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总结范例

自学考试总结

自学考试总结范文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国家学历教育制度。20多年来,自学考试参考人数累计达4300万人。截至2004年,自学考试累计培养专科、本科毕业生共625万人,基本形成了普通高教、成人高教、自学考试“三足鼎立”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自学考试亟需根据新情况、新要求,改进并完善专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形式、多渠道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有利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健康、持续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调整开考专业层次结构、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并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目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基本规范》,大力发展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教育。开考自学考试本科专业以专科基础上的独立本科段专业为主”。我院正是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认识,确定了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建设思路,构建高教自考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本文就我院拟定“自考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的具体实践,谈点对创设一种新型的自考教学体系的几点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构建以职业性、实践性、创造性为基本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由于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设置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自学考试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考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因为参加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自学考试的人多数是在职从业人员或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读生具有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性质。另外,自学考试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应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来说,自学考试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因此,“要注重应考者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考试标准,要坚持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真正把自学考试办成企业和用人单位眼中、手中、心中的职业技术教育。   2、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实践性的特征。专业考试计划中的课程设计,要体现综合化的现代职教课程理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践环节教学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此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既强调现实性,又重视前瞻性;既强调课程功能性,又重视课程的针对性。努力做到课程开发讲实际,课程实施重实用,课程管理抓实践,课程评估求实效,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效应和应用效应。   3、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艺术设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而不仅仅是设计的技法教育。   例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视觉传达设计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作者的形象表达能力也即是绘画、字体设计能力。当电脑成为主要设计工具后,手工的绘画能力、字体设计能力的决定性作用大大降低,设计的表现和设计效果图的绘制,已不是设计的“抓手”,也不是设计师水平的标志,作品成败的关键在于创意,在于设计软件和对设计软件的应用。创意即创造性突显出来成为第一性的东西。这就要求自学考试教育把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并且在专业考试计划中列为实践环节课程考核的目标。   (二)“宽口径、多方向”的培养模式。艺术设计属于实用艺术范畴,广泛适用于机械制造、产品生产、广告、包装、染织、服装、环境设计以及信息传达、接受相关的诸多方面,包括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1998年,在“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教育观的指导下,曾合并、精简了大约一半的专业设置,以前分设的设计各专业合并成一个艺术设计专业。这一做法的优点是:第一,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相对固定的教学资源(师资、设备),大幅度降低办学成本。第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等教学要素有机衔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整合相同、相近或相关学科,聚集教学力量,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科氛围,提高教师科研教学水平。第四,毕业生具有相对宽厚的基础,就业面较广,转岗、深造的适应性强。笔者认为,“宽口径、多方向”的培养模式,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因为在艺术设计这个大范畴里,各方向之间彼此是相通的,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宽口径、厚基础”也存在不足:一是专业知识只广不精,针对性不强。二是上岗后“顶岗”适应性差,“后熟期”较长,过宽的专业口径“四不像”,既不可能真正“专”,也就失去“专业”的本意。所以,将艺术设计专业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三个方向,让学生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基础上,再根据各自的职业去向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艺术设计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学考试一直沿用“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强调专业的理论性和学科的完整性。它的优点在于规范自学考试开考专业,保证自学考试专业总体规格和质量标准,便于大规模社会化考试的组织管理。缺点是在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设置的公共课、理论基础课比重过大,具有岗位专业知识的课程过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考范围狭窄。虽然大规模笔试省时省力,可以保证大多数考生的水平,但这种考试方式能力测试的局限性大。如果偏重于与实际岗位知识相距较远的理论基础课,考生即使得到满分也只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把知识变成能力。因此,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自学考试课程体系,必须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在改革中还要贯彻以下四个原则:#p#分页标题#e#   (一)课程设置要强调针对性。首先应与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相对应。着手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做好职业岗位分析,主要是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所对应行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对人才需求状况和培养规格要求的影响。二是进行能力分析和分解,通过分析该专业应具备或必须达到的能力要求要素,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三是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其次应与行业标准对口。将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中去,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另外,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接轨。消化、吸收、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充分享用人类文明成果。   (二)基础课教学要强调适应性。基础课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必须够用为度”,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既不能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不能盲目追求削枝强干,而要根据专业特点,删减有别有度,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有一定的发展潜能和对应的岗位应变能力。例如,为了纠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明暗素描”为“设计素描”,并增加设计速写训练;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评判能力和创造能力,尽量避免陷入传移模写、模仿表现的怪圈。   (三)专业课教学要强调实用性。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实质上就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以“能力为本”,围绕职业技能开发课程。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例如,“字体设计”教学,过去一直强调徒手写美术字训练,在电脑技术普及的今天,就显得没有必要,而应该把重心放在研究文字排版和文字图形创意上。同样,由于扫描仪、数码相机的出现,《摄影》课程中传统暗房冲洗技术和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也应取消,增加数码摄影及数码冲扩技术的讲授。另外,由于电脑写真机、电脑喷绘机的出现,依赖手绘和喷绘的传统平面制作方法也发生了改变。   Paint\Photoshop\CoreLDRAW等图像和绘画软件所创造出来的效果,是传统喷绘无法做到的。即使是追求手绘效果的图形,最终也需要转换为数字文件以便遵循桌面印刷系统的模式。因此在平面设计课程中讲授手工喷绘已变得毫无意义。第二、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自学考试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第三、坚持课程整合性原则。“整合”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或删节,有机地组合成一种新型的、实用的课程模式。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跟踪新技术发展,努力把生产第一线在用和近期将用的技术引进教学中去,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四)实践教学要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在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相对独立、各自连续、自成系统,又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教学安排上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理论课教学阶段有实验、课程设计、技术实践课等环节,在实习、设计等教学阶段也穿插与实践联系密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工艺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方向实习与毕业设计,与之相对应的理论教学则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概论课—宽专业课———专业方向课三段,从而共同构成了基础阶段—宽专业阶段—专业方向阶段。这三段里,认识与实践两条线相互交叉,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同时循环,螺旋上升,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另外,采用讲、做(设计)结合,在做(设计)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不断丰富,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加强。   三、对目前高教自考考试方法的几点看法和改革建议   (一)目前自考考试方法的几点不足。近年来,自学考试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同时,努力拓宽发展路径,实行高教自考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优势互补、学分互认、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但是,考试方法的改革却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知识本位”的考试模式仍未得到大的改观,主要表现有:   1、在认识上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实践上也没有真正构建起与高教自考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相适应的考试观念和考试模式,习惯于大规模社会化考试的组织管理和费时费力的考核方法。   2、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能力和素质考核,考试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脱节。   尽管在课程设置中强调要坚持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接近1∶1的原则,但在专业考试计划中技能和能力的考核比重却仅占考试成绩的30%左右。   3、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高等教育考试有闭卷、开卷、口试、成果试(如设计成果、论文、制品等)、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和观察考核等七种基本方法。前三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认知领域考试;成果试、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适用于技能和能力考核;观察考核主要适用于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而在自学考试中,许多专业考试计划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一次考试成绩定终身,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至今尚未形成。   4、概念含混不清。例如,将考试计划中三分之二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考试试题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称为国考课程;三分之一的、即部分国家未统一命题的专业课及含有实践环节的部分专业课,由省自考办命题(主考学校可提供试题,省自考办组织专家审定后使用),称为省考课程,这种提法有“知识本位”之嫌,易产生负面影响。   5、考试结果分析和总结工作不力。不少助学单位仅要求教师进行简单的成绩统计,基本不搞命题和试卷分析,不进行考试质量评估,对如何提高考试质量尚未引起学校主管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注意。#p#分页标题#e#   (二)对改革目前自考考试方法的几点建议。现代教育考试的要求告诉我们:选拔、甄别人才,既要注重反映社会的需求,又要准确反映被试者在知识、技能与智力方面的差异;既要注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要科学选择测试方法,有效控制测试误差,使考试的结果公平、公正、全面地反映人才质量。   1、当务之急的是要大力推进课程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要修订课程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出各课程知识、技能、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具体要求,使技能和能力领域与认知领域考试内容的比例接近1:1;改变过去闭卷考试一统天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现象。围绕能力培养,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让课程考试真正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理论知识考试中既要打破以纯粹的记忆知识为主,更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把考核的重点逐步由知识的记忆和初步理解转移到对知识的捕捉和应用上来,引导应考者在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工夫,推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促进高教自考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2、建立起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要破除一张卷子、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应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考试的课程及课程的门数,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安排自己的考试进度。一次考试未通过,还可以进行多次的考试。这种灵活性的考试特点是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实现的。应考者什么时候读完规定的学分,就什么时候毕业,毕业年限不限制,在拟定专业考试计划时,应根据课程的性质、作用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仔细安排好每门课程学分的“权重”,以体现培养目标,保证各课程间课时分配协调统一。   3、发挥社会助学功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自学考试是应考者以自学为主的国家考试,主要关注考试是否通过作为根本目标,缺少中间教学环节,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成了选拔专门人才的标准。目标与标准在定位上是有区别的。虽然应考者可以有计划地采用分科考试、累计学分的办法完成艺术设计自考本科教育,但是通过全部考试科目与能否成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有距离的。因此,充分发挥主考学校和助学单位的作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分必要。一方面,各助学单位要根据艺术设计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除按专业考试计划进行规范化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图书馆、计算机房向应考者开放,千方百计地强化职业训练和职业技能的开发,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较好地胜任与所学专业大致对口的工作。   四、结束语   为繁荣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改变我省一直没有高教自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的被动局面,我系对现代传播学和艺术设计学教学模式作了重大变革,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学习传统与着意创新相结合,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努力打造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传媒和设计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系在确定艺术设计自学考试助学与考试的运作模式上,都力求与系的专业特色保持有机的联系,着力提高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质量,肩负起以继续教育为主体,以构建终身教育平台为目标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形式的使命。我院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上述“创设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设想,于2005年9月向省自考办提出申请开考实用型本科专业,并起草了“高教自考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经过省自考办组织学科专家和行业专家的严格审核,并按自学考试专业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体系论证,包括确定课程设置和学分、课程考核方式、课程主要内容以及使用教材等。   论证通过后,按程序上报全国考办审定、批准,并于2006年6月在江西省自考网上公布实施。2006年7月,包含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高教自考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在全省正式批准开考。这一重大举措的推行不仅为工作在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平台,也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读生提供了继续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机会,这种新型的自考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设计类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整体发展。

自学考试总结范文2

 

1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意义   自学考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在坚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服务的同时,继续将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服务纳入农村自考工作的范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培养新型人才。   一方面当前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文化水平偏低的现实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广大农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仅仅依靠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来培养农村和基层需要的大批人才是不现实的。对经济、文化、教育落后而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来说,开放、灵活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费时少、见效快,是一条适合培养大量农村建设人才的有效途径。1996年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进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工作的意见>,此“意见”的出台,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工作推向了高潮。2002年,五届二次考委会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作为全国自学考试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岳伟等认为大城市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既是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需要,也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需要121。从简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工作,这也是在新的形势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唯一途径。黄德凯从农村居民素质、农村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总结了高教自考向农村发展的意义。他指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入口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利于自学考试自身的发展,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131。在高教自考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己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三农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肖辉和李东北概括了高教自考向农村发展的可行性。我国丰富的农村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试点工作,为发展农村自学考试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日益重视,一系列有关农村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划的出台,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提供了法律与政策保障。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有着丰富的生源,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障高教自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其向农村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先天优势I。邵艾群、马莉认为自学考试通过对农村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自学考试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学考试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自学考试组织形式研究   自学考试在我国己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多年问已培养毕业生多万人,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不断扩大,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农村考生数量相对于城市始终处于徼不足道的劣势。农村自学考试工作开展尚不深入,农村考生参与自学考试明显缺乏动力,积极性严重不足。傅宝荚撰文认为高教自考在向农村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自学考试在面向农村的主导思想上有偏差。农村特色不明显,面向农村的自学考试教育目的单一,没有真正以农村发展为目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离农性,组织管理上的零散性难以保证农村自考生坚持到底。自考专业结构与二元城乡结构相背离针对这些问题,傅宝英提出了相应对策.抓好自学考试专业调整与建设,增强适农性课程,内容要考虑乡土性和实用性。命题上力求应用性和理论性相融合,考试要有弹性,组织管理应具有服务性,培养模式应具有多样性”151。李汉东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学考试服务农村建设的对策:完善专业设置,构建适农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助学网络,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学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政府加大对农村自学考试的财政投入,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解决经费问题。   3研究展望   在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成为重中之重。改革教育内容,借鉴晏阳初“四大教育”思想,以培养农民的实际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同时,借鉴梁漱溟所提倡的“精神陶冶”,培养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与政治素质。在教育方式上,以正规训练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技能。   积极建立健全乡镇自学考试工作站,利用多种教育和助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为农村考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地区学习条件困难、助学工作薄弱的状况。其次,加强对自学考试由重考过程向重教育过程的转变的研究也是今后这一领域要五丹究的重点。研究考生成绩评价方式,将学习过程引入考核中,增加平常课业成绩并以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此外,政府、高教自考本身和助学网络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便于各个行为主体更好地承担责任。   农村自学考试开展顺利与否,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树立人力资本投资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的理念。正确定位自学考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部署,充分认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深远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将高教自考列入农村教育规划,制定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加自学考试。

自学考试总结范文3

 

自学考试教育是在社会自学活动的基础上,以普通高校教育作为目标参照系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考试标准的制定上,还是在专业设置上,自学考试教育均把普通高校作为基本的参照系,与此同时,也体现自己的特色。至今,自学考试开考课程设置仍局限于学科课程考试,命题模式仍局限于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其所谓的“综合课程”考试也仍是学科考试性质,因其“综合”是对自考形式无法开设过多课程,又必须保证必要的教育内容的矛盾解决办法。例如,把“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合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把“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合并为“高等数学(二)”等,这种所谓的“综合课程”本质上是将两本书订成一本书,对考生而言只是加大课程内容学习量,对命题而言只是扩大覆盖面而已。这种“综合课程”考试实际上仍是学科课程考试,命题也仍是学科命题。更甚的是,过大的学习量仅凭一张试卷,一次考试进行检验,难免挂一漏万,影响考试效度,加重考生的学习应考负担。   一、自学考试增设“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科目设想的由来   (一)基于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就人才来说,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既专且博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改变并适应不同工作类型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应用型人才而言,主要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是将研究成果向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领域转移,其知识能力结构是“综合式”的“、集合式”的,即“广而博”。显然,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正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要培养的。但是,在现行的自学考试课程体系中,学科间知识和能力彼此割裂、分离,同时又较少有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这一状况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格格不入。目前,自学考试各学科的考试内容更多地反映了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某一局部或某一层面、某一阶段的内容,这是由学科教学、考试内容和方法决定的。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尤其对专业型学科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来说更是如此。但是,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即大学考试在为需要专门知识的职业作准备时应起到这样的作用:促进对构成该职业基础的各种、一般原理作富于想像力的思考。这样,学生在进入专业技术的学徒训练期时,他们已经锻炼了那种富有想像的思维能力,即把具体事实与普遍原理相结合。[1]   换言之,自学考试要全面有效地检测和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自学考试增设专业综合能力考试,是我国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考改革经验的借鉴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在考试科目方面,新一轮改革提出“3+X”科目设置方案到“综合科目”改革实验再发展到近年的“3+综合”科目设置方案。其中,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考试,一般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它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2]这些都是对我国教育状况以及人才状况的变化趋势的客观而又积极的回应,也是对考查学生创新潜能的有益尝试。通过实践,综合能力考试内容与形式不断完善,不可否认,综合能力考试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自学考试要突出创新能力考查,可借鉴高考设置综合能力考试的经验,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增设“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科目。   (三)增设“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的必然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人事部考试录用和人事考试中心为满足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进行了一些能力测量方面的尝试,开发了今天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行政职业能力考试(简称AAT)》和《企业管理能力测验(简称MAT)》。这为开发教育领域中的能力考试提供了很大的启发。今天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考中加强能力考查已没有争议。对于加强能力考查则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在现有考试中加强能力考查,即在学科知识考试基础上增加对能力考查的比重。另一种是增加能力考试的思路。这种思路主要是受到美国SAT和GRE的启发。SAT与GRE中均有独立于各个学科考试的能力考试。[3]自学考试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教育形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国际教育接轨,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始组织力量开发研究具有自考特色的“核心课程综合考试”。这不仅是考试科目的调整,更是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的深化。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它继续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这是21世纪自学考试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考试转变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我国自学考试教育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之一。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要得当地运用考试,包括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两个方面,关于考试方法,他说:“要改变一份考卷考各个层次、各种科类学生们的做法。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办学形式是多样化的,既有学术型的精英教育,又有大量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大众化教育。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同,考试内容与方法也应多样化。”[4]   二、自学考试设立“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科目的测量学研究   (一)“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的考试目标   自考“核心课程综合考试”是指建立在若干核心课程基础上的学科能力综合测试。它不是一个专业中各门学科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核心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综合测试。“核心课程综合考试”属于能力测试范畴,测试目标是学生的能力水平。但学科能力综合考试目标却不可能不包括知识目标,这是因为能力测试试题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以具体的知识形态出现的。现行自考各专业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是基础性知识,所考查的能力主要是单一的学科能力。“核心课程综合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则具有综合性,所考查的能力,主要是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自考“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科目不是一门新的课程,它无需准备,不会增加考生的备考负担。其考试内容是根据各专业开考的专业课程内容确定的,不必在已有的课程之外增设以应对综合能力考试为目的的“综合课程”。同时“核心课程综合考试”也不同于现有某些专业的具有综合性质的课程考试。自学考试中现有一些专业的课程是把两门及两门以上相关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在内容上虽具有综合性质,但与“核心课程综合考试”不同。#p#分页标题#e#   (二)“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的命题策略   “核心课程综合考试”命题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侧重考查考生获取新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命题操作中,应注意各学科尤其是高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采用新情境和设计新题型的途径来实现自考突出能力考查的目标。广泛取材、设置新情境、采用新材料有利于摆脱教学和教材的习惯模式,排除因死记硬背或机械操练而获益的可能性,从而增强能力考试的鉴别与预测功能。尤其涉及综合的问题,任务与情境应是新的,或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教学中采用的,否则其成果可能是一个记住了的综合结果,而不是学生所创造的新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应用能力,只有利用新情境(材料),才能客观、真实地考核。此外,还应重视测量载体的多样化,因为不同的测量载体会影响所考核能力类型及考核的深广度。要根据专业学科的性质特点选用不同的测量载体,注意语言文字、图形、数式、变量载体的合理配置,全面考核考生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三、自学考试“核心课程综合考试”与高考“综合能力考试”的比较   (一)考试类型的不同   任何一种综合能力考试,都有其特定的测试目的。明确考试目的是我们制定测试目标、选择测试形式和内容、编制测试题目的主要依据。高考与自考的测试目的是有差别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二者的综合能力测试也是属于不同类型的。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其测试目的在于鉴别学生的不同程度,以选拔能够适应大学学习水平的合格高中生。其考试结果是在学生所得的成绩的相互比较中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即考试成绩反映的实际上是每一个考生在所有受测考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因此,高考“综合能力考试”是常模参照测试。自学考试是一种总结性考试,是一种课程的掌握性测验。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考试的目的在于对自考生的学习能力的总体水平进行全面的评定,即是否掌握了所有课程或知识,是否达到一个事先确定了的目标,并以测验结果决定其可否毕业授予学历资格证书。考生的测验结果不在考生中作相互间的比较,只与既定的目标相比较,凡达到目标的考生,均可予以通过,因此自学考试的“核心课程综合考试”是目标参照测验。但需要指出的是,自学考试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也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选择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   (二)综合层次的不同   “综合能力考试”的考试内容,即考试试题的载体为经过科学概括后在各科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综合知识,它不能被简单地看成几门学科知识的相加或重叠,而是一种与原来学科知识有关联又相异的新型知识。如果按综合程度的不同,综合知识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学科内的综合知识,二是两门相近学科间的综合知识,三是多门学科组合而成的综合知识;四是融合学科知识与精神的综合知识。根据不同的综合能力测试需要,我们可以选择上述不同层次的综合知识,作为能力测试试题的载体,编制试卷。[5]目前高考“综合能力考试”选择的是各层次综合知识为试题的载体,但仍以第一层次即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即第二、三、四层次综合知识所占比例仍较小。   自考“核心课程综合考试”与高考不同,它要体现其“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它所选择的是第三、四层次的综合知识。因为许多专业的某些科目本身就是边缘、交叉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由此可见,“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这条原则是高考“综合能力考试”所没有的,它是反映高等教育特点的原则。   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专业性教育,因此其“核心课程综合考试”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或叫“职业倾向性”。其考试内容以专业性明确的专业课程、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专业目的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但是,上面说过,当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结合,在分化的基础上向综合方向发展。培养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要有比较广博宽厚的知识,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不应当把专业目的性或职业倾向性理解得过于偏狭,以为只有“对口”的理论才要考,只有“实用性”的课程才符合职业倾向性。   一般说来,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当具有比较宽厚的“三基”;掌握主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与专业有关的最新科技信息;还要通晓必要的横向学科;懂得一些虽与专业无直接联系但有利于扩大知识面的科学知识。但具体知识结构和高级专门人才都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因此,对于自考“核心课程综合考试”而言,同一专业的不同层次,即对本科段、专业段考生的要求是要区别对待的。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侧重点不同   高考综合能力考试的测试目标中,要求“评价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有关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这两项测试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测试内容来实施和体现:“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趋向”。   自学考试与高考不同,它的专业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体现要求比高考更为突出。“核心课程综合考试”要能考查考生的专业目的与职业道德。明确的专业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全面完成学习任务,并为过渡到从事专门职业做好准备。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一定职业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忠于职守,献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一切职业的共同道德要求。每种职业还有各自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必须使学生认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技能在做好本职工作上具有同样的重要性。#p#分页标题#e#

自学考试总结范文4

一、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一)进行多方协调作用

经常与教务处、学生处及各院系、各部门进行联系,特别是与本院、系的教师和学生联系,是教学秘书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教学秘书成为了教务处、学生处及各院系、各部门的桥梁,完成上令下达、下情上报、联络师生、多方协调的作用。一方面,教学秘书将学校教务处的教学任务、教学信息等传达给系部领导、教师和学生,并将本系部的具体情况和工作建议反馈给教务处;另一方面,教学秘书负责教学安排、教师调课和学生反馈工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

(二)教学信息管理和传递作用

教学秘书在参与教学管理中,需要编制大量教学及教学管理的文件或资料,相当部分要立卷归档,备日后查考。这些教学信息如教学文件、教学计划与大纲、毕业论文、试卷、成绩等有关材料,既是学校发展的见证,也是教学秘书工作岗位上的积累,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笔财富,对深化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秩序和推进教学工作来说,都是重要的信息内容,而这些信息依赖于教学秘书的管理和传递。教学秘书在积累和管理信息的同时,还充当信息传递的角色。学校教学方面重大的政策、规章、决定通过教学秘书传达给学院各教研室、老师、学生,而把基层学生、老师的诉求和情况反映给上层教学决策者,帮助学生和老师表达合理范围内的诉求。

(三)工作研究的作用

教学秘书在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多方协调、信息管理和传递的过程中,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经验不断思考、分析、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工作路径和思考。通过一定的工作研究,优化这一工作的流程和具体方法,进一步推动教学秘书工作的完善,也为其他教学秘书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在工作中的研究活动,教学秘书能从自身的角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无论对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提升,还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沟通等,都能提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二、教学秘书需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规范有序、科学高效,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秘书队伍。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革,教学秘书要适应现代化教学管理的要求,应在思想、政治、身体、心理、业务等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其中基本业务素质是教学秘书做好工作的关键性支持因素。

(一)政治素质与职业素养

政治素质是教学秘书综合素质的核心,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教学秘书的政治素质的前提。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中的协调者、信息传递者,自身的政治素质影响着思想出发点,教学秘书需要有正确的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具备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及经济形势的认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以及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只有具备严格执行政策、坚持实事求是、辩证看待问题的政治素养,工作时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和思考,才能使自己看的更高更远,才能坚持正确的思想线路。此外,教学秘书在工作过程中要认清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面对内容丰富、繁杂细致琐碎的工作,必须有甘于淡泊、无私奉献、服务师生的思想,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好教学秘书工作。因为教学秘书工作涉及的部门、人员多,碰到问题和矛盾也相对就会多,所以必须有极强的职业素养,善于把握自己,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以饱满的精神展现教学秘书的管理水平和学校的服务形象。

(二)身心素质与知识结构素养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任何一个人工作的基础条件,教学秘书也不例外,教学秘书的工作繁重、角色特殊、地位重要,只有保证健康的身心状态,才能更好地工作。所以,教学秘书必须注重体育锻炼,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摆在面前的工作,此外,还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主动跟随环境的变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还要做好自我调节,以豁达开朗的性格和平静轻松的心态完成好工作。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还不够,作为教学秘书,还必须熟悉所在系部的具体情况、熟悉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教学规律和教学计划等,能够协助系部领导解决好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秘书作为行政管理岗位,本身需要一定的管理学、秘书学、教育学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出发,不断加以运用,积累经验,进而提高工作水平。

(三)沟通与协调能力

教学秘书的工作避免不了时刻与人打交道,既有来自师生汇报和请示的问题,又有联系学校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内容,承担着在多个部门之间传递消息的工作,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个性及文化背景不同,其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也不同,为达到沟通顺畅,需要教学秘书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科学性和艺术性要相结合,能够机智、幽默而又恰当合理地传递信息,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与其他教师相比,教学秘书的许多工作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方能完成任务。在部署、安排教学活动时,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部门、不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并把握各项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对所需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有关的教学活动。这离不开协调工作,包括与多个部门、多个成员间的互相配合,既有数量的配合,又有各项工作的时间配合以及行动的配合。总之,教学秘书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具备调和矛盾并避免消极影响的能力,需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工作和多向的人际关系,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管理目的。

(四)信息处理与文字写作能力教学

秘书的工作是繁杂的,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档案管理、教师工作量计算、教学计划修订、文件、资料、电话等,这些信息材料的指导性、时效性和收藏价值各不相同,它们涉及到目前和今后教学方面的评估、教师的考核以及新课程或专业的设置等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必须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处理这些信息材料,能够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归档存储、有效加工,并做到向有关领导及时汇报,对有关教师和学生及时准确通知。此外,教学秘书还得全面、客观、及时地收集了解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为进一步的工作和决策执行服务,使这些信息材料或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的需求。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办公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秘书要处理或传输这些信息资料,都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打印机、照相机、现代化交通工具等完成,因此,科技现代化工具应用的相关技能也是教学秘书必须重点掌握的信息处理技能之一。教学秘书是重要的交流沟通桥梁,无论是学校内部的信息沟通、材料处理,还是对外的教学或活动交流,都离不开一些文稿和信函的编写。所撰写的文稿信函需要达到语言准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观点鲜明,既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意思,还要尽量做到文辞优美、简洁明了,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而且写作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秘书工作的质量。教学秘书平时应多读多写,注意提升书写的能力、强化写作训练,不断积累和提高,保证工作的合理开展并争取做到更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高校以及所属院系只有不断创新开拓,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作为系领导助手和参谋的教学秘书,除需要具备以上素质和能力之外,还应该经常关注并收集同类院校教学、管理的新措施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并对有关材料信息进行整理分类,与同事分享。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为领导、教师和学生提供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建议和策略。

三、结语

总之,全员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学秘书队伍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加强建设。学校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应正确认识教学秘书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能、任务,结合新形势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多方面要求,切实建设好这支队伍,发挥其在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师生、全面推进学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高磊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二)

一、高教质量反馈机制保障措施

(一)构建ISO9000?2000为基础的教学质量体系ISO9000族标准秉承这样的基本思想:质量形成于过程,因此,必须使一切影响质量的因素得到全过程的控制,否则质量就会出现偏差。这一思想强调借助过程管理以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它也突出了质量体系以模块化的形式对质量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只有保证过程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任何结果都是通过过程实现的。基于此,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对其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关键。可见,要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质量,要保证素质教育,就必须贯彻ISO9000?2000质量体系下的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质量,而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提高的关键措施。要想从根本上鉴定教学质量的优劣并不断提高教水平,以切实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构建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系统。这对于形成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良性反馈机制,是必要和必需的。

(二)构建高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某一认证公司推荐的织造企业的质量体系过程目标监控和测量表——质量管理体系模板,并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特点,本研究建立如图所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总输入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作为高等教育顾客的学生,现在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进校接受教育,他们更关注的是在被选高校中究竟能够学到什么以及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职位;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接收单位,用人单位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招聘到一定数量的学生,他们更关注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层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本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预期。在ISO9000?2000体系中,“顾客为关注的焦点”是首要的质量管理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学校需要将自己更多地定位为服务者而不是纯粹的管理者,这是高校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扭转的观念,高等教育要以满足顾客当前和潜在需求为导向。基于这种思想,本研究将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期望和需求作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输入。

2.最高管理者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最高管理者需要根据总输入也就是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期望和需求,确立教学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年度计划。质量方针的设计,围绕如何通过提供给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以使顾客满意和认可。这规定了质量导向,以便于质量目标向这一方向靠拢、接近。反之,假如质量目标不能满足要求,则“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的目标就不能实现。这样,最高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在于通过确保质量目标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建立,使质量目标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并增加组织对质量目标的可考核性。此外,由于教学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教学质量目标也应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借助管理评审可以实现对教学策划合理与否的审核,并根据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需求、期望以及外部环境等的变化来实时调整质量目标、方针等,以确保发展方向不偏离既定目标。3.产品实现过程。把在最高管理者过程中制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年度计划、学校的发展战略,和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需求、期望作为分产品实现过程的输入信息,通过这一过程,将学生转化为有能力、有知识、适合于社会需要的人。这一过程又包含两个子过程: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提供过程。前者主要指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和调整;而后者主要指以多种方式、渠道向学生传递知识、实践指导、课程与毕业设计等。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准备,之后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实施教学,将知识传递给顾客——学生,使学生在课程讲解中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4.教学支持过程。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其他配套过程的支持。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这些过程分为文件管理、内部沟通、内外满意度、数据分析、内部审核、质量改进六个子过程。

二、高教质量反馈机制的构建

高等教育产品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和完善的过程,从期望和需求分析开始到产品输出直至顾客满意。也就是说,即使目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满足了顾客需求,这种状态也只是暂时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短暂过程。这一过程会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更新而被打破,整个系统时刻处于短暂的相对平衡和长久的绝对不平衡的交替状态之中。要想使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对支持性过程中的有关教学质量信息实时、全面、有效反馈是必要保证。只有如此,相关人员在获得有关信息后,才能及时反省、纠正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提供给顾客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信息的有效反馈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

(一)教学质量反馈思路

1.学生评教

在信息反馈获取的途径中,在校学生尤其是较高年级的学生的评教是首要渠道。这是因为,作为教学质量的直接感受者,学生对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目前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外比较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由结论性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过渡和倾斜。本研究认为,在过程评价的基础上,最好能进一步开展终结性评价。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能盯紧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地对教学各阶段进行调整,最终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合理化。此外,对毕业生或者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的评价也是一项重要信息来源。通过让已经就业的学生对整个大学教育期间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可获得对学校四年期间包含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与否等更客观的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就非常重视这种评价。在每届毕业生离校之际,校方会以问卷的形式请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整个四年期间接受的大学教育进行评价,通常问卷包含两个对立问题,即分别列出四年大学教育期间认为教学效果最好和最差的三位教师并简要说明其理由。此举使校方可以很好地了解两类教师的状况,并针对被评价较差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其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2.用人单位评价

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客观评价的另一个渠道是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产出的学生的接受单位,用人单位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能否满足其生产和服务功能。因此,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合理性与否非常具有话语权,这就为学校指明了学生能力培养的维度和深度。这些来自企业的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有助于促使学校站在企业的角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有助于拉近教育提供与社会需求间的距离。

3.准备性评价

所谓准备性评价,是指在教学开始前的一种评价,它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教案和教学背景等方面的评价。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从前人的教学经验中获取某些反馈或建议,或通过对有关教师的访谈和交流,甚至可以通过知识测试、查阅过去的试卷和成绩,这些手段有助于即将展开教学的教师获取有关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求知欲以及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关的基本情况和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总之,准备性评价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明确教学现状及改进教学质量。

4.利用网络信息反馈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进行网络教学评价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学生根据教师的上课情况随时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1.学生评价信息反馈。来自学生的评价将作为评教的主要根据,并将评价结果及时、不失真地反馈给有关教师。这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准备性评价等,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2.学院整体教学评价。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助于校方了解各个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状况,同时便于各个学院进行横向比较。这种制度能够促进各学院领导清楚本学院目前的质量状况,加强学院之间关于教学质量的交流,取长补短,从整体上提高学院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3.教学简讯信息反馈。为增强学院之间的相互了解,学校需要建立有关教学信息的通报制度。此举有助于校方不定期地将教学工作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形式,方便及时地提醒教师关注相关信息,使有关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常态化、日常化。

三、结语

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深化对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认知,有利于实现教师及学院对教学质量评价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使教育质量走向由评价到反馈、由改进到提高、再评价的“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良性循环。

作者:樊超 樊敏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三)

一、高等教育基金的经济功能

20世纪80年代末,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由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是指高等教育成本由高等教育获益者即国家、受教育者及其家长、社会共同承担。具体地说,国家以公共财政、学生及其家长以学费和住宿费、社会以税收来共同分摊巨额的高等教育成本。这一理论包括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利益获得”原则;二是“能力支付”原则。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按国际通行惯例,高校收费的标准是学费约占生均培养成本的四分之一,但由于人均培养成本的测算非常困难,因此,我国主要是“按高校年生均日常运行经费来考虑收费比例”的,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而有所差别。近几年来学费、住宿费标准基本维持在5000-7000元这一水平,但也大大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负担之重不言自明。这一现状的直接后果,一方面是高校大量贫困生的存在,另一方面是欠费现象严重。虽然国家出台了诸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但由于种种原因,高额的学杂费大大超过一般家庭支付能力的现状并未根本改变。除了“雪中送炭”,高等教育基金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功能———“锦上添花”。就是通过奖励使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脱颖而出,以1986年成立的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为例,13年间,获资助和奖励的青年教师先后获得了国家专利114项、国外专利3项,并创造了5.8亿元的经济效益。

二、发展高等教育基金的可行性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两大经济功能决定了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基金。然而,仅有需求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人愿意捐赠才能使这些需求变成现实。人们为什么愿意捐赠给高等教育事业?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人们的利他主义动机和行为所决定的。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人通过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效用而增加他人效用的一种行为。一般来说,利他主义者主要是那些拥有较多财富的人,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自己并不富裕但仍然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利他主义行为能够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因为富人捐出一部分财富和穷人得到一部分财富,二者产生的是正经济效应而非正负相抵。虽然利他主义能够增加社会福利,但这并不表明人们就一定要采取利他主义的行为,因为这里也存在免费搭车的可能性。但现实是,确实有很多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即利他主义是存在的。究其根源,这是由利他主义者的动机所决定的。首先,纯粹的利他主义动机,即不指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转移支付,无论是货币的或非货币的,也无论是现在或将来。他们的唯一回报是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是利他主义行为的最高境界。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利他主义者的基本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与其成长的经历有关。如李嘉诚先生就是因为其幼年时期磨难的经历,使他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帮助无助的人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其次,指望获得某种形式回报的利他主义动机,这种回报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从精神上看,有的人希望得到社会赞扬,流芳百世;从物质上看,有的人期望自己在日后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实际上是一种互惠的利他主义。以上是仅就自然人的利他主义动机而言的,企业等法人也常常有一些利他主义的动机和行为。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利他主义行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扩大其消费群体有一定的“广告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利他主义行为也包含着一定的利己动机;另一方面,企业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义务,捐赠公益事业便是其承担义务的重要表现。利他主义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等教育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至于人们为什么要捐助高等教育事业而非其它公益事业,这是由高等教育独特而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及一些利他主义者对高等教育的偏好所决定的。

三、发展高等教育基金的政策建议

1、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众多国家鼓励全社会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一,我国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4条规定:“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捐赠者的适用税率,激发人们的利他主义动机,从而在政府牺牲少量税收收入的条件下为公益事业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以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为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税率分为3%到45%七个等级。按照上述规定,如果一个人的应税所得为2000元,若不捐赠,则适用税率为10%,即纳税95元(1500×3%+500×10%);若捐赠600元(2000×30%),则其适用税率3%,纳税42元((2000-600)×3%)。第一种情况下,能够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只是95元中的一部分,因为政府只能拿出税收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在第二种情况下,能够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资金就包括捐赠的600元以及42元中的一部分了。由此可见,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调整、降低适用税率,对人们的利他主义行为予以肯定,进而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利他主义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资金,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在此例中,政府只牺牲了53(95-42)元的税收收入,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资金则增加了十几倍。但税收优惠政策还很不健全。第一,企业年度利润总额的12%和个人应纳税所得额30%的上限较低,而且超过这一上限的仍然按应税所得纳税,难以有效激励人们的利他主义动机;第二,税收优惠资格取得难。税法规定,公民或法人只有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等途径捐赠才能享受优惠待遇,而我国成立有教育基金会的高校并不多,取得税收优惠资格的基金会更少,这就使得众多零星的捐赠者不能享受这一优惠;第三,我国的税收优惠只涉及到所得税,而对其它的税种如增值税等则没有这样的优惠,遗产税也还没有开征;第四,税收优惠办理程序比较烦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捐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在我国要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杠杆效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基金会建设

高等教育基金会可以把来自于不同渠道的社会捐赠集中起来,既节约了捐赠者和受赠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又可以发挥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也为众多零星的捐赠者取得税收优惠资格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我国的高等教育基金会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出资1亿港元与教育部合作成立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旨在鼓励中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和出国留学青年回国内高校任教,对从事科学研究和在教学与科研中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教师进行资助和奖励”。随后,部分企业和实业家也先后出资建立了教育基金会,如宝钢教育基金会、曾宪梓教育基金会等。不少重点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基金会,规模较大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另外,由国家财政出资50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而建立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也于2006年正式成立,这是一个涵盖整个教育体系的综合性教育基金会。这些教育基金会的建立,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受助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校园建设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非营利法人,同其它公益性的基金会一样,我国的高等教育基金会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组织机构、财产管理和使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规定,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按照该条例的规定,除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外,各高校成立的基金会都为非公募基金会,即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第二,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得低于200万元,这对于众多的普通高校难度较大;第三,条例并未对基金会的税收优惠做出具体的规定,大多是在基金会提出申请以后,国家税务部门出台一个相关的文件,对其优惠资格予以确认,即通常所说的个案审批制。因此,建立高等教育基金会还需要公共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鼓励。

3、培育社会公众的捐赠意识

公众的社会捐赠意识是影响高等教育基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相比税收优惠政策,捐赠意识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因为税收优惠政策只适用于那些需要纳税的人士,而捐赠意识的影响范围则广泛得多,不仅可以激发那些纳税人士,而且还能激发更多无需纳税的社会公众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更容易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然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经济需要是否了解、社会的舆论导向如何等,又会对公众的捐赠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捐赠意识需要培育,需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一,密切高校与社会尤其是产业界的联系。在智力资源作为发展因素与物质资源相比越来越占优势的今天,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只会日趋增加,不会削弱。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巨大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密切高校与社会尤其是产业界的联系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实行产学合作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又可以把高等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还可以通过合作项目为高校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一举多得。第二,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宣传、表彰利他主义者的高尚行为,引导一种正向的舆论导向,激发更多人的利他主义动机和行为。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旦形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高等教育事业。

作者:唐素梅 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四)

一、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我国第一部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南宋大师朱熹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其文中规定了修身之道、处事之道和接物之道,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并在日常的行为中加以强化。书院以“四书”、“五经”、诗赋等为主要教材,众所周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探讨最多的也是美德的问题,学生通过学生这些教材,修身养性、完善自身,塑造自身人格,学会做人的道理。我国古代教育讲究师道,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上进行影响和熏陶。教师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修为成为书院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榜样,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分辨道理、善恶、美丑,进而达到明辨是非,规范自己言行的目的。书院对于学生的德行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书院设有专门记录学生德行的“德业薄”,对学生的德行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尤其是有危及全体、破坏学风、违背道德等行为者,书院有惩戒、开除、除名并永不许入院等严厉的惩罚措施。现如今的高等教育中,德育早已经不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与修身的分离。我国目前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薄弱、行为不符合规范而做出的举措,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国家不良的道德观念,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因此,加强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修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古代书院中将修生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是非常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探索的。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讲会”活动是书院教育的一大特色。历史上比较大的书院都有与讲会相关的规定。讲会制度是书院内部的制度。讲会有明确的时间,讲会每期一题,师生可以根据主讲老师的内容能否进行提问、切磋交流,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讲会对于参加的人员不限于本书院师生,常有慕名师和远道而来者,许多田野老夫也慕名到书院听课,这不仅给古代封建受教育的等级地位壁垒以冲击,也对普及地方学术和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提高了书院在社会的知名度。书院允许不同流派共同讲学,书院也常主动邀请其他学派的大师来进行学术交流和辩论。据史料记载,宋初以后几乎所有大思想家都在书院讲过学。如宋代的朱熹就到五夷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湛卢书院、鹅湖书院、考亭书院以及鹿门书院等四十间书院讲学;陆九渊到象山精舍讲学;元代的程端礼到江东书院和稼轩书院讲过学;赵复到太极书院讲学;明代王夫之和王阳明也分别到岳麓书院和龙岗书院讲学以及清代的孙奇峰讲学于白泉书院。讲会从书院内部的教学方式,逐渐演化成后来书院和书院之间、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学术交流、辩论,阐述各自不同观点的学术研究会。目前,我国许多大学也为师生举办了许多讲座,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听讲座的人中,很多是普通市民,他们抱着充电、学习的态度而来。而与此形成反差的则是前来参加讲座的学生却是极不情愿或者干脆不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一,就是学校没有对学生的讲座做好监督和规范,往往是下了通知,对于学生是否参加以及收听情况并没有检查、督导的措施;其二,我们的讲座有别与书院中的讲会,往往是主讲人一言堂,一贯到底或者中间和结束前只有很少的时间供大家提问、沟通,不能形成思想上和学术上的火花碰撞,很难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果讲座可以借鉴一下古代书院的讲会形式,把讲座做成学术交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发展。现如今的大学里,真正的学者也应该兼收并蓄,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多与其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学习,拓宽自己的思路,对于不能理解的观点不要盲目进行批评、否定,多进行比较、研究、交流,这样才能促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

三、强调自学、指导为辅

书院教学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采用自学、相互讨论和集中讲解的教学方法。书院强调读书穷理,注重学生善于提问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书院大师的面授也只是着重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自学、提高学术能力,提纲挈领的指导,学习的内容和进度由学生自行掌握,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要求,不求一致。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根据其钻研的程度不同,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以及同学间的论辩,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学生自己领悟,也有时讲解透彻使其尽快理解。强调学生的自学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书院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严格的考课制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把书读得更广更透彻。另外,书院还十分注重知行合一,把读书穷理与躬行践履相结合。书院任务仅仅读书穷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知识能应用于实践之中去。在问中学,在学中辩,在辩中思,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明白道理,并将这些道理应用到自己的为人处世之中去。再者,书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书院的大师经常带领学生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自然放松的环境中讲解、点悟,寓教于乐,这种方法比学生呆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要优越得多。书院这种以学生自学以及自我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的思维形式,更由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发展。而目前,我国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探讨,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压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不利于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教学相长,师生将辩难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将构建平等、和谐的论辩氛围,使学生在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受到启发,从而促进其人格和个性的养成。五、爱的主旋律书院教育是我国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借鉴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从中探寻符合时代精神的管理模式,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邢颖 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五)

一、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表现

学生的功利化思想也是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表现之一。学生受到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会产生一些较为功利化的思想。例如,进入大学便要争当学生干部,为评优评先做准备。他们完全忽视了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的根本目的,单纯将之作为争权夺利和今后就业的有利条件。且高校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常常会为学生设立一些科研项目,但很多学生争夺项目只是为了获得科研经费,而影响了高校学生科研的质量。

二、造成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原因

高等教育作为精英培养的重要部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受到教育中介、文化导向、市场经济等的影响,走向功利化。教育中介是造成高等教育功利化的重要原因。教育中介主要是通过教育咨询、审议、鉴定和评价等方式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些非政府性质的公益组织。我国的教育中介组织的组织形式与西方不同,西方主要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学术的评价。而中国主要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组织,政府将教育中介组织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分流渠道,使之成为政府与学校的中介,其功能主要是缓和教育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这就从源头上导致了学术评价的功利性。文化导向是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内在原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文化也有功利化的倾向。“学而优则仕”是传统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观点。我国关于“学”与“仕”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第一部教育学论著《学记》便明确提出学习的目的就是做官,到唐代,科举制逐渐形成,读书与做官的桥梁正式建立,此后学术不再单纯。因此,学术评价逐渐成为行政附庸,这抑制了科研创新的生机与活力。市场经济是造成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外部动因。市场经济不同于过去的计划经济,它以追求速度和效率闻名。现代文明遭遇市场经济,原先慢工出细活的节奏被市场经济快节奏的步伐所打乱。人们在生产上成为劳动奴隶,在消费上成为市场奴隶。而在高等教育方面则表现为盲目追求科研速度与效率,忽视科研学术的客观规律,急功近利地进行学术科研,造成大量科研经费的滥用,拉低了学术科研成果的质量。

三、应对高等教育功利化的措施

为了克服高等教育功利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改变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国家、高校、学生都应该为此努力。首先,应该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国家很早就提出要在各大高校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实施力度不够,导致高校素质教育成为空话。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国家可以通过法制化规定强制执行,对阻碍教育改革的一些顽疾进行强制取消。例如取消学校排名问题,一旦发现违反,不论单位,只要接到了举报就立即免职,通过强制手段扭转教育领域的功利化问题。另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对升学考试形式的改革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其次,学校应该回归教育本真,淡化功利性评价对学校的影响。目前,各级教育没有找准自身的培养目标,这就会使整体教育无法形成特色,不能发挥各自的功用。故而,高校应该积极调整自身教育目标与办学方向。例如,想要建成高水平大学就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想要培养操作型人才就应该将人才引向市场。高校应该改变原先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技术能力、办事能力作为核心工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再次,学生也应该改变原先对高等教育的错误认识,拓宽就业选择面,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受到文化导向和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会不自觉将自身专业与今后就业相联系。学生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为了能上热门专业,开始拉关系找门路,从而导致了高校专业选择的不公正现象。为此,高校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选择适合自身的科研道路。

四、结语

高等教育功利化是现今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措施导正各领域对高等教育的思想误解,从思想上改变高等教育的功利化问题。此外,国家、学校、学生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导正做出自身的贡献。

作者:张冰洋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六)

一、人本化教育观念与民办高等教育现代化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公办高等教育一样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由于民间投资的“盈利性”原则,使民办高等教育的的“公益性”受到影响和冲击,有的民办院校甚至把盈利作为主要目的,把学生当成挣钱的工具,只注重规模扩张、升格改名,而忽视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一些民办院校教育理念严重扭曲,教育条件没有保障,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贯彻人本化教育观念,坚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办学经验(私立),建立政府资助、社会捐赠、举办者投资、学生学费等多种渠道筹集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体制、机制,解决民办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和办学成本几乎全由学生分摊的问题.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投资者盈利情况的评估与监控,并把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依据,形成民办高校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确保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人本化教育观念要求民办高校围绕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短,大多数民办院校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加上社会上普遍歧视民办教育的心态,一些民办高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有的民办高校已面临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靠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来吸引优质生源,另一方面主要靠发挥民办高校的自身优势,结合生源实际和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民办高校的自身优势是工作机制灵活、办事效率高,受传统观念、官本位思想影响少,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民办高校的生源特点是高考分数偏低,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差,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并不弱,只要做到因材施教,就会向有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这也正符合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生源实际,要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要深化学分制改革,把学分制、选课制、弹性学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落实“宽进严出”制度,这样,既能给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发展的空间,又能加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压力;二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实训、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要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学生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要加强学风建设,通过教育引导、严格管理、典型示范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同时,能引导更多的毕业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二、民主化教育观念与民办高等教育现代化

民主化教育观念是指:

(1)受教育者能够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在享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享有均等的教育资源和均等的教育结果;

(2)学校管理与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民主化教育观念呼唤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化与优质化 从教育民主化的观念出发,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但民办高等教育的高收费问题、教育质量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等,又给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享受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教育结果的均等化抹上了阴影.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逐步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化与优质化,即通过逐步降低民办高等教育的学费标准,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全面实现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化.民主化教育观念呼唤民办高校管理层面的民主与尊重 民主治校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要实现民办高校的民主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全面理解“民主”的概念与价值,把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民主管理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其次,让被管理者充分参与,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机制与民主管理的制度并认真落实;其三,在管理中倡导宽容,体现平等与人文关怀.民主化教育观念呼唤民办高校教学过程的民主与改革 民主化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满爱心、尊重个性、体现平等、倡导自由、激发创造.民主化教育观提倡共享式、诱导式教学模式,反对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民办院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民主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终生化教育观念与民办高等教育现代化

终生教育是贯穿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整个生命过程的教育过程,在终生教育观念的推动下,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理念也逐步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终生化教育观念要求民办高校举办者和教育者转变角色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办学环境和条件明显不如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不仅影响到当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教师的终生学习和发展也十分不利.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实现新的功能定位,为教师的终生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终生化教育观念要求民办高校转变教学方式 终生化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民办高校应转变教学方式,向终生化教学方式转变,即将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针对民办院校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自学能力差、学习方法欠佳等问题,应加强学风教育和教学改革,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成自身生活及成长的需要.通过终生化教学方式教学,逐步地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终生化教育观念要求民办高校关注毕业生的成长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职业领域.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终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母校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能不能延长对毕业生的服务,继续指导毕业生的学习,将发映出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水平,发映出学校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目前民办院校对毕业生的关注不够,与毕业生的联系不够紧密.学校不能延长对毕业生的服务,也得不到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及管理反馈的信息,同样也得不到毕业生对学校的赞誉和支持.所以,民办高校要通过建立校友会、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优秀毕业生评选与表彰、开办校友讲堂、举办校庆与校友联谊活动等,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增进与毕业生之间的感情,为毕业生终生学习提供帮助,听取毕业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赢得毕业生对学校的怀念、赞誉与支持,促进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与进展.

作者:冯建业 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七)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存在的问题

1.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农村需要的是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用得上的专业知识,但目前开考的专业大多数是依照大学普通本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制定的,与农村的生产需求极不适应。而且开考的各专业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偏多,过多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忽视实用性。很多基础必修课程如高数、英语等对农村考生来说实用性不大,又很难通过,极大地打击了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成为影响大多数农村考生正常毕业的瓶颈问题。

2.助学体系不健全

自考,从报名、买材料、自考学习准备、参加考试、查成绩、拿单科合格证、申请毕业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强服务。目前,一般参加自学考试的农民都要到县城报名,到地级市考试,而且每次考试地点都不一样。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考生来说,往返交通、住宿变成了一大难题。一些农村自考生,对自考的流程也不太熟悉,当中也会有不少问题需要咨询,自考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有时态度也不好,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参加自考的积极性。有些课程仅仅通过自学难以通过,需要参加助学单位的辅导,农民在选择什么样的助学单位方面也存在困难。农村缺少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管理组织分散,难以调动农民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

3.考核要求高,考核方式单一

自学考试现有的应试教育方式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农村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相矛盾,自学考试的一次性终结考试的考核模式,决定考生能力高低的评价方式只能培养出识记能力强,却缺乏实际生产能力的人才。另外,考核的内容理论偏多、难度偏大,农民考生过关难,打击了农民考生的自考积极性。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对策

1.明确目标定位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相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农村居民参加自学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想获得职业认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对象,不要狭隘的理解成是农民,农村基层工作者,乡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和先进农民都应成为参加自学考试的对象,这样才能对农村自学考试合理定位。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立足农村,面向基层,服务“三农”。农村自学考试不仅包括学历教育,更多的应是掌握技能和实用技术的非学历教育。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认证、岗位证书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单一学历教育形式向适应不同教育对象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形式扩展。

2.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服务新农村建设

面向农村的自学考试不能想当然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应该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做出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开设符合地方需要的专业。一是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围绕“三农”。优先设置一些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需专业,如农业技术推广、乡镇建设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与管理、农村社区医士、实用机电、农产品加工、园艺、畜牧等。以培养农村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二是要充分注意技能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专业设置上可采取“模糊学科界限”的方法,建立以课程模块构建的专业,即一个专业可由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选修课模块组成,专业课程实行模块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三是面向农村开考的专业课程应尊重农村考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用“专业课以实用为主,基础理论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和必修课,相应地增加一些农村实际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课和实践课,提供农村考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需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四是教材大纲和辅导资料的编写应注重实效性、前沿性,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实施职业教育的课程相配套,为考生提供科目齐全、内容先进、形式多样并适合农村考生自学的教材和辅导资料。

3.立足农村实际,广泛宣传

加强宣传是第一位的,首先让农民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农民有学习的强烈愿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自学考试机构和社会助学单位要加强协作,深入到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借助各级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并充分利用自学考试杂志、招生简章、考生须知等各种宣传资料,对县、乡镇和农村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干部,回乡的高中、初中和职中毕业生以及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进行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学考试应宣传以下内容:一是政策的宣传,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要把教育的政策、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学习观念的宣传,要让农民明白种地后也可以学习,也可以拿证书、拿文凭,有了知识才能致富;三是学习方法的宣传,要让农民了解自主学习是怎么回事,让他们知道学习也可以不用走进校园,也能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四要加强典型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考办和自学考试服务站要调查和总结各类典型,通过通报、汇报、简报和表扬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4.建立自考服务网络,加强助学辅导

自考助学站是最基层助学组织,也是自学考试能否成功向农村延伸的关键。它是农村考生参加自考的一座桥梁,承担着宣传、信息咨询、组织报名、建立考生档案、供应教材、助学辅导、结果查询、就业指导等各项职能。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利,信息相对闭塞,获取信息也较为困难,服务站的建立,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助学站将成为考生的学习基地和联络站,给农村居民参加自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可以在此设立乡镇考点,真正解决农村考生的后顾之忧。助学站应加强服务农村的意识,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助学活动。如利用电台、电视台辅导,制作辅导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编写辅导资料等。同时开设助学辅导班,让参加自考的农民集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乡镇文化站、农技站的优势,派出相应的人员,到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驻村辅导”,给农村自考生提供实惠和方便。培养基层助学辅导教师是解决农村辅导问题的有效办法。遴选基层单位中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业务骨干,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成为专业技术课和部分专业知识课的助学辅导教师。主考学校还应对此类辅导教师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同时这些教师也能将生产实际中的需求带入教研活动中来,使课程教学内容更符合劳动生产实际的需要。

5.创新考核方式,推行多证书制度

自学考试要面向广大农村,必须创新考核方式:①在考试时间上,根据各专业报考的人数,采用更加灵活的浮动机制。对报考人数较多的科目,可以适当增加考试的次数,考试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农忙与农闲的时间,最好将考试安排在农闲时间。同时,也要兼顾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可以出台一些相应的照顾政策,为少数民族考生提供方便。②在考核方式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用更加灵活的创新机制。文科类专业注重理论,理、工、农科专业注重实践。考虑农村自考学生和具体课程的实际,力求做到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试卷的题型要增加理解性题型,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加强实践能力测试,推广技能证书考试,在命题时要科学合理把握标准,减少理论部分的份量,增加实践知识的比重,给考生提供实训机会。③在考试内容上,根据农村考生的需求采用更加灵活的模块。考生在考完公共课程模块后,可以选择实践性更强的技能课程模块,当然如果考生只想获取职业技能证书,可以直接选公共课程模块和技能课程模块,这样就满足了那些想在较短时间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考生的需求。④要加强学员学习的过程监控,使评价更加全面合理,使农民可以学得进去,学得下去。面向农村的自学考试,可实行面向农村基层急需的、符合行业特点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证书考试,推行学历课程与非学历课程相融合的多证书发放制度。按照教学计划,考生完成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技能课模块、选修课模块,通过实践考核取得规定学分,可取得毕业证书;考生学完岗位证书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学分,可取得岗位证书;考生学完职业技术课程取得规定学分,可取得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另外,要建立和完善非学历证书制度,各地可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在什么岗位学习什么的原则,实行学分制,学完规定课程,考核合格就颁发证书,承认相应的学历。

6.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

为促进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使农村自考健康发展。自考部门应积极、主动地联合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县乡级政府,争取他们对农村自学考试工作的支持,将农村自学考试工作纳入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之中,制定相应的激励与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应包括:加大政府投入,建议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直接投入,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师资培训、教材资料编写、设备更新以及乡镇助学站建设,为改善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办学条件提供强有力保障。降低农村考生的报名费、教材费、助学辅导费;设立农村自考生的奖励基金及其它有利于农村考生的相关政策;毕业后的使用和工资待遇政策,制定有关政策,对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的自考学生在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企业招工、提干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提供就业中介服务,对农村自学考试者给予贷款扶持、创业优惠、项目优先等措施,解决农村考生的就业、出路和个人发展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辅导教师和有关工作人员,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同时鼓励他们参加业务培训和在职进修,在其职称和职务晋升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对自考生和其它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政策等。

作者:侯新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八)

一、创新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社会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学者郎咸平指出:“我国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制造的出口产品,仅仅是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创新型人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少,可是对经济转型与升级有用的人才却不多。不少高校仍然还在走培养精英型学术人才的道路,导致技术人才不足而精英型学术人才过剩”。第二,创新是高校办学之本。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给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敲响了警钟。当今,高等教育虽然逐步趋向大众化,但是如果大学毕业生和中学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没有能力上的明显差异,没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将如何生存发展?可见,改变过去传统的在课堂中培养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高质素综合型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办学的发展方向。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脱离社会办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传统课堂缺乏实质性的改变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教师习惯于采用“讲授法”开展满堂灌的教学,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近年来,各高校虽然已普遍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但要真正实现从过去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转变,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走很长的路。也正是因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本质没有改变,当今仍然存在不少“高分低能”的大学毕业生,这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有效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仍然不多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专业上开设了跨专业课、辅修专业、辅修学位、第二学位等,在创新能力培养上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以上做法有助于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但是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课程与专业改革没有完全走出传统教育的阴影;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科竞赛培养的创新人才仍在少数。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来说,进一步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寻找一种能够普遍推广,能够大规模地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三)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持。然而,我国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校企联合等方面与社会需要相脱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甚至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出现。此外,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也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部分教师所做的科研项目以及所开发的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专利”项目极少,与发达国家高校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的实施

针对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梧州学院近年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创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引下,梧州学院建立了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目前,梧州学院人才成长的条件、办学特色的凝练、办学质量的保障和办学发展的方向等方面已逐步趋向成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的办学特色已初步形成。

(一)建立以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为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注重学生综合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意挖掘学生的优势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2010年,学院投资300多万资金建设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可同时为1000多名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每年能为3000名以上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学习实践的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该平台集“学习、实践、创新、创业”为一体。正如“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需要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该中心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发展、领导沟通、社会角色体验、展览启迪和公共服务支持等六大服务板块,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整合性、行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该中心已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为“梧州市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截至2013年7月,中心已引进创新创业、学生干部培养、社会角色体验等各类大学生项目318个,参与人数达25000多人次。其中,已引进创业项目135个,参与人数达1000多人;已注册的微型企业有65家,其中有8家企业已成功走出校园立足社会,共解决了6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每年能向院内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兼职岗位600多个;已引进大学生创新项目133个。

(二)建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办学方式办学特色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地方性院校,梧州学院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实践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构建了由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实践体系到行动体系一体化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改革的突破,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大学生通过专业实践、参与市场活动以及服务地方产业,学到实用的技能,反过来也促进他们更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在此过程中,高校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了优秀人才培养比例。曾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观点。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打破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的壁垒,通过真抓实干实实在在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此为基础,还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凝练学院重实践教学、重能力培养的鲜明办学特色。

(三)建立以素质综合为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当前,单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思路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要认识到“素质综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综合素质”到“素质综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由以往高校人才培养“由一到多”的量变提升到注重“多回到一”的质变。增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系统性、协调性、实践性,使得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由只注重专业素质综合向全面促进学生的专业、心理及各种素质的培养转变。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围绕“地方性”、“应用型”两个基准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将传统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进行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过程提前放到学校教育环节。该中心倡导淡化专业,追求综合,突出创业,注重实践。通过“素质综合”将零散于各教学单位的专业型人才培养环节贯穿于各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将离散于学校和社会的离散实践体验进行整体综合和系统集成,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总而从整体上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形成了一个通过“素质综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种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引下主动面向产业和行业实际,积极搭建概念实训、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平台,开创以真实职场为背景的创新开发环境,形成了集教学、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实现学生成为学校最大特色的目标。

(四)建立以弘扬正能量为目标的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可以为高等教育育人质量提供保障。在和谐校园氛围中,大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激发,才干不断得到提升,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分析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部分高校在学风、校风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混日子”、“应付考试”的现象不在少数。显然,这些问题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任务不具体等密切相关。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和谐校园氛围,高校和谐校园的形成又必然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础之上。时至今日,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而如何通过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这一平台,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并让这些优秀人才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是当前研究的关键内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对此,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将创新型人才的发展轨迹客观地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为大学生树立了学习与发展的榜样。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这些优秀大学生的发展轨迹,树立优秀大学生典型,让这些优秀大学生不断带动身边的人努力学习与工作,以形成校园正能量,不断增加积极向上的学生比例,在全校形成积极上进的氛围,形成优秀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弘扬校园正能量,形成和谐的校园气氛。

自学考试总结范文5

在成人教育中,经常出现学员不主动配合、不及时上课的情况,例如,某些学生在学习、考试、毕业办证等环节发生遗忘、拖拉的情况,不仅给办学单位带来通知及督促工作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存在无法统筹兼顾的情况(如家务、事务与冲突等),这一情况导致学生手忙脚乱,不仅耽误学生考试,也影响工作单位的工作效果。同时,部分学生对二学历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会出现混文凭的情况,认为只要交钱报名就能拿到文凭。学生认为学校有事儿自然而然会通知自己,不能耐心刻苦的开展学习,也无法积极主动完成相关事务,对办学单位提出的要求视而不见。有些学生因日常工作及生活习惯过于散漫,做事缺乏激情和计划,不讲究实效,因此,参与日常的学习中也表现出散漫懒惰的情况。当然,出现上述问题也因办学不严谨、工作人员方法不佳、学生指导工作不到位等情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按期毕业。

2成人二学历自考教育改革的要点

二学历教育不仅包含成人教育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为确保二学历教育的健康发展,在保障其质量的基础上,根据特点及实际情况,必须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2.1改革过去的学年制度

学年制度一直是高校教学管理日常使用的方法,其主要展现出计划经济的特色。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二学历学生就显然无法适应该制度的内容。首先,学年制磨灭了学生在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极为明显,这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因素,硬要按照学年制的管理方法实施管理,会以牺牲水平高、素质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代价。其次,忽略在客观条件下的不同之处。成人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用来学习的业余时间有多有少,加之家庭负担、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这成为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教学与日常的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管理要设定严格的纪律实施约束。如果均按照一个时间进行限制,部分学生由于请假次数过多,听课无法达到学籍管理的最低学时分数不得以自动退学告终,无法展现学用结合的特点。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学习者在职,实施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工作需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二学历教育具有代表性的展现上述特点。但是,学年制的管理措施重点在于强调学员在某个轨道上按照一定的速度运行,执行相应的教学计划,按照设定的模式展开培养,引发学用相互脱离的矛盾。学分制是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模式,不根据学习时间作为依据,而是以学习结果评价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开展管理。学分制是以展现个人知识体系和弹性学习时间为核心,这里所说的学分制与通常意义上的普通生试行的学分制有所差别。因二学历学生无法集中到普通学生那样的程度,开展学分制只能得到学习弹性学习时间或修业年限。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学习负担,闲着的时候多学习、忙时少学习,最后修完这一专业所设定的学分方可毕业。这也是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计划学分制度。如果完成学分制,可以将其与自学考试教育相互结合。具体做法如下:设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学分,学生依照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时间选择相应的课程。学生所选的课程要在指导下进行,学分制与学年制相互结合,实现专业课程规定的学分,学生方可毕业。

2.2开展成人应用心理学二学历教育的注意要点

二学历生源主要分为夜大、函授、全日制,根据学生层次水平可以分为本科生、大专生等。二学历学生具有来源复杂、生源广、学习目标明显等特点,具有基本极高的知识起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实践经验较丰富。根据学生的生源及具体情况,与高校多年的成人教育经验相互结合,使教学计划满足二学历学生的学习要求。在为二学历班级选择教师时,要挑选该校德才兼备、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任教。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二学历的实际能力,高校教务处不断总结二学历管理相关经验,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市场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传统的学历教育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是为适应应考的相关知识,丧失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二学历教育要避免死记硬背的填充式教学模式,倡导问题+研讨的教学方法,提倡实施互动或网络多向交流,从而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源。该教学方式以问题为纽带,启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自学考试教育应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体现应用型自学考试的宗旨。

3加强对实践考核环节的管理

高校必须做好考生实践技能环节的成绩录入管理工作,杜绝出现漏报并且要确保每名考生成绩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践技能环节,教务处要与考核老师统一思想,从严认真考核考生的实践技能,杜绝考生出现不经过培训就直接参加实践考试环节的现象。

4结论

自学考试总结范文6

本科专业(含本科段、独立本科段)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科类专业一般为毕业设计、医科类一般为临床实习)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基本格式: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4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自学考试总结范文7

采用以基础理论、素质、规范的教育为支撑开展各类活动的基础教育活动模式,简称“基础包”模式。二年级侧重于理想信念养成教育。采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开展各类活动的提升教育活动模式,简称“提升包”模式。三年级侧重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养成教育。采用以塑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简称“实践包”模式。

二、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育,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德育成绩三部分,其中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及德育成绩中的出勤成绩主要强调学生的共性教育问题,而德育中参加学校的各种组织、社团、活动等则更多强调学生个性教育问题。传统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先进引领法、理论讲授法、警示教育法等,这些方法侧重点是问题的共性,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在高职教育中应多运用个性教育方法,如仿真实训法、健全人格发、创业模式法、角色扮演法、工学结合法、心理辅导法、顶岗实习法等方法。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教育。

三、做事与做人教育相结合

大一的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学习成绩,忙于做事较多,学做人的方面则较少,致使高职新生在住集体宿舍、处理人际关系时较被动,继而出现厌学及精神抑郁等情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者在教育学生中把做事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慎重处理生活中每件事,即学会做事,又要接受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校外环境的锻炼及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即学会做人。

四、内化与外化教育相结合

内化教育主要是通过采取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氛围及培养学习兴趣等手段,使学生达到善于自学、思考、评价及调节的探索者的教育方式。外化教育主要通过外部力量渗透、灌输受教育者,使其接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育方式。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将内化与外化教育紧密结合。偏向内化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掌握不够;偏向外化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涉列不足。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者轻视内化教育,结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同样重要。

五、自律与他律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生源地不同,文明养成差异较大,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有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即通过他律来教育学生。但长期以来,学校在制定他律约束制度时,过多地依赖对过错或过失行为的处罚。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比较容易操作,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有可出现连锁问题和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不但不会认真总结过错行为的原因,反而会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甚至撒谎,管理难度增大。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将自律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初始阶段应以他律为主,但学校最终目标是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全方位、多渠道教育

1、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在专业技能素质教育方面,高职院校要搞好实训基地(校内、外)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有条件的要建立类似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1)设置专业时应由学院、行业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订。(2)课程设置应按专业岗位要求来确定。(3)办学资源上,学校应建立校内、外学生实训基地,邀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指导。(4)技能考核上,应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技能考核指标。(5)在进行毕业设计和科研课题时,要求学生针对岗位中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思考和解决问题。

2、道德心理素质及其他身心素质教育在道德心理素质及其他身心素质教育方面,要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方面,可以组织一些文明修身活动,规范学生的衣食住行等行为习惯;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班会和各种有特色的班级活动,强化学生的内化教育。教师方面,要多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如任务分解式,启发讨论式,角色换位式,总结反思式,实践引导式等,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学会选择、学会评判,学会反思、学会调节,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道德、技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家庭和社会主要起到配合教育的作用。

3、顶岗实习教育顶岗实习工作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次职前锻炼,起承接作用,也是国家教育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载体,对促进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但在每年高职院校组织顶岗实习期间,来自家长、关系户、学生本人等因素干扰,此项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因此,学院院系在组织顶岗实习时,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同学进行组织管理,在学生刚到实习单位一周内思想波动较大时,积极开展工作,做思想工作,带头克服困难,以行动感染他人,帮助同学共度思想波动的敏感期,积极引导思想波动同学积极投入实习工作中去,较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自学考试总结范文8

关键词:能力培养;土木工程;教改新模式

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虽然在短时间之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高校土木专业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必须进行优化改革。提高成人教育培训的质量,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对土木工程成人教育投入不足

我国教育部分对待成人教育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态度与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态度上存在差别,二者财政拨款的配置有“天上”和“地下”之分。因此,一些学校必须获得经济收益来维持学校运作。对于这一部分院校来说,他们首要任务就是招生,如果招不到学生就意味着没有经济资金来源,那么学校也就难以维持[1]。为了让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部分院校可能会通过降低学费的方式来吸引生源,这样学校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那么学校的各项设施的配置就会受到制约。再加上各个院校之间的竞争,会让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招生工作处于一种无序的形态之中。这种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对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整体进程。

(二)土木工程课程设置与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明显

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中自学考试还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个别普通高校也并没有设置从事辅导自学考试的专业教师。而且成人教育土木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基本上是本教学系的教师所负责。在这种教育思想模式下,教师很难实现自我突破。因此,成人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自学考试专业课程设置也必然不能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虽然一部分普通高校设置了从事成人教育的培训机构,比如已经形成的中央电大和省电大的教学管理机构中,有属于本校专业的教师队伍[2]。但是在负责课程设置上主要的教学权力还是来源于中央电大,而中央电大的教师自身能力还不足以设置科学的课程设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向其他普通高校邀请教师参与课程的编写和讲授。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但是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特点并没有凸显出来。所以,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与普通高校专业基本上相同,互相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

(三)学习评价方式单一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成人教育中远程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从教学形式上来看,虽然适当加入了形成性考核机制,但是考试内容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改变不大,基本上以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而且大部分形成性考试内容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答案。这种学习评价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实质上的教学改革意义不大[3]。

(四)缺少开放的学习背景

我国成人教育的研究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根本上的区别,二者脱节问题十分严重。首先,一部分学者撰写论文,发表著作全是凭借国内外的一些资料,很少会走出院校真正融入到社会中,感受、推广和调查、实验成人教育。因此,研究出来的结果大多缺乏实践理论基础,不具备可供参考的价值。此外,很大一部分学者自身专业知识薄弱,缺少科学理论方法的奠基,理论思维不够活跃,研究的理论还只停留在实践运作上缺乏感性理论上的规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4]。这种问题就是导致成人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当下,在成人教育模式中研究出来的理论并不能有效指导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员无法在社会实践和学习实践活动中产生新的体会。

二、基于能力培养下土木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改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夯实基础。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的机会。其次,要改变教学模式,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开放式的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育模式中的应用,让学生逐渐学会自己设定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研究学习[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教学手段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根据每一章节不同的教学内容,模拟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率的课堂。同时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此外,教师针对每一个成人的学习特点,尽量不要在课堂上使用单纯枯燥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创新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成人学员学习的热情。最后要改革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成人教育土木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上打破传统班组教学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程内容的不同,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合作式、探究式、混合式等多种学习方式。

(二)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土木工程成人教育学习评价方式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土木工程学习评价方式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内容这三个方面入手,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校、社会和学生之间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评价方式是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学校引入社会作为第三方评价,是建立在内外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基础之上的有效措施。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是成人教育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的新形式,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面貌的外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之外,改革学习评价方式不能忽略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调整土木工程的教学内容

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同,成人教育的学员可能已经是社会职员,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而接受成人教育的人。因此要更加注重学员的应用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以传统制图课程体系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成人教育中土木工程课程中《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对于土木工程的学员来说,土木工程制图是每一位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语言”。而且成人教育的学员大部分是有一定实际经验的,他们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或者是施工管理,因此对他们培养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际的应用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传统制图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优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删减传统的教育内容。此外,计算机绘图作为一种先进的绘图技术,对于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必须掌握的技能。笔者根据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的教学实践中,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做出一些基础性的改革,希望能对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教改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价值。从本人对课程的综合把握来看,制图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和土木工程制图这两大内容。学习画法几何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几何元素在空间中的位置,理解基础投影,并使用基础投影知识解决空间几何定位问题。画法几何不仅是土木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还是每一位学员应该掌握的专业制图的表达方式和基本方法。本人从满足基本教学的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系统性的理论,以适用为基本原则做出适当创新。比如在画法几何上,处理空间问题通常是使用平面作图的方式,这虽然与指导学生实际读图的关联不大,但是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点、线、面道投影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空间主体到平面图形的基本逻辑思维。画法几何在成人教育土木工程教学中一直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教学,不仅教师难教,而且学生学习起来也是非常困难,即便是借助模型教学,在短时间之内学生还很难掌握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对于从事施工管理的学员来说,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一部内容应用非常少,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删减,又比如传统的轴测图,这一部分其作图原理在实际的土木工程应用中也几乎用不到,而且表达出来的立体形象可以借助计算机做出的三维图形来反映出来,因此笔者认为也可以适当删除。从笔者与本班学员的沟通中了解,上述画法几何在实际的土木工程操作中确实应用不大,但是组合体部分应用确实非常广泛,组合体部分是贯穿土木工程的“线索”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格外注重学生读图的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为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应用人才,大部分成员是从事施工土木工程和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他们自身可能已经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与实际的工程状况相联系,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其实成人教育学员的工作环境就是一座天然的“教育基地”,是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基地。因此,笔者创新教学,在学习《土木工程制图》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观察,然后找出其中的重点,并根据每一位学员所在的地区,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之内的成员课下自己组合学习,各个小组必须隔一段时间聚会一次,这次碰面主要是探讨自己在实际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还是不能解决,可以在线联系我,与我进行网上交流。经过多次实践证明,经过讨论交流之后,本班大部分学生可以基本上掌握各种工程图的识别方式。而且本班学员认识的都是土木工程实际应用的图样,针对性非常强,因此不会出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并且我还引导学生在遇到工程实际问题时,将各种工程专业图样抄绘下来,也可以采用现场拍摄和录像等方式总结各种图样的表达特点。在下次面授的时候,借助多媒体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经过本班学生反馈给我的信息来看,他们在这种学习方式中能够得到实践训练,借助自己工作的场地当作学习的“教室”,感觉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不断提高。听到学员们这样说,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也相信未来只要我们沿着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改模式一直走下去,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必将发展的越来越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能力培养之下土木工程专业教改模式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新的教改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而且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的更多全面型的人才,弥补现行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体系中的不足,促进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艺霖,夏风敏,李建军,等.移动互联环境下的专业课程教改现状与探讨———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8(05):77-79.

[2]丁点点.基于CDIO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课程群教改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5):46-47.

[3]丁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课程群教改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4):262-263.

[4]朱街禄,兰美娟.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改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25):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