企业、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示范等,其中:项目资金最高1项100万元,资金集中度仅为8.33%,未能集中资金用于支持对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同时由于科研计划项目分属多个部门安排,缺乏一个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管理,不仅难以体现财政科技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引导示范作用,而且很容易产生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申报。这种重复申报体现为:同一申报单位采用相同的项目重复申报多项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或申报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情况,也有多个申报单位重复申报同一科研课题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

(二)项目审批“模糊化”,导致违规审批屡有发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科技部门在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已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公众对财政资金绩效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审批制度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申报指南的制定过于笼统不明晰,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对象不明确;二是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相关规定不够明确,项目监管环节缺位,主要体现为科技部门管理缺位、科技中介管理机构管理缺位和评审专家管理缺位;三是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未能明确专项资金的补助对象、未能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标准。现行制度的漏洞导致项目审批制度的刚性不足,自由裁量权过大,违规审批的情况时有发生,易造成财政科技资金的流失。

(三)项目监管“形式化”,导致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普遍实行合同制管理,科技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以签订项目合同书的方式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由于科技部门管理缺位,中期检查流于形式,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环节监管失控。项目监管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制约机制上缺乏手段。二是项目验收把关不严。例如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未能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任务书》的约定,出现挤占科研业务费、虚列费用支出等问题,但项目仍通过了验收的情况。三是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合同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只重视“申报环节”,签订《项目合同书》后,则“束之高阁”,总量控制、单项控制、专项使用等都“置诸脑后”;资金到位后自筹配套资金往往迟迟未到位;实际支出未能按预算“对号入座”;接受检查时,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来应付检查。

二、财政科技资金审计监管重点

针对上述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

关注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否建立了相对分离的项目分权管理机制,是否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职责,对主管部门、组织单位、承担单位、科技服务机构、评审专家等各方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分析科技项目的管理流程,针对指南编制、专家评审、立项决策、资金分配、中期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找出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点及重要节点,关注制度的制定能否有效控制上述关键节点,堵塞漏洞。

(二)科技项目审批立项环节的合规性

关注立项审查和审批程序,重点加强对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申请者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比相关的申报指南、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审核项目申报者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是否存在降低标准核拨专项资金的情况;同时关注项目评审质量,目前科技项目的评审一般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的立项决策方式,关注审批程序能否严格执行两个标准,即严格按照专家评分的高低,项目资助的经费额度严格按照各专项申报指南所规定的的额度确定。

(三)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关注项目实施进度与中期检查情况,关注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能否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书》的预算使用资金,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有否被挤占挪用,应配套的资金是否足额、按期到位,应拨付给参与单位或协作单位的资金是否及时拨付,项目到期是否能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或延期申请,对已验收的项目,重点审查项目合同书的任务目标是否足额、保质保量的完成,已完项目的结余资金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项结余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运用的规范化、科学化

财政论文范文8

依据公共财政理论和农业的特点及实际,财政支农资金又称农业财政支出、农业财政投入,是指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直接和间接用于支持“三农”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支出或资金。从广义上讲,所有投到农村、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及用于农民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卫生等有关的财政资金都可称为财政支农资金。财政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支持和保护农业为己任,财政支持农业符合公共财政理论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公共财政支持“三农”是偿还对中国“三农”的历史欠账的要求,符合财富创造的本质要求,符合国民经济共生性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山西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

山西省财政在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的三项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之一:以试点县支农资金整合为重点,以各级财政预算编制为突破口、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十一五”以来,根据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意见,山西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及整合历时九年,经历了不断思考、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深入推进的发展过程。支农资金整合经历了三个阶段:2006年至2009年全省以35个试点县为重点,整合涉农资金建设新农村。2009年至2011年,以省级农口开展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整合平台,对省级农口进行整合,以整合后的项目工程为重点,在全省实施。2011年至2014年紧紧围绕中央下达的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确保粮食安全调整支出结构、保证支出重点,加强完善了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

(一)具体做法是:

1.制定了整合支农资金三个管理办法。

一是制定了试点县整合支农资金管理办法。2007年,山西省财政晋财农[2007]306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印发我省支农资金整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整合原则、整合范围,并要求积极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建立“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注重绩效”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试点县整合办法。二是建立了省级整合支农资金管理办法。为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开展,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领导组联席会议制度,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晋财办【2006】8号下发了《关于成立山西省财政支农整合工作协调领导组的通知》对由财政部门内部,通过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统筹安排资金,避免交叉和相互脱节。各试点县也相继成立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支农资金使用安排信息通报制度、支农资金整合会审制度、支农资金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建立和完善了省级支农资金整合高位协调机制和试点县整合协调合理性制度。三是建立了各级财政预算编制管理办法。2011年我省财政制定了《贯彻落实财政部支农资金精细化管理具体意见》(晋财农[2011]53号),对各类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理、评估,掌握了详细的基础数据,为完善整合制度、创新资金管理打下基础。2012年和2013年在省级预算编制方案的基础上,印发了《省级财政支农项目支出预算立项报告(标准文本)》和《细化支农资金支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管理考核的通知》,从源头上健全和完善了支农资金整合细化预算编制管理办法。

2.探索两个整合模式。

一是试点县的整合模式。2006年财政部农业司对山西省石楼县整合支农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做了全面总结。结论是,贫困县整合支农资金切实可行。做法是:以县域经济规划为统领,整合支农资金。支农资金整合的形式是集中投入,集中投入目的是提高效益,而提高效益最关键的是投得准。围绕投得准,捆得紧,用得好,石楼县委和政府规划了五大工程。即:以移民开发为主体工程,以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枣化杏化产业发展、一桥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煤炭和建材资源发展工业为支撑工程。本次我们对2013年支农资金整合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截至2013年底累计整合各类资金约7.55亿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48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的住房建设、环境改造、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以政府统一组织为主导,开展整合资金的各项工作。县政府成立了“石楼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突出效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县域发展规划,制定出支农资金整合的分年度实施计划,确定项目资金投入地点,负责整合项目的统一上报、批复下达。以整合的财政支农资金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集中投入。以强化项目管理为突破口,提高整合资金的成效。建立项目库;统一上报项目;统一项目批复;统一组织实施项目;严把工程质量关;建立监督制度。以创新机制为手段,切实完善支农资金管理模式。县财政局设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专户;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分期拨付和直接拨付两种办法;建立绩效考评制度:一是要下放上级政府支农投入的项目审批权限,彻底革除因项目审批权限过高而导致的项目针对性不强,投入指标和资金到位晚等不利于县级整合资金的弊端。二是要改革目前主管部门既管项目又直接下达专项支农投入的做法(如列入中央级预算的资金)。三是要取消所有上级政府支农投入中不合理的配套要求,增强县级整合投入、集中使用资金的主动性。四是要继续深化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应当大力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的做法,应当规范转移支付办法,做到转移支付指标早确定、早见面、资金早到位,应当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试点县均以规划先行、重点项目为平台,统筹安排资金的整合管理模式。二是省级财政部门和农口部门的整合管理模式。财政部农业司2008年对山西省省级支农资金整合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将调查研究报告[2008]第11期印发全国。山西省财政以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为项目平台,积极推进省级支农资金整合。各部门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围绕“十一五”以来的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调整支出结构,实行存量调整与增量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对存量资金合理归并支出项目,将增量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工程。农业部门整合了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即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特色农产品基地县建设工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沼气富民工程。林业、水利、农机、扶贫都以这种模式进行了整合。2014年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集中统筹、保障重点”的工作思路,财政厅印发了《细化2014年省财政支农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通知》,从公共财政保障范畴、专项资金安排政策依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和结余资金情况三方面对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凡不属于公共财政政策保障范围的,省级财政涉农项目支出预算不予安排。对市场可以发挥调节作用的、竞争性涉农领域及范围的补助专项,原则上予以取消。执行期限到期的、目标任务已完成的专项,撤销其专项;对具有财力性补助性质的专项、需要连续执行的、分配数额相对稳定的专项项目,划转列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二)管理模式之二,不断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发展主导产业。

1.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使用效益逐步提高。

2013年通过整合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整合压减目级项目支出1.29亿元。整合资金重点保障了2014年继续执行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资金需要。水利厅通过归并整合项目资金1.5亿元,用于100座小水库建设。省扶贫办整合调整扶贫资金6500万元,用于“百企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农业厅整合调整资金4861万元,用于动物疫苗、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支出和强农政策。

2.紧紧以重点农业项目为依托,集中财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了我省的粮食产量。

山西省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集中资金投入到占全省粮食总产量70%的玉米产业上,促进了全省主导产业发展。2008—2012年,省级财政安排近10亿元(其中:中央资金6.3亿元),支持和带动农户投入。省农业厅实施玉米丰产方地膜覆盖和省农机局实施机收秸秆还田技术,累计实施2125万亩,每年生产玉米70亿公斤以上,为我省粮食稳产增产做出积极的贡献。管理模式之三,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省级根据全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为平台,整合试点县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和农业设施蔬菜建设,扶持奶牛、生猪等区域优势产业。全省各级财政整合试点县整合资金规模由2007年的53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98.5亿元,增长幅度超过76.4%。2008—2013年,山西省以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为平台,整合地方相关资金,全省各级财政集中资金对全省设施蔬菜和牛羊产业进行了连续扶持。省政府配套出台了牛羊产业“三补一贴”、设施蔬菜大县奖补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设施蔬菜每年新建成20万亩,“十二五”末,全省预计新增了100万亩。牛羊良种改良、存栏出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明显,有利促进了农民增收。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3665元提高到2013年的7153.5元,其中农业经营性收入占36.7%。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大部门、小政府”条块分割的矛盾依然突出。

我国现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为部门预算,财政收支科目也都是按照各部门职能划分的,各级部门尤其是中央、省级部门拥有很大的资金、项目分配权,项目一统到底,资金戴帽下达,这就形成了大部门条条管理的结果。国家现行财政体制分税制解决“收”的问题,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但作为“支”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作为国家各级政府为块块管理,在项目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如果县级农口主管部门上报项目和县政府总体规划相脱节,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肯定与县级政府的规划不一致,这就是大部门小政府在项目分配上表现相悖,而且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十分突出。

2.中央、省两级支农资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繁杂、资金戴帽下达是当前影响支农资金整合深入开展的最大难点。

尽管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了对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每一笔专项资金目标任务不同、资金用途不同,专款专用,要求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只能是县级本级的整合,对上级资金只能是统计而已。

3.上级财政部门要求县级配套资金过多,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县级财力支出。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2012年我省部级贫困县财政支出的各类配套资金高达8000万元左右,这给本身不宽裕的县级财力带来一定影响。建议从实际出发,在经济下滑、财政短收、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县级配套资金,缓解县级财政财力困难。

(二)几点建议。

1.加快职能转变促整合,逐步理顺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度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首先从部门机构编制入手,建立“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的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减掉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通过大部制改革,组建“大农业”部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有机整合至同一部门,打破部门间利益矛盾,降低协调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强化“三农”高位协调的领导力、统筹力、执行力。有利于避免财政支农资金多头分配、多头管理的局面,有效杜绝基层项目多头申报的情况出现。

2.健全完善公共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促整合,着力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1)建立财政支农的公共保障机制。

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公共财政的要求,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坚守底线山西省6000万亩耕地,科学界定财政支农保障支持范围,大力优化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将财政支农政策重点转到农业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性领域。具体建议,中央及省级财政支农政策重点负责公益性、突发性救灾防疫项目,其余基础性、生产性资金、服务性资金全部切块下达到县。中央、省两级应退出直接戴帽下达生产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领域,如各类农业补贴、小麦一喷三防、现代农业建设等等。清理归并财政支农项目资金,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涉农领域。加强财政中长期支农政策研究和管理,强化年初支出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提升财政支农资金效率和效益。继续加大财政支农项目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集中财力保障中央和我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加大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实施全程绩效评价,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2)明确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责任主体管理模式制度。

严格执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逐步理顺事权关系,相应承担支出责任,进一步明确支农资金投入主体。目前,农业投入责任主体不清,影响财政支农支出投入效益。①例如:每年农业部直接戴帽下达省农业厅2000万元,列入中央部门预算管理,资金下达地方财政全然不知。②财政农业粮食补贴项目对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稳定了种粮面积,调动了种粮农民积极性,实际中有转化为农民生活补贴的倾向。山西每年粮补34.5亿元,良种补贴4亿元均用一卡通发给农民,农民直接用于良种支出多少,无法统计核实。土地流转后,国家各类生产补贴资金、资金支出责任主体发生变化。是继续补给原承包户,还是补给流转大户,这些均需要合情合理合法给予解决。③省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出台与省财政预算编制时间上不同步,影响和冲击了年度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因此,整合政策资源,理清管理职责,明确投入主体,建立支农资金支出责任制度很有必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管理模式建议划分为三个类型,生产经营主体、服务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主体。

3)继续完善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