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知识范例

中医学知识

中医学知识范文1

(1)外科学总论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据中医学知识来治疗的

例如:麻醉方面,历史上曾有华佗使用中药汤剂麻沸散进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肿散、鱼石脂软膏、芙蓉膏、黄金散和玉露散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退肿胀;烧伤病人的护理方面,Ⅰ°烧伤使用京万红软膏治疗,II°烧伤使用湿润烧伤膏和麻油纱布包扎治疗;毒蛇咬伤使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肿瘤治疗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医的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

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治疗。

2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进而温习中医历史,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促进护生身心健康,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恢复健康为目标,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优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使教师受益匪浅。

3.2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该教材实用性强,内容翔实,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4结语

中医学知识范文2

(1)外科学总论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据中医学知识来治疗的,例如:麻醉方面,历史上曾有华佗使用中药汤剂麻沸散进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肿散、鱼石脂软膏、芙蓉膏、黄金散和玉露散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退肿胀;烧伤病人的护理方面,Ⅰ°烧伤使用京万红软膏治疗,II°烧伤使用湿润烧伤膏和麻油纱布包扎治疗;毒蛇咬伤使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肿瘤治疗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医的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治疗。

2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进而温习中医历史,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促进护生身心健康,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恢复健康为目标,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优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使教师受益匪浅。

3.2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该教材实用性强,内容翔实,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4结语

中医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职;化学;医学;卫校

0引言

在中专卫校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学好医学专业课的基奠。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中专卫校的生源均为未能考入普通高中的“后进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加之抽象思维不足,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1]。此外,加之受到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错误思想的影响,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厌学心理。在中专卫校化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化学能力,并且关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中专卫校的化学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师,必须要积极的探索医学同化学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增加[2]。

1利用绪论增强学生对化学和医学关系的理解

1.1向学生讲述医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源远流长的关系

本文将就汞同医学之间存在的关系作为案例进行讲解。汞(Hg)是化学金属中唯一一个在常温下保存仍然为液体形态的金属。同时,其在医学上的用途也十分广泛。有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早的便对其展开了研究。我国古代的医学和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便有所提及:“其状如水、似银,因此得名水银”。在我国,有关于汞的认知,最早是出现在“炼丹术”中。众所周知,在古代,无论帝王是否昏庸,均追求长生不老,而炼丹术也因此产生。在唐太宗以后,有六位皇帝均因想要成仙,服用丹药而亡[3]。但是,值得一讲的是,古代的炼丹经验直至今日对于医学的发展而言,仍然起到了较大的借鉴作用。诸如,有关于硫化汞的中药化学随之诞生。此外,人们还发现,其具有较好的防腐价值,并应用其保存尸体。在我国古代,人们还将其用于外科治疗,在《木经》一书中,便曾谈及到其具有治疗芥、瘘、痂和虱的功用[4]。

1.2向学生讲述现代医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关系

本文中,将就镍钛合金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基于化学的立场来看,镍钛合金为形状记忆合金,在指定的温度条件下,能够自然的恢复至原始形状,由于该材质的抗腐蚀性较比医用的不锈钢更强些,因此,目前已被广泛的用于人体植入材料。诸如,为了使骨折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在患者的骨折处有必要放置一个相对稳定的加压应力作用,而镍钛合金制作而生的接骨板便因此而诞生[5]。医学同现代化学之间存在的互利关系更加明显,在人体内,其物质转化和生理变化均应该以化学反应作为前提条件。人体的各种营养均来自于对外界摄入的食物的吸收,这些吸收到的营养物质,一方面用作维持机体正常运转和生理代谢所需,而另外一方面,则经过氧化分解,供应机体所需的能量。而对于生物化学而言,其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便是生理和化学。通过教师上述种种讲解,便会让学生初步的意识到,对于医学学习而言,化学是最基础的存在,因此,好好的学习化学,对于今后医学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这样一来,学生便会有较强大的内在学习动机产生[6]。

2重视机遇,并于实际教学中,将医学和化学知识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一项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础的教学原则,在笔者的学校中,接受化学教学的主体均是未来的护理人员,所以,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将临床知识进行联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果[7]。

2.1关注生活细节,讲述化学原理

在平日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均能够利用化学原理来解释,并且贴近于生活的问题,学生的兴趣点更高,掌握起来也更加容易。例如,在完成“溶液的渗透压”课程讲解时,教师可以事先预设问题:①为什么在蔬菜中撒入盐,会有水渗出?②为什么已经不新鲜的蔬菜,在洒水后,又会变得娇嫩欲滴?③在对患者开展输液治疗的过程中,为什么又要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教师通过上述问题的预设,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使他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明确渗透现象以及渗透压的产生和渗透的方向等。而后再讲解在高渗溶液、等渗溶液及其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量输液时,应该使用等渗溶液,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明白渗透压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临床医学和化学之间的紧密关联[8]。

2.2对生命活动中的化学问题充分挖掘,展现“医用化学”的特征

作为教师,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到医学知识的渗透。诸如在讲解溶液的浓度时,必须要选择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葡萄糖、氯化钠及其酒精等。并进行溶液浓度比例的计算和换算。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再补充医药上较常见的氧化剂,诸如高锰酸钾,在临床治疗中,主要被用于急性皮炎或是急性湿疹的感染,对溃疡或是脓疡的清洁,及其中度和咬伤的急救,此外,还可以用作果蔬的消毒。在讲解羧酸时,要介绍酮体的组成以及临床上对于酮体的检验,通常情况下是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在讲解脂类时,应该告知学生人体对脂肪酸进行摄取的最佳比例是45mg/ks•d、“脑黄金”,是一种对人体十分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是视网膜和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人体智力和视力的发育十分重要[9]。在向学生讲解“缓冲溶液”时,应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在人体血液中H2CO3,-NaHCO3等一系列缓冲对于机体酸碱平衡维持的重要作用,若是患者患有某种疾病,导致体内的代谢出现障碍,并且体内积蓄的酸碱远远的超过了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时,患者体内的血浆Ph便会产生明显的变化,由此导致酸碱中毒,诸如肾功能不全,腹泻严重会导致患者体内的NaHCO3大量的流失,并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与此相反,若是呕吐严重。反复洗胃则会使得体内的胃液大量流失而导致碱中毒,顺便讲解临床治疗中较常用的碳酸氢钠和乳酸钠对于酸中毒的纠正作用以及氯化钠对于碱中毒的纠正作用。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盐类水解”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像这样的适当时机将医学和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并联系实际的向学生讲解,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只要教师乐于积极的开动脑筋,并探索创新,在化学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强调医学特色,并融医学知识于化学,便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乐趣的增加。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在卫校数学教学中渗透实用医学知识实践与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7):47-48.

[2]兰新良.在中职医学专业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知识的尝试[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3(5):229-229.

[3]阮桂春.SCL教学法在中职卫校化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6,37(14):62-64.

[4]胡晓平.中专卫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23):152-153.

[5]林日华,许耀珑,林欢庆.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卫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7,17(2):50-51.

[6]阮桂春.SCL教学法在中职卫校化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6,37(14):62-64.

[7]唐伟萍.中职卫生学校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经验与方法总结[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0):1413-1414.

[8]朱文良.浅谈中等职业卫校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37.

中医学知识范文4

“医学模式”是一个理论概念,是指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总的看法。西医的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变化经历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相应,形神统一”,早在《内经》中就已经形成,而且几千年始终不变,形成了中医学的特色,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

1中医学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整体和系统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离不开整体观念。在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健康和疾病的深刻认识,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内经》中没有“健康”一词,而“平人”就是中医学对健康人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中医学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以及精神与形体的统一。

首先,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即天人相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的气候的交替。古人强调养生必须要法于阴阳,应四时而调神,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不能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必然损害健康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在《内经》中不仅强调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意识到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之中,生活于一定的群体和习俗中,因此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变化了,健康和疾病也相应改变,“往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人不然,忧患缘于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皮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会出现的心身疾病在《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疏五过论》:“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辟足为挛”、“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由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治疗这种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内经》提出:“诊可十全,不失人情”的治疗原则。《灵枢•逆顺肥瘦》还指出:“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

其次,中医学的健康观还非常重视形神统一。形就是形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骨、脉、肉、髓等。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狭义是指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内经》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正常的情志是保证体内气血通畅,脏腑和调,正气旺盛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而情志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灵枢•本藏》:“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内经》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还非常重视精神的保养,“神明则形安”“守神而全形”都是强调重视神的调养,以保护和增强形体健康,古人一直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总之,中医学的健康观就是天人统一(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和形神统一(精神愉悦,以及躯体没有疾病的状态),而这两方面的失调就导致了疾病。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可总结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如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格式应该为自然-社会-生物-心理,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医学模式指导下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诊断和治疗疾病。

2中医学医学模式的意义

2.1构建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天人相应说明人和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形神统一说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这就构成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指导着中医学认识人体、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既然平人包括天人相应和形神统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失常也就形成了疾病,一个是人体与自然的不适应,包括了外感性疾病,一个是形神不统一,也就是内伤性疾病。治疗的目的就是使这两个方面重新恢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十分重视疾病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内经》七篇大论的运气学说阐释了时间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灵枢•营卫失常》等篇章论述有关人体的生命节律,为中医学的时间治疗奠定了基础。还有《素问•异法方宜》中有东西南北中的地域性产生不同的治疗方法说明疾病的地域性。除此之外,中医学治疗疾病重视整体性还表现在强调从整体层次对疾病进行调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病在上者取之于下”。局部病变往往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治疗还是要从整体出发,探求局部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适当的治疗原则,形和神是统一的,病变时可以互相影响,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神形共治。这些都是在中医整体观念下形成的。

2.2形成了中医学的诊疗特色—辨证论治

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由于证的不同,治疗存在差异。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在《内经》中对体质理论有详细的论述,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并对人体类型做了若干分类,以其独特的理论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瘦夭刚柔》、《灵枢•论勇》等等多是论述体质的专篇。先天、年龄、性别、精神、居处环境、饮食都是影响体质的因素,所以,中医学在诊治疾病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因人治宜”。《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许多针刺药物的作用往往是通过对体质的调整而获得的。《灵枢通天》提出治太阴之人“不之疾泻,不能移之”,治少阴之人“必审调之”,治太阳之人“无脱其阴,而泻其阳”,治少阳之人“实阴而虚阳”,治阴阳平和之人则“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审有余不足”。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视体质差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p#分页标题#e#

2.3突出了养生的重点—调神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机体内部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情志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是五脏生理活动在精神活动方面的正常体现,五脏功能正常则精气充沛,五志调和。《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正常的情志活动对人体是无损害的,当情志太过,或受到长时间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范围,便会直接伤及五脏,引起气血失调而致病。《灵枢•百病始生》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因此,情志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内经》的养生观就把调养情志作为养生保健之要务,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治疗疾病也要“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强调医生必须全面掌握病人的情况,以病人的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因为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外在表现,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素问五脏别论》“观其意志,与其病也”。作为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恰当运用心理疗法调节病人的心理,正如《灵枢师传》所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乎?”

中医学知识范文5

在儿科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调整儿科教学模式;第二,可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第三,可以丰富医学生的知识。然而我国对素质教育在儿科教学中的地位认识还不到位,过分重视儿科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把素质教育作为儿科医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在发达国家中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大约是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而我过的素质教育比重甚至不到十分之一。素质教育课程的确实和素质教育体系的不完善都直接导致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儿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2儿科教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儿科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在以优秀的儿科医学知识为前提,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能够更好地为小儿患者服务。根据医学教育的分类方式,儿科教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公共基础性素质教育

公共基础性素质教育是我国每个高校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而设置的教育内容,是高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当然儿科医学生也不例外。它对于儿科医学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使儿科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文化和历史的背景去感受医学的价值,增强对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医学基础性素质教育

医学基础性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儿科医学生要树立科学的医学价值观并提高伦理素质。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医疗事业,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严谨的专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意识,推动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发展。这对于新时期医学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推进医疗服务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医学专业性素质教育

医学专业性素质教育是医学生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知识为基础的医学专业技能和医疗活动相结合的教育,这也是新时期的医疗模式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要求。它对于医学生将来在实践中医治患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儿科教学中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

3.1加强儿科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

现代社会要求医生的医德医风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儿科教学中就要注意加强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国家对每一位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儿科教学中可以通过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小儿患者的临床模拟治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另外,由于小儿患者的生理特殊性,需要医生对其不断引导,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诊断和治疗小儿患者。因此,对儿科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3.2提高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如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在临床治疗中由于沟通或者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这不仅会对患者和医生都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在儿科教学中注意加强医学生与小儿患者及其家长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沟通中使降低小儿患者的心理压力,耐心地为其诊断和治疗。教师也应该不断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和指导医学生与小儿患者进行沟通,不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3.3加强儿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具有专业临床知识的高素质医学生是当代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而专业临床知识不但包含基本的临床技能,还包括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其中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在儿科医学中加强对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使他们对小儿患者的病情做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他们的治疗水平,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例如,可以在儿科教学中通过教学查房、参与病房医疗诊治和PBL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儿科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提高儿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儿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顺应时展的必要因素。所以,医学院校要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并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在儿科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将主要的教学方向调整为发散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通过在实践学习中,儿科医学生以小儿患者为单位进行临床观察和思考,需要综合运用逆向、多向、联想和形象思维,从而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逐渐培养儿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3.5强化儿科医学生的专业临床技能

中医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实践;人文素质;医学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医学教育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教育,还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美国特鲁多医生TrudeauE.L墓铭志: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常作为医生的行为准则。这也说明人文素质培养在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医学教育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时展的需要[1]。临床实践是医学生成长为医务工作者的最重要的、必经的阶段,人文素质是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不仅应加强学生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更应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成为合格的、全面的医生。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针对中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尚有许多不足,甚至存在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人文素质的认知缺如会导致社会责任感缺乏、服务意识淡漠、法律观念不强、进取心及创新性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当医学生成为一线医疗工作者后,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公众形象。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追溯中国医学生人文素养低下的原因,既有来自医学教育体系方面的,又有来自医学生自身的,还有来自医学院校以及社会人文环境的因素。

1.1医学培养体系缺乏人文教育

其一,在当今医学教育体系中,着重学生的医学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导致大部分的医学生缺乏对人文素质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缺乏诚实守信和奉献精神等基本品质,对待患者缺乏耐心、责任心,存在功利心等。其二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存在缺陷,在基础学习阶段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多存在课程体系偏窄,缺乏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缺乏横向联系等,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后基本不再设置人文必修课,这就造成了医学人文课程与临床实践脱节,在临床实践中常出现医学生缺乏医务工作者应有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差,导致医患关系不融洽。

1.2医学生不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

有研究表明[2-3],受到来自专业课程和社会方面的压力,很多医学生对人文学习的轻视,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严重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对自身使命的认识不够。行业不正风气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出现职业方向迷茫,职业目标不明确。另外医学生专业课负担重,占据了大量时间,影响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看出,医学生轻视人文素养的学习和医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存在必要联系。

1.3医学人文素质的师资教育不合理

一项在医学生中展开的对医学人文教学的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满意度不高[2],这说明医学教师在人文方面的教学有待改进。目前我国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师资结构整体不合理,医学人文领域缺乏专业的教师,多数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而且教学方式偏重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和灵活性,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教学效果平平,没有突破。通过人文课程可以学习医患沟通、医学伦理道德、仁爱精神等能力和品质。医学的实践性是其一大特征,但是只关注实践性,从而在临床实践阶段取消人文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只有将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知识相结合,学生的临床技能才能得到升华。如果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这就需要老师在提升自身临床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但是当今医学院校的带教老师也是在缺乏人文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也少有系统的人文知识教育相关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自然较低,从而应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4医疗法规政策与医学人文

目前我国医疗活动随着医疗法规的完善将越来越规范,而医学教育缺乏相关医疗法律方面的知识及医学生普遍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故易引发医疗纠纷。医疗政策法规有时也与医学模式不符,虽然它是既定的规则,但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中法规、条例尚不能一概而论[4]。例如对于一些危重症患者,有可能医治好,但医生可能需冒很大的医疗风险,那么是治还是不治呢?如果选择了治疗,一旦效果不好,患方可能会起诉医生;但如果不治,患者可能失去生命。关键时候如何抉择?作为医生可能每时每刻都需要面对人文问题。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需性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5]我国的医疗纠纷中,约70%与医患沟通不畅有关。医生侵害患者知情权、选择权,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爱较少,患者和家属对医生的诊疗活动表示不理解,均是导致医患纠纷的原因。在临床中加强对患方的人文关怀可很大程度上减少这些矛盾。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后急于提升临床操作技能而忽视医学人文关怀教育,人文素质相关知识欠缺。如今中国医疗环境中医方与患方关系紧张,存在严重信任危机,导致医疗纠纷频发,甚至出现恶性事件。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医疗环境,加强临床医学人文教育非常重要。临床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需要经验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同时它是可变的,很多时候还是未知的。因此在临床实践阶段让医学生学会与患者、家属、同事之间的有效沟通,充满爱心,培养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十分重要,有助于合理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研究表明[6],人文素养对医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达到89.9%,对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性达到85.0%,且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专业学习。由此可见,医学生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后必须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3医学理论和疾病的诊疗

医学理论和疾病的诊疗之间是由临床实践连接起来的,临床实践包括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医患沟通及创新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必经之路,也是其成为合格医生最重要的一步。故可见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而怎样在临床实践中实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3.1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人文教育无处不在

在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融入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在采集病史的过程中,医学生除了学习掌握有关问诊技巧性和程序性内容以外,更要加强学习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关爱患者等。在体格检查的过程中,对患者态度和蔼,检查动作要轻柔、细致、全面,注意如何减少或避免器械检查给患者带去的不适等细节方面,显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怀。对于实验辅助检查时,需考虑患者病情及检查的必要性,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减轻对患者身体和精神伤害。同时在医学生临床实践结束的考核中增加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考核指标。例如,咨询中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及医疗人文关怀行为的表现等。比如在体格检查完给患者整理一下衣物、盖好被子,归位检查物品等行为,有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也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在综合评估中,可以通过标准化患者的模拟临床情况来评估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又能考核医学生的医患沟通及人文关怀等人文素质[7]。此外,还可以通过带教老师、同事及患者对医学生的评价来作为其临床实践阶段考核的一项参考标准[8]。

3.2提高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越来越多的医患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意识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服务质量的要求的提高。目前不断增加的医疗纠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对医疗质量及服务要求更高,为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迫切需要医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行政法规、法律的重要性,在医疗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规、法律及诊治常规,恪守职业道德规范[9]。大家都知道临床医学有很大的风险性,其包括诊断风险、用药风险、手术风险等,因此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因为他们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故加强医学生责任心非常重要,而责任心的培养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因此强化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培养责任心尤为重要。在临床实践中病历书写内容具有法律效力,是医疗纠纷中判断医疗行为正确与否的主要依据,因此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首先学习的是医疗文件书写,而且书写病历、病程必须内容真实、客观,描述准确、完整及规范。要求记录是及时的、写作是清楚的、不能改变内容等。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一些具体的、典型的案例,强调医疗记录在医疗事故处理法规及其法律效力中的重要性,增强医学生法律意识。

3.3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完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5],在医学生眼中,教育促进人文素养提升的因素为67.57%,在临床实践中教学教师是医学生学习的例子,高素质师资队伍和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选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有深刻的人文知识。需坚持参加对临床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参加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带教老师自身人文素质。作为高校应当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增强人文知识的实用性,临床带教老师合理运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结合真实的、典型的医疗事件作为案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客观分析,将人文知识内化于教学内容中,让医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问题有辨别处理能力;或可利用MOOCs形式,让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医学人文知识[10],这些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3.4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学习环境

医院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医务人员信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高尚的行为准则、规范的规章制度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体现医院的内在人文精神,让医学生在这样一个医院的人文环境中感受到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实践医院的人文需求。在医院人文和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它反映了特色医学文化,如医学名人的雕像、医学伦理的文化纪念碑和医疗承诺;邀请具有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的知名专家、教授,优秀医生与医学生进行座谈、讲课,让医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风范,为医学生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11]。另外,赵姗等[12]研究利用优秀校友到学校做兼职班主任的活动,尝试借助这些社会资源来加强对医学生教育,引导医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社会知识,提前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和有益补充。

3.5重视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

中医学知识范文7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人文情怀;爱国情操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的教学普遍存在重专技培养而轻文化教学的趋势,尤其是历史课教学,被弱化、边缘化的倾向愈加明显,甚至面临被取消的尴尬境地。据调查,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历史课的教学周期往往不超过一学年。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半学校恐怕都是持这样的观点,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及就业基本没有内在联系,属于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象征性地学一学就可以了……其实,将历史教学形式化、边缘化的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样只重功利的“选择性教学”,实属短视行为,若不及时纠正而随之任之,则不仅打破了文化教学的整体性,还将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最终结果只能是使本已处尴尬境地的中职教育雪上加霜。一线教师决不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而应据理力争奋起呼吁,坚决维护历史教学的应有地位。中职历史课程不仅不能被弱化和忽视,反而应该得到加强,即适度增加在整体教学当中的比例,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努力拓展教学纵深度及与其他教学的联系配合,以充分发挥其应有之职能。因为历史知识的学习本就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更何况对于促进专业学习、培养人文情怀、提升综合素养、塑造健康人格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有助于所学专业的传承和创新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是随着人类实践由浅至深、由简入繁、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完善而成的,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价值趋向和经验传承,更具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绝伦的艺术造诣;每门学科的发生、发展过程都凝结着前辈先驱的探索与心血,其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可见,无论具体什么专业的学习都应当对本学科的脉络沿袭和历史传承形成全面、深刻的认知,从而汲取营养、寻找灵感、获得启发……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知识与经验其实皆为前人探索的总结与升华,其本身就是历史;只有从历史学角度深入精神层面,上升到文化高度,归纳总结经过历程,借鉴吸取经验心得,才能传承发展、推陈出新。试想,学习艺术专业的同学倘若根本不了解本专业的历史发展,不了解文艺作品、剧作曲目诞生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情结寄托、意志表达、理想追求,又怎能穿越时空与时代交流、与作者对话,从而感同身受理解匠心,由理入情产生共鸣,进而演绎或者创作出深刻的作品来呢?缺乏文化传承和精神支撑的专业学习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二、有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是党之大计;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者和接班人。历史课程作为文化学习不可或缺的构成,其影响、作用、深远意义正在于此。关于史学之于人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有这样的表述:读史使人明智,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仪……总之,知识能够塑造人格。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而运用辩证方法分析人类社会的演变进程,把握社会发展脉络和规律,在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觉悟、成就睿智;通过系统的学习,更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人情世故,有针对性地借鉴他人触类旁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仅如此,通过深入了解历史,在汲取经验教训、继承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从大局高度辨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真正关注民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说,学习历史对于中职学生的人格发展、人生引导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潜力,持续有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科学培养、正确指导。

三、有助于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的增强

导师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古往今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从诗经、楚辞,到汉赋、魏晋书法,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恒久的创造力;其精神成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催生自信力,增强自豪感。历史教师的职责在于以本门教学为契机,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于一切课程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他们自觉将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追求高尚人格。言而总之,只有文化底蕴支撑之下的专业学习,才能真正凝结为一种素质力量,为进一步走向社会及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性习惯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四、有助于人文情怀的涵养

徜徉于历史长河之中,可以从儒家的经典当中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屈精神,以及修齐治平的伟大抱负;从王安石、张居正身上可以汲取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开拓力量;从康梁变法、近代民主革命可以领略为民赴死、为国捐躯的万丈豪情,皆是中华民族厚重深沉的精神财富!其中折射的伟大光芒对于启迪学生向往真善美的人文情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都具有深远悠长的教育意义……

五、有助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启发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爱国情怀,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历史课堂则是播撒爱国主义种子的最好阵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华夏先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从诸子百家到李白杜甫,从屈原《离骚》到文天祥《正气歌》,从虎门销烟到“七七事变”,这一章章一节节无不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光芒……举例来讲,学习近代史的时候,通过了解列强对华侵略过程,以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见证国人的饱受奴役与备受凌辱,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屈辱感和爱国共鸣;与此同时,近代史又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奋勇救国的历史,在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基础上,学生自会明白自立自强、强国富国的重大意义。为了成就人生价值,为了奉献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是深入学习历史的目的所在。“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历史,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悟人生、明白道理;通过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应当让历史告诉学生懂得珍惜,学会敬畏,勇于担当,从而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责任使命感,追求远大抱负。当然,加强中职历史教学属系统工程,要加强舆论导向,重申史学知识的作用意义,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要根据中职学校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得力专家编写适应时代、适合学情的教材;学校应当正视历史教学的地位,科学设置有效支持;最为重要的,则是历史教师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深入挖掘教学潜力,有机结合专业培养,共同作用素质提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出历史教学应有的职能与作用。毋庸置疑,历史知识的学习令人通贯古今,历史经验的借鉴令人慧聪心明,历史精神的传承令人信心倍增。衷心希望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凝结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使历史教学回归正道,令每位受教者都有所获有所悟、有所新有所进,让历史知识真正成为终身追求、终身受益的文化源泉。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2]翟艳群.浅谈在中职历史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祖国,2018(14).

[3]李运光.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8(22).

[4]薛新华.中职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法[J].牡丹,2018(5).

[5]王祝英.中职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探究[J].时代教育,2018(7).

中医学知识范文8

1.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1能够有效转变传统政治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学缺乏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导致上课教学效率很低。若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时事政治引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时事政治,从而达成了学生成为课堂主导的目的,学生极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有效提高高中政治的教学效率。

1.2有助于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

将时事政治引入到高中政治课堂中,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时事政治这一课题使学生参与到自主思考和课堂讨论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政治的基本知识进行巩固、落实、加深,又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

1.3有利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第一,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对社会实事发展加以关注,及时了解国家大事,是新时展的要求。第二,将课本知识相关的时事政治引入课堂,能够有效丰富、完善课本上的知识,使课本的知识更加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可以运用时事政治当作课本上的教材、案例,另外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学到的知识积极的讨论时事政治。第三,在教师的指引下对时事政治做出独立的思考、与同学间进行讨论最后做出判断,能有效的丰富课堂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2.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现状

2.1高中时事政治教学时缺乏客观性。

在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时,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进度、课堂讨论方向进行引导和控制,并且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要与课本知识相联系,但由于时事政治的自由度很大,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主观性过强,穿插着私人情绪,因此,极易引导学生走向思想的误区,忽略了让学生独立思考、落实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培养政治素养的根本目的。

2.2高中时事政治的教学力度不够。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引入的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讲解课堂知识,往课堂中衔接时事政治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本身没有重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中的重要意义,忽视了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发挥的作用。

3.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3.1增加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时事政治不仅包括我国社会中发生的事情,也包括许多的国际事件,例如国际关系、国家利益、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政治内容,都与现实息息相关。一方面而言,时事政治与政治课本知识息息相关,同时也成为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典型案例,与政治课本知识紧密的衔接能够有效的丰富政治课本的知识,使原本固定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由与课本知识相衔接,做出独立的思考,并且能够在与同学、与老师探讨的过程中做出判断,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落实课本的基本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有效的利用。

3.2增加对时事政治的积累和讨论。

高中政治课本中出现的政治理论是时事政治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实践;而时事热点是政治理论的最典型的素材,能够使学生对政治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进行有效的运用。因此,教师自身应该处处关注时事热点知识,不仅让学生知晓如今的国际社会形势和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搜集和积累时事政治,更要努力使时事热点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把时事政治当作最好的教学素材,并且教导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学会分析、讨论、判断时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时事热点是有时效性的,它们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电视、网络、新闻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且激励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发现、学会认知、学会积累,学生也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政治知识并且试着与课本理论相连接,才能够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政治素养,树立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与政治课堂衔接,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

3.3增加对时事政治的运用。

时事政治是讲述政治理论最典型、最有效的素材,无论是知识讲述过程中还是在课后习题中,都可以引入时事热点作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将时事热点与政治理论相衔接,并且教授给学生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比如在讲授国际关系这一课中,“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则可以恰当的引入中韩在汽车制造领域中的技术合作促进了中韩友好交往。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还能够最有效的学会分析案例,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提高注意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