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校企一体生态发展策略

职教校企一体生态发展策略

作者:吴同喜 孟祥玲 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多年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和办学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和“浅层次、表面化、油水不融”的“两层皮”现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的校企一体生态系统为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鉴经验。

一、校企一体生态发展系统的内涵

(一)树立校企一体生态系统观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应保持合理的教育生态结构,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保持教育生态平衡。这其中,既指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宏观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包括学校内部微观的教育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的平衡。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企业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价值链,是涉及供应商、分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提供商、互补和替代产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起,综合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为一体的动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的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树立校企一体的生态系统观,就是把教育生态观与企业生态观进行有机整合和高度提炼,达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生态流程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流程相同步、相匹配,共同构建校企一体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二)培育校企一体生态系统

校企一体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企业与高职院校各自内生机理的两条“红线”之间构建各个环节相匹配、内容相贯通、过程相同步的生态链条,即构建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相统一的“专业链—产业链”、“课程链—技术链”、“能力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价值链”的横向对应,纵向保持各自生态逻辑发展链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以各自的自然生态逻辑结构为发展纵向,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各自独立的教育生态特征和企业生态特征;再在两个体系中搭建相匹配的横向链条,这样就建立了各个要素间的能量、信息相互交流、转换的网络系统。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生态发展原动力成为校企一体生命体的内生力、合动力。同时,外在的行为规则、组织架构是该生命体发展的“外因”,起到保证和监控的作用。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这个系统的开放性、全面性、均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校企一体办学机制就是这样的有机生命体,依靠高职院校与企业信息、能量的交流互补,推动校企一体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校企一体生态系统“三三制”运行机制

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向系统输入各种能量、信息,把系统各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共振、交换,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健康发展。要促进校企一体生态系统维系与发展,就要求企业、学校根据生态系统原理源源不断地向系统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流等。而这些要素的激活与连接要靠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发展模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一体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推行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三项改革,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其落实到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改革和生产性实训中,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证书三证贯通。通过“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效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学做一体、学生发展人格与能力一体的教育流程一体化,成为校企一体得以顺利实现的机制和体制保障。

三、整合校企一体生态系统四层次结构

相对于一个有机系统来说,内部层次结构就是整个系统独立性和关联性的统一,是各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同时彼此进行能量和信息的流通与转换,发挥其系统功能。

(一)企业办学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下属子单位,杭钢集团是一家以钢铁为主业、多元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杭钢集团不仅是学校的主办方,以资产为纽带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校企一体的合作共同体,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教学实训和就业提供指导与渠道。杭钢集团积极参与学校相关项目建设,学校也结合杭钢集团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主动提供教育培训和人才服务,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订单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举办方的校企一体,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之下,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突破与新的尝试,它和传统的国有企业厂办校最大的区别是:学校是独立法人主体,自主办学,双方是以契约服务为基础的共同体。

(二)厂校改制

学校前身是温州冶金机械厂,于2000年经过厂校联合改制正式成为高职院校。改制合并以后的原有企业成为学校的下属企业,企业的困境需要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解决,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借助企业的诸多资源。因此,学校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车间厂房、仪器设备作为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尤其是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高层管理、能工巧匠又恰恰是高职院校急缺的“双师型”教师,他们经过“熔炉再造”和“转型升级”成为学校的教学中坚力量。

(三)校办企业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自己开办各类企业,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投资创办或控股建立经济实体,实现“以企养教,以教促企”。到目前,学校拥有下属经济实体15个,涉及技术应用、高新技术研发、人才服务、房产开发、体育、文化创意等多种产业。这些校办企业为电子信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印刷技术、眼视光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和平台,促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模式的进一步实施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此外,校属产业的存在,使得大批生产、管理一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部分教学过程在企业进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通过人力资源的交流共享,合作开发课程,促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整合;学校科研工作渗透在企业的项目开发中,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设备、工艺上存在的技术问题。#p#分页标题#e#

(四)引企入校

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仅仅依赖“拉订单”或政府的第三方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其他方面内在的利益驱动,即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引企入校,奠定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当前,学校所在区域已逐渐成为温州科技、文化、汽车服务等产业集聚地。许多老厂房被学校改建为实训车间、创意工场,形成城市中心部位的优势稀缺资源,学校有针对性的吸引部分企业入校,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作为合作方的企业,全方位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向深度融合是企业入驻学校的前提条件。在机制上,入校企业以契约方式与学校达成校企一体协议,明确权责;职能上,充分体现资源共享,实现多赢,尤其是入校企业作为教育的一种力量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接纳学生的实践实训、承担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建设任务等。

四、构建校企一体生态系统“五位一体”发展格局

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开放的办学格局,是校企一体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社会服务为己任,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大力推进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在服务中提升,在提升中服务。为了有效发挥这种优势资源,学校在市场调节配置下,以“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和“温州电子信息科技园”三大园区为平台,构建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办学格局,学校与政府、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整合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形成了校企合作良性互动机制。与温州市政府共同建立人才市场,使学生在家门口的人才市场中体验就业,并提供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信息;与陕西科技大学合办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为温州地区轻工业提供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合办成立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为温州民间资本投资引导方向和寻求项目。通过组建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于政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成为独立于市场、政府之外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三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