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例6篇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英文歌曲翻译功能对等Ke$haAnimal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加上歌曲的歌名、歌词的特殊化处理,使得人们对英文歌曲的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于那些对英语文化不甚了解的听众,如果没有好的译本,那么听众对于歌曲的理解就只停留在旋律上面,不能很好地实现用歌曲传播文化这一功能。国内音像制品提供的翻译,细节方面处理不足,有的地方甚至曲解原文,容易对听众造成误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作指导,探究国内市场音像制品的翻译,以期对其发展有所贡献。

一、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他认为,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当不像翻译。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所以译者所追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是同一语,也就是强调再现源语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理想的译文没有翻译腔,要做到顺其自然的对等。此外,要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不仅要在译文中找到顺其自然的对等语,而且要找到最贴近的对等语。

二、歌曲翻译

(一)词性转换

奈达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要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要找到最切合原文意思的对等语。本部分将采用该理念对国内音像制品的歌名翻译进行探究。

在Ke$ha的专辑Animal中,有一首歌曲叫做Hungover。下面对比两个版本的译文:第一种翻译为“难受的”;第二种翻译为“宿醉”。第一个版本是国内新索音乐提供的参考翻译,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该译文为其考虑到了词义的问题,找到了汉语中的对等语,但是丢失了词性转换,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而第二个版本翻译为“宿醉”,从功能对等的角度看,本身的形容词转换为中文时变成了名词,不仅将难受的感觉隐匿其中,还营造出了朦胧感,而且简洁明了,符合中文的表达。

又如AvrilLavigne的Thebestdamnthing这张专辑中的歌曲Contagious,该词是一个形容词,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充分了解该歌曲的基础上将其灵活翻译成了一个动词:“蔓延”。译者通过巧妙的词性转换,充分体现出一个少女初恋时的甜蜜心情。而且“蔓延”一词,可以将女孩恋爱时的心理历程及爱意的蔓延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种词性变换处理,便体现出了翻译的功能性。

(二)句型转换

奈达指出,译者应当透过句子的表层形式看到其深层次的含义,这就要求译者需要灵活地转换句式。例如Ke$ha的专辑Animal中的歌曲Dancingwithtearsinmyeyes被译为“含着泪跳舞”。通过仔细研究歌词可以发现:歌手想表达失恋之后虽然痛苦但还是要强颜欢笑,这种痛苦没人可以理解。所以这首歌曲翻译成“强颜欢笑”更加符合歌曲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歌手在歌曲中表达的强烈的情感也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原译者将源语信息充分地表达出来,但是源语的深层含义却在翻译的过程中丢失了。

又如AvrilLavigne的专辑Thebestdamnthing中的歌曲Everythingbackbutyou,译者没有很直白地将其翻译为“除了你都回来了”,而是深究其深层次含义,灵活地处理成了“时过境迁”。从动态对等的角度看,这种灵活的处理方法可以使译文在更加符合汉语习惯的同时,将歌曲的深层次含义表达出来。

(三)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奈达认为,目标语言所处的环境同样会给翻译造成困难,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同构体的概念。也就是说,译者要通过寻找在汉语中意思相同的物体来弥补源语中中文无法理解的部分。

例如Animal这张专辑的歌曲TikTok中,有一句歌词是:“Boystryingtotouchmyjunk,junk.”这里的“junk”在美语里是一个俚语,代指“女孩的身体”。而在出版物提供的翻译中,“junk”的对应语为“垃圾”,该译法将源语所要传达的信息丢失了。从功能对等来看,因为中文讲求含蓄,不能把“junk”的本意粗犷地表现出来,那么就可以用中性词“身体”来代替。这样处理,不仅可以体现中文的含蓄美,还将原文的意思很好地表现出来。

又如Animal这张专辑的歌曲KissNTell中,有一句歌词“Andnowsomeshitsabouttogodown”出现了“shits”,由于在中英语言中“shit”所指的物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进行灵活处理。对比两个版本的翻译:版本一,“现在有些狗屎就要下跌了”;版本二,“现在你的废话也该停止了吧”。版本一中源语信息表达丢失,而版本二很好地将“shit”转化成了中文语库存在的词,并找到了其在中文中的所指物,更符合功能对等。

三、结语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渊影响。奈达提出:“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Nida and Taber, 1969:4)。可以看出奈达认识到翻译问题的可译性,但同时又提出翻译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认为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追求的是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等翻译(the closest naturalequivalence),其内涵强调“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中日两种语言由于用词造句、语法、语言习惯等不同,表达同一思想时,常发生词语增减译现象。中译日时“一”的翻译就会出现省略或意译等现象。汉语中“一”除了表示数量之外,在文法和语言表达上还具有其他特殊作用和意义。因此需要在一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理解中译日文本中“一”在原文及上下文的作用,尽可能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

一、“一+量词”文本的翻译

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一+量词”的文本形式,例如,一个、一次、一本、一天、一次等。很多情况下文本中“一”相当于英语中不定冠词“a”或者“an”,而日语中没有不定冠词,很多表现不会拘泥于数字,在进行中译日时 “一+量词”的翻译通常会省略。例如:

1.小李昨天在书店买了一本书。

李さんは昨日、本屋で(一预危┍兢蛸Iった。

2.这次会议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一场意义深远的农村改革从此开始了。

今回の会hが(一つの)s史のゴ螭受Q点になり、(一つの)意味深いr村改革がここから始まった。

3.在一间宽敞而明亮的房子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聚精会神地写稿子。

(一つの)冥て明るい部屋で、(一人の)白の老人が一心不乱に原稿をいている。

4.去年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我很高兴。

去年のQ生日に、母が(一つの)大きいケ`キをIってくれて嬉しかった。

5.我在美国常常听到一句口头禅:“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只有想不出来的东西。”

「作り出せないものはなく、思いつけないものだけだという(一句の)言~は私もよく耳にしている。

以上五个例句中有七处“一+量词”形式,在译成日语时可以根据句子意思直译成对应的日语表达形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对等。但根据奈达强调的在翻译中无需反映所有的意义层面,翻译活动要体现动态对等,而从事动态对等翻译的译者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这一原则,以上七处“一+量词”中在汉语中表达数量的含义,故在中译日时采用减译更符合日语语言习惯。

另外,并不是所有 “一+量词”表示数量含义时都进行省略。根据奈达提出分析、转换(传译)、重组与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译者首先要对翻译文本进行分析,明确其在原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的翻译,使原文与译文达到功能对等。例如:

6.妈妈每天给纯子一百日元零花钱。

お母さんは子さんに叭招∏菠い虬窑げる。

7.我已经要了一个菜,你再要一个吧。

ぼくはもう料理を一品注文した。君、もう一品注文しなさいよ。

8.说起游泳,小张一次能有4公里。

水泳と言ったら、さんは一度に4キロ泳げる。

9.早上起晚了,叫大家等了一个小时。

朝寝坊をしたから、みんなを一rgも待たせてしまった。

10.下课后我自己一个人打车去银座。

放n後、私は一人でタクシ`でy座に行く。

奈达的对翻译的定义强调“用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信息”,基于这一翻译定义,他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应类似。同时,伦敦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弗斯曾经提出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要做到翻译正确,必须对翻译的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种有批评、有分析的态度,必须在语法、词汇、词的搭配和言语的使用场合等四个层面上,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根据奈达的翻译相关理论,结合弗斯的翻译观点现对以上六个例句和译文进行分析。

例6“一百日元”在句子中不仅是数量词,在上下文语义上还具有独立的限定作用,所以在中译日时需将“一百日语”按照日语语言结构译出,若不译会导致原文信息漏译,不能充分传达原作者的意义;不难看出例7是说话人和朋友一起去吃饭时,在朋友来迟的情况下的语言表达,在此情况下原文想表达的含义是:你不在时我已经点了一个菜,你再点一个菜吧,而且也似乎在强调一个菜。如果说话人想让对方多点几个菜,按照中文表达习惯,一般会表达为:“你再点几个吧”。所以通过分析得知:原作者想强调文本中出现的“一个”,在译成日语时,译者最好能把“一个”译出,以便传达信息,并达到读者反应类似的翻译标准;例8中不难看出表达的是频率;例9中文虽然只是出现了“一个小时”,通过分析汉语语义,考虑上下文语境,原作者想表达 “让大家久等了”一个小时,所以译成日文时不是单纯表达“一个小时”,需将此含义表达出来;例10只要能理解原文,就可以很好的做到对等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功能对等;文本类型;目的论

0 前言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全球化的一个中心舞台,强大的经济影响力让这里成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焦点。我们不仅要营造出一个适宜的国际化语言环境,而且还要向世界传播和展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外宣公示语在搭建这一平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我国的人文形象和各方面的国际化进程,它的英文翻译既是我国与国际接轨的一个平台和窗口,也是展示文化软实力的一张名片。虽然我国各个角落的公示语几乎都是双语的,但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诟病,是急需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标准规范的外宣公示语翻译首先要有理论指导,但公示语有其自身的言语特征和行文特点,不是所有的翻译理论都适用的,需要找到针对性的翻译理论。

虽然外宣公示语的翻译研究起步较晚,但国内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来很多具体而且针对性的理论,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功能对等理论、文本类型理论和目的论。

1 外宣公示语翻译理论

1.1 功能对等理论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从语言学和交际学的角度,提出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他指出:“所谓翻译,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其理论的主旨是“功能对等”,就是强调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中不局限于文字表面的一一对应,而是注重两种语言间功能效用上的对等,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起到指示,告示、警示、标示和宣传等社会服务功能的应用文体,其特点为简洁、易懂、规范,所以公示语翻译的基本要求就是传达原文对等的功能。

奈达指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的接受者理解译文的程度能够基本对等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功能对等理论跟以往的众多理论不同,它不再关注原文和译文,而是译文读者,力求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相一致。功能对等将重点放到了内容信息和译文读者的反应上来,强调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者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功能对等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因此,功能对等原则有高标准和低标准的程度之分。在追求最高标准的同时,必须满足最低标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原文表达的功能。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公示语翻译应该遵循先功能,后风格的原则。

1.1.1 功能优先原则

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首先明确原公示语的功能,然后再尝试在不改变其功能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因此,在对公示语进行翻译之后,译者应该对比翻译前后的公示语,看译文读者是否与原文读者做出的反应一致,并且是否达到功能对等。如翻译“新北京新奥运”标语时,如果不考虑功能的一致性,而只是按字面对应,很容易译成“New Beijing, New Olympics”,但“New Olympics”所起到的含义功能可能会导致外国人误解奥运会改变了,不是我们想要的反应。两个重复的“新”字有着不同的言语功能,因此,将“新北京新奥运”译为“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似乎更合适。

1.1.2 简洁原则

简洁,是公示语典型的文体风格,所以翻译时在体现功能对等后,尽量选择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无烟医院”被译成“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is hospital”,这一翻译传达的言语功能应该是一致的,但过长的繁琐表达不仅空间不允许,也不会引起注意。如果翻译为“Smoke-Free Hospital”,实现了功能和风格对等,属于较高标准的功能对等翻译。

1.2 文本类型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莱思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莱思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信息型文本语言逻辑性强,其功能为提供“纯粹”的事实,如“国家地质公园”、“西湖”等地域名称,“票务中心”、“医务室”、“投诉中心”、“景区路线图”、“求助电话”等服务机构或部门名称、设施介绍、功能说明等公示语。信息型文本语言简洁明了,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基本信息,让看的人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设施及功能介绍。表情型文本语言具有美学特点,注重文本形式,作者态度和内心感情的表达,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样的宣传语。表情型公示语旨在表达信息发出者的情感与态度,通过排比、押韵、夸张等修辞方法及大量修饰语来凸显语言的美感,具有文化特征。操作型文本语言具有对话性特点,文本感召力强,其功能在于感染读者并引发行动,具有提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公示语一般为操作型文本,如“禁止吸烟”、“禁止乱扔垃圾”、“禁止携带宠物”、“当心碰头”、“勿拥挤等。操作型公示语多为祈使句,提醒、告诫或强制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不同文本类型理论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信息型公示语的翻译应以传递原文本信息为首要任务,译者应使用受众所熟悉的语言形式,译文须简洁明了,翻译时可使用“借译”和“交际翻译”的策略;表情型公示语的翻译不仅要传递原文的信息,还要传达原文的美感和艺术形式,翻译时可使用“语义翻译”的策略;操作型公示语的翻译应侧重信息的传递效果和目标语言者的反应,译文应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接受心理,译者可采用“借译”和“仿译”的策略。

1.3 目的论

目的论是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认为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目的论有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目的原则为翻译的首要原则,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例如,在翻译“老弱病残专座”时,不需要把老、弱、病、残都一一译出,而应直接译为:“Courtesy Seats”,又如“游客止步”,应译为“Staff Only”就可以了,没必要体现“tourists”。

2 结语

错误甚至可笑的公示语翻译不仅影响工作、生活和国际交流,也损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文形象,所以一定要重视公示语翻译理论的研究。但公示语作为一种社会服务功能性应用文体,其翻译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不是依据哪一个理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把更多的理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使我国外宣公示语的翻译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韩燕.文本类型理论视阈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功能;忠诚;商务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22-02

上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研究在德国发展迅猛,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就是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与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相比,功能翻译理论更适合于应用文的翻译,并且被广泛应用于译员的教学培训中。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在商务翻译工作日益频繁的今天,为国家培养符合商务翻译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正是高职院校开设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根本目标所在。由于我国的翻译教学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教学理论、模式及方法大多还停留在原地踏步阶段,教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语言文字的对等转换,却忽视了语言之外的文化交际因素。目前,翻译教学界正在热烈探讨关于翻译教学的改革问题。因此,如果能将功能加忠诚这一功能翻译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有效结合,无论是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一、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概念

功能加忠诚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赞同按照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对文本进行分类的做法;她拥护目的论,但也指出目的论的不足(即不同读者对译文的期望不同,翻译目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读者,翻译目的可能违背原文的写作初衷);她还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曼塔里某些观点,认为目标文本不能独立于原文之外。诺德提出:“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起者和目标读者负责。”并将这一责任称作“忠诚”。由此可见,“功能”和“忠诚”是诺德理论的两大基石,“功能”是使译文在目标语境中按预定方式运作的相关因素,而“忠诚”不仅是文本上的忠实,更是指译者、原文作者以及读者和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功能”是译者对原文以及目标语境是否深入把握的前提,“忠诚”则是诚信交往和译者职业素养的体现。

二、功能加忠诚理论实践教学

1.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材料在教学诸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选择。首先是采用高职高专教育部级规划教材作为学生用书,在选择上遵循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师要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同时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其次,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从企业一线搜集真实的商务翻译材料作为有效补充,如公司的宣传册、会议记录、宴会等场合的致辞、商务信函、合同等,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尽量保证教学材料的新鲜度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鼓励专业教师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发展,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以促进专业成长,为课程建设积累经验。

2.文本功能模式分析。诺德认为文本功能的不同模式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她吸取了布勒的研究模式,即文本有三个基本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并在此模式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功能:寒暄功能。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功能在文本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具体翻译问题的影响。(1)指称功能:指称功能是指描述现实或虚拟世界中某事物的实际情况,其典型文本包括学术论文、教科书、报纸期刊杂志、科普书籍等等。翻译问题在于,源语文化中对该事物的解释可能不同于目的语文化。因此,要将事物与其特定的社会模式联系起来,使学生弄明白文本所指称的到底是什么。(2)表情功能:表情功能是指文本叙述者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和情感,其典型文本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或者诗歌,还包括评论文章、日记或私人信函。翻译问题在于,文本功能以作者的感受为中心,因此,由于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也不尽相同。(3)诉求功能:诉求功能是指文本根据读者内心的感知,如过去的经历、知识储备、感情等来启发和诱导其产生共鸣,作出回应,其典型文本如商业广告等。与表情功能相反,其文本功能是以读者的感受为中心,其目的是得到读者的认可。翻译问题在于,不同文化产生的感知差异往往导致读者不被引导。因此,要充分把握读者的喜好,让学生选择最能得到读者认同与唤起共鸣的译文。(4)寒暄功能:寒暄功能是指文本中用于营造友好氛围,拉近彼此距离或者建立某种影响等的交际套语,如中国人打招呼时常常问“你吃了吗”,而英国人会询问天气等。因此,要判断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约定俗成的文化,提醒学生翻译时加以区分,避免其他非寒暄功能的产生。

3.翻译功能类型分析。当然,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功能是不可能完全反映源语功能的,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功能分析,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从译文和译文读者以及从译文和原文两个角度来进行思考。诺德将翻译过程概括为两种类型:纪实翻译与工具翻译。纪实翻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表现源语文化内部交际互动的情境,如翻译组织结构、领导人演说、商务信函、单证、合同等,可以选择纪实翻译,字斟句酌,必要时添加注释,以保证元文本的准确性。而工具翻译强调的语文化,以源语文化交际为模型,做的语文化交际的工具。如翻译标识、广告、产品介绍、公关文稿,商务报告等,则会用到工具翻译,使目的语获得与源语相同或类似的功能。因此,要教会学生根据文本功能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翻译过程。

4.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翻译问题分类。在实施教学步骤方面,功能翻译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三个有力工具: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1)翻译纲要,即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由于学生缺乏先验知识的引导,一般不能独立推断出目的语的文本功能,因此,教师需要以委托人的身份,为学生指定翻译背景纲要。翻译纲要的内容包括:译文的预期文本功能、读者、文本接受时间与地点、传播媒介,有时还包括译文目的或出版译文的动机。只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翻译纲要,才能进一步了解译文功能,从而决定合理的翻译步骤。(2)原文分析。虽然功能翻译强调译文的目的,但对原文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文是信息的来源,也是译文表达信息的出发点。原文分析帮助译者做出以下判断:翻译任务是否可行;原文中的信息哪些与译文功能相关;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符合翻译纲要。原文分析还包括文外因素,即信息发送者及其意图、接受者、媒介渠道、交际地点、交际时间、交际动机、文本功能、互文因素等和文内因素,如词、句、段落到内容主题等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对原文进行分析,目的是为翻译的可行性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结合翻译纲要各项要求,将源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原文中或保留或调整的信息,选择翻译功能类型。(3)对翻译问题的分类。首先要注意区别翻译问题和翻译困难。翻译困难是由于语言、文化知识或翻译能力上的不足而造成的主观困难,而翻译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与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翻译能力无关。翻译问题分为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语用问题产生于源语和目的语的情境差异,文化问题表现在使用规范与常规,语言问题涉及到对比语法学,文本问题体现在语篇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对翻译问题的处理应采取自上而下的顺序,即从语用层面开始分析,先判断是纪实翻译还是工具翻译,再根据相应的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等指标进行调整,其目的是根据问题分类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生认识问题以及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4)翻译评估。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从语言元素的转换入手,然后根据个人对目标情境的理解评估翻译效果,这种评估方法的短处在于,学生会过于寻求词汇和语法的对等,而忽略文本在目标情境中的应用作用。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指出,教师应首先从功能的角度入手,看翻译过程是否满足以下两点要求:是否能正确执行翻译纲要中的指示;是否能合理解决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等翻译问题。(5)忠诚原则的体现。如果说功能理论是翻译教学的指南针,那么忠诚原则就是翻译行为的剂。翻译过程是翻译行为参与者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译者要在这种人际交往中展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信任,就必须本着“忠诚”的工作态度,满足客户的需要,对委托人、原著作者以及读者负责,保护译文应有的功能。将忠诚原则引入商务翻译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学中要注意区别“忠诚”和“忠实”的不同,前者侧重的是人际关系的交往,后者则强调文本之间的对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忠诚意识比培养语言能力本身更具意义,高职学生所从事的企业一线的职业岗位,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也决定了教学必须两手抓,既抓语言能力又抓交际能力,在翻译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忠诚原则。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能较好地运用于课堂,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但是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两点问题:第一,功能加忠诚理论要求同时忠诚于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三方,但是,译文和原文的功能目的不可能绝对相同,教师作为假设的委托人,在设定翻译纲要时,到底是要求学生忠诚于自己,还是忠诚于原文作者或读者,其标准较难界定,折中的办法是由教师设计出不同的功能需求,分别针对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三方开展翻译实践,但这样做无疑将功能加忠诚理论止于课堂教学,对其是否能真正应用于工作实际提出了质疑;第二,同样假设译文和原文的功能目的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原文分析的时候,如何引导学生对原文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原文进行分析的意义何在?这一步骤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给学生带来种种疑惑,只要按照设计好的翻译纲要,只翻译符合目的文本功能的部分就行,为什么还要分析原文的功能呢?这些问题反映出功能加忠诚理论的一些矛盾之处。

功能加忠诚理论从划分文本功能模式入手,指导译者根据原文文本在不同目标语境中的功能,通过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进行分类等步骤,力求在同时忠诚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三方的基础之上,翻译出既保证原文信息的完整,又充分满足译文读者需求的译文。功能加忠诚理论考虑到了翻译各方的利益和意愿,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工作交流,能有效指导目的功能明晰的商务文本翻译,同时也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翻译教学思想,特别适用于译员的职业培训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功能加忠诚理论等实用性新观念的引入,必定会在翻译教学改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萌.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金敏娜.从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看商务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6).

[3]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外国语,2005,(1).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功能主义;直译;忠实;信息 

一 功能派翻译理论

1 德国功能主义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赖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等学者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以翻译行为的目的作为理论核心,将研究的焦点由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所产生的预期效果[1],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作为功能派的创始人,德国学者赖斯于1971年率先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研究的对象,通过分析原文与译文在功能方面的关系,来完成对翻译行为的评定。由于当时赖斯的理论仍是以等值理论为基础的,是一种相对较灵活的对等,因此这种功能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等值。

而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奉行功能派的观点,阐发“译文功能论”的概念,提出了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功能派的主要理论,指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当考虑的不是译文与原文的贴切程度,而是译文在目标语这个特定环境下预期达到的某种或某几种效果。而后德国学者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功能+忠诚”[2]的概念,认为“翻译是创作出一种具备某种特定功能的目标语文本。该文本与原文的关系,应当根据目标语环境下的预期功能或某种特定要求加以明确”[3]。从这里可以看到,诺德认为译文虽然需要“忠诚”,但却不一定是原文的刻板再现,而是可以根据某些要求加以改变的。译者需要处理自己同原文作者,读者乃至出版社书商等之间为明确译文预期效果而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从而突现译文的某种特定目的。

2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独特性

从这里可以看到功能派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区别:翻译活动的焦点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不再纠缠于文词句段等字面处理手段,而是着眼于如何再现原作的预期效果,或是实现翻译发起方(initiator)对译文效果的特定要求[4]。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特定的预期效果决定了译文的处理手段。根据功能派的理论,原文是译者为达到预期功能所使用的信息源之一,不再具有唯一的决定性意义,而应当服从服务于预期功能;但削弱原文绝对性的工作并不是无限发挥的——功能派理论的科学性,体现在原文功能与预期设定功能在宏观上存在一致性的特点上,即预期功能无论怎样变化,也不会完全背离原文所体现的初始功能,于是翻译活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就有了足够的保证,这也是诺德提出“功能+忠诚”的原因所在。不过这种尺度的把握同样也是争议的焦点:如果保证“忠诚”?如果不最大程度地忠实原文反而根据功能对原文进行调整,又何来准确有效的译文?

二 有争议的“直议”

那么,究竟为什么翻译要忠实原文,又当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忠实的直译”呢?理清这个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功能性翻译策略与再创作的本质区别,认清功能派理论与直译的辩证关系。

1 早期直译理论发展

忠实,就是准确翻译,就是“正确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5]。这是直译理论一个比较公认的概念。但如何做到?围绕这一问题却存在着千百年的争议。

早期的直译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就是以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所谓的翻译就必须是逐字逐句地对应,强调的是原作的绝对尊崇地位,译者没有权力进行修改,任何照顾读者理解的处理都被认为是叛道离经,是不可容忍的。这种翻译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虽然这种观点只是翻译理论发展初期的阶段,但直到近现代仍有相当多的支持,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鲁迅和前苏联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Iadimir Nabokov)。鲁迅主张“宁信不顺”,宣称宁可因译文不通顺而令读者“痛苦”,也不改原作原貌[6],因而也留下了后人存疑诘难的空间;而纳博科夫主张绝对精确地制作复制原作,主张宁可用注释来解释,也要保存译作与原作间高度的形似,甚至在他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全文1200页,但译文仅有228页,其余的全是注释。极端的结果就是矫枉过正,乔治•斯坦纳和劳伦•G•莱顿都曾撰文批评称这是极不现实的做法[7],因为这种做法的本质就是否认翻译的存在,即认为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复制原文;而否认翻译,虽然未必就一定是假命题,但经验主义并不能作为科学验证的依据,在人们真正了解语言了解翻译之前,这么做无疑是比较武断的。

2 近代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而实质上,这种早期的翻译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死译”。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曾在区分翻译类别时,明确指出了直译与死译的界限(literary translation vs interlinear translation):他认为直译中,目标语文本放弃了源文本的语法形式,而保留了源文本词语的意义;而死译则是同时复制源文本的形式与内容,于是目标语文本自身的语法结构也遭到破坏,就很难承担交际的责任了[8]。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也就是有没有根据目标语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直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而近代语言学的发展,又为直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不再拘泥于词句等形式上的简单对应,转而开始认识到潜藏在形式之下的内容的重要性,研究“深层结构”。这种理念认为不同话言虽然形式各异,却应当存在更高层次的普遍意义,一种超越语言这种表层载体而为所有人理解的深层“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形式的转化,体现成为各种可以理解的语言[9];而反其道行之,就是翻译。这种观点的拥护者很多,而真正的支柱却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等。这种意见更多地强调“功能对等”,取代传统的形式对等,是直译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但遗憾的是,这种理论的视角是对内而非对外的,虽然不断精研内在语义结构,却没有办法看到外在因素对意义的影响,道路难免会越走越窄。[10]

尽管如此,但直译理论在坚持原文这个目标上却一直是最彻底的,面且其相对精确性也位列各类翻译策略之冠。虽然由狭义的假直译(死译)发展到广义的真直译,忠实的标准及内容不停地经因着变化与修订,但忠实原文,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却是始终也没有改变过。林语堂先生说过:“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11]。忠实原文,所忠实的应当而且必须是原文原意,而问题仅仅是出对“忠实”标准坚持程度上的差别。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批评

1.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此学派杰出的贡献者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赖斯1971年出版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她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提出把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从而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因此,从一开始功能翻译理论就是翻译批评理论。后来,赖斯的学生威米尔彻底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基本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即翻译方法、策略、内容的选择由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曼塔利建立了行为翻译理论。而后,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对所有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写成了《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此书系统地概括了整个理论,并针对功能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忠诚原则,完善了功能理论。她给翻译的定义如下:翻译是能发挥某种功能的目的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预期或被要求达到的功能得以具体化。(Christiane Nord1991:28)

2.功能理论的基本原则

目的论指出,“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结果决定方法。(Christiane Nord 1991:28)赖斯和威密尔认为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除了目的原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连贯性法则指译文必须与目的语文化和交际环境相一致,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忠实性法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而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如果目的法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则忠实法则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需要译文不通顺,则连贯性法则不再适用。(仲伟合、钟钰1999:48)功能派还提出了翻译充分性(Adequacy)的问题,即:译文应当充分满足翻译要求,译文相当于某个特殊目的要翻译充分。

除了目的原则以外,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大支柱为“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这一原则由诺德提出。仅以目的原则为依据,翻译可能会走向极端不忠实。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缺陷,做到对读者负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忠诚原则不同于对等论中的忠实,忠实是指原文与译文对等;而忠诚是指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多边关系,忠诚原则就是要力求这几种关系在译文中达到一致。(文军、高晓鹰2003:40)

翻译有三个特性:目的性、交际性和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中的行为翻译论特别指出了翻译交际行为的互动性和文化传递功能。一部成功的译作不应仅是对原文语言的一种摹仿,而应该是一部传递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工具书。原文与译文在接受环境、读者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原文中一些异域文化的特殊现象,译者应该作必要的阐释,如此更有利于译作实现其翻译目的。功能翻译理论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译本的文化传递功能,这对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有推动作用。

3.功能翻译理论用于文学批评的优势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它使我们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评价整个翻译活动: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使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给译者、译作以总体的评价;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为译本微观细节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它使翻译批评超越了以往“信达雅”、“直译”、“意译”层面上的机械对比,从而使翻译评论者可以从更宏观、动态的视角给译者、译作更客观的评价。

功能翻译理论超越了以往以译文对等或以译文是否完美为标准的狭隘评价译文的窠臼,突破了常规模式;它尊重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对整个翻译活动进行描述并分析,而不是强加给翻译各种各样的规定;它给译者制定最低度的标准,引导译者如何去做,而不是像传统翻译理论以最高限定标准为准则;它给译者更多主动权,将译者从“奴仆”的地位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翻译理论把整个翻译活动放到一个宏观的空间中去,以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为准则,多角度、动态地分析译文更能给译文、译者以客观、系统的评价。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1991.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陈刚,胡维佳.功能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2004,43―45页.

[5]桂乾元.翻译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石春让.翻译的目标及其实现[J].外语教学.第2期,2005,87―90页.

[7]王秉钦.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文军,高晓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1期,2003,48―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