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约束护理探索

精神病约束护理探索

作者:龚智华 江洪军 张建英 单位:三台县精神病院

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患者容易出现冲动、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部分精神病患者需要给予保护性的约束方法,以防止患者损伤[2]。但是,这种保护性约束方法,会导致患者和患者家属不理解,发生负性情绪等。我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精神病保护性约束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行保护性约束的精神病患者15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避免护理方法组间渗透,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其中男38例,女37例,患者年龄在18~73岁之间,平均42.63±10.22岁,精神病病程在2~14年,平均5.99±0.62年。实验组75例,其中男34例,女41例,患者年龄在19~74岁之间,平均42.99±10.22岁,精神病病程在1~15年,平均6.25±0.77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护理记录、健康指导等,护士根据医嘱和自身掌握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需要进行护理操作。实验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和程序为:(1)细致的解释工作:简单粗暴的约束会加重患者的反感和家属的负担。因此,护士在保护性约束前,要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这种约束不是惩罚,而是保护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使用此方法后,不但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患者身边的人,同时让各种治疗和护理进展更顺利。(2)加强巡视:在约束期间,护士要多巡视患者。巡视频率为15~30分钟1次[3]。每次巡视观察内容为:精神状态、约束肢体情况、皮肤情况、生活情况,并准确记录。(3)生活护理:被约束的患者要有专人负责,定期为患者给予睡、饭、药物。护士要加强口腔清洁和湿润,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和干燥。(4)心理护理:重视对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护士要理解患者对约束的排斥感,并实施人文关怀。尽减少约束带的使用数目和时间,尽量采用活动约束,并将不必要的约束解除[4]。我们采用逐步解除的方法,从肩膀、踝部和手部逐渐过渡,观察其合作的程度,以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

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2组患者护理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

4数据处理: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

5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期间意外事件发生少,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保护性约束是违背精神病患者本人意愿的一种强制性护理措施,患者和患者家属均会有较大的排斥和反感。而临床护理干预中,不但要保护患者的安全,还要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采用系统护理干预,要求护士在患者保护性约束期间,进行细致的解释、加强巡视,完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其中,解释工作是日后开展保护性约束的前提,可以让患者和患者家属更好地接受。加强巡视,能更好地观察患者约束期间的情况,以做到早期解除约束,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生活照顾和心理护理,可以从患者身心出发,提高其舒适感。

从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满意度提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在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期间给予系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