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范例6篇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思想精髓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00-0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

真正的建筑美学新风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酝酿并于六、七十年代开始劲吹的、经过“二战”结束后的头几年的探索,到现代主义后期,无论是建筑实践还是建筑理论,都在酝酿着对原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超越“这种超越最典划的实例便是”1955年落成的由勒・柯布西耶设计创作的朗香教堂门这与他的二十年代《走向新建筑》的理论主张迥异其趣,甚至背道而驰正如吴焕加教授所指出的,“勒・柯布西耶二战之后建筑风格上的变化正是表现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新的艺术价值观。概括地说,可以认为勒氏从当年的崇尚机器美学转而赞赏手工劳作之美;从显示现代化派头转而追求古风和原始情调;从主张清晰表达转而爱好浑沌模糊,从理性主导转向非理性主导这些显然是十分重大的风格变化、美学观念的变化和艺术价值观的变化”。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极为激烈的商品化社会,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不仅导致了审美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本身仰或建筑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商品。因此,在这种价值规律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观点,吴焕加先生曾概括出五个主要方面:

(1)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要同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2)号召建筑师要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

(4)主张坚决抛开历史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

(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结合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创作实例,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许多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的分析,我们可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所刻留的工业化社会的时代烙印、工业化发展时期,人们追求的是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益。

四、后现代主义中的美学研究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首先是在色彩。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产品的包装、工业产品、广告宣传、电视节目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色彩,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了,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极力反叛标志着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开始。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声名雀起之日,正是解构主义建筑美学粉墨登场之时,与解构主义建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否弃相伴,新现代主义美学和高技派美学又从现代主义美学中发掘出新的价值和意义。它既显示出当代西方美学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又反映了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在开掘建筑审美意义上的巨大贡献和努力,是值得肯定和永远珍视的。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2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 东陆园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Based on the postmodernism thoughts of architecture form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forms and the East Garden Construction influence,The post modern architecture in focus on the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form and the psychological feelings at the same time, also appeared in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shallow understanding, causing some blindly follow,Reflection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to modern architectur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will help us to build a real people-oriented social environment.

Key word: Post- Modernism East Lu Park Architectural Design

1.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1.1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重视文脉,重视历史等。在建筑方面,人们对现代主义所奉行的重视技术,重视功能,忽视人的感情需要,忽视新建筑与原有环境文脉的配合,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等的原则开始怀疑。又随着现代主义逐渐向“国际式”发展,一些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后现代建筑思想是在对现代建筑出现问题进行批判性纠正中出现了。[1]

1.2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

后现代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里感受等关系,倡导建筑艺术的多元化,通俗性、装饰性;反对简洁、毫无装饰、功能决定形式的现代主义。它遵循以人为本,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主张新旧揉和、兼容并蓄,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后现代建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文丘里,查尔斯・詹克斯,R・斯特恩等[1]。

1.3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1.3.1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

文丘里在《建筑的矛盾与复杂性》强调后现代主义建筑要即统一又凌乱,即含混又明确,既纯粹又折衷等[2]。他的母亲住宅就是一个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体。

1.3.2装饰主义手法

后现代建筑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反对建筑的单一性,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采用装饰的手法,很有代表性的是佛罗里达迪士尼乐园中的天鹅饭店,他各部分体型大小不一,装饰夸张,色彩丰富,在顶部以贝壳、天鹅来装饰,以增强其视觉效果,主题建筑墙面以波浪纹饰图案相衬托,塑造出新的典型样貌。

1.3.3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文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东西,后现代建筑强调文脉的延续性。如伦敦国家美术馆扩建。新馆的设计在建筑艺术方面采取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手法。新馆与旧馆在尺度上保持一致,壁柱的间距,檐部的处理和门窗的大小形状虽有变化,但总体尺度风格还是一致的[2]。

1.3.4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常采用形象的造型来突出他要表达的东西,如迪拜的帆船酒店,在设计中采用象征的手法,提取了帆船的元素,显示了其造型的变幻性和寓意性。

1.3.5地域主义倾向

主张追求个性以及民族内涵,把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体现在设计上也是后现代主义常用的手法。后现代空间设计重新找寻现代设计中所抛弃的对历史和文脉的思考,更注重人性化的体现,使人心理产生一种归属感。

2.案例分析

2.1东陆园的背景

云南大学东陆园始建于1922年12月,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积淀和凝聚了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因此这个园区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空间,即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园内建筑风格、建筑类型都非常丰富,在整个昆明非常具有典型性。据统计,云南大学有27处建筑,其中有法式建筑,如会泽院;苏式建筑,如物理馆;还有很多中式建筑。历史建筑有8处,现代建筑有2处,其余的都是后现代建筑。

2.2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东陆园的体现

后现代建筑在云大东陆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根据他们不同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2.2.1地域文脉主义特点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受法国文化影响特别深的地方,在当地的建筑风格上不可或少的会有当地民族传统风格和欧洲古典元素。云南大学东陆园在当地特有的环境下因地制宜结合运用了当地的民族风格。如云南大学图书馆,和伍马瑶人类博物馆。

云南大学图书馆建于1989年,位于云南大学本部中心广场东部。主入口朝西面向中心广场,采用“口字型”平面,中央为带通风玻璃顶的中庭空间。东侧设基本书库,南北两侧为主阅览室,西侧除交通面积外,安排有开敞式的总目录厅,报刊阅览室及屋顶花园等。立面上采用红色面砖斜挑檐,白色垂直隔片,藕色仿石面砖外墙面,入口处做类似云南傣族传统民居吊脚楼处理,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方特色。

伍马瑶人类博物馆采用斜屋面形式,用青瓦作为装饰,入口处,还有整个建筑的色调都采用本民族常用的色彩,来体现云南的地域特色。

2.2.2文脉的延续

后现代主义通过对民族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对意识的抽象变形,将物质和意识统一化来达到对文脉的延续,东陆园文买的延续主要表现在蛟腾、凤起牌坊。

重建的这两个牌坊是在云南贡院的基础上建成的,上面分别题写“为国求贤”和“明经取士”,内面分别是 “蛟腾”和“凤起”,象征着从这里经过的学子,将成为国之栋梁。牌坊沿用中国传统彩绘的形式,颜色鲜艳,是对文脉的延续。

2.2.3折衷主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反对形式单一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后现代折衷主义风格主张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形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也称“集仿主义”。云南大学东陆园的南学楼,文渊楼,文津楼,经济楼这四所建筑就是折中主义风格很好的体现。

文渊楼建于2002年,是现代主义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结合体,他结构还有整体风格上都是现代主义的风格,而其细部都是采用了古典主义的风格。他的次入口处建造了一个低矮的景墙,用来分割文渊楼纵向高大,以免给人产生压抑感。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考虑人们心里感受的特点;其次文渊楼的主入口处采用巴黎圣母院中的透视门的形式,给人产生又一种深远和多变活泼的感觉;再次,他的墙面上做的有壁柱的形式,檐部的处理和内部的装饰都是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南学楼为了和对面的物理馆保持建筑风格上的一致,采用了苏式建筑的形式,但是他的结构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也算是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

文津楼建于2002年,他的入口处和窗套都采用拱券的形式,入口处的柱子使用了双柱廊的形式,制造了一个入口空间,檐部有花纹还有屋顶的处理都是古典建筑惯用的手法。

2.2.4采用装饰

后现代主义主张新旧融合,兼容并蓄多元性和复杂性,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历史的装饰主义。通常采用图形类和构建类的符号进行装饰,给人一种是雾非雾的非概念性直觉,而又不失当地文化表现及历史的装饰性表现。云大东陆园建筑基本上都有装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屋顶和窗套上面,采用欧洲坡屋顶的形式再加上红色的颜色衬托的一个本很严肃的建筑既生动又活泼,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窗套采用古典形式,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冰冷的外表上是一处点睛之笔,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形式。但是现实中有的建筑元素、符号太多就会很混乱,给人一种浮躁的感觉。

2.2.5小结

通过对东陆园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陆园无论从建筑空间还是景观环境空间都是遵循后现代主义的,让我们从建筑的一些元素、符号、颜色等让新老建筑有了对话,从而达到学校的更新与原有建筑、环境的联系。

3总结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表现形式以及云南大学东陆园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后现代主义注重文脉的延续,地域的融合,以及多元发展,但是我们稍作分析,会发现后现代建筑所谓的延续文脉,讲究复杂多样,注重装饰,其实也就是加上一些元素符号来起到这种效果,有的建筑师为了创新,为了实现后现代,完全把许多没有联系的东西放在一起,既不和谐,也不美观。

就像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的:“后现代其实就是一个大杂烩”,“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他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种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么搞就怎么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糅在一起,这种做法也许别有风味然而难以让人信服,也就难以普及”。[4]这充分说明后现代并非是一种稳定的风格,他旨在超越现代主义,其实只不过是在某种情境中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摒弃的艺术风格。

我认为后现代尽管讲究多元化,但建筑师做设计时也一定要好好研究当地的环境、文化、经济等各种条件,不要随便加上一些当地的符号做一个造型就以为是后现代主义了,更不应该把文化当做提高身价的装饰,只满足于套用传统文化符合,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充分理解前人的文化创造,要具有开放的、民族的、灵活的和负责任的方式来对待多元文化的差异性,通过更为广泛的建筑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多元性认识,不要为了追求后现代而后现代。

大学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对于学校的建筑与环境空间首先要和原有的和谐,其次考虑他们的功能和突出他们在学校的意义,突出学校的文化氛围还要考虑经济和他的实用性。

注释:

[1] 罗小末.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文丘里.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 薛恩伦,李道增.后现代建筑20讲[M].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赛维.阿尔托・阿尔托的作品与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王丽洁.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筑理论研究,2012 (8).

[2] 徐嘉铂,白薇.谈语言及符号的象征作用在建筑中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7,33(3).

[3] 李艳红,陆娟.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和审美[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 (4).

[4] 张仲军,尹涛.后现代主义与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21).

[5] 蔡丽媛.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之特征[J].今日南国,2009 (2).

[6] 杨健,苏宏志,罗文海.西方建筑思潮对昆明20世纪建筑的影响[J].建筑科学,2009,25(4).

[7] 陈设,陶韬.解读后现代主义建筑[J].江苏建筑,2011(6).

[8] 杜隽,王一明,王林.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思想与创作手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31(4).

[9] 张增琪.云南建筑史[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10] 于秀军.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J].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

[11] 张荣生.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J].外国文学,2003(2).

[12] 孟聪龄.高方方.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J].山西建筑,2008,34(11).

[13] 张仲军,尹涛.后现代主义与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21).

[14] 谢小英,罗汉军.后现代主义建筑带来的思考[J].建筑,2004(6)

[15] 朱博.浅谈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后现代"建筑的发展[J].华中建筑2008,26(2)

[16] 姚安海.后现代建筑理论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浙江大学.2006.

[17] 牛耘.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借鉴古典主义风格的后现代主义建筑[J].大众文艺,2010(4).

[18] 朱博.浅谈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后现代”建筑的发展[J].华中建筑,2008,(2).

[19] 栗冬梅.概述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1).

[20] 周迪.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和衰落[J].中外建筑,2004(1).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journey of modernist architec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 modernism as the concept of installment terms.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modernism in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 were analyzed, and the dominant is the intense struggle betwee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关键词: 现代主义建筑;中国近现代

Key words: modernist construction;Chinese modern time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75-02

0引言

现代的概念是极其广泛而复杂的,有关现代性的问题自六十年代起就有西方许多学者争论不休,詹姆斯宣称现代建筑已经死亡了,而后现代主义大师哈马贝斯则提出“现代性——一项未完的事业”。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我有必要在研究中国现代主义发展路程之前,对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这几个极易混杂的概念进行区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现代主义进行了一个比较狭隘的定义:现代的概念是以现代主义作为分期术语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现代主义作为西方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性思潮,常用在建筑上,现代主义建筑所指代的是西方是以新技术新材料为始发起,理性主义为基本,注重功能、建筑空间,着重真实的表现材料。因此,我将在下文中着重于现代主义建筑在我国近现代80年代以前的发展路程。

1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路程

与西方现代建筑发源地相比,中国接受现代建筑并不算晚。改革实用艺术的新艺术运动,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就有了先兆建筑——1906年建于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

在中国的近现代前期,中国的西方建筑文化首先是由西方人带入的。随着洋务运动,西方建筑文化首先从工业建筑传入。后至殖民文化的侵入,西方建筑师在中国开业,他们在商业建筑方面设计了大量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在二三十年代,陆续有了一批中国留学生留洋学习西方建筑。但这批留学生大多留学美国,当时美国大体还在走折衷主义,而现代主义发于欧洲兴于欧洲。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半数在学院派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如梁思成、杨廷宝等,学的多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学院派最注重建筑的形式、风格和历史式样,这也许对于后来中国建筑的发展在风格样式上纠缠不清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些留洋回来的中国建筑师,因为学习了科学的西方建筑,对其先进之处极为推崇,在开业初期也多设计成西洋古典风格,如吕彦直在1924年设计的上海银行工会大楼。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起。其后,民族主义精神的兴起,出现了“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潮(这里也包含了外国传教士、建筑师的推动,如墨菲)。这种民族情绪极大地推迟了中国现代化的到来,甚至在以后的历史阶段中延缓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进程。

中国木结构与石结构极其不同,但却与钢、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相似之处。新技术所塑造的建筑空间(除大跨度建筑外),与中国古代灵活“间”的组合空间方式也有品质上的相似。同时混凝土的可塑性可以满足木材的形态表达,旧形式与新材料之间可以圆滑地结为一体。这与西方新技术引发新的建筑空间革命不同,而且这种技术给建筑形态上的冲击也不如西方来得大,因此由新技术、新材料为始引发的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未能在中国迅速发展,除了长期以来为民族主义所阻碍之外,旧形式与新材料之间的冲突不足以引发建筑革命恐怕也是因素之一。中国资本主义的疲软以及工业的落后也促成了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滞后。

现代主义建筑开始传入中国,首先是以一种风格式样传入。现代主义理论传入中国重要的一年是1933年,它的传播还是由外国建筑师林朋始作俑者。理论中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对真实形式的追求给流于形式主义的中国建筑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国各大报刊杂志开始刊登现代主义理论的译著及介绍,至1934年逐渐达到高潮。在这段历史时期,出现了一批中国现代建筑,如奚福泉的上海虹桥医院,李锦沛的上海广东银行,庄俊的上海大西路产妇医院,华盖建筑事务所的首都饭店、大上海大戏院。1936年广东省立襄勤大学建筑系的一些学生创办了《新建筑》,这是一份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现代主义的重要刊物。它旗帜鲜明地提出:“反抗现存因袭的建筑样式,创造结合于机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它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者推崇现代主义精神的舞台,对复古思潮进行猛烈抨击的第一前线。

但是我们仍然未能说中国建筑从此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首先是在工业化的生产力基础上不能符合现代主义发展的要求,而且现代主义的“国际化”与民族情绪相抵。与此同时,德、意、日、英等国带有强烈民族复古倾向的建筑思潮大量传入国内,助长了传统复兴思潮。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先锋杂志《新建筑》也因中国当时正处抗日时期,新建筑的倡导者不得不大力研究防空,之后合刊,内容重点不再是建筑。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中未能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建筑运动。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建筑同世界现代建筑运动的主流依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时活跃的中国建筑师主体仍是留洋归国的,建筑环境也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建造起不少具有鲜明现代特征的建筑,它们功能合理,平面流畅;造型简洁、不尚虚饰;施工方便,建造经济,如北京的和平宾馆,上海同济文远楼,武汉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等,也有以“花园城市”为理论设计的上海曹杨新村。但是苏联主张社会主义内容,提倡民族形式。梁思成在1953年的中国建筑学会上作了《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问题》的专题报告,并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化”“词汇”理论。民族主义思潮再次兴起。随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使得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更无立足之地。虽然如此,现代思想仍然萦绕着中国建筑师。如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引起建筑界的设计思想争鸣活动。1956年第六期《建筑学报》发表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蒋维泓、金志强的《我们要现代建筑》。但这次学术思想争鸣是短暂的,令人痛惜不已。

1958年中国开始了“”运动,虽然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下,中国建筑师和工程师努力探索新技术、新结构条件下的新建筑,形成了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对新技术的攻坚,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标准化与装配化,二是薄壳结构;三是悬索结构;四是构筑物的新结构。在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中国发起了“反浪费运动”,提出了“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口号。这是一个充满着工业美、机器美或技术美意识的年代,建筑师和工程师极其关注建筑技术、建筑工业化以及材料的节约,关注建筑本体自身,反对浪费的装饰。这与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相契合。历史又给了中国一次走向建筑现代化的机会。但是建筑界长期将建筑方针与建筑理论混为一谈,教条地机械地用方针代替理论,导致了低层次的实用主义倾向。反浪费运动可以有两种导向,一是积极地迈向现代,一是消极地向简陋建筑过渡,不幸的是,在我国出现了后一种情况。

在中建筑学术思想领域的一切学术成果基本被否定,但建筑师在各地的工作领域中仍然完成了一些好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岭南派”建筑,广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港澳间接吸收了现代建筑的信息,成为了现代主义的先锋实验点。除了其地理位置,岭南建筑学教育界也功不可抹。在抗战结束后,岭南建筑学界就由新兴的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所领导,夏昌世、陈伯齐留洋于德国,是包豪斯教学体系的坚定推行者。岭南建筑学界始终以现代主义为主流,而且一开始就摆脱了现代主义摩登样式的“现代形式主义”,并以现代主义为武器,反抗旧有因袭的传统。由于外贸工作需要,在广州70年代前后连续建起了一组交通、旅游贺展览建筑。如广州交易会大楼、东方宾馆、友谊剧院、矿家别墅、广州新火车站等。这些新建的广州建筑,破除了中国传统形式的束缚,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彩和质感,注重人的比例和空间尺度的比例,同时具有革新性质的是巧妙的结合了传统风格的优秀方法,如序列组合、流动空间、借景渗透等庭园手法。

至此,我们能否说,现代主义从此扎根中国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探索(现代主义中国化)是初步的,小范围的,而在80年代以后的中国建筑又走到了“后现代”符号语言学迷途中去。中国的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土壤里从未很好地成长过,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之为幼苗。既是幼苗,何谓扎根。

2反思

纵观现代主义建筑在我国近现代的发展路程,其实就是一部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激烈斗争史。这种矛盾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肯尼斯·弗兰普顿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引用了Paul Ricoeur的二元论:“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否必须抛弃作为民族存在的根基?这是个进退两难的矛盾,一方面文化必须立足于过去,扎根于自身的土壤里铸造民族精神,在殖民文化特征面前显示出精神上和文化上独立自主的要求。但是要加入现代文明的行列,还必须同时注重科学、技术和政治上的合理性,这些往往要求简单彻底地放弃整个文化渊源。”。需要强调的是,现代性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现代运动不象传统风格,它没有现成的结果和法式,它仍然具有强烈的富有创造精神的生命力。作为分期术语的现代主义在中国并没有扎根,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仍在进行着。

参考文献:

[1]赖德霖.“科学性”与“近代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上/下.建筑师,62/63期 P48-58/ P58-74.

[2]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论.建筑师28期 P72-102.

[3]刘廷.当代建筑思潮1949-1964.建筑师,35期 P92-114.

[4]窦以德.历史的脚步——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读笔记之一.建筑师,35期P116-138.

[5]戴念慈.论新中国的新建筑及其他.建筑师,41期 P01-14.

[6]邹德侬.隔而不绝 交而待融——中外建筑文化交流50年.世界建筑,111期P16-23.

[7]萧默.50年之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回眸.世界建筑,111期P24-28.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4

[摘 要]在西方建筑的的发展历史中,其中的建筑流派不胜枚举。在新时期的今天现代主义建筑无疑占领着王者的地位,随处都能见到含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建筑物。而建筑迅猛发展的今天,涌现出的国际主义建筑更是开始蔓延开来,甚至开始取代现代主义建筑的地位。本文旨在将现代主义建筑与国际主义建筑相比较,得出其中的异同,以得出国际主义建筑不能完全与早期现代主义相割裂,其实国际主义建筑意味着早期现代主义的转向。

[关键词]西方建筑;国际主义建筑;早期现代主义;转向;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中,建筑经过了许多流派的洗礼,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不屈不饶的书写着一部西方建筑的历史变奏曲。其中现代主义在当今的建筑流派中起到了一个主导的地位。所谓“现代主义”是源于英文中的“modern”,有“近代,时髦”的意义,它在文学、美学和设计领域都有出现过,设计界的现代主义可追溯到1907年在穆特修斯倡导下建立的德国工业联盟,这个联盟主要从事的就是建筑设计事业。

严格来讲,国际主义建筑风格是现代主义建筑派生出来的。这不仅表现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而且从发展根源上看,两者又是同宗同源的。虽然在二战后出现了新的设计风格,但仍是贯彻了包豪斯的思想和体系。不过在意识形态内容上两者却具有较大差异。如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中强调的功能至上原则发展到国际主义逐渐趋向形式至上等。关于两者,欧洲设计和批评界有的认为国际主义是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些人则认为,国际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倒退。但与其说是倒退不如说它是早期现代主义的转向,无论怎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面主要从具体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

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比较

其在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上,主要取决在于两种风格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与国家地域不同。

1、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来讲,首先是具有民主性

众所周知,现代主义在追求装饰的“新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之后,它的产生本身就是对装饰的一种反叛。是在一战以后,世界和平和经济得到巨大摧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2、现代主义建筑是象征平等的,国际主义建筑是象征权威的

这点,应该分别服从于“民主”“独断”。这在两个风格的建筑作品的体积和高度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前者大多是个体的重复的低层建筑,而后者则大都是高耸的,较为同一的“摩天大楼”。

3、现代主义建筑是功能至上的,国际主义建筑却是形式至上的

这里有一个转变,就是现代注意建筑强调功能至上,认为形式决定于功能,只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建筑形式才是最理性的建筑形式。而国际主义建筑在密斯“少就是多”的原则影响下,渐趋强调形式,甚至认为功能也可以趋于形式。当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果得到非常协调的混合,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时,形式变成第一性的,因为这种“少就是多”的风格代表了企业、政府、权力、现代化,因此形式本身也具有了象征的力量,功能也就可以屈就。

当然,这里的“形式”“功能”,都应有具体的含义。如现代主义建筑所指的“功能”重于“形式”是在“装饰运动”之后,是对繁琐的装饰风格的反对,这里的形式是对功能的一个侧面强调,只要是为了功能需要的,一切不必要的多余的形式上的东西都可以省略。

4、当然,这里也存在着共同点,两者都是知识分子精英主义的

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运动都是由一批精知识分子发起的,他们处在时代的大变革高潮中,处在共产主义运动、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法西斯主义的大起大落的动荡时刻,希望能够推波助澜,促进社会发展,从而成为一种虽不为精英服务,但却强调精英领导的新精英主义。由于它的局限性,在20世纪70年代后被新一代青年所怀疑,从此,国际主义开始衰落

二、形式上和方法上的比较

1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在形式和方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2在材料上,都是使用现代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玻璃、钢铁;都采用预制件拼装;

3在建筑形式上,强调非装饰性的简单几何造型。如采用六面造型和使用玻璃幕墙结构等;

4在设计上采用中性色彩计划。即黑色或白色的色彩计划;

5唯一的区别就是国际主义建筑在装饰上更强调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原则,从而把反装饰主义立场发展到了极致。

三、总结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艺术家的认识应该是历史的变化的。只有把个人放到当时的社会中。比如上文提到的格罗佩斯在一战前赞美机械,但当一战过后由于看到机械对人类的摧残和自身的一些经历使得他开始厌恶机械工业,并想通过对设计的改革来改变整个德国,从而又进入了乌托邦的设计理想。但在二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盛期到来,这时他的设计风格也像其他设计家一样开始逐渐转入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我们只有用历史的发展变化的眼光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艺术,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同样一个设计师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其实国际主义建筑不就是意味着早期现代主义的转向吗?

其次,对于建筑本身的发展来讲,一种风格的成熟是与社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分不开的。而且一种风格的演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所以现代建筑中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随影响广泛但也无法避免衰落的到来。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转变,一方面是随着建筑理论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日益繁盛的表现。包豪斯的探索使钢筋混凝土成为了建筑的材料,从而抛弃了传统的石料。一战的困苦和民主思想的发展使得建筑主要关注功能,但随着二战后,冷战中军事的竞争在经济上巨大作用的发挥,和由此而维持的和平时期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成熟,建筑不得不开始追随市场,由此走向世界。

最后,至于形式上和方法上的相似性,这跟两种风格本身的联系是分不开的,应该说仍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尾声。形式上的最终变化所带来的是新一带青年建筑家的新的探索。所以到了国际主义并不是一种倒退,只是一种转向罢了。

参考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5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

[1] [2] 

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大问题,必须经由几何形去解决。”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年一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6

关键词:国际主义;减少主义;现代主义;理想;转折;发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55-01

一、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来讲,首先是具有民主性,是社会主义的

我们知道现代主义在追求装饰的“新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之后,它的产生本身就是对装饰的一种反叛。由于战后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难,尤其是住房问题严重,大量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居。对于现代主义大师们来讲,尤其对于产生于后来包豪斯的一些主要教员和校长,由于德国当时的特殊条件,使得设计者、建筑家们开始考虑建筑的简单、廉价和建造的工期等。这样的考虑不仅在技术和建筑材料上得到进步,重要的是一种“民主”思想观念的体现。

二、现代主义建筑是象征平等的,国际主义建筑是象征权威的

这点,应该分别服从于“民主”“独断”。这在两个风格的建筑作品的体积和高度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前者大多是个体的重复的低层建筑,而后者则大都是高耸的,较为同一的“摩天大楼”。

三、现代主义建筑是功能至上的,国际主义建筑却是形式至上的

这里有一个转变,就是现代注意建筑强调功能至上,认为形式决定于功能,只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建筑形式才是最理性的建筑形式。而国际主义建筑在密斯“少就是多”的原则影响下,渐趋强调形式,甚至认为功能也可以屈与形式。当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果得到非常协调的混合,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时,形式变成第一性的,因为这种“少就是多”的风格代表了企业、大政府、权力、现代化,因此形式本身也具有了象征的力量,功能也就可以屈就。

四、现代主义建筑是实验性的,探索性的,注重设计的经济考虑——为客户考虑经济预算的,是反风格的;而国际主义建筑则是大规模的商业性的,注重设计的经济效益——为投资商和建筑师自己考虑收入效益,强调风格

现代主义的集大成者莫过于德国的包豪斯。作为现代主义的实验和探索“基地”,无不受当时德国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强调功能、节约;也由于功能的重要性和设计的民主性,很少强调个人风格。在二站后,不同的是: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强大,使市场调控左右了建筑的发展建筑设计和商业设计紧密相连,由于市场的作用,建筑设计者为了生存,在坚持国际主义统一风格的前提下又不得不对自身特点(风格)进行发挥和强调。

五、这里也存在着共同点,两者都是知识分子精英主义的

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运动都是由一批精知识分子发起的,他们处在时代的大变革高潮中,处在共产主义运动、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法西斯主义的大起大落的动荡时刻,希望能够推波助澜,促进社会发展,从而成为一种虽不为精英服务,但却强调精英领导的新精英主义。由于它的局限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被新一代青年所怀疑,从此,国际主义开始衰落。

六、结语

对于建筑本身的发展来讲,一种风格的成熟是与社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分不开的。而切一种风格的演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所以现代建筑中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随影响广泛但也无法避免衰落的到来。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转变,一方面是随着建筑理论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日益繁盛的表现。包豪斯的探索使钢筋混凝土成为了建筑的材料,从而抛弃了传统的石料。一战的困苦和民主思想的发展使得建筑主要关注功能,但随着二战后,冷战中军事的竞争在经济上巨大作用的发挥,和由此而维持的和平时期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成熟,建筑不得不开始追随市场,由此走向世界。不过,由于此时的市场仍是资本主义国家占相当优势,所以所谓国际主义也不过大多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流行。

最后,至于形式上和方法上的相似性,这跟两种风格本身的联系是分不开的,应该说仍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尾声。形式上的最终变化所带来的是新一带青年建筑家的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