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变化对黑白仰鼻猴区域的影响

经济变化对黑白仰鼻猴区域的影响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滇金丝猴或雪猴,是我国特有的生存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之一。分布于金沙江和澜沧江间的狭长区域(98°37′~99°41′E),跨越3个纬度梯度[1]。生活在海拔3800~4300m的原始冷杉林中,有时也会在4300~4700m的低矮灌丛、草甸和流石滩上活动[2],这些区域基本上都属于高寒山区,多数植被一旦被砍伐或被火烧毁,自然恢复的周期很长,在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有些甚至无法恢复[3]。而据《顺宁府志》记载,在光绪30年,即1904年,它还出现在兰坪县以南的凤庆县境内[4]。过去100年间,该种丧失了约1/3的纵向领地[5]。黑白仰鼻猴分布区从北到南,伴随着纬度和海拔的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和人口密度逐渐增加,在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势必转嫁为依靠森林来供养。兰坪县少数民族人口居多,计划生育政策较宽松,人口大量增加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再加上该地区的居民还依然沿用着刀耕火种,轮歇耕作的生产方式;因此,毁林耕地最终会导致黑白仰鼻猴栖息地自然资源的枯竭[3,6]。啦井镇是兰坪县的畜牧大镇,畜牧业的发展使得原有的草场往往不能满足牲畜的生存,于是少量农民便放火烧山以获取更大面积的牧场,使得这一区域所特有的高寒树种面临消失[6]。因此,对兰坪县黑白仰鼻猴社区经济变迁的分析,找出社区经济变化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可以指导该地区猴群的保护。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是内地县和边境县的结合部。县内居住有白族、普米族、怒族、藏族、傈僳族、彝族等14个少数民族[7]。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是黑白仰鼻猴活动区域内的兔峨乡和啦井镇(图1)。   1.2 数据来源   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数据源于兰坪县档案馆。由于年代跨度很大,因此为了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剔除了有缺失和污损的年份的数据。所以最终采用的数据有两部分,兔峨乡的数据有1963、1971、1976、1989、1996、2001六年的;啦井镇的数据有1970、1976、1987、1990、1998、2002六年的。   1.3 研究方法   用STATISTICA 4.5软件对兔峨乡、啦井镇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牲畜数量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R2和p的值,判断其显著性,再将兔峨乡的收入来源和啦井镇劳动力分布的数据做柱状图,判断兔峨乡收入来源的变化以及啦井镇劳动力分布的变化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啦井镇   1970~2002年,人口逐年增加(F1,4=303.37,R2=0.99,p<0.01)。虽然耕地面积并未伴随人口增长而增加(F1,4=1.47,R2=0.27,p>0.05),但是粮食单产却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F1,4=10.3,R2=0.72,p=0.03),最终啦井镇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但不显著(F1,4=5.55,R2=0.58,p>0.05)。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F1,4=20.36,R2=0.84,p=0.01)。牲畜数量随人口增长而增加(F1,2=26.49,R2=0.93,p=0.04)。1987~1998年,木材产量逐年增加,但不显著(F1,1=1.79,R2=0.64,p>0.05),竹材没有逐年增加(F1,1=255.7,R2=0.99,p>0.05),非木材林产品逐年增加(F1,1=255.7,R2=0.99,p=0.04)。1987~2002年,啦井镇总劳动力逐年增加(F1,2=159,R2=0.99,p<0.01),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的比重最大,到了98%以上。劳动力从事的行业逐年减少(F1,2=21.16,R2=0.91,p=0.04),农林牧副渔业劳动力随着总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F1,2=74.89,R2=0.97,p=0.01),运输业劳动力逐年增加,但不明显(F1,1=1.84,R2=0.65,p>0.05),商业,饮食业劳动力逐年增加,不明显(F1,1=11.37,R2=0.92,p>0.05),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加,但不明显(F1,2=7.62,R2=0.79,p>0.05)(图2)。   2.2 兔峨乡   1963~2001年,人口逐年增加(F1,4=39.37,R2=0.91,p<0.01)。耕地面积伴随人口增长而增加(F1,4=8.94,R2=0.69,p=0.04),但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F1,4=20.33,R2=0.84,p=0.01)。粮食产量增加(F1,4=10.59,R2=0.73,p=0.03),粮食单产增加(F1,4=10.72,R2=0.73,p=0.03),人均粮食产量随耕地面积增加而提高,但不明显(F1,4=4.31,R2=0.52,p>0.05)。牲畜数量逐年增加(F1,4=26.56,R2=0.87,p<0.01)。1989~2001年,木材产量逐年增加,但不显著(F1,1=1.28,R2=0.56,p>0.05),竹材产量的增加不明显(F1,1=19.55,R2=0.95,p>0.05),非木材林产品增加也不明显(F1,1=33.66,R2=0.97,p>0.05)。1971~2001年兔峨乡总收入逐年增加(F1,2=22.34,R2=0.92,p=0.04),农林牧副渔业的收入比重均达到了92%以上,收入种类逐年增多,但不明显(F1,2=17.07,R2=0.89,p=0.05)。农林牧副渔业收入逐年增加(F1,2=18.73,R2=0.90,p=0.05),运输业收入逐年增加(F1,1=1785.97,R2=0.99,p=0.02)(图3)。#p#分页标题#e#   3 讨论   啦井镇是以白族和普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以上[8],计划生育的宽松政策,使得啦井镇的人口始终在上升,人口增加就需要更多的资源。由于啦井镇是畜牧大镇,拥有各类型草场、草山22986.7hm2,占总面积的61%[9]。人口增多使得啦井镇的牲畜数量也随之增多,也就间接的要求更多的牧场,因此啦井镇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从1978年以来,镇政府新建农田水利,建立高稳产田200hm2,完成中小水利工程144km[10],使得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97年我国的粮食价格连续下降,农民纯粮收入大幅度减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11],因此啦井镇的粮食总产量在1998年有所下降,之后全国开始农业产业改革,啦井镇粮食产量也开始逐渐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5月14日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啦井镇的第一产业有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有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有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服务业,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和其他[12]。人口增加,总劳动力也随之增加,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第一位的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变化比较大,在1998年达到了最大,很多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去城市寻找新的谋生手段。   兔峨乡是以傈僳族和怒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7%[13],早些年由于计划生育对少数民族的宽松,使得兔峨乡的人口上升,由于我国从1970~1980年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4],因此从1971~1976年兔峨乡的人口增加幅度有所减小。由于兔峨乡是以发展农业为主的,随着人口的增加,村民只好开垦更多的农田,人口的增加也开始要求或更多的生存资源,因此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量都随之增加。但是由于经济上的剪刀差效应,农产品的价格往往低于其真实的价值[15],再加上高海拔区域的耕地由于地理条件的约束,亩产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部门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这部分村民开始从事其他行业,放弃高海拔的土地,因此从1989年之后兔峨乡土地面积有下降的趋势,相对的粮食产量在1989年之后下降。1996年全国粮食价格增加[16],因此兔峨乡粮食产量也在1996年之后回升;兔峨乡虽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区域,但是兔峨乡境内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因此从改革开放以来,全乡的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牲畜数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兔峨乡开始还草养畜[17],在1976年到1989年间牲畜数量增加迅速,1996年开始实施九五计划,因此1996年以后兔峨乡的牲畜数量增加更迅速。兔峨乡第一产业为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商业,饮食业,运输业和其他。兔峨乡收入逐年增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生的收入都在逐年增加,第一产业在1971,1976,2001年均为收入来源的重头,都超过了收入的60%,但是在1996年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以后收入的来源逐渐增多,慢慢开始发展运输业,服务业等,随着收入来源的增多,第一产业产生的收益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降低,兔峨乡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但是在1996年兔峨乡的工业突然崛起,在总收入中占据的很大的比例,占据了收入来源第一的位置。1971年兔峨乡的收入结构很单一,收入全部来自第一产业;到1976年第三产业开始兴起,从1996年开始第二产业的发展给兔峨乡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再加上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是兔峨乡的收入从1996年以后就迅速发展。   啦井镇和兔峨乡都是少数民族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两个地区的牲畜都是采用半圈养半放养的形式饲养,因此村民们普遍习惯将农业和牧业联系在一起,即牧业—肥料—农业—饲料—牧业……因为养的牲口多,肥料就多,庄稼就种得好,庄稼收成高,也就有足够的饲料来喂养更多的牲口[13]。依据这种模式,牲畜的增加就意味着得有更多的牧场和饲料来承载他们,这势必会让村民们砍伐森林,开辟新的牧场和耕地。在该区域还盛行着刀耕火种、轮歇耕作的生产方式,农民会焚烧砍过的森林[3],这样一方面可以用烧剩下的草木灰做肥料,另一方面烧过的林下很快会长出菌菇类,这样有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但有时候在焚烧森林或者天气的干燥会引发其他林区发生火灾,火势很猛的时候会将林中原本生长的树都毁坏,黑白仰鼻猴一般都生活在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栎树林中,并且它们都选择暗针叶树种作为过夜树[18],但是黑白仰鼻猴适宜树种中的高寒针叶林生长很缓慢,更新一次需要几百年[3],有些区域树木被砍伐或烧毁之后猴群就不会再去那里。这样不断循环,让黑白仰鼻猴能生存的区域越来越小,进而使其进入灭绝的边缘。另外最初兔峨乡和啦井镇的第一产业都占比较大的比例,第一产业中农业和牧业对其生产资料,即土地的需求很大,从事第一产业的人越多总多,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土地,因此需要砍伐和焚烧更多的森林去获取生产资料,黑白仰鼻猴生活的森林面积有限,每砍伐一片,猴群就丧失一片生存之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开始崭露头角,劳动力开始逐渐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去从事其他的行业,再加上兰坪县是个矿产大县,第二产业的发展就自然成为了人们的第一选择。但是随着对矿产的过度开发和当地的地质情况,很多山体出现滑坡和泥石流,造成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再加上开矿需要县开路[19],这样就又有一部分森林被砍伐,这又成为了破坏黑白仰鼻猴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开矿放炮对猴群造成干扰,使猴群不得不避开这些区域[6]。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始让人们逐渐脱离土地的束缚,当人们的生活对土地的依赖开始减弱,对森林的索取也就少了,黑白仰鼻猴的生存环境开始有所保障。   通过对兔峨乡和啦井镇的基础数据的比较,由于兔峨乡人口基数比啦井镇大,因此兔峨乡人口增加比啦井镇快,虽然兔峨乡总体的耕地面积要小于啦井镇,但是兔峨乡以发展农业为主,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得兔峨乡的粮食产量的变化大于啦井镇,再加上兔峨乡牲畜数量持续增加,牲畜数量的增加势必要求更多的牧场,在耕地和牧场的双重扩张下,兔峨乡的森林比啦井镇的自然要减少的快。再加上兔峨乡的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得天独厚,乡内有铜、锡、钼、石膏等多种矿产,拥有已开发的矿点10多个[20],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是乡内森林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开矿时产生的巨大的炮声也会让黑白仰鼻猴放弃其生活的环境,兔峨乡的林下产品有松茸、木耳、药材等[21],因此对林下产品的采集也比啦井镇多,尤其是在粮食产量下降的年份,林下产品的采集也大大增加。众所周知黑白仰鼻猴是很敏感的动物,人们在森林里采集林产品也会对其造成惊吓,放弃一些生境[6]。综合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兔峨乡的森林要比啦井镇的减少的更多,并且由于兔峨乡的生产生活方式给黑白仰鼻猴造成的影响要大于啦井镇。而龙马山是黑白仰鼻猴分布的最南端种群,位于兰坪县兔峨乡和云龙县的交界处[22],兔峨乡森林的减少将直接缩小龙马山黑白仰鼻猴的适宜生境的范围,再加上各种外界干扰,使龙马山的黑白仰鼻猴的生境变得很糟。目前距离龙马山最近的是北边的拉沙山猴群,但是兔峨乡刚好位于这两个猴群之间,如果兔峨乡的环境破坏很严重,将阻碍龙马山猴群向北迁移,进而也就阻碍了龙马山猴群和其它猴群间的基因交流,近亲繁殖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在有近亲繁殖和偷猎因素时,龙马山种群是处于数量下降的趋势的[23],因此兔峨乡生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龙马山猴群是否面临灭绝。而啦井镇的黑白仰鼻猴生境要比兔峨乡的好,因此拉沙山种群还有向北迁移的可能。#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