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范例6篇

药学专业

药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药用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专业课程

药用分析化学是关于分析方法和化学信息理论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在高职药学专业中,是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新药开发、药品质量的综合控制、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等,都要运用到分析化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1]。通过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精确细致的科学实验能力,为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药用分析化学同专业课程药物分析密切相关[2],为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学方法和内容应以服务于专业课程而进行适当调整。

一药用分析化学目前的教学实情

药用分析化学课程,在高职药学专业中,一般设在第三个学期,是在学生了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设。很多高职院校的药学专业,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列为公共课,由公共课部或基础课部的老师进行授课。由于公共课的老师和专业老师分属不同系部,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学环节难免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感觉非常吃力。专业课老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对于涉及到分析化学的一些知识,以为学生已学过,常是一言带过。其实,学生却是一头雾水,稀里糊涂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进入下一个知识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便会大幅降低,专业课的教学也会陷入极其被动的尴尬局面。因此,专业基础课的老师与专业任课老师应时常沟通,了解专业课对基础课的知识需求,有目的地调整教学重点,与专业课进行有效地衔接。笔者以我校药学专业为例,谈谈药用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些粗浅建议。

二药用分析化学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紧扣药学专业,主次分明,适当补充对于药物分析,由于生产力技术水平和其它因素的影响,目前版本的《中国药典》在滴定分析方法的内容上还是占有较大的比例[3]。因此,在药用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向学生解释药物分析检测中化学分析法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作为经典的分析方法,应加强其理论和实验教学。容量分析法中,在滴定方式的选取方面,返滴定法在药品检测中的应用较多,比如,溴量法测定五号位基团带不饱和键的巴比妥类药物,阿司匹林水解后通过返滴定测定其含量,剩余碱量法测定氯贝丁醑,间接碘量法测定异烟肼等。因此,在滴定分析中应注重加强对返滴定法的理论教学,同时适量增加采用返滴定法的相关实验。对于非水溶液的酸碱滴定,因为大多数学生对非水滴定很难理解,所以讲解这个内容体系时,教师应将无机化学中的酸碱质子理论,预先给学生补上,同时多穿插实例进行授课,让学生重新对酸和碱的概念有新的认识。此外,对于溶剂,也要让学生多了解,可在授课时进行一些有机溶剂的实验,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通过这些知识的铺垫,为学生理解非水溶液滴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药物分析中,学生在使用非水容量法检测有机碱盐、有机酸盐及有机酸碱金属盐类等药物的含量时,就会对该知识点顺利地掌握。从分析方法的发展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仪器分析法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在工业分析中应用非常广泛,在药物分析中也不例外。在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多组分含量分析中,采用差示分光光度法,不需要分离杂质便可进行测定,操作过程简化,在药物检测中应用较多,如药物的杂质检查、复方制剂的含量测定等。但是,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章节中无此项知识点,考虑到专业课需要,可以补充这种方法的理论和分析案例,使学生对该法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药物分析课程打下基础。药用分析化学课程对单组分测定介绍了三种方法,即吸光系数法、工作曲线法和标准对照法。在中国药典中,标准对照法收载较多,在授课时应强化该法的教学,尽量结合一些药物分析的相关实例配合进行讲解。从1985年起,在药典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从无到有,其收载数量和检测类别逐版快速增长。它预期将用于未来的药典色谱,特别是HPLC将成为药物含量分析方法的主流分析。因此,对于药用分析化学的教学,其重点应放在色谱法体系,包括经典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以及其它在药典中收载的色谱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增加色谱实验,为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寻找专业课中关联概念的异同,宜强调提示药用分析化学与专业课程中有很多的相关概念,其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容易混淆。因此,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应寻找这类概念,并在授课中向学生进行强调,下面列举几个这方面的实例。实例一,区分检测分析结果表示的差异。在药用分析化学中,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以百分含量表示居多。在药物分析中,原料药的含量结果大多以百分含量表示,但药物制剂的含量表示,常采用标示量的百分含量。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规格为含盐酸曲马多0.1g,称为标示量,中国药典规定含盐酸曲马多应为标示量的93.0%~107.0%[4]。假如检测结果在药典规定的标示量限度范围内,则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含量符合药典规定。实例二,区分浓度的差异。在药物分析中,碘标准溶液或溴标准溶液假设为0.1032mol/L,学生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通常认为它们的浓度是事实上,药物分析中的含义是“I”或“Br”的含量为0.1032mol/L,也就是说,含I2或Br2是0.0516mol/L。实例三,区分溶液浓度表示上的差异。在药用分析化学中,标准溶液的浓度通常采用物质的量浓度(mol/L),但在药物分析中,标准溶液的浓度基本采用滴定度(mg/ml)进行表示。滴定度常使分析结果的计算简易化,可在分析化学中,多数老师只是简单带过,主要是学生认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便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任课教师应加强滴定度概念的讲解与习题演练,确保学生在药物分析中能熟练应用滴定度进行计算。以上这些溶液区别在教学中应向学生阐明,讲解清楚,以免混淆,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上述例子表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某些概念和应用上存在一些差异,这就要求基础课的老师要善于去发现,并在授课时向学生重点强调,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学会运用。

(三)理论与实训相互融合,培养专业技能药用分析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提倡培养综合专业技能。在省高职高专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中,其中《药学》分册[5],技能抽考项目达到15个,可见分析化学在药学专业中所占的份量。按照这些项目,我们将一些药物的分析检测有机地融入进去,根据专业技能抽考的评价与考核标准进行实验实训。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心中树立“量”的概念,让学生加深对分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在药物分析检测方面的运用。

三结束语

药用分析化学的任课老师应主动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专业课对分析化学相关知识的需求和差异点的辨析,确保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并为之有效服务。同时,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可接受性,将药用分析化学和专业课有关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以知识链接的形式该专业及发展方向。在教学方式上,针对化学知识杂而多,教学学时偏少的特点,教学应侧重于与药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上,对其精讲多练,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应用很少的化学知识点,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培养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拓展需求,以了解为主。此外,药用分析化学教师,在授课的适当时机,穿插对学生进行STS教育,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即科学、技术与社会[6]。教师利用分析化学在社会生活、药学中的应用进行有关知识的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前沿,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

作者:李华生 王文渊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文秀,董顺福,董树国,等.打好药用分析化学基础促进药学专业课程学习[J].中国科技信息,2012(1):152.

[2]邱承晓.薛全振.王海燕.等.化学课要切实为药学专业课打好基础[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60-61.

[3]李华生,王文渊.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6,43(16):249-250.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第二部:937.

药学专业范文2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二、自我盘点

本人性格内外兼之,业余时间爱交友、听音乐、外出散步、聊天,还有上网。喜欢看小说、散文,平时与人相处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不敢去尝试一些新事物;对失败和没有把握的事感到紧张和压力;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议蛮在乎;,在公众场合不敢展现自己,有些害羞;做事情有时拖拖拉拉。

三、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恒心不够,但可凭借那份积极向上的热情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培养起来,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经常锻炼,增强体质,以弥补海拔不够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药学专业环境及评价药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十分广阔

具体而言有医院、科研院所、药厂、医药公司、国家药品管理机关等单位。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普遍看好。目前从教学资源情况看,各学校都没有扩招计划。对药学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机会。在岗位方面,毕业生到制药企业从事生产和销售居多,这方面人才也是企业招聘的主体。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会对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会大大增加.所以只要你的技术够好,前景很好!医药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现在假药经常出现,药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导致消费者对很多药品心存怀疑。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医药行业,导致行业内的竞争十分激烈。

五、我的职业规划

1、目标确立

(1)职业目标:执业药师。

(2)职业发展路线:乡镇医院普通员工-->边工作边学习-->乡镇医院高级员工或者县、市级人民医院员工。

2、短期目标规划——大学三年目标

大一:目前处于大一下学期准备完了,努力把各学科考试考过,甚至考得优秀。

大二:争取更加努力学习,拿到奖学金。参加各种活动,竞选班干,弥补大一没能担任班干的遗憾,从而锻炼自己的胆量。还有就是争取被评选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争取把各学科考试考好。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希望自己能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多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扩展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所教授。

大三:大三也就是实习时期,争取到好的实习机会,多多积累经验,认真踏实的学习,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在经济领域从事具体药品的理论基础,接触了解药品流通程序。积极工作,努力表现自己,希望能够得到实习医院的好评,以后找工作更加容易。

(升本待定,有可能启动备选方案。关于备选方案,我给自己定的方向是继续深造学习而不是专科毕业就从事工作。众所周知,当今的社会竞争之激烈,专科生比比皆是,尽管有些专科生能力的很强但很多单位不予考虑。但是由于现今挑选人才也很看重工作经验。虽然升本的机会不是很大,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升本的,我会努力争取的。)

3、中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如果升本失败,那就进入事业探索期和事业发展期,预计时间为六年,希望进入任意医院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并且要一边工作一边深入学习,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要争取扩大发展人际关系,和同事院长搞好关系,并且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抓紧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在此期间,还要努力挣钱,为自己的婚姻问题及出外深造积累资金。还应该利用关系及资金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工作岗位。

长期目标:事业成熟期,奋斗目标——县或市级人民医院工作。这必须利用关系及资金为自己谋取,当然,好的表现也是必须的,那时自己可以以成熟职业的姿态去处理遇到的事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贡献自己的力量,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我还想拥有自己的药店,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热情的服务去造福社会。

六、我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

药学专业范文3

药学服务是一项技能型实践工作,其能力的培养则需以岗位的需求为标准,无论是学习理论知识或进行项目实践实训,还是考核评价都应符合岗位的要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药学服务相关岗位的适应情况。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药学服务观念

药学服务人员是专业技术服务型人才,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患者,是大众。而传统的药学服务思想无论在医院药房还是社会药房都只是以“药物”为中心,医院药房主要表现为收方、审方、取药、核对与发药;而社会药房则表现为药物的推荐与销售,整个过程忽略了人的存在形式是“社会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层次的提升,人们的保健意识愈发强烈,他们不再满足于医师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而是更加关心这些药物怎么用是安全的、是有效而经济的。由此,传统药学工作模式的打破必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发药供应”的传统认识,牢记以“患者为中心的”的药学服务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和“全程化”的工作特点,树立“零距离”服务患者的意识,避免因自身过失对患者产生伤害。

(二)开发整合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1.课程开发与整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职药学专业教育一直不断进行改革,也有部分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职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性课程学科本位特征明显,特别是主要以化学课程为主,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等,主要是为培养药物制剂、检验分析或药物合成人才服务的;而职业方向课程呈现简单化,缺乏对学生思维模式和模式的培养;还有考核方式不够完善,有些考核制度甚至和工作任务完全不搭边,已经脱节了。社会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它决定了高职办学特点,因此,高职药学现在面临向药学服务方向发展的机遇,在进行专业调研之后,我们要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置与整合,删减部分侧重于药物基础研究的化学课程,正确处理药学与化学、临床和护理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其具体设置可分为几个模块,包括生物医学、药学科学、临床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在工作内容上进行根本性的变化,除基本的药品供应、调剂外,还需包括用药咨询、合理给药方案、普及用药知识等。其中《药学服务技术》是根据岗位需求新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组通过到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及社会药房进行课程调研,结合药学服务技术岗位,与相关岗位人员进行探讨而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另外以前学生学习调剂与处方时,均是安排在药物制剂课程中学习,但该内容主要是针对药师工作而设置,其实践环节应该是在药店或医院药房完成,故造成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矛盾,需要进行整合。其总体目标是为了缩短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2.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药学服务的要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一根粉笔一黑板字的教学方法,在多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灵活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如PBL、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等,在药学服务能力提高中,角色扮演以药物咨询模拟和现场操作为中心任务,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体验“准药师”的职业环境。通过综合训练,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三)培训沟通技巧,提高服务质量

药患之间信息交流的顺利进行是保证药学服务质量的根本。通过认真聆听,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情况,有利于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因此,培训药学生的沟通技巧对于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方法上主要采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展示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交替等方式进行。

1.开设《人际沟通与礼仪》、《心理学》等课程

药学服务则是以患者为对象,即“社会人”,以药物治疗为核心。其包含的药学服务项目如:处方药推荐与销售、医师处方调配、用药指导、用药追踪/疗效管理、小区健康教育、规划药学服务方案等,这些项目要求药师具备的技能包括医学与药学知识、用药指导技巧、用药追踪流程与方法、咨询式沟通技巧、建立信任与关系技巧、简报与演讲技巧、规划/领导技巧等。即合格的药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和良好的素质。因此,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还需要邀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医院及社会药房优秀药师、礼仪老师授课。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谈话技巧、学会聆听、非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及投诉应付等。除此以外,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内涵。

2.设计情景剧,学生自编自演

我们结合工作岗位设计相应的药学服务情景,根据项目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设计,编写用药咨询、药患沟通等剧本,由专业教师指导,并进行扮演排练演出。另外,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院医药学社等社团活动走进社会药房,观摩药师工作程序,并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传等。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各类活动,顺利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了的综合素质发展,获取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校企合作,扩展服务领域

近年来,通过立足本地,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本专业与湖北心连心药房、武汉九州通、杭州天天好等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建立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实践项目,如社会药房建立药历,即用药档案,对患者进行追踪服务,这是以前药学服务中所没有的项目,如今在很多社会药房都已经顺利实施,这种改变是服务领域扩展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校企合作,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扩展了药学服务的领域,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影响学生药学服务能力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领者。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积极探索有个性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合适的调整,及时解决学生在用药咨询中关于药品应用和人际沟通的困惑。授课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为主,尤其是在实训环节,对学生的情景设计和“问病卖药”角色扮演尽量给予否定性的判断。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交流能力和实践经验,要利用寒暑假走进医院药房或社会药店,多学习,多实践,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二)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药学生要主动汲取专业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逐步渗透职业行为准则,培养接受他人、尊重他人并肯定他人的礼仪态度等,这些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同时,药学生要克服恐惧心理,大胆地走出教室,积极地进入实训、见习或实习场所,多参与实践性的训练项目,培养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来逐步适应岗位要求,以防出现毕业后再花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工作的情况。

(三)环境因素

专业文化氛围、实践场所条件、信息技术支持等对学生药学服务能力的提高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构建药学服务的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实践场所条件。如设立模拟药房,模拟药房内设置处方区和非处方区。处方区还需要有咨询区和医药健康信息区,这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扮演患者的学生一进入到模拟药房,就清楚明白处方区设置有咨询场所,就会想到找药师咨询;另外,扮演药师的学生必须要配戴胸牌,以区分于一般营业员,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另外根据新形势下药学服务工作发展的要求,药师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完成具有特色的药学服务,如收集、整理各类药品信息等,所以学校的信息技术支持与否也是影响学生能力提高的一个因素。

三、结束语

药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方剂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5-01

中医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虽然同属中医学的范畴,从培养的目标来看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中医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饮片、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专业以后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中药和中成药的生产工艺操作、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的质量控制。

1 方剂学的教学现状

从教材来看,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方剂学在编写时对证治机理、辨证运用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主要侧重于中医临床的应用。关于药物的现代研究、配伍后的药物效应、现状方剂学实验等方面的叙述几乎没有。而从培养目标和从业方向的实用性来看,这些知识恰恰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

从教学大纲来看,现有大纲重点是辩证施治。而中药制药专业的重在药物的配伍、药效、剂量、副作用和现代药理研究。如果按照现有的大纲教学,会造成学生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会出现相脱节的情况。

从实验来看,中医药为什么走不向国际市场,其中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中医药属于“黑箱”操作,没有客观的评价依据。方剂学实验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药不断提高“含金量”,做到有据可依。现在高职院校在方剂学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普遍落后,有的院校甚至没有方剂实验室。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按照专业需求,进行教学教材的改革:中医与中药制药技术是两个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在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要求上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方剂学课程上,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上应注意突出专业和层次,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单一化、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现行的方剂学教材和大纲都是根据传统中医药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设计编写的。就使得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在开设方剂学课程时,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相脱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培养要求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编写出适合新兴专业使用的教学教材和大纲,适当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让方剂学与现代药理、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这样才能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发挥所学到的知识。

方剂学教材中原有的组成、用法、主治、证治机理、方解、运用和医案不变,可加入一些现代研究和制剂方式。如辛凉解表剂中的银翘散在服用方法上应在原用法的基础上应加上现代研究。古代的服用方法是散剂,但现代临床多将其共煮为汤剂,在煎药的时间必须减短。目前银翘散剂型多种多样,有丸剂、片剂、颗粒剂、袋泡和浓缩袋泡剂。这几个制剂其中丸剂和片剂,效果发挥较差,颗粒剂、袋泡和浓缩袋泡剂保存了该方的有效成分,相对而言具有方便、价廉。新研究:银翘散是中国研制的一种有效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新中药“金花清感方”的基础方。

在进行方剂大纲编写的时候,教学的侧重点可以适当加大现代研究的比重上,这样就能把教材、教学大纲从根本上把两个专业区分开来,新的知识点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中药制药技术的专业性特点。

2.2 根据实践需要,合理调整教学侧重点:方剂的证治机理一直是传统方剂学的教学重点,是中医临床专业的教学重点。中药制药技术研究的是制剂,方剂的配伍是教学的核心。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证治机理的教学比重,重点加强配伍是十分必要的。

2.2.1 药物的配伍:药物的配伍主要分析的是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在以往方剂学的教学中,主要重视透彻分析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较适用于中医专业的教学。而中药制药技术重在制药,复方在制药过程中广泛运用。药有七情,药对的配伍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药对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81对药对,如:当归配白芍,苍术配厚朴等。并注重药对的现代研究,如黄芪配当归能够触发MCF-7细胞雌激素α受体磷酸化,而单味的黄芪或当归却不能。

2.2.2 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配伍恰当可以改善药剂性能,增强疗效,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配伍都是合理的。在制药过程中如不注意药物的配伍,会使有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物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物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配伍禁忌的讲解,如“十八反”中的甘草忌芫花,现代药理学研究,两者配对使用后,CYP1A2、CYP2E1、CYP3A1/2的酶活性增强。

药物的配伍应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在临床实践中,有利于新的中成药的研发。

药学专业范文5

作者:张静 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建立和谐的课堂内、外人际关系任课教师通过转换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同行、专业其它科教师、辅导员、系部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积极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和谐施教氛围。如,鉴于学生文理科化学基础知识的不同,在学生中开展优势组合,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文理一对一互帮互学;抓考风正学风;师生帮教,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教研室、系部、辅导员相互配合,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体现学生做“人”的主体地位。构建信息化网络和谐校园拓宽课程资源利用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网络环境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的立体化教材呈现给学生;通过QQ、校园网络,搭建网络交流平台[7],加强课外互动沟通,让网上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模块化整合课程知识结构彰显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四化”要领整合课程[8]。如,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现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牛秀明主编的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针对本课程特点,考虑生源特征,结合新课标要求,将整体课程知识结构调整为三大模块,分别是:理论教学模块、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应用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又分为三个Ⅱ级模块:基本理论(宏观角度)、物质结构(微观角度)和元素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又分为四个Ⅱ级模块:基本技能操作实验模块、性质实验模块、制备实验模块和综合实验模块;综合应用模块又分为二个Ⅱ级模块:综合实训和资格认证培训。

承上启下整合教学方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在教法上做好课程资源衔接一是与高中先行领域课程的衔接。根据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学习习性,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讲授、讨论、设置情境化教学环境、讲座等形式,通过复习平稳过渡达到新旧知识整合(如原子结构教学),通过合理引导启发(如氧化数学习),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与初始能力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程序性新知识;二是与后续专业核心领域课程的衔接。①上好绪论课。向入校新生介绍本课程的任务,并正确、适时的介绍其和医药学、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一接触该课,就认识到本课程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②处理好课程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如,无机化学中的四大平衡基础理论是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基本原理的知识来源。又如,无机化学中的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为有机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学法上做好高中、大学课程资源学习衔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指导学生从重结论,轻思维,搞“题海战术”的应试型,转变为重技能,兼理论,体现“终身教育”的技能型。教会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会“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按需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基本理论教学,做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元素部分教学坚持以讲带学、以点带面、自学为主。如,将化学平衡理论和四大平衡结合起来,在比较学习中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和四大平衡的特殊关系。又如,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告诉学生人体也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对人体有利有弊,人与环境间存在物质交换平衡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让学生懂得不仅要注重有机营养平衡,更要注重无机营养平衡。体现医科特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资源整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入校新生尤其是文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甚至连常规的仪器都认不全。为做好实践技能培养的衔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完善校内实验中心资源条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如,分析测试实验中心,拥有多个通风设备良好、实验设备配置合理的实验室,装备有现代化多媒体实验室,借助校园网络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搭建了分析测试实验中心教学平台[9],在完成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采取增加课外实验学时,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办系列知识讲座、开放实验室、校外参观见习等方法,开展“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认证——企业顶岗”梯度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教师教学评价通过采取领导、督导、同行不定期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方式,评价任课老师授课情况。学生学习评价采用的是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方法。在注重知识、技能评价(理论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30%)的同时,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评价(占10%);后续课程评价通过对后续课程学习的跟踪调查,反馈课程教学是否满足基本需要,是否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以人卫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蓝本,选取与学科相关的专、本科教材作为资料参考,结合学校实际参编规划教材,如,《药用基础化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出版),开发综合性校本教材《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教研室教师一起建立本学科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试题库、教学视频资料、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推进了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打破了教师唯教材为本的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采用数学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2%的评价者认为“优”,52%的评价者认为“良”,16%的评价者认为“中”,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结论为“良”。在课程资源整合改革的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①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把握。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很多显性的(如课程计划)和隐性的(如校园文化)因素都在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②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的理念差别、观念异同,要求不同,对实施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③恰当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是一个值得深思、认真探讨的问题;④各种开放性、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资源整合建设应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与校院深度合作创造良好平台。

药学专业范文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087-02

分析概括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产生、发展及现状,研究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对在我国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了若干建议。

1我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1.1我国最早的医学学位情况[1]

我国医学门类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最早是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于194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之后,全国有19所医学院校在23个学科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但始终未建立起学位制度。因此,“”前的毕业研究生均未能被授予学位。1977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有关学位工作的法令,它将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并按10个学科门类授予学位。据此,医药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毕业研究生按不同层次可分别被授予医学硕士学位或医学博士学位。1978级首批硕士研究生于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1级首批博士研究生于198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由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百废待兴,急需建立一支教学、科研队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学术研究特点:临床医学研究生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内容、方式都一样,即学位课程学习加科研能力训练。授予学位名称也相同。当时就有不少临床专家针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实验研究方面,提出了研究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问题。

1.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提出及设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断有一些临床一线的专家开始批评当时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他们认为:临床毕业的研究生不会看病、不会开刀、不会抢救危重病人,甚至出现了毕业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诊疗技能不如非研究生的现象[2,3]。这严重有悖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针对上述问题,从1984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于1986年11月联合颁发了(86)学位字022号文件――“关于下达《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的通知”,把医学门类博士研究生的学位分成两类:一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一类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学位。经过几年的实践,社会普遍认为这是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我国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在培养过程中很难把握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临床诊疗技能不足的突出问题。为此,1988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在医科着手研究建立专业学位。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就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分级、学位授予对象、专业学位与医学学制的关系以及临床医学与医学门类其他学科授予学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调研和论证。

1993年,为了加速高层次临床医师的培养,卫生部颁发了卫教发(1993)1号文件――《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这是一项全面培养和提高临床住院医师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的培训制度,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重要依据。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下次会议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进行研究。会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专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工作,草拟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方案》,并于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卫生部科教司再次广泛听取意见,并通过“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等文件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完善。1998年2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学位(1998)5号文件――《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及学位(1998)6号文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明确了医学门类仍设置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仍按先行办法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硕士、博士这两级学位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医学科学学位”要求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医学专业学位”要求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学位(1998)5号文件――“关于印发《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及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1,4]。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

1.3.1 培养由专业的委员会把关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行业、部门成立全国性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培养方案和评估标准。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于1997年成立了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其宗旨是:指导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协调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活动,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联系和协作,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以不断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1.3.2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1998年2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卫生部科教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简称两委一部一局)联合颁发学位办(1998)7号文《关于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并行使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位授予单位的条件、申报程序等做了明确规定,并由以上4个部门认真组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的申报和专家通讯评议工作。经过严格的审核,先后确定了3批试点单位。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1.3.3规范出台全国统一的考核内容为了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质量。1999年12月卫生部科教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了卫科教学[1999]199号文件――“关于印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等文件的通知”,写明了对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4个学科的临床能力考核的内容和要求,同时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办法》、《思想品德素质考核内容和评定等级》等文件。2000年11月卫生部科教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又联合了卫科教学[2000]75号文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的通知”,增加了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麻醉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7个学科的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4]。

1.3.4用实施细则规范试点单位的培养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各试点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实施细则,以规范本单位开展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并按照要求及时向“两委一部一局”备案。各试点单位纷纷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实施细则,以切实保证培养质量[5,6]。

2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发展对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全球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健康更加重视。患者要求药师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减少药物滥用、降低治疗开支。为此,社会需要大量的临床用药技能过硬的药学专业人才。然而在我国,临床药学作为药学一级学科下的新增二级学科,只能授予科学学位,即培养科研型人才,应用型临床药学高级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和20世纪80年代的临床医学有相似之处。在美国,临床药学专业学位(Pharm.D.)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为临床或者社区培养了大量应用型的高质量药师。因此,我国也应设立临床药学专业学位,这种学位是一种应用型学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旨在培养能够在医院临床或社会药店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高级人才,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用药。

通过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情况,根据两者的相似之处,特对在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建议如下:

2.1先期使用“应用型”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的设置有着严格的程序,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在没有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前,各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可以借鉴临床医学当年的做法,将学生的培养分为科研型和临床型两种,加快培养应用型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药品使用人才的需求。这点,我校已经率先实行,并受到了相关专家的肯定。

2.2实行临床药学人才的分级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两级。临床药学专业学位也可根据培养目标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级:硕士的培养坚持二级学科(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的基础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重点科室。博士的培养主要进行专科训练,并应担任和总住院医师相当的临床工作半年以上,从而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6]。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现阶段可先设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2.3兼顾在职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对象除了统招的研究生和医学7年制的学生外,还包括优秀的临床在职人员[5]。但由于药学人员和医生不同,没有进行过专门的临床药学方面的规范化培训,不能直接申请学位。但应在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招生录取时,对有经验的临床药学工作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2.4培养过程的几点考虑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是强调临床能力训练[6]。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也应如此。应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接触临床的时间和内容。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接受正规的高水平训练,达到某一水平即可授予学位。

和临床医学生一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故在教学课程中,应该加强案例教学,将讲授的知识融会到案例中去[7]。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对论文的要求[8],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毕业论文应该要求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撰写临床用药病历的分析报道或综述,以能解决临床用药的实际问题,而不一定非要进行实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牛学胜, 李介祚,陈旭.对我国医学门类学位类型设置的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 :1-17.

[2] 季晓辉,钱旅扬,马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困境与发展走向[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6:11-13.

[3]宋春生.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J].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4(7):1-2.

[4]郭述贤,聂克珍,李春英.谈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建立和发展[J]. 医学教育,2002,1:38-40.

[5]侯卉,郭述贤,方伟岗.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做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36-38.

[6]金海燕,陈晔,陈唯唯,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12-13.

[7]林莉.从社会学角度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5):5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