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全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市政府全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计划(草案)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的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作为,拼搏实干,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主要指标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全年实现市内生产总值586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境内财政收入46.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6%、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同比增长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10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62元,同比增长15%;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2亿美元,同比增长30.6%。万元GDP能耗、COD排放等能耗环保指标明显下降。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7.2:58:34.8。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四连增”,总产量预计达到64.9万吨。有机蔬菜、“两菜一粮”、有机肥桃、干鲜果品、速生丰产林发展到77.6万亩,生猪、奶牛、鸡等畜禽存栏量670万头(只),成为全国最大的枫叶鸭繁育基地。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1家,其中省级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5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5万亩。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工业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18家,其中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196家过亿元,23家利税过亿元,193家利税过千万元,1家进入全国500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0亿元、利税134亿元、利润79.1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30%、32.5%和42%。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05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重点企业研发机构31个。服务业繁荣活跃。“2112”工程推进顺利,20个服务业集聚区、10家骨干企业、20个重点项目的培植建设加快推进,特色街区、夜间经济、家庭服务业等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17%,占GDP的比重达到34.8%,实现服务业税收8.7亿元,同比增长39.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17.8%。

——优质投入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用优质增量促进存量优化,靠高效投入拉动科学发展。年内共实施投资过亿元重点项目126个,计划总投资448亿元。加大招商争取力度。把招商引资、对上争取作为“一把手”、“365”工程来抓,深化“融入两圈行动”,主攻世界和中国500强、央字号企业,在北京、台湾、香港等多个地区成功举办了招商推介会。同时,科学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三农”扶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民生保障重点等领域,深入开展政策和项目“双对接”,对上争取无偿资金12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对投资过亿元的126个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干部“领办制”,定目标、定分工、定进度、定时限,全年完成投资172亿元,新天地生物质燃料、泰鹏粗旦无纺布、云宇20万套驱动桥等56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实施“两带三区四园”发展规划,市高新区完成了“区街分离”,现代农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现代盐化工基地跻身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126个过亿元项目中,有109个集聚在“两带三区四园”。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围绕建设“人文、生态、宜居、精致”城市,坚持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张并举,推进城区“东拓、西进、南展、北上”,重点建设了龙山河带状公园二期、市民广场、百信广场、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展览馆)等城建项目,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4.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1.3%。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突出抓好20个示范社区,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2个低碳样板社区。启动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城联创”活动,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

——民生工程持续加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年初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计划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成中小学合点并校,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13处,成为新标准实施后全省第一个教育工作示范市。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9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296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扩面51000人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月人均分别达到1360元、950元、600元。实施十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镇街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价格下降44.2%。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年人均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标准年人均提高到1500元,城市低保每人每月提高到310元。

一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呈现出经济增长提速、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活力增强、民生日益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不够突出,骨干企业实力不强,产业结构重化特征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供需矛盾突出,加快发展的瓶颈约束进一步显现;生产要素价格波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还很繁重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p#分页标题#e#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全市各级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打造中国、建设美好、共筑幸福家园”为统领,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线,努力在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求突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市内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额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4%、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5‰以内;完成节能环保等约束性指标。

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巩固壮大规模、优化提升品质”的要求,推进农业有机化、标准化、园区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再创农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推进40个有机蔬菜标准基地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声誉。抓好“三桃”、“两菜一粮”品质提升。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枫叶鸭、雪山草鸡等特色养殖业以及生猪、奶牛等优质产业,年内建成标准化规模饲养区20个。二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龙头企业壮大,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0个,实施扩能改造项目10个,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突破580个,示范社达到130个。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检测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发展到60万亩。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5个,争创国家、省级著名品牌2个。四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实施各类土地整理项目,积极争取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市。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稳定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五是努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做实做活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经营村庄“三篇文章”,积极探索用活土地政策增收、发挥区位优势增收、盘活集体资产增收、服务农业产业化增收、发展企业增收、经营债权增收等新途径、新路子,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引导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等产业进行工艺革新、设备更新和管理创新,突出抓好胜利化工二期、果糖等30个重点技改扩能项目和等企业的13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年内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15亿元,增长16%。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倾斜,集中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加快中科院中试基地、微波无电极紫外线光源等12个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推进钕铁硼强磁、碳酸锂等10大重点新兴产业项目提质扩能。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40亿元,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三是做强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云宇集团、泰鹏集团等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带动能力,重点打造装载机及配件、玻纤制品、盐化工、汽车配件、桃木制品加工、有机食品加工、非织造材料、石膏建材、农业机械、矿用设备等“十大产业集群”。四是培强骨干企业。继续对全市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开展“递进式培植”,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60家,力争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的1家,过30亿元的2家,过2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30家。五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大重点行业节能技改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化工、钢铁、造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三)繁荣发展服务业,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构筑特色突出、业态高端、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现代物流和金融保险为重点,着力推进商贸城、农贸城、冷链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探索设立新兴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交通银行开设支行,扩大村镇银行网点。加速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夜间经济、家庭服务业、商贸流通和特色街区建设,加快新合作购物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或改造农家店50个。鼓励引导新合作等骨干连锁企业整合资源,提升经营档次。集中打造桃木商品城、商业金街等“四城六街”。

(四)推进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做强转型升级载体。一是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沪高铁沿线和美国、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做好项目推介,重点引进财税贡献大、吸纳就业多、有利于群众增收的好项目。策划上报50个过亿元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争取有15个项目列入市以上重点扶持项目;继续实施集中开工和联合预审推进等机制办法,强化落实指挥部作战的运行机制,督促项目按节点进度加快推进。发挥财政资金的“酵母”作用,汇聚各类资金。加大土地指标争取力度,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全市新建续建过亿元项目120个,确保60个项目竣工投产。二是积极开创园区发展新局面。科学界定“三区四园”功能定位,加快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加强综合监测分析,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以新兴产业开发区和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两翼,以“四大园区”和镇街项目集聚区为支撑,独具特色的“两带三区四园”园区经济发展体系。三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汇总上级扶持政策,编制对上争取指导目录,重点争取区域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支撑作用的大项目。特别要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两个符合”,坚持重点时段集中争取与平时分别争取“两个结合”,高质量策划项目,高频度对接争取,确保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落户。

(五)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孵化器、新兴产业开发区产业孵化服务组团,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1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1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家。二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施“50家创新型企业成长计划”,年内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全年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0项,专利授权量2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以上。三是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百人计划”、人才选拔“金字塔工程”,开展招才引智行动“515”工程,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名。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开展“十大发明奖”、“十大自主创新带头人”、“十大自主创新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倡树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风气。#p#分页标题#e#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以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内涵为重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是推进城市建设。完成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加快东部新兴产业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新区的充填完善。重点建设广场、上城国际城等高层建筑群,建成一批城市地标建筑。加快实施“亮化工程”,对城市重点路段、重点建筑及重点区域逐步进行夜间亮化。推进河带状公园与河公园的贯通融合,完善提升公园、公园等公共休闲服务功能。加快古店等32个城中村改造。二是加快镇村开发。引导各镇街细化完善城镇规划,加快建设开发。深入推进4个中心镇建设,逐步形成湖屯—石横、安庄—边院—汶阳两个城市次中心。加快合村并点和社区建设步伐,全力抓好20个示范社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带动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年底建成居民楼30万平方米,安置群众3000户。三是深化“四城联创”。规划建设一批便民市场,整顿“马路市场”,改造背街小巷,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布局一批管理规范的城区公厕、停车场。完成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省级节水型城市和省旅游强县创建。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青山绿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创建生态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做好试点镇和81个试点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内全部完成“四化两处理”,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

(七)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三圣”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吉祥文化品牌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中心、大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实施镇街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等惠民工程,确保全市村村有文化活动室、50%的村有公共电子阅览室、30%的村有文化广场。二是加速推进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实施春秋古城、世上旅游度假区、文化公园、中华儒商文化园、中资颐年山庄、植物园、山开发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商品基地。积极申报“中国文化之乡”。三是加快文化龙头企业培植。围绕发展桃木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文化产业,引进落户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扶持新华印刷等本土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做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及时补充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新培育500名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带动形成400支业余文化团队。积极扶持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基层文化人才。组织评选“文化工作突出贡献奖”和“十大文化杰出人才”。五是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精心打造“两节一赛”,举办农民文化节,继续开展文化下乡、“送百场文艺演出进农村进社区”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升广场文化演出等品牌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水平。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实施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施全民创业战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2万人。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征缴率保持在95%以上,各类社会保险待遇100%发放。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二是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平安”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做好“六五”普法和“五五”依法治市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市应急指挥中心和社情民意受理服务中心两大平台的作用,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三是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实施好建设职业教育中心校、城市西区中学、西区幼儿园、农村中学食宿设施工程,建设经济适用房,新增公交线路等一批民生实事。

各位代表,年全市发展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为“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共筑幸福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