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论文范例

园林树木论文

园林树木论文范文1

园林树木的新种类、新品种不断出现由于目前新品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所以“园林树木学”实践课所需认知的植物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和掌握相关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更为充足和时效性强的园林树木学知识。学生数量增多,师资力量缺乏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风景园林和观赏园艺专业共有12个班级,而专职教师只有5人,以前的实践课是1个班有2名教师授课;现在是2~3个班只有1名教师授课。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以前的小班上课不得不改成大班上课,教师难以照顾到每1位学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过分拥挤,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解时无法靠近植物、观察不到植物的具体细节,等学生看到刚讲解的植物时,教师又开始对另一种植物进行讲解,导致实践课中最宝贵的直观认知过程缺失。

学生的学习不主动,对知识的掌握不系统目前的园林树木识别通常都采取集中性、突击式的学习方式,部分学生为了考试,只是在短时间内靠高强度记忆来认识植物,对于植物的了解只是表面的、片面的和零碎的。由于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而间接获得的知识,而非依靠自身的探索得到的直接知识,因此学生对其知识的记忆常表现为短时记忆,一旦离开实习地或者脱离某一特定时期,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忘。学生中普遍存在“记地不记树”“只认识处于花期的树种”等情况,对各种植物在不同物候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缺乏全面系统的掌握。

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任务不单单是识别,还要让学生在实习中掌握树种的习性及园林用途。因此,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实习作业应不仅限于通常的实习报告,还应满足后续的“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需要。为此,笔者布置了冠幅大小、树高、胸径的调查,花色和花期调查,植物群落调查等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以上自主的调查工作来了解和掌握园林应用中各树种的观赏特性要求、规格要求等,以便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能根据景观建设意图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及规格。另外,笔者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这既增加了教学互动性,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团结合作、演讲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考核方式上,笔者也改变了先前以实习报告和作业为单一评分标准的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如笔试、口试、现场识别、小论文、调查总结、标本制作等,同时,笔者还提高了技能考核的权重,以体现“能力本位”的培养理念,见表1和表2。(图略)

(二)教学方式

1.采用“预习-观察-提问-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学实习之前,笔者先将实习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即将认知的主要树种的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对照实物进行比照识别。这一方面通过主动学习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与教师产生良好、热烈的教学互动,即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也因为有了事先预习的基础,在现场识别中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及时地获得解答。此外,在实习中教师通过一定量的随堂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各种植物的认知度,更大程度地避免了教师指物讲解、学生被动观察并死记硬背的教学现象的发生,同时授课教师也通过以上的互动方式,具体全面地了解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整理和利用园林树木图片信息资源以及相关网络资源开展交流学习笔者将多年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植物图片资源,按照不同的检索方式(分类系统、分布区域、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进行编排和整理,建立了完善的系统性图片信息资源库。另外,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植物图片资源的补充与完善,鼓励学生建立自已的图片库,并开展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此外,笔者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开访问的各类专业性植物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3.将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通过结合一些小型科研活动让学生掌握园林树木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技术,以便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提出一些论题供学生选择,如“北京常用地被植物调查”“北京地区彩叶树种调查”“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植物景观比较”等。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自行拟题,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定计划与目标进行实际调查,并完成一篇实践小论文。这既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把学生所学的“园林树木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教师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所暴露出的对授课内容掌握的不足之处。

(三)教学方法

1.比较归纳法

园林树木的科、属、种虽然很多,但相似的科、属、种之间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找到这些规律并加以梳理总结,就可以发现区别之处,可以使大量、繁琐的特征记忆变得更为有趣和容易。

2.口诀法

在“园林树木学”课程中元宝槭与五角枫形态特征比较相似,不易区分,但只要让学生记住“五心”,即五角枫的叶叶基心形,便可区别元宝槭和五角枫;槲树与槲栎也很难区分,但只要让学生记住“狐狸是有尾巴的”,即槲栎的叶是有叶柄的,就可区分出槲栎与槲树。#p#分页标题#e#

3.诗词法

以园林树木为主题的咏花诗涉及到该课程内容的方方面面,如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繁殖与栽培、园林应用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诗词中的细致观察与精心勾勒,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授课内容变得精炼而易懂,提高了该课程的信息传递效率。同时,诗词中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又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改善授课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诗词引用到实践教学中。

(1)描述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如描述梧桐形态特征的“皮青如翠,叶缺如花”、描述其落叶早习性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园林树木的开花习性各不相同,节气上有早有晚,花期有长有短,如描述月季4季开花的“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宋•苏东坡《咏月季》);描述紫薇花期长的“谁道花无红百日,此树常放半年华”(宋•杨万里《凝露堂前紫薇花两株每自五月盛开九月乃衰》);描述紫薇夏秋开花的“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唐•白居易《紫薇花》)等。

(2)描述观赏特性

园林树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观赏。而借助诗词可加强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的理解并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如“乌桕赤于枫,园林九月中”(宋•杨万里《秋山》)这句诗词可以很快让学生记住乌桕秋季叶色变红的特性;而“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宋•杨万里《秋山》)的诗句则可让学生同时记住梧桐、柿树、乌桕和枫香4个树种的秋色叶特征,一幅五色斑斓的秋景画面也展现在学生眼前。“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这是唐代诗人何希尧对海棠花在开放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描写,不但把海棠花色逐渐变淡的特征表达出来,而且雨的环境使这一特征显得尤其突出。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其以后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会大有益处。芳香是园林树木又一重要的品赏特性,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所占的地位尤其重要,如桂花的“独占三秋压众芳”、梅花的“暗香浮动”、茉莉的“一卉能熏一室香”等,而讲到含笑时笔者会用“只有此花偷不得,无人知处忽然香”(宋•杨万里《二含笑俱话秋花》)来描述它的花香,这可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中学到芳香树种的知识。

(3)描述景观营造

在“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园林景观讲授园林树木的造景应用,这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诗词中也提供了大量不同树种组合成景的实例素材,如宋代王禹偁的《杏花》写道:“暖映垂杨曲槛边,一堆红雪罩春烟。春来自得风流伴,榆荚休抛买笑钱。”吐绿的垂柳、盛开的杏花、抛洒榆钱的榆树,都是春的象征,诗人把它们从自然界中提炼出来,又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更显出春意的盎然与浪漫。

陆游的《九月晦日作》写道:“数树丹枫映苍桧,天公解作范宽山”,它描写了秋季叶色已变红的枫香掩映于常绿树中的景象,红绿相衬,更使秋色斑斓夺目。这些精彩的树木组合描述非常值得在园林树木的配置中借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则描写了墙边杏花盛开的景观,因脍炙人口而被人传诵,进而当人们看到墙边的杏花,很自然地联想到诗句的意境;而“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岩壑媚幽姿”(清•许承祖《云楼寺》),则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曲径通幽”的幽竹景致。以上诗句的传神之笔,经多年以来的众人传颂,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园林与诗的关系在这里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这样的结合引用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4.俗语法

充分利用生活当中的俗语,加强学生的记忆。例如:在讲到柳树时,笔者会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语的描述让学生知道柳树主要的繁殖方法是扦插,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就成了柳树这方面知识的记忆激发点。通过类似的俗语作为新知识的记忆载体,学生对园林树木的认知过程就成了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

5.形象法

园林树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有些植物的名称往往体现了它的重要形态特征,这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加以应用。许多树木的中文名字是由叶型而来,如马褂木、羊蹄甲、八角金盘和鸡爪槭等;有的树木名字是由果型而来,如秤锤树、炮弹树、无花果、猫尾木、青钱柳和罗汉松等;有的树木名字是由干(枝)的特征而来,如白皮松、红瑞木、红椰子、豹皮樟、六道木和佛肚竹等。在“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形态特征时,抓住这些典型特征,再配上一些风趣的语言,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6.启发引导法

可以先采用引导的方式介绍一些植物的特征,如讲到七叶树时,笔者会讲佛教三树(七叶树、菩提树、娑罗树),接着会给学生讲佛主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传奇故事,还刻意强调那棵助其升天、被誉为佛教圣树的菩提树,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去认识这类有神奇色彩的植物,使枯燥的实践学习变得生动、活泼、简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学会利用教育心理学,通过适当地“卖关子”来实现教学效果。实习时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树种的名字,而应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识别,比如介绍玉兰时,可让学生先观察枝条上的环状托叶痕,据此可判断是木兰科或桑科榕属植物,但北京无露地生长的榕属乔木树种,且榕树植物有气生根,再根据花顶生及叶形等可进一步推断出是玉兰。此外,教师在授课中应展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像教师一样,多角度识别植物,不仅要眼观,还要手揉、鼻嗅、耳听、嘴尝等。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在面对一个新植物时该按照哪些方法和程序去科学地识别,而不是简单的仅仅告之树种名称。

园林树木论文范文2

城市林业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ErikJorgensen(1965)[1]提出,但城市林业学术思想及其科研、教育等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林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也于20世纪70、80年代分别接受了北美城市林业的思想,并凭借与美国的强势关系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等也达到了近于美国的水平[2-8]。回顾城市林业从学术观点到全面实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欧洲各国、美、日等城市林业先进国家成功的奥秘,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欧洲各国、日特别是美国城市林业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一是城市林业及系统管理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环境运动”及其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研究者、民众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获得了官方、民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城市林业在高起点上得以顺利地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通过各级政府与行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广泛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现代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提高城市林业科技水平是城市林业发展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7-8]。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深刻的(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变更时期,林业正处于“破坏与建设相持”的历史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前瞻性地开展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比分析,汲取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对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创造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7]。

1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1.1研究规范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城市林业这样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目前其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提高,如对于城市林业的概念,ErikJor-gensen(1965)[1]最早提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生产等”[9];而欧洲目前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尚不尽完全相同,普遍是指管理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树木和森林资源的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能让城市的树木资源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环境、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10]。此外,我国学者王木林(1995)、吴泽民(1996)、彭镇华(1999)、李吉跃(2001)等对城市林业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6-7,11]。又如目前全世界对于城市森林范围还停留在各自表述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GreyGW和DenekeTJ及我国台湾高清教授认为,城市绿地和风景林及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都应划入城市森林的范围,瑞典规定距市中心30km以内的林地为城市森林。美国和有些欧洲国家以乘坐陆地交通工具去旅游当天能返回城区的半径范围为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的范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王成、王木林等强调要考虑行政区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6,11-12]。鉴于目前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研究规范与标准,各个国家也只是根据各自历史文化传统或游憩的需要等制订自己的标准与规范,因此,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城市林业,在中国城市森林分会的组织下,组织有关机构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对诸如城市林业、范畴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制订一个权威而统一的标准(中国版),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及城市林业学科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13]。

1.2研究系统性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滞后,传统的绿地规划一般只是在城市规划总图上根据现有用地完成“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硬指标,而进一步的实际问题则较少深入考虑。城市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如何解决现有城市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个城市究竟需要多少绿量?量化的依据是什么[14]?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分布如何?形态和布局如何与城市的形态有机结合?建成区的绿地如何与郊区的城市森林、城市农田、水域湿地等协调发展?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凡此种种,由于错把手段当目的,只求满足建设部门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硬性指标,致使我国城市森林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也十分有限[15]。从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林业研究的总体情况上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历史渊源;城市森林的功能效应;影响城市森林建设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城市森林的调查和评估;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城市树木的价值体系;城市林业法规和管理体制[16]。如对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系统评价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涉及到城市林业的众多方面,如城市森林的本底调查、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制订效益评价标准和规范等,目前国内大多受研究手段的限制,只能以有限的野外观测数据为基础进行单因子或有限几个因子展开研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倘若借助于3S技术等现代新技术进行系统性分析,如美国林业(一个非盈利的民间保护组织,www.americanforests.org)开发并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CITYgreen对包括亚特兰大、新奥尔良、休斯顿、华盛顿特区和圣安东尼奥州20多个城市在内的生态分析,这些分析将城市森林改善空气质量、碳储存和吸收、能量利用、防洪控制等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4-5,17-20],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得以大大改观,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仅见于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沈阳等少数城市的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此外,众多中国城市林业研究工作者,往往只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研究,如有的城市研究工作者只注重城市森林的结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热岛效应的研究或侧重于污染气体的治理方面,由此可见,各地区的研究虽各有优势,但都比较分散,即各地区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未将城市森林各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因而不能为生产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研究的系统性还有待于加强[13]。#p#分页标题#e#

1.3研究方法与手段

传统上城市森林资源调查(各种类型面积的调查、森林总生物量调查和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和功能的调查),通过随机布点的野外调查或城市森林本底资源调查,可以了解城市森林的面积、类型、个体数量、生长状况、健康情况、森林群落多样性、森林贮碳和制氧能力等各项数据,为城市森林的面积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但这种方法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耗时较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3S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以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为代表的理论方法已经或正在逐步运用于城市绿化的研究中,成为宏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4-5,11]。1997年起,美国陆续发射了一批高分辨率的商业卫星,商业卫星影像的分析与应用技术将是一场资源数据获取技术以及利用方法的革命,运用这些数据相关的自动制图、影像精确辐射校正、土地覆盖变化的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正在研究之中[21]。事实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遥感作为城市植被信息获取的基本手段,而GIS则为管理城市森林提供了宏观手段和先进平台,在资源清查基础上,建立城市树木的分类管理系统,根据需要,对现状数据库进行更新,以预测城市森林的发展趋势,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供设计工具和决策依据[22]。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有[6,11]:天津以彩红外航片为主,编制了天津市植被图,并结合其它手段,研究了大气污染的生物效应,进行大气污染的植物生态监测;广州应用彩红外航片和天然彩色航片绘制了广州植被图;北京用天然彩色航片绘制了北京一定地域建成区内城市树木绿地分布图,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城市森林与环境效益;上海于1988~1991年间进行了城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主要应用彩红外航片研究城市绿化覆盖率的计算方法以及绿地变迁,同时建立城市树木遥感解译标志,并进行城市行道树生态质量评价与功能区域的分析研究;1992年后上海进行了城市三维绿量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估算问题;从1994年起上海开展第二轮航空遥感绿化调查,在这项为期3年的研究中,除了进行绿化覆盖率、绿化变迁等常规调查外,重点研究了城市绿化信息的快速提取、城市绿化景观生态分析以及城市植被地理信息系统等[17];1997年在北京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之星(CITYSTAR)软件基础上进行城市林业专题的二次开发,建立了以广州城市林业管理为主体内容的实用系统(广州市城市林业管理信息系统GZUF-MIS),并应用此软件开展了广州市城市森林格局的研究[23];2001年来,沈阳主要利用CITYgreen模型对沈阳市城市森林的结构(植物配置、层次结构、种群、群落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和生态功能(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防污滞尘、降低噪音等)进行调查和测定。上述这些研究虽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近10年来3S技术在我国已引起了城市林业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开展的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生态功能的调查和测定,使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1.4研究内容

根据1989~2005年(11月)间在重要中文刊物发表的标题中含“城市林业”的相对重要的论文有44篇,如林业科学(2篇)、林业科学研究(3篇)、应用生态学报(1篇)、世界林业研究(8篇)、生态学杂志(1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3篇)、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篇)、林业资源管理(8篇)、林业科技开发(1篇)、林业调查规划(4篇)、林业经济/问题(7篇)、林业科技(1篇)、城市环境与生态(1篇)、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篇),首先将上述论文按综述、国外城市林业介绍、理论与方法探讨等进行分类,对其分布作粗略统计(表1),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论文多数属于文献综述类,占总数的39%;其次是理论与方法探讨,占总数的20%,若加上译文和国外城市林业介绍,这4类“抽象式”论文共占总数的66%,而以地方性城市森林建设、管理、规划设计和信息化管理软件研制的论文则只占34%,说明我国城市林业研究工作者特别是在2000年以前,主要是进行城市林业的理性思考较多,而作具体、深入细致研究工作的较少,这一方面可能是受研究项目较少和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城市较少的限制,另一方面可能受前期林业分类经营思想影响而对城市林业的效益评价、经济与资源问题研究得较多。此外,透过1998~2004年标题含有“城市林业/城市森林”硕博论文的信息也可以发现,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2001年以后有所改善,特别是透过2004年5位(中国)博士的博士论文信息(表2),这种以地方性城市森林建设和研究为基础(分别为包头、扬州、沈阳),注重脚踏实地的研究和实实在在的城市森林绿化建设的行为有了极大的加强。但即便与菲律宾城市林业研究的信息相比(涉及生物物理方面、生态环境方面、社会和经济方面、管理方面、政策/法律方面和项目、技术方面)[24-25],中国城市林业研究的内容在某些领域也尚不够全面,如对城市林业的政策、法规研究、城市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尽管议论较多,但也只是说说而已,真正深入探讨者很少,此外,有关城市森林的能源效益、吸碳效益等也未见报道,而发达国家自90年代起对城市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就显得较为热烈。

2启示与对策

2.1启示

2.1.1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1996年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提出的城市和社区林业项目战略导向是确保城市林业国家战略规划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未来城市和社区林业发展:构建健康生态系统,创建充满活力社区”是美国林务局针对城市和社区林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战略指导意见,成为美国直至2005年城市森林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指导性文件[18,26-27]。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在城市林业研究和信息传播方面起领导作用,在国际树木栽培者协会、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美国林业协会等协调配合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美国城市林业独步于天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受美国的启示,为整合欧洲国家各国城市林业研究资源,在丹麦森林、景观和规划中心的发起和组织下,在“科技研究领域的欧洲合作”框架范围内,1997年以来,城市林业领域先后开展了COSTActionE12“城市森林和树木”、COSTE39“森林、树木和人类健康与福利”的科学研究,组建了欧洲城市森林研究和信息中心(EUFORIC),这些研究项目和信息网络平台为欧洲城市林业的合作研究、信息交换、人才交流与培养等开创了崭新的一页,使得欧洲城市林业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得以极大地改观[11];此外,北欧城市林业合作组织(SNS)、欧洲国际林业联合会(IUFRO)、欧洲林业研究所(EFI)、德国莱比锡大学等通过资助或合作研究也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城市林业的发展[6,11]。尽管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理念[28]有别于城市林业/森林,但在新加坡林务局的领导下,在“公园与休闲部”或“公园与休闲局”的具体操作下,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地实施,实在难能可贵,是中国“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人居环境城市”、“森林城市”等评比与建设活动值得借鉴与深思的。#p#分页标题#e#

2.1.2致力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欧美的经验[3-5,10,29]表明,作为统筹城市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的城市林业及其科学研究,除注意吸收传统林学、生态学研究机构的人员外,还应该大力吸收园林工作者、城市规划工作者、信息工作者(3S技术)、社会工作者、环境工作者、美育工作者等多学科人员参与综合研究与开发,加强与环保、旅游、国土资源、城建、规划等部门的通力合作,要有一种跳出林业(学)看林业的开阔心胸和宏大的气魄,唯有如此,城市林业才能在未来的征途上获得不懈的发展动力。

2.1.3要有一大批骨干或重点研究项目做支撑美国的城市林业科研体系包括联邦系统、高等院校和企业三部分,联邦系统的林业科研工作占有重要地位,面向全国。研究重点放在带有全球性和全国性的科研项目上,对有应用前景的课题进行超前研究。近10年来通过实施美国农业部城市和社区林业基金项目、美国全国城市和社区林业战略规划(NUCFAC)的挑战成本分摊基金项目、芝加哥气候改良项目、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林业协会的国家城市森林评估项目等重大研究项目,带动和激发了一大批城市林业研究工作者和相关机构致力于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并为目前美国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8-20]。反观中国的城市林业,由于城市林业是一门新兴科学,尚未开展全面研究。虽然我们有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国家攻关研究项目,但因尚未把城市林业当作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来对待,多年来,城市林业或园林没有作为国家攻关或部(局)重点研究,所以不能为具体城市的规划提供城市林业确切数量、植物群落的树种、结构、空间等质量指标及参数,也难以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更不能为城市规划验收、检查、监督和制定法规提供科学依据[13]。

2.1.4要有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中心美国早在1970年成立了Pinchot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森林,改变美国人口密集区的居住环境;此外美国按照《麦克斯威尼———麦克纳利条例》确立的按地区设立的7个林业试验站和1个林产品研究所的联邦系统科研管理体系,在美国城市林业的科技研发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在欧洲业已形成以丹麦森林、景观和规划中心,以欧洲国际林业联合会(IUFRO)、北欧城市林业合作组织(SNS)、欧洲城市林业促进合作联合组织(1997)、欧洲林业研究所(EFI)以及德国莱比锡大学[7]等为平台的合作研究中心,为整合欧洲城市林业研究资源,加强人员、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研究开发的效益与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对策

受江泽慧[30]在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上指出的“十一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在三个层面展开“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工作的决定”的启示,结合国内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体会,特提出以下对策。

2.2.1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中心在当前,我国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业已形成了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及其城市林业研究室(林业系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及其城市森林创新组(中科院系统)、北京林业大学及其城市林业研究中心(教育系统)为骨干的三大研发中心,但与国外同类研究机构相比,从其综合研发实力及目前承担的研发项目来看,尚不足以支撑中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重任,需要从人、财、物三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需要从国内外引进智力资源和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克服目前各研发中心单纯依靠1~2个核心人员的不利局面,条件成熟时也可组建中国城市林业研究所或研发中心,以此整合全国范围的科研开发力量。

2.2.2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实验基地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差很大,为此仿照美国按照区域布置林业试验研究站的作法,结合中国目前的机构布置与研究现状,为解决区域性城市林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拟建立以下地区性城市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实验基地:华北地区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为中心,联合中国科学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中心;东北地区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为中心,整合吉林林学院(现为北华大学一部分);华南地区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为中心;西南地区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为中心,联合西南林学院、西南农业大学;中南地区以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中心,联合江西农业大学;华东地区以南京林业大学、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为中心,联合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地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中心。

2.2.3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平台、开展重大研究项目的联合攻关2004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开展了创建部级森林城市的评比活动,这是我国城市林业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部级森林城市的评比标准和实施措施等正在拟议之中,参照建设部创建部级“园林城市”十多年的经验,拟议中的评比标准和实施办法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逐渐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为公正、客观、合理地开展此项评比活动,以前述三大研发中心为基础联合相关机构,组织综合攻关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可就(中国版的)城市林业/森林概念、范畴、城市树木价值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等进行联合攻关,加强研究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以期为具体城市的森林城市评价及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等提供理论武器。由于城市林业对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研究城市林业中各种生物生存、生长、群落结构、生态发育状况及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等,并进行综合评价,是一项难度很大有系统工程,此外,鉴于城市林业、园林植物领域多年来没有部级重大研究项目的现实,建议国家林业局、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科技部、建设部等部委局,把城市森林/林业列为国家或部门科技攻关研究项目或重点研究课题,以期在不久的将来为我国的城市森林、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具体明确的技术参数和决策依据。

2.2.4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城市林业司或类似机构成立城市林业司或类似机构可以形成强有力的协调组织中心,提高综合研究开发能力。从当前国家林业局机构设置及其各司职能职责看,甚至没有一个职能部门在其主要职责栏目中出现“城市林业/城市森林”这个专有名词,这与国家林业局开展森林城市评比的热情及其全国火热的城市森林建设热潮似乎是不相称的,也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总论[31]把城市林业置于其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是不相符的。为加强城市林业/城市森林这一新兴领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作者以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林业职能部门比较妥当,一是可以树立城市林业领域的国家权威,加强全国的统一协调与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可以集中力量加强具有长远战略目标导向的研究、制订全国性的城市林业/森林优先研究领域、重点项目等。#p#分页标题#e#

2.2.5切实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以来,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教授的带领下,16个城市共同参与的“中国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的建设研究”(国家科技部项目)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其社会影响力更是无可限量。在国际层面上,亚欧城市林业科技合作业已启动,当前业已开始的工作包括举办研讨会、人员互访、网络平台的创设等,但作者认为与中欧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具特色的园林艺术相比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除继续开展上述工作外,还需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共同立项研究、扩大人员交流的范围等深层次的交流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3小结与讨论———未来中国特色城市林业研究的方向

3.1国内城市林业研究不足之处

对照美国城市林业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32,23]以及菲律宾21世纪议程确定的研究项目[24],作者认为中国特色城市林业研究在以下方面还有待加强。

3.1.1现有城市、城市边缘和/或城乡交界面的森林资源清查特别在城区,有关人口、组成、结构、密度、位置、病虫害和状况/健康的信息对于规划和管理绿色空间是必需的基本信息;城市扩张的速度和/或这些绿色区域转化为其它用途的转化速度也是重要的。目前部分中国城市就城市林业论城市林业的环境本底调查大体已基本清楚,部分中小城镇或西部城市可能连这些最起码的基础信息都不太清楚,更谈不上应用以3S技术为主的现代高新技术进行动态数据更新、管理和应用。

3.1.2社会和文化维度感知、态度、偏好、动机、参与、责任、支付意愿和其它社会作用的更多研究与蓬勃发展的城市森林建设热潮、市民大众对城市森林的美好向往的信息是不够的或不太全面的,为此应用社会学、美好的原理和技术开展城市林业的此类研究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十分必要的。

3.1.3城市林业的效益和成本需要的信息包括:城市森林碳交换、贮藏、吸收、空气质量的维护、能源保护的潜能;在城市水文学、野生生物保护或生物———多样性、噪声消除方面的作用;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治疗作用、心理效益、在房地产价值方面的增加或减少。目前中国已部分地开展了上述相关研究,但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仍嫌不够,此外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森林、能源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几乎没有涉足。

3.1.4政策和法律方面包括国家土地使用政策和地方规划条例、及其实施范围和如何影响自然和人工绿色区域的融合,此外,这些绿化政策和项目、实施的范围和导致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因素也都需要进一步评估,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国内鲜有人涉足,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1.5管理和管理实践按合同或内部规定在公共或企事业部位绿色空间的有效管理手段/战略和品种选择、种苗生产、作业器械和机构化作业等管理实践也需要研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如深圳、上海等沿海开放地区开展了按合同制、承包制的养护管理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还需进一步完善与推进,此外,目前中国的城市林业的机构化作业及其相关器具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的差距也正在逐渐地缩小;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虽也开展得轰轰烈烈,但绿化实践中的栽培品种相对贫乏的窘境仍未彻底改观。

园林树木论文范文3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园林的主流趋势正逐步以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为核心进行发展,此次主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生态节约型视域下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性特点,总结相关经验以求更好发展。

关键词:

生态节约;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

如今跟随时代潮流和新观念的发展,生态节约型景观园林设计成为现代园林设计的主题思想,人们更愿意接受节约型城市园林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其他园林设计所不具有的优点:用地最少、用水最少、拨款最少、干扰环境最少。这几个方面使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绿化模式,而这样的设计正是如今城市和人民所需要的,是时展所趋。

1生态节约型视域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结合科学的设计思路,巧妙运用思维从而打造优美的园林景观。

2生态节约型视域的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2.1生态功能优先是根本

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设计思路就是运用巧妙的设计将生态进行合理配置,力求打造一个生态健全的自然的景观结构。在这项工程建设中,景观的搭建利用地被、草、灌木、乔木复合群落结构,以此来加强景观的叶面积指数。景观的建造要亲民自然,与民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园林景观还应具有抗污染性来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质量,降污降噪的功能是其优化城市环境的必备功能。不仅如此,植物景观也应发挥其对人体的正面影响力,根据具体环境来配置适当的植物来增进人体健康。

2.2物种多样性是基础

增强相应的品种意识,对选用的植被进行科学的筛选和驯化,使每一个园林都能够独具特色,成为城市独具个性的亮点。植被种类虽然很多,但不科学的筛选态度和方法以及追求的片面性造成了多数植被种群被冷落甚至消亡。合理安排植被结构,借鉴地带性植被的组成和相应的演替规律,使其更趋于自然和健康发展。

2.3因地制宜是保障

不管何种事物,最为需要的就是因地制宜。尤其是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植被的选用和培养必须因地制宜,不适当、不切实际的生态设计只会成为园林建造的负担和累赘。

2.4植物群落的稳定是核心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群落的稳定是最为核心的内容。稳定的植物群落能够使得园林景观设计与当地实际环境相适应,不仅如此,其稳定性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绿地维护和建设费用。

3生态节约型视域的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3.1植物配置必须合理

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要求不同园林植物之间、园林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之间互为一体,和谐共生,因此,在植物配置上面必须合理,其配置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依据园林布局要求选择植物,如果盲目选择植物势必会造成浪费;遵循植物生态习性,选择最为合适的植物。植物种类众多,并且各具特色,选择最为合适的植物可以尽可能的发挥植物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合理搭配后种植在园林中的观花区域,可以带给游客美好的感受。

3.2植物配置必须和谐

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要求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保持不同植物之间相互协调,尽量避免将形态差异过大的植物搭配在一起。比如丛植,其不但可以作为主景,亦可作为配景,还可以当作背景或隔离措施,但是不论怎样使用,都应遵守艺术构图规律,在表现植物群体美的同时,还要表现出植物的个体美。由于不同植物的姿态具有差异性,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还应做到不同植物之间、植物与园林其它要素之间达到和谐协调。另外,植物配置还应带给游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尽可能满足游客欣赏和游憩需求。如群植,通过相同树种的群体组合,不仅有“成林”之趣,还可为游客遮荫,一举两得。

3.3植物配置应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城市,其生态节约型视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是不同的,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要求植物配置必须从当地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融合地方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在这方面,由于乡土树种的本土气息浓厚,乡土树种最为适宜,如成都芙蓉、洛阳牡丹、开封菊花等,都非常著名,这也有利于彰显本地城市文化底蕴。

4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强调返璞归真,师法自然,力求做到生态学与美学的统一,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的游憩地。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力求美与自然的结合,并注重园林景观服务人民大众的实用性。在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的精心设计和植被科学配置都是其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者:郑连群 杨鹏 单位:山东省临沂动植物园

第二篇:核电厂园林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

针对核电厂的特殊性,分析了核电厂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提出了核电厂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从入口、厂前区广场空间、生活服务空间、道路、树种选择等方面,阐述了核电厂景观设计的策略及重点,为今后核电厂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核电厂,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0引言

在化石能源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环境代价的背景下,清洁能源是当下发展的方向。其中核能自1951年被人类首次利用发电后,已成为目前世界电力供给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近年国际核电市场风云变幻,一方面法国正大力发展核电,一方面德国宣布将于2022年彻底放弃核电,且福岛核事故更是引发了人们对核电的广泛争议。面对世界核电发展的严峻形势,中国将何去何从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电能的需求量随经济发展与日俱增。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电力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其中火力发电占七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仅占30%左右(核电发电量仅占全国总发电量的约2%)[1]。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和排放大国的减排压力。虽然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但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存在季节、气候等因素限制。相比而言,核能从耗材、占地、效率来讲,都是我国电力结构改革的必然选择[2]。目前,我国正逐步加大核电产业投入,2013年的《国家能源“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3]。截至2013年7月31日,我国大陆已有17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正在建设机组28台,已成为世界在建核电机组规模最大的国家。作为景观设计人员,探讨核电厂景观设计理论,是今后学习实践的新方向。

1核电厂特殊性对景观设计的要求

核电厂通常选址在背山面水的地带,以满足水源需求同时分隔厂区与城市空间。从目前世界建成运行的核电厂来看,厂区周围环境普遍具备优美的自然景观条件。大环境下,景观设计应作为生态自然环境与现代核工业厂区的媒介,在核电厂区中延续自然环境形态,维持人类工业企业发展与生态的平衡。因此,核电厂景观应以自然式风格为主。核电厂一旦发生事故,其破坏性远强于其他类型电厂,因此核电厂对安全有更高的要求。规范规定核电厂要害区(处于保护区内,存有设备、系统、装置或核材料的区域,若遭到破坏,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不可接受的放射性后果)和保护区(始终受到警卫或电子装置严格监控的区域,其周界具有报警监视设备及完整可靠的实体屏障,出入口受到人防和技防措施的严格控制)禁止营造景观,景观设计红线范围控制在保护区实体屏障和控制区(任何采用临时措施或永久屏障设定的、具有明显界限的、出入受到控制的区域,它能隔离开在该区域内的核材料、设备和人员)内部[4]。设计过程中,应配合核电厂平面布局,控制好绿地率,依据核电厂滞尘、隔音、辐射监测等具体安全要求针对性的配置园林要素[5]。历史上几次重大核事故后,公众的恐惧和抵制心理给核电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景观设计需要在恰当区域具备一定的科普功能,并注重传达核电的安全和人性化,让公众科学、正确的认知核电。我国的“徐大堡核电项目”就用事实证明了景观在核电项目开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核电厂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2.1指导思想

核电厂景观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安全这个关键因素。相比其他类型的电厂,核电厂的安全问题更为复杂,事故的后果也更为严重。核电厂景观设计应该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目标。面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此宏观规划背景下,核电厂景观设计需要体现生态、绿色和低碳的设计思想。以秦山核电厂为例,厂区景观设计应体现海盐县域总体规划中,对海盐“山海湖,核电源,海湾城”的形象定位和突出“产业特色,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厂区景观”[6]的要求。核电厂景观设计应该展现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资产,也是企业独特靓丽的符号,而厂区景观能承载企业人性化、亲情化等文化特点,也能赋予企业更多更深的内涵和个性特色。因此,在核电厂景观设计中展现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2.2设计原则

1)安全为先,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安全是核电工业的生命线、核能企业的生存线、核电员工的幸福线。景观设计应基于安全的前提下,考虑不同功能类别的景观空间设计。

2)因地制宜,营造绿色生态空间的原则。在当前倡导低碳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核电厂景观营造应凸显生态理念和人性化理念。在景观结构、园林材料、树种选择中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

3)融合文化,挖掘场所精神的原则。景观文化源自企业,又反作用于企业,它通过建立人与环境的关系,给予景观空间生命力。再现历史场景、提取产业符号等都是展现场所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3核电厂景观设计策略和重点

凯文•林奇将城市结构中能反映城市个性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个要素总结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7]。而对于核电厂这样较小尺度的特殊场地而言,可归纳为:空间和标志。前者更偏向于情感上的体验,后者注重形态上的视觉冲击。两者都有局限性,只有通过景观轴线、空间序列的组织才能互相强化,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形式。因此景观设计应首先建立一个整体的景观构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空间的具体特征,研究空间设计的侧重点和策略。

3.1入口空间景观设计

入口分为主入口和次入口,后者主要承载物流运输功能,入口空间景观设计主要针对主入口。厂区入口空间通常为开敞式,以体现产业特色、提升企业形象为目标。设计首先应把握好构筑物、地形、植物的空间尺度关系,其次要考虑造型、颜色和细节材质的搭配。例如中油宝世顺钢管有限公司厂区入口空间的标志性雕塑,取自公司“现代、生态、环保”的主题立意,以企业制造材料———不锈钢为主要材料,将产业元素“火焰”的抽象形态作为雕塑基座展现企业特色,并寓意企业前景。整体入口空间配合了水景和地形,艺术感极强,令人印象深刻。借鉴宝钢成功案例,核电厂入口空间可将核电、原子、辐射等产业元素抽象化,结合空间、色彩构成的艺术方法处理,让核电以其特有的“符号”在入口空间中呈现,这是展现企业和核电产业独特印象的方法。

3.2厂前区广场空间景观设计

厂前广场区是核电厂景观构架中的重点,一般处于景观轴线的高潮部分,起到统领整体空间的作用。广场空间构成概念同样应基于设计指导思想,来源于企业本身。核电厂入口空间应当体现独特和精致,广场空间则应当更加的精彩和大气。湛江“奥里油”发电厂厂区的景观大道采用电流能级辐射的概念来源,将直线与折线结合,传达简洁、通畅的电流风格。办公楼前游园使用半圆到圆形渐变的形式,在充满动感的电流轴线中强化了亲切感,让整体景观缓和而自然。因此厂前广场空间首先需要有特定的主题,围绕主题层层展开,避免单一和空泛。在核电厂广场空间中,应仔细分析场所的特质,由既定主题展开后续次空间主题,整体相互联系。其次,在广场这样大尺度的环境下,构筑物、绿化、水体、铺装等景观元素应根据既定的观赏点、视距、视角等控制好面积和空间比例,以保证在不同的远近距离和观赏角度上,视野范围内都有主体景观,达到预期效果。最后,作为核电企业的主体景观空间,其景观力求一定的创新。一个成功的厂区景观设计,不仅应满足场地基本需求,还应重视新思路、新方法的运用。韩国首尔的WestSeoulLakePark,是一个极富创新思维的项目。该作品的亮点在于安装在场地中心人工湖中的声控喷泉,成功的将长期困扰人们的机场噪声转变为景观的一部分,成就景观的“新生”。由这个案例受到的启发是,辐射作为核电厂劣势的存在,是否也可以用另外的形式呈现,如果考虑设计景观灯类的辐射监测的装置,不同辐射强度呈现不同色彩和明暗的灯光,让辐射也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景观中,未尝不是一个创新的想法。

3.3生活服务空间景观设计

特定的历史故事、文化情感,需要特定的场所空间来表达,生活服务空间是传递场所精神的重要载体,可通过营造建筑中庭、小广场等休憩场所景观,在人们步行游览、社会交往时建立起人与场所的对话机制,在景观体验中建立精神上沟通。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园中有一个下沉广场,通过对植物、雕塑布置点、角度的把控,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信箱故事”。这是一个极富张力和感染力的空间,不仅仅因为其中景观要素的巧妙组合和艺术美感,更多的是因为它表达了一个关于无私奉献、敬业爱国的真实故事,没有太多英雄主义的色彩,却多了一份可以触及的真实感,将场所精神和时代精神演绎到极致[8]。核电厂生活服务空间的设计,恰当的将历史片段、故事情节融入其中是十分重要的。这可以更多的让人与场所互动,感知景观传达的文化情感,让厂区景观成为场所精神传达媒介。另外,生活服务空间的功能性小品应体现人性化设计,要求设计师充分结合大众行为心理学知识,让景观符合人性需求[9]。

3.4道路空间景观设计

对核电厂而言,便捷的交通有利于联系外界和内部生产运作。道路空间景观设计,首先应明确这个空间在整体布局中的定位,其次在安全和便捷的基础上推敲空间内部各要素的组合。人行道与车行道有尺度上的不同,应根据厂区道路宽度和具体需求设计。快车道景观空间重在视线的引导和节奏的变化;人行道、园路等则有景观微观上的要求,空间上应变化丰富,移步异景[10]。重要道路景观节点处,可使用观赏性强的植物点缀。景观细部设计应考虑材料、色彩、图案形式对场所气氛的烘托和指向作用,并且做到与其他景观要素联系和呼应。核电厂道路空间景观设计与一般厂区没有太大差别,但由于道路空间的植物使用量大,选用符合厂区要求又满足景观需求的主干树种是道路空间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3.5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上,出于核电厂对空气质量和防火要求,植物必须使用常绿树种,并且不得使用散布花絮和油脂含量高的树种[11]。我国沿海核电厂骨干树种建议选择生长缓慢、植物水分含量较高、抗风、病虫害少的乡土常绿乔木。为减轻日常养护压力,建议在核电厂重点区域采用冷季型草坪,其他区域采用白三叶、沙地柏和景天类地被植物。厂区若有栽植污染指示性植物的需求,可考虑苔藓做14C排放的指示植物[12]。但不同地域的核电厂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差别较大,真正符合空气质量、防火、养护管理等各项要求的植物种类其实并不多,需要根据厂区实际情况做具体判断。

4展望

我国正处于核电快速发展阶段,核电厂景观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在不断进步和突破。针对我国核能公众认知度问题,更多核电景观将走进人们生活,成为普及正确核电认知观和缓解公众抵触情绪的有效方法。辽宁省徐大堡核电项目烧锅杖子村核电科普文化广场的正式建成使用,让百姓休闲娱乐之余更直观的了解核电的真面目,最终该项目以97.5%的工作接受率正式上马[13];浙江海盐以“中国核电城”为目标,正规划建设:新能源科技公园、“核电从这里起步”主题公园等系列走进居民身边的核电景观。未来,更加先进的核电技术将被开发和升级,中国核电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14]。但无论是德国WunderlandKalkar那样的温馨的“后核电”景观,还是三一试爆场那样令人恐惧的反讽场景,核电景观必将呈现多元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形式。

5结语

核电厂自身存在特殊性,也存在一般工业企业的共性。核电厂景观设计虽然面临诸多要求和限制,但这也是设计的机遇所在。在今后核电厂景观设计的研究中,核电厂景观设计应从“空间和标志”入手,探讨如何展现一个具有时代精神和场所精神的核电厂景观。作为设计人员,需要更深入解读核电厂特质,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学习优秀厂区景观设计经验,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检验并调整。

作者:宋恬恬 宋祺炜 刘?瑶 马锣莹 赖齐贤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集贤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熊伟.核电重启后我国核电建设前景分析[J].价值工程,2014(34):40-41.

[2]冯昊青,李建华.基于发展核电的生态经济价值及其伦理思考[J].生态经济,2007(2):151.

[3]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Z].2011.

[4]GB/T50294—2014,核电厂总平面及运输设计规范[S].

[5]GB6249—86,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S].

[6]嘉兴市海盐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Z].

[7]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朱育帆,姚玉君.为了那片青杨(下)———青海原子城部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景观设计解读[J].中国园林,2011(11):19-21.

[9]马海英.现代化工业厂区环境景观设计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杜丽.大型钢管制造企业厂区景观设计———以中油宝世顺(秦皇岛)钢管有限公司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徐文辉,王云,徐熠辉,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367-368.

[12]王钟堂,向元益,郭秋菊,等.秦山核电基地植被中14C水平分布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S1):683.

[13]唐玉佳,王丹.信息公开,公共参与,徐大堡核电项目一马当先[J].世界环境,2014(3):26-27.

[14]鱼小辉.略论二十一世纪全球核电事业的发展方向———从《寂静的春天》到日本核危机[J].安康学院学报,2011(5):34.

第三篇:园林景观设计生态性探讨

摘要:

近几年,城市进程不断深入,人民生活居住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各行各业都逐渐在自身行业建设与发展中加入生态理念,园林景观也不例外。如何把生态性理念渗透进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并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成为了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前进与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笔者将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生态性;探讨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激化,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如何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之道上。园林景观作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其设计的生态性更是成为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流发展方向。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人们依旧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缺乏全面认识,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部分人们单纯认为生态设计即增加植树量;部分人们认为生态设计即建造一个植物园林,其认为只要绿化面积增多,则生态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其实不然,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指的是以尊重自然规律与发展为前提,倡导维持场地原有面貌以及循环利用能源与物质,尽可能将当地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建设相互配合与协调,最大限度减少其对周围生态资源的损害与影响,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统一,最终促进人和生态环境健康、和谐相处。只有全面、正确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才能为景观地建设提供正确指导方向。

一、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特征

1.符合社会需求

园林景观设计是侧重于满足社会人文与生态的需求,而非单纯侧重园林的美观性,也不应太过于注重园林的旅游功能。更多应该是寻求一个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与生态经济间的一个平衡点,形成景色宜人、生态和谐、因地制宜、经济环保的游憩空间。

2.尊重生态平衡

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平衡这一核心原则,并且有助于生态环境地改善与生态系统地演进。具体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让生态系统中群种和群种间、环境和生物间可以达到一个高度一致、相互融合以及协调的状态。

3.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方面可以提升群落的稳定性,减少大面积园林病害发生几率;一方面可以提升其观赏价值。其不仅是园林景观多样性地基础,同时还是实现设计生态性协调以及稳定进步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建设园林景观过程中,不但要选择当地的优良树种,也是适当的引进一些适应力较强的外来树种,充分保护园林生物多样性,以促使园林景观更为丰富与美观。

4.注重生态位

生态位即在生态系统当中,某一物种于空间、时间上和有关物种间的作用和功能关系以及其所处位置。在生态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种群的生态位,尽可能减少物种间直接竞争,科学搭配物种,从而构造出一个种群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的园林景观。例如,街道园林绿化应选择适应性强、容易存活的物种;湖边园林绿化应栽种耐水性强的物种。

二、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途径

1.科学规划设计

第一,需对园林建设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并对土地利用适宜性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科学评估。第二,对设计与规划区域中人类活动以及生物、物理元素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第三,制订合理生态资源保护性建设规划,对园林建设生态性目标、行动纲领以及指标体系进行明确。第四,组织相关机构或人员参与到园林景观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广泛征集相关人员的意见,并将优秀的建议加入到规划方案当中,以提高规划的成功率与实效性。

2.以改善生态条件为设计前提

在设计过程中,应将草木、灌木、乔木作为重点布设对象,在垂直空间上,应侧重合理搭配植物草本以及乔灌木的分层结构,全面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在水平空间上尽可能将其设计形成一个立体、大面积负面屏障,以充分扩大园林绿化面积,从而有效发挥其生态效益。从整体布局来讲,应尽可能和园林景观整体空间环境相一致,让人们可以通过小小景观就能了解到整体园林景观的生态特征。在设计中,绿色植被是亘古不变的基本要素,其在生态景观中的地位是任一物质都无法取代的。部分设计人员在设计当中更青睐于构建假山、喷泉或是凉亭等建筑,而忽略了植物造景功能,这是不科学的。

3.合理增加绿量

绿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一项必不可少之元素,亦是绿地生态功能的基本保障。合理增加绿量首先应选择适应性强、光合效率高以及叶面积指数高的植被。其次,应根据植物类别以及其在生态位、空间、时间上的不同来合理搭配植被,以构成一个层次鲜明、搭配合理、植被优势互补的综合生态群落。该群落不但对绿地功能、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而且还能有效使用园林空间,提升园林利用率,大大增加绿量,让绿地在局限条件下将其景观与生态效益发挥最大化。

4.以当地资源作为设计基础

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当地自然资源与条件作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凸显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附近自然资源的保护,将绿色空间与却与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改善作用发挥最大。此外,在上述基础上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发挥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出一个生态宜居环境,构建出一个良性循环、互相依存的复合生态系统。

5.维持物种多样化

物种多样化是自然环境较为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当今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研究热点与重点内容。园林物种多样化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在群落当中,物种间是呈现一种互补状态,而非竞争的态势。所以物种多样化直接反映着园林景观生态水平的高低,并且直接影响着本群落的稳定。此外,物种系统化与多样化能够有效提高园林生态系统抵抗能力,减少大面积物种灾害发生率。所以,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以维持物种多样化为要素,并尽量选择和园林植被结构较为相近的生物群落。

6.以节约能源为原则

在设计中,应以节约能源为原则,尤其是节约水资源。然而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生长、维护以及保养都需大量用水。因此,如何科学使用与节约水资源成为了当前园林景观设计地重要课题。在实际中,园林中乔灌木、草木等不同特征的植物,其对水资源需求亦有所不同,但其耗水量却非常巨大,尤其是对草坪的耗水量。所以,从生态节能角度而言,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草坪覆盖率,重视栽种乔灌木。此外,应尽可能选用小角度或小容量浇水喷头,分别对不同物种植物进行供水,并合理安全每类植物供水时间。如若采用滴灌方式,则应适当加长灌溉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再干旱期进行植物剪枝或施肥,否则会加快植物生长速度,加大植物用水量。

作者:刘鹏 单位:苏州基业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剑,隋艳晖,王森,孙宏伟.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探讨——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J].现代园林.2006(12)

[2]宋平,杨柳青.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设计观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J].广西园艺.2008(01)

[3]于娇,纪凤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8)

[4]黄志新,张建平.试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5]祁素萍,王兆骞,卢剑波.城市园林生态设计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5(01)

[6]吴伟锋.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6)

第四篇:园林草坪景观设计运用

摘要:

草坪是园林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园林草坪的运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过去的林业发展的附带配景发展到自身独立成景,再发展到今天与各种乔灌木植物搭配运用的配景方式,一步步成熟地发展起来。如今的草坪功能多样,可供观赏游玩,又能保护环境,净化空气,固土护坡,具有重要的景观和生态效益。但目前我国园林草坪设计运用中也存在盲目追求“大色块”和“一致性”的观赏效果,忽视草坪和其他树木的生态功能[1];不根据实际出发,选择难以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草坪;园林工作人员对草坪的养护管理不当,从而大大降低草坪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园林草坪设计运用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其他植物合理搭配,经过园林工作者的精心养护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关键词:

草坪;景观设计;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今城市园林建设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草坪作为园林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的绿化和改善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园林草坪的合理运用对于充分发挥草坪的作用,推动城市园林建设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有着重要意义。草坪设计的成功运用不仅丰富园林景观,美化环境,还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园林草坪的设计运用,最大化地发挥草坪的功能,成为园林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草坪的含义及功能

1.1草坪的含义

草坪俗称草地,是指在园林中通过人工铺植草皮或者是播种草种经过培养而形成的整片绿色地面,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可供观赏或作游憩活动的场地[2]。草坪的运用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经过长年的实践,人们在草坪规划设计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推动我国园林草坪合理运用以及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1.2草坪的功能

1.2.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园林草坪能够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将它们转化为无毒物质,同时草坪可以吸附扬尘,保持空气清新。大量研究表明,草坪上的有害气体及尘埃远低于没有草坪地带。草坪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功能是保持水土,固土防坡[3]。

1.2.2草坪景观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草坪景观以绿色为主色调,本身就具有自然美,草坪中的植物本身具有的特殊形态,色彩上的个性美,以及植物之间的搭配都能给予人们一种美感。城市中的建筑本身再雄伟高大,如果没有草坪和树木的搭配,都毫无生机。园林中草坪景观能够给予城市生机,不仅带来城市环境上的改善,也带来重要的观赏价值。

1.2.3为人们提供游憩运动的场所。

草坪在公园、游乐场、小区等地方运用很多,供人们游玩或者休息,草坪本身的自然气息使经过的人们感到舒适,缓解疲劳,释放工作中带来的压力。此外,草坪在足球场、高尔夫等运动场所运用也很广泛,它可以保证人们运动中避免受伤,保持一个健康的运动状态。

2园林草坪景观的设计原则

2.1草坪设计要具有实用性,讲究效率

草坪的设计首先考虑实用性,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设计时要尊重科学规律,运用草坪设计前充分考虑好各方面因素和后期养护管理费用等,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环境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种植,如苏州、上海一带运用最多的草种有黑麦草、百慕大、高羊茅、麦冬等,这些草种具有很强的当地适应性,这样的草坪才能长期健康生长[4]。

2.2草坪设计兼具美观和生态效益

草坪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园林景观的造景布局具有重要作用。草坪与园林其他景观合理搭配,共同组成美丽的景色供人游玩观赏。但草坪设计不能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其生态效益,草坪在空间上合理布局,不能过大或过小,必须和周围的乔灌木结合起来,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它的生态价值,如净化空气、吸附扬尘、美化环境等,在保护城市环境上具有重要作用。

3园林草坪景观的具体运用

3.1草坪与园林植物的搭配

草坪本身具有整体性和开阔性,因此在景观塑造中可以作为主景,在其中稍稍点缀一些其他植物,营造一种恬静的环境。园林景观还能以高大的乔灌木作主景,适当搭配一些草坪,使植物在景观塑造中避免单调性,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达到一种具有丰富变化的景观效果[5]。

3.2草坪与园林水体的搭配

水景是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协调好草坪与水景之间的搭配,首先应该考虑好生态效益,尤其是岸边草坪要选择根系发达的草种,起到固土防坡的作用,减少水土流失现象。草坪空间设计与水体搭配比例协调合理,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蓝天、草地和水体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幅自然的美丽风景画卷[6]。草坪与流动的河水相结合,更能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创造出一种别样的意境。

3.3草坪与园林建筑的搭配

园林建筑是具有观赏价值的人工塑造景观,而草坪本身具有自然之美,与园林建筑搭配能够很好地体现园林景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园林建筑毕竟是人工塑造,如果不与具有生命气息的植物群体搭配,就会缺乏生气。草坪因本身低矮、开阔,与园林建筑搭配能够很好地衬托出建筑的雄伟壮阔。

3.4草坪与园林景石的搭配

我国自古就重视景石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景石因其独特的造型常使人浮想联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景石和草坪搭配是一种常见的园林组景方式,如在空旷的草坪上点缀几块景石,远处看去,草丛中隐约露出的石尖仿佛让人看到山的余脉,给人产生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野趣,景石的搭配极大地丰富草坪立体空间上的层次变化。

4园林草坪景观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园林草坪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1没有坚持“以人为本”。

园林的草坪设计运用不仅是为供人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游玩的场所。目前很多地方在草坪景观设计时都采用单一大面积的草坪种植,忽视与其他乔灌木的搭配,这样很难满足人们在草坪上长时间逗留休息和游玩。人们在游玩时既喜欢开阔地带,又希望游玩中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去独自欣赏风景,那些没有庇护的草坪空间很难让人们长时间逗留[7]。

4.1.2草坪占据面积过大。

近年来,许多城市绿化建设中过度关注草坪的设计运用,在绿地上大范围运用单一的草坪覆盖,忽视与乔灌木搭配种植。草坪绿化虽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对环境的净化作用远低于树木,据实际调查,相同面积的树木在改善其周边空间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污染等方面效益是相同面积草坪的20多倍。树木是促成良好生态效益主体,草坪如果缺乏与乔灌木搭配,其生态效益将大打折扣[8]。

4.1.3种植草种单一,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草坪上的种植草种基本就1~2种,虽在观赏性方面没太大影响,但其违背园林设计中的植物多样性原则,必然导致其生态环境脆弱,草坪草很难长期稳定生长。单一的草种种植使其在生长期间相互之间竞争小,生长缓慢。单一草坪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明显不强,后期很可能出现大面积的草受灾衰亡。

4.1.4选择草种没有因地制宜,草坪后期养护不当。

草坪的选择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盲目选择不适合当地环境的草种种植,追求短期的景观效果,长期下去势必会破坏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园林工作者在草坪的后期养护管理上还存在经验不足、管理不当的问题,草坪的生态系统本身就很脆弱,再加上后期养护不当,将进一步影响草坪的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破坏自然环境。

4.2应对策略

4.2.1草坪设计运用要讲究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草坪除供人欣赏,还供人们憩息游玩,因此园林设计时充分从人的角度出发,在草坪规划设计中既考虑其公共观赏性,又要为个人提供私密空间,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如在一些开阔的大面积草坪上适当搭配一些遮荫的树木或一些景观小品供人们休息,单独欣赏风景。

4.2.2草坪种植面积合理,与周边乔灌木和谐统一。

园林草坪覆盖面积按一定比例设计,原有的树木继续保留,草坪与乔灌木之间搭配合理,充分发挥出草坪与树木的生态效益。树木在维持园林自然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如果在园林中占据比例过低,将影响整个园林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2.3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草种,草坪种植追求多样性。

园林草坪设计时不能只选用单一草种,应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选择多种具有优秀适应力且景观生态效应良好的草种搭配种植,草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可多利用乡土草种种植,这样设计的草坪不仅生长态势良好,后期养护管理上也大大降低成本[9]。

4.2.4加强园林草坪的后期养护管理,保证其长期生态景观效果。

园林草坪养护管理工作是保证草坪后期生长和观赏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还很落后,园林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采用正确的养护方法和更高的管理水平进行绿化养护管理,园林草坪养护不仅只是浇水、修剪和除草,还需采用更多的有利于园林草坪健康生长的养护管理措施。

5结语

长期以来,草坪在我国园林景观运用中都非常广泛,在许多领域都取得良好的景观观赏效果和生态效益。草坪本身空间开阔性好,绿化景观效果明显,在园林建设运用中具有很多优势。但目前我国园林草坪景观设计运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完善。草坪设计首先考虑其生态效益,草坪设计比例合理,与其他乔灌木合理搭配,再根据场所的不同和人们观赏需求的不同,塑造一个草坪植物种类多样,功能齐全,观赏价值高的园林草坪景观,兼顾到草坪所带来的景观、生态、功能等各个方面的效益。我国目前正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中往往会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园林工作者也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共同为我国绿化事业作贡献。

作者:奚惠良 徐淑芳 单位:苏州希望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媛,干友民.草坪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综合评价[J].草原与草坪,2005(1)

2夏征农,罗竹风,马飞海等.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朱玲,刘盛义.关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草坪应用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2(4)

4刘彩玲.浅谈园林绿化草坪应用设计与规划方法[J].农家科技,2012(3)

5王彩霞.草坪植物配置刍议[J].现代园艺,2011(17)

6王宸,时佩,张巨明.草坪的园林运用及存在问题[J].广东园林,2009(5)

7李建军.浅谈现代园林建设中的草坪和生态效益[J].商情,2011(24)

第五篇:园林景观设计地形规划解决方法

摘要: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主要对地形在园林景观中规划的原则进行研究,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地形规划

构成园林的主要因素都与自然离不开关系,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在园林的基础上对园林的地形进行适当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然后在合适的地形布置适当的景物,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在整体上显得非常协调。

1地形再园林景观中规划的原则

1.1在功能上满足游客的需求

园林景观主要为的是身在园林中游客能够游戏活动的主要场所,只有人们对园林有需求就会对园林本身的结构以及地形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对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为游客创造出各种能够憩息的场所。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通过当地的地形,开阔一定的活动场地[1]。如:游客开展体育、健身、野餐等活动就需要开阔出大面的草坪供游客玩耍,若有需要进行泛舟,游泳等水上活动就需要建设适当的水面,在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并且通过起伏的地形用来分割空间,创造出一幅视觉饱满的效果,满足游客对园林景观的需求。

1.2注意与周边的环境做到有效的结合

地形的设计应当符合美学上的要求,根据园林所在的位置,以及园林所在位置的附近景色制定,使人能够从视觉上满足对园林景观的爱好心理。地形是园林设计的基础条件,所以在设计的同时,不仅仅要满足游客对园林功能性的需求,还要将园林的地形设计符合当前的城市建筑物的风格,这样的设计方法既不会破坏当地的地貌特征,又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从淡化的建筑物中突出园林的特色,尽可能的将休闲空间设计地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在城市中设计园林主要就是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这样一来对园林的环境要求是非常高的,由于城市中的园林常常在中午或者下午下班时间段会有很多上班工作者趁机会在园林中小憩,因此需要在园林中放置大量的树木,以便遮阴,对树木的摆放也要显得非常合理,两边的树木不能够完全的对称,这样会显得非常没有自然美,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尽可能符合城市的需求,将树木设计地不具有规律,通过自然的坏境做到、依山随势,控制大小坡度市园林地形变化符合造景的需要。

1.3节省工程支出

园林景观在设计的时候是一项投资非常大的项目,在现有的技术情况下要讲一个空旷的地带改装成园林所以需要的花费非常巨大,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要深入研究自然山水形成的规律,在有限的地形中将不同方向的坡度延升,做到移步换景,使园林产生各种层次不同景观,在整个园林中既带有人工制造的趣味,同时具备自然山水的风情。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措施

2.1分析地形性质,营造合适的地理环境

在进行园林塑造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园林的性质、功能、类别景观效果等,确认园林项目所在土地的类型以及范围。要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功能和要求确定园林景观空间的大小。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与当地环境空间性质相适应,适当利用地形创造有效的空间,或者显著外部空间,例如:在园林设计中将园林周围的围栏上铺上植物,为里面的环境创造一幅若隐若现的感觉,能够有效吸引外面的游客,同时在护栏上铺上植物也是防止外面道路上的汽车尾气进入园林,对园林内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2合理的掌握地形

地形在整个园林设计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园林建设的初期就需要对园林整体进行规划,什么样的地方适合怎样的设计方案。在原有的地形很大程度上满足后期设计的目标和方向,能够根据园林的实际地形,进行适当的规划,对园林的处理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原有的地形中显得高低起伏。那么设计的同时也能够根据地形的设计,保持原有的地形不变,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高地设计为山丘,低处设计为低谷,综合考虑环境的因素,设计开放性的园林景观。

2.3地形外观的轮廓设计要区分

对于地形的设计来说,地形之间交接部分往往会显得非常突出,给出的感觉就是突然之间所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设计非常不协调的,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坡顶、坡地的边缘地带,地形轮廓的控制与周围地形的环境相协调,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在设计的时候遇到突然变化景色可以适当的过渡一下即将出现的景色,为园林景观塑造整体性的平衡感。

3结语

本文主要对园林设计中分析地形性质,营造合适的地理环境、合理的掌握地形、区分地形外观的轮廓设计,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空间、环境对园林景观的影响,从游客的角度建设园林。

作者:韦艳梅 单位: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园林树木论文范文4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1)调查方法:依据临安市居住区的空间分布,选取3个居住小区作为调查对象,分别是春天小区、林水山居、筑境小区。在每个居住区选取植物分布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的10m×10m样地各3个。在每个样方的4角各设置1个5m×5m灌木层(含乔木更新层)样方,并在灌木层4角各设置1m×1m的草本层小样方。(2)调查内容:对乔木树种(胸径≥4cm)进行每木检尺,实测胸径、树高、冠幅,统计每样方中乔木树种的株数。详细记录灌木(包括胸径<4cm的小乔木或幼苗)的种类,测量并记录其地径、株高、冠幅。再记录群落的地被、草本(包括蕨类植物)和层间植物的种类、平均高度、数量。主要使用的仪器与用具有记录本、铅笔、尺子、胸径尺等。

生态效益研究调查(1)空气负离子监测仪器:测定空气负离子的仪器为DLY-G型大气负离子测量仪。该仪器是测量大气离子的专用仪器,数据稳定,测量准确,灵敏度高,使用方便。检测范围为10~11999×109个离子.cm-3,离子浓度误差及迁移率≤±10%,工作温度0~40℃,空气相对湿度≤90%。(2)监测方法与内容:使用(DLY-G)型大气浓度测试仪进行测定,测定时,选择静稳天气,采样高度为距离地表1.5m,与成人呼吸高度基本一致。在同一测点测量相互垂直4个方向的空气正离子和负离子浓度,每次采气3min,待仪器显示的数值稳定后瞬时读取5组正、负离子峰值数,同时调查记录测点周围的环境及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海拔和经纬度等几项与人体健康关系比较密切的指标进行测定。主要采用的仪器与用具有记录本、铅笔、光照仪、风速仪、GPS、正负离子检测仪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1)重要值:某一种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值用IV来表示,是衡量物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有效综合指标,可以反映群落演变的方向。乔木种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100/3灌木重要值=(相对盖度+相对多度+相对高度)×100/3其中,相对多度=某种植物种群的个体总数/同一生活型植物个体总数;相对频度=某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相对显著度=某个种所有个体胸面积之和/所有种个体胸面积总和;相对盖度=某个物种盖度/所有分盖度之和;相对高度=某个种个体个数之和/所有种个体高度之和[1-3]。(2)居住区园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群落多样性测度指标是度量一个群落或一个地区群落多样性的重要依据,合理地选择群落多样性测度指标才能有效地表征一个群落多样性的状况[4]。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而言,丰富的群落多样性能使其相对于环境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较多,本研究筛选了一些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即物种的数目,如果研究样地面积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确定的或可控制的,则物种丰富度会提供很有用的信息。在植物多样性研究上,用单位面积的物种数目,即物种密度来测度物种的丰富程度,一般用每1m2的物种数目表示[5,6]。Simpson指数又称优势度指数,是对多样性的反面即集中性的度量。其集中性高,即多样性程度低。树种多样性(D)用来表示物种的集中性。D值越大,表示树种多样性越高。公式为:式中:S为所有物种数;Ni为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N为群落中各层次所有物种的个体数;pi=Ni/N是一个个体属于第i类的概率。(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与标准:高含量空气负离子水平是人们在森林和城市绿地中感到格外清新的重要原因,所以,把空气负离子水平作为衡量空气清洁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可为城市功能分区提供科学依据[7]。在进行空气负离子评价时,国际上常采用单极系数和空气质量评价指数作为空气质量的评价指标。空气单极系数q:q=n+/n-;式中:n+为空气正离子数,n-为空气负离子数。空气质量评价指数CI:CI=n-/(1000×q);式中:n-为空气负离子数,q为单极系数。单极系数越小,表示负离子浓度比正离子浓度高得越多,对人体越有利[8]。CI指标把空气负离子作为评价指数,同时又考虑正负离子的构成。目前国内外通行的空气清洁度等级标准(见附表)[9]。由此可见,负离子的测定对于该试验及论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负离子的测定结果与分析也是一些景观评价和生态效益研究的依据。在研究各因子对负离子的影响时,遵循单一差异原则,即考察某一因子对空气负离子影响时,要求其他环境因子基本相同,如考察绿地类型的影响时,选择同一地点或临近的绿地,并在相同时段进行测定。

结果与分析

1居住区群落内的植物组成对每个小区中的3个样地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有乔木28种,其中落叶与常绿之比为2.1∶1,灌木共18种,草本共11种。3个群落内栽培共57种(含品种),分34科50属,裸子植物1科4属4种、被子植物33科46属(双子叶植物31科41属48种,单子叶植物2科5属5种)。

2居住区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特征调查的人工群落的外貌一般为夹杂部分落叶阔叶成分的常绿阔叶林。春季林冠内镶嵌着嫩绿色的落叶树种,如白玉兰、日本晚樱等,秋天一些色叶树种形成黄色或红色的斑块,如银杏、西川朴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结构比较分明。

2.1群落中乔木层的特征乔木层的高度在3~5m,树冠不连续。乔木层中共有物种28种,常绿与落叶物种之比为2.1∶1。每个样地的物种数一般集中在4~6种。物种数最高的样地为林水山居的群落3,共12种,最低的为春天小区的群落3,只有3种。

2.2群落中灌木层的特征该层次的高度在50~150cm之间,灌木层物种有18种,其中常绿(半常绿物种)与落叶物种之比约为7.6∶1,每个样地的物种数一般集中在4~6种。物种数最高的为林水山居的群落3和筑境小区的群落3,都为7种,而物种数最低的为春天小区的群落2,只有3种。3.2.3群落中草本层的特征该层次的平均高度约20cm。群落中草本层物种共有11种,其中常绿、半常绿的有6种。细叶结缕草是居住区绿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草坪植物。高羊茅名列第二。百花鸢尾是最常见的开花地被植物,其次为麦冬。草本植物最丰富的为林水山居样地,5种。仅有1种草坪或地被植物的为筑境小区3个样地,都为单一的草坪。

3居住区植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分析通过计算得出临安市3个居住小区园林植物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群落多样性指数。由图1可知,在所调查的3个居住小区中,从Simpson指数D来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均以林水山居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说明该样地的树木种类较多,各树种株数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各个小区乔木层的多样性水平最高,灌木其次,草本最次。这也是由于人工配置绿地时多强调以乔木为主体,同时大面积使用种类有限的几种灌木造成的结果。Simpson指数D最低的为筑境样地1,只有0.78,主要是由于树种的数量较少的原因。总的看来,群落总体多样性高低与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正相关。综合评价发现,林水山居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最低的是筑境小区。林水山居植物种类多样,且乔、灌、草三层配置结构合理,每层的植物种类丰富,乔冠草类型的群落结构完整。春天小区绿地面积较大,而且乔木数量比较多,但草本层相对比较单一。筑境小区绿地植物种类较少且数量也较少,绿化设计时仅考虑“四季常绿”,而忽视了“三季有花”;多应用常见的常绿树种,彩叶植物和花灌木较少;在种植设计时,只是把植物随意地种植而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群落,加之绿地面较小,群落植物多样性较低、层次不明显、景观单一,致使景观效果较差。#p#分页标题#e#

4生态效益研究评价———空气负离子水平及评价系数分析

4.1居住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空气负离子水平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低温、高湿的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的研究环境,有利于空气负离子的产生。许多研究认为,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空气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即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空气湿度升高而增加。对于空气负离子与相对湿度的关系,以第2次所测的负离子浓度试验为例进行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相对湿度都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湿度越高,负离子浓度越大。

4.2居住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根据各居住区群落的空气离子浓度平均值绘制图3。由图3可见,春天小区的负离子浓度从冬季到春季的变化为91.8个/cm3、94.79个/cm3、100.21个/cm3,另外2个小区在冬季到春季也呈现上升趋势。整体上负离子浓度春天小区>林水山居>筑境小区。最高值都出现在春季,主要因为春季的湿度比冬季要高,日照充足,植物光合条件优越,植物生长茂盛,尤其在春天小区,植被比较丰富,且有水体,流水潺潺,具备最充足的负离子生成条件。冬季,植物停止生长,很多树木已经落叶和处于休眠状态,植物光合作用大大降低,净化空气的能力也相对减弱,从而使空气正、负离子浓度减小。整体上看,空气负离子浓度:春天小区>林水山居>筑境小区。由于春天小区的乔木以常绿树种居多,而林水山居和筑境小区的植物群落里面,以落叶树种居多,所以到冬季,该群落内落叶乔木的叶片几乎全脱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空气交换等方式能够产生高浓度、高质量的空气负离子能力下降,所以空气负离子的含量也大大降低。可见,植物配置要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这不仅是视觉景观上的需要,也是提高植物群落生态效益、改善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一个途径。

4.3空气负离子评价从图4可以看出,春天小区的CI值整体高于林水山居和筑境小区,根据空气清洁度与空气质量评价指数的关系表可以得出,3个小区的空气清洁程度等级为B:清洁。空气负离子的变化规律也导致不同季节的空气质量状况的不同,3个小区的空气清洁度最高的是春季,在春季3个小区的空气质量春天小区>林水山居>筑境小区。春天小区的CI值3个季节段都为最高,是因为春天小区的常绿树种较多,使得在冬季春天小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比较高,而且在春天小区的所测样地中都靠近湖面,也致使春天小区的空气负离子比较高。而筑境小区的落叶树木多于常绿树种,在冬季,负离子浓度就非常低,使得CI值比较低。普遍认为,群落结构复杂的负离子浓度比群落结构简单的负离子浓度含量高[10]。所以,通过合理搭配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可使整个地块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大增加,进而使空气质量大大改变。

结论与讨论

1群落结构调查结论通过对3个小区的样地进行群落结构调查之后,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调查的所有群落均具有乔、灌、草三层结构,几乎没有群落有层间植物,可见垂直绿化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物种应用相对单一,乔木层最为常见的为桂花、香樟等。灌木层最常见的物种为红花檵木和山茶,红花檵木为较好的观花彩叶植物,观赏价值较高,所以几个小区都有应用。细叶结缕草、高羊茅是居住区绿化最常见的草坪、地被植物种,草本层的种类比较单一。乡土树种使用极少,只有在春天小区群落1里面有榉树和苦储。(2)从总体上看,筑境小区的3个典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都不高,说明该小区整体上植物群落多样性不高;3个小区相比,林水山居的植物种类比较多,有匍枝迷迭香、八仙花、迎春樱桃等比较新颖的植物。此外,生物多样性指数的高低与居住者的爱绿、护绿程度呈正相关,并与居住区绿化的养护水平有直接关系。

2生态效益评价结论通过对植物群落的空气正负离子进行观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所选定的3个小区的空气清洁度都达标。(2)复层结构植物配置群落产生的空气负离子多于单层结构植物群落。故建议在进行植物群落设计和改造时,应尽量做到乔灌草搭配,使生态结构稳定,从而有利于微环境的负离子产生,改善空气质量。(3)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变化排序为:春季高于冬季。空气质量等级排序为:春季最佳,冬季其次。(4)雨后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清洁度均大于雨前。(5)水体对植物群落的负离子浓度有显著影响,不同状态的水体对负离子浓度影响差异明显,动态水优于静态水,瀑布优于溪流。建议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增加有水环境,人工创造负离子源。

群落优化改造建议

从生态学、美学等角度出发,为居住区营造一个比较丰富的植被景观。为此,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对乔、灌、草进行优化配置,形成自然式植物景观。

园林树木论文范文5

关键词:植物色彩;造型元素;景观园林设计

前言

从古至今,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生活的空间中,有着无数直接或间接与色彩有关的活动,色彩在这些活动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曾经说过,“人的手可以触摸到的地方,色彩也会伴随而来,色彩是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显著标志。”生活中处处需要美化,生活与颜色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生活中没有颜色,就等于没有美。人们的情感和色彩也是相关的。当我们走在街上时,首先看到的是颜色。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因为颜色的存在。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原有的色彩美学已不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色彩的深层次味道,分析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一个好的景观园林设计必须要有植物来衬托,景观园林的组景设计如果想要吸引人们的注意,首先要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根据艺术家和心理学家的分析,视觉美的体现首要条件是色彩的展现,其次是线条、形状和纹理。因此,植物色彩元素的配置分析应该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占有优先地位。色彩越丰富越有层次感,越能吸引人们对设计的关注。

1色彩元素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配置

色彩是景观园林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之一。首先,色彩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去实际应用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在景观园林设计过程中,色彩三要素的基本配置和对比度成为第一环节,特别是色彩的对比度,因为景观色彩的配置效果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产生相应的感受。因此,色彩元素搭配的氛围可以减少景观园林设计的单一感,为景观园林设计的丰富多彩提供了良好的设计依据。

1.1冷色系色彩基调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

色彩的冷色系列象征着肃穆和庄重,对于一些小空间环境的边缘,冷色系列可以用来拉长空间的深远感觉。在花卉的配置设计中,冷色调与白色、中暖色调的组合搭配,可以营建一种明亮愉悦的氛围,适当增加冷色与暖色比例的景观设计,会给人们一种空间上严肃庄重的感觉。

1.2暖色系色彩基调在景观园林中的运用

色彩的暖色系列象征着温暖和快乐,这是景观园林设计中最常用的颜色。暖色系列的植物主要用于庆典场景中,如广场的花坛、大厅、重要的出入口等场所。这类色彩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愉悦感,一般不会在公路两侧的车道和街道上大面积去使用,避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

1.3对比色色彩基调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

色彩的对比色系列,尤其是互补色,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效果,给人一种愉悦和热烈的感觉。对比色系列的植被经常用于节日的花坛组合设计中。对比色系列常用的花卉组合有蓝色、黄色、三色堇的花坛,种植有黄色的郁金香加紫色风信子的花坛,在绿色草坪上种植红枫树。[1]1.4同类色色彩基调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同类色系列的色彩组合更能体现出场景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柔和宁静的感觉。例如,在大面积的绿色空间中,同类色系列深绿和浅绿色树木、植被合理的种植运用,空间环境才更能安静清晰。

2色彩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稀有植物的栽培技术得到提高,使园林艺术的设计营建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植物可以用来装饰环境空间。然而,由于色彩植物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存在,现阶段植物景观被泛滥的应用,尤其以中小城市区域景观设计中,无设计规划的种植破坏了植物自身的色彩美,这就要求植物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最本质的回归。色彩配置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科学合理性,再一次提上日程。

2.1用色彩创造景观空间和环境气氛

大部分的景观园林空间都是由山石、水体、植物、道路、建筑等多种元素共同构成的,不同的组成元素会反映不同的含义,而植物本身的色彩、体积、姿态、质地、时令都会对空间类型产生影响,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然后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例如,在一些比较开阔的空间中,如公园中大面积的草坪,广场的地面,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色彩更丰富的空间或采用各种颜色来装饰,从而创造一个特定的氛围,并能使人身心愉悦。例如,在一些狭小的空间,如山谷、小径等相对封闭的空间,可以用浅色系列的植物来装饰,这样的组景设计更能衬托出幽静的山谷,更适合人们外出放松。

2.2用色彩表现景观季相并表达景观时序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色彩植物的首要作用是装饰环境空间,通过植物季节性表现来展示不同的色彩美。例如,季相色彩中早春时节有翠绿的枝叶和百花齐放、仲夏时节叶浓绿荫、深秋时节枫红秋果、寒冬时节有苍松红梅,一年四季的变化充分反映各个季节植物的主色彩,使景观空间充满活力和生机。掌握植物的物候变化、生态习性和特性,在景观设计中根据不同时节、不同情景科学的组织种植植物,可提升景观的观赏价值。例如杭州西湖,苏堤的早春有桃红绿柳、晚春有百花之王的牡丹、夏天有出水芙蓉的荷花、秋天有灿烂绚丽的红枫、冬天有傲雪怒放的红梅。西湖风景区突出了植物的序列,变得更具吸引力。每季用不同颜色的植物装饰,使西湖享誉海内外。

2.3用色块、色带等形式营造图案造型景观

经过长期的积累,现代景观设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通过植物不同的搭配组合,在重点的节假日里组织布置成各种立体景观和图案,合理科学的植物搭配,直接代表城市的人文景观。这些使用彩色植物营建景观的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设计。例如,昆明世博园,其中花园大道是利用不同的色彩植物呈现不同的艺术观念,利用海棠、三色堇菜等色彩植物,按照不同的组合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幅温馨、喜庆的画面。而世博园将采用不同的道路入口颜色。五颜六色的植物,因为它不仅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游客的参观和游览。

2.4用色彩植物作背景陪衬

用丰富多彩的植物可以作为特定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烘托物,可以协调环境中单调乏味的区域,使景观园林在视觉上更加立体和突出。因为它可以将整个园林,以白墙黛瓦作纸、植被作画有机地整合在中国的园林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红枫画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强调背景的例子。通常以绿色灌木、绿色藤蔓攀墙或枝条茂盛的常绿树木为背景,衬托出主要的风景。例可以在绿色的草坪或植被为背景,前方可以设置白色的建筑雕塑、色彩艳丽的花卉以及其它小品。

2.5以色彩表达园林意境

古今中外意境表达是景观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这是景观园林设计的精髓,因为植物可以通过不同色彩配置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如热烈、愉悦、伤感、思念等情感的烘托表达,并将其情感赋予植物组建中,从而达到让人触景生情的意境。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的常绿松柏,象征着革命烈士精神的永恒;白玉兰的树种,象征着烈士纯洁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枫叶如丹,它激励后世的人们珍惜烈士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3结语

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相应加快,人们对环境空间的高质量需求也越发强烈,因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缓解一定的心理压力。[2]景观是生活中最令人身心轻松的去处,而景观园林设计中最直观的享受就是植物所反映的景观。然而,景观植物的设计应遵循植物色彩科学的基本原则,科学运用植物色彩的规律,力求营建出优美和谐的色彩环境。给予人们一个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的空间,创造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景观园林。

参考文献

[1]倪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色彩应用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6).

园林树木论文范文6

【关键词】寒地;别墅景观;植物配置;文化

1寒地别墅景观设计概述

1.1寒地城市概念

其实关于寒地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能通过广大认知的定义。现在我们所说的寒地城市,大致是指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1]它通常包括北半球北纬以北,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月平均气温在0℃或0℃以下,并伴有阵雪、昼短夜长现象的城市。与我国南方相比,寒地的环境景观形象相对厚重、朴实庄重,但同时也会造成景观设计过于的单一、环境色彩与形态相对贫乏的缺点。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发展,人们逐渐重视生活环境质量,随之而来对景观设计的高要求、对景观设计的日益重视,从而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变。

1.2景观设计学理论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到现阶段理论体系已基本健全,景观设计学理论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围绕的关系,强调人与土地相协调的关系,这也是景观设计学与古典园林设计的区别。

1.3寒地居住型别墅景观设计的原则

人本原则:衣食住行是人类活动的四大主题和内容。居住活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质量不但要满足人们生存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地域文化原则:寒地景观最突出的就是冬季的寒地自然特色,表现不同文化区域上的无限发展变化。比如吉林市松花江形成的冬季雾凇成为我国独特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人类的发展原则和目标。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秉持此原则为中心,不应该用破坏环境来换取自身的利益,要尊重自然环境。所以在别墅景观设计建构中,要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多利用再生环保材料来构建自己的家园。

1.4环境营造概念

环境营造,即围绕人这一主体,通过人为参与建造主体周围的物质条件与非物质条件。营造,在汉语语境中更倾向于通过营建手法,达到形成一定的环境氛围。

2影响寒地景观营造的其他要素

2.1寒地的太阳辐射

冬季的寒地居住区太阳升起晚,落山早,随着建筑楼阴影面积的扩大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降低。因此在寒地地区设立居住区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如何充分的利用太阳资源,尽量避免在太阳不照射的地方设立人们活动区。所以要满足居住者对所处环境的温度要求是进行寒地景观营造的要素之一。

2.2寒地水文条件

寒地城市主要降水形式是降雪,雪或雨夹雪。寒地城市的清洁最大压力就在于降雪,而寒地城市所面临的不光是降雪带来巨大的清雪工作,而交通事故的频发是降雪带来的巨大难题。由于地域特点,气温相对较低的寒地城市,绝大多数植被无法适应寒地的生长条件,冬季景观较为单调,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别墅区中适当的地形变化。在大雪纷纷冬季,降雪覆盖在相对变化的地形上,层层不已,增强了寒地冬季别墅区外环境的美观性。

3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不足及策略

在寒地景观设计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为确保设计达到预期效果,要根据实际环境情况来满足水平要素。

3.1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不足

3.1.1不重视寒地气候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我国对寒冷地区的景观设计研究开展和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设计中存在生搬硬套和模仿已有的设计理论现象。这就导致了实际的作品成果满足不了当地的功能性需求。

3.1.2缺乏当地的景观特色

对于当地的景观设计没有一个属于当地的景观特色,缺乏对当地的文化历史,人文风情,民族,地域的研究,这样就造成了地理上的区域景观雷同化、设计手法单一、缺乏设计特点[2]。

3.1.3设计与施工容易脱节

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不少设计者不愿意下工地,参与施工现场,导致设计与施工有脱轨的地方,所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3.2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策略

3.2.1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乡土树种,丰富植物景观种类

据调查统计,2000年沈阳市栽植的树木有83种,长绿灌木3种,落叶灌木41种,但能在沈阳陆地栽植的树木品种可达482种,其中生长良好的品种就有273种,而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的品种却不足百种。由此可见寒地的乡土树种还有挖掘的潜力,因此挖掘和育种乡土树种对丰富植物配置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3]。

3.2.2注重冬季植物的生长及景观特征,突出冬季植物景观特色

冬季是大部分植物的休眠期,这就显得冬季植物配景对别墅环境的影响。对于冬季植物的生长,冬季植物的形态颜色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充分使植物展现其独特的一面,如使别墅冬季景观可观,就必须充分挖掘植物本身的特点。再次,可以利用冬季植物枝干颜色、宿存果实等进行造景。

3.2.3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

改造时一定要“亲近”自然,做到再现大自然,满足人们心理上对于大自然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三维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直指活动区域的分界或者是活动区域在不同人们的视角中划分的边界。塑造寒地别墅外环境景观空间方面,地形是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首先是地形具有很强的空间围合感,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求结合植物等景观元素,起到巩固围合感的作用,再次塑造空间地形与自然的结合,丰富别墅周边空间环境景观[4]。

4结语

寒地别墅区景观设计要针对实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参考传统的山水理论、风水学理论、行为心理学以及后现论等相关理论,提炼研究出寒地别墅区景观的设计原则。居住区是人们衣食住行生活、休息和游憩的场所,应该让人们有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轻松,愉悦。从而使人们自然地感受到寒地景观与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联系与交融。

【参考文献】

【1】朱少华.北方寒地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15769-15770.

【2】白若甫.论别墅设计发展[J].科技资讯,2009(31):21-23.

【3】朱小地,张果,孙志敏,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规划与设计[J].北京园林,2009(03):56-57.

园林树木论文范文7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

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

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园林树木论文范文8

关键词: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素材库;三维建模

随着园林生态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因其具有使绘图步骤简单化、制图精度高及高效等优势,已成为园林景观设计重要技术手段,并普遍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设计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模块,是园林技术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也是学生获得园林景观设计师等职业资格的“职业技能课程”,还可通过职业技能拓展发展为可从事平面设计、广告宣传、三维建筑、影视动画等相关工作,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能人才、拓展职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为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项目实战演练为教学主要方式。在园林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绘制周围的事物和场景是有经验老师的首选,校园景观为学生经常接触、最了解、最熟悉的场景,自然最适合成为首选教学素材。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是2010年以“汉唐风格建设的新校区”,被认定为“汉中市园林式学校”,占地面积46余hm2,建筑面积29万m2,学院的校园景观资源十分富,软景质如树木花草150种、三大人工湖水体面积5000多m2、硬景质如铺装、景墙体、栏杆、景观构筑、景观小品等种类全,花样多。图书馆、教学楼、实训楼、公寓楼、餐厅、体育场别具风格,是园林设计教学最好的素材。

1《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现状

主要教学内容大多数学校选用AutoCAD、3dsmax、Sketchup8.0、PhotoshopCS5(PS)4款软件。从教材上来看,部分学校选用“单行本”,即一款软件一本书;部分学校选用“二合一”、“三合一”、甚至是“四合一”教材,即4款软件安排不同的章节,混合选编。课时安排有的是三学期完成,有的安排两学期甚至一学期完成。学校授课顺序是按园林设计制图工序,即平面设计、三维建模、渲染和后期处理4个模块教学。首先学习AutoCAD,然后学习3dsmaxa或Sketchup8.0,最后讲授PhotoshopCS5(PS)。教学实例多由任课老师随机选定,种类繁多,很不规范,课后练习题不统一,考查考核标准很不完善,这些都需要改进。由于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现阶段老师都是少讲理论,基础理论实用够用就行了,主要以实战演练、案例教学,如选择校园绿化案例。因此校园数字模型库就不可缺少,开设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校园数字模型库。而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为此本课题作了这方面的工作。

2《校园数字模型素材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的意义

2.1可以丰富学院教学资库

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改革提倡“教、学、做”一体化,将教育的核心由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向重视技能教育、职业教育方向转变。用实战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景观数字模型为其提供了一大实践教学平台。

2.2加快《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团队意识

《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倡导项目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目前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改革设计中,强调设计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既锻炼学生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增强集体荣誉感。

2.3为学院绿化美化亮化提供理论依据

学校建筑、校园景观都要经常不断更新改造、绿化美化亮化,这就需要以校数字模型为依据,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原理进行设计、观察、修改、完善,最后定稿,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节约时间,节省投资。

2.4为学校对外宣传提供平台

学校在招生和对外宣传时,要经常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常用图片、效果图及三维景观动画,这就需要提前建立校园数字模型,在需要时经过再加工就可使用。

3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3.1研究目标

(1)根据《计算机辅助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完成“校园景观数字模型”案例教学内容和全过程;(2)编写出“校园景观数字模型”教学教案及课件;(3)制作出校园景观平面图(CAD文件/PS文件)、三维数字模型(3dsmax文件/Sketchup文件);(4)制作出校园平面布局图、鸟瞰图、若干张效果图和3~5分钟校园漫游景观动画。

3.2研究思路与方法

课程改革设计中,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模块化教学为思路,用“教、学、做”一体化来实施教学全过程,把每个绘图软件按知识体系划分成多个模块,进行实例教学,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工具和命令。实例紧密结合校园景观数字模型和园林景观构件,这样既生动又实用。具体操作上把校园景观模型划分成若干个单元,分组、分期、分批处理。校园数字模型用到的知识点和教学软件有:Auto-CAD绘制园林设计景观设计方案和施工图、3dsmax绘制园林小品和构件、AutoCAD+PS绘制平面效果图、AutoCAD+3dsMax+PS绘制三维立体效果图、Auto-CAD+SketchUp+PS三维效果图绘制、Vray、Lightscape、SpeedTree插件、园林专业软件“佳园”、Luion后期动画软件。

4完成的成果

(1)校园景观数字模型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教学论文。(2)校园景观数字模型在案例教学模式在学院同类课程的推广。(3)编写出“校园景观数字模型”案例教学的文字教案。(4)制作出“校园景观数字模型”案例教学课件。(5)制作出校园景观:平面图CAD文件(.dwg);平面图PS文件(.psd和.jpg);园林树木素材图片(.jpg和.png);园林景观小品包括石桌石凳、座椅、景墙、景石、凉亭、水榭、栈桥、路灯、路牌、垃圾箱、雕塑等(.max和.skp文件);三维数字模型:学校大门、图书馆、行政楼、教学楼1-7号、实验实训楼1-4号、公寓楼1-7号、后勤楼、餐厅、室内体育馆、体育场(.max和.skp文件);(6)制作出校园平面布局图、鸟瞰图、若干张效果图和3~5分钟校园漫游景观动画。

参考文献:

[1]王晋芳.“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教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3):61-63.

[2]赵春春,谭文非,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以《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项目法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2):214-215.

[3]蒋小平,张学玲,吴晔,等,《计算机园林景观动画》实战演练教学法研究[J].现代园艺(园林版)2013,20(10):220

[4]赵娜,高校艺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田[J].艺术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