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发展趋向浅析

园林设计发展趋向浅析

一、园林景观设计的背景与发展

现代园林景观发端于1925年的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20世纪30年代末,由罗斯(J.Rose)、凯利(D.Kiley)、爱克勃(C.Eckbo)等人发起的“哈佛革命”,它强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并使之朝着适合时代精神的方向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大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使现代园林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深化与扩展,并日趋多元化。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在经历了以观赏性为重的不厌其烦的装饰到纯粹功能主义之后,开始呈现出更为冷静的生态化景观趋势。

在现今城市急剧膨胀和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正如我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教授在《走向新景观》一文中所阐述的:“它不仅提高了景观设计在城市中的地位,而且在发展关于生态问题,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思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

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与变革,现代城市景观经历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对立,再到以华丽、奢侈的语言进行的设计,时至今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始在不断的思考中趋向于自然、简洁的“无为而治”的生态设计。

二、现代园林景观的“无设计”趋向

不难看出,现代园林景观无关中西,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设计实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生态艺术处理。与其说“艺术”设计,不如说是“仿生”的极简主义表达。其审美的意趣不断地趋向于“无设计亦是好设计”的理念。

也就是说,“无设计”是将人的审美观点所产生的设计与改造无限的弱化,凸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设计,是一种在装饰层面极简的关怀人性的设计。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引发出各种不同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在沿袭古典园林设计的观赏性的同时,开始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理论等科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为现代园林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位。于是,生态化设计与人性化设计成为了今天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词。这在当代各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由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PeterWalker)设计的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酒店花园(GardenofKempinskiHotel),将模纹花坛这一传统西方园林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演绎,创造出一个绿色的、令人愉悦的场地如(图1)。

简单、不修边幅的大块朵树篱,一眼平川似的的草坪,看似随手栽植的植被星星点点,没有精心雕琢的奇花异草,雕廊画柱,喷泉跌水,但一切确是如此措手可及,人们可以轻易的徜徉于任何一片绿浪之中,没有任何阻隔与障碍。在这里,自然与人便是设计的手法与最终结果。

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BürgparkHafeninsel,1989年建成,设计)就是一个建在被炸毁的码头之上的“大地艺术”景观,设计师PeterLatz将原有的废墟瓦砾再利用,在公园中构建出港口岛公园的骨架,并于荒草丛生中用碎石瓦砾堆放简单几何图形的干石墙,一切“设计”意在保护景园中的再生植被及野生动物,有如荒野的“无设计”景观中的仅有设计均透露出设计师追求自然恢复的生态平衡观。(图2、3)

日本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枯山水园林一直占有较重要的艺术地位。作为日本的一种园林景观艺术,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用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是其主要特点之一。顾名思义,枯山水即没有水,属于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某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没有草木。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山石和白砂为主,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图4、5)。此外,在枯山水景观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值得一提的是,枯山水中极少见任何开花植物,不好于鲜艳的植物色彩,究其原因,在日本这个民族看来,美总是转瞬即逝的,正如樱花,花开花落是最令人伤怀,稍纵即逝的美总是难以琢磨和把握的,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短暂易逝的无常感”。如果一切凝固,岂不温暖!可见,枯山水景观艺术是以极其简单的抽象设计语言凝固下了人性的关怀,看似了然无痕的表现技法,却蕴含着无穷的人文生机。

有着园林艺术悠久传统的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起步则较晚,但发展速度确实惊人,其中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教授有着突出的贡献。其设计与规划作品无不带领着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趋向。正如他在《回到土地》一书中将“景观”的概念定义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射。”从他所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作品中大面积的东北水稻种植景观(图6),到波士顿中国城钢架框中的茅草竹丛(图7),再到秦皇岛汤河公园的“绿荫中的红飘带”(图8),无不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极为关注,它唤起了人们对足下乡土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审美。与此同时,他将“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归纳为创造现代景观的重要意义之一,这与本文中提及的“无设计”概念异曲同工。

生态主义的浪潮促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现代景观设计,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设计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紧密联系。在景观设计行业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倡导人文关怀和保护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等思想贯穿于现代景观设计的整个过程。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占据设计的首要位置。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极其重大的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现代景观所呈现的形象。[2]以最简练的设计措施达到对环境的改造和保护维持,近乎白话的寻常景观却表达出最具美感和生态价值的人文景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从景观设计的视觉观赏上,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必须纠正的是,“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须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无法称之为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冗繁的设计程序、复杂的设计语言,易使设计师沉浸于创造奇特景观以求一鸣惊人的设计追求中无法自拔,而无法将设计真正从普通人的角度体现人文关怀。所谓“生态设计”应是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遵循自然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去将生态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做出一些视觉化的表达。#p#分页标题#e#

结语

综观以上景观作品,我们不难体会到设计师无限弱化设计与改造,不断关注生态自然与人文关怀的“无设计”已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向,其主要特征与表现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重视环境中人的存在。将人文关怀渗入生态化的设计语言中,甚至作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初衷来把握设计的过程与结果。

2、在有意与无意中建立环境与其内在循环以及人的相互影响与联系,即生态化与人文化成为现代景观设计规划仅有的设计语言,“避免在规划设计时只考虑技术和美学的因素,而更多的思考人的体验和需要”。

3、借助自然语言达到设计师与景观、景观与大众、设计师与大众的联系与交流。以人亲近于自然的天性作为不同感知差异的融合点,“无设计”语言便是最好的设计交流语言。在现代景观设计不断思考、回归的今天,“无设计”之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无为而为之的就地造势,它将在景观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有益于“理想景观”的实现,是景观设计在经历审美诉求、功能诉求、甚至于产业效益诉求之后,其设计本质与精神的回归,它也将带领现代景观最终走向天地之中,走向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