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范例

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范文1

随着国际之间合作的密切,中国的出口贸易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然而,出于对环境保护的理念,全球都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一方面冲击了我国的重碳出口产业,一方面又促进了低碳产业的发展。本文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出口贸易;建议

我国是生产业大国,在国际商品贸易市场中占据重要比例。然而,能源的高消耗、生产制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倡导低碳环保。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低碳的完成率较高,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发展才能从一个商品贸易大国完美转变成贸易强国。

一、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

1.资源消耗大

我国出口贸易的商品大多都是高污染、高消耗的机械设备、化学材料和矿物原料等,这些产品无论是在加工、运输还是使用中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我国主要以能、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进行出口贸易,导致我国承受的碳成本较高,这不仅仅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长期采用这种传统的出口模式,将会使得中国的资源消耗程度大,严重阻碍中国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以货物加工贸易为主

中国的加工业比较发达,发达国家一般让中国进行加工,中国对他们的所需的原料进行加工,主要是以化工、建材原料为主,需要高度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极大。中国为外国提供加工场地和材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的加工贸易,一方面也是对中国资源的严重损耗,造成碳的大量排放,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排放碳含量最大的国家,这严重制约了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长此以往,会使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泡影,更不利于中国以后的发展及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商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出口商品贸易的产品结构相当不合理,各产品所占的比例不均衡,主要以劳动和资源为主。这种出口贸易结构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成本较高,与世界倡导的低碳经济社会格格不入。我国的这种出口贸易模式,导致了中国的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不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不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及出口贸易水平。另外,由于中国的高污染与国际和国内的环保问题相悖论,因此,中国必须改变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社会。

二、低碳背景对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

1.低碳经济缩小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

由于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具有高排放、高污染等特性。但目前由于低碳经济的提出,多数发达国家对出口贸易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低碳、技术水平高等。这一方面对中国的资源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会阻碍中国的高碳产品的出口。另外,在高碳产品出口时还要缴纳相应的税务,因此会使得中国的高碳产品的出口贸易规模缩小。

2.低碳经济对高碳出口产品及其企业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贸易出口模式便是把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产品进行出口,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低碳型经济,在国际贸易出口中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对高碳产品进行了抵制。其中不仅仅是各国的生产要求提高,国际贸易机构还提出要进行对高碳产品的收税,因此极大的阻碍了高碳产品的出口。对于贸易出口企业来说,应积极响应低碳号召,采取措施发展自身的低碳产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产成本。

3.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以及各国的纷纷响应,为了减少碳的税费,我国的高碳企业纷纷转型至发展低碳产业。这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减少了高碳产品的生产,降低了我国的能源消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高碳产品规模的降低,企业将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技术设备发展低碳产品,有利于我国实现二氧化碳的低排放量。这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中国向着绿色产业的方向发展,使中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低碳经济推动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便对我国的经济产业链造成严重的打击,但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来说的意义重大。它在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企业的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产业不仅仅对资源的消耗低,而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低碳经济给中国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的低碳产业已经有了起步,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应该大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让中国走上低碳经济的道路,提高自身在国际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下的出口贸易的建议

1.完善环境法规

我国的相关环境法规虽然存在,但由于监督的力度不够导致执行的力度也大大降低。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无法恢复,因此保护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刻不容缓。只有不断完善环境法规,才能对无节制开采资源的行为进行禁止,才会使中国的出口贸易朝着绿色产业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严格遵守环境法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不断完善环境法规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可行性、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效果,才会达到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2.不断创新技术

中国之所以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由于中国缺乏技术的创新,只能以传统的工业进行出口贸易,能源消耗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新技术,应开发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以取代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断完善中国的出口贸易体系。

3.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的技术跟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并引用到中国的低碳产业中,不断的进行资源优化,使中国的出口贸易产业以绿色产业为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发展才是时代的主流,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才能加速中国的外贸发展,才能使中国在世界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竞争力。在低碳经济的号召下,中国必定会不断完善企业的生产制度,注重低碳的进行,一定能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于欣欣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喆.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对策[J].中国经贸,2015,(1):38-38.

出口贸易范文2

 

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经历了由兴盛而急剧衰退的过程,外销茶叶的急剧衰退与国际茶叶市场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其原因在于中国茶叶外销在与同时期的印度和锡兰红茶、日本绿茶在英国红茶市场和美国绿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迅速败退。本文一方面从国际茶叶市场的变化来反观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衰退情形,主要比较近代中国茶叶出口与印度、日本茶叶出口量,分析中国茶叶出口在印度、日本茶叶的冲击下急剧衰败的情形;另一方面,从国际茶叶市场来反观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衰退情形,比较在世界主要茶叶输入国中,中国、印度和日本3个国家的占有率的消长情况。在印度茶叶和日本茶叶的激烈竞争中,中国对英国的红茶输出和对美国的绿茶输出量的急剧减少,成为中国茶叶输出衰退的直接原因和集中体现。   一、中印日三国茶叶输出量的比较   中国茶叶外销始于17世纪初叶,一直到17世纪末期,世界茶叶市场几乎为中国所独占,此时的输出量,每年平均达百万公担以上,1886—1888年,其输出量每年超过130万公担之数。1911年以后,华茶外销渐呈颓势,以前的输出盛况不再。1917年以后,由于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使中国的茶叶出口突然下降,此后,中国茶叶出口进入衰退期,平均每年出口只有40—90万担。[1]下降程度实为惊人。   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了庄园制的大规模茶叶生产经营,茶业迅速发展起来,但尚不能与中国相匹敌。到了70年代,印度茶和锡兰茶与中国茶的竞争逐渐加剧,尽管英国茶叶进口量不断增加,但华茶输入英国的数量已经不再增长了,全部的增加数量为印度独占。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茶叶输出遇到印度等国茶叶激烈冲击的时期。英国为印度茶叶之最大主顾,1905年至1932年,输入量为41566000磅至54888000磅之间。30年代印度茶叶生产,平均约计4亿磅左右,其中99%以上为红茶,绿茶仅居少数。印度茶的内销每年不过6000万磅左右,其余完全输往国外。……印度茶输出的80%以上运往英国,输往加拿大及美国每年亦在千磅左右,[2](PP.73-74)事实上,至少有400万磅到700万磅茶叶由英国再输出至美国及加拿大,两地之数大约相等。印度茶直接销售俄国,年约三百万磅至八百万磅之间……[3](P.121)日本茶叶输出以绿茶为主(包括锅焙绿茶和蓝焙绿茶两种),还有其他茶(包括玉茶、番茶、红茶、砖茶,及粉茶)。相较而言,日本茶叶输出的数量及其年度增长远不如印度,日本茶约60%输往美国,加拿大、俄国则居第二位。作为西方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国的英国对于日本茶叶输出则较少。根据《日本贸易精览(ForeignTradeofJapan,AStatisticalSur-vey)》的记载:1868年日本茶叶出口量,包括绿茶和其他茶有101155担,1870年为123143担,1875年为212786担,1880年为303275担,1894年达375432担,一直处于较快的增长中。[3](P.125)1900—1904年平均为44985000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平均为40024000磅,1920—1924年平均为24373000磅,1924—1929年为24474000磅,1930—1933年平均数为28174000磅。[5]增长速度大为可观。   就中国和印度及日本茶叶出口贸易的数量对比而言,1859年,中国茶叶输出量为110906千磅,印度为1483千磅,日本仅有533千磅;1860年,中国茶叶输出量为101708千磅,印度为2707千磅,日本为1600千磅;1865年,中国茶叶输出量为161293千磅,印度为3138千磅,日本10627千磅。[5](P.324)此时,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远在印度、日本诸国之上。但是,70年代末以后,中国茶叶遭到印度、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开始衰退,只是绝对输出量较前期,没有太大的降低。但是,到19世纪90年代末,由于印度、日本等国茶叶出口量的迅速增加,中国茶叶衰败的情形日益凸现。1896年,印度、锡兰输出茶叶超过中国茶叶,是年世界共消费茶541906732磅,华茶占26321705磅,为42.1%,印度和锡兰为260516439磅,占有48.7%。此后,世界茶叶消费量逐年增加,而中国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并没有随之增加,反因印度、锡兰茶产销的增加而落后。到1916年,世界销茶量为882949磅,而是年华茶输出仍仅有205520533磅,锡兰茶叶输出已超过华茶350多万磅,印度的输出量则已超过8700多万磅。然此年华茶之输出数尚为兴盛时期之正常输出数(150万担左右),是年为1542633担。进入衰落时期,则华茶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地位,更见式微了,1923年仅占世界茶叶销售总量的13.51%,1924年为12.4%。后来,世界销售总量已增至9亿磅以上,而华茶的输出量仍无增加,致使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更见下落。1929年世界销售茶叶共4419000公担,合994021578磅,其中华茶占572931公担,即仅占11.7%;1930年,世界销售量为4096000公担(合901012352磅),其中华茶占419574公担,仅占9.2%;1931年,世界销售量为4130000公担(合910508060磅),其中华茶占10.2%,425109公担;1932年,世界销售量为4250000公担(合936963500磅),其中华茶仅占8.5%,395053公担,地位之低,一至于此。[6](PP.33-34)   近代中国茶叶出口最大的竞争来自印度茶叶。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正是由于在英国茶叶市场上遭到印度茶的沉重的打击,而迅速衰败。作为西方世界最大的茶叶贸易和消费国的英国,中国茶叶出口数量急剧衰退的情况最为严重,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急剧衰退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为直接的体现。1881年的福州海关贸易报告指出:在英国市场上,1867年华茶约占91%,而10年以后,便降到75%左右;事实上在这10年增加的38357000磅中,华茶就没有增加。[4](P.1192)可见中国茶叶输出在英国的地位下降之快。1876年的广州海关贸易报告详细论述了印度茶叶生产和输出逐年增加的情形:1838年,东印度公司收到十二小箱经过细心操作的茶叶,每箱重40磅。其中四箱售给经纪人,其余的留下拍卖,卖价很高。白毫茶每磅由24先令6便士到34先令,平均28先令;小种茶每磅由16先令到21先令,平均19先令。1839年的产品次年运到伦敦,共95箱。价格虽然降低,但比较起来还是很高的,每磅由4先令9便士至11先令1便士。1840年成立阿萨姆公司之后,印度茶树种植发展很快,而消费量在过去15年中已发展到惊人程度,1861年,印度茶达1500000磅,三年之后(1864年),关税降低为每磅1先令,印度的供应达2500000磅,占全部供应量的2.5%。关税在1866年已降至每磅6便士,1867年的消费加了一倍,达6000000磅,可是相对的比重增加得更多,达6%。1870年,增长到13500000磅,比例为10%。#p#分页标题#e#   日本茶在美国销量的增加,是华茶销美停滞的原因。中国绿茶在美国与日本茶对抗的情况,与中国红茶在英国与印度茶对抗的情况非常相似。但是按绿茶说,竞争达到了一个更高阶段。1876年的福州海关贸易报告较详细地论说了中国茶叶输往美国遭到日本绿茶的巨大打击的情况:1867—1868年度日茶的输出量为中国绿茶输出量的37%,两年后降至24%;随后的两年,又增至50%左右。从此以后,日茶输出年年增加,使华茶处于劣势。1873—1874年度日茶输出占到59%,1874—1875年度占到70%;1875—1876年两国输出数大约相同,1876—1877年度日茶的的输出量已经超过中国绿茶1倍以上。在1876—1877年度,输美日茶达1900万磅以上,而中国绿茶只有950万磅。[4](P.1199)印度茶叶和日本茶叶的激烈竞争,导致近代中国茶叶出口急剧衰退。   二、中印日三国茶叶输出国际市场占有情况的比较   下面再以英国对印度茶叶输入和美国对日本茶叶输入的具体情形,来反观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红茶、日本绿茶的巨大打击而急剧下降的事实。从19世界70年代起,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在英国市场受到印度茶的激烈打击,中国红茶出口因此急剧衰退。“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中国茶的地位已经大有改变。15年前中国垄断着茶叶的生产,当时印度阿萨姆的茶叶种植正在萌芽时期,但是由于种植经验的增长以及在制茶方面采用了机器,印度茶叶种植逐年扩大,而现在茶叶输出增加之速度,已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红茶在英国的前途。”[4](P.1191)   印度茶叶在1861—1862年输出还不到150万磅,7年之中竟增加了700%,达1150万磅,而在另一个7年的终了,又增加了160%。1875—1876年,估计共有3000万磅。1874年,在英国销售的印度茶叶与华茶的比例为10.25%,1876年便增至22%。而1876年英国茶叶销量中所增加的375万磅,几乎全数是印度茶,华茶增加数不过50万磅左右。这是华茶在英国的前途将更趋暗淡的一个征兆。起初,英国进口印度茶叶数量远不及进口中国茶叶数量,但英国从印度输入红茶的数量逐年迅速扩大,印度红茶以绝对的优势迅速击败中国红茶。英国输入印度茶叶在1852年为232000磅,1853年为235000磅,1854年为252000磅,1855年有486000磅,1856年为633000磅,1857年920000磅,1858年703000磅。[4](P.1193)增加的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自1859年到1887年英国所输入之中国茶与印度茶的数量及价值可见图1,在最大的红茶市场上,中国茶叶为印度红茶日渐击败的情形可明矣。图11859-1887年英国输入中国和印度茶叶比较[5](PP.222-223)从1896年印度茶叶输出超过中国茶叶以后,印度、锡兰红茶在最大的红茶市场———英国的地位日益突显,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印度、锡兰占据英国茶叶市场的80%—90%的比重,而中国茶叶只占1%—2%的比重,地位可以说微不足道。华茶日衰,印茶日盛的情形在表1中,一目了然。与在英国市场上中国红茶受到印度、锡兰红茶的打击而急剧衰退一样,在美国市场,中国绿茶则受到日本绿茶的激烈竞争而衰败。1867—1868年,日茶输出量为中国绿茶输出量的37%,两年后降至24%;但是随后的两年,又增至50%左右。从此以后,日茶输出年年增加,使华茶处于劣势。1873—1874年度日茶输出占到59%,1874—1875年度占到70%;1875—1876年度日茶的输出量已经超过中国绿茶一倍以上。单就美国而言,日茶占中日对美茶叶输出的1/3(日茶1350万磅,中国绿茶2700万磅);在1876—1877年度,情况绝然相反,输美日茶达1900万磅以上,而中国绿茶只有950万磅。[4](P.1199)在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美国市场上,中国茶叶日衰,而日本、印度和锡兰茶叶日盛的情形。   三、结论   近代印度、日本等国茶业经济的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茶业经济的格局,使国际茶叶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印度、日本等国迅速成为世界茶叶生产和输出的重要国家,占有了世界茶叶市场的重大份额,并给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以沉重的打击。印度、日本茶叶输出量的日益扩大,并超过中国茶叶输出量,实为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衰退的原因和集中体现。从国际茶叶市场来反观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衰退,中国对英国的红茶输出和对美国的绿茶输出为印度和日本所败,中国在世界茶叶市场的原有份额为印度、日本所夺,成为茶叶输出衰退的直接原因和集中体现。英国和美国是近代中国茶叶输出的主要国别,也是世界主要的茶叶消费和输入国,中国茶叶出口英国、美国的量和值的急剧下降,也是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急剧衰退的直接原因和集中体现。

出口贸易范文3

关键词:汽车产业;出口贸易;战略

1我国汽车出口贸易现状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5年,整车出口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是奇瑞汽车、华晨集团、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和力帆汽车,占整车出口总量的53.4%。整车出口的方式一般以一般贸易为主,2015年整车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金额为97.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78.3%。

2中国汽车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2.1出口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互打的出口规模主要是由汽车零部件出口贡献的,整车出口所占比重远小于零部件,并且从2013年开始,整车海外销量连续下滑,大大降低了汽车产业出口创新的能力。另外,整车和零部件出口市场分布不均匀,导致出口风险增大。零部件出口则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面临着较高的进入贸易壁垒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低价格为竞争策略,贸易摩擦比较大。

2.2自主品牌形象有待加强

我国汽车出口主要是自主品牌,与德系、日系等世界知名名牌汽车相比,我国汽车品牌的知名度还是较低,只能依靠低价吸引海外顾客。国内出口汽车在海外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依靠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导致我国汽车出口秩序混乱,这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利润,另一方面损害了中国品牌的形象,给出口汽车企业进一步夸大海外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3技术壁垒成为汽车出口的最大障碍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国内汽车工业,或者出于汽车质量和节能减排方面的高要求,会相应地设置技术壁垒限制了汽车的出口。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是限制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汽车技术本身就与这些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难再进入到市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环境和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汽车排放标准、技术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形成了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的的技术壁垒。

2.4管理和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普遍存在管理和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问题及其严重。目前,许多企业都没有建立高效、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有的汽车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甚至无法为海外顾客提供售后服务,影响了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感知,使得后续进入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3中国汽车出口贸易的对策

3.1扩大整车出口

目前,在我国出口的汽车产业中,汽车零部件出口规模最大,另外摩托车等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强,因此,扩大整车出口迫在眉睫。由于目前我国的汽车技术和质量水平难以和国际知名品牌匹敌,因此,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出口企业的出口重点目标应该主要放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上,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用政策优惠和低价优势扩大市场渗透率,在新兴国家市场站稳脚跟的基础上,在有针对性的进入发达国家的中端、甚至高端市场。

3.2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国内的汽车行业标准,使其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国内汽车企业的生产符合发达国家汽车行业标准的汽车,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当今全球环境问题突破,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际其策划市场发展的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成为各国重点竞争领域,我国汽车产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减排型汽车,抢占市场。

3.3建立完善的管理和售后服务体系

汽车出口企业要加强在海外市场上的经营和管理,尤其是在海外投资建厂的大型企业,应该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经营模式,聘请当地和国际管理人才,不断改进管理,为生产、供应、销售一系列的流程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另外,汽车企业摒弃以往的看重销售看轻服务的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及时的产品咨询和维修服务。

参考文献

[1]付丽娟.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分析[D].吉林大学,2017:13-19.

出口贸易范文4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大国。面对中国连续的贸易顺差冲击,各国开始设置关税壁垒以外的一些新型贸易壁垒,形成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国内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频频遭遇贸易制裁。目前,青海省主要出口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方面还不成熟,肯定会受到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影响;借鉴历年来省内外遭遇的贸易环境问题导致贸易受挫的经验教训,积极改进青海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不足,推动青海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环境;出口贸易;影响

一、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必要性

(一)青海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青海省出口贸易飞速发展,至2014年,据青海省海关数据,青海出口贸易额达到1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3.2%,其中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3.5%;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6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5%;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8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36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4%;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6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2%;硅铁出口额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9.2%;地毯出口额为439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2.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海从没有出口贸易到出口原材料类型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初级工业制成品到现在出口的一些高兴技术产品、民族特色产品。高耗能的原材料出口在逐年减少,而加工工业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名族特色手工产品出口额迅速增长。出口种类原来越多,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20多个国家(地区)发展为今天的12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主要的出口市场还是日本、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2014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为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1%,对印尼的的出口额为2048万美元,同比增长了782.8%;对巴基斯坦出口额为90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2.6%;对美国的出口额为844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68.9%;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为1484万美元,同比增长59.2%。从数据资料中可看出,近年来,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大幅下降,对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印尼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二)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必要性

由于青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处于高原地区,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地貌垂直差异明显,而且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少,农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例如,蚕豆以其籽粒大而饱满、无虫蛀、颜色乳白鲜亮、富含蛋白质、低糖、低脂肪等都堪称高原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产品,而油菜籽、藏药原材料、畜牧产品等都被公认为高营养价值高品质产品,深受广大国外消费者的喜爱;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原材料是青海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硅铁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出口既增加了青海省的财政收入,又带动了青海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的45种矿产中,青海占有32种,其中18种的矿产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达17.25亿元,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中,只有扩大出口才能给青海省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再者青海省的产品在国外市场具有更远大的发展前景。青海发展出口贸易不仅可以创汇增加青海人民的收入,企业获取超额的利润,还可以促进青海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的引进,发挥资源优势最大化。

二、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国际贸易环境因素分析

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跨国营销以及跨国公司的出现都大大的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好的环境。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有序的发展,WTO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贸易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各个区域内国家的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危机之后、美元和欧元相继通过贬值来降低本国的进口,国际政治环境动乱,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不断,所以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幻莫测,看似平稳却暗藏危机,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名族工业,借口兴起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贸易环境破坏,出口企业受挫。

(一)国际政治因素

当前世界形势总体属于和平稳定时期,战争冲突也比较少,但是还是有个别地区一直名族矛盾不断,新的军国主义者又开始冒出苗头;例如,2012年下半年中日钓鱼岛问题的争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海省向日本出口额大幅下降,一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额一直呈迅猛增长态势,但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迅速下滑,2011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20634万美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26.2%;然而,2012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下降到了18008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2.7%;2013年又大幅下滑到了11812万美元,同比下降34.3%;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负增长态势。中东一直以来都是冲突较多的地区,而青海省地缘与中东接近,近年来也是青海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所以所面临的形势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也使国内出口企业受损,究其原因,其中就有中国缺乏熟悉国际法律的高技术型人才,才屡屡遭遇制裁。所以说,国际政治法律因素也是一个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基本因素。

(二)国际经济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一直都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一国出口的方向和策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青海省出口过程中避免不了要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策略,确保出口贸易的顺利增长。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危机浪潮。例如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青海2009年出口贸易深受影响,出口贸易增长及其缓慢,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升值,持续的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引发了中国进出口的低迷,无形中使中国出口的产品价值缩水,价格升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是整个欧洲经济发展缓慢,对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减少,也是导致青海省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还有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普遍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流动性货币。而近年我国经济成长性较好,对国际资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就短线因素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及升值预期、国内较高的基准利率,以及离岸和在岸人民币之间的利差,为热钱提供了跨市场套利的空间,所以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市场,不得不让人担心这会引起新一轮的经济泡沫,促发经济危机。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因素

快速的工业时代造成国际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开始担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开始采取措施阻止环境的恶化,其中就包括一些技术革新问题,但是也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而借口设立一些规章制度,形成贸易壁垒,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如日本、欧盟、美国等历年来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频频出击。2005年欧盟实施农药最大限量残留标准检验,2014年又开始进行修订;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一直以来都是有增无减的;2006年起,日本对进口的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执行了新的残留限量标准,与原来的标准相比,新的标准和规则更加苛刻,更加严格,无疑给青海农产品的出口注入一股寒流。2006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1.87亿美元,到了2007年下滑到了0.76亿美元;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因此,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将大大减慢,检测费用上升,出口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影响青海省对日出口农产品企业的收益。

三、改善青海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环境的对策

(一)从政府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省政府应该针对本省出口的产品以及出口方式,积极的引导,提供健全的检验认证机构,严格执行WTO规定的标准,为青海省的产品出口做好基本质量把关;积极参加各种商贸会,商展会。加大对青海省的宣传,例如在青海省省电视台播放青海省外向型产业及品牌宣传片等,吸引外商投资合作,拓宽经营渠道;继续充分利用“广交会”、“高交会”、“香港中医药展”、“清食展”等渠道,建立一个让企业稳定放心的出口平台,并加大对青海省特色产品的宣传等,为青海省出口企业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开拓更大的市场;政府作为一个中介式的机构,为进出口企业作担保,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贸易环境;另外,及时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其中利弊,为出口企业出口方向做好市场调查;根据青海省出口的具体情况,有方向有目的的制定出口政策,做好出口退税工作,鼓励优势产业的出口,调整弱势产业的出口情况,完善出口制度。

(二)从企业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1151家,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142家。其中,有出口业绩的企业102家,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27家。青海出口产品主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山羊绒、地毯、硅铁、服装及衣着附件、帽类产品等。一般贸易占据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虽然2009年有所向下波动,一般贸易在青海出口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一方面,作为一般贸易的出口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关系,形成一个有利于青海省出口的体制,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创造新的贸易方式以及新型营销模式。例如,出口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合作,进行大市场营销策略,共享双方的营销渠道,出口方式,必定会节约很多出口成本,获得更多的净利润。而山羊绒、地毯以及服装衣着附件以及帽类产品可以形成一个名族特色出口产品行业规则,丰富行业内出口产品的名族文化内涵,共享出口经验以及出口渠道,严格把好质量关,保证出口的产品属于真正的具有名族文化的特色产品,这样才具有高的价值,慢慢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形象,创造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青海外贸企业需要做到改变出口产品的质量,克服贸易壁垒。例如,青海出口的农产品都是高原生态产品,但是农药成分还是相对较高,极容易遭到绿色和技术壁垒的限制。作为外贸企业可以引进一些高技术人才,懂得国际贸易法律以及贸易规则,不断改进企业的出口方式,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培养和扩大以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藏医药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出口,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尽量节约成本形成规模生产,继续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对外发展水平,达到国家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的标准,并进行一系列的部级和省级认定工作,把自己培育成为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大企业。

作者:蔡震 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付彩芳.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经贸导刊,2013(11).

[2]郭霞,沙鹏洲.青海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青海统计,2006(5):53-56.

[3]张鹊桥.浅析青海省进出口贸易形势及调整对策[J].青年科学,2009,(5):22-27.

[4]中国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青海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辛文琦.国际贸易环境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2-31

出口贸易范文5

1.出口贸易总量增长迅速,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从2003年到2012年10十年间,我国出口贸易额由4382亿美元增长到2048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达18.9%。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在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相对缓慢,因此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3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54.7亿美元,2008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981.3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11倍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额出现三连降,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956.9亿美元、1815.1亿美和1551.4亿美,但2012年又出现回升,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311亿美元。

2.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

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为26.7%,2006年高达35.7%,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27.5%、26.1%、24.9%,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形成的长期惯性,我国经济依赖出口增长的趋势还将延续。目前,美国、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都在10%左右,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展国家和地区,也高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巴西等,中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长期同GDP增长率脱节,经济存在严重的出口贸易依赖性,也由此引发许多的贸易争端和摩擦。

3.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根据联合国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中的第5和第7大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46.5%上升到2010年的94.8%,2012年达到95.1%,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由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57%,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其完全的优化转型远未完成,因为我国大部分出口生产企业仍然处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例如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但如果再进行细分,这些出口产品中大部分依然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马源(2013)的分析得出2010年我国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中,66%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只有34%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次,产品附加值低和技术和知识含量较低,和发达国家出口的“高、精、尖”机械设备相比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装配贸易为主,主要生产和出口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技术等产品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依然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缺乏核心技术。

4.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依然占据较大比重。

目前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的矿物燃料、润滑油等高排放、高耗能产品出口占据30%左右,工业品制成品出口中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等均属于资源性和高污染产品,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机电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大部分依然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低附加值产品。同时,自2006年以来,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方式为主,国内加工企业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进行组装后再出口,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却在加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含量。

二、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计算

1.数据说明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把商品分成10大类(0-9),文章主要选取其中的第3、5、6、7共4类商品进行研究,这4类商品出口额合计近年来均占我国总出口额的70%以上,所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出口商品金额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对商品的分类标准不一样,因此按照SITC分类对《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的商品分类进行了归并,这样才能应用其数据。自中国加入2001年加入WTO以来,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能源消耗也由2000年的14.55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1年的34.80亿吨标准煤,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在能源消耗大幅上升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快速上升,由2003年的约35亿吨上升到2010年的约85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因此,文章选取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为了剔除价格因素,使两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以2005年价格为不变价格对2010年的出口额和工业产值进行了处理。

2.计算我国出口商品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目前计算商品能源消耗量的方法有投入产出法和直接消耗计算法。文章采用第二种方法,先计算4类商品的单位能耗(能源消耗强度),它等于各商品的能源消耗量除以其总产值,各出口商品的源消耗量就等于4类商品的出口金额乘以单位能耗。直接消耗法由于只计算了商品的直接能耗,而没有计算在生产该商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及辅助材料等所产生的间接能耗,因此会造成能耗量的低估,但是通过计算结果发现,即使在低估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从而低估碳排放量的情况下,也不影响中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属于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结论。

3.计算结果说明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较高。2005年、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亿吨(约合4.8亿吨CO2)和1.4亿吨(约合5.1亿吨CO2),而同为出口大国的德国2005年和2009年整个制造业的CO2排放量分别为1.12亿吨和1.02亿吨。第二,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在下降。2005-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增长7.9%,而同期的出口贸易增幅为76.7%,碳排放量增幅远远小于出口贸易增幅得益于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2005年相比,2010年4大类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77、2.11、2.08、0.16,降幅分别为:34%、40%、35%、27%。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综合前面我国出口贸易现状特点和出口商品碳排放总量的计算结果来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的出口依赖性较强,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依然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其逐步实施的低碳规制和措施如碳关税及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将来美国和欧盟对进口产品全面征收碳关税,故我国产品出口量可能下滑21%。但对不同的出口商品影响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

1.第3大类出口商品,即矿物燃料,润滑剂和有关原料。

该类商品属于高排放高污染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为6.67、3.46,但由于出口额较小,其碳排放总量在4类商品中最小,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1175.99万吨、763.67万吨。受我国能源短缺的制约,国家对该类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其出口额5年内仅上升了20.08%,同时不断提高减排技术,碳排放强度5年内下降了48.1%,因此第3大类产品出口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较小。

2.第5大类出口商品,即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此类商品碳排放量较高,其碳排放强度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5.31、3.20。2005年和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1898.71万吨、2317.14万吨,两年均位于第3位,虽然该类商品的出口比重较小,但5年内的出口增长率却高达102.3%,碳排放强度下降40%。因此,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第5大类产品出口将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的影响。

3.第6大类出口商品,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这类商品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仅次于矿物燃料等商品,其碳排放强度为5.92,而2010年碳排放强度为3.84,排名第一。2005年、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7638.77万吨和7914.37万吨,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50.1%和49.1%,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此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的出口比重分别为16.9%和15.8%,是我国的第三大出口商品,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59.4%,碳排放强度下降35%。因此第6大类出口商品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最大。

4.第7类出口商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

第7类商品2005年、2010年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117.71万吨、2852.28万吨,碳排放强度最低,分别为0.60、0.44。虽然该类产品一般认为属于清洁生产,但由于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且出口增长较快,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2005年、2010年分别为46.2%、49.5%,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83.6%,远远大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的27%,所以碳排放总量在不断攀升,5年内增长率为34.7%。有学者对影响出口商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进行分析,王天凤(2012)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高海燕(2011)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在机械制造业出口产品碳排放中所占比重为70%以上。同时由于这类商品的中间投入品碳排放强度较高,包括间接排放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会比直接碳排放强度高很多,因此第7类出口商品也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较大影响。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受到空前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遗余力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动因是自上个世纪80年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欧美国家经济由实物主导模式逐步转变为非实物生产主导模式,出现经济服务化和虚拟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重新回到制造业已经不现实且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成了发达国家的首选。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信息革命,中国均未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所以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此次低碳革命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国应该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应对低碳经济给我国出口商品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努力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1.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对我国出口商品造成的冲击。

一国的对外贸易模式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劳动力丰富但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只能大量出口具有较高碳排放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化后,对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制定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显失公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实际上是碳密集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碳排放来征收碳关税是不合理的。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的讨论,并联合其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谈判,共同抵制以碳关税为代表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在抵制发达国家碳关税政策的同时提出反制性政策,“可以考虑从消费者社会责任的角度,提出基于人均碳消耗量或者累计人均碳消耗量标准的碳关税政策。”

2.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出口商品碳排放量。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从2020年全面征收碳关税的计划表,而据测算,我国的碳排放量将在2020-2030年之间达到峰值,如果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则在未来就有可能发生剧烈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所以努力降低出口产品碳排放量已势在必行;其次,由低碳经济所引发的低碳贸易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绿色贸易壁垒必然会对各国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耗能、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比重将大幅下降,而低碳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将逐步上升;最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多年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来的,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改变过去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优化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费结构。

按照电热当量计算法,2005年和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构成中煤、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74.1%、20.7%、2.8%,2010年这三种能源的比重分别为71.9%、20%、4.6%,我国的能源结构5年来几乎没有得到优化,一直以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为主,其它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较低。全世界核电发电约占总发电的10%左右,而我国近年来核电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0.3%左右,因此,我国出口产品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逐步减少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的比重,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并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能够有效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

4.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创新低碳产品,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先行的企业风险很大,如果研发失败,则成本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研发成功,则其他企业就会通过模仿等溢出效应掌握新技术,企业缺乏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对先入企业进行补偿,才能激发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行投入。碳排放强度主要受能源消费构成和能源效率的影响,我国4大类主要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5年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幅。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均呈现以煤炭为主的特征,各能源的消费构成变化不大,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低碳技术是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5.重点控制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碳排放量。

第6大类出口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一旦实施低碳贸易壁垒,将对这类商品的利润和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此类产品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产品,由于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会大量出口该类产品,因此提高这类产品的能源使用效率尤为重要。

6.培育机械及运输设备新的出口增长点的同时注意扩大内需。

出口贸易范文6

冶金产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出口贸易产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缺口量较大,通过加大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力度,分析其特殊性,提高冶金出口贸易英语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特殊性需求,从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和加快应用实践转化方面给出了优化英语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提高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专业人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英语教育;冶金;出口贸易;素质培养

随着冶金工业与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冶金产业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冶金输出产业国,随着冶金进出口贸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冶金出口贸易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在增大[1],本文研究冶金出口贸易英语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给出了相关的英语人才培养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促进教育发展,改善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教学的质量方面给出具体的建议,并给出展望和探析,为促进我国的冶金和金属出口贸易提供人才基础。

1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进入的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冶金产业的出口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GDP升值方面发挥中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的冶金出口面向的主要国家如印度、非洲和东欧很多国家,这些国家通常都是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出口贸易中,对英语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的较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特别是对英语实践人才培养的滞后,导致在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的需求和缺口较大,专业人士的实践素质不能跟上国际需求,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人才素质在整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应用水平低、专业基础薄弱和英语词汇的应用通冶金出口贸易的相关实践问题还不能有效匹配[2]。在更好地促进冶金出口贸易的经济建设发展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归根到底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教育培养的体制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冶金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能走的出去的外贸人才,促进进出口贸易中的项目合作和生成。通过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的培养,从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出发,促进专业人才的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冶金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当前,我国的冶金产业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期,对英语人才的要求门槛较高,对冶金学专业英语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当前对冶金出口贸易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数量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从学历培养向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二是当前我国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拔尖人才比较匮乏,自给率底,人才培养模式还建立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随着高校的扩招,对相关专业的英语人才培养的力度有所减弱,导致不能适应当前冶金出口贸易中人才培养和人才应用中的需求。在当下的产业结构下,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考评体系,分层教育思路等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现实的英语人才的需求,需要从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学和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和思考方面下功夫,促进英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3]。三是当前我国的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教育培养的师资力量队伍和课程的培养设置方面还比较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冶金出口贸易对英语人才的能力素质的需求,当前英语教育中的单词和词汇的应用角度还比较单一,而且涉及的面比较狭窄,导致学习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制约冶金出口贸易中英语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2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改革举措探析

针对上述分析的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进行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从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和加快应用实践转化方面给出了优化英语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具体的见解分析描述如下:一是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统一,至上而下,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对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出发,提高对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力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冶金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随着该产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强和扩展,我国的教育部门和相关的院校要随着而动,加大对英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力度,从加大师资力量和教学配套设施的投入下着手努力,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提出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组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冶金出口贸易中遇到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讨,比如组建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文化娱乐设施,进行分工写作、团队合作,各个专业人才集结,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和学习,提高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实践和应用能力[4]。二是优化课程配套设置。通过对冶金专业学习时间过程中的课程单一问题进行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对之进一步细化和改革,有所侧重,严格把关,通过各个专业课程的课程实习,帮组学生完成由课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理论教育彰显针对性,实习内容彰显实效性,提高素质培养水平。三是加快应用实践转化。在冶金出口贸易的英语教学培养中,需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和培养,进行能力和应用实践素质的转化,通过模拟冶金出口贸易的应用场景,进行英语知识和对话水平的实习和融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挑战和征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社会场景的适应,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的时间中,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

3结语

本文根据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教育培养的特殊性需求,从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优化课程配套设置和加快应用实践转化方面给出了优化英语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提高冶金出口贸易中的英语专业人才建设提供改革性意见和措施。

作者:黄雪芳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参考文献

[1]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D].苏州大学,2011.

出口贸易范文7

 

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历来为理论界所重视。在众多对之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中,对金融发展影响出口贸易结构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以Carlin和Mayer(2003)的观点为代表,两位学者从金融发展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入手,提出金融发展会影响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进而使出口企业商品科技含量产生变化。这一观点得到了IhianandZingales(1998)和Beck(2003)等人的认同,他们指出,虽然各个行业对金融发展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业,其对金融发展的依赖显然要更重一些。Beck在同一年的另一份研究中,提取全球6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金融信贷与制造业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佐证了金融发展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另一种观点是从比较优势的发挥上入手,通过证明一国出口比较优势对金融发展的依赖来表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Kletzer、Bandhan(1987)、Svaleryd、Vlachos(1987)等人,其中前者指出,比较优势对金融要素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而后者则在研究经合组织相关部门的情况后指出,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与地区,其出口商品结构层次更高,比较优势也更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经历了高速发展的30年。从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整个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和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机电产品已连续多年成为出口商品的主体。从最初的农业初级品的出口,到现在以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商品结构,金融业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但在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中,我国金融,特别是汇率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下面将通过对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考察我国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   1我国金融发展现状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金融业长期处于规模小、效率低且相对封闭的状态,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领域,作为经济微观体的企业,对金融发展的感受比较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奠定了新世纪金融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1.1金融规模扩大迅速   我国货币供应量自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1996~2010年,广义货币(M2)年均增长13.1%,狭义货币年均增长13.4%。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的2002年3月,全国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均比上年增长近17%,现金(M0)净投放量增至1589亿元,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也创出新高,增长16.8%,达到1.92万亿元;到全球金融危机最高峰的2008年3月,这一组数据又进一步刷新,全年现金投入量3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市场货币流通量(M0)为3.4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67%,狭义货币(M1)为16.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广义货币(M2)为47.86万元,比上年增长17.86%。2010年1月,我国金融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现金投放量为亿元,市场货币流通量(M0)为40758.58万亿元,狭义货币(M1)为229588.98万亿元,广义货币(M2)为649947.46万亿元,与1996年相比,金融规模已扩大多倍。   1.2金融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   在我国金融机构的组成中,银行业是绝对的主导,而银行业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并没有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得到健全。虽然这些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总量一直处于增长,且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机构一直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其多元化的方向,只是银行业的一种自然伸展,对金融市场中中小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金融行业的资金结构没有随着资金总量的扩大而更趋合理,由于制度以及人才储备方面的制约,金融制度的创新十分缓慢,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并没有实现突破,金融资产结构比10年前没有太大进步,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在衡量金融效率的几组指标中,衡量金融效率的货币政策效率、储贷转化率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我国金融行为都表现不佳。一是货币政策效率不高,缺少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信用与法制环境,且中介市场化未能建立,阻碍了倾向政策的有效传导。二是我国储蓄规模虽然增长十分迅速,但储贷转化率却长年处于50%的低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都稍显落后。三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国有企业占据了金融资源贷款的主体,却只能获得极低的效益,而更多具有更高效益的民营中小企业却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1.3汇率弹性不够   央行数据显示,自2005年7月新一轮汇率改革至2008年7月初,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16%。在保持对美元的快速升值同时,对非美元的汇率却没有出现一致性,人民币兑日元以及人民币兑欧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汇率改革以来,央行更多只是关注美元区,忽略了欧元与日元,而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美元区与非美元区的比例为4.4:5.6,非美元区的欧洲、日本与东南亚等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超过我国对外贸易的一半。在中国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的背景下,美元与日元、欧元的汇率却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动,从而使真正决定出口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基本走平,形成了当前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差距。   2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我国出口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摆脱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转而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从当前出口贸易情况来看,其商品结构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2.1出口产品结构逐年改变   1990年,全国出口总额621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出口435亿美元,所占比重70%左右,机电产品出口111亿美元,所占比重上升到18%;2000年,全国出口总额2492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出口996亿美元,所占比重下降为40%,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元,所占比重上升到42%;2010年,全国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出口4891亿美元,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到31%,机电产品出口9625亿美元,所占比重上升到61%,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47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p#分页标题#e#   2.2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低   我国出口商品在本世纪初虽然摆脱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初级品为主的情况,但在出口商品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工业附加值十分有限。一方面,在我国出口商品中,虽然机电类产品已超过出口总额的一半,达58%,但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如日本机电类商品出口占比重超过70%。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结构不理想,不仅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过低,而且在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属于中国企业,九成是跨国企业在中国设厂进行生产或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的。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受制于人,实际上也正是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2009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机电产口出口都出现了超过2成的下降,显示出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不利后果。   3我国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结构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3.1汇率政策作用有限   我国汇率改革以来,一直紧盯美元汇率,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0%,但由于人民币兑日元、欧元等其他货币并没随之而动,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汇率缺乏弹性的效果十分明显。   3.2贷款流向不佳   当前我国储蓄转贷中,获得贷款最多的是经济效益较低的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经济效益、边际效益高等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行业却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出现这种情况,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制度与结构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缺少创业投资业务的传统银行业,显然无法适应其需要,继而贷款十分困难。   3.3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力不足   金融创新的缓慢,金融效率的低下,使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等货币政策传导到出口行业的时间较慢,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太低,从而使一系列政策滞后,对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推动力不足,无法第一时间作用在出口贸易领域。而随着进出口贸易的阶段性特点,使宏观调控的效率十分低下,造成长期以来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进度过慢。   4发展金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   4.1提高金融效率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效率十分低下,与我国巨大的商品出口与金融市场不相符,要推动金融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就必须从提高储贷转换率、货币政策效率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等三个方面提高金融效率。一是要增加货币市场主体,完善货币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服务于经济各部门的完善的多元化高效率货币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资本市场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力渠道,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产权交易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金融市场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作用。二是要完善人民币利率市场,发挥利率的市场杠杆作用,提高储贷转换率,为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与机电类企业等附加值高的出口商品提供信贷,推动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三是要改变当前的金融信贷体系,避免信贷资金的流向简单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作区分,使其流向外部金融依赖度高的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企业,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   4.2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金融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国际金融机构的的微观发展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与产品创新已成为金融机构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从一国经济的宏观发展来看,金融创新在改善其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我国金融机构要探索新型业务,如创业投资基金,可以为更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为我国高新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金融机构还应该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上进行创新,如代收付款项、代保管、进出口押汇等业务,大力拓展信息服务网络,为出口企业提供服务支持。   5结语   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是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金融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在金融危机影响还未走远,新一轮国际竞争即将来临之际,要通过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效率,提升其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作用,不断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服务。

出口贸易范文8

本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数据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进口贸易和城镇化发展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而出口的数据和城镇发展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通过研究找出了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城镇化的协调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城镇化发展;格兰杰;主成分;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也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就总体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我国人均收入已经步入中等水平,但是收入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所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未来主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城镇化,所以有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视,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出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数据采用的是我国近几十年来进出口贸易的数据以及该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数据,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的影响找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对外贸易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从目前关于进出口贸易和城镇化研究的成果来看,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很少有涉及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影响的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国际贸易和我国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影响,得出了谷物和非谷物类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所以该研究结果得出了我国要在保证相应的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来适当进口粮食的策略。有的学者对于工业化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从中得出了国际贸易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关系。进出口贸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变,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进出口贸易的形式的不断变化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在市场经济机制下,进出口贸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如果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该环节对于出口产品的种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进出口的产品的种类要进行严格的限定,在出口产品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增加高科技含量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其有力的推动者,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使得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产生集聚效应。在基础的工业带动下当地的经济会呈现全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使得农业上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一般来讲,不同的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会比较大,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益一般要比农业的效益要高,在工业和服务业中服务业的效益要比工业的效益要高,这种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差异会使得资源和劳动力朝着工业以及服务业的方向发展。通过研究很多数据表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另外,城市化的发展也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于城镇化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研究现状来看,直接涉及到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没有对进出口贸易对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在此背景下对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应用了主成分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二者的确切的关系。

三、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发展的程度是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当地政府管理水平和组织形式的一种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之前的不到20%已经达到目前的接近60%。在这期间我国的出口的贸易总额也实现了巨大的增长。在我国城镇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变成城市,同时实现第二、三产业的集聚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的涌进城市,使得城市的规模以及城市的数量都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增长,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一切都在不断的转变着农村一切。城镇化是对于一个行政区域来讲,指的是城市人口占所有人口的总的百分比,在某种程度反映的是人口向城市发展和集聚的程度。所以国家的城镇化率和城市的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城镇的人口又对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对外贸易以及服务业都占有相对比较大的比重,所以从上述推理来看城镇化率和城市的对外贸易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从微观角度来看,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由于产业之间的边际效益的差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放弃从事的农业投入到城市的对外贸易产业中来,在城市中很大一部分人员从事的是对外贸易的工作,并且对外贸易产业一般都集中在城镇中,这就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以城市的对外贸易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从二者关系的宏观角度来讲,进出口贸易在各个方面都会对城镇化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进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国家对于城镇的规划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性发展的资金都是由此而来,所以对外贸易从宏观角度来讲对于城镇化的贡献非常大,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性的作用。

四、城镇化发展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是进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了如下的几个变量来分析二者存在的关系,包括近三十年的我国进口总额、我国的出口总额、我国的非农业就业率、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居民收入差异、以及非农业产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目标变量为城镇化率。所选择的数据为1970-2010年的所有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来获得的。

(二)模型设定

在我国城镇经济的组成中非农经济占到了城镇经济组成的绝大部分,这种非农业的经济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我国城镇经济的重要影响,由于城镇经济组成结构的重大转变使得越来越多农民的劳动形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量的农民进入到城市中开始从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当中,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恰恰成为一个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指标,所以使得企业的城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城镇化的研究过程中是经常用到的一个指标。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指的是二者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该指标反映了一个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由于数据的值域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为了更好的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于数据做一定的预处理,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假设如下:linUR=c+β1lnMt+β2linXt+β3linNAOt+β4linPGt+β5linNAEt+β6linIGt其中,UR指的是目标变量,M、X、NAO、PG、NAE、IG是解释变量。其余的为相应的系数以及误差项。

(三)回归分析

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来讲,可以通过差分处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平稳的变量,然后才能够将上述数据应用与所构建的模型。然后借助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对误差项进行分析。首要的就是检验各个解释变量是否是平稳的,通过对单位根进行检验来获取相应的一阶的平稳数据和二阶的平稳数据等。本文在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和我国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采用了格兰杰因果分析法。首先通过对我国出口贸易额和城镇化率的格兰特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化率对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出口贸易总额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却非常小。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城镇化率程度的提高会使得进出口贸易的总额下降。结合现实来考虑,城镇化率对于进出口贸易具有多个方面的消极的影响,通过本文数据的结果来看,其对于进口的影响是消极的。城镇化率的升高会使得当地的产业结构发生积极的改变,会使得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从事于第二三产业中,所以社会资本也会参与到这些产业当中,这会使得国内的二三产业实现快速的增长。根据我国进出口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口产业一般都是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具有高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的产品,在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中我国对于这些工业成品的进口占到了进口总额的80%以上,在这些环节中各种设备的进口占到了很大的一个比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制品生产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于国外产品的依赖性进而使得进口的额度减少了。接着对于出口总额对于我国城镇化率的影响的格兰杰因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出口总额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因,反之则不是。也就是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增长,会起到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出口额的提升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为城市制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到城市,因而实现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反之城镇化率对于出口贸易的总额却没有显著的影响。

(四)主成分因子分析

在上述研究的解释变量当中,每个解释变量对于城镇化率影响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为了得到各个解释变量的权重值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通过计算得到出口总额的第一主成分所占的比重为0.99,进口总额的第一主成分所占的比重同样为0.99,所以本文所选择的解释变量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了93%以上,所以利用上述解释变量来对目标变量进行解释的理由是充分的,进出口额的比重是最高的,所以为了简化也可以直接将上述两者直接作为整个模型的解释变量。

结论

为了使得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应该集中力量于出口贸易。通过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积极发展对外出口,大力发挥产业的集聚化效应,使得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提升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本、资源与人力的有效的配置,提高我国资本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作为政府要积极的引导对外贸易企业进行改革,为出口贸易产业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使得外贸企业的相关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先进,使得其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作用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作为国家来讲,应该适当的提高出口退税的税率,为出口外贸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外部环境,增强对外贸易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运作的过程中降低成本,使得企业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增强。

作者:汤梦琳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计财处

参考文献:

1.章元,万广华.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来自亚洲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

2.朱惠茹.进出口贸易与物流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

3.吕延方,王冬,陈树文.进出口贸易对生产率、收入、环境的门限效应—基于1992-2010年我国省际人均GDP的非线性面板模型[J].经济学,2015(2)

4.赵强,杨丽华,陆士群.基于技术含量的进出口商品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