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分学年目标管理模式应用

思政教育融入分学年目标管理模式应用

摘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学校的精心管理。当前,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化、系统化与规范化,因循的、常规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渐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更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分学年年目标管理的模式进行初步研究,开展建立大学本科四年按每一学年不同要求培养目标的育人模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同步进行,学生政治品质与个人素质同步提升,培养理想远大、道德高尚、专业(特长)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分学年目标管理;高校学生管理

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构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全面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高校教育既然要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要求高校不仅需要持续提升大学生以学业为中心的个人综合素养,还要进一步通过强化、完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提升政治站位,培养政治素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管理工作就是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其目的是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就是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思想认知,规范学生的价值观念,两种育人模式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取代且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在高校大学生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二者的有机融合将使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学生管理工作都更加地科学化、人性化。

一、大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管理工作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大,精英教育模式被慢慢淡化,普通大众化模式成了普遍趋势。大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可分为课程教学、综合素质培养和日常生活等几个方面。达成高校教育的一切培养目标都离不开学校的日常管理,这就需要对大学生管理工作采取更加科学与系统的方式方法。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本身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问题集中体现在管理措施与手段缺乏系统化与规范化,急剧增长的大学生数量与期望值被不断推高的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数量规模化、思想多元化、竞争白热化、就业内卷化,大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四化”形式而变得日趋复杂与繁重,因循的、常规的工作思路与方式方法已逐渐落后于时展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无法满足社会对新时代更全面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标准与严要求。因此,大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笔者认为,将大学生分学年目标管理培养工程这一创新教育模式积极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将是一条必要且有效的途径。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实现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重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尚未形成合力,教育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发挥。(1)重视不够,偏于应付。高校普遍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但是课程思政如盐在水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表现为部分专业课老师在其本专业课程讲述过程中随机引入部分思政内容的环节进行简单拓展,这种类似“插播”形式的教育模式,体现出的是部分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予以习惯性忽视。若非为了应付上级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硬性指标要求,课程时长与精力留给思政内容的将会更少。(2)缺乏实践,形式简陋。高校的思政实践课程普遍不足,较少关注社会热点。思政相关教师或者其他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政口述教育一带而过,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重视。符合社会新形势的思政教育资源长期匮乏,必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唯分数论,唯结果论。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往往更偏重考试成绩,简单将分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挂钩。这不仅变相加重了学生的额外课业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的不理解,更是树立“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背离大学生思政教育设置的初衷。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管理和思政教育以确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而以上原因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受到了削弱,没有充分发挥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难以切实帮助高校为社会培养出素质全面,更加适应新时展要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3.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是在于相同目标、共同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指引的基础上,遵循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成长能力发展的规律,不断通过改革,交叉融合创新,将两者之间的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进而相互作用,发挥叠加的育人效果,为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打造全新的战略体系,增强育人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职能性工作内容,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属性。它们的最终目标殊途同归,即培养出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过硬、三观端正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在推进育人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融合发展,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也将促进高校更加适应新时代要求,持续改进管理与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管理,既可以弥补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简陋、缺乏实践等缺陷,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更好地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更容易达成高校培养目标。

二、大学生管理的新模式———分学年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一方面强调完成目标,实现工作成果;另一方面突出人的作用,强调员工自觉参与目标的设立,进而进行实施与过程控制、最终通过检查和评价,完成目标。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激发人的内在潜力。这种著名管理方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将目标管理引入高校,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制定进而进行分解,最后通过评价目标及反馈、奖惩措施,将发展目标分阶段分解,最终实现整体发展目标,可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分学年目标管理培养,是在学生管理中将任务更加细化,目标进一步分解,以学年为单位,分步分层实现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按照每学年大学生所学专业、个人能力来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更详细、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将大学生的近期目标、远期理想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国家、社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分阶段分步骤去实施,更好地达成最终目标。

三、思政教育融入分学年目标管理的实施方法及成效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的目标管理方法是先制定总的培养目标,然后分阶段去分解、进而实施并通过达成情况,辅以适当的激励手段,通过学生的自我测评、自我约束管理等措施来实现的。思政教育下如何具体进行分学年目标管理,笔者以某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以下为具体的实施过程:

1.重视入学教育,增强集体认同,制定学习目标

(1)新生入学教育,家校沟通机制第一学年,新生初入大学校园,对陌生的环境需要一个了解与适应的过程。学院通过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更快地了解学校、了解大学生活,并组织新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通过学校与家长的首次沟通,能够让学校对新生家庭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新生培养目标计划。通过与新生、学生家长面对面,加强对学生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2)参加系列活动,增强集体认同大学生活节奏不同于高中阶段,从高考压力下的被动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突然多出的海量自由支配时间,令许多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往往无所适从,失去目标与方向,较容易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效交际等大量消磨时间与精力的行为而荒废学业。因此,在此阶段学院通过开展团学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指明方向,可以通过设计专属的班徽,班旗,班服和个人头像,增加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与集体认同,培养学生爱班级,爱集体,爱学校;同时通过以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集体氛围,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3)制定个人目标,引入竞争机制指导学生制定远期职业生涯规划,短期学年学期目标。可以将班级以宿舍为单位分成若干自主学习小组,安排时间集体自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引入合理竞争机制,学年末根据综合测评和宿舍内务情况颁发“优秀宿舍”称号、春季运动会、趣味项目等奖项,先进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活力团支部等各项荣誉激发出学生的强烈荣誉感与进取心,将个人的目标和班级集体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适应。

2.文体艺术公益,融合思政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第二学年学生已习惯大学生活,并且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文体素养、社会心理等各项综合素质迎来了最佳时机。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思政教育当中的载体功能。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轻松活跃的活动氛围当中。应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鼓励参加各项适合自己的活动。例如:运动会、篮球赛、长跑竞技等体育类各项赛事,培养学生团结、拼搏、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品质;迎新晚会、宿舍文化节等文艺活动,塑造学生对美的追求;无偿献血、衣物捐赠、参观烈士陵园等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后,会深刻地感受到志愿服务带给自身的乐趣以及心灵震撼,使学生能逐渐形成为社会积极服务与奉献的理念。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通识教育能力,也十分契合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不影响学习主业的前提下,应当鼓励学生走出书斋,放开手脚,在广阔天地里汲取养分,锤炼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来能够胸怀国家,心系人民,兼具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3.知识技能结合,争取专业资质,培养创新意识

第三学年,在学生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证书(如电工证、CAD证等)的考试,获取一定的专业资质,为将来就业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鼓励学生参加校级的电子DIY、机械设计等大赛,更高级别的“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应用型技能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比赛,通过这些专业知识的实践活动,引入大国工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做好毕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适应国家需求

第四学年是总结与收获的学年。该学年学生要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相关任务。通过班会、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宣传国家“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健康计划”等政策,鼓励学生投身于国家基层建设,发挥朋辈示范作用,增强毕业生对所从事的事业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指导学生到企业实习,在一线培养社会实践、实际操作等能力,通过实践实习,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总之,通过第四学年的就业指导,学生懂得客观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务实的就业心态去择业创业。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勤劳善良的优良品格,使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实际需求相适应。四、分学年目标管理培养工程———个人目标的合理性学生制定的个人目标要与学校的分学年目标管理要求相匹配,于是个人目标的合理性,成为分学年目标管理培养工程的关键,凸显出其重要性。学生制定个人目标须注意以下三点原则:1.个人目标的设置不能与学校的分学年目标管理要求相违背,且必须符合学生的个人真实需求。2.个人目标设置需要具体,目标越具体越能体现并维护学生正当的利益诉求,更具可操作性。3.目标的达成难度要适当,太难则容易半途而废,太易则容易失去积极性,要找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张弛有度。五、结语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分学年目标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很有必要,二者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全新方向,是对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种改革,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某些传统弊端,对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教育改革路上进一步的开拓与创新充满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改路上,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各方都不能缺位,必须多方联动,相互配合,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施提供施展空间和操作条件,才能最终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成熟思路与可选途径,为国家培养与输送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素质全面、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彭召元.学生管理工作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促进途

径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1,(09).

[2]彭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融合性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05).

[3]马成.精细化学生管理模式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智库时代,2020,(08).

[4]李思东.以网络手段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J].智库时代,2019,(36).

[5]魏可,张丽群.探讨管理工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J].知识经济,2016,(04).

作者:常雪 苗菊芳 单位:邯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