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思索

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思索

本文作者:杨大伟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对计算机的应用早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是社会对各种人才的一个共同需求。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已是必然的要求。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本文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解决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不同层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

本处层级是指不同招生年度的学生层级(届)。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发现大家普遍反映某一层级的学生比另一层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更强,经与招生部门联系后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层级的学生所在招生年度生源情况较好,当年考生人数大大超过招生人数,因此当年入学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水平都比较高。而另一层级学生的情况正好相反,该层级学生所在招生年度考生人数不足,因此当年入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但这两个层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却是一样的,也因此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差异。

2.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操作水平差异明显。部分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的使用计算机,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系统地认识。部分学生能够开关机、会上网、会使用聊天工具,但几乎不会其他操作。少部分学生则在入学前几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3.教师授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课,几乎所有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程,而且都集中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这造成了每学年这个时候都要使用许多聘任教师,但聘任教师流动性大,有时候换用新人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质量。

4.课程考核内容不尽合理

近几年学校对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已经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以前本门课程的考核完全以最终期末笔试成绩为准,这造成了学生不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临考前突击而不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现在考试已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而且操作题分值要大于理论题。同时,平时作业成绩也记入最终成绩中,并与考试成绩共同构成该门课程最终成绩,从而刺激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分值构成比例不尽合理,学生即使不完成平时作业也能够及格。

二、改进解决方案

1.对不同层级学生学习能力差距的问题,可考虑采用弹性教学要求,即将教学要求设为基础要求和提高要求等多个不同部分。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基础要求,而学习能力较强层级的学生则可考虑要求他们达到更高的提高要求。这样对所有学生都可以掌握必需的技能,而对能力较强层级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后,学生们既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又不会因为课程太容易而产生轻视心理,总体来说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对于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问题,不应歧视入学时计算机操作能力差的同学,因为事实证明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热情很高,学习能力较好。但如果引导不当的话,造成学生对这门课产生畏难情绪,以后就很难再让他们较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通常在最初的几次课中给予他们较多的关注,这部分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所需课时内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针对个别学生掌握不好的情况,一是要教师加强关注,给予更多的关心,二可以组织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在课下对掌握不好的学生给予帮助。

3.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问题,可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一是在学期授课开始前,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明确教学要求,设置一些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二是加强教学督导,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对聘任代课教师的问题,可考虑对责任心强,教学能力突出的聘任代课教师签订长期合同,将之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加强管理。

4.关于课程考核内容问题,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保持现有的将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构成该门课程最终成绩的做法,期末考试仍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在此基础上,改变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构成比例,适当增加平时作业成绩的比重,同时,期末考试中增加操作题所占的比例。用考核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更加注重提高自身动手能力、注重完成平时作业、加强平时知识积累。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国家在中长期教育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终身学习概念。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让学生掌握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才能让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