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英美文学教育方式

研究性英美文学教育方式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英语版)被2000年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设立为必修课。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育部,2000:16)。“要实现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就应该要求学生‘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因而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就应该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程爱民,2002:32)。大纲也提出“本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育部,2002:15)。毋庸置疑,高职高专的英语专业也要遵循大纲的要求,在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课。因此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文学课堂的优势,才能使文学教学真正富有意义。尽管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偏向应用型,也不能主观上造成他们相关知识的断层和匮乏。更何况有许多高职高专的学生还要参加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   二、高职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前景令人堪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根本没有文学课。有些院校开设了文学课,但总体情况也是喜忧参半:有的将其作为选修课,有的作为必修课。此外,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存在被忽视甚至是边缘的地位,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方法守旧   尽管教育部一直在呼吁教学改革,英美文学教学却依然在沿袭着古老的模式: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记笔记,背笔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忽略。“致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文学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程爱民,2002:33)。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依赖性和惰性,学习经典作品的享受过程转变成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进行的折磨过程,使学生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都产生了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无形中降低甚至扼杀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材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材大都面向普通本科院校,面向高职高专的教材屈指可数。从现有的英美文学教材来看,虽然版本众多,但都不太适合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有的教材篇章设计过难,有的背景知识介绍过多,有的文学理论太过高深。高职高专的学生无论在基础和能力上都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只是盲目模仿,必然会造成一言堂的局面,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无法领略到英美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要素。因此高职高专要想上好英美文学课,就要进行教材改革和筛选。退而求其次,就需要教师的努力,在众多的本科层面教材中,进行精心的选择和摘录,课前做大量的准备,选择适合高职高专的课堂内容和容量。   (三)考试方法主观、刻板   多年来英美文学课多以笔试来考核学生。考试内容主要是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以及对作品分析的所谓“标准答案”。民主的方式也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陈述一下对某位作家或是某个作品的简单看法。这种考试往往以一家之言为主,学生受到标准答案的束缚,不能真实地论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其实,文学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不同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尽相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要进行研究和探讨,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差异,寻求适合高职学生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水准。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选择话剧表演、人物模仿、诗歌朗诵、作家赏析、作品解读等多种考核和评价方法,综合笔试和口试,拓宽考评渠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高职院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新大纲把英美文学课确立为必修课,并明确了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三类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的英语专业知识包括文学、语言学和相关国家社会与文化的知识(教育部,2000:16)。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已故大师季羡林在1978年就指出:“轻视文学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在语言课程中排除文学这一基本组成部分,就等于剥夺了外语学生们的一点资源,其结果是使学生们对语言产生陌生感”,英美文学教学的必要性跃然纸上。著名文学家崔少元(1994:23)指出:“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了解英美文化,因为英美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英美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这是学生人格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养及自身素质的重要学习内容”。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以适应我国英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著名语言学家李特尔伍德(Littlewood)曾经给文学做了个透视,找出了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几个功能:语言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功能。   首先,文学与语言休戚相关,二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优美典雅的十四行诗、绘声绘色的戏剧对白、幽默睿智的隽语警句、迥异不同的名家风格和琳琅满目的语料词库,都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第一手语言材料。大量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阅读同时,学生的信息输入无限拓展,隐性知识得以累加,必然会以显性知识的形式进行输出。其次,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生活习俗等诸多文化要素。学习外语既要考虑到实用性,又要兼顾人文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专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美文学教学能够弥补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情境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及其背景知识。#p#分页标题#e#   此外,文学有易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外语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在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与个体终身相伴的非智力因素。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培养文化兼容意识。在英美文学里,学生可以穿越时空、探索历史、检阅文明。欧文的《札记》还留有开拓者的足迹;库伯的《皮袜子》仍有拓荒者的执著;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能够引领我们在困境中崛起,在彷徨中觉醒。   (二)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可行性   高职高专学生经过一年半专业技能学习之后,大约掌握了4,500个基本词汇和500个左右的消极词汇,有能力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里的优秀作品和文本。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专科学校英语专业课程基本要求》提出,专科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吴银庚,1995:28)。并且要求学生掌握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其中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在认知的基础上能够在读、写、译时熟练运用。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加深,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2001年正式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3-12年级)》,其中规定今后高中毕业生要达到“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教育部,2002:123)。这说明进入大学的学生基础水平完全可以阅读英美文学原著。课题组对我校08级5个专科班的15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62.88%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已经具有4,500个积极词汇和300个消极词汇;27.33%的同学已经掌握了4,000个积极词汇和260个消极词汇。由此可见,接近90%的同学完全可以阅读一般的文学作品和简单的诗歌戏剧。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我校英语专业从2006年以来选用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美文学史及选读》,并以此教材为依托,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适当地选择和删减,因为有些内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过于复杂和深奥。我校英美文学教学有显著效果,我校08级专升本比率为52.7%,我们的专科实验班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及格率为62.3%;本科(英语师范二年制)实验班专业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97%,专业英语八级考试为69.8%,在同类院校同类班级中均为佼佼者。   四、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   (一)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中选择并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主体对学习对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包括态度、方法、成果等多元层面的综合表征。   研究性学习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哈佛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力论和维果斯基(Vogots-gy)、皮亚杰(Piajet.J.)与布鲁纳(J.S.Bruner)创建的建构主义学习论。多元智力论认为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体验者和愉悦者。建构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霍华德(2008:201)指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则是主导作用”。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教师由过去的权威变成了合作者和督导者,而学生的地位有很大提升,符合人的个性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策略。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开放型的,学习是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行需要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和各种资源,并且与他人合作。这非常适合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因为文学有无限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文学问题是开放性的,不是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文学方法论是多层面的,不同的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文学教学需要计算机的辅助和网络资源的服务。   (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方案   营造全方位、多层面的宏观文学教学环境。将文学教学置于网络环境下,形成“文学与历史并重、阅读理解与语言教学互赢、中西文化异同相互比较、话剧模仿与影片表演再现、文学知识竞赛与辩论同在”等多层面、全方位的教学规模,使学生置于一个开放性的文学情景之中,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寓乐于学。创设开放性、多视角的微观文学教学课堂模式。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者和垄断者,而是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的设计者。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对选定教材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对每一次授课都要做精心的组织和运筹,使学生真正的处于情景之中:具体包括兴趣选段(学生讲授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小组讨论、教师讲解、教师答疑、以及思维拓展和主题延宕(考研链接),课后答疑(利用网络课件与学生互动)。实施立体化、多维度的教学反馈。设计文学信息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及时调整课堂活动。调查实验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情况,分析文学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实行周、月、期的教学后记,进一步改进微观教学。链接网络出现的最新英美文学科研成果:如各高校的文学精品课,做到信息知识立体化。网络的介入使文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解决了高职高专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   (三)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目标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课堂,课堂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接受型→探索型;被动型→主动型;单项型→多元型;结果型→过程型;封闭型→开放型。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联想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构建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智力,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英美文学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问题的解决,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与合作精神。#p#分页标题#e#   五、结语   高职高专层面实施英美文学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能够改变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学”学习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合理进行课程设计,选择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适当简化作品难度,丰富课堂内容;体裁上先易后难,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在教学方法上借助多媒体等视听设备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适时、灵活地使用相关视频资料等多种文学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有限的语言能力下领略到“英美文学”自身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