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策划论文范例

职能策划论文

职能策划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军队医学期刊;《人民军医》杂志;军事医学;专题专栏

彰显期刊特色的途径之一就是栏目策划[1-2],一本好的期刊必须有特色栏目来支撑,特色栏目构成了期刊品牌的骨架,展示着期刊的核心指向与价值追求,是期刊用以吸引读者、扩大影响的磁石[3-4]。专题专栏策划是栏目策划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建设[5-6]。专题专栏是根据期刊办刊宗旨,按照文章内容、类型或体裁形式所开辟的专门登载某类稿件的篇幅版面,是期刊的基本单位,可以反映期刊的主要思想。对于军队医学期刊来讲,军事医学专题专栏是根据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为军队卫生技术人员和卫勤领导开设的栏目,是办刊特色的外在表现[7-9],是军事医学某一重点领域、某一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既是军队医学期刊的优势特色,也是《人民军医》杂志本质特征的体现。

1基本情况

随着军事政策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特别是军队期刊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地”,军队医学期刊的职能定位和任务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军队医学期刊的战斗属性必须更加明显,职能定位必须更加准确,战场味道必须更加浓烈,出版力就是战斗力的思想必须更加鲜明。我们体会,面向部队、服务战备,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医药卫生学术资源,已经成为军队医学期刊的核心目标;而紧扣杂志办刊宗旨、任务性质和地位作用,适时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集中研讨交流部队卫勤保障热点难点问题,恰恰是一个有力的切入点。多年以来,不少军队医学期刊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方式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积极助力部队卫生学术建设。《人民军医》杂志是我军创刊最早、总司令题写刊名的医学期刊,其前身是1933年军委总卫生部在瑞金创办的《红色卫生》。创刊以来,《人民军医》杂志始终按照“面向部队,服务基层,突出实用”的办刊宗旨,?力奋斗,扎实工作。特别是2006年以来,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谋划新办法,针对基层部队系统了解、掌握和运用军事医学研究成果的现实需求,先后策划了“地雷伤救治研究”“官兵高原病防治研究”等80个专题专栏(见表1),推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内涵的精品力作。从表1可见,专题专栏覆盖面广,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多维,学术层次高低适当,研究程度深浅适中。比如,从研究方向看,涵盖了军队卫生方针政策、基层卫生能力建设、战伤救治、医疗后送、药材装备、军人医疗保健和心理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些专题专栏,对于助力我军军事演习、野外驻训、反恐维稳、国际维和、人道主义医学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别是对于助推健康维护、疾病防治、应急处置、远程医学、心理服务、伴随保障等部队卫生能力生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15]。

2主要做法

2.1确定方向和内容。选题策划是期刊出版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也是彰显杂志质量品牌的重要前提[16-17]。《人民军医》杂志办刊宗旨和职能定位,指明了杂志的根基在基层、精髓在基层、发展前途在基层,聚焦备战打仗和服务部队是其根本任务。基于这一考量,我们在前期策划时,努力把专题专栏的设计与推进部队学术建设、解决部队平战时卫勤保障难点热点问题、提升基层卫生干部队伍素质和助推部队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水平结合起来,旨在为基层部队卫生平台的搭建提供强有力的栏目支撑[18-19]。比如,在战时卫勤领域,策划了“燃烧武器与成批烧伤救治研究专题”“坑道卫生防护研究专题”;在平时卫勤领域,策划了“野战方舱医院抗震救灾研究专题”“国际维和卫勤保障研究专题”;在外军卫勤领域,策划了“外军卫勤保障研究专题”“外军核化生武器防护研究专题”。每个专题专栏一般由4~7篇文章构成,既有研究背景综述,又有实践经验报道,还有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这些专题专栏,不但展示时代特征要求,彰显备战打仗、服务部队的主题主线,而且对于提升基层部队卫生人员的学术素养也很有帮助,他们普遍感到很“解渴”、很有针对性。不少读者表示,与传统单篇文章零散发表模式相比,专题专栏文章的指导性、参考性更强,授业和解惑作用更加明显。

2.2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通过资料信息挖掘策划专题专栏,最终还是要凝聚专家力量,依靠专家撰写和质量审核;专家的学识和智慧,在医学期刊的内容质量、品牌建设和学术影响力提升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22]。因此,在专题专栏的全程策划中,我们十分注意发挥专家的论文原创和质量把关作用。(1)组稿约稿:先后邀请原总后卫生部、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后勤指挥学院、各军医大学的相关领导和著名专家教授,分别从军队卫勤顶层设计、前瞻理论、高端技术、前沿方法等方面对专题专栏给予“科研成果”信息支持,邀请他们将军事医学研究成果在专题专栏刊发。此外,编辑人员还通过网络、电话、微信、短信、视频等多种渠道,向其他专家、一线医务人员和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等组稿约稿。此前,针对专家专业领域、学术层次、研究方向,分别为他们提供了选题意向,有的提供了主题思路,有的提供了总体框架,有的提供了体裁模板。在此期间,编辑人员与专家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提请专家按时提交原创性稿件,促成稿件的高质量撰写及快速投达;提请专家协助其他拟录用稿件的审核把关。(2)稿件审查:专家审稿的重点一般在于审查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重复性、伦理性、可读性和学术水平等。编辑人员根据专家的“可发表”“修改后可发表”“修改后再审”“不宜发表”等不同意见进行相应处理。原则上,重要的纯学术性论文均送达2名专家审稿,意见相悖的,再送达第3名专家。审稿意见返回后,编辑人员要认真研究审稿意见,并对论文的逻辑性、结构性、层次性、系统性,以及文字表达、图表设计与安排、法定计量单位等进行全面评价和修改。(3)稿件发排:对于专家审稿通过的稿件,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再综合考虑杂志历年发表的类似论文情况、本学科发展情况、论文学术水平、写作质量等因素定夺,交由相关编辑人员进行稿件发排。

2.3不断提高栏目质量。质量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质量建设是期刊建设的核心。一直以来,《人民军医》杂志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科学管用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注意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军队医学期刊编排规范》,推敲名词术语,核算重要数据,勘校参考文献,查对计量单位,润色文字语句,做到每篇文章都精耕细作、精编精校。比如,在策划疫情专题专栏时,正值抗击疫情最为“吃劲”的时候,而编辑人员没有因交通受阻、社区管控、客观条件受限,以及时间要求紧、稿件受理多、编校工作量大等负面影响而自行简化出版流程,降低出版标准。除严格执行平时的“三校一读”制度外,还对录用稿件的编辑加工流程进行了调整优化。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文章的主题突出、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文字精练、文理通顺、技术路线清晰、核心指向明确;而且,还将稿件的标点符号、数字使用等文字差错降至最低程度。

2.4做好保密审查工作。策划的专题专栏稿件都属于军事医学稿件。针对军事医学稿件越多、保密安全压力越大,以及军事稿件容易涉密的实际,编辑部专门建立了“保密三审”运行机制,并基本做到逢会必讲、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编辑人员更加注意落实相关法规制度,落实保密、版权、专利和国界的有关规定,确保期刊安全出版。(1)保密一审:对于投稿,要求作者单位进行保密安全自查,开具保密安全审查证明信,加盖保密委员会公章。(2)保密二审:有些可能涉密的专题专栏稿件,尽管投稿作者开具了保密安全证明信,但由于基层单位保密委员会掌握涉密的标准不一,还是可能存在涉密隐患。因此,编辑部专门进行保密二审工作。比如,对于文章题目的敏感字眼,像坑道屯兵数量、二炮、导弹、核潜艇、雷达兵等的稿件,有的要求作者进行脱密处理,有的编辑人员自行处理;对于作者的通信地址,若涉及部队番号或含有其他敏感字眼,编辑人员一律协调相应作者进行脱密处理;对于文章内容,若是涉及某次军事演习的地域、参演兵力、演习背景和内容要素,以及电视台和解放军报未公开报道的演习代号等,一律删除。(3)保密三审:由于保密审查工作十分复杂,“涉密标准”掌握起来往往因人而异。因此,经过以上工作后,仍会有少数稿件涉密与否把握不准。编辑部由专人将这些稿件集中起来,适时呈请杂志主管单位原总后卫生部保密委员会定夺。此举,堵住了涉密的渠道,杜绝了涉密现象,为专家和作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学术交流阵地。

3体会

突出信息捕捉挖掘、启迪军人读者智慧、推动部队学术发展、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是军队期刊的鲜明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地方期刊的显著标志。而聚焦主题主线、表达系统学术思想和提高杂志影响力,是我们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的逻辑起点。

3.1有利于凸显备战打仗和服务部队主线。毋庸置疑,面对实战化要求和未来战争态势,我军卫勤保障工作确有很多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有很多新的理论需要探讨,有很多新的技术装备需要研发。新时代,军队医学期刊特别是《人民军医》杂志,应当牢固树立期刊出版力也是战斗力的理念,紧紧围绕强军目标要求,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其对练兵备战和部队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鉴于此,在策划专题专栏时,我们特别注意按照“选题从部队中来,成果到部队中去”的原则,注重热点问题引导,以卫勤保障中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为牵引;注意把战场需求、部队需要和官兵期待作为专题专栏策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部队基层卫生建设的短板弱项,主动创新,精准施策,集中发力。比如,近年来,卫生连和军队医院抽组的野战医疗队已经成为部队一线卫勤保障的生力军,其地位作用、职能定位、任务性质都有了质的变化,实现了卫勤分队保障力与部队战斗力相融合的深度转型。我们紧盯这一转型,迅速靠上去“做工作”,及时策划了“新体制下野战医疗队建设研究专题”和“部队基层卫勤力量卫生连建设研究专题”。前者由《某军队医院野战医疗队模块化编组加强旅救护所的学术探讨》《军队医院野战医疗队卫勤能力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等4篇文章构成;后者由加强《卫生连建设的做法和体会》《卫生连伴随部队成建制野外训练卫勤保障实践与思考》等6篇文章构成。这两个专题专栏,系统、全面地阐述和分析了部队卫生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实用价值较大。再比如,根据环境和形势发展需要,注意展示专题专栏策划的实时性和实效性。2012年度策划“军人心理健康研究专题”6个,2015年度策划“军人心理健康研究专题”4个,2020年度策划“部队肺炎防治研究专题”4个,契合环境形势非常紧密,时间节点掌握十分恰当,深受部队欢迎。

职能策划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IT项目管理;过程性考核设计

一、概述

高职教育是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特征构建教学体系和设计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的学生[1]。这就说明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专业导向的发展性学习,它的教育形式强调由高考前的“学好”向高考后进入大学后的“做好”过渡。因此,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高分数、实现升学这一目的,而是为了检验学生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应对社会及职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如今,在高职院校课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考试目的模糊、考试形式单一和脱离教学理念等问题。基于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的核心理念,本文以高职院校中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提出过程性考核设计,即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为主旨,把考核蕴含于各类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重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问题分析

在高职课程考核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学的考试习惯和思维难以转变。目前,中学的考核主要在考知识和练技能,讲求内容的客观性、答案的唯一性和结果的可量化性。老师和学生为了达到这类考试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则更加强调以共性与继承为基础的记忆、技巧、速度、重复[2]。在这种长期的学习方式熏陶下容易形成固化的学习理念,导致在大学继续全部延用或大部分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而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升学这个唯一目的而展开的反复模拟或重复训练,而是为了通过考核检查并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若继续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考核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难以从高考前的“学好”学习模式过渡到进入高职后的“做好”学习模式[3]。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高职课程考核的设计方式单一死板、设计目的不明确。考核往往仅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培养方案或者教材所载内容来设计,将大比重分数放到期末,多以开闭卷、笔试这类常用的考试形式,使考核倾向于“一锤子买卖”[4]。学生在这样的考核设计下,就容易怠慢学习过程的参与,养成平时不积极、考前抱佛脚的错误习惯,甚至诱发考试不诚实的错误做法。而且这一类考核设计还是偏重于考试结果,主要练就了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得到的是知识的暂时性记忆,对于知识积累应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三、考核设计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对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进行的规范,将项目管理知识结构化为十大知识体系即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干系人管理,这十大知识领域我们又称项目的十大职能管理[5]。这十大职能管理也是IT项目管理这门课程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因此,我们的考核围绕和贯穿这十大职能管理进行,主要分为4大部分: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学习考核,团队案例分析演练考核,期末论文考核。除此之外,课堂内外的实时观察、记录、小测验、小调查、小设计、读书心得、社会笔记、实践报告、活动策划、研究参与、角色扮演等方法都可灵活穿插在考核中。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是当每一个职能板块的学习完成后随即进行测验,测验方式可选择随堂笔试、提问与回答、案例分析等,促使学生对该阶段知识进行总结跟强化,并思考知识的应用,此考核贯穿整个学期。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的学习是以实际学院网站建设项目或者公司新产品项目为背景,学生结合授课进度分别练习十大板块在Project中的操作,与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相呼应,在整学期中共形成十次实践报告,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软件的操作并能应用到现实工作中。团队案例分析演练考核,建议学期内进行2到3次,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3~4人,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并讨论相关案例,在规定的时间运用辅助工具(如:PPT,视频等)向全班进行展示案例、分析结果,过程中综合考核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而并不局限于展示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自我展现和综合素质等能力的提升。期末论文考核是在学期末,此时学生已经形成对IT项目管理整体知识框架与内容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多多查阅资料进行自己的思考形成见解,并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论文题目并不统一,但限制在IT项目管理范围内,考核要求对论文的标准需严格把关,促进学生形成写论文的良好习惯,着重观察学生自己的思考与见解。通过此大部分和多个小部分的过程考核设计,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成果、场景化处置、团队协作水平、创新性能力等,达到让学生在学中练、在学中干、在练中学的效果。

四、结论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诸多问题提出过程性考核设计,不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理论素养的达成情况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不仅考核现成知识的继承情况,还要考察发展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不仅考核专业学习情况,还要考核包括专业在内的综合素质;不仅考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终结性成果,还要考核诸如阅读理解、参与效度、理性论辩、活动策划、创新创业等学习过程,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考察当前的知识掌握度与教育达成度,还需要考察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预期。

参考文献:

[1]安建华.高校考试改革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988,55-57.

[2]郭学霖.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J].校园英语(16),2016,55-55.

[3]沈廷杰.高职it项目管理考试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v.14(15),101+104.

[4]邢宗新,张冰,周安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电子商务(1),2012,105-105.

职能策划论文范文3

编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编辑的工作,需要满足人们的阅读、视听等精神需求而出现的专事文化选择的社会角色。随着网络出版的兴起,原有的选题策划、审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传统工序简化为网上信息的传递与,也改变了原有的编辑过程,对编辑的工作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随着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应用,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多环节的工作逐渐向系统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⑤。这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编辑技能,还要具备熟悉和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更加有效的编辑工作。网络出版给学术期刊出版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使得原创作品、编辑加工以及印刷发行都通过网络完成。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认同与转变,也极大地转变了编辑的职责和理念,进而改变了现有编辑的角色定位。

一、编辑专业技能和职责理念的转变

王树槐指出,期刊编辑是期刊社的核心人才,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当下网络出版潮流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应势而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识别文章的学术价值,以适应纷繁庞杂的信息来源和转瞬即变的信息更新速度。尽管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形式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纸媒出版形式尚需时间来检测,但传统出版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网络出版对学术期刊的选题、审稿、排版、校对等流程化技能的要求。作为多元出版方式的有益补充,网络出版面向的受众更加广泛,传播更加迅速,由此要求编辑人员的能力素养要符合网络出版的新特点。结合国家颁布出台的《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总结网络出版工作实践经验可以看出,网络出版至少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发生了明显转变①。首先,网络出版搭建起学术期刊与作者、读者之间更加生动和深入的沟通互动平台,意味着学术期刊编辑从后台走向前台,实现了与作者、读者的零距离互动交流。这就对编辑人员的沟通耐心、反馈速度、应变能力等服务型职业素养以及编辑本人的学术素养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超星的“域出版”就允许读者对学术期刊评论,实现与编辑的即时沟通。编辑则需要对读者提出的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及时做出专业的回复和解释。其次,相较于传统出版模式,网络出版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要求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基本的网页实现能力,如素材整合、内容加工、网页制作、受众调查、论坛管理等能力,以保障网络出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传统文字编辑人向出版策划人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中,编辑的主要角色作用是进行文字的加工和把关审查,不断利用编辑工作扩大信息的交流和积累,来提升自身的文字编辑能力。相对而言,传统纸媒出版模式较为固定和僵化,在长期制式的出版活动中,各种期刊均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形象特征。对此,应当辩证地予以看待:这虽然能够笼络一批本专业领域内的稳定受众,在圈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但也在无形中为自身设定了准入壁垒,限制了圈外受众的流动进入。编辑在传统出版模式下,业务角色相对简单,只需要做好文字处理工作,做到对单位负责、对期刊负责、对少量专业群体负责即算是达到了合格。然而在网络出版愈显生机的情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内容的筛选、整理和加工已然成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其背后深刻地体现出网络出版编辑从文字处理向文本策划转变的趋势。整体性出版策划对编辑人员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文字的编排和校对,更意味着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通盘把控,统筹考量各类资源的搭配比例和结构布局②。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完整地呈现单篇论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如果适当运用图像(如重要作者的头像)、音频(如编辑录制的编者按),或者专家学者为推介作品而录制的视频等资源,甚至以专题的形式推出一组文章,则既保留了学术论文的严肃性,又能体现编辑和期刊对文章的重视,也能让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论文的学术背景和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期刊与读者和作者沟通的交互性、共鸣性和可视性,也进一步增强网络媒介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来一直坚持以专题的形式组稿约稿,并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和学报网站,以及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国家社科期刊库、中邮阅读网等网络出版平台,加大与作者、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外学术推荐,积极扩大期刊影响力。因而,对于一名优秀的网络出版编辑人员而言,对出版内容的定位策划、对信息资源的采写加工、对传播内容的监督把关和对传播途径的设计反馈等四个方面的知识是相依相成的,缺一不可。而在网络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更应注重全方位能力的整体性再塑造,从而转变成为能够独立担当的网络出版策划者。

职能策划论文范文4

一、编辑含量的内涵与意义

(一)编辑含量的内涵

出版物的编辑含量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起学界和编辑界关注。总体而言,对编辑含量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编辑含量体现为编辑依据编辑规范和学术规范对学术文章进行加工,使文章符合出版规范,并提升作品学术水准[3];广义的编辑含量则是指出版物在生产过程中,编辑劳动量之多少及其对出版物质量、价值之影响,体现于文章的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之中[4-5]。从研究对象看,大多数研究者对“编辑含量”的指向对象是图书,而对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研究不多。这可能是基于图书的编辑含量相对更加直观更加显性,比如除了编辑规范和编辑思想等,它还体现在版式处理、装帧设计、封面设计、插图处理、栏目编排甚至纸张印刷、营销策略等多个方面。相对而言,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更多地体现在刊物内容上,因为其他的诸如版式、封面、设计等诸多要素是相对固定的,几乎没有编辑发挥的余地。可能正因此,已有的研究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论述很少,即使有所涉及,大多也是从编辑素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编辑素质的提升固然可以使学术编辑在工作中增加编辑含量,但两者毕竟不是同一概念,编辑含量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所谓“编辑含量”,是一种融入在编辑过程各个环节之中的内化劳动,它具有系统性、内嵌性、动态性、规范性[6],贯穿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传播转化等整个出版环节。具体而言,编辑含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依据编辑规范和学术规范对文稿进行加工的技术性含量,它要求编辑应当掌握基本的编辑规范和编辑知识;二是编辑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学术性含量,也就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投入量,这是编辑主体素质的直接体现,既包括编辑思想和编辑理念,也包括编辑的学术判断力和学术道德。本研究所称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主要是侧重于学术性编辑含量的角度而言。

(二)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意义

近年来,综合性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社科学报)面临办刊思路陈旧、栏目设置雷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问题意识、交流功能弱化等诸多困境,严重制约其生存和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固然需要依靠学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刊物自身的“内功”[7],也就是编辑含量的增加。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编辑自身的学术水平低下[2]。可以说,提升编辑含量,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出精品的切入点。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拓展发展空间。如前所述,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同质化严重制约了其生存发展。要在数以千计的刊物中争得一席之地,期刊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在选题策划、栏目设计、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注入编辑含量,以提升期刊整体质量。二是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要求综合性学术期刊必须站在社会科学发展综合化前沿趋势的高度,发挥综合性优势,把自身打造成对重大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公共学术平台。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个基本前提是下功夫提高编辑含量。三是迎接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的编辑素养已不足以应对数字化发展的需要。编辑迫切需要增强整合不同媒介资源的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数据挖掘与处理的能力等。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含量不仅包括传统规范的含量,还包括编辑对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水平[8]。

二、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关键环节

编辑含量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影响学术期刊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总有某些关键环节发挥着相对于其他环节更加明显或者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需要学术编辑更加予以重视。这些环节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含量的关键环节。

(一)选题策划

学术编辑对于学术期刊的生产,起着引导、设计、组织等作用,是学术期刊“议程设置”的主导者。因此,学术期刊要自觉担当起学术组织和学术引导的重任,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发表自由来稿。如果说自由来稿是期刊影响力的显现,是刊物得以生存的基础,那么,选题策划就是期刊的中心和灵魂,是对学报质量和水平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也是最能体现编辑主体创造性能力的环节。对综合性学术期刊而言,其选题策划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针对性和持久性,没有形成刊物的特色。事实上,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多学科综合的天然优势,应当在选题的思想性、问题意识和跨学科的长时段研究上体现编辑含量,从而有别于专业期刊。而这样一种实质意义上的综合,也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期待的真正的综合[9]。这就需要学术编辑具备前沿意识、比较意识、问题意识,以问题化的研究吸引学者和读者的关注,策划形成有预见性的、引导性的选题方向。从长远看,综合性学报的生命力日益取决于其能否将日新月异的知识更迭投射到选题策划的实践之中[10]。已有研究表明,选题策划论文对期刊的影响因子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经过选题策划的论文,其被引频次、被下载频次均明显优于非选题策划论文[10]。比如,《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紧紧抓住第五次民法典编纂进入冲刺阶段这一重大立法热点,在2019年第6期策划推出“民法典编纂与法学理论新发展”研究专题,重磅推出了参与本次民法典草案编纂的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东南大学法学院刘艳红教授等四位法学专家的文章,及时回应民法典编纂中的理论难题。短短几天时间,王利明教授、刘艳红教授的文章阅读量均超过6000。再如,2018年是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对此,《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2017年开始就策划开设了“社会治理”专题,对“枫桥经验”持续开栏关注。如2018年第2期在头条“智库报告”栏目策划推出了浙江省委法治浙江咨询委员、省政府法律顾问、省人大立法咨询委员石东坡教授的《检察网格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检察版》一文,并同步推出“社会治理•枫桥经验专题”,约请了三位研究“枫桥经验”多年的教授学者从多维度、多侧面对“枫桥经验”进行了最新学理解读。文章推出后,《检察网格化》一文受到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的批示,同时两篇相关论文被收录在《枫桥经验的时代之音》一书中,作为向新中国诞辰70周年的献礼。以上两例中,选题策划都体现了较强的计划性、创造性和协作性。编辑根据策划后的主题,主动联系作者,能动开发稿源,精细设计专栏,发挥专业特长,通过有意识地策划提出和创造属于自己刊物和编辑本身的话题,构成自己的选稿方向,既引导了学术发展,又充分发挥了编辑的主体性,为期刊注入了浓重的编辑含量,使得期刊学术内涵与学术影响得以显著加强。

(二)栏目设置

一个好的选题,只有赋予其以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实现其学术价值。栏目的策划和安排就体现了学术编辑对选题的深入理解和恰当安排。对综合性学术期刊而言,每一个栏目的设计、推出,每一组文章的编排、加工,其实都渗透着责任编辑的思想情感,反映着主编的理念、旨趣与趋向。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有明显的由“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化趋势。根据“问题综合”来设置的栏目,更强调编辑对学术热点的敏锐把握,对学科前沿的深入理解。CSSCI收录的人文社科综合类高校学报中,领军期刊就大多非常注重栏目策划。如《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栏目策划大多按“问题综合”展开,比例超过90%;《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比例也超过50%。栏目策划可分为两类:一是常设栏目。这类专栏有的聚焦重大问题,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一带一路’特别策划”栏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文化产业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栏目;有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澳门理工学报》的“港澳研究”专栏,自2011年以来已刊发100多篇论文,为建构“香港学”“澳门学”努力,而且可以看出编辑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策划的意识;而《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的“六朝研究”栏目,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刊物和所处区域的历史人文积淀,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尤其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学界瞩目的学术平台,赢得了“北有许昌,南有晓庄”的美誉。二是非常设专题。这类专题有的是针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纪念型专栏,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赵树理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的“赵树理与文学的人民性”专题;有的是微观学问的研讨型专题[10],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金岳霖思想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周秦汉唐经典的形成与诠释笔谈”等。总之,无论是常设栏目还是非常设专题,都体现出编辑清晰的问题意识和专栏策划思想,反映出期刊的地域特色或主办单位的强势学科,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术编辑的知识和专业特长,以及编辑意图通过文章的组织和学术资源的配置所显示的张力[2]。

(三)初始评价

如果说选题策划和栏目设置是编辑学术性含量的外延性劳动的体现,那么,对文章的初始评价就是编辑学术性含量中创造性劳动的最本质的体现。所谓“初始评价”,是指学术成果进入正式学术公开平台之前所作的学术评价,它需要学术编辑、同行专家、主编等共同完成[11],而学术编辑的职能则贯穿始终。从初始评价的过程看,学术编辑担负着重要的内容把关责任,其编辑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成果评价的效果。在初始评价中,编辑含量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一是对稿件的初审,也即对文章的选题和内容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是否可以进入下一环节。学术编辑是论文的第一阅读人,也是质量把关的第一人。学术初审基本决定了论文的命运,或是退稿,或是可以送专家外审。二是将通过初审的文章送至合适的同行专家进行专业评审。在这个环节,如何选择合适的评审专家,是编辑职能发挥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学科交叉和细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选择本学科领域的“小同行”专家审稿,以确保审稿人专业匹配,既考验学术编辑的学术眼光,又考验其对学术共同体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三是综合专家评审意见,提出对稿件是否最终录用的个人意见,送主编终审[12]。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编辑不仅要贯彻主编的意图,而且要充分反映审稿专家和作者的意见;同时,还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以便终审意见的形成和后续出版流程的顺利进行[13]。需要注意的是,编辑对评审专家的意见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尤其是在几位专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更应有自己独立的判断。由此亦可见,尽管现在的学术编辑基本上是编、校、审集于一身,但其学术性编辑含量的体现,更多蕴含在“审”的环节。学术编辑具有的学术评价和学术选择的功能,要求其必须具有出色的学术鉴赏能力,才能保证所出的作品成为精品,才能担当起规范引导学术期刊质量的重任。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频频爆出有关学术不端的新闻。如2017年中国学者发表在《TumorBi-ology》上的107篇论文因同行评审造假被撤回,超过100人受到处罚;再如,以生态经济学之名,大篇幅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这样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学术性严重不足的文章竟然占据了核心期刊几十个版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当然是投稿者违反了学术道德,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学术编辑把关审核不严,编辑含量低下。

(四)学术传播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藏之名山”,而更多在于“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传统的学术期刊传播途径单一,传播速度较慢,内容创新度低。在大数据时代,期刊如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那么即使最优质的学术内容也会被淹没。对此,大量综合性期刊已经作出了许多改变,如加入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建立自己的网站,推出期刊公众号等,但与国外同行相比,数字化进程仍显缓慢。最明显的就是许多期刊的数字化工作没有特色,仅是简单地将纸质版的内容交给数据库。即使有自己的网站,也大多项目简单,布局雷同,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多少编辑含量。对此,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形式,使刊发的学术成果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如积极利用学术社交媒体,吸引更多学术大众关注科研进展(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定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最新的期刊目录);通过向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转载刊物、网站、数据库等推荐论文,以使文章获得更深远的影响力,等。以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为基础打造的“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微信公众号,3年间推送精品论文641篇,关注的粉丝超6万人,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已被阅读过5万次,在知网的下载量为6千多次,被引13次[14]。《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在学术传播上作了定向精准的传播和转化探索。在推出“枫桥经验”专题之后,持续深入地孵化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召开4次学报成果会暨“枫桥经验”检察论坛,受到专家学者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有效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及时转化应用,也体现了栏目开设的初衷。

三、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路径

学术编辑是学术出版的主体,是学术作品的规划者和组织者,在发现、培养和创造作者及作品的价值,有效传播精神产品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15]。提升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必须围绕学术编辑守正创新,着力打造核心编辑力。

(一)融入学术共同体

与学术共同体的融通和默契是学术期刊天然的生命之源。专业期刊的背后常常活跃着一个学术共同体,拥有专业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行规,而学术期刊则是他们独特的学术价值、问题意识、学科倾向和专业尺度的具体体现。综合性学术期刊要提升编辑含量,学术编辑就必须与时俱进,融入学术共同体,成为学术生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并更加突出服务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学术编辑的学术敏感度和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与学术共同体的深度交流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拓展自己对学术动态的研究和把控。一是组织参与学术论坛。既可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专题研究,也可以是专家学者的前沿研究,从而跟踪学术热点,了解学术前沿,同时为组稿约稿打下基础。二是组织选题评审会或栏目论证会。期刊可以每年年终约请学界专业人士,举办选题评审会,从推进学术发展的角度,请处在学术前沿的学者总结得失、指出方向、谋划选题。三是强化编辑作者交流。编辑利用各种机会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对话,及时将审阅稿件中发现的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反馈给作者,形成对作者科研发展方向的积极引导,从而使成果的发表具有学术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发展的指向性。

(二)回归“编研一体”

从学术编辑本身而言,其既具有学术的特征,又具有编辑的特征。要提升编辑含量,学术编辑自身就必须成为学术研究的主体。如果编辑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就很难有较高的学术评判力,对稿件的取舍也失去了学术的依据,使期刊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对于学术期刊来说,编辑意识是以编辑必须是学者为前提的”[15]。学术期刊掌控者的身份首先应是学者,其次才是编辑。简言之,学术编辑应当“编研一体”[15]。而对综合性期刊的编辑来说,则有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大多数学术编辑受过系统的学科研究与编辑出版专业训练,了解本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经常审读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文章,是作者、读者、评审专家与学术刊物的中介与桥梁。这样的互动与沟通,有利于打破研究者之间、研究者和学术编辑之间的画地为牢,可以使其学术触角更加敏锐。学术编辑如能迅速、适时地捕捉到学术界、思想界和现实社会正在关注的重大问题,以选题方式进行精心策划,生成全新的专业研究的热点,就可以助推学科发展[16]。因此,学术编辑应该构建有自身研究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特别是密切关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动态和进展,不断增强在研究选题与研究方向上给作者提供中肯建议的能力[17]。这一方面对作者的选题把握和表达方式形成十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作者的深度沟通,在选题策划与栏目设置上可以更加胸有丘壑。

(三)提升全媒体素养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蓬勃的动力。学术期刊具有适合深阅读的核心内容,与网络碎片化阅读的诉求不能完全重合,这也是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天然优势。当前,学术期刊的内容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捷,如何在内容生产和传播层面未雨绸缪,持续保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引导力、创新力,是提升编辑含量的应有之义。学术编辑要通过提升全媒体素养,促进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发展、论文网络传播等方面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提升数据筛选和应用能力,包括数据学习能力、获取能力、运用能力等。如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拓展选题策划的范围,增强选题策划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探索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与难点。另一方面,熟练运用各类信息平台。编辑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效率。如期刊采编系统的运用,可实现在线投稿、审稿、编校和出版,编辑可及时与作者、审稿人互动,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流;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运用则有效减少了稿件评审压力;微信公众号使期刊从“平台为王”转向学术推文“内容为王”,并且达到优先出版、优先传播的效果。

职能策划论文范文5

1学术期刊的倒逼转向

1.1制度逼迫

2015年8月18日,主持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学术期刊是“双一流”建设的孵化器。201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5部委联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学术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简称“两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通知(中办发〔2018〕6号),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2018年7月3日,“两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加强事前事后监督评估。在学术期刊管理归属上,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归中央宣传部。

1.2竞争逼迫

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和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SCI)等国外索引数据库建立的初衷是对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影响因子校对学术期刊的排名,以此进行绩效评价,从而评判学术水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甚至拥有权威地位。中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SCI/SSCI等期刊在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政策中出现了过渡神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衡量其基础研究实力的评价标准,甚至出现“唯SCI/SSCI论”的现象,使得其对优质稿源的竞争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同时,国内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彰显自身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刻意并片面追求自身及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大量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和优秀成果纷纷转化为英文论文涌入SCI/SSCI期刊,其中大量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影响范围有限。LetPub《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综合排名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已达33万余篇,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国外SCI/SSCI期刊对国内科研工作者优秀成果“袭夺”直接推动了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吸血期刊”和“掠夺者杂志”,致使论文造假灰色产业链呈现“职业化”,撑起了中国论文大国的虚假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外流。而中文期刊论文服务国家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价值和认可度被严重低估,严重冲击了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改变现行的唯SCI/SSCI衡量科研能力的扭曲现实,改革学术成果认定和“学术帽子”评选,从重视期刊级别与影响因子转向重视基础科学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科学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等应用评价[2]。

1.3自我逼迫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术期刊“学术把门人”角色开始发生从编辑向算法的转变,从而支撑了新型社交平台的泛滥。为了迎接大数据之大变局,学术期刊必须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学术期刊方向确定、主题策划、内容审议等重大活动,突出中文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的技术优势,让中国学术期刊在展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思考与研究中更加强调对重大和重要的经济问题、科技问题、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的探索,打造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理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和新模式,引导国际学术界研究、讨论、传承与传播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学术期刊的自我救赎

2.1制度改革

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学术期刊面临的倒逼转向显然受制于中国学术深化发展或自我重塑过程中的利益转移和矛盾转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指出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科研质量等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切实落实“三评”改革,坚持中国自办中英文学术期刊对中国重大和重要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各层次的公共资金资助的原创成果和先进技术优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以便于国内学术界和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在学术话语层面上,中国学术期刊应坚守学术创新的使命,强化和落实中国特色学术理念,增强中国学者与国外学术界进行对话的能力、提升应对西方话语干扰的能力、激发反抗西方学术殖民的能力,增强世界对中国和中国学术界的认知。

2.2职能改革

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和学者担负起挖掘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提供的学术议题、提升期刊的议题设置权,把握时代要求、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现实问题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长远意义。中国学术期刊自身要切实落实编委会的职能与职责,把编委会从“虚空化”与“行政化”转向“实心化”与“学术化”,把“两端一微”等新媒体技术与学术期刊的优质稿件、特色栏目结合起来以突出刊物特色、增强期竞争力和影响力[5],扭转自我矮化的落后僵化思维,推动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助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职能策划论文范文6

1坚持走特色化办刊之路

特色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邹韬奋先生曾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那么,期刊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呢?第一,特色取决于期刊定位。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目标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办刊方向。作为办刊人,要始终坚持办刊宗旨、找准期刊定位、坚持为读者提供特色化的内容服务,努力形成办刊特色。第二,特色来源于主办单位。对于专业性期刊,刊物选题应聚焦主办单位的主业;对于综合性期刊(如大学学报),也应聚焦于主办单位的优势和重点学科,通过挖掘主办单位的优质稿源来形成特色。第三,特色依赖于编辑创造。品牌策划、栏目策划、专题策划是编辑创造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编辑创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切忌“尾巴主义”,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中国舰船研究》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体现“三个特色”,即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强调突出“三个研究”类别,即前瞻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国家舰船装备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进行选题,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和促进舰船设计跨越式发展。

2多措并举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助力舰船行业创新

2.1积极跟踪和报道科研前沿和热点

为了落实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的办刊宗旨,《中国舰船研究》高度关注舰船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尤其是可能孕育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方向。舰船装备研制能力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反映。世界上主要的海军强国,非常重视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从过去几十年来看,导弹舰艇是对鱼雷、火炮舰艇的颠覆,垂直发射装置是对倾斜发射装置的颠覆,相控阵雷达是对传统雷达的颠覆。这些颠覆性技术无一例外地促进了舰船技术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舰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高度重视对舰船领域重要技术方向的跟踪研究,通过专家问卷、会议研讨等方式研判技术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期刊报道重点。目前,舰船行业呈现出以下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1)数字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舰船数字化设计建造技术发展迅猛。虚拟样船、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已在舰船设计与建造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三维设计在船舶设计建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AD/CAE/PDM等应用的一体化集成与紧密融合,改变和优化了舰船研制流程,对船舶行业传统设计建造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体系化

在以机械化为特征、以平台为中心的时代,舰船设计追求的是单舰作战能力;在以信息化为特征、以网络为中心的时代,舰船只是陆、海、空、天、潜体系作战中的一个节点,需与其他军兵种形成一体化的联合作战能力。

3)智能化

智能化作战将在信息化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智能化武器的发展,未来智能化作战将表现出指挥高效化、打击精确化、操作自动化、行为智能化等显著特征。

4)无人化

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具备信息高速传输、高速处理能力,具有一定智能化水平的无人系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无人平台与有人平台,无人平台(无人机、水面无人艇和无人水下航行器)之间在信息化技术的引领下,相互配合、开展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是未来海战的趋势。无人机可以用来执行侦察、监视、攻击、拦截等各种任务。水面无人艇可用于执行水雷战、反潜战、海上安全、反舰战,支持特种部队作战、电子战和支持海上封锁行动等多种使命任务。无人水下航行器通过水面舰船或潜艇布放和回收,可执行反潜、猎雷、侦察监视和探测(ISR)等多种使命任务,有望成为未来海军力量的倍增器和降低风险的主体。

5)隐身化

隐身技术的本质在于使对方的各种物理场探测器失效,其主要途径是降低自己的目标特征,使其尽可能小,或者与背景尽可能接近。隐身化已成为现代舰艇不可改变的趋势。

6)精确化

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构建岸海信息链和空天感知链,可以建立精确打击链。有人和无人平台携带的精确制导武器,通过信息链锁定目标,实现精确打击。

7)绿色化

“绿色舰船”是指使用替代型能源及其相应装备,达到高效、环保、节能目的的舰船,或者装备新型动力装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以石油为原料的燃油使用量或不使用燃油,达到低排放、高效、节能、安全、舒适的低碳型舰船[6]。未来“绿色舰船”将在外形设计、结构性能、推进方式、动力能源、配套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绿色舰船”概念已对船舶技术和整个行业产生了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研发“绿色舰船”、建设“绿色舰队”将是舰船发展史上又一次开创性的革命。《中国舰船研究》针对上述前沿和热点方向,组织出版专辑专题,先后推出了“舰艇减振降噪”“舰艇抗爆抗冲击”“舰船智能化与无人系统”等专辑,集中展示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进行选题策划和制定选题计划时,始终注重紧扣时代和舰船技术发展的脉搏,实现期刊发展与舰船技术发展的“同频共振”,使期刊成为技术发展的风向标和前沿技术向工程应用转化的助推器,有力促进了我国舰船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2通过主动服务,积极融入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中国舰船研究》着力发挥在贴近科研一线、贴近科研需求、贴近行业专家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作为,积极融入行业科技创新体系。(1)主动跟踪科研项目进展。近年来,舰船行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具有产出大量优质创新成果的条件。《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主动服务科研项目团队,不仅为其在立项申报、项目研究等阶段提供国外文献资料和科技情报分析报告,还通过出版论文专辑等形式着力推广项目研究的成果,实现对重大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全流程、全方位的跟踪和科技信息服务。(2)主动服务行业专家。《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主动开展了对行业专家的学科情报推送服务,与数十个学科研究团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3)主动服务编委。编委是为期刊编辑部义务工作的行业专家,期刊主动为编委做好服务,既可引导编委为期刊切实履职,又可充当编委的信息助手。(4)主动走访重点实验室,开展“校园行”活动,积极了解科研需求和进展,进行有针对性组稿和约稿。(5)积极为行业专家与主办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牵线搭桥。通过内引外联,加深沟通和合作,促进创新活力的迸发。

2.3积极服务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引领行业科技发展

为了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国家要求“加快推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武器装备建设模式”。舰船作为重要的武器装备,其研制已经从逐代更替设计迈入跨代设计阶段,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中国舰船研究》注重服务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快速捕捉、消化、吸收国际上最新的舰船科技信息,引导和激发原始创新的潜力。刊物既注重船舶设计理论方法研究,又注重船舶工程设计实践,并与研究设计紧密结合,为国内舰船研究的相关领域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为高校与科研、设计单位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前沿技术的工程应用,推进了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为海军转型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有效保卫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

2.4加强出版伦理建设,促进科研诚信

近年来国内期刊越来越重视出版伦理建设。出版伦理建设旨在明确作者、编辑、编委、审稿专家和出版商等出版干系人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最佳行为规范,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科研诚信。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规范、公正、透明。(1)规范。《中国舰船研究》建立了规范的投审稿流程和“三审”制度,完善了撰写模版,引导作者按照国际期刊通行的规范来进行论文写作。(2)公正。执行严格的“双盲审稿”制度,所有来稿(包括编委来稿和约稿)均需进行双盲同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来决定是否录用。(3)透明。通过官方网站等途径公布出版方针、出版伦理申明、投审稿流程、作者须知、编委信息、版权和开放存取政策等内容。透明化是国内期刊明显的短板,也是阻碍国内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除了编辑部初审和双盲同行评审之外,《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还采用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进行辅助筛查。对于超过重复率指标的稿件,有明确的处理措施。这些措施保证了学术出版的透明化,促进了科研诚信。

2.5加强同行评审,发挥好期刊的科研评价功能

科技期刊科研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科研成果及其完成者业绩的评价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的数量及被引用情况是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但这些指标存在被简单化、绝对化使用的情况。因此,科技期刊要进一步加强同行评审,探索合适的同行评审机制,准确客观地评价科研成果,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近年来,多次发生的中国作者论文被国际期刊撤稿的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事件的原因之一在于一些“论文中介”在推荐评审专家时将专家的邮箱“偷梁换柱”,伪造同行评议。伪造同行评议的行为值得期刊界反思。随着科研领域的日益细化,“小同行”评审专家不多,造成某些论文的评审专家不好找,有时作者推荐评审人的情况还难以避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舰船研究》采取了一些有效做法。一是编辑在送审时避免一篇稿件的评审专家全部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二是在审核评审专家信息方面更加细致,尽可能通过官方网站等途径核实审稿人信息;三是建立动态更新的审稿专家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保证审稿流程和结果可追溯;四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发放审稿费,从而进一步核实审稿人的身份。

2.6积极发现和培养新人,使期刊成为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

撰写论文是青年人才成长的必要途径。期刊通过同行评价机制向作者提供的返修意见,对于完善论文、启迪作者思路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年青年人才通过在《中国舰船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而崭露头角,获得赏识和重用,有的成为所在单位年轻的教授,有的成为科研骨干,有些甚至成为《中国舰船研究》的审稿专家和编委。随着论文的传播和利用,优秀的科研成果及其作者会越来越得到同行的认可,作者的学术声望也借助期刊的影响力而得以提升。这种正向激励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巨大推动力,期刊要努力成为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

职能策划论文范文7

一、选题策划信息捕捉的意义

选题策划是期刊编辑出版的首要环节,是期刊编辑部各项工作的纲领,一般包括信息捕捉、整理和加工等环节。其中,信息捕捉作为选题策划的首要环节,起着基础性作用。它不仅影响选题策划的方向,还关系着整个期刊工作的开展,对学术期刊有着重要意义。

1.掌握期刊发展的主动权

受办刊传统的影响,我国学术期刊在组稿上大部分采用的是“等米下锅”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学术期刊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扩容,期刊数量增多,自然来稿弊病凸显。学术期刊的同质化受到期刊界乃至学术界的诟病。选题策划能为学术期刊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目标,而目标的确立关键在于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融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它作为一种共享型的无限的资源,关键在于有效的获取和利用。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环节就是信息的甄别获取环节。编辑通过在海量的信息资源捕捉到有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选题,从而明确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较之被动地接受来稿,积极主动地捕捉信息、策划选题,能够促进学术期刊的内生发展,确保期刊的主体角色和主动地位。首先,只有捕获了有用的选题信息,期刊才有选择的权力,才能在这些信息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其次,信息的成功捕捉能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使得期刊的整体规划成为可能。期刊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进行整体编排,进行特色化谋划。最后,好的选题信息能够激发编辑主动创作的意识,激发其在组稿、约稿方面的主动性,把握期刊发展的主动权。相反,如果不能有效捕捉有用的信息,选题策划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谋划,只能被动式地等待来稿,导致期刊发展的主动权丧失。

2.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彰显期刊特色

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术期刊发文的质量,而期刊发文质量的提高不能坐等来稿质量的提高,更为关键的在于编辑主动策划和约稿技能的提升。然而,选题策划和约稿组稿的开展首先要有一个方向,即获取和甄别选题策划信息。通过信息的成功捕捉,期刊便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样期刊质量的提升才成为可能。编辑通过筛选有效信息策划选题,并通过公告给作者,一方面可以引导作者的研究深入贴近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可以启发其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尽快有的放矢地展开写作,从而保障学术论文高质高效完成,为期刊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掌握有效的选题策划信息,可以提高编辑审稿、约稿时对论文质量的把握能力,保障发文质量。此外,编辑捕捉到了有用的信息,便会精心策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甄别、筛选、整理、加工,使各类信息融合贯通,打破无序、无计划的分散状态,从而保障期刊的整体感和连贯性,彰显出期刊的特色。

二、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的新机遇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不同媒体在内容、传播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环境为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提供了机遇。

1.海量的信息资源

传统媒体有专门的信息来源、严格的把关制度以及固定的信息传播主体,其所呈现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编辑从中获取的多是二次或多次加工的信息资源,带有较强的传播主体的主观性。融媒体时代,“传播的约束机制从单向度的话语设置和传播手段的封闭性使用向强化个人话语权和传播门槛降低个人广泛参与转变”,传播主体多元化,人人都是媒介,人人都能传播。基于此,信息资源的呈现更加全面,信息储存、传播的方式空前增多,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传播,社会上的信息资源空前增多。融媒体时代这些海量的信息资源蕴藏着无限的选题生机,编辑能在其中捕捉到许多有价值的元素,为选题策划服务。

2.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

融媒体是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背景下的新的作业渠道。融媒体时代,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以及各种智能终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有机结合,共融共生,衍生出多样化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受众。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资源大都要经过编辑、加工、出版等环节,才能被编辑捕获。这些信息资源受时空限制,时效性、全面性和整体性都大打折扣。融媒体环境下,媒介系统不断延伸、演化,信息资源传播方式转向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视觉信息符号与声觉符号,以及味觉、嗅觉等符号的全觉传播方式,各种媒介相互配合,衍生出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这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而且保证了信息捕获渠道的多样性,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根据条件现状、自己的喜好等选取不同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提高编辑捕捉选题策划信息的机会和意愿,保证所捕获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3.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融媒体时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融共生的新时代。融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实现了全觉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术期刊编辑既可以通过闲暇时间翻阅报刊、观看电视、浏览网页等无意中获取选题策划信息,也可以根据既定目标利用手持终端、电脑等各种工具从搜素引擎、各类数据库中及时便捷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前者保证了选题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随时性,但需要期刊编辑敏锐的观察力。后者避免了期刊编辑耗时费力地搜集信息和检索资料,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最重要的是保障了信息资源的时效性,避免了学术期刊因未能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并加以利用、错失最佳时机而导致选题策划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途径

1.从国家政策中获取宏观信息

编辑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超然独立于政治活动之外。在我国,编辑出版事业首先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把好政治关。一方面,要把好舆论关,注意舆论导向,所刊发的文章一定要贯穿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主张,不能发表言论相左的文章;另一方面,要重点约组、刊发与国家政策方针内容一致、着重于解决国家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的文章。概言之,国家政策规定了学术期刊的政治动向和具体的工作方向。通过从国家政策中获取宏观选题策划信息,不仅可以保障期刊政治导向的正确性,而且可以确保所策划的选题是学术发展本身及国家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从而从整体上正确把握期刊运转的方向。此外,国家政策具备权威性和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在短时间内不会做大的调整。从国家政策中获取的选题策划信息能保障选题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国家政策的宏观信息一般隐含在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融媒体时代,国家政策宏观信息再也不是京城脚下的谈资,世界各地编辑皆可快捷、迅速获取这些会议和报告的主要内容。编辑可通过电视或网络看直播,全觉感知国家政策内容;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获取关键内容;还可通过报纸等纸媒查看有关内容;等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我国高校社科学报中利用国家政策宏观信息策划选题的比较成功的案例。近五年,该杂志基于国家政策信息,先后组织了“中国梦特别策划”“‘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策划”“‘一带一路’研究”“‘供给侧改革’特别策划”“大数据专题研究”“‘振兴实体经济’专题研究”“‘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特别策划”等专题,这些专题由于精准契合了国家政治发展方向和国家建设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具备极强的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每个专题一般能持续三期以上,其中的“‘一带一路’研究”专题更是做到了第十次、“大数据专题研究”做到了第九次,这些选题还有继续延续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基于国家政策信息所策划的选题,不仅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赢取了大量的作者和持续的稿源,更使得杂志的下载量、被引率以及转载量急剧上升,杂志的影响因子多次位列全国高校学报类第一名。

2.从热点时事新闻中获取信息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一般都是与国计民生、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等密切相关的新闻。时事新闻的突出特点是时效性强,重在客观描述新闻事实。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共同关注的热点时事新闻,一般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或是规定价值取向,指导舆论方向;或能提供国家规划,指导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或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引发反思,激起广泛讨论。总而言之,这些热点的时事新闻是学术发展或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某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或共同的社会心理,亦或跟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7]学术期刊编辑通过耙梳热点时事新闻,分析事件背后的成因和寓意,进行选题策划,一方面能够保证所策划的选题紧跟时展的步伐,有利于学术期刊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保障期刊所刊发文章的前沿性和热点性,提高期刊关注度和引用率。此外,从热点时事新闻中获取信息所策划的选题,能真正将社会问题学术化、学术问题社会化,使社会问题与学术问题融合交汇,更好地实现应尽的社会职能。

3.从重大项目立项中获取学术信息

学术期刊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传播学界前沿信息,跟踪报道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发表对解决与社会发展有关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己任。从重大项目立项中获取学术信息所策划的选题,能够很好地契合学术期刊的这一本质要求。一方面,我国重大项目的主持人,本身就是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在相关研究领域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其研究一般代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和今后新的学术生长点;另一方面,重大项目在立项时,其合理性、创新性、先进性已经经过了众多评审专家的筛选、审查、验证及肯定,这些研究是当前急需解决并有着较大发展前景的焦点问题。围绕这些项目信息策划的选题所刊发的科研研究成果必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此外,围绕这些重大项目立项中获取的学术信息策划的选题,其稿源较广。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向该项目主持人及子课题负责人约稿。他们在项目立项后必然会围绕这一选题展开研究,短期内也会有相关成果问世,并有撰写和的意愿。一般而言,项目组成员撰写的稿件质量都较高,发表后引用率和转载率较高,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融媒体时代,重大项目立项成功便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大众传播信息。或是微信推送,或是网页推送,亦或是相关政府部门公告。当然,学术期刊编辑也可通过权威数据库搜索相关信息。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例,可登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查询项目数据库。在立项查询项中选择项目类别、学科分类、立项时间等关键信息,了解所负责领域的立项情况。比如理论经济学方面,2017年的重大项目立项中有三个项目关注经济结构问题,分别为“经济增长与结构演进: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经验”“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和“大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可知,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将会是近两年的研究热点,利用中国知网的学术趋势搜索,验证了该结论。因此,今后学术编辑可围绕相关信息进行选题策划,必将收到较好的效果。

4.从专业学术会议中获取信息

专业学术会议一般涵盖了该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集聚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学术资源非常丰富。专业学术会议的主题即行业的热点问题,会上的各个分论坛、各位专家会就该问题的各个方面提出各自的看法,学术期刊编辑通过听取专家学者的学术汇报,可以迅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了解该问题的整体情况,捕捉该热点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取得的成果、争论的焦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提炼选题策划的方案,保障学术期刊选题的前沿性、时效性和可行性。此外,专业学术会议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为选题策划提供了机会。一方面,学术会议的参与者一般都会携带研究论文提纲或者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初稿参会,并就相关问题在会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会后这些研究成果必定修改完善后择刊发表,这为期刊就会议信息组织的选题策划提供了潜在的稿源。另一方面,专业学术会议尤其是高水平的专业学术会议,一般聚集了该专业领域一线的科研人员和研究团队,他们的发言反映了学科的发展方向,蕴含着新的学术生长点,指导着该专业领域的研究风向。未来该方面的研究人员和成果必定十分丰硕,为期刊该方面选题策划的实现提供了基础。融媒体时代,专业学术会议信息的获取渠道众多,可通过会议网站、微信公众号、研究会网站、中国知网以及报纸杂志等平台获取会议信息。以“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网站为例,该网站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信息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国内外各个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等的学术会议信息,覆盖文、史、哲、医、理、工等几乎所有学科。编辑可登录“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按时间排序罗列会议信息,然后依次浏览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利用网站提供的按学科检索、按收录论文的核心期刊名称检索和条件检索三种方式有目的地获取会议信息,或者通过高级检索把以上三种方式整合起来获取更为精确的信息。通过了解学术会议的主题、级别、层次等,筛选出重要的、与自己所负责领域相关的会议并积极参与。通过会前准备、会中聆听与发言,捕捉合适的信息,积极策划选题。

5.利用搜索工具从各类数据库中获取学术信息

融媒体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信息充斥于各类媒体,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身边。这为学术期刊编辑获取选题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使我们面临了严重的挑战。如何在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中进行甄别、选取有价值的部分展开选题策划,是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不可或缺的能力。科技产品、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类数据库的面世,为期刊编辑运用网络数据库进行精细化搜索以获取选题策划信息提供了可能。学术期刊编辑利用搜索工具对数据进行检索,可以了解学术领域动态、前沿、热点以及趋势,了解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为未来选题提供精确化的信息。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数据库有中国知网、百度学术、万方、读秀、超星、维普等,合理利用这些数据库能够为学术期刊选题策划提供宝贵的信息资源。例如,百度学术目前已经收录全球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IEEE等在内的70万个站点的3.5亿学术资源,[12]并对各类学术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关联整合。编辑在百度学术的检索框中输入一个自己想要了解的大致研究方向的关键词,便可发现各种来源的学术文献信息。通过网站右侧高级搜索功能,查看近几年该领域论文的发表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判断该研究内容是否是学术热点。更重要的是,网站会根据输入的内容提供研究点分析,并详细给出相关研究点的研究走势、关联研究、学科渗透、相关学者、相关机构等信息,这些都是重要的选题策划信息。

6.关注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动态,捕捉学科领域新的学术生长点

科学研究以问题为先导,原创性的问题的提出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基础。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学科的真正进步。”原创性问题的不断提出,是学科进步的基础。而学科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新的问题,往往是由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提出的。这些学术带头人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渊博的知识及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善于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有着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够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并主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学术期刊编辑要时刻关注所负责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动态和科研进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选题策划信息,保证所策划选题的前沿性和可行性。最好是积极主动与这些学术带头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写作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其约稿,争取他们科研成果的首发权。此外,学术带头人在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的威望,是该领域的领航者和核心人物,他们的观点往往对学科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受到极大的关注。不仅学术期刊编辑,该领域的一线科研人员及学术团队,也都密切关注着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动态,并积极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计划。学术期刊编辑通过捕捉学术带头人研究动态信息所策划的选题,必将具有较强的专业吸引力,从而保障选题策划的落实。

职能策划论文范文8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契机;转型路径;融媒体;角色定位

导语

科技期刊是在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及科研人员获取专业信息的重要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着支撑服务,其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及科技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数字化媒体形式,比如移动端媒体、数字报章杂志等。在当前,立足网络的多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实现科技期刊创新的重要路径。科技期刊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应尝试由传统出版转为数字出版,逐步过渡到媒体融合。而为了使此过程更为顺遂,就离不开高素质编辑人员的支持,因此,进一步探索融媒体下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之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融媒体视域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契机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新的发展契机。第一,个性化定制与海量化保存。以往纸媒在传播信息资源时,主要依托纸质的形式,这一定程度限制了信息内容的丰富性。而在融媒体背景下,纸媒传播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信息保存不再受到限制,能够实现生活、科技等诸多信息的良好结合。同时,融媒体背景下进一步拓宽了信息广度,受众能够结合自身兴趣及喜好,选择更体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使自身的发展、生活及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在上述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拥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可使服务更个性化,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为受众节约了时间。[2]第二,时效性增强、受众面扩宽。在当前智能移动设备十分普及,人们开始习惯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来获取或是信息,这使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广大受众既是信息传播的客体又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在此情况下,科技期刊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方式改变,依托融媒体理念,科技期刊的内容能够实现实时传递给受众,使信息更具时效性,更多体现出期刊具有的价值。第三,增多了表现形式。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内容不再局限于图片和文字,其能够综合使用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使受众的感官体验得以很大程度提升。科技期刊有着较强的专业性,纸媒传播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而在融媒体理念下,科技期刊提供给受众的信息资源能够实现立体化、多元化,有助于受众的接受与理解。

2.融媒体视域下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路径

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即转变媒体、转变职能定位、转变知识结构。

2.1转变媒体,加快适应融合媒体。就实际而言,当前仍有不少科技期刊编辑在面对众多数字媒体时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必须加快适应融合媒体。2.1.1立足现有期刊网站,同步更新业务技能在融媒体影响下,很多科技期刊都着手自身官网的建立,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期刊的良性发展。而编辑也应立足这一优势,不断更新自身业务技能。比如,在进行采编业务的时候,应借助网站平台的优势,采用在线编校系统、在线采编系统等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宣传组稿,注重作者良好投稿习惯的养成,实现编校与审稿效率地提升。[3]还应树立大数据思维,依托系统辅助统计功能,更科学有效地分析投稿访问量的变化及投稿的动态趋势,进而对作者与读者的群体特征有更全面地掌握,以使相关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同时提供选题策划方面的建议。2.1.2积极合作数据服务商,延伸信息传播当前,许多学术期刊都会合作一些数据库平台,如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等,依托数据平台,帮助读者在线阅读、下载或检索期刊论文,通过增强出版、优先出版等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具效率。依托于数据服务商的合作,使期刊论文获取更为便捷,增强期刊影响力,延伸信息传播。对此,期刊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强化自身的合作意识,积极拓宽合作范围,与多方数据服务商建立合作;借助数据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关注论文的引用、下载及浏览等情况,以此辅助期刊发展路线地规划和调整。2.1.3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升互动的灵活性自微信上线以来,其用户量不断增长,微信公众号作为其衍生产品自上线到现在,也积累了大量用户,成为机构或个人宣传推广的一项重要工具。其所具有的互动灵活、信息传播迅速、用户使用便捷等诸多优势,使之为科技期刊网络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融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广告思维,在纸刊封面或期刊官网醒目处放置公众号二维码,依托微信群吸引粉丝,或是借助参加学术会议、培训及交流等机会,进行公众号的推广。上述方法旨在利用微信公众号,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期刊,特别是专题策划,可借助公众号推文,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与作者。同时,通过分析作者和读者的评论反馈,实现对用户意见的及时掌握,进而对选题重点与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在一定周期内,编辑要总结已刊发的论文和往期选题,采用诸多方式优选论文,如专家邀评、编辑部集中评选等,再次借助公众平台进行推送,以起到留住作者群的作用。

2.2转变职能定位,逐步转为多功能服务者。编辑在传统采编业务流程中,以稿件为主线进行着幕后工作。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应相应改变编辑的职能定位。2.2.1内容“把关人”角色的转变。很早之前编辑便被新闻出版行业赋予了一项学术设定,即内容“把关人”,然而,“把关人”所强调的是一种涉及价值筛选、内容过滤的工作机制,而“编辑”是对一种职业身份的认可,能够形成一定的体制化效应。[4]在“机制—角色”的辩证关系中,可供科技期刊编辑转型的过渡地带有许多,内容把关是一项最为外化的特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仅扮演好传统“把关人”的角色,显然难以实现期刊的长远发展。故此,笔者认为编辑在把关内容的前提下,应注重编辑加工方式的创新。例如,编辑应围绕新媒体“中央厨房”的理念,集成多种信息来源,结合各种数字媒体的特点展开加工创新,以实现不同文化产品针对不同媒体的输出。如根据微博平台传播迅速的特点,应抢先发送科研新动态、学界新思维,编辑参加学术论坛、研讨会、年会时,在现场抢先取得视频、图片等第一手直观资料,并及时编辑上传于网络;根据微信平台的用户习惯,经常编辑发送一些亮点突出、简短的推文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通过合作其他数据服务商,因具备集中、稳定的特点,编辑可汇总归纳往期论文,或推出某一热点专题年度合集、季度合集将之在网站,均能够很好的再次利用本刊资源,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通过适当拆分内容、突出重点、合理配图等加工创新使文化产品拥有更为鲜明的特色以适应不同的输出模式。2.2.2学者链接角色的转变。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定位使之具有链接学者群体的功能。这一功能注重编辑与作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更要求科技期刊编辑须立足学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素养等,从而能形成“编辑-作者”相互勾连、循环互动的学术有机体。然而在融媒体的不断影响下,多元的互联网平台逐步“分流”了学者们新颖的研究内容和原创学术观点,如此则使得编辑要想成为优质内容的首要阅读者,难度变得更大,科技期刊不再是内容的首发阵地,进而降低了科技期刊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所以,要进一步转变编辑的角色,在链接角色中加入“孵化”性质,从而更好地契合学者的目标,增强期刊的吸引力。具体而言,科技期刊编辑在接触作者群体的时候,应凭借自身过硬的职业素养吸引作者并合理引导作者,促使其论文学术方向把控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孵化”其观点或内容,使之呈现的论文能与期刊定位完美契合,实现准入性的显著提升;编辑要借助合作平台网站、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手段,推送学科动态、专题活动、新选题等内容,将相关领域作者群吸引过来,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孵化”出作者更多的新颖观点;编辑凭借自身对相关领域的经验和了解,“孵化”优质的青年学者,进而构建学术共同体,使科技期刊和学者间的良好互动得以长期延续。现如今,很多科技期刊都着手开辟了“青年学者扶持计划”“博士生论坛”“青年学者专栏”,这些做法都属于是一种转型,在青年学者情感链接进而“孵化”创新思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2.3文化记录角色的转变科技期刊不只是对科研成果进行报道,也是各个时代既定文化的“档案记录”。然而在融媒体背景下,众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分散了人们在期刊上投入的注意力,导致许多曾经被期刊承载的经典文本、观点一下子被多元信息所掩盖,导致广大受众对期刊的记忆渐渐模糊。并且,近年来,在诸多因素地影响下,许多期刊和报纸都宣布停刊,这一方面说明了在技术更新中存储有大量文化信息的纸媒数据库被取代,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由于纸媒平台的消失,一代人赖以获取、存储知识的工具在记忆中被渐渐抹去,一部分信息开始流失而且速度逐渐加快。[5]在此种情况下,若编辑仍局限于以往文化记录的角色,即仍以鉴别、选择、优化等基本手段记录文化的发展变化,则难以减缓信息流失的速度和提高受众对期刊的关注度。对此,科技期刊编辑应转变职能由文化唤起渐渐替代以往的文化记录。编辑应唤起读者对期刊曾经刊载的独有内容及观点的回忆,不断提高读者对期刊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要将作者群体的感情认知成功唤起,加强对共同学术文化的认同,并转为对期刊的认同及感情。要想做到这两点,需要编辑在当前大背景下对微信、微博等融媒体平台进行有效运用,采用多种方法实现期刊品牌的再树立,进而将受众对期刊的记忆成功唤起,提高受众对期刊的关注度,编辑随之成为驾驭多元平台的活跃分子,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记录角色。

2.3转变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交叉融合。曾经科技期刊关于编辑的知识要求,主要体现在编辑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这两方面。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想使期刊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以往的知识结构则稍显不足,需要编辑不断转变、更新知识结构。2.3.1增强法律知识,熟练把控政策法规。科技期刊过去刊载的论文中,政治思想方面内容出现的几率较小,但在融媒体浪潮下,由于网络中存在有复杂纷繁的各类信息,这就需要编辑在加工的时候加强信息甄别,特别是要良好把控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同时,为避免版权纠纷,编辑须足够了解出版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著作权法》等,并能利用这些法律使期刊与自身权利不受损害。2.3.2融合跨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增强学术素养。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也不断丰富更新着学科知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专业、跨学科研究,并由理论逐步走向实践。故此,不断丰富跨学科专业知识,是融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所必须留意的一点,其会给期刊质量的好坏造成直接影响。因为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与编辑自身定位不尽相同,不同专业的编辑应合理配置。比如,农学、生物学等有着较强的兼容性、较广的涉及面,能够胜任许多栏目论文的编辑工作;其他一些专业的针对性较强,其专长需要在特定栏目论文的编辑工作中才能得以发挥;不论编辑是哪一专业,除了要对本专业知识进行深入钻研以外,也应积极汲取其他专业的内容,以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6]总之,编辑再度创作来稿的时候,除了自身的语言文字能力要强之外,还须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情况,竭力使自身知识结构做到精、深、博、广,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2.3.3逐步细化编辑类型,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不断涌现出新的媒体类型,为应对媒体形式的数字化,编辑在着手加工的过程中,应对不同媒体类型进行区分,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纸媒时代的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等,正在逐步细化向多种编辑类型进行转变,如视频编辑、动漫编辑、网站编辑等。不同类型编辑的工作内容具有相同性,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科技期刊编辑既要做到基础编辑知识的良好掌握,又要能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合理运用。比如,对于微信公众号的编辑,要采用秀米编辑器、135编辑器等工具进行制作;对于网站编辑,要掌握多种图形处理和网页制作软件,如Photoshop、Adobe、Dreamweaver等;文稿编辑,则要对图表绘制软件Excel、Origin等,及文字处理软件AdobeAcrobat、Office等做到熟练掌握。另外,编辑在全媒体出版中,还会涉及网络安全技术、互联网销售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及UI设计等新知识,这就需要编辑不断补充、更新及深入钻研相关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