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形势论文范例

政治形势论文

政治形势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入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0.5%,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高职院校许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来作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兴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调动,于是开小差、迟到、旷课、睡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另外,有的“形势与政策”课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师做的PPT课件,充其量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单代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辅助效果。

三、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程度和教育观念双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地灌输时事热点,而是磨砺学生的双眼,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机械地进行道德大义说教,而是磨砺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是强制式的头脑洗礼,而是引导学生的灵魂,在带入中发现差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有幸能让学生搞清楚“我是谁”,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就顺理成章简单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就能呈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还是政策、组织、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门课程,但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办学都面临经费、生源、师资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具体而不能绕开的办学实际问题,直接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将课程性质与办学定位、办学实际相结合,在综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起点。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找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种光鲜艳丽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则,人云亦云始终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专业教师结构配置要多元化。专任教师要“好”,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要“能”,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愿”。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技能丰富的作为专任教师,形成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选拔经验和阅历丰富的辅导员及行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入的优势。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地位,让其他专业课教师“愿”加入其中,并在统一规划和有力领导下,塑造良性的竞争状态和发展趋势。当然,多元化不是无底线,而是让“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构成形成良性互补和充分竞争的良好态势。另外,专业教师成长多元化。在教师成长类型上,教学效果良好的任课教师应多鼓励和支持其赛课、评课,培养“以赛促长”“以赛促建”和“以赛促学”的软环境;在教师成长激励上,要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政策支持相结合。在教师考评上,实现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学校考核相结合。在职称评审上给予关注。其次,规范教学内容和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却有一条不变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这条红线,模块化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要点”,可视化每学期的教学专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标准化备课、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另外,课程管理规范化,课程由谁组织协调、由谁布置实施、由谁负责考评,高职院校要出台文件务必落实到各具体职能部门。

(三)课程改革重在形成长效机制。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本框充其量只能算是制度设计,并不是实施过程更不是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具体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种问题的暴露,不断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和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灵活多变的优势,实施一校一方案和一课一方案的“四一工程”,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瓶颈或许不是选择规范性、系统性的教学专题,而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并入脑入心。因此,应充分考虑各学院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课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专题,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找到起点代入理论,内化于心;充分利用热点分析、主题演讲、时政报告、现场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互动比重,激发学生思考,外化于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该在了解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进而构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特色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莉,陆海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5):34-35.

[2]雷艳平.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7(3):122-124.

政治形势论文范文2

最早对非正式组织理论有一定了解和认识的是有着科学管理教父之称的泰罗提出来的,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可以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发挥所长,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但是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与我们根本目的不相符的现象,例如,工作人员磨洋工的情况等。我们把以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加以分析可以得出非正式组织的概念:非正式组织实际上就是存在于组织内部,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生成的,并且有着规范、准则以及特定习惯的群体。他们之间没有非常正式的组织结构,不受组织控制,而是由于组织内部存在着某种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

2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2.1以感情为枢纽

维系非正式组织的力量主要在组织内部,其中情感的维系是最重要的纽带,往往成员之间的感情比较密切,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团结一致的团体,从而体现了很强的凝聚力。

2.2群体意识强、效率高

在非正式组织当中,也都会存在着自己的规范,它是以成员们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共同爱好为根本的出发点,来对非组织成员进行规范,调节成员的内部关系,非正式组织中的规范措施有时候比组织中规定要有用得多,因为,在非组织中违反了规定的人,会遭到很大的精神压力以及舆论压力,从而顺利纠正自己的行为,保证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2.3自发形成

非正式组织实际上就是很多个性相同、爱好相同、心理需求相同等自然形成的组织,他们都有各自的目标,通常也是由于这个目标,才促使他们走到一起,这也是非正式组织得以发展的原因。

2.4自然形成核心人物

在非正式的组织中,都有他们自己的领导人物,但是与正式组织不同的是,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不是由组织任命出来的,而是经过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利用自己本身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从而成为核心人物。

2.5信息传递比较灵敏

非正式组织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内部成员的关系都是非常融洽的,使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比较迅速,也使信息可以顺利地传递。综上所述,一般非正式的组都有以感情为枢纽、自然核心人物、自发形成、消息传递快、凝聚力强等特点,此外还有规模小、不稳定等特点,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非正式组织理论在行政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作用。

3非正式组织出现的原因

3.1经济原因

在实际的社会上,经济利益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让人们互帮互惠,采取统一的行动,也可以让人们产生共同的语言,也间接地增加了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因此,非常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

3.2共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以及评估经验,间接地反映每个人对善恶、是非曲直的态度,以及对事件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并且根据价值观采取一定的选取,主要包含观念、态度、信仰等。

3.3相同的兴趣爱好

对于有着相同爱好的人来说,他们具有共同语言,可以增加人们互相接触的机会,因此,也比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

3.4类似经历背景

由同学、朋友、老乡、亲戚、同事等也很容易组成非正式组织,一方面,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关系的存在,才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的亲近,目的是为了有事时可以互相帮助,同时也反映人们的一种自卫心理。另一面,拥有以上关系的人们,与其他人比较起来,更加容易找到相似之处。

4非正式组织理论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行政管理其实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无论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最终都需要对管理实践进行服务,非正式组织也不可能例外,我们根据前人的研究,进行一定的总结与分析,对非正式组织理论在行政管理工作方法进行一定的管理与开发,完善策略与方案,我们需要对不同组织进行一定的控制与管理。

4.1娱乐型的非正常组织

娱乐型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还是比较广泛的,例如,有的人喜欢欣赏篮球比赛,有的人喜欢欣赏音乐会,还有的人喜欢欣赏明星和歌星的演出等等,这一类的组织其实还没有很高的凝聚力,不会生产出很大的影响,可以让这类组织自由发展。

4.2地区型的非正式组织

地区型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这类组织具有的凝聚力属于中等类型,参与的成员素质也各不相同,组织者的领导力分配也不均匀,但是地区类的组织一般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因此,从整体影响力上来看,还是具有中等的,我们应当对这类的组织给予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当组织中的成员素质比较高以及领导者也比较有能力的情况下。

4.3友情型的非正式组织

友情型的非正式组织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组织,其组织的形式也是最为复杂的,因为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形式比较简单,可以两个人之间组成,也可以是多人之间的组织,并且由于关系的程度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凝聚力也就大不相同了,友情型的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判定,这类组织既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的影响。

4.4兴趣型的非正式组织

兴趣型的非正式组织是非正式组织中比较普遍的存在。虽然这类组织成员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这类组织的凝聚力不是很强,只有一般影响力,兴趣爱好类非正式组织一般跟政府没有利益冲突,而且还可以对员工的日常生活进行丰富文化活动来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所以,对此类非正式组织可以进行适当的发展。

4.5经历相同型非正式组织

大部分组织都是由拥有共同经历的人员组成的,此类组织的凝聚力一般都是在中等水平的,人员的素质也相对比较高,但是人数可多可少,所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般情况下这类非正式组织对政府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可以任其发展,但是一旦牵扯到政府的利益,甚至是干涉政府的日程运作,那么就应该给予一定重视,可以通过把有能力的人员提拔上来、搞好人际关系以及寻找中间人对影响力进行控制。

4.6亲情型的非正式组织

亲情型的非正式组织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凝聚力,但是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需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如果构成这类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不是很多,但是素质都比较高的话,其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对亲情型非正式组织我们应该进行高度关注,但是相反的,如果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不是很强、成员的素质也不是很高,人数还不多的情况下,此类组织的影响力就变成中等了,所以,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5结论

政治形势论文范文3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合理、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有效性,对于内审质量控制是必须的。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但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机构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直接设置在人事部门,有的单位将内审工作直接交由上层管理人员来进行而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有的单位则将内审与监督部门之间合并在一起了。这些不合理的设置都使内部审计难以保证其运作的独立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政治形势论文范文4

(一)政治信仰淡漠

在当时,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受到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强烈冲击,党内和军队内的一些人产生了迷茫、模糊、动摇、失落、淡漠的不良情绪,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悄然滋长。一是单纯军事观点。突出军事领导功能和任务,将政治领导作为军事领导的衍生物,不认可政治领导作用,产生“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军事不好,政治也不会好”,“司令部对外”等错误思想。二是极端民主化意识和非组织观点。有些人被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所蒙蔽,要求推行“由下而上的民主集中制”,“先交下级讨论,再由上级决议”,背离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如果少数人的提议被否决,便认为不民主,不愿意真心实意地执行党的决议。在党内组织生活中同志间的批评演变为个人攻击,导致各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内耗严重,无力统一红军内部思想,并带领部队组织战斗。三是诉求绝对平均与主观主义盲动。不从实际工作斗争的需要出发,而是片面要求全员一律平均、绝对一致,只要存在一点差异,就认为是不平等。部分党员不能准确分析政治形势,进行工作指导,主观主义突出,导致机会主义、盲动主义错误和党内无原则纠纷时有发生。四是个人主义观念与流寇思想。有些党员不能正确对待党内士兵的批评,伺机到党外报复,在下次会上找茬。平时仅看得到小团体,忽视了红军和党的整体利益,不能正确摆正自己革命主体的位置,认为受雇于党、上级,不安心在艰苦的红色区域工作生活,总盼望队伍开到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去,不愿做扎根乡村、建立根据地的艰苦工作,“流动游击”“走州过府”的思想突出,不顾主、客观条件地蛮干,给红军造成巨大损失。

(二)政治信任下滑

党是马列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确立者和实践者,在一定意义上,党的行为被看成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化行为,党和军队关系问题的争论直接影响着党的公信力和官兵对党主导的意识形态的认同。1928年5月至古田会议召开前,红四军党内对一些原则问题存在认识的分歧,同志分析如下:一是前委、军委出现分权现象,前委不好放手工作,但要承担责任。二是根本分歧在前委、军委。三是反对党管一切(党管太多了,权太集于前委了),反对一切归党支部(只是教育同志的机关),反对党员个人自由受限制,要求党员有相当自由等。一部分人习惯于旧军队的领导方式,对党对军队的领导不赞成,有怀疑。提出的关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克服红军中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正确主张未被大多数人接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军内占了上风,严重影响了党在官兵中的公信力,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官兵思想的混乱。

(三)政治情感疏离

新民主主义时期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容易造成官兵对我党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在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激烈斗争中,面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扑,官兵容易失去对马列主义权威的忠诚,一些人的价值追求世俗化、功利化,缺乏远大理想,缺乏阶级责任感、使命感,不思进取,享乐主义盛行,在感情上逐步疏远了马列主义。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俘虏加入红军,缺乏系统教育,他们将一些旧式军队的作风带到了我们队伍中来。由于在红军中大量存在脱离群众的军阀主义、流寇主义思想,导致广大指战员的政治信仰动摇。

二、古田会议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功能

面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进攻,我党积极开展思想攻势,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贯彻全面渗透、整体覆盖的原则,通过反复深入的教育,清除了各种错误思想,在红军中重新确立了马列主义的主导地位,为坚持和发展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一)批判与引导相结合,论证我党无产阶级思想的合法性

在古田会议前后,等党的领导人,就如何克服党内军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系统阐述了红四军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表现,分析了其根源,提出了纠正的方法。既提出了无产阶级思想观点,又论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合法性。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就了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是反映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官僚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二是反映正在被消灭的封建主义的旧意识形态;三是反映在旧中国孕育成长着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要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开展积极的意识形态斗争,论证无产阶级及其军队存在的合理性,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渗透,保持红军的思想稳定。如单纯军事观点源于我军政治水平不高,无法认识军队政治领导的作用以及雇佣军队的思想根源。党在反对单纯军事观点的同时,必须认识其实质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输出的产物,要从思想上摆脱关于军队等问题的思维定势。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思想问题,通过引导、控制和调节等积极有效的纠正方法,为红四军及广大指战员指出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使之拥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二)组织建设与宣传工作相结合,激发红军的信心与热情

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能够激发红军指战员的战斗精神和工作热情。同时,进一步增强马列主义的吸引力、说服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获得广大指战员的认同,有利于红军的集中统一,激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军中党员质量和组织松懈成为影响红军有效领导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政治民主,调动指战员参与支部建设和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员加入太随便”,就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党在教育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官兵政治权利的实现;党的工作作风松散、上下级关系不密切,在官兵中形成了上行下效的不良风气。这些问题直接抑制了红军指战员行使政治权利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军战斗力。红军宣传工作直接以“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为指向,它直接以广大群众为工作对象,通过特殊的工作手段,如宣传队、传单、布告、宣言、壁报、革命歌谣、画报宣传等形式,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从而激发广大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政治训练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规范官兵思想行为

我党以政治训练为具体方式加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灌输。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体系,能为红军指战员提供是与非、优与劣的判断标准,因而能够规范红军及其成员的行为,减少错误现象的出现。士兵政治训练集中于“目前政治分析及红军之任务与计划”“土地革命”“武装组织及其战术”、“纪律建设的理由”“革命的目前阶段和它的前途”“红军白军比较”“共产党国民党比较”等内容,旨在红军中建立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减少红军与外界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思想偏差,形成我军内部团结协作的氛围。这种意识形态属于一种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其规范作用往往是隐性的,非强制性的,是一种“软约束”,必须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构建。因此,我党明确规定了“上政治课”“早晚点名说话”“集合讲话”“个别谈话”“游戏”“改良待遇”“怎样做新兵及俘虏兵的特别教育”等具体政治训练方法,以发挥马列主义更为强大和持久的规范作用。同时,针对青年士兵的特殊需要,规定了“特种教育”帮助士兵学习文化知识,实现普遍与特殊相结合,有利于马列主义在军队内部的普及和传播。

(四)围绕官兵切身利益,凝聚军心

围绕红军中如何废止肉刑和优待伤兵,我党分析了其思想来源、危害,提出了解决办法,是我党在实践中肃清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腐朽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保障士兵的合法权利,增强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马列主义对广大红军指战员具有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作用。由于红军中未肃清封建制度的影响,其成员主要又是从封建军队中转变过来,官兵中均有封建制度的思想和习惯,如军官打骂士兵以及对伤病兵待遇不良等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造成了官兵间的隔裂,降低了红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官兵害怕受伤,导致士兵对红军不满意,逃兵增多,影响了工农群众参加红军的积极性。我党通过思想斗争和针对性的纠正方法,在官兵中形成了关于官兵关系和伤兵待遇的统一认识,保证了官兵的合法权益,密切了官兵关系。

(五)以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整合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

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反映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合法性,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指战员明确了革命方向,协同各级组织、各类人员共同行动,实现了红军内部的统一调控。我党规定了“在高级地方政权没有建设以前,红军政治机关与军事机关在前委指导下,平行地执行工作”,这就纠正了把政治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的错误倾向。同时,明确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以及一系列规定。如红军内部用人行政规定、礼节及军风纪之执行的规定,给养、卫生、行军、作战、宿营等的规定,筹款指挥及政工费用决定与支出相关规定,命令签署的规定;规范了军事和政治机关工作任务,形成内部协调一致的关系。这些规定有利于消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始终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政治形势论文范文5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往往会使整堂课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以小品、歌曲、新闻等形式引出教学主题,通常是不错的选择。

2.小组合作,以我为先。

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时,我制定了“小组合作、以我为先”的课堂新形式,并制定了小组工作细则和优秀小组的评比标准。这种学习方式让大家倍感兴奋,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变得主动、积极。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小组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带动其他组员完成任务,在责任心的驱使下,他们更上进、更努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为了小组的荣誉,也不甘落后,争取良好的表现,维护小组利益。

3.赏识激励,增强自信。

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适时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与责任感。

4.多彩教学,多元互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小品、歌曲、故事、诗歌、散文等资源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依据课本内容组织学生自编小品,放手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使课堂变成了大舞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兴趣这一突破口,使学生在快乐中求知,求知中升华,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理解尊重学生是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前提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才能促进师生互信互助,课堂气氛和谐。在平时教学中扮好为学生服务的角色,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沟通,敞开心扉,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找到自信。

1.了解学情,把握现状。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态度、习惯、方法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在这种意识指导下,我采取“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的工作策略,主动适应学生、强化细节指导,先看态度、再论成绩。学生在课堂中,放下包袱,自如发挥,师生关系越来越和谐。

2.促膝倾听,心灵沟通。

同样在实施新的教学方式时,师生之间开诚布公,交流想法,学生向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见解。秉持着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将一些工作细节加以调整,并安排好学习任务和目标,各尽其责。正是在这种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下,学生的学习更加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各项任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完成得相当圆满而且屡出新意,课堂上也越来越活跃。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也包括我们的学生在内。高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有一份贴心的包容和理解传递给他们的时候,自尊与自信就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并能调动他们的潜能。我们对学生的那份理解和尊重,很可能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何乐而不为?

3.换位思考,贴近学生。

理解和尊重学生并不是对师道尊严的否定,而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案制定得更客观、更可行、更有效,真正贴近学生实际,学有所得。反之,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更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也正是对师道尊严的维护和体现。新时期的教师角色不应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在民主与平等中实现蜕变,成为学生真正的引路人。

三、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是转变教师角色的必备素质

1.继承传统,利用科技。

传统的教学方式———黑板与粉笔的经典组合,依然要继承,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掌握先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手段。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共同活跃起来,以达到拨天见日的效果。教师要想自如地完成每一个课件,除熟练地操纵电脑外,还要掌握制作和剪辑视频、Flash制作等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2.方法得当,注重创新。

我们在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充实课堂的时候,要注意适时适度的原则,并能根据学生实际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尝试。例如,在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和《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亲身实践并动手制作视频、课件为大家展示讲解。这些崭新的教学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个人素质,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提高自身能力与专业水平,锲而不舍地学习钻研,勇于创新进取。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师必须要由原来的专业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教育者。具备多种能力既能满足个人的教学需求,也能契合学生对课堂形式丰富多彩的渴望,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与热忱。

四、学习与实践是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途径

1.掌握理论,加强专业。

要想高效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对教学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高效课堂、现代教学艺术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的再教育培训等等,无不积极参加。与此同时,教师不但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同时也要深刻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不应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要对知识系统深入地把握,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信息。这些依然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环节,不能轻易抛弃。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摒弃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性,让教师除注重知识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关注学生素质与技能的提高,着重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理论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思变、勤于思考,躬身求教。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专业知识更要与时偕行,满足国家和学生的需要。

2.虚心求教,不辍实践。

取百家之长,才能长己之慧。在工作中向同事虚心求教、提高正能量,走出校园学习名校,增长自己的经验阅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理论的指导下,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尽心尽力上好每一堂课,摸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用真情感染学生,用真意激发学生,用真诚帮助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平等、自由、信任、务实的课堂气氛,感觉到教师也是课堂的一份子,是自己共同学习探索的伙伴。理论联系实践是教师成长道路上不变的真理。武装好我们的头脑,奋力投入到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五、结语

政治形势论文范文6

新时期加强对船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的党组织最重要的任务。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航运企业的一线组织为船舶,航运企业经济效益的真正实现就是靠船舶,所以,作为传播党支部需要紧紧把握生命线,充分意识到加强船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另外,长航油运向世界油运发展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船舶开始积极参与到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当中,船员工作量与工作的强度也逐渐加大,很可能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船舶党支部充分根据船员的心理与生理方面的变化,从船员的实际出发,真正去贴近船员的实际生活,从船员各个方面入手,查明原因,真正将船舶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当然,作为船舶政委,负有做好船舶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做好全体船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凝心聚力,将大家的思想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提升全体船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将全部精力都铺在企业上面。所以说,做好船舶思想政治工作,是船舶政委的必修课。

二、当前船舶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船舶政委的来源和途径不统一,公司系统组织培训不够

在全部的船舶政委当中,有的是从部队转业的,有的是从职工中逐渐选拔提升的,这就造成了船舶政委的来源与途径上的不一致,各个船舶政委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何去真正去提升整体船舶政委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成为当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虽然公司也组织了不同批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培训工作,但是由于培训的次数与时间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差别,导致船舶政委的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2、船舶政委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船舶不配,有的船舶不配,形成船舶政委处于一个两难的局面。

船舶政委是开展船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由于企业当中船舶政委数量的不足,致使有的船舶没有政委的现象,这造成了船舶思想政治工作参差不起,严重制约了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提高。

3、船舶政委的素质有待提高,需要切实掌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

船舶政委的素质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船舶政委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时候,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与船舶工作的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虽然其理论素养很高,但是在现实中真正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来,由于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脱节,不能很好的开展船舶思想政治工作。

三、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船舶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理顺职工思想情绪

以人为本,不断加强与改进船舶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将充分认识到人的本质与需要来作为出发点,将船员的基本意愿与要求当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提升船员的基本素质,真正实现船员的基本价值,大大推进船舶运输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当作是根本的目标,将船员的全面发展来作为切入点,关心、尊重、帮助、理解船员来当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以便对船员的思想与信念方面的教育当成是关键内容,真正将充分做好船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群众方面的工作充分的结合起来。在开展船员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将维护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将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关心解决好船员的实际问题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且实行有针对性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船员对待现实矛盾与困难,将思想真正统一到拥护与贯彻我党的方针政策上来。另外,还应该注意理顺好职工的思想情绪。职工思想情绪的产生,有多个方面的原因,需要船舶政委,深入到船员的实际生活中,将船员产生思想情绪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理清来龙去脉,为产生情绪的职工做好心理疏导,让职工能更好的调节好情绪,利于今后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2、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思想工作做人人,人人做的局面

船舶政委要充分发挥好骨干作用。在船舶独立作战与流动分散的情况下,船舶党支部是否能发挥好战斗堡垒的作用,关键是看船舶政委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船舶政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管理方面的能力,但是随形势的不单发展与船员文化知识层次的不断提升,需要注意进一步拓宽政工干部的选拔渠道。并且注意多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召开政工会等途径,来达到扩充其知识面,提升政治业务素质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船舶政委素质的提升,能够为船舶的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等,提供非常重要的保证,对船舶政委更好发挥其骨干作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不光是船舶政委要抓好船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连船员与船员之间,也要经常开展思想方面的交流工作,在实际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切实形成思想工作做人人,人人做的大好局面。

3、掌握不同年纪职工的思想活动特点,探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作为一名船舶政委,应该经常深入到船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前线,充分掌握好不同年纪职工思想活动方面的基本特点,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思想活动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真正落实哪些属于工作方面的、哪些属于个人方面的等等,可以通过开展集体船员大会与个人实际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思想政治工作能服务每一个人,让船员放下思想方面的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政治形势论文范文7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便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对象的社会角色都是虚拟的,因此交往对象可以毫无保留的直抒胸臆,保持一种相对平等的心态。这种方式使交往对象在毫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在网络上表现真实的自己,以此达到更深层次的交流。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教育效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很大程度受到时空的限制,对一些新事物的解读、理解不能及时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使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的课程教学转换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二、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不良信息产生的影响。根据网康互联网内容研究实验室长期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和研究,发现了大量充斥着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破坏信息安全等类别的不良网络信息。因此,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意识到不良信息带来的危害,时刻绷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弦。通过对不良信息的梳理,可以将这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网络诈骗,如钓鱼网站等,极大地威胁了公民的财产安全;二是黄色暴力的内容,有损网民的心理健康,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三是不真实的网络言论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四是网络上还充斥着一些违背公民道德伦理的信息。

2.网络的虚拟化导致网民道德的失衡。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可以隐蔽在一个个虚拟的身份之后,随心所欲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拘泥于世俗和现实,甚至不承担任何责任。正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一部分人的道德责任感逐渐缺失,人们的道德水平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约束越来越少,通常真正的约束来源于人们内在的道德约束,内在约束力不强的,很难抵制网络诱惑,甚至把一些违反法律,违法道德的网络活动看成一种炫耀自己高超计算机技术的方式。再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在网络定位上一直倾向于价值定位,把网络当做可以追逐可观经济利益的增值机器,把其文化生存状态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致使在网络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支离破碎,对正确观念的认同日渐削弱,逐步造成网民的道德危机。

3.网络对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传统思想教育模式通常都是课堂灌输,这种灌输方式使得传播方式是单向的,由教育者将信息传播给教育对象。这种方式对教育者来说,可以根据所有信息挑选适合的内容施教,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可以避免与反动、落后信息的接触。这种方式要想理想的运行,必须依赖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无限的尊重与信任,在教育过程中依靠这种权威性的宣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然而,当网络进入普通家庭以后,这种传统思想教育模式靠一对一、一对多的面授方式被完全打破。由于网络具有共享性、平等性等特征,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教育对象具备双重身份,即信息的接受者和享用者、信息的生产者和传递者,教育的模式也由单向传播逐步转化为双向互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参观展览、报告会、座谈讨论和谈心等传统教育模式效率明显下降,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4.网络造成了人们现实情感的缺失。网络虽然开启了一扇与世界沟通更为便捷的大门,但是如果缺乏自律、过度沉溺的话,会让人们逐步产生现实情感的缺失,从而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网络时代中,人们为追求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现实生活逐步被带入了虚拟网络世界,如目前人们购物更热衷于网络购物,甚至“谈情说爱”也喜欢先通过网络婚介平台进行交流。但是这种追求效率的生活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人们长期面对电脑,久而久之会产生人们对现实生活冷淡的倾向,从而导致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交往。第二,目前网络上大量的虚假信息让人真假难辨,人们为了防止被骗,很容易产生防范、多疑的心理,从而使坦诚交往的机会变少,安全感降低。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应对策略

1.要想处于信息的优势,把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必须要充分应用好网络这个平台。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及时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在工作中更好地应用网络资源,更快、更全面地了解信息,以多元化渠道开辟互动式交流。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和行为监督,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学会用网络语言、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对负面新闻进行及时更正说明,对网络舆情要坚持“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处理”的原则。

2.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因材施教”。如针对大一新生,应重点加强在如何适应新环境、与人相处方面下功夫,引导其解决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困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大二、大三学生,他们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进入了学习专业课的“黄金”时期。应当逐步在他们的自身定位和人生发展目标方面加以引导,同时,他们的人际交往也逐步变得复杂,应当重点加强恋爱交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引导教育。针对大四学生,应重点加强对学生就业问题、职业归属、企业忠诚度的引导,教育学生增强理性认识,认清自我,摆正心态,用平常的心态对待继续升造、就业问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的网络留言板、主题专区中传播教育内容,将第一、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观点发送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不断进取的思想意识,强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素养,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政治形势论文范文8

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对课本内容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材料内容涉及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较多的,则较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进行,若材料内容学科性较强,就不适用研究性学习,可能以简单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合适。当然,教师在选择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还须将内容知识深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操作难度与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兴趣相匹配,开放程度与学生自主能力相匹配。探究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过于偏向接受式学习而讲的,不能理解为只有用了探究性学习才体现新课程理念。那些定义、概念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的方式就可以了。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注意点

(1)教学过程要以设置恰当的问题为中心。

探究性学习的条件之一就是学生待解决的问题与创设的情境材料要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学生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必须经过一番思考和探究,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甚至可以设置有争议的问题,激起学生认识的冲突。因为有时学生的思维是相对静止的,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来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应该明确探究学习的主体。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只有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的本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在探究学习中,应该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难点由学生突破。在课堂教学中,应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情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达成设定的目标。

(3)要给探究学习足够的时间。

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它比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加的费时、费力,因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样,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教师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应根据学生情况,对具体的探究任务和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督察,要设计适当的教学条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个探究步骤转入另一个探究步骤中去。

(4)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力求“把笼里的小鸟放飞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飞翔”。政治课堂应特别重视将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课堂,如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时,根据“当前的世界的金融危机事件,我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扩大内需计划”,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国政府的这一举措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再如,在讲授《民主监督》的内容时,我选用的导课材料就是发生在三月份的江苏省盐城市的水污染事件,问学生:盐城20万居民断水,谁之过?在这样情境下,让学生去思考,容易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5)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

如何设计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的课堂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设置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时具有开放性。如学习《适度合理消费》时,我们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等,让学生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