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文范例

职教论文

职教论文范文1

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了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提出相应的要求,并监督学校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教学评价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技术和手段,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给予客观的价值判断,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评价信息。简单来说,教学评价就是要对学校教学是否达到教学质量要求进行判断和评价。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为学校决策者的方针制定提供可用信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优化。教学评价在我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学实际形成的教学评价模式。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会对教学的质和量进行分别的评价,通常包含硬评价和软评价两个方面。学校的教学评价对象是全体的授课教师,其中包括本校教师和外聘代课的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通常包括教师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教堂教学评价等。教师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重要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由学校的领导层对教学做出评价,也可以采用同僚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方式等,通常情况下会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这样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全面。

2中职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之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纷纷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教学水平的降低,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和相关教育部门对中职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提出了在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必须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之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招收了大批中职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与时展相适应,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综合技术人才,在毕业之后可以马上投入到社会生产第一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水平。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进行评价,可以客观准确地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全面、科学、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获得有价值的教学评价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工作进行具体的改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整体效果。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十分有必要。

3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视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高技能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大部分中职教育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工作中,却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缺乏对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视。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效果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对教学评价的重视,通常会导致教学活动无序,教学质量和水平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3.2教学评价观念和方法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缺少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的评价理念比较落后,使得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比较陈旧,无法实现高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既需要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思想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也需要先进的评价技术对评价工作进行实施。但从中职教育实际的教学评价现状来看,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落后的教学评价理念自然导致手段和方法的落后。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采用人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评价结果也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3.3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之中,教学评价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很多中职教育之中甚至没有开展教学评价,国家相关部门对于教育评价方面的规定也较少,使得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发展很不健全。一些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也在学校之内制定了部分规章制度用以保障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和科学运行,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中职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无法得到保障。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使得教学评价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过分关注分数评价,缺乏描述性的评价,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存在问题。

3.4评价内容不合理造成结果失真

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但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评价内容设置也很不合理,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实际不相符,使得教学评价的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对理论教学的评价之上,缺少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也很少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对评价内容进行设计,这样的评价内容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训教学的部分,与教学目标出现很大的背离。一些评价指标的概括性太强,语句表达比较泛化,学生无法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回答,使教学评价结果出现偏差,还有的学生出于个人因素考虑,不愿意给自己的教师评低分,使得教学评价之中的主观因素较强。

4中职教育教学评价改进策略

4.1提高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评价宣传,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对中职教育教学评价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定,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教学评价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教学评价在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水平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4.2采用先进的教学评价理念和方法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评价工作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教学评价进行彻底的落实。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市场需求,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确保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全面开展。在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先进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原始的评价方式进行及时的更新,采用自动化的评价系统和设备,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率,避免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4.3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在提高对教学评价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强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各项评价指标,设置合适的教学评价内容,使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合理。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包含教学评价主体、教学评价内容、教学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反馈等主要内容,分别对各项内容进行合理的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特别要注意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教学评价反馈,将教学评价的结论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的提高。

4.4依托自学考试开展中职教育第三方评价

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第三方评价有利于强化中职教育的职业性,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塑造职教品牌,增强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及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自学考试自建立之初就一直坚持教考分离的原则,一直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评价考生的学业成绩,以国家的名义对学习者的教育成果加以认定。中职教育与自学考试同属职业教育范畴,二者有共同的职业属性,提供相互沟通的基础。自学考试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开放、灵活,依托自学考试可以快捷地构建高效、权威、低成本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5结语

职教论文范文2

1.专业胜任素质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专业胜任素质中是由资源整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组成。(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是能够尽可能地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殖教育资源;(2)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是能够对事物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推断,从而进行综合分析;(3)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行动能力是能够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用新思路新办法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面对工作的压力,能够有必要的抗压能力,能够在行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2.个性心理胜任素质

个性心理胜任素质主要包括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公关、自信与进取心等因子。(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公关能力是要能够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对某一种公共关系进行实践;(2)对于完成任务或是解决问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有对自己能力完全有信心的信念;(3)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需要拥有能够完成设定较高工作目标的进取心,并对未来要有所规划以及建树。

3.职业品质胜任素质

作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职业品质胜任素质中主要包含了关注细节与自我控制两大因子。一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工作中要能够对事实与细节综合考量,深入了解细节的考虑问题;二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每天都会跟不一样的人接触,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了矛盾,就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避免冲动。

二、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为稳定社区教师队伍,加强队伍内涵建设,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与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完善培养与引入制度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就像是人体的血管,只有不断地造血,才能够健康发展。要造血,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在培养上,可在相关高校设置社区教育学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我国目前在教师的培养上,还是集中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师资培养上,对于成人教育教师培养,还是有所欠缺。以宜兴为例,在未来的宜兴社区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可依托本省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本地开放大学,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或是宜兴开放大学等,在学校内出台相关培养高层次社区教师的制度。

2.建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资格证考试以及上岗制度

当前我国对于教师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并没有非常硬性的规定,且在《教师法》中,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学历要求。为了能够建立统一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的国情,可制定相关专业的社区专职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以及持证上岗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促进社区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建立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有效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基于成人学习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可以针对学校的实情和教师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关注教师的初期、冲突、调整等阶段分别进行帮助式培训、分层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反思式培训等,来有效促进教师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

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前文中,已经简要地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胜任素质进行了分析。为更加鲜明地了解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发展情况,笔者将以本校一位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两年,具有中级职称的语文教师王老师为例,对其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不同阶段的历程进行分析。王老师是一位在宜兴市推进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转岗的一位语文教师,与她同时转岗的还有其他几位教师,由中小学老师转为社区教育工作者,普遍有以下特点:热爱终身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的未来前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勇于尝试新事物,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热情。

1.初期阶段

在初期阶段,王老师学会了如何用可移植性的专业能力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例如在育婴师项目培训过程中,作为班主任,以身作则,不仅参与购买教学用婴儿肚兜、玩具、毛巾等,还自制了游戏用教具。全程与学员在一起,在实操课程中,配合做好专业老师的助教。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成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后的初期阶段,通过这种可移植性的专业能力,学会了如何策划、组织以及协调,这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以及能力。王老师作为一名拥有25年资格的资深语文教师,拥有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等角色的经历,因此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所需要的个性胜任素质与心理胜任素质都有过硬的实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王老师在转岗时能够很快地适应过来。并且王老师认为,在教学期间经过系统性地学习与培训,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通过王老师初期阶段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初期阶段的专业成长特点有:专业成长的内容涉及到了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同时通过系统与正规的培训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工作能力。

2.冲突阶段

任何的新员工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后,都需要建立起角色认同以及社会认同,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公共关系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融入到新环境中。王老师表示,在进入新的环境中时,她更多的是对新环境的了解,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通过心理磨合期,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调整,对周围领导、同事以及人际关系的适应。并且在这一阶段,王老师主要是对自己工作的区域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以及管理。正是因为通过了初期阶段的磨合,王老师的知识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3.调整阶段

职教论文范文3

1.基于课堂生态的多元课堂教学观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生态体系,学生的参与度低,兴趣性差,感性经验少,信息资源闭塞,知识建构平面、僵化。知识传输效率不高,能力建构效能差,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需求。

2.基于终身学习的全人发展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培养自主、自立、自觉的,健康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个体,是真正实现现代产业工人职业化培养的基石。

二、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高效课堂模式———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高效课堂,旨在构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基于高效课堂的理念进行设计,充分考虑高效的各个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指标体系评价该模式,以校验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是该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2.建构主义理论———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个人认知结构的建构包括知识建构、能力建构和情感建构三个部分,这三个维度也准确地诠释了教学活动发生的基本内容、目标和方式。因此,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内涵和学习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建构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方法,形成一个合理、完全、发展的教学模式体系。这是该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3.全人教育观———模式设计的思想内核

就教育的对象、功能和形式而论,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就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年龄结构和心智程度来看是一种养成教育,即学生社会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其需要承担促进学生心理建设和心理成熟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就教育形式的任务属性、目标维度和培养指向来看是一种职业教育,即学生职业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需要完成学生职业预备和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双向性内部取向分化的教育形式,其设计理念就不能从单方面考虑或限定,而是要从学生全人发展的角度进行评量。

三、适用学科

1.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的学科

自主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发挥,基础性认知结构可以为学习过程提供更多的元认知策略和方法论指导。

2.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职教论文范文4

一、外贸跟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操作比较薄弱

很多高职学院因为实训条件和师资的限制,还是以传统教室的理论教学为主,还有些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外贸跟单员考试的应考倾向。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比较欠缺。有些院校在课程的安排中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训课程,但理论课程和实训操作课程基本是分开的,有时是多个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在实操训练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往往记忆不清,也达不到理想的巩固和训练强化的效果。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外贸跟单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才能灵活地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现在高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学历或职称,大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外贸跟单的专业知识,真正具备外贸跟单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很多老师仅能纸上谈兵地从学科体系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外贸跟单流程中的各个知识点,这样也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选用局限性大

作为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细分出来的岗位,外贸跟单类课程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还不够成熟。比如教材方面,现在市面上外贸跟单类教材很少,教材内容很多是根据外贸跟单员培训考试内容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许多知识点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复,学生学习起来总感觉是以前学过的,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学生对商品知识的缺乏

外贸跟单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和具体的产品相结合,前期从跟单员接触到产品的订单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订单的各个条款,特别产品质量的各项要求,比如跟单工作中最为复杂的纺织品,对于纺织品的面料种类、色牢度、克重、幅宽、经纬密度等质量的具体要求,还有关于产品的国际的质量认证要求,类似欧盟对纺织品偶氮染色剂的规定。这些都需要学生对产品的特性非常熟悉,才能顺利的为后期的工作做好准备。订单中后期跟进的过程也都是和产品息息相关的,所以在跟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强化学生商品学的基本知识。

二、改进外贸跟单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外贸跟单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岗位,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购买外贸跟单相关软件在校内建立仿真模拟实训室,让学生模拟外贸环境下作为外贸业务人员进行从合同的磋商到制单结汇整个交易过程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外贸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入外贸企业实习或参观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实现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比如现在欧洲的“一体化教室”的做法已经被很多高职院校学习,把传统教室改成一体化教室,将讨论区、授课区、信息区和样品展示厅集中于一体并配备相关的操作软件。学生的跟单课程安排在一体化教师进行,有在外贸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到的商品资料、单证资料等教学素材,也有商品吊牌标签、价目表、包装及瓦楞纸板样本等等商品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抽象理论知识过程中能有实际的感官认识,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兴趣,对于有些实际操作的环节,也可以边学边练,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1.分项目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行分项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针对某一外贸公司出口中程跟单为例,也就是跟到出口货物从工厂生产出来装上出口运输工具为止。老师根据具体案例设计出口跟单的项目,然后分配每个项目下的具体任务,由学生分组后进行流程的操作。选择的商品可以由易到难,第一次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然后逐渐增加难度,由学生自行针对教学工作每个环节对该订单操作。从接到订单,到包装人库,到装船清关,再到收回货款,每项技能的训练都围绕该订单中的具体信息来展开,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出口跟单整体流程有所把握。

2.实地参观进行现场教学

跟单员除了要了解外贸专业知识和产品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工厂管理和生产管理的知识,对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及生产进度的控制,生产进度出现问题时解决的办法,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纯理论讲述很难理解。除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带学生去生产企业车间现场进行参观,比如纺织品生产的工厂,让学生现场观摩从裁剪车间到缝制再到后道工序及最后的包装过程,了解每个环节工作要点难点,中间可以通过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讲解和启发,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以赛促学

近几年来从各省到全国每年都举办报关职业技能大赛,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外贸跟单技能大赛从理论和实务两个部分对学生进行考核。实务操作部分,主要是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让参赛选手真实体验到了外贸跟单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接触不到的。高职学院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内外贸跟单技能大赛,多方面促进学生外贸跟单技能的提升,进一步进行专业建设、推动和促进学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作者:张丽莉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构建强化“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一)“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基本界定

所谓的“典型岗位”就是指本地区(省域内)本专业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专业核心课是指“典型岗位”中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一套识别系统,识别出本专业的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岗位”进而提炼出“典型岗位”所需要的核心专业技能。从而确定出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建立面向“典型岗位”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二)“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确定

1.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夯实基础

依托行业办学,学院先后与省内外100余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包括很多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华润、万科、北方建筑等知名企业。同时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聘请80余位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行业指导和校企双向参与为科学地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用层次分析方法识别出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岗位”及对应的专业技能

我院建筑设备专业充分依托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单位和辽宁省建筑设备行业协会参与、省内知名专家和学院专业教师,通过行业指导和校企双向参与完成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岗位”识别。对沈阳华维工程有限公司、新加坡联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辽阳分公司、沈阳浑南热力公司等十多家有代表性的本专业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形成了四类主要数据:一是企业的经理、技术负责、各企业的人事管理者以及在企业内工作的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二是在企业内兼职的专业教师的比较总结;三是在院内任课的企业兼职工程师的建议;四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的专家座谈。将该四项内容按照3:2:2:3的权重进行数据处理,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本专业的“典型岗位”及对应的专业技能,最后得出我院建筑设备专业的典型岗位有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预算员、绘图员。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

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打分、能工巧匠建设性方案、专业骨干教师及毕业生调查结论四者按(3:2:3:2)权重处理,最后确定出建筑设备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建筑给排水工程、供热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设备施工技术4门课程。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保证实施是关键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建设与核心专业课程配套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成集建筑设备工程安装、建筑设备产品设计生产、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质量检测、安装企业及物业管理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智能楼宇管理师执业资格鉴定等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为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全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施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结合“一体化”课程积极参与专业社团活动,选择性的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部分生产经营活动,为就业或者创业做铺垫。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部分项目可让学生参与完成,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丰富了经验。

(三)建立多维度全过程评价体系

目前,一体化教学的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制定考核方案时不宜复杂、指标要可量化、可操作,容易实施。在注重加深加细考核过程评价的同时,强化单项技能竞赛。如:空调设备组装比赛、地热加热管的盘管连接比赛、CAD绘图比赛等等。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部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院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通过这些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愿望,将课堂教学评价向课外延伸,全过程评价“一体化”教学效果。

作者:高会艳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建筑CAD教学改革思考

一、当前高职建筑cad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虽然各大院校都开设了CAD教学的课程,然而这些课程的实际效果往往还不能一步到位,学习了课程之后不能直接快速投入到工作中去,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科目,然而对于公司工作的CAD绘图员来说,为了工作再学习另一门建筑类的课程是很划不来的,因此教学上需要进行改革。

(一)从教学内容上,当前主流的建筑CAD课程教学方式为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而教材的编著方式往往是按照软件的介绍来编辑,一个菜单一个菜单的介绍。其流程首先是CAD的界面介绍,然后是制图模板和常用制图工具,接下来是制图背景、单位设置、选项设置,基本的制图命令的使用,对已经绘制的图形进行修改,添加文字、剖面线、做法图名等,添加标注,制作块和编辑块,三维制图基础,最终是CAD的打印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讲解命令,讲解各个参数的意义,然后给一些简单的例子手动操作,这些例子往往是纯图形,没有和专业挂钩,导致学员对这种教学的实际意义产生怀疑,而且没有针对专业讲解知识点和操作的活学活用,导致实际工作的时候仍然要从头摸索,一点一点结合学到的知识点和实际绘图工作,导致学习的价值有所打折。

(二)教学的方法上,当前常用方式是理论和实际操作分开,一节理论课一次操作课,先理论后操作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的联系较弱,实际操作的时候对知识点的印象已经减弱,CAD活学活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当前CAD教学往往是无专业差别的大班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得学满毕业后仍然要花时间适应上班的需求,教学的实际意义还有待提高。

(三)最终的考核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理论,会有较为系统的理论考试,考核一些较偏的知识点来考验学员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但是忽略了实际操作常用的绘图方式和命令。考核最终有些脱离实际,和实际工作的需求有差别。

二、结合实际岗位的高职建筑CAD教育改革建议

高职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的学生以后往往是技术最前线的员工,所以其课程和操作要求尽量与实际工作相符合,直接与行业常用的操作和绘图过程接轨,尽量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对目前CAD教学不切实际的问题进行改良,实现更有针对性的课程配置对CAD教学的品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课程选择教学重点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建筑工作CAD制图中常用的命令和画法,把重心放在实际工作中CAD的常用技巧和快速提高上,而不是系统讲解CAD的全部知识。考虑到生源的特点,课程应当更贴合工作,而不是侧重理论,以保障学生的对课程的兴趣。以建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CAD制图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杂糅结合,寻找对建筑来说快速上手更有价值的CAD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建筑CAD以后的工作主要是设计院、规划局和设计公司的绘图员,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针对建筑工作选择常用的命令和绘图方式。如建筑制图与机械制图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建筑图形较为规整,剖切方式也较为简单,而且由于建筑图纸包含的信息量巨大,CAD的三维建模功能很少用到,日常绘图中仅仅在计算日照的时候使用一些。在指定课程计划的时候重点考虑建筑常用的各种线形设置,针对建筑直角更多讲解UCS使用,双线绘图墙体等,在选择操作案例的时候,尽量以实际项目为蓝本,绘制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完整的建筑图纸,使得学员更容易有成就感和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之前分析项目,一步到位分析该方案中使用的建筑专业知识和CAD知识技巧,使学员在学习之前对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由于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制图领域已经有前瞻性的新方法和软件推行,如近年来较为热门的BIM和参数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软件和方式进行介绍,使得学员在系统学习CAD的同时对建筑制图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未来的变化有所准备。

(二)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机房现场演示结合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快速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完就上手操作,知识点迅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操作的实际演练。由于建筑CAD课程需要手工操作来熟练,并且毕业结果也是以可以制图为标准,所以在项目的学习中应当以学习和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由于建筑CAD注重实践,课程教学中宜采用实际操作为主的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点保证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细节上因人而异,除了部分快速提高的方法之外尽量给学员自由空间,保证每个学员有适合自己的绘图风格和节奏。

(三)考核的方式,减少理论课程的比重,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最终考核以实际项目CAD的绘制为蓝本,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员参加建筑行业的实际项目,作为额外加分的依据,以考试方式的改革来增强学员的工作能力,提高CAD教学的实际价值。针对当前CAD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后,可以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绘制,课程完成后就可以直接胜任建筑设计绘图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在一步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设计和绘图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CAD是一个实用成熟的平台,可以大幅提高建筑制图的效率,因此各大院校都开设了CAD教学的课程,本文针对建筑当前CAD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改革的方向做了简单的分析,为以后CAD教学提供了参考。

作者:杨宁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建筑给排水施工教学改革

一、建筑给排水识图实训教学设计理念分析

(一)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训工场及相应的专业设计室和学校外部的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创建更加真实的实训环境。在实训过程中需要以具体的项目为核心,然后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以相关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训,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接着让学生从教师的理论教学转移至现场参与到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纸的识图实践,从而为相应的施工人员进行讲解,通过这种现场的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融入本行业要素进行创新实践。

依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相关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将给排水系统的认知及读图识图以及给排水和土建工程的结合内容都融入之具体的实训课程中,将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与施工的主要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关的技能鉴定、企业需求等方面引入具体的给排水识图实训环节,另外还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及相关的资源来开发相应的实训内容,并加以一定的创新,从而提升识图实训的教学效果。

(三)创建真实的实训环境。

针对给排水读图实训课程教学时,必须要注重真实环境的营造,甚至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训,让学生以职业化的状态融入到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此时老师注重在现场以及企业环境中进行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的识图实训中,以真题真做的方式,并且引入职业岗位体验,熟悉职业环境氛围等层面来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对识读图纸的实训。

二、建筑给排水施工图识读训练的具体改革实践

(一)明确实训方案。

老师需要结合当地的建筑企业的具体施工情况来加以现场实训,比如进入正在施工的一期给排水施工项目中,选择的施工项目地址尽量和学校地址相近,然后以此项目为重要载体,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展现场教学。此时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每4人可以划分为一组,然后根据现场的给排水施工,将现场的第1栋楼到第10栋楼的给排水施工图纸一一下发给相应的团队,然后让各个团队分别就建筑、消防等给水以及建筑等排水撰写识图报告,同时在具体的现场让团队进行管道的连接实训。

(二)设计整体的项目教学框架。

根据具体的给排水施工项目的具体目标来构建相应的教学项目框架设计。由于针对建筑给排水项目的训练框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种类较多。其中包括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平面投影和垂直投影方法,以及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认知、识读图纸以及土建和建筑给排水施工的配合三大技能,和主要设备及材料表、平面图、系统图和大样图这四大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进行框架设计的重要基础。

(三)组织具体的实训。

在实训教学时,需要将学生作为实训的主体。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可以在实训中运用先自学后教学的顺序,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进行学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导入任务、让学生认知任务,并引导学生通过任务来构建解决方案,辅助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并在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以及巩固学习成果来提升实训效果。

1.导入任务。

以附近的建筑一期项目涉及到给排水施工图为重要的教学载体,并将其导入至教学实训环节,老师要对这个给排水工程涉及到的诸多系统构成及原理进行讲述,并结合具体的建筑给排水系统所涉及到的管材和福建,以及相关特点和类型进行阐述。

2.引导学生对任务的认知。

老师此时可以结合理论和现场两个层面来让学生充分理解给排水施工图中的内容,包括了给排水、消防给水工程、建筑排水工程等相关的施工图内容,并让学生在现场了解其真实环境,这是进行现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易理解和一些相关的工艺可以在现场进行演示和演练的方式来进行,或者在实训专业教室中进行。比如针对管材、附件以及管道铺设等工艺施工要求继续拧讲述时,就可以在现场来进行演示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相关的设备工具。

3.学生依据实训任务制定相应方案。

当学生获得了相关的给排水工程施工图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之后,就需要构建相应的任务计划方案,老师则在其中通过引导和展示技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并明确给水、消防和排水等施工图纸的识读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4.学生通过计划完成相应的识读图工作。

结合明确的识图步骤,对图纸的目录、标题和图纸设计及施工说明、平面图、给水系统图、大样图和排水系统图及大样图等内容一一进行识读,并让学生以施工人员的角色来对某个环节进行安装实验,并让其他团队人员来进行验收。识图完成要让学生撰写相应的识图报告。

5.师生共同评价。

当学生的识图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实训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对此可以采用学生和老师双方评价的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而提升评价效果,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和现场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训改革,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作者:杨宁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通信电源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课程开设目的

如前所述,通信电源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高职类院校通信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通信企业对符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

二、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通信电源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包括高低压配电、油机发电机、开关电源、UPS、蓄电池、空调、直流远供、接地与防雷、集中监控等相关内容。时间紧,内容多,那么就需要明确课程的重点内容。总体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几点内容。

1、通信系统及各子系统(直流系统、交流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监控系统、空调系统等)的组成和作用,对通信电源在整个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2、通信电源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比如功率因数、KW、KVA、AH、浮充、均充、制冷量、地阻、三相四线制、三相五线制、联合接地等。

3、通信电源中的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包括开关电源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市场上主流厂家的主打开关电源产品。蓄电池的结构组成、基本原理,蓄电池的容量及影响蓄电池实际容量的一些因素。油机发电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4、通信电源中相关的测量。在通信电源的维护中,除了一些日常的物理性维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工作,因此学生还需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比如利用万用表对蓄电池极柱压降、端电压等的测量,利用红外测温仪对温升的测量,利用地阻测试仪对接地电阻的测量,利用钳形电流表对电流的测量等等。

5、常见故障的排除。通过相应设备原理的掌握和测量技术,能够排除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三、明确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目前教学的特点普遍是注重实践教学,弱化理论教学。但对于通信电源的教学,还是应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如前教学内容中所述,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运行和维护相应设备的基础,因此,在注重实训教学的同时,不能弱化甚至抛弃理论教学,而是要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训,用实训践反过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之前理论与实训一般分开进行,有的甚至这学期理论教学,下学期实训教学,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能理解透彻,当实训教学时又把理论知识忘记了,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训教育。

四、明确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试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求和给出,其中期末成绩一般占有60%~70%,平时成绩占40%~30%,为了改变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好多人提出加大平时成绩占的比例,缩小期末成绩的占比,这里平时成绩均包含课堂考勤、作业、课堂表现。但此考核方式同样存在弊端,不能真正检测和督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因此,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实施阶段项目考核、期末考核和平时表现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该考核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和督促学生的阶段学习,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上必须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采用符合学生及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保障。

作者:陈碧云 惠聪 单位: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建筑工程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实践性知识教学,而缺乏完整的学科体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前期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科设置不可理的现象,如数学、力学是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教学中却忽略了数学、力学等基础性学科的辅助作用,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教学效果难以显现。而且实践教学中片面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看到了教学的短期效益,而没有从根本上挖掘整个学科体系的真正内涵。

(二)师资力量有限。

教师是教学的施教者,其教学水平、专业知识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可以看出,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缺乏专业知识强、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如今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师向低龄化发展,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占较大比重,这些教师基本都具备扎实的建筑基础知识,但是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丰富的教师中,又存在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不一致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认识不足,不能适应时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新要求和新课程的变化。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是根据知识结构而设计安排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践过程只是单一的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实际训练不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标准要求,因此不利于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教学缺乏完备的实践基地。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缺乏完善的实践场地,由于资金问题或者学校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只是停留在院校内部,缺乏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建设的训练场地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与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实训内容与教材不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都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实训系统,实训教材都是沿用几年前的教材,教材与实际实训教学内容不符,实训资料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关键,高职建筑技术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批集建筑生产、建设、管理为一体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只有加强对教学的创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与社会更好地对接。

(一)更新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建筑结构分析能力、建筑工程测量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同时掌握必要的施工技术。因此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使学生具备将来可以在工程实践中终生受益的理论和实践功底。

(二)采用案例教学。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为学生讲解真实、典型的案例,将施工现场问题带到课堂去讨论、分析,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还可以通过反案例教学,为学生讲述施工中常见的错误做法,巩固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模糊知识点,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理解,从案例中吸取经验。

(三)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去,将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课程,学校借助企业的专业技术背景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专业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等,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理论只是与实践技能达到融合统一,进而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入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了解建筑行业发展动向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使其了解本专业的先进理论,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五)编写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教材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要与教材相结合,吸收国内外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编写一套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采用实际案例,使教材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此外,对于生源结构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容同的实训资料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结束语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建筑人才,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宁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根据长期以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以及企业的反馈,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多年以来,各院校致力于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低、能动性差,严重影响着自身发展。不仅如此,这种方式下教育出的学生都缺乏实践能力,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却无法应用到现实工作中,存在一种“到了工作岗位中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都用不上、能用上的知识自己都不会”的现象。而且,他们还缺乏创造性,对现有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了如指掌,却没有发散性的思维。针对种种境况,当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整合主干学科,实现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以模块化思维方式为基础,将各教科书的章节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再将每个知识点按其实际应用范围重新组成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位需要,将各个部分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对章节的增加、删减和顺序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施工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根据以上各科书本,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出的学生实际工作能低,空有一脑子的知识,却不知怎样运用。每个课程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可以打破书本界限,整合以上学科,进行模块化教学。从实际出发,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把学科整合为:基础知识模块、混凝土结构模块、建筑施工模块、岗位实习模块、毕业设计模块,根据实际工程的工艺特点,再将这五大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例如:在测量课程中融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材料力学课程结合建筑施工课程等。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转移教学地点。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是典型的理科课程,所以很多知识点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课本上的知识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对知识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因此难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了适应时展,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目标。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从城市到从村,各种素质不等。针对高职的一些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遇难则退等特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直接地、更直观地把书本中的知识以实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我们可以把教学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实验室,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让学生看到相应的实物。把每个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到底是如何应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关键工序的施工做成小型的实物道具,同时结合施工材料设备,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例如,EPS聚苯板外墙保温施工,可在实验室制作一个小型的房屋,每道施工工序,包括基层处理、测量放线、粘贴EPS聚苯板、EPS聚苯板打磨、涂抹面胶浆、铺压耐碱玻纤网格布、涂抹面胶浆、填嵌缝膏、涂面层腻子和涂料都能反映出来,并联合施工材料、设备的展示,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围绕这样的案例来开展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符合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学生掌握、有利于摒除死记硬背现象和减轻学生负担。

(三)加强与施工企业合作,增加实习机会。

实习是学校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必要环节,是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实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最终完成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阶段。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学校中,专注于教学,却缺少了实际施工经验。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与施工企业合作,引进技术人才教学。他们长期生活在施工现场,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对新材料、新技术也有着及时的了解。聘用他们为学生们做课程辅导,一定会得到可喜的效果。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发展离不开教学。我国的高职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入成千上万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每一个施工现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能力决定每一个施工现场的质量、决定着建筑市场的发展方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成更多的新型技术人才。有改革才会有进步,相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发展、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壮大。

作者:郭直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现状

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以及方法,简化太极拳依旧是太极拳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以竞技体育缩版为主,造成太极拳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陈旧、弊端较多等问题,该种教学模式下的太极拳教学已经难以吸引大学生习练太极拳的兴趣。太极拳教学中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教师的动作,体育教师也只是简单的按照教学内容来进行授课,不仅造成太极拳教学中没有融合太极拳的攻防练习而是一味的去强调太极拳的核心是修身养性、锻炼体魄,这种缺乏技击方面示范和教学的太极拳教学模式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太极拳教学失去兴趣,致使学习过太极拳的大学生对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运动的了解微乎其微,很多大学生都错误的认为其所掌握的太极拳套路是“花拳绣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太极拳教学考核方式上过于呆板,在太极拳考试中太极拳运动技术、技能的分数比占80%左右,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不难看出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对于太极拳教学来说不应该只通过大学生个体的运动技术对其进行评价而是要通过大学生专项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所沿用的传统太极拳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落后的考评方式难以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求,这也是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推动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其体育教育改革中的首要问题。

二、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模式分析———以《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为例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是大众学习、练习和式太极拳的主要教学用书,该教程作为国家武术段位制实施以来规定的太极拳考试用书,是和有禄根据和式太极拳技术特点,在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标准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专业用书。《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在编写过程中便采用了段位制教学模式,对一至六段的段位技术基本形态、单练套路、对打套路以及拆招技法等进行详细阐述。对于《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来说不仅充分体现出了和式太极拳自身特点,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实施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模式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教程在编制过程中高度保持了一段到六段中各段套路动作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控制上十分合理,所以该教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确保大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中将和式太极拳“化打合一”的特点有效融入其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其不仅可以在教学中掌握和式太极拳的攻击技能,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大学生防守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在按照该教程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太极拳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太极拳练习兴趣对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院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一)段位制常规教学法

太极拳段位制常规教学法与高职院校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该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十分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太极拳段位制理论教学

对于太极拳来说可以用“一层功夫一层技,一层功夫一层理”来对其进行概括,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每招每势中均带有丰富的理论,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需要利用丰富的理论来指导其每个动作,所以理论教学必须要作为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太极拳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建议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太极拳理论教学前,应将太极拳技术教学作为基础,即利用太极拳技术教学来培养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当大学生个体太极拳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后再进行理论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记忆太极拳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降低大学生在学习中对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厌烦心理。再者,体育教师在太极拳理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例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来整理一些视频,让大学生可以利用直观的角度更为深入的去了解太极拳理论知识,这对提高太极拳理论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体育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讲解单练动作的时候,要将不同太极拳动作所含有的攻防内涵融入其中,这样的理论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对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2.太极拳段位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体育教师利用直观示范和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示范具体动作形象、技术结构、动作要领、动作方法以及动作路线等,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最短的时间来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师示范中的基本要求是力求准确并要高度保持太极拳独有的风格特点,示范过程中要确保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可以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语言讲解是太极拳段位制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体育教师在语言讲解中主要向大学生讲授太极拳基本知识、动作名称、动作作用、动作要求、动作完成方法、动作方向、动作之间衔接要求、课堂组织形式以及教材特点等。体育教师在太极拳语言讲解中要坚持语言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等特点,尤其是要将各动作的运行路线、衔接部位讲解清楚,同时要求教师必须要正确的使用每一个太极拳动作术语,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专业术语要使用通俗语言进行解释,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去了解、记忆以及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其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可以准确的做出相应动作。和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与传统七十二式太极拳相比,前者的学习相对较为简单,对于体育教师来说通过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练习体系,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讲解可以开启大学生的思维,将理论与实践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专项教学

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来掌握其出现错误动作的规律,这样便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预防和纠正大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太极拳中没有对其错误动作进行纠正,则十分容易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因此,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要做好学生错误动作研究,并结合不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这种积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避免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太极拳动作技术,这对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段位制特色教学法

段位制特色教学法主要是为了突破传统太极拳教学中学生模仿教师而改良的教学方法,该种创新教学方法对提高大学生太极拳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拆招明招教学

拆招明招教学是指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将一个复杂的太极拳动作,将其分解成为多个不同动作进行教学的方法,对于太极拳动作来说只有给予大学生完整的动作示范,才能帮助其准确的掌握不同动作衔接中的细节动作,这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太极拳学习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和式太极拳单鞭动作中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不同动作进行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要将双手下沉并转换重心,然后让学生的右脚向右打开一小步并左脚跟步,同时学生的双手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向左再向右划弧动作,最后要求学生掌握该动作的定式动作,利用这种更为系统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2.喂招还击教学

喂招还击教学中主要强调教师要以给学生喂招,学生做出已掌握动作来化解教师招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该种教学方法在应用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大学生对相应动作的掌握程度,使大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更为主动的去学习太极拳套路。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中的瑰宝,太极拳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太极拳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略掉太极拳所具备的攻防作用,因此,该种教学方法中要求体育教师要将太极拳的攻防内涵融入其中,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去理解太极拳攻防的含义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去运用太极拳的攻防功能,学以致用是该教学方法实践中强调的核心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太极拳所具备的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等功能,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只有将攻防功能融入太极拳教学中才能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高职院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太极拳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若干意见,以期利用上述几种教学方法来将段位制教学,真正的落实到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中。

作者:李春华 单位:德宏职业学院

第九篇:高校思政概论课教学改革

一、论与史的关系

本科院校开有四门思政课程:概论课、思修法基、马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职院校只开设两门:概论和思修法基。由于概论课与纲要一定程度的同向同构,加上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历史知识的相对匮乏———尤其理工科学生,高中阶段几乎没上历史课,所以,许多高职院校老师在概论教学中习惯采用论中带史或以史带论的教法。原因在于党中央之所以布置和选择在高职院校开概论课而非纲要课,有其深刻的考虑,概论课能更系统全面反映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实践探索所总结出的理论成果,它能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辨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讲概论课,论是主,史是辅。史作为讲理论的背景、案例,可以增加论的色彩、深度,使理论变得有根有源。有些理论,如果脱离历史背景,当今的年轻人是很难理解的,比如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几乎全面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又允许私有制等非公形式存在。难道社会主义改造错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正确性在哪里?只有结合当时历史条件以及这一改造对中国后世的整体影响才能讲清楚。

二、专题式教法与概论体系的关系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概论课可能过于抽象无味,引不起多大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有许多教师采用专题式教法,将教材内容划分成若干个专题模块,每个专题围绕一些重要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开展研讨、演讲、辩论。比如“,走近”专题,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也可以把放进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了解他对中国的功绩和理论贡献,好处显而易见。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对专题进行划分,对专题进行研讨时候,必须兼顾教材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即对于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联系在专题中也要显现出来,让专题和专题之间也形成前后相继的逻辑链。避免专题搞得花里胡哨,却没有内在的理论作为依托。课堂专题教学主要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来进行,其操作策略的主要思想是:根据各章节的不同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秉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参与式、体验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演讲、讨论、访谈、戏剧、游戏、知识竞赛、视频等多形式的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让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内容进入课堂,在良性互动中领悟人生真谛,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问题。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

我们曾经比较重视概论课理论教学而忽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应付也就是说总体上不知道该怎样把实践教学搞的有声有色富有成效。现在,绝大部分院校认同并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模式,这符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收到良好的效果。理论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实践教学起辅助作用,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对应的历史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来确定。如今,理论教学的改革风生水起,实践性教学则雷声大雨点小,原因在于理论教学改革成本小,而实践性教学改革成本大。不管什么形式的实践活动,多半要带领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如纪念场馆、历史遗址、企业、社区等等,涉及资金、车辆、安全、组织联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活动设计样式多一些,参与的学生少一些。回校以后,通过宣传介绍进行补救。

四、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杜威是研究教学中儿童(学生)主体地位的先驱和权威,但是他并没有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就是说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系。以思政课教学为例,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把控、教学效果的检验等主要环节上。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就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是有人格尊严有思想情感的人,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是有理想抱负有学习组织能力的人。一言堂、满堂灌实际上就是没有怎么尊重学生和相信学生。所以,教改就要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进行演讲、讨论、辩论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展示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更大限度体现出来。

五、思政教育共性与学生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关系的关系

全国的思政课教材是中央政治局拍板的统编教材,思政课本身带有比较鲜明的政治思想色彩和任务,思政教育的共性也就是说不管针对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要履行上述任务。但是,不论是什么课程的教育,因材施教是从教之古训,我们教育教学的中心都是学生,本着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适度差异化的教育教学。学生的专业是他们学业的主要目标,因此,凡是涉及与其专业相联系的课外知识———包括与专业有关联的历史事件、人物、科技创新、当代相关企业现状等等,总能引起学生特别的共鸣,比如,针对学习机械专业的学生,讲近现代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及人物,讲大型机械厂的发展转型,讲沿海一带先进的模具制造企业等等,学生总是兴趣浓厚。布置学生课外社会实践调查时,有意识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到不同企业、工业园,或者安排一些与其专业有一定联系的考察内容,这就是思政教育的个性所在。

六、考评模式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思政教育教学对学生的考评,真的不在乎通过期末一张试卷考试评定分数———这个分数既不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更无法体现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取消卷面考试以后,采用了一些新的考评模式。新的考评模式要突出过程性、多样性以及知行结合的特点。所谓过程性,即把考评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乃至全过程中去考查、分析、点评、评分。所谓多样性即考评学生成绩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学生课内学习专题,可以采用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外实践划分不同的实践基地、实践内容和实践种类。另外,我们还要考查学生出勤率、上课表现。所谓强调知行结合,即把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具体行为结合考评,比如,学生专题演讲,既要考评学生专题内容的知识水平,也要考评学生演讲中表达、仪态、PPT制作使用、上下互动等水平。考评方式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是为了实效,我们真正在乎的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以后认同这门课,并且获得教益。这些教益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以上几种关系是我们概论教学中绕不过去且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之间构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有关联的系统,所以,我们必须整体的思考这些关系并处理好这些关系。

作者:张玉龙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第十篇:高职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目前存在问题

1.1专业发展迅速。

高职高专的专业面向社会需求,近年来细化程度明显,专业变化程度大。以我校为例在药学、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等传统专业基础上增加了中药、药品经营管理、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助产、保健品和营养学等多个专业,大多数专业都将药理学设为必修课程,并要求一定的实验课程比例。但各个专业的需求与侧重明显不同,如药学和中药专业侧重于药理学机制及应用;护理专业侧重于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和与不良反应;医学技术专业侧重于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与对检验结果的干扰等。部分传统药理学实验操作难度较高、设计复杂,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已不符合需要。

1.2实验教学任务重,师资匮乏。

高职高专从事药理学实验教学师生比较低,以我校为例,专职从事教师有5名,兼职5名,从事药理实验的实验教师仅1名,但药理学为大部分专业的基础课程,每年接近2000名学生需接受实验培训,任务重。

1.3学情变化明显。

青年学生热衷于接收新概念事物,好奇心强,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心理疲劳。传统药理学实验多为经典基础实验,实验结果虽稳定,但结果容易取得且固定,学生科研兴趣和主动意识不高。另外目前医药高职高专大部分是从中专药校和护校转变而来,女生比例高,对动物接触较少,动物实验操作有困难。

2.教学改革的初探

2.1以专业为导向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按“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置讨论,统分结合,精选实验内容,以大专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缩减过于复杂的药理实验,并同时对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如对护理专业的实验内容中在红霉素溶媒实验等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加入常见消毒防腐药物作用效果与毒性比较;对药品营销专业开展介绍药品处方辨识比赛,模拟药房“问病卖药”等项目;对医学检验专业,开设药物对人体生物材料的检验指标影响的实用课程等。通过药理学实验将专业特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利于保持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2从实验课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实验课的设计对于引起学生兴趣意义重大,适当、可控的实验课改革不仅能保持传统实验课结果可控的优点,也可避免其教条、死板和无新意等缺点。我们在与课堂的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引入设计性实验,加大开放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实验之前开始查阅文献,撰写实验方案,并实验过程中视频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课后及时点评,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3丰富实验教学的手段

2.3.1.PBL实验方法。

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PBL实验方法效果已得到证明,“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PBL教学的精髓所在,是提升职业素养的捷径。以我们实验教学为例,实验课前提出问题:“如有一名大范围烧伤的病人,体温>38.5℃,应采用盐酸氯丙嗪还是阿司匹林降温?”。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验设计方法:甲组小鼠给予盐酸氯丙嗪,乙组小鼠给予阿司匹林,给药后将甲、各2只放入冰箱冷藏室,另2只置于常温下,30分钟后分别测量4只小鼠体温2次,求其平均值,比较给药前后的变化及不同条件下的体温值。从该项实验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抗精神病药物与解热镇痛药物降温机制的不同之处,还能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掌握基础实验技能、了解基础统计学方法和如何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2.3.2采用渐进式教学法。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做的转化,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技能,实验课中先由老师讲授原理,然后进行操作技术示范并讲解技术规范,之后请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并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实际操作并由教师及时矫正和反复训练。

2.3.3与软件技术有机结合。

职教论文范文5

高职生源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坐一圈,是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分组围坐的模式,有利于小组成员间面对面地互相探讨、辩论、取长补短。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小组长是小组的总负责人,协调小组成员开展讨论,对培养其积极性、责任性有积极的作用。记录员负责将讨论内容的要点记录下来,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也便于讨论结果的总结、整理。每次课程更换小组长和记录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小组的成果展示及小组间的答辩、打分。每组请两名学生上讲台,通过幻灯片、白板等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进行必要的阐述,并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类似于答辩过程。学生自我阐述、自我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能理清思路、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组与组之间的辩论、评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用活页材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综合开发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记录各教学环节中的主要内容,如思考过程、讨论结果、重要知识点、操作体会及相关内容。学生用活页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用活页材料,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目标性,并能对课堂学习过程起到很好的引导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条理性。课堂结束,学生看到自己写得满满的活页材料,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内适当运用趣味性的小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小游戏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是开展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自身应牢固树立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启发式教学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前提。随时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以及顶岗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职教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真正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根据课程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的发展,根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及时根据择优原则、择新原则、适用原则、先评后选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未及时编入教材的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义、图片、实验册等纸质材料,设备、模型等实物资源,光盘、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作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3.课堂内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内,教师应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有目的性地在学生重难点知识上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学生打开思路,通过班上学生集体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4.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

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案,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减少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如认知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增加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增加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实践环节,如模拟性、操作性的实训类型。教师应特别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为主体是创新型实训教学环节的主要特征。

三、案例分析

以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绪论》内容为例对创新教育的课堂实施作进一步阐述。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液压传动》课程中通常会安排约两个学时来介绍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即课程的绪论。在《液压传动》绪论的讲解中,大多数教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例,借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帕斯卡原理,通过计算、推导,分析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较小的力举起较大的重物。其实,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教师设计一份用于《液压传动》绪论教学的活页材料,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完成的内容。课前,每小组桌上摆放一个实际生活、工程中使用的千斤顶。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教学环节一:引入案例。

结合生活常识,由学生举手发言,表述日常生活中千斤顶的用处,并说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并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教师播放千斤顶在生活及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和视频。此环节通过引入来自生活的案例“千斤顶”,使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于接受,“问题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人分发一份活页材料,使学生有很强的新鲜感。

2.教学环节二:趣味性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趣味性游戏。一人站立于千斤顶之上,另一人摇动手柄将其顶起,轮换操作,并将体会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游戏中,教师提醒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趣味性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小组成员间的协同操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此环节中,教师提醒平时不愿动手、不愿参与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去,明确告诉他们你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细节,能慢慢地消除他们排斥学习的消极心理。

3.教学环节三:自主探索。

此环节是核心内容,根据对千斤顶的初步认识,结合已学的课程知识,请学生亲手绘制千斤顶的工作原理简图。此环节难度较大,可分步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绘制情况,分阶段播放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和千斤顶内部结构的视频,逐步引导学生。在没有提示时,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头绪,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表示出已学过的几类机械传动的模式,但是观看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后,不少学生试着将大小油缸表达到示意图中,但是对如何进油、如何复位等细节还是表达不清。观看了千斤顶的内部结构视频后,几乎每个组都能总结出一幅工作原理基本合理的示意图。教师请学生将小组讨论、总结后的工作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向同学讲解其工作原理,并接受同学的提问。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记录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果,展示讨论成果,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巡视过程中,教师关心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每一位学生都会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到自豪。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学环节四:真实环境体验。

职教论文范文6

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教学的情感性特征。教学的情感性特征要求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全情投入,用情感催化自身的教学专业化发展。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以知识授受为中介的认识过程。通过教学,实现了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变并由此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性从来就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表现维度。但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把教学的认知性片面化和绝对化,并由此导致教学中师生情感的缺失。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两个“人”的因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有认知方面的,还有非认知和情意方面的。另外,即便是从知识授受来看,这种情感性也同样存在。

在我国,知识的授受一直被认为是教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任务,而知识本身也具有情感性。虽然从外在存在形式来看,知识反映的是一种客观事实,似乎与情感和价值因素无关,但其实知识也是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发展的产物,情感性也构成了知识的一个重要属性和特征。这样,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情感性三位一体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情教学,新入职教师更应如此。事实上,情感因素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且也只有那些具有真情实感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陶冶、价值观与思想品德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达成三维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此,用情教学对新入职教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对新入职教师而言,用情教学主要有两个认识和实施要点:一是新入职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有热情,要满怀激情地进行教学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动力支撑系统;二是新入职教师还要充分体验和感受用情教学带给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师用情教学的结果必然会从学生那里得到一种积极的情感反馈,而这是促进新入职教师进一步投入教学和改进教学的强大动力与内驱力。教学情感的缺失与教学工作中的倦怠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而用情教学是化解教师厌教心理,进而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催化剂。

二、新入职教师要“熟悉教学”

熟悉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来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新入职教师经过了大学几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教育见习、实习等的锻炼,但还是普遍缺乏对教学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所谓熟悉教学,就是指新入职教师要尽快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程式、方法、组织形式、要求以及相关的理论和理念等。具体来讲,新入职教师熟悉教学主要有以下要求:一是新入职教师要尽快了解和熟悉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内容及要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生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等;二是新入职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并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三是新入职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能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及学生的特点等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四是新入职教师要努力学习、理解、感悟和运用教学的相关理论。因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对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人类形成了诸多对教学的规律性认识,并通过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范式、教学技术与艺术,以及学生认知的特点和规律表现出来。新入职教师只有学习、领悟和运用这些相关教学理论,才可能把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达到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熟悉教学是促进新入职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性要求。

三、新入职教师要“琢磨教学”

琢磨教学与我们经常所讲的磨课相似,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磨课。“磨课是教师依靠专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对课堂品质以及教学水平提出自我规约及更高水平的要求,通过学科组评议、自我反思以及优质课等过程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教研形式。具体而言,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大家协助下,把某课教学当作科研课题,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个教师某课的教学成为水平较高的精品课,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教研和科研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由此可见,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集体性,它主要是以教科研共同体的形式来进行的。相对于磨课,琢磨教学既可以以集体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个体独自的方式来展开。当琢磨教学以集体的方式来进行时,其含义就等同于磨课;而当琢磨教学以个体的方式来进行时,它又与磨课有所区别。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养成琢磨教学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新入职教师琢磨教学的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一是琢磨教学内容。新入职教师琢磨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要解决自己“搞懂”和把学生“教懂”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通过琢磨教学内容,新入职教师自己首先要搞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因为教师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是无法把学生教懂的;其次,新入职教师琢磨教学内容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研究如何把学生“教懂”这一问题,因为教师懂的并不意味着学生也懂,更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把学生教懂。因此,新入职教师要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琢磨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再把自身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二是琢磨教学方法。琢磨教学方法就是指新入职教师还要研究如何通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其中的关键就是研究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启发性的教学原则。三是琢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应基于学生的学,而脱离学生原有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的教学必然是寡效甚至是无效的,这样的教学也是毫无意义的。四是琢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独特和个性化的,因此,“因材施教”和“因学而教”永远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琢磨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新入职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针对每位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并匹配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五是琢磨教学风格和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是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要求新入职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的难度颇大,但它始终是新入职教师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新入职教师琢磨教学风格和个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和研究自身的性格特征,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培育自己的教学优势,并通过优势的发挥规避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劣势,最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好课都是磨出来的”。如果每位新入职教师都能养成琢磨教学的习惯并掌握正确的方法,其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就有了坚实的支撑。

四、新入职教师要“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当前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反思教学的概念与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如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就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和教师成长的现实经验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反思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大凡那些对教师岗位适应期短、教学进步快、教学成绩显著的新入职教师都善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来总结自己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此增强教学中的自觉性;相反,一名不善于反思和总结的教师,其教学往往难有提升,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什么提高和进步。所以,新入职教师要特别注重培育自己反思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总结自己教学成功的经验,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教训,并明确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同时,新入职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在不同阶段进行的教学反思具有不同的功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思教学对促进新入职教师的教学专业化发展确实具有重要甚至是神奇的作用。

五、新入职教师要“研究教学”

教学还要与研究相结合。教师要以研究和探索的态度与方式来对待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工作,这不仅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而且是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是否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是传统传授型教师与现代研究型教师的一个根本分野。对教师研究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人把它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教育专家型教师的客观需要;三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内驱力的重要源泉;四是名师们的共同特征;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研究教学,决定了新入职教师要转变“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职业角色观,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新的职业角色观。当然,教师从事的研究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是有区别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教学实践研究”,而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研究得更多的是“教学理论”问题。另外,新入职教师开展的教学研究还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体现“校本教学研究”的特点,即新入职教师应该研究本校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自己身边的问题,研究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并通过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高;二是要体现“教学行动研究”的特点,即新入职教师开展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实践取向,而不是理论取向的,是为了解决本校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有效性;三是要体现“微观教育问题研究”的特点,即新入职教师研究的主要是有关教育教学中的微观问题,而不是有关教育的中观问题,更不是宏观教育问题,而对这些“小问题”的研究并不影响研究的意义,因为研究的价值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对新入职教师而言,有意识地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不仅可以使新入职教师充分体会到教学和研究带给他们的双重甚至多重乐趣,而且,研究教学也是提升他们的教学层次和促进其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新入职教师要“交流教学”

尽管新入职教师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开展有关教学的交流与研讨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既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又具有个体性的特点,是集体性和个体性的高度融合。从教学成果呈现及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的层面上看,教师的教学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但从某一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来看,教师的教学又具有个体性的特点,他们主要是以独自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的。教学的集体性和个体性共存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开展教学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是对新入职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及对教学的直观感受,加之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展教学交流对促进他们的教学专业化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交流教学的关键是要在学校里构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制和形成相应的环境与氛围。当然,为了使教学交流更高效、更深入地进行,也有必要对具体的交流活动提出一些要求:一是要构建促进教学交流的教师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彼此分享教学成功的喜悦、总结教学失败的教训,以及各自对教学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以达到丰富新入职教师教学与课程资源的目的;二是要形成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与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无论是新入职教师、中年教师还是老教师,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交流的氛围是民主和谐的,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教学交流才可能是坦诚、深入和有效的;三是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名师的引领作用,尽管在交流过程中,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新入职教师与名师在教学经验、教学成效及对教学的感悟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在交流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老教师和名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让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有一个可资学习、模仿和借鉴的对象与榜样;四是要设定交流的主题和具体内容,尽管教学交流应该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但每次交流的内容要尽量明确和具体,即在每次教学交流前最好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研讨,以便使教学交流深入进行。交流教学是为了让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达到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应该讲,交流教学对新入职教师熟悉、适应教学并促进其教学专业化发展是有针对性的。

七、新入职教师要“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对教学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促进关系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和多边互动的过程,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只有教师教而没有学生学的教学,也不存在只有学生学而没有教师教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来就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和条件的。具体来讲,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通过教师的教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反过来,学生的学又构成教师教的前提、依据和理由,学生的学又要求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这就是教学相长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实现教学相长的要点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师的教要基于学生的学,并促进学生的学;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自学生学的反馈信息,为改进和提升教学提供依据。过去,教学过程长期被看成是师生之间的知识授受过程,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但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入职教师改进和提升教学就离不开学生学习这个参照体系。向学生学习,可谓是新入职教师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新思路。

八、新入职教师要“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或提高教师教学中的有效性是当前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有效教学这一命题中蕴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并非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有用和有效的,或者说,在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能有不少教学行为、方式和活动是无效的,甚至是发挥副作用的。这就是学术界所研究的“病理教学”、“教学的负功能”和“教学的负作用”等。有效教学总是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相联系的,突出表现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发展了能力和个性,提高了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以及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总之,在教学的前后学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就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要求。有效教学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意味着新入职教师还必须增强自身有效教学的意识,并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等方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无用功,以师生最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成效。新入职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并把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作为自身教学工作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有效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来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系统的要求,也是促进其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九、新入职教师要“生成教学”

与“生成教学”相对立的是“预设教学”或教学中的“预设性”。“所谓预设性教学,就是指充分发挥了预设作用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教学是十分重视预设的,但预设常常有强力强制倾向”。传统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把教学中的预设性推向了一个极端,它通过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严格规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进程和组织等。预设性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管理与目标达成,其优点是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并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另一方面,过度预设教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使教师的教学程式化,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以及教学个性、风格的充分彰显。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这一问题,生成教学的概念和要求应运而生。所谓生成教学,“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预设性’到‘生成性’的转变,强调师生基于课堂情境(景)的多变性,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对话与交流实现教学中意义的不断创生”。生成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比较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足够的教育教学机智等,显然,它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高层次要求。尽管如此,让新入职教师了解和掌握生成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树立生成教学的目标追求也是促进他们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生成教学对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来讲是一种要求、一种目标、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和一种境界。

十、新入职教师要“提升教学”

教师的教学具有知识的再生产性和教学阶段的周期循环性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现象: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效果在周期性循环的过程中没有什么长进,总是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循环往复上,他们把教学作为一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过程。因此,对教师,特别是对新入职教师而言,就面临着一个不断改革和提升教学的问题。提升教学,首先就要求新入职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教学的现状及其所取得的成绩,要把不断优化教学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其次,还要求新入职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因为缺乏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是盲目的,新入职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规律和原则的理性认识与把握为他们提升教学提供了内在的依据;再次,还要求新入职教师要善于积累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以此来指导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十一、总结

职教论文范文7

1.1整体情况

江苏高职教师群体是一批以拥有本科硕士学历为主、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群体。如图1所示,48%的受调查对象有本科文凭,46%的有硕士文凭,中青年教师占84%。在职称方面,讲师和助教的占比分别为42.5%和35.5%。这说明这批年轻高学历的教师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工作时间上看,不足5年的占25%,5-10年的占37%,大部分教师还属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发展期。因此,这个群体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比较强烈,且很愿意接受这类教育。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是满足教学需要和科研需要,其中,对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最高,其次是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

1.2认识水平

江苏高职教师对于自身继续教育的定位比较准确,主要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补充。这源于对高职教育体系的深刻理解。高职教育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相应地,认为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应该是到企业实践。

1.3现实差距

江苏高职教师所接受的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与期望有差距。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江苏高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听讲座和参加会议,只有约37%受调查对象是到企业实践。谈到参加继续教育的效果,约68%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效果不是很明显。

1.4外部环境

江苏各高职院校对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都有相应的政策。如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相结合;对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的支持力度也日渐增加;2012年成立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负责省内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需求调研与规划,培训政策研究与咨询,培训项目开发与资源建设,培训计划落实与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平台构建与绩效评价等工作。

1.5校本培训

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大部分高职院校经常组织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校本培训。如有针对师德、现代教育技术、科研等方面的培训;有互相学习的比赛、观摩和研讨;有户外拓展等。但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因为约55%的受调查对象反映内容比较丰富,约40%的教师认为形式比较单调,约53%的教师认为接受的校本培训有点效果。

2江苏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形成“高原”现象,相应地,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再加上江苏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其他省份的一些人才。因此,相对而言,江苏教师的整体水平较高,且竞争意识也强。此外,跟其他省份的高职教师一样,江苏高职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直接参加工作,缺少实践经验。所以,这些教师对提升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特别高,期望参加更多更好的继续教育活动。这样一来,江苏高职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更加强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而当前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是各个学校在遵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下,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的,有很强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及其积极性(周健,2011)。虽然各校都将继续教育纳入职称评定,并且也将参加企业社会实践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由于考核政策的不完善,参加企业社会实践这一条考核标准有些流于形式。某高职院校出台政策要求教师必须利用暑假参加不少于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要求有相关的申请和总结材料交人事处存档,并设立了监督机制。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实施几年了,并没有太多的教师真正参加社会实践。

2.2培训形式内容单调

目前,高职教师参加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职称评定部门要求接受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培训,这种培训一般都是针对所有专业技术岗位的,其针对性可想而知。二是培训基地的在职进修。培训基地多采用班级制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的学习机械、被动(粟湘沙等,2006),且授课教师基本上是基地学校的教授,参加的也多是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当然,基地培训也会提供一部分企业实践,但比较少。三是各种协会、学会组织的培训,这种培训也是多采用专家讲座形式,只是这些专家大部分来自于各行业或政府,相对来说能接触到一些行业内的信息,与社会实践想要达到的效果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很多这种培训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费用较高,获得学校批准的机率就小了些。四是学历进修,随着职称评定压力的增加,原学历为本科的教师都在积极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

2.3教师个人的行动力不足

问卷结果显示的是将近90%受调查对象出于教学和科研需要迫切需要参加继续教育,但现实了解下来,真正能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只有30%左右。缘何有这么大的出入?一方面与可提供的培训机会、资金有限有关系,但另一方面与教师自身也有很大关系。以某校某系为例,学校每年拨给的继续教育费用虽不算多,但有时居然会用不完。经分析,参加培训的教师集中在少数几位教师身上,而这几位教师在出去几次后考虑到名额问题,也不申请出去了。其他未出去的教师呢,则直接称未看到通知,事实上,系部收到的培训都已经公布,并专门告知相关教研室主任。有的则提出疑问,学校有钱供我们出去培训么?还有的表示,出去参加培训太麻烦,落下的课务回来后一补就是一堆,吃不消。而且孩子也无人照顾。也有些老师认为,我们参加的这些培训效果不大,听听而已。综合这些说法,根本一条,就是教师自身动力不足,容易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学生也不负责任。

3江苏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江苏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现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3.1教师个人积极应对

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不能只有想法,没有行动。据调查,大部分教师对本职工作认识到位,且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是在付诸实践时,往往会讲很多的困难,比如说出去培训期间落下的教学任务依然要自己解决;出去培训时间太长放心不下孩子;出去培训的经费还要自己申请;有些培训不是很懂。总之,在面对继续教育时,除了个别的老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很明确,能坚持根据所需主动寻找培训项目外,其余的基本上处于一种“等靠状态”,或者送到面前都不愿接受的状态。追根溯源,其实就是教师本人对自身的职业成长规划还不是很明确,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坚持。另外,也需要学校出台相关的奖惩政策激励更多的教师考虑自身专业发展,积极寻找参加有效的继续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等靠”。

3.2校本培训多样化

由于可提供的外出培训机会、资金有限,且往往是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培训了再培训(牛国鹏,2006),以及教师外出参加继续教育与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且教师参加的外出培训的组织方基本上是师资培训基地、各种各样协会、学会组织培训,良莠不齐,有的针对性不强,有的甚至就是为了挣钱。而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不同的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同,学科性和专业性都很强。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求不同,期望也不同。同一地区内含有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教师更是呈现出数量少且地域分布散的特点(粟湘沙等,2006)。所以要想让大批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且有良好的效果,关键还是所在学校要努力探讨适合本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3.3完善政策,加强执行度

职教论文范文8

合作教育体系以及基于工作的学习,是实现能力与社会化职业对接的有效手段。这就要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突破教师与教练角色、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脱节的局限性,实现“教、学、做”全方位的融合。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常借助某一实践项目展开教学,通过特定情境的设计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新知识的生成和迁移的目的[1]。企业产业转型的加速、个人岗位的不断更新,企业和个人都需不断发展和更新知识技能。在保证专业适应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岗位转换的需要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对于一些重要的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考核实践教学,要采取社会认可的考核方式,参加社会技术等级考核。唯有学会学习、注重实践,才能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好办法,才能妥善化解和处置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才能培养干事创业的能力。

实践能力在于专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并以专门性为主,通用性为辅。因此,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把握好实践教学的切人点,实现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的结合,以期使被培养者成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还包括与职业能力相关的一般能力(如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专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2]。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加快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建设等全方位的改革,以岗位能力的需求为目标,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为重心和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同时,要更加重视实习教学环节,加强实训指南、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标准等实践教学的研究,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编写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材。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和贯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前店后厂”全真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能够达到实验、实训、实习的统一,便于形成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和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使其成为集人才培养、教学教改、对外开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订单式工学交替”是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的最好方式。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有针对性地开发实训课程或培训项目。与企业联合办学,可利用企业优势,以实际操作为手段,改善技能训练条件,保证学生在实训基地能操作最新的机械设备,了解现代制造技术、设备的发展动向,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环境。主动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训的兼职教师,并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质量考核,甚至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边工作、边学习,毕业后直接为企业录用,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双赢。

造就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之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拥有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他们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一是通过鼓励的政策措施,分期、分批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师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中去顶岗实习,在实践中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二是从行业或企业中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相关职业能力极强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做专职或兼职教师。这样,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一支专兼结合与工学结合相对应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职业资格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就是对在校生实行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职业素质、能力教育,将符合行业、企业中职业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及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之中[3]。借鉴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逐步开展认证课程建设,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细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训练,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能力,使学生获得核心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