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危机管理范例

公关危机管理

公关危机管理范文1

2009年8月24日,丰田在华两家合资企业——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宣布,由于零部件出现缺陷,自8月25日开始,召回部分凯美瑞、雅力士、威驰及卡罗拉轿车,涉及车辆总计688314辆。这是我国2004年实施汽车召回制度以来,数量最大的一项召回。在中国,召回产品一般会得到各界包括消费者的赞赏,而且中国消费者为了能够被召回还曾经奋斗过多时,三菱就倒在“不召回”上。然而,出乎丰田意料的是,貌似负责任的召回行动反而迎来各种猜疑和抨击。

二、案例分析—企业危机公关因素

给出危机公关的概念:指的是当各种冲突或突发事件引发企业危机时,公众反应强烈,组织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并陷入困境,企业及时采取公关手段,运用公关策略、措施和技巧,进行危机沟通、危机修复等手段,化解危机并获得成长的管理活动。危机公关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标准,通过危机总结教训,从而预防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是企业的立足之基、发展之源。详细分析丰田召回事件危机公关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出:丰田车型大规模集体爆发质量问题,丰田在市场的宠溺下一点点地背弃“精益化的生产模式。

三、从丰田召回看五种典型的危机处理方法

1、第一种战略:否认,否认分为简单否认和转移视线。

2、第二种战略:逃避责任,避开道德准则,这也是形象修补的一种战略适用于原来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企业。

3、第三种战略:减少敌意,不管是否是企业的责任,企业都会进行人道性补偿,从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4、第四种战略:亡羊补牢,即通过制定相关规章规定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立即采取恢复行动,并承诺该错误不会再发生,将企业的相应处理措施进行公布,使公众明白企业的诚意以及行动的方式。

5、第五个战略:自责,包括道歉、忏悔和寻求公众的宽恕主动认错,承担责任,并乞求原谅,道歉时要表明歉意,说明现状,查明原因,防止事件再发生的对策及行动的方式。

四、危机公关的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模式分析

1.第一个阶段是危机潜在期。

这个阶段是危机处理最容易的时期,但却最不易为人所知。所以,决策者应树立危机意识,要有一种“危机悄然隐现于地平线”以丰田公关活动为例,尽早察觉危机可能发生的“警告标”,应该多想一想“万一……怎么办”的问题。

2.第二个阶段是危机突发期。

这是四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是感觉最长的阶段,而且它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最严重的冲击。此阶段的特征是事件的急速发和严峻态势的出现。

3.第三个阶段是危机蔓延期。

这是四个阶段中时间较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如果危机管理得力,将会大大缩短这一时间。此阶段主要是采取措施,纠正危机突发期造成的损害。这是危机之后的恢复时期,但是决策者要勇于“自我怀疑”和“自我分析”,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外部因素导致危机,还是因为内部功能失效而导致危机。一个组织有无危机管理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危机恢复时间的长短。

4.第四个阶段是危机解决阶段。

此时,组织从危机影响中完全解脱出来,但是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危机仍会去而复来。

公关危机管理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信息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媒介技术也不断更新,可以及时广泛的曝光各种信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事件,也会在第一时间被大众知晓,这就加大了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前,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削弱,而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受到大众青睐,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一、新媒体和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概念

新媒体的传播和经营方式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本文将其界定为: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作为终端,向用户提供各种视频、音频、远程教育和娱乐服务的新型的传播形式。例如,数字电视、微博、移动多媒体等。企业公共关系危机是指突然爆发的,对企业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并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的事件,例如负面信息、舆论指责及恶性事故等。由于公共危机事发突然并且影响范围广,会让企业措手不及并且瞬间陷入舆论旋涡,让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大大下降,甚至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新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新媒体在我国的舆论传播中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传统媒体主要是指各种媒体单位,包括电视台、报刊等,他们对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会进行严格审核。而新媒体以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丰富并实时信息共享而被大众青睐,例如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在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它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新闻只有注重时效性和爆炸性,才会吸引眼球,吸引更多人关注。由于互联网传播具有速度快、参与性及匿名性强的特点,很多信息在传播之前并没有向当事企业求证,并调查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而是直接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这就导致本来是一件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处理的事件,由于新媒体的传播,导致事件不断被发酵,甚至会有很多虚假消息掺杂其中,最终演变成较大的公共危机事件。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的对策

1.树立并强化危机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维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保持好与社会中各个组织的关系。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对接、沟通等关系,以确保企业可以正常有序的运营。而这些内外部联系中,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会导致企业要临时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

2.完善危机公关预警方案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且时效性强的危机公关预警。这样就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对每天与企业有关的网络信息进行梳理,并且对信息进行过滤,提取有效信息,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关键信息,并及时传达给企业公共关系危机负责人员,提前进行预防,并做好危机事件处理预案。

3.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

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扩大。因为,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发生一般是突发的,事件的发生比较突然,并且事件的扩展会比较迅速,会在社会公众心中产生“爆炸性”影响。所以,企业相关负责人应在事件发生之后迅速做出反应,将其对企业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一,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从源头着手处理,尽量控制事态的不断发展;其二,及时召开记者会,将企业已经了解的信息和初步处理意见向公众公布,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不实谣言的传播。其次,成立专门负责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处理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同时,企业的公共部应立即与公共关系危机时间处理小组对接,沟通事件的进展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在危机事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工作的有序展开,不宜随意更换负责人员,直到事件处理完成。再次,确定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在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应指定一名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及时传达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及调查进展。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各媒体,并接受与事件相关的采访,向媒体记者提供真实权威的资料,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全力处理危机事件的态度和责任感告知公众,以尽量获得公众的信任,降低危机事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新闻的传播方式还是大众的资讯接收方式及思维模式都在发生转变。因此企业也要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这一传播特点,提前做好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的预案,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及时应对,并降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昕.新媒体时代现代公共关系的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5(05):28.

[2]蒋钰,谢恒.食品企业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J].现代食品,2017(03):35.

[3]杜国清,邵华冬,卢燕.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传播管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6):25.

公关危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一、引言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向所有居民开放;二是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三是其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然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严重缺乏安全危机管理意识,一旦遭遇安全危机,势必会给图书馆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危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针对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安全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二、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是指对图书馆运转中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具有紧迫性、危险性、权威性、人本性、系统性、聚焦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过程的一个全面且具体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它不等同于单一的危机处理或危机公关,它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不仅要运用在危机事件出现时,更要在危机事件还没有爆发时起到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管理者要采取科学有效并具有实施性防护措施,坚决减少或杜绝危机事件的发生;②做好发生危机事件的准备和处理工作,建立危机预案和预警系统;③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进一步培养危机意识,从而提高其控制及管理危机局面的能力;④全力处理危机事件,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并在事后总结经验,从而改进诸多不良方面。

三、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安全危机

(一)安全危机。公共图书馆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如:地震、火灾等。不仅不利于图书馆的长期稳定发展,还会造成不必要生命、财产安全隐患。我们必须将这些安全隐患彻底铲除,对会发生任何安全隐患的事件及人物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及读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公共卫生危机。众所周知,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人流量及密集程度极高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卫生事故(如:肺炎疫情),扩散的范围就无法控制。特别是一些重点区域,例如自学室、报告厅、电子阅览室等,应予以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故对图书馆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安全防控的重要性。

(三)财政危机。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各类图书期刊价格也越来越高。读者的增多,管理服务人员劳动量的加大,水电、设施设备老化损坏加快,各项服务设施维护费也要大幅度地提高,造成了财政危机。公共图书馆要长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切实有力的解决财政危机。

(四)管理危机。由于部分管理者的理念与相关制度相对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新时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工作落实不好。与此同时,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责任分工的不明确,使工作效率长期提升不上去,从而遏制了图书馆的发展。

四、公共图书馆应对安全危机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危机预防机制。1.建立健全安全防范管理体制加强图书馆安全保卫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做好思想建设工作,并将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加强保卫人员及馆内所有安全志愿者的专业、定期培训及综合考核,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防范机制。开展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人员及读者进行安全演练,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2.成立应急组织机构(1)成立公共图书馆安全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全面负责馆内防震、消防、安全、供电、卫生、防雷、交通运输等各项工作。图书馆的主要负责人应担任应急工作小组组长。将安全防范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同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岗位层层包干负责,时时检查落实,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应担任应急工作小组成员,对本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法制和安全防范责任意识的教育。做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教育的落实。真正做到安全防范责任到人,隐患漏洞有人查补,安全工作警钟常鸣。图书馆内所有工作人员及读者应为应急工作小组志愿者,积极配合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进行一切安全工作。如若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向图书馆内相关部门反映。相关部门(如:保卫处)应及时处置,并提出整改、治理办法和建议。(2)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持续推进安全保卫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防范目标责任书》。该责任书由图书馆第一负责人与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作为图书馆安全工作任务要点和考核安全工作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签订《安全防范目标责任书》旨在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任务,规范层级管理,为公共图书馆安全工作建设科学有序良性发展打好基础。责任书所述安全工作应包括:综合治理、维稳、安全生产、保密、反邪教、反恐反暴、肺炎疫情防控、消防和网络安全工作。要构建“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责任体系,确保图书馆不发生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3)进一步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实行相关工作人员(如:保卫处的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重大紧急信息,随时发生随时报送。安全事故紧急情况信息报送必须要保证渠道畅通、运转有序,上报时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瞒报、不虚报、压案不报。发生安全紧急情况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程序报告,其顺序应当由下而上层层报告,具体应为:相关岗位值班人员——保卫处值班人员——(保卫值班人员可根据情况拨打119、110、120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保卫处负责人——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上级主管单位。报告内容应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危害程度、发展进程和产生的后果;本单位采取的相关应急对策、措施及工作开展情况,及事件发生后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等。

(二)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以火灾为例)。(1)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静,沉着应对,通过消防广播、警铃、半导体话筒等多种手段全力组织人员疏散和开展自救工作,打开一切安全通道,按照平时消防演练逃生的线路迅速疏散。引导人员从安全出口疏散,同时向上级单位汇报情况。及时监控火点。切断电源,隔离危险物品等,利用馆区内现有的消防灭火器材和微型消防站等,组织工作人员紧急扑救,稳住火势,避免继发性危害。(2)及时向相关部门(如:公安、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紧急求援。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安全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开展救人和灭火工作。同时派工作人员到图书馆的消防通道等待,引导消防人员到火灾事发地,并指示图书馆内灭火器材及消防栓的具体位置。在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后,主动提供发生事故的相关信息,配合消防队员及相关单位营救火灾被困人员,维护现场治安和交通秩序,并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积极提供有力证据。(3)事故现场应划出警戒范围,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进行暂时封锁。其目的就是要严禁无关的人员和车辆进入着火现场,以免发生次生和衍生伤害。对受伤人员先进行简单的抢救和包扎工作,待有关医疗部门和医疗机构到达现场后,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并按照要求妥善安置伤病员,将其带至安全地带。(4)利用现场有利条件及时转移国家重要财产,在保护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也要全力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如:重要文献和各类书刊,以防混乱中发生失窃事件。

(三)安全危机处理。安全危机事故调查结果应依据国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和紧急事件的等级,展开调查。安全危机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必须要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当事人和群众必须要接受相关的教育与培训;事故责任人必须要受到严肃处理;发生事故的单位必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要在第一时间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并限期报结。任何人不得干涉事故的调查处理。当安全危机处理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处理中的漏洞与不足,并做好详细的文字记录(如条件允许可进行相关的视频记录),组织重点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及培训,进一步提升整个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的实战经验。尽全力迅速地恢复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将安全危机事故对图书馆的不利影响降到零点。

五、结论

公关危机管理范文4

【关键词】新闻媒体;公共危机管理;积极介入;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质量

公共危机管理指的是相关社会机构对社会突发事件进行的有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目标是让民众拥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公共危机工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社会机构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时可以调动一些社会资源。新闻媒体资源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的能力在不断进步,相关的社会机构在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时候调动新闻媒体资源,能够让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提升。

一、新闻媒体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新闻媒体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闻媒体的职能变得更加优异,其特点更加契合时代的要求。下面笔者分析当代新闻媒体的特点。

(一)极快的传播速度

信息技术成熟导致我国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加快,互联网技术是新闻传播速度加快的重要基础,各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开始诞生,例如QQ、微信等等,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大多数人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网络技术的便利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变得极快,许多人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国内外重要的新闻信息。

(二)新闻媒体的反馈性更强

极强的反馈性是现今时代新闻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新闻媒体的反馈性是指新闻信息发送过后,受众对新闻信息发出的评论和意见。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例如电视媒体、报纸媒体等在接收反馈性信息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是不利于新闻信息价值开发的。现今,新闻媒体逐渐发展成熟,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闻媒体的反馈性特点也更加明显。

(三)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加生动形象

现今,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电视、网络、报纸等等,传播方式的增多让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更为生动形象,让受众感受到更强烈的感官冲击,使他们加深对信息的理解。新闻信息的生动形象,提高了民众对于社会热点新闻的了解程度,这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二、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新闻媒体的职能日臻完善,相关社会机构在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时调动新闻媒体资源的比例逐渐提高,下面列举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一)可以有效开展新闻报道并引导舆论

社会上一旦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民众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此时倘若没有正确地引导舆论,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事情就会变得难以控制。因此相关社会机构在处理公共危机的时候,应当及时借助新闻媒体的优势,收集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然后开展及时而真实的报道,让民众及时地了解到公共危机事件的走向,为相关社会机构创造寻找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方案的时间。

(二)可以有效开展监督管理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尚未发现的问题,有些社会问题是难以及时解决的。[1]相关社会机构在解决这类社会问题时需要新闻媒体的帮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在于可以对社会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发掘出影响社会的问题,让这些社会问题在尚未引起民众恐慌的阶段即被解决。除此之外,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新闻媒体可以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对一些引起恐慌的谣言和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避免危害社会稳定事件的发生。

(三)可以有效反馈社会舆论

相关社会机构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需要了解民众的反馈信息,从而选择契合民众需求的解决方式。[2]新闻媒体拥有极强的信息反馈能力,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过程中,相关社会机构可以充分调动新闻媒体资源,让新闻媒体处于事件的最前线,这样他们就可以及时搜集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且可保障信息的真实,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完成之后,相关社会机构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带来的反馈信息了解事件的后续发展,从而有利于今后调整应对公共危机工作的开展。

(四)可以对民众开展知识教育

公共危机事件爆发之后往往会造成小范围的危害,例如火灾、地震等等,影响民众的生命安全,相关社会机构在处理这类公共危机的时候,除了利用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以免造成社会恐慌之外,还应当通过新闻媒体对处于公共危机事件爆发中心的民众开展知识教育,让他们拥有解决危机的能力,从而保障生命安全。[3]

三、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介入方式

相关社会机构应当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要意识到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建立起正确的调动新闻媒体资源帮助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工作方式。

(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预警作用

比起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事后处理工作,公共危机发生之前的预防工作是处理公关危机事件的重点,相关社会机构应当要意识到这一点。在实际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相关社会机构可以调动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它的预警功能。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社会机构应当联合新闻媒体建立公共危机系统,这套公共危机事件预警系统应当在不影响民众生活的前提下对社会进行监督,并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了保障公共危机事件预防系统的工作质量,相关社会机构和新闻媒体要让公共危机预防系统拥有极强的社会信息处理能力,能够通过分析及时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隐患,同时进行控制。

(二)要利用新闻媒体取得信息管理的主动权

虽然有效的预警工作可以防止一部分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现今社会中,许多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是不可预见的,由于爆发性极强,因此对这类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相当重要的。[4]相关社会机构在处理这类公关危机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占领新闻信息管理的主动权,以免民众缺乏合理的引导,导致难以预估事件的爆发。在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相关社会机构要和新闻媒体沟通,要让新闻媒体尽全力还原事实真相,将舆论引导到正能量方向,避免民众被不良的媒体带走。[5]

(三)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善后工作

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除了要重视公共危机的预防、现场处理之外,相关社会机构还应当重视公共危机的善后工作。在善后工作中,相关社会机构要了解处于事件发生中心的民众情况,要统计他们对于相关社会机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方式的评价,同时统计民众的要求。[6]相关社会机构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对民众开展进一步的安抚,降低公共事件对于社会的危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相关社会机构应当意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要调动新闻媒体参与公共危机的预警、处理和善后工作,从而提高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为民众带来稳定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卞晓茜、彭浩楠.微博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及媒体应对措施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01).

[2]杨懿凡.浅析新闻媒体报道中隐私冲突的平衡[J].新闻研究导刊,2017(10).

[3]朴银姬.探究朝鲜族新闻媒体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7(11).

[4]吕聪艺.邻避舆情控制中新闻媒体参与之道[J].中国报业,2017(12).

[5]魏青松.必须强化对新闻媒体的管控功能[J].社科纵横,2017(08)).

公关危机管理范文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公共危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本文针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进行探究,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助于双方合作的举措,以应对各类公关危机。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非营利组织

引言:

由于我国公关危机呈现的高发性和频发性,政府的职能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公众仅仅依靠政府的应急管理行为,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具有必要性,有利于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一)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只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难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高效性和协调性。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的工作效率较低

政府的工作上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分配,但是这也导致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效率较低的情况出现。在公共危机管理是中央与地方、横向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和协调的过程,其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政府的职能进行分配后,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播,不符合危机管理中对其高效的要求。例如在应对SARS的危机中,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导致了职能部门在权责体系中无法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调动,由于这种情况,SARS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进一步的传播与扩散。

2.高成本的全能政府

由于公共危机的破坏性极强,其涉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广,政府要想建立全能型的政府,必须投入较高的成本才能实现。公共危机的事先演习工作和应对危机的培训工作以及公共危机发生后的修复工作,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对公共危机中的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加重。政府在危机的管理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全能型政府”的理念不断深入下,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给社会治理带来了高成本。

3.政府工作的灵活性相对较差

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多重性和高变化性,给政府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政府的工作无法适应公共管理的多样化和弹性化的需求,不能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征进行专项的管理工作,比如在汶川地震事件中,政府在前期的工作中表现出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后期的工作当中,政府并没有对受伤群体的安抚工作,无法对受伤害的人群进行心理辅导。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优势

1.反应高效,动作及时

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紧急性,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公共危机发生后,非营利组织要积极的发挥自治性的特点,让组织内部能够对信息进行准确、快速的传递,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顺利的开展工作;另外在组织的外部,能够与民众建立紧密的联系,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及时的动员志愿者和慈善机构,建立自发性的求助活动,有效的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工作。

2.专业性强,涵盖面广

在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吸纳不同层面的技术性人才,因为非营利组织自身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非营利组织能够配合政府的工作,有效的做好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将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更好促进公共危机的高效处理。

3.公信度较高,号召力较强

由于非营利组织是非政治性的组织,在民众面前具有较高的公信度,民众大都愿意接受,亲民的特征相对较强,另外非营利组织在办公程序上较政府简单,另外工作的透明度相对较高,深受民众的认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二、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举措

1.转变政府的职能,建立合作的理念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要树立好合作的理念,在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要转变职能,不能对职能进行独揽,逐渐培养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意识,将一些事务的管理工作让给非营利组织来管理,政府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给予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支持,形成共同应对危机的局面,从而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资源整合

在日趋发展的社会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营利组织由于分散性和无序性的特点,为了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对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组织性和协调性进行强化,增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沟通,共同应对危机。

3.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探究,首先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充分利用新型的技术将两者之间联系起来,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将应急消息通道建立起来,准确地向信息传递给政府并进行反馈,有利的保证信息的畅通性。

4.建立组织协调的机构

为了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可以建立组织协调的机构,将非营利组织纳入到应急管理系统当中。在协调结构上,需要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应急性的指导工作,与政府的工作相连接,促进两者的有效合作。另外还可以增设两者的演习工作,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有一定的突发性,为了更好的促进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与探究,从而实现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民众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为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治理。

作者:崔兆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蓝杬.公共危机管理中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2,05:64-67+79.

公关危机管理范文6

现代社会危机事件频发,不仅会对经济建设造成破坏,也将阻碍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政治的不稳定。政府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处理危机,重塑新形象,不仅关系到其在国内和国外的形象,更关系到民心的凝聚、政府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政府危机管理与重塑形象关系,分析了影响政府形象的因素,继而提出政府重塑人本、法治、阳光、诚信、责任、弹性、合作型、学习型形象的建议。

关键词:

危机管理;重塑;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是政府运行中产生的行为特征与客观效应,以及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种行为特征与客观效应较为稳定的总体印象和公认评价。现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妥善处理危机,重塑自身新形象,关系到其政府目标的实现与民心的凝聚,更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国际中的形象与地位。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重塑政府形象的关系

(一)妥善的危机管理有利于重塑良好的政府形象

当前,新形势下政府所要履行的,已不再仅仅是轻车熟路的常规职能,如何妥善应对公共危机,也成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形象自身而言,由公共危机所带来和凸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既是社会不稳定的预警,也是促使政府积极开展重塑自身形象活动的推动力。面对紧急情况和复杂问题,政府部门会采取非常措施加以解决,这既体现不同政府组织的应急能力,也会带来各不相同的结果。现实中,有些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过程中,未能树立危机预警的观念与意识,未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恰当的危机管理对策,更未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导致自身组织的形象严重受损,对政府在社会中威信和地位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与之不同,也有政府组织由于构建了完善的危机预警和应对机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应对危机的对策,其不仅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还在危机过程中收获了民众的认同与尊重,使得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得以大幅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公众威信和社会地位。可见,公共危机对政府组织形象重塑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危”,又有“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高低,是全面考察和综合评定政府能力的基石,不单直接反映其行政效能,也正是良好政府形象能否得以重构的关键。

(二)重塑政府形象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优质的印象和评价,是政府长远存在和发展的无形政治资源,是“政府在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可利用的能力资源”[1](P42),是强大的公信力、感召力、凝聚力,既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更能激发高昂奋进的精神,动员社会公众共同应对危机。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国情,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事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强大的政府组织来推动和维护。这是因为政府在中国人们心目中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组织,特别是在诸如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低温灾害等重大危机事件中,没有任何其他的组织能够代替政府的组织、凝聚与协调作用。由于危机具有紧迫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政府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及时处理,否则就有导致进一步恶化的可能,这就需要政府、公民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联合行动与无间配合。唯有重塑政府的良好形象,政府才能真正地获得民众的信任与拥护,政府与其他组织、民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向着持久和谐、互信互助的的方向发展。此外,就国际层面而言,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对国内公共危机的应对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赢得国际社会的友好援助和有利资源,以顺利解决危机和摆脱窘境。在汶川、玉树大地震中,我国政府部门由于行政公开、透明、有效,对外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各种大力援助就是明证之一。总而言之,妥善的危机管理措施有利于重塑良好的政府形象,重塑政府形象的努力也将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这会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政府形象越良好,越会提高政府非常态环境下的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而此更会激发政府不断努力进取的热情与潜力,来实现政府形象构建的更高目标和政治发展的继续推进。”[2](P32)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影响政府形象因素分析

如前文所述,危机事件的妥善管理与重构政府形象,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联系,二者密不可分。能否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是对政府形象进行重构的一个重要考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政府形象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主要有:

(一)就政府层面而言,政府部门的职能与行为影响着政府形象

首先,“政府职能是政府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政府职能的性质、实现程度和变迁等影响政府形象。”[3](P46)对危机进行管理毫无疑问是政府重要的职能责任之一,但长期以来,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薄弱,忽视了非常态情况下政府形象的易损性,忽视了应对危机能力的建设,导致自身在处置危机事件过程中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难免给社会公众以封闭、低效、被动等不好的政府形象。其次,“政府行为主要是指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为。政府行为是政府的具体活动,直接向社会公众展现了政府做了什么、效果如何、能力如何、态度如何…给公众最为直接的印象。”[3](P47)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具体行为不当,会对危机管理政策和目标实现造成阻碍,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及支持,损坏政府形象。政府组织不注重与公民之间信息沟通。我国的政府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强势政府,当危机事件发生,政府是主导,掌握着主要信息,如若不能及时地、准确地向公众信息,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加之一些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是非观的媒体,偏激地对公共危机进行错误报道与评论的“放大作用”和“剧场效应”,公众就会轻信谣言引起恐慌、进而发生骚乱,由此产生政府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在2012年1月广西龙江的镉污染事件、历年海南三亚宰客门事件中,不难看到当地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而隐瞒灾情和实情,未能及时与公众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相反却一味地封锁信息,致使引发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严重危害自身形象。

(二)就公众层面而言,政府形象的优劣最终是由社会公众来评定

社会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识,普遍具有主观性、从众性、自私性等特点。“实际中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众简单划分为专家学者型公众和一般公众,…专家学者可以根据政府形象的理论体系作出评价;而一般公众由于专业素养的缺乏,对政府形象只能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4](P41)“挤出效应”的存在说明了政府在公共危机中行为,将会比在日常情境下更能影响其在社会公众的形象良好程度,也就是说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很可能导致政府的形象在极低和极高水平上实现转换。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中不作为或乱作为,倍受诟病,表现恶劣,政府形象就会一落千丈;反之,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应对从容,表现出色,将极大利于良好形象的重构。此外,由于危机的突如其然,刺激性强、影响面广、破坏性大,公众容易产生“晕轮效应”,也就是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中的某一行为表现出来的特性,会被公众扩展到政府的其他行为特性,特别是在危机中政府部门行为稍有不当,社会公众会认为该政府管理低效、危机应对不力,同时也会认为该政府日常表现也一般甚至不好。如此,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公众心目中的不良政府形象就会更加深刻,反之亦然。

三、危机管理视角下政府重塑形象的路径选择

“挤出效应”与“晕轮效应”也告诉我们,政府可以以高效应对公共危机为契机,获取空前良好社会评价,重构民众心中良好的形象。因此在公共危机中实现政府形象转变,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政府形象,需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政府的职责、政府的行为,主要可以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设以民为本的人本政府

建设人本政府,执政为民,注重人文精神,关怀人性,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之时,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要把民众的利益放于首位,各项危机管理决策的制定、落实要从民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万事民为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以人为本,尽可能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管理和服务,最终逐步建立其亲民的人本政府形象。

(二)建立依法办事的法治政府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意味着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因此,政府在具体实际中必须时时依法考虑人民的利益,必须考虑采用适当正确的执法手段,逐步把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最后,还应将政府及公务员的规范行为纳入到法治的框架之中,如此社会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同感和支持率才能得到保障,其利益才能得到明确有效的维护,则民众心目中的政府形象自然也将得以提高。

(三)构筑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服务信息是政府的责任所在。特别是在危机管理中,通过公开透明,不但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约束政府自由裁量权,减少政府公职人员渎职的可能性。政府部门具体应做到:一要使政府制定的有关危机控制的法律、政策及时为公众所知晓;二要实现行政主体的公开透明,提高政府机关办事的效率;三要依法制定公开透明的行政程序,保证政策的确定力、执行力和约束力;四要公开办事结果,实现办事效果的公开透明,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

(四)塑造开诚布公的诚信政府

执政为民首先要取信于民。“如果政府在决策上随意性大,甚至出尔反尔,就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政府的权威和形象。”[5](P68)公共危机过程中,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勇于和敢于公开危机信息,与公众和其他组织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与合作,是塑造诚信政府形象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诚信建设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石,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作用。”[1](P48)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培训,培养执政为民理念;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对行政官员和其他人员严历的失信惩罚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开展行政行为及成效的监管活动。

(五)确立务实担当的责任政府

政府作为首要行政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事实上,敢于承担责任应是政府执政的关键要义。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只有建立健全失职、渎职问责制度和其他行政责任制度,才能做到有咎必辞、有责必究、有过必惩。在明确政府官员承担与职权相应的政治责任的同时,也需要明确政府的政治责任,为民众办事,对民意负责则是政府政治责任的关键要点。危机治理中,政府应该依据社会民众的实际利益和危机发展具体情况,考虑和采纳广泛民众、社区和媒体的呼声和建议,及时做出能够有效反馈民情,充分回应民声的公共决策。因而,重构责任政府形象,需要政府尽责的执政理念,更需要务实的行政作为,这也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产生有益的影响。

(六)构建高效创新的弹性政府

要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各类危机情况,政府应是高效、弹性的。高效政府形象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降低行政成本,另一个方面要求政府的合理定位和高效行政。“弹性政府通常指政府有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回应新的挑战。”[6](P2)这就需要政府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灵活运用空间与选择谋略,寻找因应情境的解决方案。只有政府放弃固定的方式回应新的公共危机,维持政府部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政府才能有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构建出应对危机的弹性、高效的政府形象。

(七)打造善于为民服务的合作型政府

日渐频发的危机事件要求政府更加善于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职能重心,也要强化服务制度,更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方法和工具。总理强调:“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7]此外,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受影响的公众绝不单是一、二个人、地区和国家,因此政府要分别处理好与不同各方的关系。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促进各方的精诚合作,实现合作型政府的转化。合作型的政府形象主要包括:“一是内部合作,即中国政府内部合作,……公共危机下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行动、暂时将各自利益搁置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是指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之间、世界性组织的合作,即对外开放,寻求国际支援与合作的政府形象。”[8](P28)因此,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注重与社会民众有效的双向沟通与互动;此外还应注重新闻媒介和网络媒介等多种沟通方式的应用,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向世界相关组织寻求合作与帮助。如此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公共危机,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为主的横向应急体系,维护好自身形象。

(八)重塑精于驾驭危机的学习型政府

随着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管理危机,不断巩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提升政府管理的效能等等都迫切需要创建学习型政府。实现学习型政府的转变,一要在政府机构中养成全员良好的、浓厚的学习气氛,树立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二要提高公务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公务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在内的新理念;三要鼓励创新,着力于打造勇于创新、不畏风险的团队,把公务员培养成知识化、专业化的优秀人才队伍;四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持续地激励政府人员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并自觉利用知识于行政活动之中;五要构建学习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建立完备的学习机制,追求社会环境的和谐及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六要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及工具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开展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危机事件频发,不仅会对经济建设造成破坏,也将阻碍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政治的不稳定。重塑政府形象的努力将有助于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而妥善的危机管理措施也有利于重塑良好的政府形象。相信在人本、法治、阳光、诚信、责任、弹性、合作型、学习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形象可以在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中走过一段征程。

作者:黎桃桃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嘉瑞,董原.公共危机与政府形象的关联性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2]任?.危机管理视角下当代中国政府形象构建[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贺玲.论政府形象的影响因素—兼论重塑我国政府形象的路径选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朱光喜等.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和政府危机公关[J].公共管理学报,2006(4).

[5]邹东升.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理念重塑与管理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公关危机管理范文7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手机、微博、自媒体、论坛等为平台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本文试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政府;危机管理

近年来,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社会上公共突发事件频发多发,从近年来发生的躲猫猫、陕西“华南虎”等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很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稍有不慎将带来更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是基本的、重要的媒介,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媒体的传播对整个公共危机事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事件的相关信息的传播到社会各界的评论等等,各环节的发展都与传播媒体息息相关。而以手机和网络为代表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等方面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充满挑战,如何更好的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成了时下重要的议题。

一、新媒体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

传播学者李普曼说:“传播是一种把分散的人捆绑在一起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论好坏,都具有造就或摧毁政治的能量”,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体具有“双刃剑”效应[1]。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这对于追根溯源寻找危机的源头,建立应急预警整体机制,构建公共危机管理新平台,及时有效的化解危机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挑战。。

1.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机遇

(1)有助于提高资源共享度。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自媒体、手机微信、微博、各种论坛等途径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取海量的信息,并且实现双方的交流互动。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一旦危机爆发,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台第一时间有效信息,占领新闻话语权,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公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及时遏制谣言的传播,把握住公众的舆论。同时,政府在掌握大量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性的做出相关应对政策,保证各项救助工作顺利开展。(2)有助于及时、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危机爆发时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科学的反应将影响到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在新媒体时期,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非常强,政府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正确的信息为下一步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手机传递信息便捷、迅速不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受众非常之广,政府可以借助微信和短信平台及时准确的传递有效信息,做好灾害预警工作和危机信息等。手机短信成为了新时期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重要手段。(3)有助于实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媒体形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具有强大的聚合功能,在新媒体时期,一个事件往往短时间内就能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政府能及时迅速的了解民意热点,这有助于政府汇集民众,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同时,新媒体时期公众的权利表达空间扩大了,途径变多了,公众的诉求和呼声有了表达的平台,让政府能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有利于政府更好的了解民众内心的真实诉求,把握社会情绪走向,提升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

(1)信息高效传播加速危机扩散速度和范围。由于手机微信和论坛等媒介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新媒体时期政府已经不再是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操控者。新媒体的高效传播很可能会加剧突发事件恶性扩散,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2)政府控制舆论的难度加大。新媒体时期已经不是以往的线性传播方式,受众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受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有选择有目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论坛、微博等平台转变为信息者,可以说真正意义上掌握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控制权。在受众的舆论自由的同时如此很容易导致一些虚假信息在微信、微博等媒体上快速传播,各种散布谣言、过度悲观的社会心理随意放大等现象大大增多,政府不再是控制舆论的制高点,政府危机管理的难度加大。总之,新媒体的出现对政府危机管理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在充分认识和有效把握的基础上,重视运用新媒体进行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择其优,避其短,在危机管理中实现与新媒体良性互动,共同应对危机。

二、新媒体视野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政府转变管理理念

面对新媒体时期的变化,需要政府结合当下的新情况新环境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强化主体意识积极寻求合作。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政府为主导,协调各部门构建起预防预警、应对等多方面的合作机制,同时发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危机。必要时还需借助国家强制力开展工作。第二,主张透明政府理念,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公布信息真相,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正确的信息,消除不安,同时也可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在危机期间制造谣言等。第三。加强政府管控意识。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借助媒体获取和信息,在追求新闻媒体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信息的管控,规避不良信息。反之,政府也要接受媒体的监督,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和相互监督。

2.多措并举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管理

在新媒体时期,受众能够轻松成为信息人,如何实现对新媒体信息的有效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政府很难有效控制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常常非常被动。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完善监管机制,要联合信息、文化、法制等多部门,建立责权明确、岗位清晰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部门,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第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运营商和媒体成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加强与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以及新浪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使其积极配合政府行为。第三,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目前许多网络上的言论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核实和审查,我们国家对网络舆情等方面的法规并不完善,很多人对网络造谣等行为的后果还不清楚,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加强网络言论的管理。

3.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媒体工作能力

随着政府工作方式的不断民主化,新闻开始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政府工作人员应对媒体的能力成为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2]。政府工作人员在媒体工作中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当突发事件来临时,要清楚受众对事件的心理诉求,及时掌握信息并做好信息公开,用坦诚和开放的心态让民众和媒体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承认事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表明政府的责任意识。在重大问题上更要求对相关的报道严格把关,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在传播速度、信息容量和操作方面都实现了里程碑式的提升[3]。政府应当在充分认识到新媒体重要作用,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培养危机管理人才,采取多元化的危机管理方式,联合多方力量化解危机。

作者:黄虹 单位:中共龙岩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黄冠.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运用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3.

公关危机管理范文8

【关键词】危机管理理论;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有效策略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自身作为教育组织存在较高的公共性,面临的形势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促使其不断趋于管理方式社会化等方面发展,这对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各种危机问题的影响依旧不容忽视,所以,有必要针对如何将其有效解决,提升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质量实施深入分析。

一、现如今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优良的危机管理观念

现如今,多数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的都为对政治类的危机事件过于关注,无法对校内管理类危机事件提起重视;对基于学生引发的危机事件过于重视,无法对基于教师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提起重视;过于偏重提升危机应对质量及效果,缺乏采取有效的危机预防措施[1]。

(二)危机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多数高校中普遍缺乏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危机培训及意识教育,应用较为广泛的进为管、控、堵等方式,并未对预防、疏导等加以重视,同时,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危机预警控制及干预机制。

(三)缺乏危机管理能力

就高校危机管理而言,多数管理人员普遍轻视考量危机管理的专业化需求,不仅专业能力低,且尚未经过较为专业的培训教育,无法将危机处理及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有效策略分析

(一)积极进行危机意识教育

引导教师树立起优良的危机管理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降低各种校园危机问题出现的几率。第一,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危机教育活动。多数高校缺乏重视对学生实施危机教育,导致学生在危机发生时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手段,甚至由于反应过激的影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辅导员理应重视积极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活动,包括组织危机教育演讲等。第二,应加大危机培训力度。自然灾害等威胁有时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危机发生时需要采取的各种方式十分重要,有助于调节学生面对危机时的心态,更好的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可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危机培训,并合理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及实效性[2]。

(二)充分发挥危机管理实效性

想要有效做到这一点,辅导员就应创设其完善的学生信息预警体制,促使各环节危机管理工作可以不断趋于具体化以及制度化。首先,可经由设立班级教学信息员以及心理健康员等的方式,促使学生于各活动空间中的信息都可以被良好的传递出来。其次,科学设计以及优化班级应急预备方案。其中,特别是应制定合理的节假日学生去向登记制度以及重大事件报告制度等,以促使各种危机信息都可以及时的被辅导员知晓,有助于提升危机解决的效率及质量。

(三)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首先,辅导员应重视对学生的实时思想状况加以有效监控及分析。其中,辅导员需要尤其注重对特殊群体的实时思想状况进行监控和了解,此类群体包括家庭结构复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网瘾人群等。同时,也应注重对各种倾向以及思想动态等可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包括90后思想倾向等。此外,也需要重视提升网络舆论危机干预质量,建立起专职的人员流动跟踪管理体系,以便于对校园网络中各种舆论危机事件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处理。其次,提升辅导员危机公共能力。实施危机公关的根本性目的是为了促使校内外可以更明确的掌握实施真相,以达到对舆论导向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促使有关人员可以提供一定的谅解和支持,促进危机处理效果提升。第一,对相应事件及外界媒体间的关系加以合理处理,经由科学应用多种传播途径,降低各种负面信息的扩散和不正常传播;第二,对危机主体的关系加以科学处理;第三,对危机事件及上级部门间的关系加以合理处理,并确保上级部门可以实时了解危机的各种情况,有需要时,请其出面消除各方面的顾虑;第四,对班级内部管理加以有效处理,尽可能的将心理委员的联络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于更及时、全面的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有助于更好的稳定班级学生心理。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多,具备较高难度,辅导员有必要树立起优良的危机意识,积极利用多种有效手段,促进自身危机管理能力提升,同时,重视仔细观察学生身体及心理状态,以便于及时明晰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危机问题,进而采取合理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助于更好的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及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丁秋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审视和优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4):1+3.