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湖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及影响

艾比湖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及影响

作者:阿依古丽 单位:新疆博乐市林业局

艾比湖位于博州东北部,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的集水中心。北临阿拉山口口岸,北疆铁路沿湖西南岸运行。艾比湖盆地面积5500km2,包括博州全部、乌苏县、托里县南部、奎屯市、独山子地区在内。艾比湖湖面海拔189m,现面积500~615km2,最大水深3m,平均水深1.4m左右,储水量7.6亿m3,湖底平坦如盘。艾比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恶化,其影响范围,不仅是艾比湖流域,而且直接威胁天山北坡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艾比湖生态问题,已成为北疆地区最大、最严重的生态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艾比湖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影响

1.1艾比湖的历史演变过程艾比湖是第4纪高山冰雪融水丰沛时期形成的沉降湖,沉降幅度约2000m左右,成为准噶尔盆地西部最低处,为冰川、冰洪和泥沙、砾石的汇积之所。中更新世为艾比湖鼎盛期,水域面积约3000km2,湖面高程为280m,最大水深90m。那时湖面野禽成群,湖周植物繁茂。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干,湖面缓慢干缩。到1949年前,湖面缩小到1200km2,储水量由700亿m3以上减少到30亿m3左右。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增加和大规模水土开发,拦截河流,主要补给湖水的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全部断流,精河、博尔塔拉河入湖水量剧减,使湖面缩小到520多km2,储水量减到7亿多m3。

1.2艾比湖干缩引起多元复合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艾比湖地处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带,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由于入湖水量剧减,地下水位下降,湖水干缩,造成了荒漠植被严重衰败,土壤盐碱化、沙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艾比湖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发生了逆向演替。

1.2.1艾比湖洼地植被呈退化衰败趋势艾比湖洼地植被退化的明显特征是,超旱生小乔木密度降低,植被盖度下降,建群种植株高度降低,耐盐碱的梭梭、碱蓬、猪毛菜等减少,根系发达的耐沙性的白梭梭、沙拐枣、沙蓬、对节刺等植物种类密度降低(李遐龄,2004)。梭梭是艾比湖洼地植被建群种,据调查,艾比湖洼地梭梭林在荒漠植被中已有23.2%极度退化,覆盖度在0.3~0.4的面积占20.5%,覆盖度在0.3以下的占70.5%。每年有500人以上采挖大芸(年产约150t)、甘草(年产50t)等,使荒漠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1.2.2土壤盐碱化、沙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据调查,在艾比湖洼地,特别是在较大河流下游及其他泉水溢出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排水不畅的河湖平原上,土壤形成积盐,原各类土分别逐步演变为相应的草甸盐土、林灌盐土、沼泽盐土等。再后,又演变为含盐很高的典型盐土以及理化性质更为恶劣的碱化盐土。在艾比湖东南部、东部及东北部的湖滨地带,植被极为稀疏,大部分为光板,少有盐池分布;自盐沼平原向外,除少量砾漠、土漠分布外,大部分为沙丘、新月形及垄状沙丘或流沙地。湖东木特塔尔沙漠在不断扩大。在艾比湖湖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湖水干缩,湖底裸露。干涸初期为潮湿的盐泥,再经长期的冻融交替作用,上部含盐高的粉沙质壤土变成疏松裸土,疏松裸土极易被风吹蚀,往往成为盐尘暴的策源地。

1.2.3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由于艾比湖干缩,湖周植被衰退,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干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种类减少,数量下降,部分物种已濒临绝迹。艾比湖是北疆鸟类迁徙繁殖的重要场所,20世纪80年代初艾比湖野生动物有58科176种,那时过往鸟类很多,可见到成百上千只雁鸭类、鸥类群体在水上游弋,在芦苇沼泽地带有上百只天鹅、灰鹤,有成群的大白鹭、琵咀鹭等在湖区繁殖,现在大雁、灰鹤、大白鹭难见了,天鹅也少见了,都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迁徙他乡。

1.3阿拉山口的风沙扩张及影响艾比湖盆地正处在阿拉山口主风道上。著名的阿拉山口大风频繁,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162天,由于山口的“狭管”效应和动力下传作用,风速加大,瞬时极大风速达55m/s,形成从阿拉山口至沙泉子长约80km,宽约37km的大风主通道,向东南呈直进式、快速型扩展,沿天山北坡经济带直逼乌鲁木齐及以远地区,一部分大风在精河黑山头受阻呈回旋式扩展,影响博乐市及以西地区。阿拉山口大风—出山口,干涸湖底腾起“黄龙”,刮起盐尘,侵蚀沙丘,卷起无覆盖荒漠表土,浮尘滚滚,天昏地暗,飞驰呼啸东去。风沙天气以精河地区最多,浮尘天气最为严重。精河浮尘天数20世纪60年代平均为0.3天,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增长27倍,80年代增长162倍,90年代增长202倍。据调查测定,西北部500km2干涸湖底每年被大风吹走的含盐沙尘480万t以上,搬运到下风向广大地区。艾比湖生态危机和扩张运动,不仅直接危害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产和身体健康,对博州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亚欧大陆桥干线的国际运输。

2维护艾比湖的生态平衡

艾比湖生态系统的退化是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的退化,在治理方面也要抓住对恢复艾比湖生态系统平衡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实行综合治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2.1艾比湖湿地是维护艾比湖生态系统平衡的首要前提艾比湖湿地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温带干旱区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区位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天山北坡地区绿洲与荒漠化共轭演进的中心,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艾比湖的干缩导致了艾比湖流域多元复合的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对博州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果再进一步干缩乃至基本干涸,有产生严重的生态灾难的可能。因此,保护艾比湖现有500km2湖面不再干缩,是维护艾比湖生态环境不再恶化的首要前提。

2.2森林植被是维护艾比湖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生物圈的支柱,森林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支撑的作用。森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06年湖面急速干缩,湖面缩小到历史最小面积,2007年以后湖面仍维持在500km2左右的面积,而艾比湖地区的风沙扩张没有卷土重来,风沙天气不断在减少,沙尘暴天气已不发生。从而可以看出艾比湖周围森林植被的恢复对艾比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艾比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应在保证艾比湖现有水面保持在500多km2的基础上,加大对艾比湖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力度。#p#分页标题#e#

3艾比湖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建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博州和艾比湖流域加大投入,重视森林植被的恢复,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标准节水技术,风沙天气大幅度减少,特别是沙尘暴天气很少发生。艾比湖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应采取保湖和森林植被恢复同时并举的策略。

3.1保湖

3.1.1统筹兼顾,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以水定人口、以水定生产、以水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根据实际拥有水量确定博州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实行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以保证入湖补给水量的收支平衡。按彭曼公式计算,要保证艾比湖现有水面保持在500多km2,并考虑大风吹溅损失的水量和现有湖面6.84亿m3的年蒸发总量,就必须保证地表入湖水量6亿m3左右,地下水补给1亿m3,可保证湖水收支平衡。此外,可争取引鄂水利工程连通奎屯河,调节补给艾比湖每年3亿m3的水,以保证艾比湖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3.1.2全面实施节水灌溉措施,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全面实施节水灌溉措施,大力推进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改进渠道设施,提高渠道防渗率,以期实现农田灌溉科学化,提高水的利用率,使流入艾比湖的水量不断增加。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平衡,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公平合理配置,保证生态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地下水的用水量要控制在3.5亿m3以下。严格控制农业综合开发审批手续,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全州耕地总规模控制在17万hm2以内,严格控制新垦土地的上限规模。

3.1.3修建网格式护堤,合理利用水资源艾比湖干涸湖底具有水浅、平坦的特点,坡降仅为0.18‰~35‰。可由湖边缘向干涸湖底中心,根据需要修成网格式护堤,网格间堤上修建闸门,控制水的出入。修堤有两个作用,一是保证一些网格长期有水,延缓水的退缩;二是对一些长期不需要水的网格,实施绿色覆盖,避免湖水的干扰。

3.2防治土地荒漠化,恢复森林植被

在艾比湖水量维持现有水平的同时,防治土地荒漠化,恢复森林植被,以实现艾比湖流域的全面治理。

3.2.1林业综合治理风沙危害加快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植被资源,全面实行封沙育林,依法保护现有荒漠植被,严禁在保护区开垦、挖药、割苇。实施人工造林和封滩育林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引水、打井提水灌溉林草和飞播造林、引洪育林等恢复植被,增加地面盖度。在沙化严重的地段,可采用防沙治沙措施,修引水渠引水和打井提水拉沙或灌溉营造林草植被;在湖滨盐碱地上,修引水渠,建排灌系统,灌水洗盐,把土壤中的水分随水排走,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滴灌压碱,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返盐。继续抓好阿拉山口防风绿化工程建设,营造风口绿色屏障。实施北疆铁路博州段绿色长廊建设工程,从阿拉山口站至古尔图站,以铁路为轴线,建设长148.5km、宽2km,总面积594km2的绿色植被覆盖带,保护陆桥和绿洲。

3.2.2地方和兵团农五师合作治理沿艾比湖流域的有关县(市)和农五师有关团场,要结合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坚持“谁管辖、谁保护、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国家、地方、集体、单位、个人相结合,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鼓励林业开发性承包,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沙育林、飞播造林和退耕还林,增加林草植被,保护绿洲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安全。

3.2.3实施艾比湖干涸湖底绿色覆盖工程,锁住沙源这是防治风沙的重点工程。艾比湖干涸湖底面积为500km2,重点治理疏松裸土108km2。可考虑绿色覆盖和综合措施,锁往沙源。一是在盐碱较轻的地段,按照耐盐先锋树种的株行距挖坑,坑侧面围塑料薄膜,采用坑内客土,在新客土的树坑上种植耐盐草类;另一是在盐碱较重的地段采用带状客土,即东西向每隔10m铺一条宽5m、厚30cm的土带,在土带上种植耐盐树木或草类,然后采用滴灌灌溉。可选择在附近土层深厚又不影响生态的地方拉运客土。

3.2.4大力发展效益畜牧业畜牧业严重超载过牧,是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的原因之一。畜牧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实行舍饲养畜,加快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加强天然草场的管理,严格控制载畜量,严禁超载过牧,减轻湖滨草场的压力,促进湖滨植被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