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分析与引导

互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分析与引导

摘  要:本文从舆论学、传播学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觉,对互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涵义、特点和类型等进行了分析,依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提出正确引导互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策略和具体方法,以期减少由于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升级而演变成网络舆论或群体性事件的机率,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负性思想情绪;分析;引导

    互联网于1994年4月登陆我国后,发展速度惊人。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1.8%,继续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可以预见随着3G时代的到来,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迎来又一个跨越式的飞跃。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不仅在逐步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冲击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思想、文化、利益诉求及社会矛盾、生活困惑等通过互联网进行表达,并依赖于网络。一些负性思想情绪在互联网上表达出来,并通过BBS讨论、跟帖等方式,逐步蔓延、升级。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强网络管理。这就要求网络管理者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分析与引导,防止这些负性思想情绪的升级和扩散,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

    一、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涵义、类型与特征

    1. 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涵义与类型

    就负性思想情绪而言,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涵义。情绪心理学认为,负性情绪是人由于受到某种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不良的情感体验和反应,通常表现为郁闷、愤怒、悲哀、痛苦、内疚等,它与思想道德教育密切相关。负性思想情绪就是外界刺激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不正确或非理性的情感倾向。互联网上的负性思想情绪就是通过网络话语公共空间表达出来的负性思想情绪,是负面舆论、意见的萌芽或潜伏,是一种潜舆论形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网上负性思想情绪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具体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五个类型。第一,政治信仰负性思想情绪,即互联网上网民由于对政治的不满或信仰的不认同而滋生的一种负性思想情绪,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公共决策机制和用人机制、执政党在历史上的错误、党风政风和干部腐败等。第二,社会问题负性思想情绪,即互联网上网民由于社会问题而引发的一些负性思想情绪,其内容主要涉及对社会事业与政府公共服务的不满。由于这一切都与网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最容易引起网民的强烈共鸣。这些情绪往往比较激烈但是却能反映一定的社情民意,有着积极的一面,但过多的负性思想情绪往往容易愈演愈烈,很容易升级成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第三,利益诉求负性思想情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人和人之间分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各个利益集团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或政治权利开始在互联网上争夺话语权。网民习惯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一旦网上利益诉求负性思想情绪产生,很容易形成共同认知感,使得网上负性思想情绪迅速扩散、发酵、升级。第四,文化思潮负性思想情绪。目前互联网上文化思潮负性情绪主要有三种,即狭隘的民族主义、“左”的思潮和“右”的思潮。第五,生活矛盾负性思想情绪,主要是指网民对个人生存状态和自我实现方面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其涉及的内容包括生存危机、相对贫困、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个人荣誉、人生得失、自我实现等等。网上生活矛盾负性思想情绪的宣泄是网民自我心理调适的方式之一,也是网民之间谈天说地不可缺少的话题,网民一般通过网络小说、打油诗、调侃的语言、自我嘲讽、网络漫画、搞笑视频,甚至是无厘头的谩骂等方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2. 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特征

    传统的负性思想情绪由于受到表达平台的限制,一般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个人、几个人或一群人,一旦情绪宣泄之后就烟消云散,其发散性不强,影响范围也不大。用文字表达负性思想情绪相对较少,表达强度也相对较弱。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则超越了传统负性思想情绪的范畴,它实现了从口头语言表达为主向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的转变,这种表达由于网络自身的形象、互动、隐秘、方便、快捷、覆盖面广、易于保存等特点,而呈现出一种新面貌,并表现出与传统负性思想情绪不同的特征,其强度更强,影响面更广。第一,网上负性思想情绪传播的快速性。在互联网上无论是一两句话还是长篇大论,或者是一段视频,都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迅速传遍全世界。第二,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影响的广泛性。经常可以看到,一篇带有负性思想情绪的文章成千上万次的被各个网站相互转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可蔓延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第三,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影响的持续性。互联网的负性思想情绪持续时间很长,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有网民曾在互联网上“人肉”搜索到九四年互联网络刚登陆我国时候,带有攻击性语言的电子邮件。第四,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指向性。互联网是一个容纳了全世界网民的公共空间,人们利用互联网这一公共平台在上面交流。这种群体性的交流很容易形成共同的负性思想情绪,而且这种共同负性思想情绪带有明显的指向性。第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偏执性。互联网上的负性思想情绪很难使大多数的宣泄者保持心态平衡,也影响他们用全面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探讨问题,它更容易导致人们用偏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使得网上负性思想情绪更具有偏执性的特征。

    二、引导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策略

    现实生活中的负性思想情绪向互联网转移是网络时代的必然结果,只要有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存在,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就必将存在。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负性思想情绪,我们不必惴惴不安,更不必惊慌失措。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策略冷静面对和正确引导。#p#分页标题#e#

    1.重疏导而不堵塞。互联网的公共话语空间需要正确的舆论向导,但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并不是堵塞言路,消除不同意见。而是强调以正面网络舆论来疏导网上负性思想情绪,使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对一些论坛中存在的过火的网络言论,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删了之;我们也不能歧视一些惯发牢骚的网民,不应该动辄屏蔽其发言,更不应该轻易封其ID,这样做只能引起网民更大的反弹。对于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非理性宣泄,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真诚的交流与互动使其自我收敛。

    2.重沟通而不对抗。当网民以网络牢骚来宣泄负性思想情绪时,无论是论坛管理者,还是被批评对象,都应该坦然面对批评,要及时通过与网民沟通来增进理解与互信,要及时信息以澄清有关误会和谣言,要主动纠正错误并在网上说明改正措施以求得网民谅解。只要被批评的对象敢于将自己置于阳光之下,能就网民提出的问题和批评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就很容易步入良性轨道。反之,则会导致网民与被批评对象的情绪对立,从而也会导致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逐步升级。

    3.重调解而不偏袒。网上负性思想情绪一旦通过网络牢骚的形式宣泄出来很容易导致网络争论,对于各种网络争论,论坛管理者应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重视调解而不偏袒,不应当随意地以管理者或版主的身份去扶持一方打压一方。只要这种争论是维系在“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争论中,论坛管理者就不必去干涉,而当争论走向非理性争吵时,管理者就应当亮明身份,依照论坛的规范行使管理权,从而使网络争论双方都有所顾忌、有所约束,使大家都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4.重教育而不教训。面对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非理性宣泄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强化网络伦理建设,需要对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网络教育不像老师对学生似的课堂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不是自以为是的简单灌输,不是倚老卖老地教训人。在网络公共空间,网民特别珍视ID“人格”的平等和个性的张扬,特别崇尚言论自由,有些网民甚至存在一种蔑视传统和权威的反叛心态。正因为如此,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往往失效。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熟知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特点,要深入了解网民的心态,在此基础上切实改进教育方法。教育工作者最好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多维互动与交流,取得网民的信任和认可,在此基础上才能使教育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重管理而不放任。网上负性思想情绪以网络破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对此,管理层在坚持疏导的同时必须辅之以一定的管理手段,决不能让非理性宣泄、且对社会有害的言行自由放任。一要及时提醒。当网上负性情绪的宣泄出现非理性的苗头时,有必要及时提醒,让相关网民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保持理性交流。二要及时“执法”。管理者要时时监控网上动向,一旦发现有害的虚假信息、谣言、侵犯公民正当权益、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等违规言行时,应当毫不犹豫地进行管理,从而使网站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常运行。三是及时说明。管理执法应当公正透明,在对网民进行相应的处理时,及时告知并说明理由,只有这样才能让网民心服口服,才能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

    三、引导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方法

    互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引导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讲,在引导过程中要抓重点、讲方法,只有适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负性思想情绪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才能使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引导真正发挥作用。

    1.劝说宣传法。劝说宣传法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传播信息影响网民,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目前最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在劝说宣传这一过程中着眼点在于劝说者也就是引导的主体、劝说的过程、被劝说者(在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引导中主要是指广大网民)以及劝说过程的情景四个方面。互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劝说宣传者,应该尽量是有一定人格魅力和身份地位的专家、学者或政府管理人员。劝说过程中的呈现方式和组织方式也是影响劝说效果的重要因素,尽量采用有效、贴近生活的材料,用图片、影音等容易被人接受的形式,同时也要注意劝说的先后顺序,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先说,那些后说等等。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对象千差万别,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劝说方式。对于学生、公务员、农民工他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了解程度不相同,因此在劝说的过程中因该尊重被劝说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劝说宣传。劝说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一定的情景也会对劝说效果产生影响。在互联网上信息多种多样,相互影响,为劝说创造好的情景,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网站劝说宣传,容易得到最好的效果。

    2.暗示提醒法。暗示提醒法就是在互联网上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情绪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暗示提醒法的类型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中把暗示分为三类。第一,直接暗示,即直接地把事物的意义提供给接收暗示者,使之迅速地、无需思索的接受。其特点是直截了当,不仅迅速,而且被暗示不会对信息产生误解。第二,间接暗示,是暗示者不显露动机,不明确指明事物的意义,而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这类暗示不会引起暗示者的心理对抗,因而更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第三,反暗示,是向暗示者发出刺激引起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即故意说反话以达到正面引导的效果。

    3.新闻调控法。新闻调控,就是利用在互联网上及时新闻信息来调节控制负性思想情绪的发展走向,以达到对互联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引导的目的。经过研究利用新闻调控要注意把握几个原则。第一,未雨绸缪,就是要做好应急预案,制定好应对网上负性思想情蔓延升级的应急预案,包括负性思想情绪的监控、报告、研判等多项内容。第二,抢占先机,就是要尽早发现、尽早反应、尽早发言,以形成公众的第一印象,让网民从引导主体手中得到信息。第三,占领高地,新闻的场所应该选择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网站或BBS论坛。实践证明,网站越大,其影响力也越大,调控效果也越好。第四,实事求是,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程度越来越高,任何不负责任的谎话、假话在互联网的时代都显得弱不禁风。第五,坚持不懈,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波浪式的发展特点要求在对其进行引导的时候不能妄图一次性到位,需要引导者坚持不懈,在合适的时机播报新闻进行引导。#p#分页标题#e#

    4.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人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果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团体的影响来自于团体的范围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对团体成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的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如果符合团体规范准则,就会受到团体的接受、认同和赞赏,否则就会受到排斥。因此,通过制定团体相应的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成员的一言一行,能够有效的改变他们的态度。目前互联网上组织程度越来越高,团队影响法是进行网上负性思想情绪引导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网上评论法。网上评论就是针对需要引导的负性思想情绪在网上设置议程,通过评论达到引导的目的。目前网民对引导主体的评论一般不容易接受,因为网民主体大多数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大背景时代的年轻人,思想活跃,个性突出,桀骜不逊,比较自我,对主流思想有抵触情绪,喜欢“剑走偏峰”、“独辟蹊径”;另一方面,他们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政治素养不高,看问题有时候比较片面。因此,网上评论要起到主流的引导作用, 要使负性思想情绪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的按照评论员的目标发展下去,就必须学会“隐形”,在无声中控制其走向,最终达到引导的目的。比如,引导者要拥有多个上网ID,采用不同的身份参与评论,将自己“隐身”于众多网民之中,用不同的风格发表评论,不能让网民感觉到你是带着身份和目的的参与评论,让网上负性思想情绪的引导“润物细无声”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3,3

[2] 喻国民,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

[4]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复旦人民出版社,2005,9

[5] 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8

[6]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

[7] 王天意.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宣泄及其控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4

[8] 张景龙,李瑞生.网络传播中社会情绪表达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9] 梁艳.关于建立社会情绪引导机制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6,2

[10] 彭鹏.网络情绪型舆论的调控[J].军事记者,2004,7

[11] 王天意.网络牢骚的引导及控制[J].红旗文稿,2002,24

[12] 刁生富.试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0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P].人民网,2010,10

[14] 彭波.重庆新闻发言人培训大会上的讲话[P]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