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文化系统创建思考

林业生态文化系统创建思考

作者:方萍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近年来,新疆昌吉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有效保护和增加了森林资源,使境内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面对来之不易的变化,需要我们在继续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传播绿色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一、昌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现状

昌吉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总面积9.39万平方千米,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从南部山区到北部荒漠最短距离不足100公里,境内冰川耸立,丘陵连绵、沟壑纵横、大漠孤烟、绿洲湿地星罗棋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元化的森林生态文化。如南部山区的天山天池、博格达峰、康家石门子岩画,中部绿洲区的恐龙文化广场、回民街、林木良种基地以及湿地国家公园,北部荒漠区的硅化木、恐龙化石、鸣沙山、原始胡杨林,同时境内还分布着贝母、雪莲等300余种野生植物及野驴、鹅喉羚等国家一、二类珍稀野生动物,这些资源成为昌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昌吉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1.品牌不突出。一是规划设计缺乏总体性,缺少可持续发展意识。二是各类标牌缺失,包括指示性标牌、警告限制性标牌、宣传解说性标牌。三是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

2.机构不健全。昌吉没有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社会团体,缺少专门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机构,更没有配备专业人员,对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概念认识不到位,未真正理解其内涵。

3.建设资金少。因资金短缺,境内许多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边开发,边建设,一些工程不得不停建、缓建,有的成立多年尚且不具备基本接待能力,严重制约着昌吉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4.特色不鲜明。生态旅游活动特色缺失,游客重游率较低,缺少高层次、大项目森林旅游产品。在森林旅游的立项、规划和初步设计过程中,对森林旅游的特点和品味,没有明确的定位。

5.力度待加强。目前虽已建成一定数量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但生态文化宣传形式、传播载体等不够丰富,基础建设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三、昌吉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策及建议

1.不断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的领导。成立昌吉林业生态文化协会,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高标准规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建设一批标志性林业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如森林展览馆、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等,努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林业生态文化景观,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满足社会需求。

2.切实建立林业生态文化投入机制。多方筹集资金,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把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逐年提高对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坚持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3.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体系内涵。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文化科普基地建设结合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4.着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升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对园林化城市建设的投入;加速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不断丰富新疆生态文化载体,大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自治区园林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

5.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编制昌吉林业生态文化活动方案。结合“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活动,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化教育活动。二是组织青少年开展以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绿色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推行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三是建立林业生态文化基金,制定林业生态文化宣传奖励办法,提高群众参与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6.深入挖掘新疆特色生态文化元素。要进一步弘扬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精神中的生态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努力营造人人关注生态、爱护绿色、积极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7.积极探索生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组织开展绿色家园、绿色城市、生态乡村等系列创建活动,促进生态文化的传播和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纳入各单位、各级领导工作年度考核的内容中,将创建工作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挂钩,建立考核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