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教育革新思路

旅游心理学教育革新思路

本文作者:李湘云 单位: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旅游工作当中去指导实践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从目前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来看,普遍注重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际旅游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通过各项教学环节的实施,体现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的课程评价机制主要还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这势必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若将评价标准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这将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起到一定作用,从而有助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课程改革思路

“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从职业岗位群特点分析入手,明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建立与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心理训练,将政策支持、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课程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而,我们将旅游心理学教学设计成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将过去以“学科体系为系统”的课程改革为“行动体系课程”,并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强调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员工心理素质培养等内容,利用精心设计的与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发展出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而且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在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结构,构建了“3+3”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教学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设计了由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三大模块构成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计了项目引导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层次。

课程改革的创新

按照旅游过程及服务岗位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知识和素质三结合为不同理论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避免以往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依据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3大部分构成: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每一部分均有不同理论知识的侧重,但是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自我学习、数字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始至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特别是第三部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篇,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一般旅游从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和抗压、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安排了人际交往和心理保健内容,这是基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安排的内容。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内容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内容的设置把团体心理训练等内容纳入本课程教学中,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对传统教学中的理论过多的现状进行改革,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下设计相对独立的项目引导教学体系和团体心理训练,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全过程。学生可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实践的基本技能方法及创新能力。在课程组对该门课程所进行的革新和探索过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项目式学习模式和团体心理训练等实践课程内容的加入,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产生了积极作用。下文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在实践课程中以这两种教学模式为核心的革新和探索。

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为核心的教学革新和探索

团体心理训练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

团体心理训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促使个体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2]个人在一个团体中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因此,具备一定的群体心理能力对于个体来说十分必要。如何将团体心理训练的内容融入“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使之契合培养目标呢?课程组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如下尝试。在旅游企业员工心理这个模块当中的重点内容是旅游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对此,教师在讲解理论之前构建了与之相关的团体心理活动。名为“信任之旅”[3]的团体训练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训练内容之一,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导入课题。该步骤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前简短的交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在不同的情境中怎么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呢?第二,活动开始。(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2)选择有一定阻碍的盲行路线,准备眼罩。学生两人组成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向导。“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向导的搀扶下,沿着指导者选定的路线,绕室外活动。向导在此期间不能讲话,只能靠肢体接触给同伴提供指导,共同完成,此过程的重点是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心理感受。(3)互换角色进行游戏。(4)活动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要体会自己的心路历程。第三,交流感受。(1)每位同学在小组中谈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历程,交流处于“盲人”、向导角色时的感受与体会活动过程。(2)回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经历,交流彼此的感受与体会。(3)让学生自愿上讲台和全班同学分享谈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历程,交流处于“盲人”、向导角色时的感受与体会,总结出人际交往关键词。(4)活动的重点:引导学生分享过程中信任感的变化,在非语言环境下是怎样理解、沟通、帮助同伴的。第四,学习理论知识:人际交往的内涵,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第五,课后自我强化训练:练习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写出收获和感悟。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学生在特定活动中的互动来进行自我探索,通过与周围人的比对,能够自发引起对自我的反思和对存在问题的求知欲,团体心理训练之后的讨论和教师的引领总结非常重要,这是对学习的深入挖掘及升华的过程。#p#分页标题#e#

项目引导教学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项目式学习”即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它强调运用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真实世界中的基本问题出发,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习者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的理解的实际产品,比如报告、模型、多媒体演示软件、网站等。[4]下面以模块一“旅游者心理”这部分内容当中的任务四———旅游者的人格为例来举例说明。课程中的任务四主要学习的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格的含义以及代表性的人格理论;能力目标要求能够运用所学人格理论来分析旅游现象、进行旅游营销。在此目的的导引下,我们创设了如下项目式学习内容:第一,创设情境。假定你是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营销你们的旅游产品,你将如何运用所学的人格理论来向旅游者传递信息?第二,操作示范。教师讲解人格理论。第三,独立探索。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阅资料来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第四,确定项目。(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2)选择要推介的旅游产品。(3)利用适当的方式针对不同人格的游客来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第五,协作学习。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讨论,通过把见解与大家分享,达到思想碰撞、相互启发、团队进步的目的。第六,学习评价。形式不限,各个小组通过各种方式向全班汇报研讨结果,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价。项目式学习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主动投入到项目构建和问题的解决当中来。学生在汇报研讨的过程中总是让人惊喜不断,有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通过全组成员对不同人物惟妙惟肖的扮演来诠释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的采用PPT演示的方式来汇报;有的还制作了视频等等。学生们在通力协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领悟,而且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总结

从2009起,课程组在进行“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全面采用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相配合进行的模式来组织开展教学。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是实践课程中最主要的两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在“旅游心理学”授课过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人际合作、沟通交流以及理论知识的深入领会和运用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养成,从而实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