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学校德育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对学校德育发展的影响

 

以建设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迅速席卷全球各个角落。新世纪的列车已经驰骋在网络空间的原野上。成千上万的网民足不出户便可纵观天下风云,尽情地冲浪在知识、文化、信息的海洋中。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在应对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冲击所采取的行动中,高校的反应是敏锐而又深刻的。集当今信息技术革命之大成的互联网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高校师生们的青睐。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师生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极为便捷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日趋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得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正面临真正的强有力冲击。高校的德育也不例外。无论是从德育的内容还是从其工作的方式手段上来讲,它都面临着严峻的现实。   互联网以其浩瀚而又瞬息万变的信息资源牢牢地吸引了年轻大学生的心。信息匾乏自然不是什么好事,见多方能识广;但信息太多太杂必定会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们带来迷茫、困惑。在挣脱从小学到高中十余载传统的“捆绑式”教育之后,在无国界、无政府、无警察的互联网空间里缺乏自律而又喜爱张扬个性的大学生们找到了尽情释放自己的舞台。据了解,目前校园里年轻一族见面的口头禅便是:“你今天上网了吗?”漫游网络的经历、感受、技巧等成了萃萃学子乐此不疲的话题。与此同时,互联网因其高度自由和虚拟现实之特性使得如今高校的德育工作较之传统的思政工作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回避只会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趋向被动,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进人网络时代了,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利用互联网在做些什么?他们在网络社会里的言与行又是怎样的?利用互联网来开展德育工作是否已时机成熟?为了了解这些相关情况,我们于2002年n月中旬在新村路校区开展了有关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以及互联网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影响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我校新村路校区大一至大四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   一、有关互联网使用情况:大学生的消费   基本合理,其使用目的以学习和交友为主在本次调查的200份问卷中,64.1%的大学生“自高中起就已经接触互联网”。对于“目前你是否经常使用互联网?”回答结果依次是:“几乎每天都使用”(14.3写),“偶尔使用”(75.8%),而表示从未使用过的仅占4.4%。如今,大学生们的消费水平是居高不下(据报载:有些地方高校的某些大学生月消费近千元)。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不难理解,一则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尚可;另外,考上大学由于学习上的需要,只要条件允许父母总会尽力支持他们。而他们在网络上的开销又是怎样的呢?调查显示:“你每月上网的平均费用”花销在“30元以内”的占58.4%,在“30一50元之间”的占25.8%,“超过90元以上的仅占生.5%。从比较分析来看,大学生们上网的月花销在50元以内的还是占了大多数(84.2%);对“你平均每月会购买多少有关网络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回答在“10元以内”的占了79.1%。结合.t述两个有关在网络上的花费数据来看,目前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在大学生的日常性消费支出中还算是合乎理性的。对于大学生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和地点我们也作了调查:①“你一般在什么地方上网?”其选择排名依次是:“家里”(63.3%)、“网吧”(26.5%)、“学校(宿舍)”(4.1%);有97.7%的受调查者希望学校能够设立类似网吧之类的机构或设施;②“你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选择在“20到到24点”的占了56.4%为最高;选择在“O点到4点”(一般情况下是通宵)的也有16.0%。在我们的直接、间接访谈询问中,得知这个群体(“16.0%”)里面有不少同学考试亮过“红灯”,甚至有的因为“红灯”太多而导致留级。出现这种情况跟我们学校的走读制为主以及学生管理上的不便是有很大关系的。笔者在学生宿舍值夜班的空隙偶尔也去学校附近新村路上的网吧察看一下,发觉其环境污浊不堪、场面却颇为火爆。(为此,我们对新村路校区方圆一公里内的网吧地点、数目、规模、开放时间等情况进行了一次补充跟踪调查。)这个调查结果也说明了另一问题,那就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时空延长,仅靠学校面上的德育工作是不够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调形成一个德育网络,从而更好完成德育工作。譬如,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上网内容,适当疏导,限制上网的时间;社会的网吧等机构可以取消通宵服务、禁止浏览非法、反动、庸俗的网站等等。网络世界,千姿百态,“大学生们在网上做些什么”一立是德育工作者们颇为关注的事情。调查发现,“你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什么”大学生们的选择依次是:“查询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占44.7%)、“下载软件、mp3等”(34.0%)、“交友聊天”(33.0%),而选择“玩游戏”的占了21.3%,“消磨时间,纯粹娱乐”的则有21.2%。看来,用于学习目的包括查资料、下载软件的占了大多数。他们在回答“互联网是否对于你的学习有过帮助”这一问题时,63%的同学选择“是”。大二、大三年级中有20.8%的同学认为互联网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学习,16.7%的人认为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也有帮助。可见,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使用主流趋势还是用在了学习或者与学习有关的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如今学生们的知识面很宽,扒而不时地发出“学生难教”之感叹!的确,当今学生们对前沿知识接受、更新速度都相当快,他对电脑技术和上网技术的掌握有的比老师要高明。它实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乃至观念的冲击。   二、有关网络对德育的影响及网络德育   建设:开展网络德育工作势在必行,但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的后现代主义的逆德相对主义(“你想选择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在网络社会里找到了它最适合生长繁衍的“温床”。它对如今的大学生“三观”形成尤其是德性构筑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次调查中,仅有23,1%的同学知道“互联网上有德育网站(像清华大学之“红色网站”等)”。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彩、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自然会良芬不齐,真伪难分。大学生们对于在互联网上所看到的种种观点(包括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关于民族、宗教和社会的理论),认为“和课堂上学到的、学校宣传倡导的内容相吻合”的有6.4%,而31,2%的同学认为“有很多东西存在着根本对立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在互联网上所看到的某人先进事迹”,62.8%的人表示“将信将疑”,23.4%的同学表示“会相信”;在回答“你是否浏览过有关德育网站”时,3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会”,只有7.6%的同学选择“经常去看看”。#p#分页标题#e#   互联网吸引了大批的高校学生,同时也消耗了他们不少课外时间和精力。网上的东西必然将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也不少,西方敌对势力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的诸多优点、从而利用它来达到“西化”、“分化”、“弱化”我国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美国政府商务部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H)合作议事书》中就认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治形势的蔓延以及使世界具有更大的共同性”,鲜明地表达了其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和图谋。像“”用来做反动宣传工具的明慧网,其散布的歪理邪说明显就会对那些意志薄弱、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产生影响。从事德育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懂得网络、接受网络,利用网络来开展德育工作势在必行。   大学生们对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态度如何呢?对于“你认为在互联网上进行德育活动,譬如过团组织生活是否可行?”37.2%的同学选择了肯定回答,20.2%的同学认为“不可行”,而42.6%的同学表示“没参加过,我不知道。”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空间,它不需要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对于那些平时在班级组织生活中羞于开口的同学、当转到网上来过组织生活时,就会比较容易打开话匣子,讲出心里话。这类互动活动在网络上会很好地发展空间。如今不少高校的校园网上都辟有“论坛天地”之类的讨论栏目,像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网站、清华大学网站、中山大学逸仙时空站、上海师范大学思湖畔网站等网上论坛在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反响都还不错。此次调查显示,有78.3%的大学生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电子班级(E一dass)或者在某些网站上申请了校友录,开辟了自由论坛!   笔者现担任大四年级的辅导员,闲暇之余不时地以访客的身份参与了他们在网络上的讨论,发现学生们谈论的话题相当广泛一一国际国内政治、文化、经济等几乎无所不谈。如这次“十六大”召开,同学们都觉得同志的报告务实避虚,对于新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具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时下毕业就业找工作岗位又忙开了,同学们相互在班级的BBS上交流招聘信息或者是应聘面试时的心得体会,都认为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信息量还很大。   不过令人颇为担心的是: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虚拟性,“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可以摘下面具,以自己的意志在网上天马行空。因此,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伦理道德的制约能力越来越小”。而这种情况在当代伴随网络长大的大学生来说,就尤为明显。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网上撒谎,在BBS上“灌水”,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调查显示,74.7%的学生“在网络上从不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学生们在BBS上也不时有惊人之言。小的方面是对学校的管理不满,发表几句牢骚,更有甚者发展到对教师或干部的人身攻击。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积极介人,加强管理和引导,对于“谬论”要及时批评纠正,激浊扬清才有利于学生们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健康成长。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在技术上已日臻完善。但与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关的红色软件、红色网站的开发与建设则稍显落后。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其优点和长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一整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由互联网所开辟出来的另一个虚拟社会里,我们同样也需要构筑一个有效的网络德育空间。要让在网上“漂泊”的灵魂有一个归宿。这个灵魂的归宿就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和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互联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确实形成了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它的普及和发展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互联网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新型工具或者说手段,它的方便、快捷、生动与精确等特点同样也可以用来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服务。目前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从量上来看处于比较理性的状态,而在质上来说则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   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德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性的态度投身于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让新世纪的大学生这一网络时代的“新生代”能凭借网络,趋利避害,健康成长,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