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信贷保险对外贸发展方式的作用

出口信贷保险对外贸发展方式的作用

 

2011年10月24日至25日,总理在天津调研时指出,“要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好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的作用,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作为国际规则允许的外贸促进工具,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在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支持企业“走出去”、保障出口收汇安全、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等方面,都发挥了并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审视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最重大的课题。在外向型经济仍占我国经济较大比重的现实情况下,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对外贸易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   一、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是我国对外经贸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s,AgreementonSubsidiesandCountervailingMeasures)相关条款,政府或政府控制的特别机构针对出口产品成本增加或外汇风险计划而提供出口信用担保或保险,原则上是被允许的。200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明确将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信贷、出口退税列为支持外贸出口的三大政策。与其他出口支持政策相比,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国家投入少、拉动作用大、杠杆效应明显”等优点。随着其功能作用不断拓展,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我国外贸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发挥也越来越充分。1988年,为鼓励机电产品出口,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外汇收入,国务院决定,参照国际惯例开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在发展初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没有形成规模,截至2001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机构总共承保出口信用保险179.8亿美元,年均承保额不足14亿美元,对我国外贸出口的促进效果不大。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通知,批准正式组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Sinosure),专业承办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同年12月,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的第7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挂牌营业。2002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上升到27亿美元。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政策性贸易信贷贴息以及其他一些传统优惠性出口扶持政策受到的限制日益增多,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口信用保险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重视。以美国为例,1984财年至1998财年,美国进出口银行(EXIM-Bank)直接贷款业务的比重从74%降为不足1%,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业务的比重从26%上升到99%。另一方面,由于外贸出口的粗放式增长,中国成为了贸易保护的重灾区,中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诉讼越来越多,倒逼中国外贸出口转型:对内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对外则要遵循国际惯例,这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步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2008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规模增长到432亿美元,在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信用风险急剧上升,国际贸易遭受沉重打击。面对外部需求萎缩的贸易环境,2009年5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稳定外需的6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在鲜明的政策导向下,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迅速提高,帮助大量企业解决了“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2009—2010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占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5%,达到2626.7亿美元,是2002—2008年七年累计承保总金额的1.8倍。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稳外需、促增长、保就业”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回顾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在服务国家“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等外贸战略过程中,无论是在提高出口企业信用等级、开拓新兴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还是在扶持对带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的出口和中小企业的出口方面,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均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度和明显的推动效果。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外贸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需要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   二、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高速增长,2009年,中国外贸出口在总量上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然而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问题,已经对我国外贸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货物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商品结构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并形成了绝对优势。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收入需求弹性低的特点,出口销量不容易受收入水平影响,因此在经济波动时期抗风险能力较强,而且一旦形成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得以发挥,其他经济体也就难以在短期内取而代之成为世界市场的大批量低附加值产品供应者。但是,除了劳动力要素之外,这类产品同时还依赖于资源、能源、土地、环境等有形要素的大量投入,并且多数以简单加工为主。这使我国外贸行业整体处于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机电产品出口比例有待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小,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较低,这些现状非常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份额不断增长,但市场集中度过高   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9728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从不到1%上升到9.8%,出口总额高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10.5%,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然而从市场结构看,我国的出口主要依赖于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2010年,我国对上述传统市场出口共计9339.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9.2%,市场结构明显过度集中,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风险,也让出口行业极易受到欧美市场变化的影响。#p#分页标题#e#   (三)加工贸易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但其出口效益持续走低   在我国庞大的出口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据了半壁江山。2010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9%,高于一般贸易出口占比(45.7%)1.2个百分点。我国加工贸易解决了大约4000万人员的直接就业,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其相关配套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大。在为大量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加工贸易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但由于两头在外,加工贸易为我国生产企业所带来的效益比例越来越低。以纺织品为例,在正常年份,??而代工的中国企业只赚取最多长期粗放式的增长,让我国外贸出口整体面临巨大挑战。对内,资源紧张、大宗商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任何一项都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打击。对外,仅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的75%。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10%的加工费,对我国的出口效益带来巨大影响。   (四)外贸区域集群效应充分发挥,但加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2000年至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同期进出口总额的92%,中部、西部进出口总额明显落后。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员素质、市场资源、环境政策等优势,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了规模效应,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领先优势,为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主要由外需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体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上,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欧美等发达贸易强国相比,我们在出口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含量、创新能力以及人均贸易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长期粗放式的增长,让我国外贸出口整体面临巨大挑战。对内,资源紧张、大宗商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任何一项都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打击。对外,仅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的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中,加工贸易占了1/3,多数产品以贴牌为75%。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三、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方面的作用日渐彰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优化外贸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积极引导企业保持好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2011年9月,商务部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下发《关于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加大部门协作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优势,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推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国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主,自主产品只占出口的10%左右,而代工的中国企业只赚取最多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帮助出口企业有效控制风险,提升我国外贸整体竞争力   经过不断的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已经由一种简单的保险产品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全方位服务,能够全程参与出口企业风险控制,把各项产品和服务有机嵌入企业出口所需的资信调查、合同签订、生产管理、出口申报、收汇跟踪、商账追收等各个环节,增强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抢抓订单的信心,全面提升我国外贸出口行业的整体实力。   1.事先规避风险   通过承保前对国外进口商的资信评估、国外进口商限额管理、费率厘定等手段,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前服务能够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市场分析和买方研究,规避国外进口商的商业风险和进口国家(地区)的政治风险,使出口企业能够更大胆地开拓国际市场,并且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和交易手段抓住商机。     2.及时补偿损失   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第一时间进行赔付。2009—2010年,我国出口企业共获得出口信用保险赔款9.8亿美元,顺利渡过金融危机。2011年1-10月,中国企业共获得出口信用保险赔款5.8亿美元,其中,在利比亚战乱中受损的企业共获赔款超过4亿人民币,企业得以及时恢复生产,确保稳健经营。   3.全力追偿减损   借助国家主权信用和强大的全球追偿网络,2009—2010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两年共实现追偿收入1.37亿美元,减少了国家和企业的损失。2011年,在加大追偿力度、提高追偿技术、拓宽追偿渠道等多方举措的支持保障下,前10个月就已经实现追偿收入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7%。   (二)发挥政策杠杆作用,优化外贸结构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调控对外经贸活动的两大砝码是限额与费率。依靠对限额与费率的安排,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既维持着促进出口和风险保障之间的平衡,又维持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平衡。通过发挥政策导向、严格风险管控、优化外贸结构等途径,最终实现外贸出口全局利益最大化。   1.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以政策倾斜的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引导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2011年1-10月,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机电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高新技术、纺织品、轻工产品、农产品和医药产品等八大重点行业出口达到1410.7亿美元,占同期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的81.0%。同样的,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也是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的主要群体。近年来,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重点民族企业,如中兴、华为等,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支持下跻身世界电信行业前列。#p#分页标题#e#   2.支持开拓新兴市场   面对我国出口市场集中程度过高的问题,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大力支持并引导企业开拓和占领风险较高,但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2002—2010年,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承保新兴市场业务累计超过2300亿美元,高于同期对四大传统市场业务的承保总额。2011年以来,我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业务,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持续扩大,1-10月新增承保金额达到961.1亿美元,预计年底在新兴市场地区责任余额将会上升到735.3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清晰导向,有力推动了国家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联想集团、奇瑞汽车、海尔集团等一大批引领中国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龙头企业,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不仅在传统市场地位日益稳固,也在以往难以进入的市场打开了局面。   3.协调各种贸易方式共同发展   多年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对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承保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1.9%上升到2010年的22.8%,2011年1-10月,更是上升到了23.4%,为做强、做大一般贸易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当前,国家全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信用保险对加工贸易出口业务采取应保尽保的积极承保政策,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6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点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与此同时,在支持服务贸易方面,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已经惠及文化产业、飞机维修、项目咨询、油井勘探、芯片测试等多种服务贸易出口领域。   4.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遵循信用保险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首先是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几年来,出口信用保险重点支持了江苏省的光伏、船舶、轨道交通等产业,浙江省的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广东省的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提升了整个东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其次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加大服务网络建设,增加资源投入等方式,出口信用保险对中西部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提高,2011年1-10月,出口信用保险在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和中部6省的承保规模达到193.2亿美元,间接推动中西部地区出口以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的速度增长。前三个季度,出口信用保险对中部地区外贸出口渗透率(承保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4个百分点。   (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的逐步确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延伸。其中,进口信用保险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的推出,将对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有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促进进口与出口贸易平衡   面对严峻的贸易失衡形势、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以及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早在2008年国家就已经开始试点推行进口信用保险业务,为企业进口过程中的预付款风险提供保障,以此鼓励进口,缓解我国巨额外贸顺差困局。同时,我国进口信用保险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重点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以优化进口结构。国际上,其他出口主导型经济体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以韩国为例,韩国出口保险公司(KEIC,KoreaEx-portInsuranceCorporation)是世界著名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之一,2010年7月,该公司在成立18周年之际,正式更名为“韩国贸易保险公司”(K-Sure,KoreaTradeInsuranceCor-poration),在其经营范围中,明确添加了进口贸易信用保险。   2.推动对外投资与对外出口协调发展   在国际上,海外投资保险属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三大主业之一,是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通过提供中长期政治风险保险服务,支持和鼓励本国投资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份额;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整合全球资源优势,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2011年1-10月,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我国海外投资共计126.3亿美元。事实证明,用政策性保险的手段促进企业对外投资,既有利于打破贸易壁垒、减少贸易纠纷,也能够带动商品、技术、劳务、成套设备出口,促进企业由单纯的产品“走出去”向产品与资本共同“走出去”转变,一方面促进了东道国资源开发和就业,另一方面还获得了长期稳定、来源多样、价格合理的资源供应保障。   四、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还要进一步做好三方面工作   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出口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意识不断增强,采取的措施手段不断丰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成效逐步显现。但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把握好形势,创新工作思路,深化各项工作措施。   (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一要稳定和完善财政与金融政策。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发挥出口退税政策与关税政策的调控作用。二要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增强国际话语权。要推进多边和自贸区谈判,培育我国出口信用评级体系,提高我国的影响力以及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和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行业内有威信的商协会组织,逐步实现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的转变。   (二)要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   优化贸易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包括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经营主体结构,优化出口市场结构,优化贸易方式结构。一要进一步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高效益产品出口;二要进一步做强大型企业,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三要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四要进一步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扶持服务贸易发展。#p#分页标题#e#   (三)要进一步推动外贸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要进一步协调进出口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稳定各项进口促进政策,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程度,用好自贸区、零关税优惠和贸易投资促进等平台,加强与重点国家贸易对接,实现贸易平衡。二要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要配合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发展。三要进一步协调外贸和外资、外经发展。要以发展投资“走出去”带动贸易出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境外投资办厂、建立全球销售网络,以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海外资源开发合作,以优买优贷等政策支持大型成套设备、技术带动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