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多样化教材创建

比较文学多样化教材创建

比较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学坛复兴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路程。30多年来,比较文学研究队伍壮大,研究成果频出,学科建设工作已有了很大的拓展,近年来有关比较文学的专著、译著、论文、教材,无论数量和质量均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教学领域,比较文学已进入了高等学校课堂,并且发展迅猛。现在全国已有100多所大学招收比较文学硕士,有26所大学招收博士,上百所高等院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从卢康华、孙景尧共同编写第一部学科概论《比较文学导论》以来,国内学者编写的比较文学教材不下70部。目前高校使用率较高的比较文学教材有教育部推荐的、由陈?、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陈?、刘象愚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刘献彪、刘介民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等。教材的编写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比较文学历史理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比较文学方法理论。编者在选取编写内容时既考虑了学生所学学科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和自觉的比较意识。教材的编撰者主要为长期从事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有一些是在校博士生。

教材的体例编排上虽风格各异,但都力求突出特色,尤其是近年出版的教材为了配合教学,每章后面还有复习思考题,以启发、引导学生去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有的书有附录,介绍主要参考书目、相关论文,以方便读者查找;有的在涉及比较文学学科某一方面的理论章节后,均附有一篇专题研究的论文,为理论学说提供了实例分析的佐证。从使用者的定位上看,编写的教材有的为研究生专业课教材,有的为汉语言文学或比较文学本科生专业基础教材,有的为理工大学公共选修课教材(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从出版质量上看,近年各出版社都非常重视比较文学教材的出版,在编辑、出版、印刷等各个环节都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出版了一批装帧精良的教材。而对教材编写的研究也日益为广大同行所重视。近年见诸杂志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刘介民的《教材的认知和编撰———以〈比较文学〉教材编撰为例》〔1〕。文章试图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综合探讨比较文学教材的编订应注意的问题,以唤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还强调了比较文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举出了现有教材缺失的例子,并对教学内容编撰的模式及教材的编订提出了建议。同时刘燕还写有《比较文学的教学与比较视域的培养———评杨乃乔主编的教材〈比较文学概论〉》一文〔2〕,曾绍义、邹建军写有《以研究体验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目标———以〈比较文学教程〉为个案谈比较文学教材建设》〔3〕。

这两篇文章分别对两部教材进行了详述。曾绍文、邹建军一文主要从具体的教材文本分析出发,围绕胡亚敏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来展开论述,认为教材的编撰应以作者自己的科研体验为基础、以高校的教学实践为目标,对学术概念要有理性的审视并具有前沿性,对文本的分析要有比较的视野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基础性、长期性和实用性是比较文学教材建设应当追求的目标。仵从巨、管恩森写有《现行比较文学本科教材问卷调查的分析与评议》一文〔4〕。文章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各高校在本科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尽管各有选择,但还是相对集中于教育部推荐的少数重点教材上;目前国内虽尚未有广为覆盖的主导性教材,但种类甚多,包括普及型、提高型与会通型三大类别,它们可以很好地适应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较好地满足了本科教学的需求。刘介民写有《一部创新型的比较文学教材————评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一文〔5〕。文章认为此教材以创新性、可读性、简练性受到学术界和授课教师的欢迎和肯定,并在短期内被很多高校采用,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和重要价值。作者在肯定这部教材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不足或欠缺。范良芹的《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教材问题的调查与反思》一文指出:与繁荣的教材出版表象相对的是教材的接受者对教材内容的尖锐质疑;由于教材编写者不重视教材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文学教材普遍存在着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抽象、语言艰涩难懂等问题〔6〕。

文章还认为,只有在教材编写中采取务实态度,充分考虑教材接受者的认知能力,才能真正做好教材的分层编写工作,最终将教材改革落到实处。张能泉在《近三十年我国比较文学教材编写情况评议》中总结了近三十年来比较文学教材编写不同阶段的特点,指出国内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虽对推动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层次性不明确、相似处过多、重复率过高、学术性太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不足,呼吁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以此推动我国比较文学教材的改革和促进比较文学学科发展〔7〕。上述评论文章虽各有侧重,但均认为,一部高质量的比较文学教材既要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要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势在必行。这些评论文章表明,人们愈来愈意识到比较文学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的作者不是一味赞美或指责某部教材,而是结合教学实践实事求是地总结教材得失。在文章里他们以商榷的口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无疑对日后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每修订一次,都吸纳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比较文学教材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术界对教材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仍有不少人有编写教材“不算学问”的偏见。大多数高校在科研量计算方面非常重视发表文章的刊物的级别,而对教材编写量的计算分值则偏低(其实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因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教师(特别是长期从事比较文学教学的高水平的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2)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和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比较受欢迎,但由于是“大兵团”作战(前者多达29人参与编写,后者22人参与编写),执笔者水平不一,因此有些章节比较深入,有些则肤浅,用词欠准,修辞不当。比如,“薛氏故事似乎更彻底地表现了父子冲突的严厉性”中的“严厉性”(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第258页),“但是,这种向文化研究扩展与深化的倾向必须是建立在文学研究的基质上完成的”中的“基质”、“这种阐释框架使文学翻译研究成为一门合理合法的学问”中的“合理合法”(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第64、327页)等等,就是这类问题的体现。(3)有些教材虽有创新,但为了追求“大而全”的效果,因此编写时面面俱到、内容庞杂、表述重复、越编越厚。在最近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陈?教授尖锐地指出:不少本科教材对纯理论的探讨过多,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重视不够,致使课程内容变得越来越抽象,几乎编成了“比较玄学”(不少一线教师的反馈),有的教材甚至把研究生教学的内容直接搬到了本科教学上,严重混淆了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8〕。由此可见人们对现行教材的一种看法。(4)教材建设仍滞后于教学改革的实践。现用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陈旧、未及时修订(从最近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征订单上看,还有一些是20世纪末出版的)的教材,一些高校为了减少库存或是其他原因仍在使用,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虽然较过去类型多,但有创新、符合本科教学大纲要求、适合作为比较文学的入门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这同样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像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和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是目前公认的国内水平较高的教材,但笔者认为若定位为本科教材仍有修改的空间。(5)有些教材表述不严密,前后矛盾,如刘介民先生指出由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中对译介学这一概念的阐释〔5〕就存在这种问题;有的概念是有局限性的,但未能提示读者注意,如“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第289页)就是这样。(6)对新教材的评介、宣传、推广使用不够。笔者从网上期刊搜索可知,有关新教材的评介文章不多,高质量的文章则更少;从当前对教材的宣传来看,网络没有被充分利用,教材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有些新出版的教材则缺少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修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精品教材而得到推广。(7)教材的编写与精品课建设结合不紧密。目前比较文学课程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的学校仅有四川大学、湘潭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这些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编撰相互促进,成效显著;但国内大多数教材建设未与精品课建设有机结合,编者的精品意识不强,教材编写时出现了内容重复编写的问题。#p#分页标题#e#

教材是稳定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而且一部比较文学教材的诞生和普及,也是关涉学人的思想深度、接受者的智识开发的大事,是一个时代人文素质的表征。比较文学教材的建设若要寻求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关系,把更新观念和方法放在首位,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建设:

(1)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老带新的教材编写队伍。比较文学教材建设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需要编者拥有奉献精神和学术良心。教师是繁荣教材事业、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因此主管部门要重视编写教材工作,重新制定有关编写教材的工作量计算办法,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比较文学教材的编写大都是多人合作,因此如何统一编写者的水平和思想认识、如何赋予教材一个整体的思路和统一的风格就成了具体操作时的一大难点,而这些难点的克服则又有赖于编撰者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学术水平的更新和“革命”,有赖于主编挑选参编者的眼光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发挥。主编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必须熟悉国内外历史与现有教材编写、使用状况,应着重研究比较文学的发展及内部规律,阐明比较文学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对编者要强调编写质量,严把质量关,尽可能避免“集体工程”的弊病,使教材理论严谨、能够密切联系实际、真正具有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并准确反映学科的前沿进展情况和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使内容、结构、体系安排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2)除多人合作、集体编写外,教材的编写者应为教学与研究者以显示教材的个性化特点。对此,曾绍义、邹建军在《以研究体验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目标————以〈比较文学教程〉为个案谈比较文学教材建设》一文中〔3〕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论及的比较文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原因与编写者无教学实践经验有很大关系。教材是教学的根据,对教学影响很大。因此教材应符合教育规律,重点突出,资料准确翔实,例证配合适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自学,便于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前提下,教材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突出适用性。教材编写者若不了解教学要求,从未上过讲台讲授此门课,就很难在教材中将比较文学研究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文学行进了百余年,国内不少学者追踪它也已近三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和治学经验,个人编写教材应是有条件的。个人独撰,学术个性较易体现,而多人乃至几十人编写,必然会有些篇章写得好,有些篇章写得差,质量上难以保证。当然,比较文学领域宽广,许多作品读不完,靠个人单干难度也较大。

(3)重视教材的研究、修订,吸纳国际比较文学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展示教材的学术含量,使之成为未来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先导。作为学科建设的必然支撑之一,比较文学教材绝不是指大一统的、定于一尊不容他人置喙的、教条式的律令,而是围绕这个学科基本问题进行叙说、阐发。教材往往集中体现着一个学科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教材建设不仅反映着同期学科建设中的成果和问题,也是学科反思及突破的有力体现。编者应对以往教材和现有教材有全面了解,找准编写突破点;编写时应充分利用公共资源,重视教材使用的反馈信息,正确对待各种批评,虚心接受和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感受;教材的编写还应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因素;编写时要理性的审视学术概念,关注学科的理论前沿,及时修订,并突破旧的学术樊篱和单一的表述模式,使教材成为思想被激活了的具有学术个性、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的成果,以适应时展需要。另外,还要编写与教材相关的辅助教材,用比较文学个案研究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抽象的学科理论,使学理探讨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拓展思维。而且编写者要树立精品意识,把教材建设的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相结合;把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相结合,在文字教材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教材,并尝试性的建立立体化教材。教学单位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信息丰富、反馈及时迅速的优势,与有关部门共同建设比较文学教材工作信息系统网站,为高等学校与教材出版单位、教师与学生在教材编写、出版、选用及教材使用效果的反馈等方面提供互动平台。在比较文学研究日益深入、学者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氛围中,比较文学教材的研究与编撰者应思考如何确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基点、生长点,使教材研究和教材的编写成为具有革新锐气的学术领域。我们期待着一批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问世,以指导和推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