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论文范例

急诊医学论文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1

在数千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医急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诊疗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中医学体系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中医学重视急症、危重症的治疗,历代名医都不是四平八稳的“慢郎中”,而是治疗急危重症的高手,诸多中医学理论的突破大都是以急症治疗作为突破口,与中医急诊治疗水平的进步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对于危重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但从近代以至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医急诊存在制剂少、人才匮乏、临床诊疗规范不完善等不足,其特色与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随着近现代西医学的渗透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急诊的阵地正在逐渐缩小,中医急诊建设成为各中医医院的薄弱环节。面对自身种种不足与发展瓶颈,面对现代医学的强势冲击,中医急诊能否突显其特色和专长,及时有效地治疗急症,面临着重大考验与挑战。

2.WOTS分析

2.1优势

中医做为本土医学,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积,不仅有着传奇的色彩,更有神奇的疗效,中医医学也因此得到世界医学领域的认可。在中医急诊学科内,中医因其治疗方案保守,不伤及患者的肌体和发肤,并保全急诊病人的生理器官和腑内器脏,并因此赢得患者的认可。同时,中医疗效也广受世人认知,中医学无论在旧发病种和新生病种的治愈上均有神奇的疗效,对各种疾病的成功治疗病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在新生的变异疾病上,中医均能通过病理、药理进行搭配调理,成功走出了一条医学自主创新的新路。这也是中医急诊医学在发展进程中的优势所在。

2.2劣势

中医学虽然做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有其独到之处,但世界上没有遗世孤立的高贵存在,如果不扬长避短,不中西结合,中医学仍然很难走出困境,并最终失去与西方医学相竞争的竞争力。中医、西医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但两者又相互关联,目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必须将两者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才会真正形成一种新的医学优势。中医有不可取代的方法,但西医也有药到病除的疗效,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本就是前人研创的为疾病服务的科学。将两者进行结合,也是患者的共同期盼。患者的心理中固然有综合疗法要优于单纯疗法的普遍心理。中医急诊医学要发展,必须引入西方医学理念,用独创的疗法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新路。

2.3机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国家政府曾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并表明中医学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的关注,并已将中医学摆上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建立起了中医学的发展地位。另外,在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九五”计划中曾明确指出,中医急症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全面振兴,要求各级卫生、中医药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的领导,要从中医事业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中医急症工作,要为开展中医急诊工作创造条件,予以政策倾斜,加大急症专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良好的政策扶持成为了中医科学的发展导向,为全面开展中医急诊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也为中医急诊科学的完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4威胁

中医急诊医学能否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对急危重症是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疗效是中医急诊医学的生命,提高中医急诊的临床疗效,也是增强中医医院综合服务功能的关键,是建设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重要环节。应当反思,中医急诊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后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很快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中医却被认为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性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究其原因,中药制剂落后,起效较为缓慢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急症来说,不能迅速产生疗效、控制病情,就有可能延误疾病,并可能使患者或其家属对治疗失去信心,对医生失去信任。因此,要想提高中医急诊的疗效,首先应改良中药制剂,寻找和研究高效、速效的中药制剂和给药途径,使之适合急诊的需要。另外,西医高等院校的林立,中医高等院校的萎靡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医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多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较西医学的人才培养相比有力不能及之感,中医人才的匮乏正是中医急诊医学不能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医人才的不济也对中医急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3.对策与建议

3.1对中医理论进行继承与创新,尽快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医理论是古代医学的结晶,并在各个年代不断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才得以在现代社会应用。如果没有完整、系统的继承中医药理论,就不会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会得到理想的疗效。继承是前提,发展是根本,只有扎实的学好内、难、伤寒、本草、温病等古书,使之密切结合临床,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识得标本,才能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医学术才能发展。急危重症具有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候复杂、病势危笃等特点,而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急症处理特点。因此,现代中医要重视古代急诊经验的继承,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挖掘、整理、总结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急救临床诊疗方法,继承名老中医专家急诊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同时有机地结合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制定中医药在诊治急症方面的特色与优势的诊疗规范,指导临床实践,从而改变“西医不新、中医不深”的现状,提高中医急诊对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与水平,使中医急诊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走上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3.2提高临床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急诊科学的发展,需要的是临床技术水平和对疾病的治愈效果。目前,任意一个中医院也不敢承诺急症患者的治愈率,并且在危重病人入诊时往往不敢接诊。因此,中医院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提高临床技术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满足病员需求。“立足疗效,突出特色”是中医急诊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中医急诊医学能否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对急危重症是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急诊接诊时,中医生要准确判断病情,并通过多种治疗手段来提高疗效。积极推广应用针灸、按摩、点穴等特色中医药急诊急救诊疗技术,以此来提高疗效,在急诊临床上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即要体现特色,又要确保效果,以收到纱手回春之效。

3.3走中西医结合的新路,提高中医急诊学的知名度

中医并不排斥大手术,早在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即要对奸相曹操实施脑科手术,对蜀国大将关羽刮骨毒,并有换血、换脏器等医疗手术。中医治疗虽然多以采取保守疗法为主,但必要时就应动用创口疗法,并且针对病情运用大量的分析对比实例,来确定治疗方案,用最佳的效果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在急诊方面,西医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就必须处理好中医特色和技术现代化的关系。在中医急诊时,要以先稳定病情为主,要破除中西医的医疗界限,用西医手段去除,再用中医方法调理,真正让患者满意。通过技术现代化的运用,让中医急诊占领应有的市场份额,缩短与西医急诊的技术差距,改变“急诊是中医弱项”的社会观念。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更为积极有效合理的治疗,促进疾病治愈,是提高医院临床医疗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医急诊医学的必经之路。

3.4拓展中医急诊渠道,完善中医急诊服务功能

中医急诊应具备急危重症的现场抢救和运送途中的救护能力,在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整合资源,按照一级学科形式,利用医院优势科室和优势病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临床技术的发展,并建立急诊调度指挥系统,加强急诊急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中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急救能力。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2

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不同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不断形成崭新的混合型技术,如化学与电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化学传感器检验技术.光学与电磁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流式分析技术,等等。为了便于介绍和了解,应将医学实验诊断技术进行合理的分类。但是,混合型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众多实验诊断技术难以按某种单技术原理进行分类。由于同一原理可建立多种不同技术。而不同的原理又可建立类似的技术,用于解决相同的问题,因此,目前实验诊断技术分类比较困难。

2实验诊断具体方法

2.1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验诊断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钻研专业技能,经常去医院了解医学发展动态,以便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其次,上课前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试剂配制、用具的准备、提前预示,以掌握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和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微生物基础实验课中如果标本制作的结构不清楚、不典型、染色模糊、有人工假象,那么学生观察起来则很吃力,不能独立找到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结构内容。还有在进行细菌生化鉴定方面实验时,如果没有进行预示,不知道细菌培养生长的情况如何,实验诊断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给学生解释,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影响实验诊断结果。因此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2.2运用实验诊断教学方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了,从而使整个实验课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诊断教学,即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一次实验,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提出实验诊断技术要求和操作事项。

2.3做好实验诊断的考核方法

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过分依赖报告的优劣,导致学生不注重实验过程,片面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篇幅与整洁程度,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不当回事。近几年我们将实验课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课后,学生普遍重视起来,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

3展望

发展基于需求。随着人们对疾病防治及保健概念的转变,医学实验诊断技术也必然向着相应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必然促使医学实验诊断技术的加速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医学实验诊断技术将会达到:①个性化和自主化为主的家庭或个人健康侦监。为达到此目的,将促使两类产品的出现:家用简便型检验仪器和即用型检测试剂材料。前者的形式可能是多探头、多功能衣帽、床、柜,甚至镜子、拐杖、手表等,后者的形式则可能是笔、纸、滴瓶、塑料卡片等。此类产品使人们可以自主检查、了解自身的某些生理或生化指标;②医院以综合生理功能监测室和组合指标化学分析室的模式服务患者。只要人进入综合功能监测室,受检后即可得出形态学检查结果。再由化学组合指标检测进行印证,最终得到确诊,即医院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完成疾病的明确诊断。家庭或个人所需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完成对健康指标、疾病状况的跟踪和疗效评价。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3

收集1990-2010年本院收治的127例GTD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葡萄胎98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12例,绒毛膜癌9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8例。本组年龄最小17岁,最大,50岁,平均年龄33岁。110例为本院初治,16例为外院初治后转入本院。

2方法

因疾病期及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1葡萄胎的排除

采取阴道分泌物和钳刮吸宫手术,病理报告完全性葡萄胎110例,17例部分葡萄胎,17例的残留少量滋养细胞病理报告病例,5例恶变。

2.2血清hCG的监测

葡萄胎排出后每周作HcG放免定量测定,3个月内每半个月1次,定量测定放电,如持续一个星期,直至正常,术后1年,然后半秒钟,为2年。

2.3滋养ceu肿瘤(1)化疗

氟尿嘧啶+KSM的联合治疗15例,用药5一Fu25—28mg/kg•d,l或SM6-8∥kg•d,8d为一疗程,间隔3周。

2.4手术

作为辅助治疗

3结果

在127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中,小于30岁90人,占70.8%,69%发生在20~30岁生育年龄段。40岁以上者有37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占同期同年龄段孕产妇的比例为14.58%。因此,40岁以上高龄孕妇各类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率应是最高的。全部患者完全缓解率为81.9%;其中I期和Ⅱ期患者单纯化疗完全缓解为100%;II期和Ⅲ期患者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为89.1%。127例患者中有9例失访;其中有3例为治疗效果不佳自动出院;余病例在随访期间有2例复发,均为耐药病例,可能存在未发现的隐匿性转移灶。

4讨论

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完全性葡萄胎通常是二倍体核型,其中很大部份为46XX,且染色体核基因均为父源性;而部分性葡萄胎核型大部份为三倍体,多由一个卵子与两个精子同时受精而成。已证明不论是完全性还是部份性葡萄胎。多余的父源基因物质是造成滋养细胞增生的主要原因。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但对化疗药物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增殖期的s期,在病理检查中滋养细胞肿瘤的病灶周围血运丰富,易于受到药物的杀伤,由于滋养细胞肿瘤的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DNA合成极为活跃,故抗代谢药物是化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滋养细胞肿瘤治疗愈早治疗效果愈好,有报道其治愈率可达80%一90%。自证实化学药物对滋养细胞恶性肿瘤有特效以来,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报告率在不同的国家,约有5%至30%,中国14.5%,有高危因素,恶性转化率显着提高。预防性化疗适应症:(1)年龄>40岁的病人;(2)检查时,子宫显着高于停经前;(3)血HCG>10MIU/ml;(4)葡萄胎为小颗粒;(五)咳血史;(6)刮宫后超过2个月的血HCG的持续正常,(7)随访困难的。

4.1年龄与发病、恶变的关系

葡萄胎可发生于任何生育年龄,有学者分析认为:葡萄胎的发生率随生育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近年来在国内由于计划生育,在生育一次后,绝大数采取了避孕措施,今后发病年龄将更集中于20一30岁。但高龄患者,其妊娠绝对数少,但就葡萄胎与妊娠比例而言,则发生机会较多,且恶变率亦高。本组>40岁者占27.8%,<40岁者占13.8%。两者相比(JP<O.01)有统计学意义。

4.2葡萄胎子宫增大与恶变关系

快速增加子宫和怀孕期间是不成正比的葡萄胎的临床特征,子宫肌瘤生长的最可靠的诊断速度更快,更积极地表明滋养细胞生长,恶性转化,从而可能会更大。许多绒毛,主要是由于水肿和出血官僚。更年期,子宫大于本组占55.2%,今年一月,子宫小于或等于停止月份占44.7%。在超过90例在一月子宫更年期,恶性肿瘤为22.2%,而其余的27例,恶性肿瘤的比率只有6.8%,两者相比为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恶性子宫长期快速增长。

急诊医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毕业实习;急诊医学;形成性评价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起点,是从医学生转型为一名医生的必经之路,这意味着要求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转化为治疗患者的能力。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培养医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急危重症[1],掌握急诊医学独特的临床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基本的急救临床技能,将为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素质好、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2]。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环节安排、开展形成性评价、评教评学等方面探讨在地方三级甲等医院如何更好开展急诊医学本科实习教学的实践经验。

1全面做好教学准备

1.1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虽然承担教学的临床教师都是很好的专业医师甚至是某个学科的领军人物,但是在教学原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如果没有通过相关的教学培训,很难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来开展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美国舒尔曼教授曾提出[3],真正的专业教学需要将教学原理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相结合,即将教与学的目标转换为教学内容。因此,医院和科室非常重视对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临床医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前就做好从学者向教师过渡的工作。科室每年都选派教学骨干参加国内各高校举办的教学培训,并鼓励年轻医师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教学专题培训,在参加培训回来后,不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运用,还对本科室老师进行传帮带,整体提高科室老师的教学水平。

1.2任命实习兼职班主任

以学年为单位,每学年任命一名副高职称以上的医师担任实习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必须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实习兼职班主任的职责是协助教研室主任开展实习教学工作,安排好实习生在急诊科的学习,安排学生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开展每批次学生的入科教育,做好学生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及出科考核等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协助学生工作部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指导。

1.3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

在新一届的实习学生来科室前一个月,召开急诊教研室教学工作会议,对教研室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安排布置、检查,并对上一年度的实习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组织教研室的老师对新学年实习教学进行研讨,布置教学任务,做好本年度的教学计划及要求。

2规范做好教学实施安排

2.1入科教育

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快速了解急诊科工作流程、适应急诊科工作的模式。入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科室情况和急诊科工作常规的介绍、医患沟通技巧、安全教育等,尤其对于急诊科工作特点、病患的特性等应该详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急诊科的诊疗工作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可以根据急诊的工作特点和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在急诊科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要参与院前急救,因此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在入科教育时,就要提前教学生何为医务人员安全、患者安全,并教会学生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和患者安全,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医疗工作。其次,心肺复苏操作是急诊科必须掌握的操作之一,学生在学校已多次学习这项操作,因此我们在入科教育时以考代学,直接进行这项操作的考核,在考核后指出学生操作不够标准的地方,再进行练习,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掌握更加牢固,而且更为规范。在接下来的临床实习过程中随时有可能用得上,因此这个教学方法深得学生的好评。

2.2采取“一对一”的实习带教

学生在急诊实习时,我们安排了热心教学、认真负责的中级以上职称医师直接担任实习带教任务,开展“一对一”实习带教,由于急诊科分院前急救、首诊诊视、留观及重症监护三个部分,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学重点也不一样。在院前急救部分,注重院前急救流程的教学,如拨打、接听120电话需要注意的事项、院前急救的人员及物品准备规范、院前急救的预判与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现场检伤分类的原则等。在首诊环节,在病人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由临床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开展问诊、体格检查和初步印象的判断,如病人过多或病情急重的患者,则应由带教老师开展医疗常规工作,学生一边协助一边学习,事后再由带教老师进行各种决策的讲解。留观及重症监护部分的实习教学与住院部的病房类似,遵循带教老师带着学生实行每日“三查房”及新收病患、急症病患随时查房的原则,将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医疗文书、规范医嘱的书写指导和操作技能的指导等均融入查房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在临床上充分得到锻炼。其次,由于急诊科实习的时间短,学习内容综合性强且病种多、大多病患的病情较为复杂,对于首个轮转科室是急诊的学生,我们考虑将内容重点放在三基上,如规范的体格检查、急救基本技能、快速重点问诊的技巧等,而对于已经轮转了内外科的学生,则重点培训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等。这样的带教安排,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另外,在急诊实习教学中尤其需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以病人为中心”,治病救人、急患者所急的理念,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急诊科医师的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相对少,这就要求急诊科医师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不仅教学生做事,更要教学生做人,医德教育体现在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日常诊疗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冬天诊治患者时注意保暖、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如何有技巧地告知家属坏消息等。

2.3定期安排实习教学活动

做好日常带教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我科每两周安排一次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小讲课、临床技能操作指导等教学活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临床技能操作指导,均针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常用操作开展教学。由于学生在急诊实习的特殊性,学生跟值夜班的情况较多,因此,一般急诊的教学活动会安排在相对空闲的下午。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教学活动是一对一实习带教的必要补充,学生在临床查房、诊疗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存在杂乱无章和碎片化的情况,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所遇到的临床问题,提高实习的效果。

3广泛开展形成性评价

考核评价是检验实习效果的过程。目前有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以往大多数实习的考核评价都是终结性评价,也就是在实习结束的时候以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其结果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这个科目的实习。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操作过程,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互相反馈,通过反馈使教师和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效果,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我们在实习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形成性评价,如在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后,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逐一进行反馈;在临床技能操作、病史采集等中使用临床操作技能评估(DirectObservationOfProce⁃duralSkills,DOPS)和迷你临床演练评量(The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使学生从自我反思中逐步成长,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或改进教学工作,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调整的过程中趋于完善,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及时做好评教评学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