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的影响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的影响

【摘要】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通过纵向追踪方式,采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SCCS)、生命意义量表(MLQ)、自杀意念量表(PANSI)对671名大学新生进行间隔3个月的3次调查(T1、T2、T3)。MLQ包括拥有意义和寻求意义2个分量表。结果:T1SCCS得分与T1、T2、T3拥有意义得分正相关(r=033~045,均P<0001),与T1、T2、T3PANSI得分负相关(r=-029~-025,均P<0001);T1拥有意义得分与T1、T2、T3的PANSI得分负相关(r=-037~-022,均P<0001)。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控制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以及T1PANSI得分后,T1SCCS得分可通过T2拥有意义得分预测T3PANSI得分,中介效应为-013(95%CI:-020,-006)。结论:生命意义感的拥有意义可能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杀意念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可通过增强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及拥有的意义感来降低自杀意念的水平。

【关键词】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拥有意义;寻求意义;自杀意念;纵向研究

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自杀意念是大学生自杀预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被认为是自杀行为发生前的重要环节,是指个体有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图,但尚未付诸行动[2]。有研究者基于自杀应激-易感模型,认为自杀意念是应激因素(压力,躯体疾病等)、个体素质(个人特质、自尊等)和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等)三者共同影响的。其中个体素质因素被认为极其重要,无论应激性质如何,个体素质因素均可能导致自杀意念的出现[3]。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clarity,SCC)可以被看作个体的素质因素,是对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表达,是个体对自我认识清晰、确定、持续和稳定的程度[4]。国外对大学男生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水平越高自杀意念越低[5];国内有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同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6]。在自杀预防的研究中,学者还发现生命意义感可能是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的负相关[7]。生命意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Frankl认为,人们活着的主要动机就是寻求意义,缺乏生命意义就会出现“存在之空虚”,自杀是其最严重的后果之一[8]。有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可以负向预测自杀意念,提高生命意义感可以减轻年轻人的自杀意念[9]。随着研究的推进,有学者认为生命意义感包含拥有意义和寻求意义两个部分,拥有意义是个体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活的有意义,更注重结果;寻求意义是个体多大程度上积极地找寻意义,更注重过程[10]。目前,鲜有关注生命意义感不同维度对自杀意念影响的研究。此外,现有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对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影响[11]。研究表明,对自己有清晰和稳定了解的人,能够制定明确的生活目标,并依此管理自己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更强[12]。Shin等通过对美国大学新生8周追踪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增长会使新生拥有意义感增强[13]。国内学者通过纵向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拥有意义感,对寻求意义的预测作用不显著[14]。综上所述,虽然现有研究分别检验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但尚未有研究检验生命意义感在自我概念清晰性及自杀意念之间可能起到的作用。在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未能关注到新生入学这一可能带给大学新生压力感的关键阶段。因此,本研究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通过纵向研究设计分析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北京某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课15个班级的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间隔3个月的3次线上测试。施测时间分别是2020年9月(第1个时间点,T1)、12月(第2个时间点,T2)及次年3月(第3个时间点,T3),在3次施测前,由专业的心理老师在指导语中强调相关要求和保密原则,施测完成后可以随机抽取小礼品。T1回收问卷789份,T2回收问卷732份,T3回收问卷683份,流失率为1343%。3次施测完后根据学号进行匹配,剔除不匹配、不认真作答问卷12份,最终保留有效问卷671份。其中,男457名,女214名;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8±1)岁;独生子女422名,非独生子女249名;生源地:城镇540名,农村131名。对流失被试与最后保留被试进行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两组在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独生分布及T1、T2测量的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自杀意念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过北京邮电大学学术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工具

1.2.1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SelfConceptClarityScale,SCCS)[15]共12个条目,采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5点计分。量表总分在12~60之间,均分在1~5之间,得分越高自我概念清晰性越强。该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被使用[16],信效度良好。在本研究3个时间点中,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8、081、084。1.2.2生命意义量表(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MLQ)[17]共9个条目,包括拥有意义(5个条目)和寻求意义(4个条目)2个分量表。采用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在本研究3个时间点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6、079、083,拥有意义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8、090、091,寻求意义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5、088、086。1.2.3自杀意念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uicidalIdeation,PANSI)[18]共14个条目,包括积极自杀意念(6个条目)和消极自杀意念(8个条目)2个维度。采用1(从未如此)~5(一直如此)5点计分,积极自杀意念维度的条目反向计分,2个维度得分之和为总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杀意念越强烈。在本研究3个时间点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0、091、092,积极自杀意念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2、084、087,消极自杀意念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7、096、095。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基本数据的差异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效应的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的各量表得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性。在每次数据收集完成之后,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分别对3次测量问卷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特征根值>1的因子总数依次为7、7、6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分别为878%、917%、1005%,均<40%的临界标准,提示3次测量均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使用Mplus8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的极大似然法,以χ2/df<5,CFI和TLI均>090,RMSEA<008作为模型拟合数据良好的标准[19],检验自我概念清晰性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采用Bootstrap可信区间法重复抽样5000次[20],对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值进行显著性检验。在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时,按照“条目-平衡结构法”对条目数超过4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拥有意义变量进行打包,再抽取潜变量[21]。其中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条目分成3个条目包,拥有意义的条目分为2个条目包。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各量表得分比较

女生在3个时间点的SCCS得分和MLQ拥有意义得分均低于男生,PANSI得分均高于男生;城镇学生T1的拥有意义得分高于农村学生,T2的PANSI得分低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T1和T2的SCCS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表1)。

2.2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性

T1SCCS得分与T1、T2、T3的拥有意义得分正相关,与T1、T2、T3PANSI得分负相关;T1拥有意义得分与T1、T2、T3的PANSI得分负相关(表2)。

2.3生命意义感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控制了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以及T1PANSI得分后,对拥有意义、寻求意义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根据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首先建立T1自我概念清晰性对T3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模型,模型拟合良好;χ2/(df)=357,RMSEA(90%CI)=006(005,008),CFI=095,TLI=093]。T1自我概念清晰性对T3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18,P<001)。然后,考察T2寻求意义和T2拥有意义在T1自我概念清晰性和T3自杀意念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中介模型拟合良好;χ2/(df)=361,RMSEA(90%CI)=006(005,007),CFI=095,TLI=093]。对模型各路径进行分析,T1自我概念清晰性→T2拥有意义→T3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与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为-013(95%CI:-020,-006)。T2拥有意义在T1自我概念清晰性对T3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效应(图1)。

3讨论

在本研究中,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及自杀意念的平均分与先前研究具有一致性[6,2223]。女生自杀意念水平高于男生,与先前研究结果相符合[2],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相对于男生比较敏感脆弱,容易思虑过多,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阶段,她们更易产生自杀意念。女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及拥有意义感低于男生,有研究表明女生情感更为丰富敏感,注重和他人的情感联结,更倾向用关系定义自己,呈现出低水平的自我概念清晰性状态[24]。男生比女生在大学期间有更强的成就动机,更容易在目标实现后获得成就感,拥有的意义感更强[25]。城镇学生在T1时间点的拥有意义高于农村学生,城镇学生在T2时间点的自杀意念水平低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在T1和T2时间点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反映了自我概念清晰性、拥有意义及自杀意念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动态变化性。本研究结果验证了自杀的应激-易感模型的假设[3],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对自杀意念具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一方面,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个体对自己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更加积极地悦纳自我,减少自我伤害的想法和行为[26],自我概念清晰性高的个体拥有更高的自我意识,更强的自我价值感,更高的自尊水平[27],面对外界的消极评价,更不易受到影响[28],因此能够保护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另一方面,低自我概念清晰性可能是痛苦的一个来源,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个体其身份的一致性较差,会影响一个人的体验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可能更少有机会从事他们热爱的工作,较少运用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在社会冲突中不太主动解决问题,亲密关系更差,担心也更多,因此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痛苦[29],进而产生自杀意念。研究结果发现,拥有意义感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杀意念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通过拥有意义感预测自杀意念。这可能是因为如果个体对自己有清晰和稳定的认识,就不容易受到具有挑战性的情况的负面影响,能够更好地协调一致地沟通自己的需要和满足在人际交往中的愿望,其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更强[13],当拥有更强的生命意义感时,人们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对未来更乐观,心理及社会适应更好,可以有效降低自杀意念产生的风险[89]。相反,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个体,对自己需要什么没有清晰的认识,其心理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容易选择放弃,更容易出现空虚、无助、孤独感,有更多焦虑和抑郁情绪,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更少,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3032]。这一结果也支持了生命意义理论,生命意义理论认为对自我的认识是体验到生命意义感的重要认知基础,当人们理解了自己、世界以及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时,就能确认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体验到生命意义感。反之,则产生空虚感,甚至引发自杀意念和行为[33.34]。寻求意义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尽管寻求意义和拥有意义构成了生命意义感,但这两个维度是相对独立的,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作用机制[35]。本研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首先,本研究的对象是大学新生,研究发现不能推广至全体大学生,在未来可同时关注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其次,本研究虽然采用了纵向追踪的研究设计,在3个时间点进行采样,只能揭示一段时间内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未来可延长追踪时间,建立更长期的追踪数据模型。

作者:张平 王培 张迪 张兰鸽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