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初步知识范例

中医初步知识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1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科学,对理论知识具有很高要求的同时,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枯燥简单,不但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某种程度上,还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循规蹈矩、惰于思考的习性。本校自2004年起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提出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理念,将三年级中医专业学生为期3个月的教学实习改为1年的床边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临床教学基地随师的同时,完成临床课程或部分临床课程的学习,自始至终全方位在临床实践中接受培养[1]。针对这种始终围绕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结合中医外科学的自身教学特点,积极有效地探索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显得刻不容缓。

1树立培养学生基本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观念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终作出科学判定的能力,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其治疗和诊断水平高低的标准[2]。

1.1逻辑思维能力是临床思维的核心

实践证明任何科学都是逻辑思维的具体应用,而基于朴素系统论的中医学则更加强调了一种通过对于临床表象进行客观描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推理归纳,以获取病机进而处方用药为目的的思维。正如张仲景在桂枝汤证坏病中所阐述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辨原则,当代中医学家则表述为“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其模型就是从纷繁的结果中去伪存真,归纳类比,推求病因,具有典型的“黑箱”特征,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当代高等中医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外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一进行临床实践活动的基本思维能力,也是建立其他思维能力的基础。

1.2整体思维能力是现代医学进步的要求

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中医整体观及其建立在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之上的临床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提高,中医外科不再只是“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整体思维的具体运用不能只强调局部病灶而忽略整体。实际上整体和局部是统一的,若干个局部的综合表现恰恰反映了疾病的整体情况,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再到局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理念才是现代中医整体思维的精髓,因此在制定决策时既要宏观地掌握疾病的内在原因以及对全身其他脏器的影响,又要突出人体个体差异的特点,强调扶正祛邪相结合,内治外治相结合。

2强化床边教学综合多样化教学手段

床边教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于临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它改变了以往从书本到临床的旧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参与,很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逻辑思维和系统分析的能力,有利于临床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1将PBL理念引入中医外科学的床边教学

通过近三年的在校课堂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理念,具备了一定的文献检索和自学能力,思想上也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开展床边教学结合PBL模式可使学生尽早从学生式的思维模式转向医生的思维模式,能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临床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临床医学实用型人才。笔者发现在进行床边教学授课时,教师应事先讲授教材的总论及重点内容、基本概念作为过渡,介绍中医药在有关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外科的兴趣和信心;带领学生模拟住院医生参加各级临床医疗活动,熟悉医院的正常工作程序,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选择典型病例,如以乳房肿块为线索确立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内乳头状瘤、男子乳房异常发育、乳腺癌等疾病模块,由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并向学生提供预习指导和预习资料;带领学生到病床旁,结合实际病例,以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代表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照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各疾病进行对比讨论,打破现有学科界限,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相关知识系统回炉,结合中医的四诊和辨证施治内容做出相应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措施,也可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和专业教材等途径获得最佳解决方案及了解相关最新研究动态;最后由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陈述不同观点及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出总结,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和修正,突出重点,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使其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于临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充分利用医院教学查房及专题讲座制度

结合医院三级医生查房制度,从教学角度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在查房中有准备有计划的体现正确的操作指导和临床分析,加深学生对“三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临床思维,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言传身教下,将学生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向深入。同时,带教老师能在查房过程中动态检查学生熟悉了解病情的程度、技能操作及临床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学相长。坚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丰富拓宽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一般由科室高年资医师负责讲授,根据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内容涉及中医外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最新研究进展、学科发展动态等,讲座结束后大家一起就该问题及临床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组织参加讲座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培养其主动了解掌握本专业前沿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p#分页标题#e#

2.3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动静结合、视听相兼、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只要适当结合讲解,避免形式单一,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开展床边教学模式时,可组织学生观看“中医外科特色治疗”、“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等多媒体教学录像,生动、立体、逼真地向学生展示临床课程的特点,利于学生接受。同时,重视收集临床典型病例,不断积累大量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教学素材资料,组建影像资料库,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乃至病例讨论中加以分析运用。针对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存在的劣势,在临床带教时务必做到“放手不离眼”,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查体、换药、无菌操作、清创缝合、脓肿切开、药线引流等诊疗操作,锻炼学生的中医外科基本外治技能,培养实习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独立参与临床工作的信心,从而为最终的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把握学生心理增强床边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学生初次接触临床时,大多带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在床边带教过程中,学生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临床问题参与真实环境的实践,体验作为一名医生的酸甜苦辣,带教老师的人格和习惯、带教的规范和质量,都会对他们生产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和一丝不苟、勇于探索的工作作风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去教育和感染学生,要求学生从思想上、仪表上和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高尚的医德医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遵循“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原则。除此之外,学生对临床实践还存在特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恐惧心理、畏难心理、收获心理、耕耘心理、无所谓心理等。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掌握这些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不同的带教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才能尽快解除困扰,契合床边教学的初衷,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有恐惧心理、畏难心理的学生,带教老师可从积极配合的病例入手,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有耕耘心理、收获心理的学生,老师在带教中要应从易到难,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对有无所谓心理的学生,带教老师则要贴近他们的生活,教育他们端正态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知音、益友、严师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中药学基础;教学方法;高职高专

中药学基础作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我校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药药性理论和各类中药的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等方面开展,通过教学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中药,热爱中药。由于我校并非医药高校,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意识均较薄弱,因此根据专业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培养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对中药学基础建立初步的认知,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丽与现代中医药技术的发展,为后续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高等专科院校学生基础知识储备量偏少、学习主动性偏低的特点,欲在有限的学时(48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组织安排好每一堂教学活动,采用合理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提高主动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课程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优秀的教学课程,离不开精彩的开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偏低[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课程导入环节显得至关重要。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导入方式。

1.故事导入

中医药文化渊源流长,关于中药的典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具有神话色彩或传特色的故事。以故事导入的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记住与故事相关的中药相关知识,同时扩增见闻。例如介中药的发现起源时,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导入,让学生树立“药食同源”的意识,了解中药是通过口尝身试、经验积累共享传承而来,是数代人智慧的累积,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介绍中药采收时节时,以华佗编写“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茵陈治黄痨”这首《茵陈蒿歌》的典故讲予学生,不仅能让学生对中药采收的时节引起重视,还能让学生记住中药青蒿治疗黄痨(黄疸)的功效应用。

2.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法,向学生抛出引导性的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再由教师引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问题导入法相比故事导入法,逻辑性更强,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生活常识思考问题,最后通过教学内容予以验证和回答问题。例如介绍中药性能四气五味章节时,围绕四气(寒、热、温、凉)可提问“为什么淋雨受寒患风寒感冒时服用姜糖水可以祛寒”、“为什么目赤昏花头痛眩晕时服用菊花茶可以降火”等,引导学生思考以热祛寒、以寒降火的原理;围绕五味(酸、苦、甘、辛、咸)可提问“你所认识的中药有哪些味道”,让学生回忆自身接触过的中药有哪些味道,进而引出五味的具体含义,加深记忆。

3.热点事件导入

热点事件导入是通过介绍与医药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或新闻,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熟悉的医药热点事件,引起共鸣,并在事件过程中穿插或贯穿跟中药有关的信息,由此引出教学内容。例如讲述中药青蒿,可先向学生介绍屠呦呦女士带领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而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一热点事件[2],进而引出对中药青蒿的讲解。青蒿素的热点事件既能让学生深刻记住青蒿这一味中药,也能让学生记住其抗疟疾功效。再如讲述清热解毒药这一章节时,可以与学生介绍金银花、板蓝根、连翘这一类清热解毒药在2003年非典(SARS)时期火极一时的热点事件,以夸张的事件导入以上几种中药的清热解毒疗效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主次安排

作为非医药高校,中药学基础这门课程的课时量为48学时。各版本规划教材章节均分为总论和各论,以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供药学类专业用的《中药学基础》第2版教材为例,该书共含二十六章,其中总论占五章,各论占二十一章。若想在有限的课时时间内将全部内容均详细地教授给学生,显然不现实。因此本着重点培养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中药学基础建立初步认知的初心,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总论及各论中的重点章节细讲详讲,各论中的次要章节粗讲略讲。例如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等重点章节根据知识内容可安排3-5学时精讲,化湿药、驱虫药、安神药、开窍药、收涩药等次要章节根据知识内容可安排1-2学时粗讲。

三、教学手段活跃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甚至“填鸭式”教学,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量和学生接收的知识信息量往往相差甚远,况且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本就偏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再者本课程的教材插图基本为黑白图片,非常不利于学生直观的认识和观察中药材及其饮片。另外,虽然中药学基础的相关教材有版本和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增加了爱慕课等学习模式,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登录网络进行主动学习的情况甚少。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及时、直观、准确地认识和学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更好的弘扬中医药的传统文化,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活跃课堂。

1.彩图标本形象化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中药学基础》教材所配插图均为黑白色,非常不利于学生对中药的特征建立感性认识。为了生动形象地呈现中药的相关特征,采用在教学PPT中穿插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彩图,分发中药材标本,使学生通过眼、鼻、嘴、手等感受器官亲自认识中药的外观、气味、质地等特征,更好的构建感官记忆,加深对中药的印象,也为后续中药鉴定学课程奠定基础。

2.PBL教学法+小组自主学习

为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采用分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结合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学习)[3],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次要章节或难度小的章节(如理气药、消食药等)。学生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针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小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而后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和补充。此种教学手段的实施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内容和问题,需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对该门课程有更浓厚的兴趣。

3.视频节目拓视野

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一味的照本宣科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降低学习兴趣。本课程在教学环节中利用播放与中药有关的优质视频节目,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知识综合性强、丰富有趣、具有文化底蕴的素材。例如以轻松趣味的基调呈现富有传奇色彩的纪录片《本草中华》,该片讲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草故事,寻访与中药有着深厚情感和羁绊的人物,探究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生存智慧,同时片中也涵盖了大量相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临床运用、使用注意等知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观看视频节目前,必须先给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观看、认识中药,认真做好笔记,安排课后作业,杜绝学生学无所获的现象。通过观看视频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或复习巩固中药基础知识、拓展视野,渗透并弘扬中医药的传统文化。

4.灵活运用随堂测验

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测验、考试、考查等方式反应体现,除了期中、期末考试(考查)以外,教师可灵活运用随堂测验及时把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则能快速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和合理安排,找到对策解决问题。随堂测验的方式方法也不用拘泥于笔试形式,可以灵活利用多种考核方式。例如设置课前复习提问环节、课堂总结提问环节、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测验、章节小测验等方式,最终准确、动态地获取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四、及时归纳总结

中药学基础各论部分所涉及的常用中药包括170多味,均严格按照章节板块划分,独立性强,每一味中药均从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方面开展介绍,知识内容庞大,学生较难综合记忆和运用。因此除了教学计划中需要注重主次安排外,还需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归纳重难点和总结规律。如根据功效作用归纳总结:具有清泄肝火功效的中药包括解表药菊花、清热泻火药夏枯草、清热解毒药蒲公英、清热凉血药赤芍、泻下药大黄等;具有清泄肺火的中药包括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热解毒药鱼腥草、清热燥湿药黄芩、清虚热药地骨皮等。根据同源不同入药部位归纳总结:地骨皮和枸杞子分别来自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和成熟果实;天花粉和瓜蒌分别来自于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和成熟果实。根据干燥方式归纳总结需阴干的中药包括金银花、红花、薄荷、菊花、辛夷等。通过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寻找规律,可以使其更加综合地掌握、记忆知识点,降低难度。综上所述,本文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对《中药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学生怀揣浓厚兴趣地、全面地认识中药,感受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建立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但是对教学的探索不能停留于此,还有许多经验教训有待总结、提高,我们将继续本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努力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98-99

[2]周程.屠呦呦与青蒿高抗疟功效的发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1:1-18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中医药学

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推崇。特别是在北京大学与北大学子座谈时,几次提及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可见,党和中央非常重视在普通高校学生当中开展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教育。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体系完备,思维逻辑缜密,蕴含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在新时代依然充满着潮气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很有必要将中医文化的一般性常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引入普通高校的课堂。通识教育脱胎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课程设置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精神成人’,具体来说就是‘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1]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强调的不是将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手段,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普通高校之中为本科生开设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普及课程,让在校大学生或离校的知识青年成为继承、传播中医文化的活的载体。

一、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意义

在普通高校的非医学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扩展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范围的认知,使其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还包括含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因此,在普通高校学生中,特别是在本科生中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将基本的中医药知识传播开来,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自觉性,有利于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更有利于为中医等传统科技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沃土。1.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树立对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技术的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目前虽然多数人都能够理性地看待中医药学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仍然受到知识的局限,认为中医就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就是针灸汤药的治疗手段而已。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上出现了小部分打着中医药旗号招摇撞骗的企业与个人,使得大众,特别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学识素养的民众开始以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来对待中医,让真正的、科学的、传统的中医受了不白之屈。这些存在都不利于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科技进行传播,在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为中医正名,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2.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加深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只有在继承、传播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这绝不仅仅是中医药从业者(包括中医医生、教师,中药药剂师等)的任务,还需要全社会为其提供土壤和环境。尤其是在学历、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本科以上),对中医药常识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认知,这是构成中医药文化健康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普通高校非中医药学专业中医通识教育,必然有利于这一基础的形成。当接受过正规的、集中的中医基础常识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会将客观的、正确的中医认知观念带到社会各个领域,从而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从根本上杜绝恶意夸大、歪曲利用中医,或刻意诋毁、一味排斥中医的情况,为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众所周知,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经历通常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思维模式的定型,但由于高校专业的划分,多数学生所接触的学科门类和知识体系相对单一,因此也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模式。加强普通高校非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的中医通识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传统逻辑思维和科技思维的参考模式,并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供多样的思维模式。4.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中医药学的良性发展,同时提高中医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共进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必须眼界开阔,寻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共进。中医药学也不例外。目前中医药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几乎都是在交叉学科背景下产生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利用中医药学理论结合西医药理学、化学等进行实验,最后提炼出青蒿素,为整个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因此,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说现代化发展,不可能离开跨学科研究。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开设中医通识教育,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在中医药学和其他各学科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中医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提供初步的可能。

二、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方式

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多种方式结合使用。1.开设选修课。目前普通高校一般会要求本科生选报与自己专业相异的选修课,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有师资条件开设中医药类选修课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校内开设有关课程,并赋予相应学分,吸引对中医药学有一定兴趣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但应注意,开设中医相关选修课,绝不能以培养行医治病之医师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并强调其通识教育的目的。2.利用网络课程教学。普通高校可以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黄帝内经》选读等中医类课程录制教学视频,上传至本校校园网站,以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并计入学分。也可要求学生注册、登录智慧树、学堂在线、爱课程等微课、慕课平台,在线学习中医药学有关基础课程,以达到普及中医药知识、文化的目的。3.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通识教育讲座。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招聘、配备中医药学专业教师,并由这些教师定期向学生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的讲座。如果不具备直接招聘、配备中医药专业教师的高校,也可以邀请临近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或中医医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医师等前来开展不定期的讲座。这类讲座宜浅不宜深,宜广不宜精,以达到中医知识普及、通识教育的目的。以上所涉及的几种教育、教学方式宜综合使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重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宜以严格的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避免让不同学科学生将中医通识教育视为严重负担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非医学类专业学生中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是非常有意义并且有必要的,这不仅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医的了解,普遍提高中医文化在国民中的认知度,还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思维模式的多样性,更为我国提倡的文化自信充实内涵、扩展外延,有利于全民文化自信心的进一步提升。“在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中纳入中医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学习科学的健康理念与相关健康知识,以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领略传统中医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人文素养。”[2]因此,在普通高校非中医类本科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医通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从长远来看,普通高校非中医类本科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医通识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对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明:《中医药通识教育的应用及策略》,《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第7期。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4

1.建立中药材辨识体系

1.1中药饮片的识别

认药和辨识中药饮片是中药学实践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让学生能够看、闻、摸、尝中药材(包括生品和常用的炮制品),使学生了解中药的性状特点,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使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通过实践课和理论课的穿插安排,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效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借助饮片实物,给学生讲解常用中药饮片的特点,相似品种的鉴别,让学生在上课中可以直观触摸到各种药材,激发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1.2真伪中药材对比

针对中药材市场上出现的多种假冒药材,尤其是名贵中药材的伪品,如人参、玲羊角、天麻、鹿茸等等,专门购进真伪中药材进行对比,为真伪中药鉴定提供实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挑选一些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伪品深人讲解,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

1.3基原植物的辨识

加入中药基原植物辨识的内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认药。到当地植物园进行参观,掌握地道药材的意义。让学生识别和比较名称或外型相似的药物,同时进行中药标本的制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1.4模拟中药房的创建

“模拟中药房”是我校针对药剂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是以仿真的形式在实验室里开设一家“中药房”,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可以到“模拟中药房”进行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熟悉中药房的运行,管理模式,亲身感受销售过程,熟悉中药房的査方、配药、核对、袋装、煎药等流程,明确处方规范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一个合格的药剂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最关键的素质。

2.增加学生见习的机会

我校附属医院拥有独立的药房,本着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的教学宗旨,教师初步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评定标准,定期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教学,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并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增加专业信心,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与多家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有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中成药的制剂工艺,提取工艺等全部流程’一方面使学生较早接触准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改进教学内容提供良好的依据。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从培养与药剂专业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形想

3.参加中药调剂员考试,提高实践能力

药剂学本质是一门实践学科,中职药剂专业《中药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双证书”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不增加学时、不增加投人的情况下使学生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直接的条件。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体会

1.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实践是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条件。《中药学》内容繁杂,枯燥,知识点零碎,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学习费时费力,通过中药饮片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近距离接触中药饮片,感受原植物形态,了解真伪药材的鉴别,熟悉中药饮片的制作流程,贮藏与流通,到附属医院,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认药,辨药的能力,定期开展中药调剂员考核,激发学生喜欢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的积极性,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曰。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药学》对教师知识面要求很高,要求教师有较为扎实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诊疗技能和经验,同时对中药的识别、来源、采制、炮制加工、药理等有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较好完成《中药学》实践教学任务。因此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知识宽厚,具有技能特色,富有创新精神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中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5

1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职业岗位情况分析

1.1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

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有药品调剂、药库管理、静脉药物配置、制剂生产、质量检验、药品及中药购销等。其中,药物制剂、中药制剂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医药营销等专业的就业面向,有药品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药品流通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职业岗位群,除生物技术制药(品)岗位群外,相近职业岗位群中也有医药购销。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药学类专业80%以上的毕业生近5年来就业去向为医药经营企业,各医药连锁公司对药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求情况来看,经培训后进入医药营销、医药物流、咨询服务等岗位的高职院校专科层次药学类专业学生占75%以上。

1.2岗位工作任务需要

在以医药经营企业为主的顶岗实习及就业趋势下,专科层次药学类专业人才从事的药品营销岗位工作,而医药购销员的岗位工作任务中,常有中药、中成药类药品的经营,必然涉及中医药知识的咨询、服务运用。顺应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在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许多院校将中医药课程都纳入其中,如开设《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基础》等。优选教学内容,实现中医药课程的教学目标,适应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实施教学,服从、服务于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2课程教学设计

2.1中医药课程开设概况

各院校药学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中医药基础》或《中医药学概论》之类的课程课时数一般在60~90之间。教学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及方剂等中医药学的基本内容,有的还有中医临床疾病诊治概要等。由于中医药学科基础的特点,本课程将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集于一门课程之中,对所应选取的学习与训练的内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主要知识点与重要操作技术之间的连贯呼应、衔接、理解领会及运用,是必须要加以认真考虑的。三年制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的生源以高考录取为主,在校学制虽不长,但学习《中医药基础》有一定基础和兴趣。

2.2课程定位

高职教育药学类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训练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开设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药、中成药、中医咨询服务实践相结合的《中医药基础》。需要从事的除药品销售、经营管理等岗位工作外,还有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等销售及经营管理等岗位工作,课程因中药饮片识别及其配方、中成药销售及基本咨询服务的工作任务需要而设置。

2.3课程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采取工学结合的深度递进式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运用相融合,即从对中医学一般知识、中医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入手,及至学习理解中医藏象及经络、气血津液,以及病因病机基本理论,进而中医诊断与辨证的基本技能学习训练,在已经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中药饮片的形态识别、学习中药功效主治,并进一步学习中药配伍———方剂、中成药知识、中药配方调剂、中医药营销过程中的咨询服务训练,为顶岗实习及未来职业奠定一定的中医药学基础。

2.4课程学习目标

药学类专业学生,具备高中毕业文化基础,学习《中医药学基础》,奠定中医药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通过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具备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初步能力,对常见病例的中医辨证的初步能力和指导养生、观察分析中药配方、选用中成药及中医药基本咨询服务的基本能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4.1知识目标

了解指导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藏象、经络基本概念、中医学病因病机基本理论、四诊基本知识、辨证基本知识、疾病防治原则;掌握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功能;熟悉气血津液的基本理论,中药基本知识———中药性味功效及常用代表性中药的功效主治,方剂基本知识———方剂组成功效及常用代表性方剂组方特点、功效主治,常用中成药的功效主治,了解其组成。

2.4.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与训练,能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分析疾病病因及症状;初步会用中医四诊方法诊察典型病例;大致对典型病例进行八纲、脏腑的虚实进行辨证;能够辨认常用中药饮片;能初步辨证运用中成药。

2.4.3素质目标

能正确评价中医学理论的作用;客观评价中药及中成药功效;养成工作严谨,咨询认真、科学的作风。

3教学实施与评价

3.1中医药课程教学实施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积极进行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见习、实训等,实现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任课教师应为具备中医专业背景的双师型师资,参加中医临床、中药专业实践,指导、检查学生校内实训、毕业实习,或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学习。能进行教学设计,能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工作岗位任务,修订或制定本课程课的程标准。

3.2课程实施条件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如中药饮片陈列室、标本陈列室、模拟药房等;教学团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校企合作,形成相对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如医院中药房、医药公司中药店等;指导学生进行中医文献学习、网络浏览、临床见习等巩固所学知识,也可在假期前往药店、医药公司等进行阶段性实习,提高中医药方面的技能。

3.3课程教学考核评价

注重过程性考核,将平时学习及其态度、训练情况联系教学要求与目标,计入平时成绩;逐步推进实训考核,如以中医思维方式对病例分析、中药饮片识别等。建立并经常更新题库(卷库)。将实训及毕业顶岗实习、毕业生课程知识及技能的运用回访,作为课程教学设计及改进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

作者:王正值 沙筠 徐毓华 冯俊志 单位: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房地产营销策划程教学设计研究

一、课程定位

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是房地产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是房地产营销业务员(助理房地产营销师),毕业生的(管理、技术)岗位生涯,其岗位工作要求来源于“职业标准”。学生在掌握高等数学、房屋建筑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房地产营销业务流程和基本知识、具有房地产营销策划能力和楼盘销售实务处理能力,策划与销售能力并重。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总体目标。使学生掌握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楼盘项目情况进行房地产营销与策划实践。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房地产营销师职业标准,运用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知识,做一般房地产楼盘项目的营销与策划工作。

3.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围绕房地产楼盘项目营销流程,系统掌握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的知识体系。

4.素质目标。使学生无论营销什么项目,都要更“勤”劳、更“实”在,营销绿色住宅、创造阳光生活。

5.其它目标。参加房地产营销业务技能竞赛并获奖。

三、课程内容、教学项目、情景与进度设计

1.课程内容。分为房地产项目市场分析与营销战略策划、房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组合策划、房地产项目楼盘营销计划与组织、房地产项目楼盘营销计划执行与销售管理、房地产项目售后服务与客户管理五个模块。

2.教学项目设计。选择1-3个楼盘,这里选择2个楼盘,其中恒大华府楼盘为课内完成,另外1个楼盘为课外完成。

3.教学情境与进度设计。

四、课程实施与考核

1.课程教学进程

2.课程考核方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程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各占50%,实际操作成绩中过程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

五、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

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训软件及专业网站等。目前教材采用《房地产营销与策划实务》,陈林杰、周正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ISBN978-7-112-18071-4;实训软件采用“房地产业务实训和竞赛系统软件(第3版)”,南京学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该教学软件能够开展房地产营销综合实训和技能竞赛;专业网站有中国房地产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网。

作者:陈林杰 张家颖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教学设计

1高职院校C语言教学特征分析

高职院校的C语言教学主要沿用大班授课制,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不足或者现有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陷入知识点的讲授,忽略了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契合程度不高,实践能力不足;考核模式单一。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弊病,C语言教学也从完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积极性不高提示我们要将教学改革的首个关注点放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上来。C语言经典教材对知识点与语法的详细讲解使教师陷入知识点的讲授,未能体现出程序设计的思想,无复杂的任务设计,无任务的分解,无团队的合作。

2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该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协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其亲身体验从认识目标到达成目标的整个过程。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问题教学模式中,由于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学生为解决问题必须获得相关辅助信息,不熟悉信息将导致学生无法进一步探索。此时,教师就可以从学习的需要出发组织有关信息的“镶嵌式教学”。文献指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显著特征是知识点之间相互影响。例如,在A,B,C三个知识点的学习中,要理解A必须要理解B,要理解B必须要理解C,要理解C必须要理解A。如果按照A、B、C的顺序进行学习,老师会在A知识点的讲授中插入B,C知识,学生往往会感到唐突。镶嵌式教学就要求教学组织者将知识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作为其他知识点的辅助信息,因此,在此次教学设计中将镶嵌式教学作为应对C语言众多知识点联系紧密的手段。

3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教学设计

主动学习是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学习方法,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过程,搭脚手架和镶嵌式教学能够解决在课堂开始的学习兴趣激发及引导学习深入问题,要使学生在C语言课堂内外保持学习热情,主动探讨问题,协作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围绕“锚”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在基于问题教学模式中,每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这种可能性产生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深入讨论。对于C语言的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思考,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还要设置专门模块进行方案之间的最优化选择,最优解问题也是计算思维的重要内容,这表现在方案的设计及方案的评价两方面,在教学环节通过讨论和展示评价来实现。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学习方式是协作学习,上述的讨论等环节涉及协作学习,但真正推动协作学习进行的教学形式主要在学生任务的完成及项目的生成上。传统的C语言教学会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开展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此种模式缺陷有二:一是学习理论知识后未及时进行迁移应用,导致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遗忘大量基础知识,给项目生成带来困难,此为实践与理论未能紧密联系的结果;二是重语法轻程序设计思想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对C语言有系统上的认识,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利现象,给课程设计的开展带来弊端。因此,此次C语言教学设计也要经过相应理论知识学习,紧随其后安排项目或任务的生成,给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创造情境。

4结语

综上,在C语言的基于问题教学模式设计中,需要考虑搭脚手架、镶嵌式教学、自主学习、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协作学习这几个教学方法。在课程引入阶段,面临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不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存在鸿沟。解决方案为激发学习兴趣和搭建脚手架联系旧知与新的学习材料。教学过程要设计教师教的活动,教师在课程引入环节需要向学生呈现与其认知结构相联系的情境化案例。在新课学习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知识点相互联系而教学不是一蹦而就的;如何让学生主动生成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相应的解决方案分别为镶嵌式教学和用归纳演绎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效果评价阶段有:如何实施任务;如何评价方案。其解决方案分别为:呈现任务,并提供学生实施任务的帮助信息;寻求多种解决方案并评选最优解。在效果评价阶段教师需要呈现任务,提供帮助信息,启发学生优化解决方案,采用多维分析方法组织评价,学生需要采用抽象、分解、建模方法,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并相互评价探讨问题的最优解。

作者:蒋智勇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商务礼仪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在传统的高职类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得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2011年美国各地兴起了“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或“颠倒教室”,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视频教学来取代面授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性被极大调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转换了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地位。微课主要是指老师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流程通过事先录制好的视频作为教学资料展示给学生,辅助学习。早在2010年,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老师就已经在佛山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微课大赛。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界定的微课概念: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一集微课程长度在10分钟左右,所谓“10分钟完成一次学习,6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

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前置作业阶段

此环节实施的前提需要教师完成所有课前资料,以便学生通过前置作业做好预习工作。“课前资料”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南、微课视频、思考题等。学生在学习指南的引导下,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对于存在的疑惑,可以通过发评论留言的方式告知老师,教师在此环节可以借助微信群聊、博客、微博等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课中巩固反馈阶段

正式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则是点拨答疑和组织实践。为使学生充分掌握教师在微课中所讲到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本环节中就需要有效组织课堂的发言活动,老师既要解答现场同学的提问,也要再次集中讲解课前学生普遍提出的疑问。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答疑结束后,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或实操实作练习。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模拟实训环节结束后,可由各组学生进行展示汇报,教师则对各组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同时安排各小组的组长对小组成员实施评

3.课后拓展反馈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需要,还可在课后设计一个学习拓展环节,布置1~2道与课程相关的开放性思考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思考、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同时下次课再安排各组以PPT方式进行汇报。

三、基于微课的高职商务礼仪课程翻转课堂案例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微课教学模式下,翻转课堂的设计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改进,对师生都能起到帮助。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面试礼仪设计的意义;熟练掌握面试基本礼仪。技能目标:学生可以有礼有节的参加各类面试环节。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资源主要采用微课视频及PPT。

2.教学过程设计

四、结语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改革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循循引导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饶静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信息化高职经济学教学设计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特点

1.理论与现实有一定距离。

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而且是一些理想化的假设,大多高职学生表示这样得到的完全数学化、模型化的理论不能够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不会根据无差异曲线来进行购物选择,生产者也不会按照成本曲线来进行生产决策。所以,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高职学生确实没有多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2.数学推导和图形分析较多。

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多的数学函数、曲线、图形和方程,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确实感觉晦涩难懂。比如,以“生产成本”一章为例,光是“短期成本理论”,就有七个变量七条曲线需要学生掌握,学生如不能理解其特点,光凭死记硬背,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因此,从学习难易程度来说,高职学生肯定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

(二)学情分析

1.乐于实践,接受新生事物较快,但目的性较强。

一方面,90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创造性较强,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愿意尝试和研究,但不感兴趣或觉得与以后就业无用的内容,他们会表现出很大的惰性。另一方面,90后高职学生比较喜欢活泼、有趣的课堂,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课内外实践,“学中做、做中学”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基础较差,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

大多高职学生中学基础都不好,尤其是数学,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微积分知识都未掌握,逻辑性强的理论再加上抽象的数理分析,学不懂是共鸣。相反,90后学生却很喜欢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案例和新闻,希望只讲案例不讲理论,自己也愿意收集一些例子进行分享,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和学习经济学。

二、信息化手段对教学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高职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遭遇挑战,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从属,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地点一般是普通教室,主要通过板书教学的方式,教学资源多来源于书本或生活经验,某些教师仅仅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些教学设备较为先进的院校也尝试了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把多媒体当作课件播放器,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图形和公式罗列在上,学生自然很茫然。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化环境下,课前,通过网络或资源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不仅限于PPT授课,还应包括合适的新闻、短片、电影等视频资料,以具备足够的课堂吸引力;课后,不同于以往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更多地运用邮件、微信、QQ等手段,与授课教师进行探讨。如此教学,既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力,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以《基数效用论》为例

《基数效用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章节的重要内容,为消费者均衡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希望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创新,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教学思路

围绕“网上预习——下发任务——游戏导入——课堂翻转——实际运用——课后答疑——无纸化考试”这一主线,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及平台,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数效用论的基本知识,学会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在教学资源库平台上观看视频《水和钻石——价值悖论》,通过发帖交流的方式,预习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相关内容。教师在QQ群上“换客游戏”方案,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了解游戏内容,准备相关物品。

2.课堂教学:

学生进行“换客游戏”,自主进行消费决策,对消费者行为有所感悟。教师讲授总效用、边际效用及二者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视频资料:吃面条),消费者剩余(新闻链接:阶梯水价如何影响消费者剩余)。针对课前预习资料《水和钻石——价值悖论》,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本次课所学内容进行分析。

3.课后评价:

学生在教学资源库平台上提问或发帖讨论,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学生在无纸化考试系统上进行自测,教师收集测试结果并汇总。

四、结束语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中医内科;床边教学;教学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7年9月中医内科专业接收的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床边教学组,床边教学组23名:男:女=12/11,平均年龄:21.04±0.03岁。传统教学组27名:男:女=14/13,平均年龄:20.80±0.29岁。

1.2方法

传统教学组: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基础上,为学生示范各项操作。床边教学组:实施床边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教师应不断拓展教学的途径,引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2)教师在床边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PBL理念的渗透。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实现了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可借助于床边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向医者思维转化,引导学生由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作为过渡,向学生阐释中医治疗的优势,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模拟住院医生,引领学生熟悉医院和病区环境,提升学生对医院正常工作程序的认知程度,将经典病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予以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3)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现对中医内科学相关知识的拓展,并对自身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由教师进行批评和指正,促使学生能明确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重点,并将其作为各项临床实践的指导依据。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评分和专业技能评分。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床边教学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得分为(93.74±2.62)分,专业技能得分为(90.10±0.60)分,传统教学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得分为(60.56±1.17)分,专业技能得分为(70.64±0.05)分,提示实施床边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3讨论

中医内科学具有加强的实践性,在强调理论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更为注重对学生实践思维的培养。在中医内科学的以往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形式,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对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兴趣度不高,使得学生只是对教师所讲知识进行被动接受,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了阻碍。现阶段,中医药专业更加强调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同步性,充分肯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以实践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主张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所谓的临床思维能力,指的是在临床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建立在对疾病症状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判断疾病类型,进而制定科学的中医治疗方案。实践研究证实,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借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归纳,制定正确的中医处方。同时,在中医内科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大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对个体、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关联性的认识,在开具中医处方的过程中,引入床边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建立在对诱发疾病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明确疾病发生对其他器官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凸显个体差异性,实现内治和外治的有机结合,彰显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效用[2]。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床边教学后,床边教学组学生的综合评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提示将床边教学方法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注重床边教学质量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加强带教老师队伍建设、定期举办讲座和病案讨论等诸多途径,保证中医专业床边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杨定芳,周月倾.提高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126.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7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汉语进修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元素,并立足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和中医专业特点,研发出版了一套将汉语学习和中医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中医汉语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其他中医院校也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探索,河南中医学院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2],浙江中医学院近几年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课程[3],这些都是典型的范例。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加大中医文化内容的比重、合理安排中医文化素材、加强中医文化的渗透力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中医文化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障碍

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4],因此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等内容时,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说明四季常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其中“规、矩、衡、权”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5]。然而留学生习惯的是逻辑思维,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因此很难进行联想,难以接受注重经验和直觉的“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

预科教育中的中医文化教学

树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周思源认为“文化就是生活”,“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6]。程裕祯则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他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7]。中国传统医学来源于古代哲学,是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领悟,既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等经典论述,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合理内涵,还借鉴了天文、数学、自然、历法等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只有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传播,中医药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对于广大中医药留学生来说,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可见,“以文化解读中医”是中医药专业学习的根本和捷径。

开设语言与中医并重的课程中医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涵盖汉语言和中医文化两个层面,因此除了开设常规汉语课程,对留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语言技能训练之外,还要适当增加文化因素,开设中医文化课程。

汉语课程汉语课程的基本原则虽然仍是以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为主,但中医文化素材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接触,留学生可以获得对中医药学更为直接的认识,而且熟悉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并对中医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语言方面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中医文化课程充分挖掘中医专业课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中医药经典古籍的文化教育,这些都是从中医知识层面培养留学生的整体观思维,通过这一层面的教学,有意识地加强留学生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构建初步的中医思维模式。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8

近年来中药学学科迅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之下,逐渐细化形成了中药学(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商品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分支。而这些衍化内容,在多数中医药院校中已被纳入到中药学院或药学院(系)的学科建设范畴;唯独中药学(临床)仍多隶属于“基础医学院”或“中医学院(系)”。为了更好地区别于“中药学院”的中药学相关分支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专门组织有关专家论证,提出了“临床中药学”的名称,并对其学科概念给予了初步的界定[1-4]。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临床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提出了《临床中药学》学科的三个桥梁作用,并初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1临床中药学及其三个桥梁作用

众所周知,所谓中药是指“以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要基源,以主产于中国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类药物”。而中药学是指“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炮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包括临床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商品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等多种分支学科”。临床中药学,属于中药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但又明显有别于中药学其他分支学科内容。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概括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研究中药性能、功效特点、应用规律、治病原理、用药禁忌等为主要内容,并注重研究临床药效与中药资源、加工、制剂等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历经多年的发展,日益完善,为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临床中药学双栖于中医学、中药学学科群中,既属于临床基础学科,又具有药学基础学科性质,是一门医药交叉的二级学科。其在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药学科中发挥着三个重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第一,是中药学与中医学密切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临床中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基础理论“理法”为指导,又是方剂学组方配伍的药学基础。因此,临床中药学也属于中医学学科的分支学科,成为中药学联系中医学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与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中药学“以研究与临床应用相关的中药性能理论、功能特点、应用规律、治病原理,以及用药方法、配伍禁忌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其理论为临床组方、防治疾病奠定基础,是中医临床各科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因此,也就责无旁贷地发挥着中医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三,是中药学各分支学科联系临床的纽带与桥梁。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学密切相关,既是中药“资源学、鉴定学、药理学、炮制学、制剂学”等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与之共同完成研究中药的科学任务,又极为注重研究临床药效与中药资源、加工、制剂等的相互关系,是中药学各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

2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建设目标

为了充分体现《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基础性质,紧密围绕其中的三个桥梁作用,适应临床发展的需求,总结本学科多年来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经验,制定如下建设目标:将《临床中药学》学科,分别在中药性能、中药应用药理、中药临床毒理、中药配伍、药材药效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发展和建设。

2.1中药性能方面主要研究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理论,以及各个药物性能特点、变化规律等内容。中药性能理论为临床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其内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而来。其中,四气五味和毒性理论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而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则形成于金元时期。随着现代研究的逐步深入,其理论更加丰富,如毒药使用原则日益完善,四气五味理论的药学基础正在得到进一步揭示等,将为更好地正确认识药物,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2.2中药应用药理方面主要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和治病药理机制。几千年来,随着临床疾病的变化,尤其是复杂疑难疾病的日益增多,中药学者研究发现,探讨药物的治病原理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内容。若秦汉唐宋时期本草学还主要侧重于用药经验总结,而到金元时期则已开始重视探讨治病原理。尤其是近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深入和扩大,治病原理研究已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相关研究也已涉及到动物实验和临床药理,明显提高了中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开拓了中药防治新的疑难病疾病的应用领域。

2.3中药临床毒理方面研究药物毒副作用及其与治疗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毒中药的使用原则与方法等相关理论。其中包括以毒攻毒原则、配伍炮制等控毒方法与原理、药后监控原则、药物中毒机制和抢救方法等。中药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及中药药源性疾病研究,也将为临床安全有效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