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价值内涵和现实困境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价值内涵和现实困境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同时在师资、教法、工作机制、评价效果等方面也面临现实困境。基于此,从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工作重点、教学场域、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创建“一遵循、二主线、三维度、四场域、五心教育”(“12345”)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系统解决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价值内涵;现实困境

1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1.1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系统落实

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成为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根本问题的重要抓手。2017年12月,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年5月,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转换为具体的课程制度安排,成为实施课程思政更为深刻的制度诉求。课程思政作为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脚点,肩负着时代重托与历史使命。

1.2课程思政是“以德为先”课程观的建设要求

课程思政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目标,改变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教育传统做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各课程教学中,贯穿于从课程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实施到教学评价与反思的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从重在思政课程建设向重在思政教学体系转变,实现人才培养素质、知识、能力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把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将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课程蕴含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

1.3课程思政是全员育人观的落地践行

课程思政的实施为全员育人观的落地践行提供了有效路径和方法,将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专责,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传统观念与现实做法,使思政教育由“专人转向人人”,成为全体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1.4课程思政是“学为中心”教学观的改革关键

教育的本质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课程思政的实质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将一定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活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将促使教师从关注自身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获得转变,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通过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学生从被动性、继承性学习向自发性、创新性学习转变,进而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提升。

1.5课程思政是医学人才培养观的价值回归

医学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其职业面向的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农村和基层的医疗服务,其服务对象是人,服务内容是生命健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国家“大健康”战略发展进程,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课程内在地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天然的思政教育功能,涉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养成[1]。课程思政的实施彰显了医学人才培养观的价值回归。

2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2.1专业与思政的融合问题

课程思政不是专业加思政的生硬拼接,而是融思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润物无声。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思政意识、深厚的人文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等综合素养。对医学高职院校专业师资而言,思政知识储备与先进教学理念相对不足,是制约课程思政深入开展及取得成效的一大现实困境。

2.2课内与课外的结合问题

医学高职人才培养学制短,专业教学任务重,表面上看,课程思政的实施势必挤占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造成专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矛盾。因此,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必然伴随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时空的拓展等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实行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运行模式,否则,将面临囿于传统课堂局限而无法施展的现实困境。

2.3点与面的聚合问题

课程思政是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程、全方位实施育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推进绝不是哪一部门、哪一门课或哪几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全校上下协同下的“一盘棋”,这是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系统推进,在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机制、实施路径等方面往往存在不清晰、不明确等问题,虽然有试点工作的点上开花,但整体工作推进乏力,没有形成有效聚合力。

2.4教与学的效度问题

培养德技双修、以德为先的高素质基层医学人才是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素质目标作为三大教学目标之一,在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无论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金标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还是日常专业教学的校内学习评价,其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测试与技能考核,其素质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考核评价缺乏有效标准和方法,教与学的目标达成存在一定错位。

3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聚焦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工作重点、教学场域、教学内容五方面,创建“一遵循、二主线、三维度、四场域、五心教育”(“12345”)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系统解决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问题。

3.1一遵循,明确方向

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工作指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回答“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根本问题,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植入职业面向与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坚定职业信仰,培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做基层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3.2二主线,建立机制

学校成立党政两线、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党委统领加强思想建设,行政执行推进工作落实,形成党政两条主线、方向明确、执行有力、全员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党务系统统管学生思想工作,以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为抓手,在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岗前教育、职业发展生涯教育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大力开展劳模进校园、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强化学生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教学系统狠抓课程教学落实,院部党政负责人共同参与,项目化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落实各级主体责任,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合力的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组建教学团队,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水平;试点推行与全面实施有机结合,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课堂内外与校园内外多维联动,强化课程思政效果,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高效工作机制。

3.3三维度,紧扣重点

聚焦关键环节,重点推进落实课程思政教材、教法、教师三教改革。

(1)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解决谁来教的根本问题。教师改革,一是增强意识,以成果导向教育原则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层层分解,规范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料的编写,确保每门课程都有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每位教师都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意识;二是提高能力,开展培训学习、教学示范、教学比赛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三是完善评价,通过在教学内容考核中引入课程思政评价,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中引入课程思政观测点,促进教师课程思政的反思与改进,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2)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决定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直接作用。教材改革,一是做好现有教材的二次开发,找准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二是收集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打造融课程思政元素于工作手册、活页教材的课程思政特色教材;三是丰富课程思政数字资源,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思政在线课程,打造富含数字资源的课程思政立体化新型教材。

(3)教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决定着课程思政效果的好坏。教法改革,一是“精准滴灌”,结合课程教学知识点,在“挖、引、扩、辨”上下功夫,挖掘思政元素,引入思政专题,扩充案例穿插,辨析价值判断,将思政教育点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思政的精准度;二是“情境沉浸”,以建构主义和行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情景教学,以任务驱动、角色扮演、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式,强化学生沉浸式学习,增强同理心、共情力和认同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实现思政价值引领与德育行为习惯的教化,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度;三是“隐性渗透”,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召学生,提高课程思政的持久度。

3.4四场域,跨界联通

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打造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院企实践、社区服务在内的4个教学场域,实施思政铸魂、以文化人、行业榜样、实践立行四大思政主题教育。见图1。

(1)第一课堂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通过互联网平台、多媒体素材、网络课程、学习工具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虚实结合,课内外联通,有效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协作交流、信息资源共享与获取、情境创设等需求,增强学生个性化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实现价值引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培养目标[2]。

(2)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医文融合”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教育相结合的“古今融合”,以校内医学文化建设为载体,丰富国医节、中药文化节、护士节等医学传统节日与日常社团活动内涵,实现医学人文校园文化浸润。

(3)第三课堂开展校企(院)合作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突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适应基层医药卫生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使教学内容与医护药工作任务、教学环境与医院企业环境、教师与医护药技术骨干三统一;以三下乡、野外采药等社会实践活动,社区义诊、科普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构建层层递进的基层卫生人才实践育人生态。

(4)构筑以第一课堂为核心圈,辐射带动形成文化育人、岗位育人、实践育人等多层互联互通的课程思政同心圆,融课程思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学校、院企、社会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同向同行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圈层效应。

3.5“五心教育”,深化内涵

系统提炼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构筑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初心、恒心、仁心、匠心、戒心“五心教育”为核心,从家国情怀、意志品格、人文素养、工匠精神、法治意识5个维度,深入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等价值内涵,深度挖掘与医学专业知识传授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见表1。

(1)初心教育———培养家国情怀,担当时代使命。医学教育是初心教育,肩负人民健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培育学生传承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医疗体制改革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等。初心教育在思政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先导,起主导作用,在德育体系中体现“大德”层面的爱国精神,民族大义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对应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责任担当的培养目标。

(2)匠心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医学教育也是匠心教育。爱国担当、爱岗敬业、严谨专注、人本协作、卓越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涵。匠心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道德教育部分,居重要地位,在德育体系中体现“公德”层面的职业素养,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对应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实践创新及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培养目标。

(3)仁心教育———积淀人文素质,铸造职业信仰。仁心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文化教育部分,是基础,在德育体系中体现“公德”层面的对待他人的仁爱思想,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对应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人文底蕴的培养目标。

(4)戒心教育———树立法治意识,常怀敬畏之心。医学教育是戒心教育。医学必须遵循生命伦理原则,才能保证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规范应用。规则意识、法纪观念、敬畏心理是学生必须厚植的基本素养。戒心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法治教育部分,是保障,在德育体系中体现“公德”层面的法治观念,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对应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健康生活的培养目标。

(5)恒心教育———磨炼顽强意志,塑造坚韧品格。医学教育是恒心教育。高标准、严要求的医学人才培养规格及严谨、心细的医学职业要求,意味着学生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及强大的心理素质。恒心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心理教育部分,是延伸,体现“私德”层面的弘毅、好学、坚忍不拔的个人品质,培养目标对应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

4结语

医学高职院校培养基层人民健康守护者,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职业素养形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12345”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建设路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政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游小留,肖慧欣.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6-9.

[2]杨勇,林旭.“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金课”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69-74.

作者:张宜蓓 冯晓灵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