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书刊装帧的艺术透析

鲁迅书刊装帧的艺术透析

 

装帧是指书刊、书画的装潢设计。对于书刊而言,装帧是指在一部书稿印刷出版之前,对书的形态、用料和制作等进行的艺术和工艺设计,其内容包括开本、封面、护封、书脊、版式、环衬、扉页、插图、插页、封底、版权页、书函在内的开本设计、封面设计、版面设计,以及装订形式、使用材料的选用等等。在二十世纪以前,书刊的版式单一,填充面只能说是书皮,主要对书刊内容起保护作用,谈不上是艺术。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艺术涌入中国,书籍的种类日益增多,书籍装帧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既保留了中国古籍书刊的传统样式,又创造出封面画式的新型样式,这开启了中国的书籍装帧行业的新时代。因此,许多作家、艺术家、出版工作者,如鲁迅、钱君、陶元庆等名家,都纷纷加入了书籍装帧的行列。   鲁迅有着多重身份,如作家、思想家、书评家、翻译家、美术家等等,这些都已得到学界的认可;但其装帧艺术家的身份却因隐没于其他身份背后而少有人提及。鲁迅十分热衷中国的装帧艺术事业,曾亲自设计了不少书籍的装帧。从20世纪初开始,他设计了《月界旅行》等书的封面;新文化运动后,其艺术风格逐渐成熟,先后参与了《国学季刊》、《歌谣纪念增刊》、《苦闷的象征》、《中国小说史略》、《呐喊》等60多部书的装帧设计,还为不少书题写了书名。他特别注重融合西方现代设计风格和中国民族艺术气派,如在《域外小说集》的装帧中,鲁迅就融合了陈师曾的篆文题名和西画图案,使两者相得益彰。   他提倡书籍的整体面貌,主张封面版式、字形、纸张、印刷等的综合考虑。因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参与书籍装帧的文学艺术家中,鲁迅凭借其鲜明的观点、独特的设计、非凡的影响力,成为其中最为活跃和突出的一员。   一、鲁迅书刊装帧的现代思维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革命浪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也猛烈地冲击着旧杂志。革命不仅革新了杂志的内容,也革新着杂志的形式,催生了面貌一新的报刊装帧。我国进入了一个装帧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装帧艺术家。   鲁迅是当时书刊装帧革新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为我国书刊装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鲁迅的装帧思想中,首先,与文学创作一样,他十分注重书刊装饰的通俗化、大众化。   鲁迅整个艺术事业的核心就是为了启蒙大众,藉以疗救被压迫、被奴役的广大国民,因此,为使国民看得明白,以达到启蒙之目的,他书刊装帧往往简单大方、通俗易懂。其次,鲁迅的书刊装帧多采用图像,对图像艺术要求很高。他设计的《莽原》半月刊封面,图案是空旷的原野上生长着一些小树和一些草丛,给人一种置身于苍茫的旷野中的感觉,与刊名很协调,而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显示了鲁迅作为艺术家的卓越才华和丰富的创造潜能。再次,鲁迅在现代启蒙事业编辑丛书的过程中与中西艺术文化发生着广泛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联系。“五四”期间,新文化运动的掀起将西方世界的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先后带到中国。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引进世界先进文化,他不但翻译了大量域外小说和文艺理论,而且还不遗余力地介绍了不少外国画家画作。经鲁迅之手编辑作序、翻译的介绍外国美术的书籍就有12种之多,如《近代木刻选集》(一、二)、《比亚兹莱画集》、《蕗谷虹儿画集》、《新俄画集》、《引玉集》、《一个人的受难》、《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士敏土之图》、《高尔基<母亲>插图》、《苏联版画选》,以及《近代美术史潮论》等等。鲁迅从这些现代美术作品中汲取了外国现代艺术思维,并自觉地运用于艺术创作中。他以现代的思想意识和专业的审美水准编辑《乌合丛书》,使之成为现代启蒙事业的里程碑书籍。《文艺研究》的封面设计很具有现代感:白底色衬上深蓝色的刊名和图案,刊名是黑色变体美术字,手写,富于变化,在图案的上方和左边排成横折形,图案为街道,好像用线笔直尺画成,有粗重的边框,像是一扇窗户,具有很强的空间感,红色的“1930”和“1”分嵌在两个对角上,既醒目,又使整个封面显得活泼。总体看来,《文艺研究》整个封面的设计构思巧妙,内涵丰富,和刊物的思想内容协调一致。最后,鲁迅在装帧书刊时,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不同版本的书籍。如在《<死魂灵一百图>广告》中他指出:“精装本所用纸张极佳,故贵至一倍,且只有一百五十本发售,是特供图书馆和佳本爱好者藏收的,订购似乎尤就从速也。”[1](P463)精装本主要为满足“图书馆和佳本爱好者”的需求。而《<引玉集>广告》中指出,出版画册是为“供中国青年艺术家之参考起见”[1](P452)。《<铁流>图》是“专为研究美术者印玻璃版本二百五十部”[1](P450)。从这些例证可以看出鲁迅意识到了出版物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也说明了鲁迅作为一个出版活动家的敏锐的市场眼光。   二、鲁迅书刊装帧的整体风格   一本书的整体风格不是由一个包封,一个封面,一个环衬所能囊括的。在它们所包含的内容里,存在着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是具体反映书籍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版面设计、插图、字体字号的设计,要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是设计者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优秀图书的设计都不能逾越这一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装帧艺术是版面设计艺术、插图艺术、字体艺术和封面设计艺术的综合工程,而封面设计在塑造整体形象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出版者应当统筹考虑,使书刊各因素互相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各部分具有各自的位置和特色。   鲁迅编刊物不仅追求内容的充实、丰富,尽量给读者以系统、全面、正确的知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且在形式上,从封面、扉页的装帧,内文插图的选择与配合,版式的确定,字体、字号的选择与排版,到纸张的选择、装订样式的认定、定价的计算等,都非常细心考究,追求科学、美观与刊物整体的协调和谐性。我们不妨看看1926年7月鲁迅的《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上的广告词:所谓《未名丛刊》者,并非无名丛书之意,乃是还未想定名目,然而这就作为名字,不再去苦想他了。这也并非学者们精选的宝书,凡国民都非看不可。只要有稿子,有印费,便即付印,想使萧索的读者、作者、译者,大家稍微感到一点热闹。内容自然是很庞杂的,因为希望在这庞杂中略见一致,所以又一括而为相近的形式,而名之曰《未名丛刊》。#p#分页标题#e#   大志向是丝毫也没有。所愿的:无非(1)在自己,是希望那印成的从速卖完,可以收回钱来再印第二种;(2)对于读者,是希望看了之后,不至于以为太受欺骗了。现在将这分为两部分了。《未名丛刊》专收译本;另外又分立了一种单印不阔气的作者的创作的,叫作《乌合丛书》。[2](P402)上述文字包含着鲁迅等新文化先驱者为现代启蒙事业所做的艰苦努力。从中可以看到鲁迅作为一个出版活动家的成书过程涉及到的现代印刷文化各个层面诸多的环节程序:书名、书稿、印费、读者、作者、译者、传播、接受等等。鲁迅对插图、选纸、用墨、印刷、出版等各个环节都极为重视。比如说不同题材内容图书的开本选择、材质选择与印刷工艺的结合、内文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的统一、正文字号大小、书脊设计与封面、封底设计的连贯性以及切口处的空间流动性等,都是鲁迅在装帧设计时考虑的要素,以便塑造出图书的空间美感。   三、鲁迅的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鲁迅装帧工作的核心内容,他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很多,封面一般简单大方,但内涵丰富,个性突出,富于民族特色,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   (一)以字为主的封面设计   不同的字体能在视觉上造成人们微妙或强烈的心理反应及情感变化。从我国最常用的四种印刷字体来看,宋体字端庄,竖粗,横细,笔画疏密适中,阅读时最省力,适用于排正文。仿宋字体比较秀丽,笔画细致,横竖笔画粗细一致,与我国木版书上的字形接近,一般图书多用它印正文、排脚注和篇后注。楷体字柔和,柔中带刚、宛转圆滑,接近手写字形,表现出一种优美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字适用于儿童读物。黑体字力度强,粗细一致,极为醒日,视觉上比其他字体略大,常用来做文章题目。由此可知,字体与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给予刻板的限定。因此,字体要与一本书的独特风格建立一种联系,而不是随意地构想一种奇特字体,而是要靠设计者在了解图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去选择与排列一种符合图书内容的艺术字体。只要编排得当,运用合理,就能产生层次清楚、秩序井然、生动活泼的书面效果。   鲁迅所设计的书刊封面充分展示了中国汉字的独特艺术性。他以变化无穷的汉字形式装饰书刊封面,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又突显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其亲自手书的封面题字有《萌芽月刊》、《小彼得》、《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奔流》、《朝花旬刊》等等,这些封面题字足见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功力,也是目前研究鲁迅书法艺术的重要依据。如《奔流》第1期封面是浅米黄底色,大大的“奔流”二字非常突出,黑色的手写变体美术字,并且二字距两边很近,整体看来有奔流而出的视觉效果。红色的“第一卷、1”几个字,在封面中央,极为醒目,使整个封面显得大气、整洁,而勾得很细的“奔流”二字的边线,既有装饰性,又显出封面设计的精致。《萌芽月刊》封面呈白底色,月刊角形,四个黑色美术字很大,字体灵活,变化多样,线条上细下粗,鲁迅手写“萌芽”,圆的内角,点画相连。   四个大字摆成横折形,约占整个封面的三分之一,远远望去像是独具特色的几何图案。红色的“第一卷1,1930”放在余下的左下角,很醒目。整个封面全由文字构成,却极具艺术性、装饰性,色彩简单、雅致。《奇剑及其他》的封面,是用行距很大的老宋体作为封面视图的主要元素,并采用红色;右边的三个星花图案与字体间排,非常清新隽永醒目。《朝花旬刊》的封面是用魏体字写刊名,很有力度又不呆板,中间是一个粗犷的木刻花卉,既装饰美化了封面,又和刊名及办刊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封面插图的装饰美化效果   插图属于造型艺术,经过艺术家的绘制,能够把人物和场景用形象描绘出来,把可读性和可视性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读者阅读书籍的兴趣,而且艺术形象还可以增强文艺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对书中主人公产生更深的印象。另一方面,插图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书的内容,它的形象语言能准确、实际地说明问题,弥补文字表达不足的缺陷。纵观我国古典书籍,封面一般只是文字,直到明清时期,文士们才开始在小说戏曲等文艺书籍内容中配置插图,如《金瓶梅》、《西游记》等等,均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鲁迅将插图和图案应用在封面上,为中国封面设计开启了配置插图的先例。“五四”时期,鲁迅编辑书刊时,开始在封面配置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图案,打破了图案只用在书中的传统。如《歌谣纪念增刊》的封面,是鲁迅画的繁星、浮云和月亮,并建议沈尹默题写了书名。   鲁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他经常临池抄书,因此书法功底深厚;他也练习绘画,尤其对外国版画甚为推崇,对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颇有研究;他也喜好收藏和研究汉画像,而且他为了倡导以进步青年为主力的“为人生、为大众”艺术思潮,发起了新木刻运动,引起了木刻艺术的革新。这些个人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人生实践联姻于书籍装帧事业,造就了鲁迅在书籍装帧领域里的领先地位。鲁迅常将汉画拓片创造性地运用在封面设计上。1923年,鲁迅翻译出版的爱罗先珂的童话集《桃色的云》封面为白底色,上部分是贯通左右的汉画人物、禽兽及流云构成的带状古典图案,印成红色,极富象征意味和想象空间,符合童话集的特点。1926年6月出版的《心的探险》采用六朝人墓门画像图做书面,图案从上到下铺满封面,在图的空白处写书名和作者字样。   这是一种大胆的构图尝试,图案和中文字体变化结合的设计,为当时中国书刊设计探索了一种新的形式和方法。鲁迅在翻译书的封面上一般采用外国插图来暗示翻译书的内容。鲁迅出版的第一本翻译书《域外小说集》就是这样设计的:灰绿的底色衬托下,深蓝色书名上是一幅外国插图,增加了书本的异域色彩。   另外,鲁迅对报刊的版式也有精心的研究和设计。他编辑的书刊形式多样,有16开、32开,也有23开、25开等等,版式设计一般简单、大方、整齐。总体来说,他比较喜欢较小的开本,具有书卷气。他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讲到:“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3](P15)这是鲁迅从自身经验出发,推己及人,精心研究并设计版式。#p#分页标题#e#   鲁迅为中国的装帧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使书刊的形态充溢着机智多变的外表:从中国古代的简册装、卷轴装、线装发展到了近现代的精装、平装等书籍形态,使书刊由一个严肃、单调的工具转变为一个有生命、有情感、会装扮的艺术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作为一个艺术创造者所特有的敏锐观察力、深刻洞察力和自由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