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论述

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论述

作者:黄世雄 单位:福建省仙游县鲤南平原小学

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在数学语言表达方面,由于受平时生活语言的随意性影响,会有许多不够规范和严谨的地方。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生活语言,通过有效策略,循序渐进地转化并提升为更有条理、完整的数学语言。

一、交流互动,激活学生的生活语言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生活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交流的普通语言,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数学学习借助生活语言作为桥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因此,数学课上我们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交流互动的情境,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语言,为进一步将其转化成数学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的案例。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初步感知轴对称的含义上这节课时,我创设了“将小猫的眼睛复位”的游戏情境。先出示了一个眼睛长到同一侧的小猫头像,要求学生观察后动手将小猫的眼睛复位。学生们小组合作完成操作后发言:生1:小猫的眼睛应该长在鼻子的两侧,我们应该把长到同一侧的两只眼睛移开,一边一只眼,这样才对称。生2:我发现了,应以小猫的鼻子所在的直线为轴,调整两眼与鼻子的距离,使两眼与鼻子的距离相等,这样才对称。在初步感知了对称的含义后,我接着因势利导,让学生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在剪出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后汇报:生1:我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在一侧画上图案,剪下,展开,就得到了一个左右对称的图形。生2:我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一模一样。以上学生的“一边一只眼”“两眼与鼻子的距离相等”“左右对称”“一模一样”,是多么纯朴而又形象的生活语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种折痕两侧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不能只叫“对称图形”。

2.提供交流平台,挖掘生活资源,深入理解轴对称本质在学生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后,我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要学生用完整的句式回答:“我看到的……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在……”这样,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巧妙地唤起学生的生活语言表达意识,激起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欲望,不但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形象认识,而且强化了对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概念本质的掌握。

二、循序渐进,转化学生的生活语言

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化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式化符号体系,它具有简练、严谨、抽象和形式多样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从规范好自身的语言做起,力求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逻辑性,并通过潜移默化,用细雨润物般循序渐进的方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转化的策略可以有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比如,一些学生平时喜欢用“好”或“不好”、“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等“半截话”来简单作答,这时教师就要耐心示范,并让学生模仿,养成其完整、有条理说话的习惯。还有的学生对一些数学术语区分不清,如“除、除以”不分,“整除、除尽”互相混淆,“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辨不清等,是只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认真理解概念本质,从模仿开始,完成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

2.外化阶段即学生把所学到的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利用实验法,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们做完实验后,我再要求学生把自己刚才的实验过程和结论,用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们不但从动手操作丰富了感性认识,而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口头表达,又把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所发现的数学问题外化为数学语言,有效地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3.扣问阶段即引导学生通过扣问自己的语言,达到将原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目的。如引导学生扣问:我要表达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是怎样表达的?是否准确?各部分内容之间是否顺畅、层次是否清晰、关系是否正确?还可以有哪些表达方法?怎样表达才能更简洁,更体现数学学科的特色?学生们养成这样的扣问习惯后,他们的数学语言将产生质的飞跃。

三、规范引导,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思辨,在交流和碰撞中,将学生的语言提升为更加规范的数学语言,共享集体的智慧和结晶,获得成功的愉悦。提升的方法有许多,这里介绍两种:

1.置换法比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利用“爸妈的共同休息日”这个生活信息引入:小林爸爸每6天休息1天,他妈妈每4天休息1天。从6月1日起,哪几天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通过引导,教师把原文中“共同的休息日”这个形象的生活语言,置换为更规范的数学语言——“公倍数”,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语言数学化过程。

2.符号化比如教学“正反比例”时,这两个概念如用文字表达,句子会长且抽象,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把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用字母表达出来:(当x:y=k(一定)时,x和y成正比例;当xy=k(一定)时,x和y成反比例)。这种符号化的语言更简洁、易记。再比如解答一些行程问题时,可用线段图的形式帮助理解题意,这也是用符号化的语言来理解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总之,数学教师在平时的生活语言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可以点缀和提升语言境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让数学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