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探析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探析

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对其旅游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进行测度,旨在探讨旅游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方法,以及黄山市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理论基础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区域关联要素综合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区域系统中,可以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分别看作系统的构成要素,通过系统演化的观点分析考察区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但是,先前的研究案例多为综合性城市,如苏州、西安等,工业生产在这些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对当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如工业“三废”的排放,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等,旅游业在其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影响甚微。因此,需要有效剥离其他因素的影响,考察区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孤立化的思想缘起于冯•杜能1826年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这部著作在假设均质平原的条件下,单纯探索地租对农业分布的影响,得出农业区位的同心圆模型(杜能,1986)。该分析范式有利于分析在不受外在条件干预的情况下,区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制。在一个区域系统中,如果无法有效剥离其他因素对所分析对象的干扰,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案例地,近似地排除其他因子的影响。如在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由于其产业发展受到旅游业的引导和约束,因此可以更加单纯地分析旅游业的影响效应。据此,构建分析的理论模型(图1,图略)。

如图1所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区域生态环境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旅游业起到支持作用,并依托其禀赋促进旅游业发展。当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时,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区域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然而,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无序发展,会带来生态环境的压力,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会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区域系统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因此,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有赖于各因子正效应的发挥,形成区域系统良性循环机制。

2.研究区域选择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端、新安江上游,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以及国家5A级景区3处(黄山风景区、西递景区、宏村景区)、国家4A级景区15处。长期以来,黄山市坚持“旅游立市”战略,经济建设以发展旅游经济为中心,旅游业发展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图2黄山市历年旅游业收入与GDP之比如图2所示,自2002年起,黄山市旅游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33%以上,2006年之后更是保持在40%以上,旅游经济在其经济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探索该地区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代表性。

由于旅游资源的高度稀缺性,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形成对其生态环境的高度依托,因此,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的基本保证。但在其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规模的扩张和一些地方管理的无序,也为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通过梳理黄山市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相互耦合关系,对于认识当地旅游业与区域生态环境的互动及其作用机制,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研究方法

借助一般系统论中系统演化的思想建立两个子系统的动态平衡模型(张洁等,2010),耦合系统的演化方程(杨木等,2012)可表示为:dx(t)dt=f(xi)其中,xi为系统的影响因子,f为xi的非线性函数,i=1,2,3,…,n。根据李雅普诺夫第一近似定理,上式可以近似表示为:dx(t)dt=∑ni=1aixi因此,黄山市区域生态环境系统SE与旅游经济系统ST的一般函数可分别表示为:SE=∑ni=1ωixii=1,2,3,…,nST=∑ni=1ωjyii=1,2,3,…,n其中,x,y分别为两系统的元素,ωi,ωj为各自元素的权重。根据一般系统理论,黄山市旅游经济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可以耦合成复合系统,即区域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系统。在受自身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下,黄山市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以及旅游经济系统的演化方程、演化速度可分别表示为:A=d(SE)dt=f1(SE,ST)VA=dAdtB=d(ST)dt=f2(SE,ST)VB=dBdt而复合系统的演化速度V可看作VA与VB的函数,即:V=f(VA,VB)。通过分析V的变化,可以研究系统整体以及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演化态势。黄山市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动力来自两个子系统,若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具有周期性,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放在二维平面上分析,整个系统V的演化轨迹则表现为一椭圆形。因而有:tanθ=VBVAθ=arctanVBVA由于θ的变化是由VA,VB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确定的,通过对θ变化的观察可以确定黄山市旅游经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化态势,因此可以把θ称作黄山市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4.指标体系的构建借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庞闻等,2011;姜嫣等,2012;刘定惠等,2011),同时参照黄山市具体情况,对相关指标进行遴选,如针对黄山市山地面积广阔、生态环境基础好的特点,选择了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据此构建出黄山市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表1)。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式如下:对于正向指标,x'ij=xij-minxjmaxxj-minxj对于负向指标,x'ij=maxxj-xijmaxxj-minxj式中,x'ij和xij分别为i地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和原始值,maxxj和minxj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此采用均方差赋权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均方差赋权法是一种客观赋值法,其权重是由各指标在评价单位中的实际数据形成的,由于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客观性较强。其基本思路是,以各评价指标为随机变量,指标xi的无量纲化的属性值为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首先求出各指标的均方差,然后将这些均方差归一化,其结果即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王明涛,1999)。由此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表1,表略)。#p#分页标题#e#

计算结果与分析

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计算黄山市旅游经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表2),利用演化方程,通过SPSS17.0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A=d(SE)dt=-0.000001t3+0.00006t2+0.0106t+0.1165R2=0.8988B=d(ST)dt=0.0015t2-0.0118t+0.0308R2=0.9848上述两式中t的取值范围为1~21,对应年份为1990~2010年。从图3可以发现,总体来看,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水平呈增长趋势,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增长较为稳定,只有1996~1999年间有一段停滞期,其旅游经济水平略有下降,而1999年之后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一现象表明,随着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条件不断改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水平整体上呈波动增长态势,1992~1994年、1999~2001年呈现出两次跃升,而1994~1997年、2003~2006年呈现两次略为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而言,黄山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仍在不断地改善。

利用黄山市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速度公式对函数A和函数B求导,可得到1990~2010年的VA,VB和θ的值(表3)。VA=dAdt=-0.000003t2+0.0001t+0.0106VB=dBdt=0.003t-0.0118

根据拟合曲线以及耦合度计算公式得到各个年份的耦合度值(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黄山市1990~2010年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在-90°和90°的范围之间。参考相关研究(杨木等,2012;张洁等,2010),明确θ值在不同范围所体现的内涵::(1)当-90°<θ<0°时,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处于非耦合状态,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并不明显。(2)当0°<θ<90°时,旅游经济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处于耦合发展阶段。当θ=45°时,旅游经济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达到最佳耦合状态。当0°<θ<30°时,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生态环境改善速度较为缓慢;当30°<θ<60°时,旅游经济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当60°<θ<90°时,旅游经济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

由于耦合度只能说明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无法反映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刘定惠等,2011),在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便更好反映旅游业与区域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王永明等,2011)如下:槡D=C'×T',T=αSE+βST

其中,C'为标准化后的耦合度指数;D为耦合协调度;T为旅游经济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研究基于两个子系统的互动,区域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在系统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令α=β=0.5。因为角度值θ不是随着耦合度递增的序列,在此用耦合度指数C代替θ,当-90°<θ<45°,C=θ;当45°<θ<90°,C=90°-θ。由于C值与T值差距较大且出现负值,在此对C,T进一步标准化,由于C≠0,T≠0,令其式如下:C'ij=Cij-minCjmaxCj-minCj•0.9+0.1T'ij=Tij-minTjmaxTj-minTj•0.9+0.1据此得出黄山市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历年耦合协调度值(表4),表略。

参考先前研究(刘定惠等,2011),在此将耦合度分为4个等级:D<0.3为非协调状态,0.3!D<0.5为低度协调,0.5!D<0.7为中度协调,D?0.7为高度协调。据此可将黄山市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0~1993年。这一时期,协调度小于0.3,处于非协调状态,同时系统耦合度最低。黄山市旅游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步发展起来,1990年底,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1991年10月25日,第一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开幕,为其旅游业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时期,在旅游经济初步发展的同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却并未相应改善。事实上,1990年代初虽然是黄山市旅游业兴起之时,但从其产业结构来看,工农业的比重依然高于三产①,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威胁,而旅游业所依托的环境载体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因此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未得到很好的改善。

第二阶段为1994~1999年。这一时期,协调度介于0.3和0.5之间,系统处于低度协调状态。1994~1995年,系统耦合度逐渐上升,从负值变为0°<θ<30°。这一时期,旅游业发展得到重视,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措施刺激旅游业发展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1996~1999年,系统耦合度为30°<θ<60°,旅游经济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其间,旅游经济发展开始加速。1996年11月,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同时,全国唯一完整旅游概念股———黄山旅游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7年,黄山市旅游又创新绩,其中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入境游客增幅居全国各主要旅游城市之首。1998年7月5日,黄山风景区被列为全国首批10个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之榜首。1998年12月18日,黄山市被命名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6月18日,安徽省的旅游“航空母舰”黄山旅游集团宣告成立。旅游业发展迈入规模化、市场化的轨道。同时,由于有效地限制旅游地环境容量,提高工业企业环境准入制度,以及有力的环境治理措施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改善,旅游业在良好的环境中加速发展。

第三阶段为2000~2007年。这一时期,协调度介于0.5和0.7之间,系统处于中度协调状态,旅游经济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且发展速度较快。一方面,旅游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0年,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黄山、齐云山双双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黄山风景区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旅游知名度和支持力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其间,合铜黄高速、徽杭高速的全线通车,黄山机场的改建与航线的增加,使黄山对外通达性显著改善。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结合旅游城市要求,采取了一些具有地方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如出台了《黄山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编制完成了《黄山市特殊生态功能区规划》、《新安江流域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计划》,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但这一时期系统的耦合度却较第二阶段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随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①,工业在与旅游业发展协调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胁迫。#p#分页标题#e#

第四阶段为2008~2010年。这一时期,协调度大于0.7,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黄山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旅游经济,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也逐步改善提升。但是系统耦合度却较先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虽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并未减弱,但旅游业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由于城市迅速的扩张,特别是新潭—梅林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和旅游区的大规模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用地规模的急剧增加,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2010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3.6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40.6∶46.1调整为12.7∶44.1∶43.2②,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开始超越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在黄山市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开始凸显。由于旅游业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带来较高的环境准入制度约束,黄山市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但仍存在环境上的潜在威胁和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压力。

结论与讨论

本文借助系统演化思想,通过构建系统模型,分析了黄山市1990~2010年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从研究范式上看,通过选择合理的案例进行孤立化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旅游业与区域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所得结果也与黄山市旅游经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发展脉络较为符合,因此这一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采用系统演化思想的耦合度模型及其计算方法,通过借助一般系统论中系统演化的思想建立两个子系统的动态平衡模型,能够较为有效地衡量出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通过建立协调度模型,对两个子系统的协调互动关系进行了测度,从而能够为检验以及制定区域旅游与环境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2)从黄山市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阶段变化中可以看出,相关政策导向的变化对系统耦合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一阶段的演化过程都伴随着地方政府对于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思路的转变。因此,通过明确二者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环境以及旅游发展政策,是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根本保证。经过4个阶段的发展,黄山市旅游经济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带来较大的压力,当前,需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在“十二五”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推动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同时,应加快产业升级,淘汰高能耗、低产能、低附加值的行业,加快黄山市循环经济园建设,大力培育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相关产业部门与旅游业的关联与融合。此外,应采取积极措施,根据皖南山区谷地地狭人稠、人地矛盾尖锐的特点,重视对耕地的保护,限制城市用地规模,加强对景区景点环境容量的控制,避免盲目扩张,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带来更大的胁迫,从而降低系统倒退回非协调状态的危险。

由于历史数据的收集与获取困难,本文只选取了黄山市1990~2010年共21年的数据,如果能够延长时间尺度,并获取更为详尽的相关数据,则拟合过程与分析结果能更加清晰地反映耦合系统的演化过程。

本文作者:鲍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