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科学发展的三维度量

图书馆科学发展的三维度量

摘  要:图书馆科学发展观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阐述的三维特征,即数量维(发展度)、质量维(协调度)、时间维(持续度),使图书馆的发展具备了可观控性和可测度,从根本上科学地表征了对图书馆发展的完满追求。

关键词:图书馆;科学发展观;数量维;质量维;时间维

一、中国图书馆界面临的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挑战:

    1.1 数字化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形成一柄双刃剑,既武装了图书馆,又挤占了图书馆的生存空间,信息产业化进程对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数字化、网络化浪潮的风起云涌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人们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图书馆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垄断主宰地位日驱衰减。

    1.2 图书馆传统的馆藏管理模式和服务开发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个性化和动态的用户信息检索需求。信息资源在内容、数量、质量和特色方面的空前多样化、复杂化,使得图书馆的传统角色、功能和运行方式亟待创新与改变。应对环境复杂化所带来的系统复杂化,图书馆面临着从书本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变的当务之急。

    1.3 图书馆的城乡、区域差域,致使信息资源分布呈不均衡格局,不利于国家或地区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通过对知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公众公平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和认知社会的权利,全面提高各地区各民族公民的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消除知识地域差距和信息地域鸿沟成为图书馆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1.4 图书馆规模的盲目扩张,致使图书馆的数量与质量呈不对称态势发展。我们国家的图书馆类型繁多,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克服图书馆建设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以其到达数量和质量、形式和内涵的和谐统一,成为图书馆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1.5 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有待培育。

    图书馆素以承担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组织和传播知识信息为功能,而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图书馆的要求则更胜一筹。尽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积累、技术和管理体系方面有着扎实的理论根基和深厚的实践积累,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被不断涌现的新兴信息产业所削减。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培育核心竞争力,以维持其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新课题[1]。

二、图书馆界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图书馆面临的所有这些挑战,尽管不是主要矛盾,但已制约了中国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图书馆作为依附、反映和服务社会的文化机构,要想真正有效地克服挑战,避免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理念的正确统领,这个理念必须是也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科学发展观,唯其如此,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践行科学发展观,将其丰富的哲学内涵融入到图书馆的发展实践中,必须围绕其理论核心的两条基础主线:

    2.1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

    科学发展观引入了博弈论中的正理均赢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理性做为准绳,将人与大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博弈实体,一切都要遵循这个博弈实体连续、持久、均衡的自然法则,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协同进化的和谐关系。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这种哲学内涵,要求图书馆的发展也必须具有面向未来世界环境的开放、独创与包容,即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正确认识图书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要以为环境保护无关图书馆的生存发展,发展低碳环保经济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各行各业,自然也关乎图书馆界。因此,图书馆界必须构建绿色生态图书馆,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绿色生态图书馆,即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指导,均衡图书馆长远发展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来组织和实施各项工作,通过优化图书馆建筑环境容量配置以及节电和回收等环节,采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对图书馆进行综合监测和治理,尽力减少图书馆建设中所耗用的能量,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形成图书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建设低碳图书馆,从而为减缓全球大气污染和生态恶化做出应有的贡献[2]。

    2.2 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论核心,落实到图书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图书馆管理理念的人性化回归,二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人性化回归。前者是对读者的人性关怀,后者是对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至于孰重孰轻,无须浪费过多的精力去追究,因为它们的终极目标就一个,即贯彻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理念。

    2.2.1 图书馆管理理念的人性化回归。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制约着馆员能动执行服务理念的主观水平,管理及激励创新机制人性与否,直接关系到馆员能否心甘情愿地为读者无私奉献,把职业从谋生提升为乐生。因此,图书馆管理理念的人性化回归,要求图书馆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图书馆管理理念的人性化回归,无外乎这几种关系的协调,一是领导者对馆员的体恤关爱,馆员对领导者的尊重体谅,馆员之间的和睦互助。做到这一点,需要图书馆全体供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首先,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意识的觉醒,使体恤、尊重与和睦关爱等品质植入图书馆人的心智,成为一种形而上的自觉的修养;其次,通过制度约束、馆内有序、技术规范等措施的有效组织,逐步达到图书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

    2.2.2 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人性化回归。涉及到馆员对读者的体察、尊重及关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决定着馆员服务读者的客观水平,图书馆通过馆员对读者施以的人文关怀,只能在图书馆既定服务模式的大柜架中追求细节的完美,即使你素养再高,再有热情,如果制度和技术跟不上,馆员的一腔热情终将大打折扣。因此,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人性化回归,要求图书馆必须对服务模式进行大胆创新[3]。#p#分页标题#e#

    首先,技术领先,创造硬件,以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使他们能够以最准确、便捷、高效的检索手段,从纷繁、多变、无序的信息世界中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其次,美化环境,创造软件,根据读者的喜恶需求,从每个细节入手,把图书馆的阅览环境布置得怡悦清雅,尽全力留住那些来馆的读者,使他们觉得图书馆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来到图书馆养心养眼更养身,从而有种不虚此行物超所值的归属感。第三,树立平等自由公平包容理念,兼顾倡导仁性化服务和打造个性化服务,无论老幼尊卑性别信仰种族民族,都一视同仁,使人人拥有享受一流服务的权力;同时,针对有特殊需要的读者,应因人制宜地给予有特色的信息咨询和知识加工服务[4]。

三、图书馆科学发展的三维度量

    3.1 衡量图书馆的发展度——数量维

    发展度强调了图书馆生产力提高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断图书馆是否以健康、理性的态势,在保证运行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真正的发展。发展度从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的层面,度量图书馆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

    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图书馆的主题。由于信息的载体形式、产生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读者对各类信息资源的超常规需求和期望,呈现电子化、网络化、综合化、开放化和高效化趋势,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依托超前更新的新技术手段,转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实现从物理馆藏实体向信息网络节点的质的飞跃。因此,图书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即采用最新科学技术,打造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单元化、手段现代化、内容针对化和方式主动化的管理及服务模式。

    首先,坚实的技术体系,是保障现代图书馆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运转的根本和基础。信息集成技术在当代图书馆的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包括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5]。其次,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一套兼交互性、专业性与智能化于一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另外,在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第三,大范围的资源共享,通过网络链接,实现各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降低成本运作。第四,培育一大批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效地提供广、快、精、准的文献信息服务。

    3.2 衡量图书馆的协调度 ——质量维

    协调度是指图书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和优化配置。它是图书馆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效率,是发展的质量表征,即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局部发展与全局调控之间、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涵盖了图书馆的传统积累、现代化程度和发展质量对理性需求的接近程度,是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的信息支配水平、社会经济支持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3.2.1 从外在的大尺度层面,考察实体空间范围内图书馆的地域分布调控。

    目前我国图书馆数量和现代化水平的地域分布,呈东多(高)西少(低)、发达地区多(高)、贫困地区少(低)的格局,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存在着地域差异。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坚持协调发展是图书馆贯彻信息公平理念的必然之策。因此,在建设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同时,必须加大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图书馆的建设力度,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筑全方位、多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我国图书馆的整体水平。

    然而,全面提升并不是数量的平均发展,而是一种全局性的地域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在人财物力等方面实行政策上的倾斜扶持,再辅之以社会各界的慈善义举,使国家办馆和社会办馆双管齐下,将一般发展与重点建设、传统保留与数字化建设科学理性地结合起来[6]。唯其如此才能做到,统筹兼顾,在面的基础上统揽全局;因地制宜,在点的凸现中彰显侧重。

    3.2.2 从跨界的中尺度层面,考察各地区各层次图书馆间的协同合作及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图书馆做为网络中的节点,无论其单体实力多强大,只有与其他节点密切配合相适应,才能保证其功能的最大化,增强辐射效应。

    首先,要加强区域合作和横向联系,通过多元化联合办馆等模式,使各地区、各系统的图书馆取长补短,发挥特色优势,增强系统内部的凝聚力,提升系统的整体功能。图书馆间的联系有多密切多协调,系统的整体功能就有多强大多完美,图书馆间的关联度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呈正相关关系。

    其次,要突破图书馆界封闭和特殊的小系统,从广义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角度来定位自已,实现国家整体文献信息资源流向和分布的合理均衡。图书馆必须与其他各类信息机构密切配合,通过联合开发、建立开发者社区、与软件信息公司合作等方式,图书馆将与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传播等领域日益交融。充分利用开源工具,通过开放的对象描述和封装开放接口、开放的服务和流程描述等,支持与任意领域的资源与服务进行动态聚合[7]。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满足新型图书馆多元资源、多元组织和多元利用的信息服务模式的需求。

    3.2.3 从内在的小尺度层面,考察图书馆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均衡。

    在动态变化的大环境中,图书馆与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系统保持协调、均衡发展的同时,它自身也是一个复杂周密的子系统,有着自己完整的业务链。系统的发展规律要求图书馆既要结合外部环境,又要着眼于自身功能的改善与提高,这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图书馆内部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各环节、各层次间密切关联、互为制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协调一致均衡发展,才能保证图书馆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如从采访编目到典藏流通、在重点文献与一般文献、纸质馆藏与数字馆藏、空间设备与激增的文献、人才引进与岗位编制、普通信息服务与特色知识服务等方面的协调和均衡,都应保持科学适当的比例。#p#分页标题#e#

    3.2.4 从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率的关系层面,考察图书馆的实际功效。

    图书馆需要发展毋庸置疑,但发展不意味着盲目贪大求全超前。重形式轻内容,忽略了质量和效率而纯粹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图书馆发展,属于典型的盲目增长和片面扩张型[8]。这种扩张,如奢侈的空中楼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实际贡献,反倒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因此,要摒弃急功近利和相互攀比的虚荣心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扩大空间和添置设备,在发展硬件的同时,注意引进软件和相关人才,把钱花在刀韧上,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3.3 衡量图书馆的持续度——时间维

    协调度强调的是图书馆四种资本的结构升级及持续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培育。从时间维上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即注重图书馆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强调知识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是发展的公平表征。图书馆科学发展中时间维的度量,必须全方位地涵盖辩证关系:即在实现功利性目标的基础上,兼顾理性化目标;在实现理性化目标的前提下不排除实现功利性目标,并按照图书馆、自然、经济与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则,努力促进图书馆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一体。

    3.3.1 图书馆要想在林林总总的信息产业中站稳脚跟、异军突起,必须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质就是图书馆创新力的积极培育,即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环节中不断创新,把创新观念根植在每个馆员的意识中,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使创新的源泉永不枯竭。比如,在管理模式上,与社会其他信息产业合作,将书目数据解放出来,使图书馆目录成为开放性资源;在服务模式上,使用户参与到需要分析和开发过程,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即具有自修复功能并能持续不断与其他资源、系统和服务过程互操作的信息系统[7]。

    3.3.2 构建特色化和专业化馆藏,是网络时代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网络环境中,馆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更深、更广的扩充,除了纸质文献、缩微资料、视听资料外,还包括纷繁的电子和网上虚拟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类型和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使得用户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要想把面临多种选择的用户吸引到图书馆来,图书馆必须凝炼其不可替代的专业化特色,唯有特色方显优势,反之,没有馆藏特色的图书馆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3.3.3 在实体馆藏向虚似馆藏的转化中,必须保护与传承古老的珍贵文献,维护信息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深厚的馆藏历史积淀,有些还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资源,因此,如何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流失,保证文化和文明的连续完整,是馆藏数字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3.3.4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图书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同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琴瑟相协。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需要经过各行各业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图书馆自然也旁无责贷。尽管图书馆在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中不占主导地位,但也应尽最大努力,在对文献信息的收藏、储备、获取、加工、建筑、规模、设施、管理等各环节流程中,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图书馆目标逐步靠近。

四、结语

    图书馆科学发展观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阐述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使一个图书馆的发展具备了可观控性和可测度,从根本上科学地表征了对图书馆发展的完满追求。

参考文献:

[1]周久凤.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J],2005(3):14-15.

[2]王巧萍.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5(13):38-39.

[3]陈新夏.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4-158

[4]蒋永福.现代图书馆的五大基本理念.图书情报工作[J],2009(21):11-16.

[5]张群群.新世纪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挑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9(5):10-11

[6]董兵  吴秀玲.看得见的危机———数字化时代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图书馆学刊[J],2009(3):44-46.

[7]张晓林.走向挑战 走向新生.大连图书馆发报[J],2009(1):99-106.

[8]卢子博.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论坛[J],2004(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