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转换背景下的证券市场

功能转换背景下的证券市场

 

我伺股市建立之初,其功能是比较单纯的,即为国企改革服务。八十年代末关于股份制的热烈讨论,集中到一点,就是肯定了股份制本质上同放权让利、利改税和承包制一样,是在国有制框架内改革国有企业的一种形式(即前提是国有产权在改制后的企业中占主导地位),但比后者更能搞活企业。当时理论界比较有共识的是,股份制具有筹集资金、调动职工积极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支配更多附属于国有制的社会资本和分散国家承担的风险等功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要求是通过改制既不失去企业国有制的本质,又要具有其他所有制企业那样的活力。随后三年治理整顿,关于股份制的争论中出现了比较强的反对声音。如有的同志提出,与其用让职工拥有企业的一点股票来拴住他们的心,倒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在。现在看来,在股份制改造是以国家对控股为前提的条件下,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而我国股市就是在这种争论中建立起来的。事实上,股市建立之初,政府赋予它的功能很有限,充其量是一个为股票提供转让便利的场所,配置资源的功能完全没有提上日程。可以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尚未明确的大背景下,初创时期的股票市场只是传统计划经济和国有制体制包围中的一块飞地,是对计划经济的一个小小的补充,是从属于旧体制的。随着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和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发挥作用,但仍是一个经过试点可以放开也可以关掉的市场。而以明确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为主旨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公司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央己经把股市作为社会主义要素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企股份制改造不可逆转。   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科学定位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功能问题变得十分重要。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问题,十五大重申这一问题并再次强调股份制改造,殷市在决策层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随后几年股市获得空前的大发展。但是,由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影响了对股市功能的科学定位。尽管这一时期理论界仍然强调要把股份制的转制功能放在首位,但实践中却是把融资摆在了首位,因为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扭亏脱困成为当时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一切工作只能围绕这一大局。而筹集大量资金则是实现三年脱困目标的较为快捷的方式,以至于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意义的国有股减持也只是被作为筹资的权宜之计提出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明显,按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当时国有股“减持”这一提法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国家,以不放弃其控股地位为前提,适当减少自身持有的股份。国有股“减持”的主体是国有股股东,减持的对象是国有股权,减持的范围限于那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减持的程度是以国家不失去控股地位为限,减持的方式是有偿转让,受让方是非国有单位或个人,通过减持收回的资金由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当时选择了两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不成功的国有股配售减持试点,筹集了很少一部分资金就中止了。   现在看来,当时政府赋予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融资。   客观地说,从成熟市场经挤国家股票市场的演变史看,其生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尽管也有政府的干预,但其主要是作为市场的外在力量发挥作用,是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外生变量),融资功能是其最原始的或本原的功能,并由此派生出分散风险、转换机制和配置资源等其它功能。在自然生成的市场中,融资功能和其他功能是一致的,失去了融资这一最基本的功能,其他功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而一个以利润为单一导向的市场,其融资活动必然导致资本向高效率领域流动,从而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融资过程也必然导致风险的分散和企业机制的转换。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国外不同,从其生成过程看,一开始政府就是证券市场的直接组织者和培育者,政府本身就是作为市场的内在力量发挥作用的,是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政府把多元目标带到了市场中,导致其融资功能并不完全与其他功能相一致。如政府活动的目标并不限于利润最大化,而作为证券市场主体的国家控股上市公司也不可能做到利润为唯一导向。由于行政力量的介人,资金可能并不流向效率最高的公司,却很可能相反,如将募集资金用于挽救困境公司。   这就造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即政府何种时期侧重股市的何种功能,对该时期股市的发展具有生死枚关的意义,政府何种政策目标的设定和政策手段的作用,对该时期的股市表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谓的政策市就是这样形成的。因此,评价中国证券市场优劣的标准,是与该时期政府赋予的主要功能相联系的。政府如果该时期政府赋予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得到了发挥,这个市场从总体上就应该说是好的。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2000年在庆祝证券市场建立十周年的时候听到的是一片叫好声和溢美之词,而2001年以来随着监管层不断加大规范力度查处一系列操纵市场,滥用资金及诈骗等违规案例时,听到的又是一片声讨之声。原因就在于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即将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从筹资的角度看,十年股市发展成绩斐然,证券市场这一基本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可以说是不辱使命,以此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当然会获得一片叫好声。而从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看,就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对证券市场做出负面甚至于否定的评价的,就是因为片面地运用了其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从中国股市制度变迁的历史看,我们认为,要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赋予股市的主要功能来辩证看待和科学评价其成败得失,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政策。总的来说,中国股市的成绩是主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这些成绩相伴的,有些问题(如国有股问题,这是导致政策市和股市投机的一个根源)是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难以避免的,也可以说是为这些成绩而付出的代价。#p#分页标题#e#   事实上,如果没有当时设立国有股的制度安排从而避开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重阻碍,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根本无法启动,证券市场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更是无法想象。当代在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化,人们的认识也在更新。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又有了新的认识。证券市场不再只是一个为国企融资的场所,而要担当起在全社会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功能转换是我国证券市场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但是,这种转换不在一朝之间,而是有一个过程,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如果寄希望于在一个晚上消除一切违规现象,甚至于以停止发展来搞规范,那只能是使十年来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股市受到重创,甚至毁于一旦。当然,如果以历史的惯性为.理由,延缓或拒绝改革,那只能使功能的转换迟迟不能进行,长期下去同样会毁掉股市。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功能完善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股市,这只能通过在现有股市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而实现,而绝不能轻言将作为数十年市场化改革成果的这个股市(事实上它仍然是我国现行体制中最具市场化、最透明和最公开的部分)推倒重来。实事求是地看股市的问题,按照中国国情循序渐进地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是我们对待股市的科学态度,也是完善股市功能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它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