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陶艺双重特点探讨

生活陶艺双重特点探讨

作者:伍文华 单位:黎明职业大学

简练点说,生活陶艺本质上是指手工制作的、有实用功能、有艺术审美性的陶瓷。在前面冠以“生活”二字,既可突出实用功能,又能与其他用途的陶瓷相区别。

生活陶艺的生活特性

从原始社会先人们学会就地取材,在大地中挖泥造物起,泥土和人类的生活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生活需要,先人们制造出不仅实用而且纯朴美观的各式各样的原始彩陶,有煮制食物类、饮食类、盛储类器物等。陶器的制造不仅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古至今,生活陶瓷在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过程中,总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融于生活,营造出我国丰富的陶瓷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手工味十足的生活陶艺不仅在服务着大众,更成为人们情感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生活陶艺与饮食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器具作为人们进行饮用、盛放、进食活动时必需的载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纵观古今,甑、鬲、罐、瓮、缸、鼎、壶、瓶、钵、豆、勺,以及盆、碗、盘、碟、杯、筷、盏、盅等餐饮具演变生息,其中的盆、碗、盘、杯、筷、勺等现在依然是我们的主要饮食器具。正如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中所言:“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饮食器皿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地域、民族、阶层、时代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饮食种类不同、饮食习惯的差异,使用的餐具的材料、造型及工艺也有所不同。青铜器、金银器、漆器、陶瓷器、玻璃器、金属器等是历代人们所使用的饮食器皿,在不同时挥各自重要的作用,但因青铜、金银等器物的昂贵不易普及,而陶瓷类器物材料低廉,制作容易,尤其是瓷器表面光滑、清洗方便、耐酸碱、口感好等本质特性,在民间使用范围广,数量大。明政府就曾经规定过六品及以下官吏、商人和居民一般日用器皿要用瓷器类,虽只是对于地位的划分应用,却也无形中体现了陶瓷器平易近人、服务大众的品格。在历史进程中,各个时期的器物根据人们习俗的改变,如由席地而坐或者蹲踞到围桌而坐到高椅而坐,为人造物,随势而变,在饮食器皿造型上也有所体现,如高足杯、高柄杯等逐渐向圈足器、平地器等趋向改进,其主要目的无非是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作为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具,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还承担着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求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尊重、审美、自我实现五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层次,并将审美需求定义为人的高级形态的精神需求。“三分食物,七分情趣”,饮食中不仅要求食物色、香、味、形俱全,也要求所使用饮食盛具能够对食物增色,以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就像唐朝人在用的筷子上都要大做文章,在筷子上刻制造型、纹样绘制,充分显示出唐人在美化饮食器造型上不遗余力。饮食器皿的创制主要目的在于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而器皿的造型、装饰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物质生产和技术水平,体现出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风貌。对于饮食来说,不仅仅是果腹,更多的是一种境界,因此饮食器皿可谓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美观的饮食器造型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使用者的品性修养。现代生活的饮食器皿相对古代要丰富很多,有陶瓷、金属、玻璃、塑料以及仿瓷类等常用日常饮食器物,这对陶瓷产品的应用形成巨大的竞争性,但从轻重、色彩、器型、化学性质、气味、寿命、经济性及适用微波炉家电的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陶瓷具有无毒、无味、耐酸耐碱、光洁卫生、适用于微波炉等优势,所以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角。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丰富化,在饮食上饮酒习俗的固化,饮料品种的繁多,食物品种的增加,出现饮食四大菜系、饮食风味流派、养生宴等,饮食集体场合增多,如约会、聚会、婚嫁、宴饮,饮食文化显得愈来愈浓厚,饮食器具更是要紧跟时代脚步。“饮食器是关乎人类生存质量的生活用品,也是用来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文化品位的准则之一”。随着不同场合、不同氛围的“吃”文化的展开,对于饮食器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出品位,不仅是对食物的要求,还是对进餐器具、进餐环境的要求。生活陶艺不仅通过它实用又美观的造型,还可以通过浓厚的手工味、光洁的釉色、独特的装饰为饮食增添情感关怀的人文氛围。

(二)生活陶艺与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茶作为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饮料作物,古人对它的利用经历了一个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过程。如《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味清香,饮茶能消暑解毒、理气顺食、提神助思。茶作为现在日常时尚饮品,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六朝时期,江南各地大量种植茶树,饮茶之风渐盛,茶叶遍及各地,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成了官民共享、雅俗共赏之饮品。庶民作清心解渴用,达官贵人作标榜高洁、俭朴用,僧道作修身养性之用,文人墨客作附庸风雅用,茶文化逐步形成。“茶道”一词初见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超脱日常啜饮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等,茶道都有着诸多的讲究。在此过程中,自然要有一种专门的、独特的茶具来作泡茶、饮茶之用。早期饮茶,茶叶常配以姜、葱及其他食物混煮成汤或供药用,煮茶、饮茶还没有专用的器具,炊器、饮器多是一物多用,食器、酒器、茶器基本通用,没有明显的功能差异。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饮茶方法的变化,茶具的形成和制作也不断改变。为饮茶而配备专门的茶具始于西汉,当时茶主要是供给王公贵族享用,茶具多为铜、玉、陶制。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成熟的瓷器,并在晚期浙江越窑对青釉盏与盏托有了大量的生产。至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陶瓷茶具釉色温润、显茶色、不烫手的优点使之深受欢迎。唐朝饮茶之风的流行也促进了陶瓷茶具的发展,唐朝的茶具一盏一托为一套,器型有海棠式、莲花瓣式、荷叶式等,甚为讲究,茶具的设计不仅注意到了造型的意境表达,也充分考虑到了饮茶的心理反应,茶具的进步同时也把饮茶风推向了高潮。宋代时的“斗茶”在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先斗色,再斗汤”。“斗茶”以茶色白为上品,茶盏也是取胜的法宝,茶盏黑而显茶色白,黑白分明,宜于“斗茶”。“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1]当时福建建窑的黑盏、兔毫盏等均为上品。至明清时喜白以衬茶色,由于当时冲泡习惯的改变,茶壶的制作大为流行,紫砂壶等倍受人们喜爱。至今,茶仍是大众的啜饮之好,泡茶、饮茶乐在其中。“茶”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不仅与饮茶习惯和观念的变化有关,也与陶瓷茶具在历史演绎中所起的作用有关,茶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了茶具的发展,而茶具的生产也反过来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p#分页标题#e#

生活陶艺的艺术特征

陶瓷文化是我国灿烂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条生生不息的支脉,贯穿古今,滋养众生。生活陶艺是现今陶瓷文化的一个分支,丰富、延伸着陶瓷文化的脉络。生活陶艺继承传统陶瓷实用又美观的创造原则,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消费文化理念,继续发扬服务于人的造物理想,展示它的宜人特性,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生活陶艺不仅有可用性,更因其审美因素而深得大众消费者的喜爱,其审美艺术特性可从造型、装饰和工艺等特征来进行体现。

(一)造型特征纵观历代的传统陶瓷,呈现出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格特征和特色,传统陶瓷器皿本着实用性的原则,想着如何更好地达到实用目的,费尽心思考虑造物的外形和内形形态。如新石器时代的三足钵,三足平稳且易于席地而坐时的方便拿取,明代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下腹饱满圆润,可存放更多酒液,上颈收缩便于倒出时的缓慢不易溢出等。图腾崇拜是原始先人的信仰,这种信仰也在造物器形上有所体现,如葫芦形壶、鱼形壶等,赋予器物以崇拜的形象体现,象征图腾寓意的永久性和日常性。这种造物思想意识在以后的陶瓷造型中也有传承体现,如两晋南北朝时的鸡头壶、鹰头壶,宋代的葫芦式壶、瓜棱壶等。这些器物都为“象生形”,后来这些造型更多传达的是“自然和谐”、“吉祥”的寓意。在历代陶瓷器皿的造物形态中,尤其在一些朝代高度统一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交流和贸易得以发展,从而产生了对异族、异域、异国风情的生活器皿进行模仿、改造、创新的形态。像唐朝时的带把杯,结合传统、本土风情和生活习惯,对于外来造型进行借鉴和改造。又如清朝时的珐琅彩人物螭耳瓶,中外结合,异域风情十足。“中国传统的陶瓷造型,总是循着原来的造型观念发展的,总是在逐渐变化,衍生出新的造型样式。正因为如此,陶瓷造型也就比较容易出现程式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产生出形式结构严谨、经得起推敲的优秀的中国陶瓷造型产品。程式化和规范化是联系着的,在一种造型模式上不断地追求完美的形式,就会导致规范化造型的出现。同样,为了使某一种造型达到规范化,在完成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批具有共同特点的程式化的陶瓷造型。”[2]从古至今,陶瓷造型语言的形成过程,除了是从泥土到陶瓷的材料转换,还反映出制陶人对泥性的把握和对造型语言的理解。现代生活陶艺的造型,依然要根据实用功能来决定基本形态。根据不同的用途,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设计适用的造型,力求多样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二)装饰特征装饰是一种美化性的活动,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意识和思想。装饰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阶级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精神和文化风貌特色。历代传统陶瓷的装饰题材多为人物、动物、花卉类。“画中有戏、出笔吉利、合人心意”是传统装饰的特点,它形象化地道出传统装饰的意图,不仅要满足视觉上的审美,还要图吉利顺心意,表达人们的美好意愿。在传统陶瓷的装饰中,如彩陶中鱼、蛙的形象,表达原始先人对繁衍延续寄予的厚望,唐代的婴戏葡萄、婴戏石榴也是寓意多子多孙之意。又如牡丹纹、以佛手、桃子和石榴组成的福寿三多纹、桃子和蝙蝠组成的五福捧寿纹等无不表达了吉祥祝福、文治教化的主题涵义。还有一些风景类装饰,安神怡情,尽显文人气息。在装饰中也有显示信仰类的纹饰,如莲花纹、缠枝莲等。蔡元培说:“装饰者,最普通之美术也。”装饰是设计中很普通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现代生活陶艺的装饰题材广泛,花卉、动物、人物、具象、抽象类等,配以适当的装饰技法画、刻、划等,加上适宜的釉色,或是装饰方法自由结合,亦会呈现多样化的风格特色,来适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选择的需要。

(三)工艺特征器物的来源靠物质,成型靠技巧。生活陶艺的独特制作工艺为其自身的审美性增色添彩。取自大地中的粘土,加工而形成的瓷或陶泥,经过手工制作成型,施釉、装饰,烧制而成的生活陶艺,散发出独特的工艺魅力。生活陶艺的设计与制作工艺流程,继承传统并传承创新,与时代接轨。生活陶艺更以其让人亲近的材质、流露出的手工味和在火中的锤炼等待,而显得身经百炼,镇静坦然。工艺的高超体现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生活陶艺的制作传承陶瓷器皿的工序,结合陶艺的制作方法,在创作方法上遵循美的形式法则,如结构形式、造型特点、色彩配置、装饰风格等,无不体现着生活陶艺的个性特征。生活陶艺的工艺制作中,通过取材、成型方法、装饰方法、烧成、后期综合材质配置等,无不流露出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或寓意,或希望,或完美,或个性,更为生活陶艺的工艺增添人情味,也体现出欣赏者和消费者的精神诉求。

结束语

生活陶艺是水、火、土的艺术契合,它显现出实用的特性,又彰显出审美的艺术气息。生活陶艺来自传统,结合时代,正走在现代生活陶艺的发展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